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代表着作,由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重要代表人物Peter De Jong及Insoo Kim Berg所撰写。
本书先从派典转移的观点,来介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基本精神与原则,接着依循建构解决之道的会谈历程,依序详细介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晤谈架构与代表性技巧,同时,还阐述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于非自愿来谈及危机等具挑战性情境的变化应用。最后再就实证研究的证据、专业价值的观点,以及于世界不同区域、不同场境的应用成果,来反映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珍贵价值。
本书有详尽易懂的理论介绍及案例说明,非常适合大专院校进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课程的使用,同时更是学习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实务工作者不可不读的一本重要着作。
作者简介
Peter De Jong博士
美国密西根州大湍流市卡尔文学院(Calvin College)社工系之荣退教授,也是一位门诊治疗师及个案工作者,于心理健康诊所、家庭服务机构、少年矫正方案与学校等处担任训练者和谘询顾问。Peter除了曾与Insoo Kim Berg合着本书《建构解决之道的会谈》(现已有十二种语言之翻译版本)前三版之外,也撰写了多篇焦点解决治疗的文章与专书篇章。Peter持续于训练、谘询的工作,并发展新的实务工具与训练教材,亦与几位同事合作进行治疗对话之微观分析研究。
Insoo Kim Berg
社会工作理学硕士(MSSW),为焦点解决取向的共同创始人,于2007年过世之前,为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瓦基市短期家族治疗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主任。Insoo着有十本书,其中多本书及超过三十五篇文章,皆已有十四种语言之翻译版本。Insoo的着书包括了:《以家庭为基础的服务》(Family Based Services)、《与酒瘾者工作》(Working with the Problem Drinker)(与Scott D. Miller合着)、《于儿童保护服务系统中的建构解决之道》(Building Solutions in Child Protective Services)(与Susan Kelly合着)、《焦点解决儿童与青少年谘商》(Children□□ Solution Work)(与Therese Steiner合着)等等。这三十年来,Insoo于北美、欧洲、太平洋沿岸等多国进行讲学,也于多个机构组织及政府单位中进行谘询顾问的工作。
译者简介
许维素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博士
现任: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教授
经历:
台湾焦点解决中心顾问(设于国立中坜高中辅导室)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辅导与谘商所副教授兼家庭教育中心主任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教育学程中心助理教授兼行政组长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2007年荷兰阿鲁巴岛国际研讨会筹备委员
台湾、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训练讲师与督导
宜兰县罗东高中专任辅导教师
台北县文山国中英文教师、辅导教师
2002年谘商心理师高考合格
第一章 从问题解决到建构解决之道
一、助人即为问题解决
二、助人即为建构解决之道
第二章 建构解决之道:基本原则
一、与Rosie的另一种晤谈
二、建构解决之道的晤谈活动
三、建构解决之道的步骤
四、当事人才是专家
第三章 未知的技巧以及身后一步引导
一、基本晤谈技巧
二、建构解决之道是一个合作协力的对话:「身后一步引导」
第四章 开场:如何关注到什么是当事人想要的
一、当你第一次见到当事人
二、问题描述
三、如何针对当事人可能想要的目标工作
四、影响当事人的合作性与动机
第五章 如何确认当事人的期望:奇蹟问句
一、良好构成的目标之特征
二、奇蹟问句
第六章 探索例外:奠基于当事人的优势与成功
一、例外
二、评量问句
三、例外:Williams家族
四、探讨差异将创造新的差异
第七章 为当事人形成回馈
一、暂停
二、回馈的架构
三、决定一个建议
四、给Ah Yan的回馈
五、对Williams家族的回馈
六、回馈的指引
七、常见的讯息
八、其他有用的讯息
九、对下次晤谈的决定
十、检核单、草案与笔记
第八章 后续的会谈:发现、扩展和评量当事人的过程
一、「何处已较好了?」
二、 EARS
三、有用的事,多做一点
四、评量
五、下一步骤
六、结束
七、暂停
八、回馈
九、与Williams家族的第二次会谈
十、倒退、复发,以及没有何处已较好时
十一、结论
第九章 非自愿处境中的晤谈:儿童、成对者与被强制的当事人
一、以解决之道为焦点
二、对非自愿当事人建构解决之道的要点
三、指导原则、有用的问话、与非自愿来谈当事人的晤谈契约
四、与儿童建构解决之道
五、成对当事人的会谈
六、与强制来谈的当事人工作
七、最后的提醒
第十章 在危机情境中的晤谈
一、以解决之道为焦点 vs. 以问题为焦点
二、以「我可以怎么帮忙?」开场
三、「到目前为止,你已经尝试过什么方法?」
四、「你想要事情有何不同?」
五、因应问句
六、评量问句
七、回馈:多做有助益的事
八、蒐集问题评估的资讯
九、在当事人仍觉得被击垮时
十、结论
第十一章 实证研究基础
一、短期家族治疗中心的早期研究
二、焦点解决治疗的其他研究
三、结论与下个阶段的发展
四、蒐集研究资料,改进你的实务工作并扩展实证研究基础
第十二章 专业价值与人类多元性
一、建构解决之道与专业价值
二、多元—胜任的实务工作
第十三章 机构、团体及组织的实务工作
一、建构解决之道与机构的实务工作
二、团体及组织中的实务
第十四章 多元应用
一、导论
二、第一篇:改变心智,改变生活(Kidge Burns)
三、第二篇:WOWW方案(Lee Shilts, Robin Bluestone-Miller, and Michael S. Kelly)
四、第三篇:小学霸凌行为的解决之道(Sue Young)
五、第四篇:受刑人焦点解决归返与过渡计画(Lorenn Walker)
六、第五篇:这是选择的问题(Steve de Shazer and Luc Isebaert)
七、第六篇:普卢默斯方案—家庭暴力施暴者之焦点解决处遇计画(Adriana Uken, Mo Yee Lee, and John Sebold)
八、第七篇:焦点解决督导—从Insoo Kim Berg 的学习(Frank Thomas)
九、第八篇:英国地方政府当局所创造的一群焦点解决得胜者—「雷丁的解决之道」(Paul Z. Jackson and Janine Waldman)
第十五章 理论意涵
一、在当事人的知觉与定义中进行转移
二、社会建构主义
三、观察共同建构的细节
四、典范转移
五、知觉与定义的转移乃当事人的优势
附录 建构解决之道的工具
参考文献
译者序
本书《建构解决之道的会谈: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很重要的代表着作;其作者Peter De Jong及Insoo Kim Berg亦是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很重要的代表人物。
相较于过去三版,原文书的第四版内容改幅相当大。在本版中,特别可以看到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长期高实务成效的口碑之下,研发出更多治疗成效的实证研究,并更完整深入呈现其理论背景与介入意图,例如语言沟通学的验证。这样的改变,正反映着一群致力于茁壮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者的辛劳与经验的累积,以及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不断在发展的阶段性可贵成果。
翻译的工作本是辛苦枯燥的,而且,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对人、对生命的真诚尊重、信任支持、未知好奇、引发赋能、转移知觉等,都一直让我感叹于内化之不足。然而,在翻译此书时,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学习与浸泡的滋养历程;反覆咀嚼新版内容,让我于精熟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路上,又再前进一点点。尤其这两年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协会年会及翻译过程中,与Peter的接触,让我大大振奋于长者鼓励的喜悦;而翻译到关于Insoo的片段,也让我停留在过往她对我殷殷教导的美好回忆中,而反覆渐进地疗癒失去她的多年失落。
原文书第四版翻译的完成,是众人协助的心血。特别要感谢师大心辅系硕士班陈宣融同学全程负责校润及统整的工作,以及师大心辅系硕士班游于萱同学、廖悦婷同学及大学部黄莉琳同学参与校对的工作。当然,也要感谢中译第一版协助翻译的李慧贞、潘祥龄、周秀姝、陈素惠四位老师于之前的重要参与。
在此,仍要再次感谢心理出版社多年来持续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支持与推广;特别是林敬尧总编对我的许多鼓励、提醒与交流,丰富了翻译工作的过程。尤其,在我已经完成原文书第三版的翻译工作,又得知第四版即将问世的时候,林总编在版权文书作业的大力协助,让我特别感动。
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学习之路十五余年的经验下,我个人认为,原文书第四版的内容,对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可谓是相当重要的里程碑。尤其目前在台湾,愈来愈多学校辅导老师、心理谘商师、社工师于实务工作中大量援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并自行创新改编于工作场域之中,所以,相信原文书第四版内容的大跃进,能让喜爱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者,在学习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知易行难」的专业旅途中,更易掌握其如禅学的「极简」精髓,而能有效提升实务工作效能,并充分发挥可贵的助人情怀。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教授
许维素
2012年7月
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在阅读之前,我一直认为解决问题就是要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一步步地去“修复”。然而,这本书却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焦点解决”。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他并没有过分强调问题的“发生机制”,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解决方案”的构建上。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未来假设”的引导。它不仅仅是让你想象一个美好的未来,而是让你去具体地描绘出那个未来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一步步地反推出现在需要做什么才能达到那个状态。这个过程,就像是在为自己绘制一张行动蓝图,非常具体,也非常有指导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非常棘手的团队协作问题。团队成员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导致项目进展受阻。按照我过去的经验,我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去调解矛盾,找出冲突的根源。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尝试着去问团队成员:“如果我们明天醒来,奇迹发生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那么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子?我们做了什么?” 令人惊讶的是,通过这样的提问,团队成员们开始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指责。我们逐渐找到了合作的契机,并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问题。书中的“优势识别”和“例外探索”的技巧,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们帮助我看到了自己和他人身上被忽视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学会了如何将这些优点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一种看待问题和挑战的全新的思维方式。
评分我一直认为,解决问题是一门艺术,而这本书,无疑是这门艺术的精美教科书。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他没有用生硬的理论去说教,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将“焦点解决”的精髓娓娓道来。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于“优势”的强调。过去,我总是纠结于自己的不足,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但是,这本书让我明白,关注并放大自身的优势,才是更高效、更有建设性的前进方式。书中列举了许多“优势识别”的具体方法,比如“惊奇的发现”,让我学会了如何从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中,挖掘出被自己忽视的闪光点。这不仅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建立自信、激发潜能的强大驱动力。我尝试着在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中,运用书中关于“积极反馈”的技巧,效果出奇的好。以前,我可能更倾向于指出对方的不足,而现在,我学会了去发现并赞美他们的优点,这不仅改善了我们的沟通氛围,也让彼此的关系更加融洽。书中对于“目标设定”的阐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简单地让你许下一个宏大的愿望,而是引导你一步步地分解目标,找到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特别是“终点可视化”的练习,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想要达成的状态,从而更有动力去为之努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解决问题,它更是一种关于“看见”和“相信”的哲学。它教你看见自己的潜能,看见生活中的希望,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向导,带领我在迷雾中寻找光明。作者的文字朴实而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关于“希望”的阐述。作者用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来引导读者如何去发现和培养希望。他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总会有一些积极的因素存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发现它们。我曾经经历过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感觉生活一片灰暗。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尝试着去运用书中关于“希望的迹象”的练习。我开始留意身边那些微小的、积极的变化,比如清晨的一缕阳光,朋友的一句问候,甚至是一首动听的歌曲。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像点点星光,一点点地驱散了我内心的阴霾。书中的“优势优势”的提问方式,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让你去关注自己有多么糟糕,而是让你去思考,如果你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你身上有哪些优势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积极的视角,帮助我从自责和沮丧中走出来,重新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也尝试着运用书中关于“积极沟通”的技巧。我学会了如何用更温和、更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也更愿意去倾听他人的声音。这不仅改善了我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也让我感到更加快乐和自在。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实用技巧,更是一种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态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大扫除”。过去很多纠结、很多困扰,在作者的引导下,都渐渐地变得清晰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合作”的理念。作者强调,解决问题并非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与他人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关系。他分享了许多关于如何与不同类型的人沟通、如何建立信任、如何共同寻找解决方案的实用技巧。这些技巧,在我的实际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曾经负责一个跨部门的项目,不同部门的同事之间存在着沟通壁垒和利益冲突。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尝试着去运用书中关于“倾听”和“共情”的技巧,去理解不同部门的需求和顾虑。然后,我再结合书中关于“共同愿景”的构建方法,引导大家找到合作的共同点。令人欣慰的是,通过这些努力,我们不仅打破了沟通的僵局,还成功地完成了项目,并且团队的凝聚力也大大增强。书中对于“反思”的重视,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回避“失败”和“挫折”,而是鼓励我们从中学习,从中成长。他提出了一些非常独特的反思方法,帮助我们跳出情绪的困扰,客观地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并从中找到改进的方向。这种“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对于任何一个想要不断进步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一种持续成长的内在动力。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人生导师”。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温暖,他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转化为一个个可操作的行动指南。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合作”的理念。作者强调,解决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学会与他人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关系。他分享了许多关于如何与不同类型的人沟通、如何建立信任、如何共同寻找解决方案的实用技巧。这些技巧,在我的实际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曾经负责一个跨部门的项目,不同部门的同事之间存在着沟通壁垒和利益冲突。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尝试着去运用书中关于“倾听”和“共情”的技巧,去理解不同部门的需求和顾虑。然后,我再结合书中关于“共同愿景”的构建方法,引导大家找到合作的共同点。令人欣慰的是,通过这些努力,我们不仅打破了沟通的僵局,还成功地完成了项目,并且团队的凝聚力也大大增强。书中对于“反思”的重视,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回避“失败”和“挫折”,而是鼓励我们从中学习,从中成长。他提出了一些非常独特的反思方法,帮助我们跳出情绪的困扰,客观地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并从中找到改进的方向。这种“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对于任何一个想要不断进步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一种持续成长的内在动力。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醍醐灌顶”的书。在阅读之前,我一直认为解决问题就是要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一步步地去“修复”。然而,这本书却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焦点解决”。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他并没有过分强调问题的“发生机制”,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解决方案”的构建上。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未来假设”的引导。它不仅仅是让你想象一个美好的未来,而是让你去具体地描绘出那个未来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一步步地反推出现在需要做什么才能达到那个状态。这个过程,就像是在为自己绘制一张行动蓝图,非常具体,也非常有指导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非常棘手的团队协作问题。团队成员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导致项目进展受阻。按照我过去的经验,我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去调解矛盾,找出冲突的根源。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尝试着去问团队成员:“如果我们明天醒来,奇迹发生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那么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子?我们做了什么?” 令人惊讶的是,通过这样的提问,团队成员们开始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指责。我们逐渐找到了合作的契机,并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问题。书中的“优势识别”和“例外探索”的技巧,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们帮助我看到了自己和他人身上被忽视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学会了如何将这些优点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一种看待问题和挑战的全新的思维方式。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他用一种非常温和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引导我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并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优势”的强调。我过去总是习惯性地关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导致越发沮丧。读了这本书,我才开始学着去发现和放大自己的优点,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给予自己肯定和鼓励。这种积极的视角转变,真的对我的心态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我尝试着在生活中运用书中关于“优势优势”的提问方式,比如,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会问自己:“我身上有哪些优势,能够帮助我度过这个难关?” 这样的提问,让我能够从一个更积极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也让我更加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解决它。书中关于“希望的迹象”的练习,也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总会有一些积极的因素存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发现它们。我开始留意身边那些微小的、积极的变化,比如清晨的一缕阳光,朋友的一句问候,甚至是一首动听的歌曲。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像点点星光,一点点地驱散了我内心的阴霾。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实用技巧,更是一种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态度。
评分坦白讲,我是一个非常容易焦虑的人,一遇到问题,就容易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这本书,就像是我焦虑时的“定心丸”,也像是我迷茫时的“指路灯”。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而充满力量的语言,引导我走出困境,找到前行的方向。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小步快跑,持续迭代”的理念。它让我明白,解决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尝试,不断地调整,才能最终达成目标。我曾经有一个梦想,想要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但是一直没有付诸行动,总觉得这个目标太遥远,自己也学不会。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尝试着去运用书中关于“微小目标”的设定。我不再想着要精通一门语言,而是每天只学习几个单词,或者听一段简单的对话。令人惊喜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我竟然一点点地进步了,而且越来越有信心。书中的“优势优势”的提问方式,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我过去总是习惯性地关注自己的不足,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不够有才华。但是,通过书中的引导,我开始发现自己身上的一些特质,比如坚持,比如乐于助人,这些特质,在我看来,也是非常宝贵的。这种积极的自我认知,让我感到更加自信和有力量。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技巧,更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积极心态。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好几个月,每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它不是那种能够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就感觉“懂了”的速成指南。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你迷茫、困惑的时候,静静地坐下来,用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方式,引导你一步步理清思绪,找到前行的方向。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印象最为深刻。这些案例并非是孤立的、理论化的“教科书式”例子,而是非常贴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境,无论是家庭关系中的沟通障碍,还是职场人际中的摩擦,抑或是个人成长中的瓶颈,作者都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如何运用焦点解决的理念和技巧,一步步化解难题。我特别喜欢那些“微小改变,巨大成效”的案例,它们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改变并不需要翻天覆地的壮举,而是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入手,就能撬动整个局势。作者在阐述理论时,也非常注重实践性。他不会长篇大论地堆砌晦涩的心理学名词,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心法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的步骤。比如,书中关于“优势识别”的部分,就给了我很多启发。我过去总是习惯性地关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导致越发沮丧。读了这本书,我才开始学着去发现和放大自己的优点,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给予自己肯定和鼓励。这种积极的视角转变,真的对我的心态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此外,书中的提问技巧也是我反复研读的重点。作者强调,问题的措辞至关重要,一个恰当的提问,往往能直接导向解决方案。那些“奇妙的问题”和“魔法般的问题”,我尝试在生活中运用,效果出乎意料。它让我明白,与其被动地接受现状,不如主动地去提问,去探索可能性。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一种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和自信的态度。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是带着点 sceptical 来读这本书的。毕竟,“焦点解决”听起来有点过于“高效”和“理想化”,总觉得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但越往后读,越被作者的思路所吸引。他没有回避问题的复杂性,反而以一种非常敏锐的洞察力,直击问题的核心,然后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展现如何找到那个最容易切入的“焦点”。我特别欣赏书中的“例外”探索。在我看来,这简直是一种“逆向思维”的绝佳运用。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关注问题有多么糟糕,却忽略了在看似绝望的境地中,可能存在的那些微小的、不那么糟糕的时刻。作者鼓励读者去发掘这些“例外”,并从中找到线索,将它们放大,最终成为解决问题的契机。这个理念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启发。在实际工作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棘手的项目,团队士气低落,进展缓慢。按照传统的思路,我可能会陷入如何“修复”所有错误和不足的泥潭。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尝试着去问团队成员:“有没有哪个时刻,我们做得比现在好一些?当时我们是怎么做到的?” 令人惊讶的是,通过这样的提问,我们竟然挖出了几个在过去做得比较成功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成为了我们重新调整策略、激发士气的关键。书中的“预设”和“未来假设”的提问方式,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们不是简单地让你“想象”,而是引导你构建一个清晰的、可实现的未来愿景,然后反推现在需要做什么。这种从未来向现在倒推的逻辑,比从现在向未来推演,显得更加有力量和方向感。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过去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学会用一种更具建设性和前瞻性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