当恐惧遇见爱

当恐惧遇见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Richo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疗癒害怕的内在小孩,才能坦然无惧地爱与被爱!

  放下恐惧是一项温柔的功课。
  放下并不是抛弃,而是留下来感受自己的情绪,
  就像是陪伴着心中那个害怕的小孩,听他倾诉可怕的梦魇。

  每个人都有害怕的时候。我们害怕失去、害怕改变、害怕空虚与孤单、害怕揭露自我、害怕因爱而受伤,却又怕自己不为人所爱……而隐藏在这些情绪背后的,就是对于爱与被爱的深切恐惧。

  大部分的人都听过「内在小孩」这个名词,那是指每个人在童年时期留下的创伤记忆。但是许多人却不知道,我们内心还有一个「害怕的内在小孩」,他时时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无法以健康的成人心态去面对生命的种种困境与挑战。这个害怕的小孩是来自我们生命早期对失落与被遗弃的恐惧,本书将带领我们去认识他,并且疗癒他。

  作者以数十年来担任心理治疗与灵修导师的经验,为我们指出一条免于恐惧的道路。爱与恐惧其实是一体两面,你有多深的恐惧,就表示内在藏有多丰盈的爱。因此,只要放下恐惧,爱就能滋长。书中提出,放下恐惧并非与之对抗,而是彻底、完整地去感受它,并以哀悼功课与「自我肯定」的三种态度与之整合。

  自我肯定是处理、克服恐惧的具体方法,包括:

  .明确表达你自己。
  .要求你想要的。
  .对你的感觉与行为负责。

  本书提供了实用的自我疗癒技巧与练习功课,帮助我们整合那些随着爱而来的恐惧、愤怒、悲伤等情绪。当我们放下那些不必要的自我防卫,多关爱自己,疼惜我们心中那个害怕的内在小孩,并为自己担负起照顾生命的责任,我们便能放下那些受伤与害怕的经验,找到深藏于内在的丰富资源。你将发现,那些令人难受的情绪,一旦得到我们的认可与接受,都会转化为整合心灵的生命能量,带领我们敞开自己,拥抱无惧的爱!

本书特色

  ◆绝非艰涩的学理书,提供实际的自我疗癒技巧,适用于一般大众,即使是毫无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易上手。

  ◆每章都有练习功课,读者可以单独进行,也可和伴侣、亲友一同讨论、练习。

  ◆心理师、社工、谘商辅导人员可用来帮助个案。

作者简介

大卫.里秋(David Richo)

  资深心理治疗师、教师、工作坊带领者与作家。他以婚姻、家庭与儿童谘商见长,非常强调心理及灵性的重要。除了从事心理治疗外,也在加州圣塔巴巴拉和旧金山带领避静团体。目前在全美各地的依沙兰灵修中心(Esalen institute)、灵磐避静中心(Spirit Rock Retreat Center)、圣塔巴巴拉市立大学成人教育中心、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等处授课,并常在英美各地举办工作坊。

  他把荣格、佛洛依德、超个人学派的观点巧妙融入专业实务中,亦常在作品中引用文学与诗歌,激起读者的共鸣并从中获得启发。他着有多本探讨心灵的作品,包括《回归真我》、《与过去和好》、《以爱之名,我愿意》……等等。

译者简介

曾育慧(翻译)

  现为专职译者。

张宏秀(翻译、审订)

  德州女子大学家族治疗研究所兼任教授,美国婚姻家族治疗师学会认证督导,身兼心理治疗师、督导、教师、工作坊带领者等身分。肯定心理及灵性的互惠,二十年来在婚姻家庭谘询、创伤治疗、身心症与耗竭疗癒中纳入灵性议题,以增加生命转化的资源。对心灵治癒与整合有三十年的个人经验,也带领灵性整合工作坊及团体。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疗癒害怕的内在小孩

第一部 正视你的恐惧
第1章 恐惧如何运作
第2章 恐惧如何表露
第3章 面对空无
第4章 当爱遇见恐惧

第二部 克服你的恐惧
第5章 面对恐惧
第6章 勇气倍增
第7章 通往无惧的灵性之路
第8章 肯定自我,无所畏惧

结语 当冲突遇见光明

图书序言

恐惧与生存的条件

我们主要的恐惧都是来自害怕失去和改变,例如:放手后继续生活,不敢敞开心房、对他人怀抱恐惧、害怕别人、害怕被拒绝、害怕施与受、害怕人事物的来与去、害怕孤单和空虚感。这些也都是人类的正常状态!

以下四点都是生命的常态:

● 人最终都是孤独的
● 世事无常
● 人生无法预料,而且经常不是公平的
● 受苦是全天下人的经验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一个成人和一个害怕的小孩在面对上述每一项生命常态时,反应有什么不同。当孤独感来袭时,成人会去寻找支持,或是跟孤独共处。「共处」是活在当下的形式之一:不带批判、不掺杂情绪、没有恐惧或欲望,只是默默地感受现状。害怕的小孩则会对孤单做出价值判断:「一定是没有人想跟我在一起,我会孤单地死去。」因此,他会想办法去填补孤单,减轻被孤单团团包围的感觉。他不会只是找人给他支持,而是找一个能带走孤寂感、填补空虚的人。他相信这件事靠他自己是做不来的。(前面曾提到用幽默的方式度过恐惧,我们不妨引述上面害怕的小孩说的那句话,然后大声喊出来,喊到我们自己都笑出来为止!)对于世事无常,成人会透过观察,接受人生的每件事都有阶段性的发展,从上升、到达高峰再渐趋衰弱的钟形曲线,似乎是所有生命的共同点。若从孩子的恐惧观点出发,我们会企图留住「此刻」,只盼望事情变好,不能变坏。「我跟你有过美好的恋情,现在激情已褪,所以我要去找别人。让关系正常地从甜蜜发展到冲突出现,再到成熟的彼此託付,这种转变我不要。」这是浮士德的凡人之过:「留下吧,你是如此美丽!」

如果我们坦然接受世事的常态,便能接纳事情无法预测或难以掌控的特性。但若从孩子的恐惧观出发,一切都要求确实,我们就会去寻求安全的港口靠岸,拼命去抓住可以依赖的事物,不管是人、宗教、某个大师或信仰体系,甚至是成瘾物质。只有当每件事都很妥当、处理得很好、一切都在预料中时,才会觉得有安全感。另一方面,成人经历过恐惧,早已跟世间的不确定性达成默契,不会刻意闪避那些变故。「有些事按照我的计画发展,有些事则完全相反,这样的结果,我认为都是天命。」这样想,反而能够提昇你处理不可预料之事的能力。这听起来有点矛盾:甘愿承受,反而会增强你处理无法改变之事的能力。事实上,我们可以把世间的各种状态简单地加以分类:有些事我改变得了,至于我无法改变的事,我就接受,不去挑战它。

另一种状况,是天下事不一定公平,邪恶有时会战胜善良。人世间不见得每件事的结果都符合公平正义。害怕的小孩总是认为公正的判决是可以期待的。他假设有位全知的法官会伸张正义,惩罚作恶者、奖赏无辜者。这是简化的因果报应论。根据实际观察,现实似乎不这么正气澟然,而是漠然!

受苦则是普世皆然。好人受苦,坏人走运,相反的情况也有,总之很难说。孩子的想法是坏人应该让他受到伤害(得到惩罚),不必帮助他改过或转变。这种想法的起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报复主义,而不是慈悲的本我。

在人际关系中,受到伤害和背叛的痛苦,造就了我们的性格。带给我们痛苦的人,也是我们被迫成长过程中的一份子。当你能够带着这种心态来面对,就会知道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他们该做的,不管是好还是坏,最后你真的可以放下。生气和怨恨很正常,但你终究会原谅,也知道这一切都註定要发生。如同尼采说的:「坏事和痛苦发生了,巨大的解放才会出现。」

无花果树会在季节开始先结出一颗美妙无比的果实。果树生产这颗「先锋果」,目的是派它出来体验周遭的环境,再把是否要开花结果的讯息传送给其它还没成形的果子。讯息的内容也许是「可以出来了」或「外面很危险,空气太脏,继续躲在里面吧」还没出生的果实会依据这个讯息做出回应。他们对先锋果传回来的讯息全盘接受,不带任何痛苦、失望、愤怒或恐惧,因为这个讯息就是一则事实。这是接受现实的例子。在自然界还有另外的例子也是如此(对现实只有同意,而且是无条件的同意,几个世纪以来的每一刻都没改变过)。猎鹰在交配之前,会在自己地盘上用低飞的方式仔细查探地面有多少只松鼠、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看看这一区现有的生态够不够供应二只猎鹰和牠们的后代活下来。如果粮食来源足够,牠们便交配,母鹰会把蛋生下来。如果发现不够吃,交配的事就等明年再说(想想看,如果人类也这么做,那么世界人口数应该会有很大的不同)。要不要交配就这么决定,不必生气也不用抗议,因为这就是事实。

吸菸的人读了卫生署长的报告后,说一句「吸菸有害健康」,然后把菸丢掉,再也不吸菸。他既不抗议,也没发脾气,只是以成人的方式看待这则讯息。这是对现况的忠实反应,并对它加以认可。我们该如何接收讯息?用成人的理性还是用孩子气的逻辑去抗议,要求现实对自己破例?

(以上摘自第一章)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