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收录】达赖喇嘛推荐序.阿嘉仁波切亲笔画作.珍贵历史照片
一九五二年盛夏,西藏东北的乌兰淖尔草原上迎来一队寻找转世朱古的僧侣。
一名两岁儿童被指认为第八世阿嘉仁波切,成为塔尔寺寺主。
经历大跃进、宗教改革、文革劳动改造、充当牛鬼蛇神,后来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目睹班禅十一世的金瓶掣签争议,在四十八岁祕密出走。
他的一生不仅是西藏僧侣的生命写照,也记录了过去五十年来西藏发生的大事,那是一段鲜为人知也正被人遗忘的历史。
◎何谓金瓶掣签?
清干隆帝在《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中制定以抽签方式,决定西藏各大活佛的继承人。
「最终,我的出走,就像熟透的果子自然落下。而这几十年来的每一场经历,都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或者说积累下来的『因』,比如我父亲不明不白地死在狱中,我哥哥瓦里玛饱受折磨的非人待遇,沃色舅舅被劳改,嘉雅仁波切被戴上『四类分子』帽子,班禅大师的突然圆寂,半夜三更的『金瓶掣签』,以及逼迫我在塔尔寺搞『十一世班禅』坐床纪念活动等等……我这不是记仇,上师们一直教我修忍辱,宽厚待人,我并不怀恨,而是这一场场灾难,教我看清了一个政权的本质。」──阿嘉仁波切
一九五二年,十位喇嘛骑马来到西藏东北一个牧民家,为这家主人送上哈达,祝福他们生下一个未来将成为心灵领袖的转世神童。阿嘉仁波切两岁时被指认为活佛,四十六年后逃离西藏。
经历大跃进、宗教改革的磨难,文革期间,年幼的他目睹寺庙被毁、经书被烧、僧人被虐被捕,自己则被送去劳动改造。他出身的塔尔寺,僧人从四千多人被改革为六十人,而他的家族,就有二十九人被劳改。尽管如此,他仍偷偷跟着舅舅嘉雅仁波切学佛。
文革劫难过后,阿嘉仁波切陆续参加青联会、政治协商会、佛协会等,并随十世班禅喇嘛出国访问。后来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一九九五年,目睹班禅十一世的金瓶掣签争议,于一九九八年四十八岁时祕密出走。
阿嘉仁波切特殊的生命故事,揉合了感动人心、悬疑曲折、历史文化与心灵慰借等元素,为我们揭开中国与西藏一段纷扰不断的历史,也让读者一窥一座传奇寺院(塔尔寺)里难得的风景。
作者简介
阿嘉.洛桑图旦久美嘉措(阿嘉仁波切)
一九五○年出生。两岁时,作为塔尔寺寺主、第八世阿嘉.唿图克图转世,入塔尔寺继承历任法座。在宗教改革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劳动改造十六年。八○年代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等多种职务,主持维修重建了塔尔寺。一九九八年,因异议「金瓶掣签」,避免担任中国政府认定的「十一世班禅」之经师,流亡美国,创建加州「西藏悲智中心」。二○○六年,由达赖喇嘛尊者聘请为印第安那州「蒙藏文化中心和西方塔尔寺」住持。二○一○年,出版英文传记《虎口余生》(Surviving the Dragon)。近年,应邀到剑桥、牛津、史丹福、哥伦比亚、东京和东洋等大学,专门讲座。目前,正在筹建蒙古儿童癌症医疗中心。
「读书积德」
我不是说读了此书有多大功德,而是说,假如您阅读《逆风顺水》之后,不仅欣赏其内容,还可以明白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生故事,更为重要的是,您购书的善财直接会支援蒙古国的一所儿童肿瘤医疗中心。
这所医院是我二○○九年发愿的一个慈善项目,二○一二年破土动工,二○一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将要完成外部工程,二○一四年计画开业服务。
这所儿童肿瘤医疗中心是蒙古国立「母婴中心」的一部分,其中有七十五个儿童癌症患者的病床,还有婴幼儿重症监控设备,有手术室、化疗、血管造影设备,儿童活动室和外国访问医师的住宿讲演室等等,顶部将设立一所药师佛静坐殿堂。
这是蒙古国佛教僧侣发起建造的第一所医院,其建筑面积四千六百平方米,初期投资约为三百五十万美金,目前募款只完成一五%左右。我们期盼您的大力支持。
这里我也借此机会为广大读者的慈悲之举再次深表敬谢,净心随喜。
阿嘉.洛桑图旦
2013-08-0
尊者达赖喇嘛推荐序
自序
编者的话
第一章 童年
乘愿而来
舅舅嘉雅仁波切
赛朵仁波切
前世与今生
继承法座
拉卜楞寺
葛甘慈诚拉森
寺主的轿子
我出生的蒙古包
第二章 「宗教改革」之劫
「反革命窝子」
我的嘉玛嘎
杀狗人白玛扎西
从塔尔寺到「关公庙」
僧人唱情歌
「大跃进」的故事
第三章 寺院半开放
喜饶嘉措大师来了
班禅大师的座谈会
「活佛小组」
被搬迁的蒙古部落
第四章 在札什伦布寺
班禅大师行宫
在大昭寺发愿
绿度母的怀抱
吹响白海螺
仁波切掏粪
漂不走的尸体
第五章 班禅大师成了「反革命」
「私生子」
政治风暴下想家
又见塔尔寺
挂满大字报的牦牛帐篷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之劫
砸佛像
大金瓦殿前的红卫兵
反面教材
喝有毒的水
真假活佛
临终密语
僧院要变「大寨田」
割缏麻
走兰州
第七章 劫后重生
「神」死了
被倒写的名字
摘「四类分子」的帽子
劳改中的舅舅沃色
一吐为快的委屈
第八章 不平静的狮子法座
从马圈到狮子法座
班禅大师与彭德怀
东总布胡同五十七号
班禅大师的婚事
青海民族学院的研究生
第九章 邓小平的政策
定心丸
达赖喇嘛的代表团
「地下转世」
我没有入党
张学义的清净之水
第十章 修复塔尔寺及其他
去北京参加青联会
认识赵朴初先生
修缮菩提塔
建时轮金刚坛城
随班禅大师朝觐佛陀故乡
随班禅大师去南美洲
第十一章 政治与祕密
北京藏语系高级佛学院
伍精华手里的原始录像带
班禅大师的祕意
扎西南捷大殿开光
班禅大师突然圆寂
目睹「六四」学潮
第十二章 前世的因缘
当塔尔寺的住持
不吃肉了
嘉雅仁波切和阿妈都走了
逆缘转顺缘
破不了的案
佛牙造访佛国
江泽民题字
雍增仁波切传戒
赴雪中玉树赈灾
第十三章 「加班禅」
李铁映的「加持」
达赖喇嘛宣布之后
「九一一」紧急会议
星夜「金瓶掣签」
叶小文透露惊天祕密
我没有签字
「运动」又来了
第十四章 祕密出走
出走之前的计画
有惊无险过海关
在瓜地马拉的日子
第十五章 彼岸的修行
四十年后觐见达赖喇嘛
语言不通的朋友
江泽民的回信
又建时轮金刚坛城
拜师修法
讲授《菩提道次第广论》
印度朝圣
后记 不是记仇是防范
写英文自传
从塔尔寺到塔尔寺
附录 阿嘉仁波切传承及大事记
一、历代阿嘉仁波切的传承
二、阿嘉仁波切大事记
尊者达赖喇嘛推荐序
一九九八年,我在纽约讲法时,得知西藏着名的衮本强巴林(塔尔寺的藏语发音,以下都写「塔尔寺」)住持阿嘉仁波切流亡到了美国。回想起来,塔尔寺是我僧伽生活开始之地,自我离开西藏,已在流亡中追求自由近五十年,离开塔尔寺的时间就更长了。而此时,站在我面前的,正是我最早寺院的住持。
塔尔寺是我归宗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在初建的二百年间,只是一个小规模的朝拜之处。十六世纪时,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将其改造成一所着名的僧侣大学。
这座寺院离我出生的地方不远。二十世纪五○年代中期,我还在那里度过了一些时光,那时的阿嘉仁波切还是稚童。我对塔尔寺的记忆是温馨的,那隐蔽在青山中的建筑宏伟、锦绣。自此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控制下,众多寺院所发生的变化,塔尔寺的僧侣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周遭的藏人又是如何生存的?这些都是我很想从阿嘉仁波切这里知道的。
我们进行了亲切的长谈。阿嘉仁波切和我都经历了太多的变故,虽然有着迥异的人生经历,但是我们始终牵系着藏人的安宁与幸福。鉴于他与中国政府共事多年,曾见过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我期望他或许能够帮助促进与中国方面的对话。考虑到这点,我请他致函江泽民主席。
之后,阿嘉仁波切在加州的旧金山市郊建立了「西藏悲智中心」,他做得非常好。后来,我的长兄塔泽仁波切病倒,无法继续管理他在布鲁明顿建立的「西藏文化中心」,我想到了阿嘉仁波切,他在这方面经验丰富,我相信他能够恢复并管理这个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
一如既往地,阿嘉仁波切接受了挑战。说起来,我的长兄也曾是塔尔寺的住持,这是阿嘉仁波切成为布鲁明顿合适人选的另一背景,所以该中心又被视为「西方塔尔寺」。另外,阿嘉仁波切来自于蒙古人的家庭,如果能够将中心的关注范围扩展到包括蒙古在内的佛教徒,无疑是非常喜乐的事情。这个中心由此改名「藏蒙佛教文化中心」,不仅为旅美的藏人社区服务,也同时为蒙古人社区服务。
得益于重获言论自由,着名僧侣大学——塔尔寺的前住持阿嘉仁波切将他的记忆汇集于这本自传,坦陈他在西藏度过的短暂快乐和长期恐怖的岁月:如何在饥荒中倖存;如何与已故的班禅喇嘛一起工作;如何在中国的统治下,为服务于藏人而周旋于危机四伏的政界等等。
其他人也曾写过在共产党统治下被监禁、被处罚的可怕经历。而阿嘉仁波切是进入中国控制的宗教界顶端的人士,他了解、熟悉中国政府是如何工作的。然而,当十世班禅喇嘛突然圆寂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备受争议的对十一世班禅喇嘛的认定,威胁着他面临被迫放弃自己持守的原则时,他选择了流亡。
想要了解在没有言论自由、没有新闻自由的国家,在恐惧和怀疑的状态下,人民真实的生活情形,是需要依赖个人记录的。阿嘉仁波切无挂虑地、很真实地,写出了他在西藏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对于那段历史来说,是一个宝贵的贡献。
我相信,阿嘉仁波切所写的将会满足世人的浓厚兴趣,因为他们都怀着慈悲心为生活在危境中的西藏人民、南蒙古人民、东突厥斯坦人民寻找共同的人道。我希望透过这本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西藏这个古老民族正在为生存、为保护珍贵的宗教文化遗产而痛苦挣扎的真实历史与现实,进而有助于西藏的和平变革。
二○○九年七月二十日
自序
我的前世就喜欢写作,虽然他在三十八岁的盛年圆寂,却留下了四部佛法方面的着作。后来每当我写作时,我的舅舅,也是我的上师嘉雅仁波切就感慨:「这都是前世的因缘哪。」
写传记的想法在我很早就产生了。随着年龄增长,接触的人、经历的事越来越多,真相也越来越扑朔迷离。如「宗教改革」、「金瓶掣签」、班禅大师的婚事和圆寂,以及中共诸多领导人的行为,都是促我写作自传的动力。别无原因,只是想还原历史。
二○一○年三月,我的英文自传由纽约RODALE出版社出版,几个月后又发行了第二版。不久,自传被译成了蒙文在蒙古国出版。
然而总像是有什么事情没有结束似的,我常坐下来,拿起这部自传的中文初稿,不由自主地修改着。其实我最想出版的还是中文,最初选择用中文写作,就有这个想法。毕竟在西藏、在塔尔寺所发生的这一切,与中国历史及现实息息相关。另外,我也认为,各民族之间应该多沟通,像水,是需要流动的,这样就可以消除那些不必要的隔阂,使得冰雪消融。
书写历史并不是为了记仇,或者制造矛盾,相反是让我们明鉴过去,告诫世人今后不犯同样的错误。事实上,今天很多中国人都不再记得大饥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了,甚至连「六四」天安门的枪声都变得远不可闻了,这是很危险的。
而我,作为历代阿嘉仁波切的转世继承者,亲身经历、见证这一切,实在不是小事。包括那些细节,有的在当时就已成了祕密,被精心地封存起来,不见天日。如果我不说出来,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也自然不会成为历史的教训,而同样的悲剧很可能被重复。
很多学者和佛教徒都跟我谈过,想把我的英文版自传直接译成中文,但我没有同意,这是因为有很多内容需要充实,所以我还是在早先的中文初稿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写作。
感谢魏立新女士,作为一名佛教徒,她诚挚地对这部书的中文初稿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并做了部分修改。遗憾的是,她因病过早去世。在此我要表达我的怀念,并为她祈祷。
感谢汉人作家朱瑞和藏人作家唯色,为这本书的最终定稿承担编辑的工作。
感谢大块文化出版此书,提供了我与中文读者真诚交流的机会。
顶礼三宝,赐予此生之因缘际会,成就此书。
二○一二年二月完稿
二○一二年十二月定稿
编者的话
唯色
此刻想来,对于远去异国十多年的阿嘉仁波切,我并没有陌生感和时空造成的疏远感,反而很是熟悉他的音容笑貌,这应该缘于在编辑他的自传的时日中逐渐获得的印象和感受。
在此之前,我只有幸见过阿嘉仁波切两回。那都是在他尚未别离寺院与故乡之前,属于很偶然也很短暂的遇见。但仁波切并不记得见过那个年轻女子。即便我透过网路传给他当时在他的喇让(意即仁波切宅邸)前的合影,仁波切依然想不起,仅对复甦记忆的老屋及花朵发出了感叹。这是必然的。因为没有比只是合个影这种见面更能忘怀的。
但对于我来说,包括与仁波切合影在内的那段时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为此我将这张合影以及与其他仁波切、喇嘛的合影放在一本小相册里,并带着小相册从拉萨去往北京。与此同时写下的一首长诗中,我含蓄地记录了发生在内心这块场域的冲击:
一九九四,八节之间
最黑的光阴在转变
繁星降下露珠
一百零八颗
那两鬓发黄的女子
穿着本族的衣裳
要走一条去安多的路……
实际上,在这首名为《前定的念珠》的诗中,我叙述了去塔尔寺(藏语称衮本贡巴)的诸多细节:
在藏语为衮本的寺院
她目睹轻风拂过
一棵树!举世无双
在一座珠宝镶嵌的塔中变幻
啊!千万尊佛像
或千万个藏文字母
化为千万片树叶
彷彿落满双肩……
不过我慕名去见阿嘉仁波切的时候,并没有穿本族的衣裳,而且也并不知道这位着名的仁波切、塔尔寺的寺主有着怎样的传承与个人史。其实当时的我更像是充满好奇心的文学青年。听说仁波切很忙,常常去北京参加各种会议,带我去往仁波切喇让的僧人说我们不一定能见到。不过,某个因缘可能在那时已经发生,穿绛红镶黄袈裟的阿嘉仁波切正站在门外,与一些僧人交谈着。我就这么容易地,见到了这位大仁波切。看上去他很平易,但也很忙。即便不忙也不可能多聊的,因为我不知从何说起,只能提出一个流俗的要求:可否合个影?
如今重看合影,我显得稚嫩,也不太懂与仁波切合影时须恭敬有加的规矩,但有些紧张,以致腼腆地含笑。仁波切那时也较年轻,笑呵呵的,有着从容的气质。像这样要求与他合影的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一定很多。我的不同在于我从拉萨来,我的胸前戴着一枚尊者达赖喇嘛的像章,而阿嘉仁波切一定注意到,是不是因此爽快地面对镜头?这像章是我的一位远亲几年前去印度朝佛后带回的。在那段四处游历的时间,我常常醒目地别在胸前,只要有人问我他是谁,我就会语调缓慢地说:「他是我们的领袖。」那时不像今日,没有几个外人认得尊者,所以往往会因我的回答一头雾水。
第二次见到阿嘉仁波切是第二年,应该是一九九五年的初冬。不是在衮本贡巴,而是在拉萨的哲蚌贡巴(汉语称哲蚌寺),我朝拜了措勤大殿三楼上巨大、精美的嘉瓦强巴佛(汉语称未来佛),走出佛殿时看见排队朝佛的信众都转身望着楼梯。询问得知将有数位大仁波切亦来朝拜。等了一会,果然见到拉萨的德珠仁波切、安多的阿嘉仁波切等诸多高僧缓步走来。信众们都躬身合十,期待仁波切们的摩顶加持。但我不由自主地后退了几步。这些仁波切中我只见过阿嘉仁波切,可我的眼前是最近官方电视播出、为十世班禅喇嘛的转世灵童举行的「金瓶掣签」仪式上,这些仁波切包括阿嘉仁波切亲临现场,认可中共安排的情景。
我并不知道其实仁波切们内心有多么不情愿参与这欺天瞒世的「金瓶掣签」,直到多年后读到阿嘉仁波切的自传初稿,才窥见深掩在黑暗中、枪口下的真相。仁波切们虽然是信众们顶礼再三的上师,却是强盗手中任其摆佈的羔羊,已经有太多的事例佐证了这可怖的现实,原本依照藏传佛教定制由尊者达赖喇嘛认定的十一世班禅喇嘛,才六岁的孩童,竟于一夜之间被失踪,直到今天也无人知其生死。
我有所介意地看着阿嘉仁波切含笑走过,依次为虔诚的信众们摩顶,其实错过了与仁波切的亲近。直到几年后惊闻仁波切祕密出走的消息,才明了自以为是的我低估了仁波切的勇气。衮本贡巴的一位僧人告诉我,当时阿嘉仁波切劝另一位大仁波切公开反对北京安排的十一世班禅喇嘛,慨然叹曰:「我们都是仁波切,死了还可以再来;可如果我们不说真话,就对不起把我们视为生命的人民。」阿嘉仁波切是否真的说过这掷地有声的话,我从未向他求证过,但我初次听到就没忘过,是因为当即泪下……
让我再回忆一遍阿嘉仁波切的这本珍贵的自传吧。
对于藏人、蒙古人或者藏传佛教信徒来说,阿嘉仁波切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他是被称为犹如黄金一般珍贵的传承上的重要一环。不能中断,否则整个传承都会招致中断的危险。然而,阅读了阿嘉仁波切的自传就会看到,这灭顶之灾事实上多次降临。第一次是他八岁的时候,他身为寺主的着名寺院——塔尔寺,在中共发动的「宗教改革」这个政治运动席卷下,数百位高僧被逮捕、被死亡,数千名僧人被迫还俗。有着无数宝藏、培育佛学人才的塔尔寺不但被砸、被掠,还曾一度被改为生产大队。
对于阿嘉仁波切来说,他远在牧场上的父亲与无数放牧牛羊的牧人,被拿枪的中共军人从帐篷里带走,从此一去不归,可能还不算是最惨重的打击。令他至今心有余悸的是十世班禅喇嘛留下悬疑的突然亡故,以及数年后因班禅喇嘛转世灵童的认证,中共与尊者达赖喇嘛决裂,而中共在这个极其严肃的宗教事务上蛮横插手、弄虚作假,终究使得阿嘉仁波切在五十岁时不得不放弃寺院,逃往自由世界,去安放修行的心灵与记录的愿力。
然而,阿嘉仁波切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自传,读来却有一种安然、宽容甚至幽默的感觉,哪怕是在经历令人心碎的遭际时。首先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心若不乱,再乱的世界又能奈我几何?阿嘉仁波切包含了慈悲的智慧,总是将逆境及逆境中的戾气化为乌有,这自然会吸引渴望不为形役的读者沉浸其中。我虽为义务编辑,却总是在反覆阅读时得到超越文字本身的加持力。除了由他作为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在多少年以后披露的一个个祕辛令人震惊,比如与十世班禅喇嘛毕生相关的那些接踵而至的遭遇:作为持戒高僧的牢狱之灾与媒妁之婚,作为民族灵魂的挣扎、力争与夺命横祸,作为菩萨再来却人间蒸发、遗患无穷,等等,都揭示了那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无形之手」,远比命运和业力更专制、更殖民。当阿嘉仁波切与如今拥有各种虚职的嘉木样仁波切在飞过拉萨天空的专机上,听到时任国务院宗教局局长的叶小文得意忘形地洩露「金瓶掣签」选十一世班禅转世灵童造假的祕密时,如晴天霹雳被惊吓得甚至不敢互看一眼。共产党对藏传佛教的操控与凌辱莫过于此。
而我最难忘的书中片段,还是那个八岁的男孩,在参加了「揭开封建盖子」的大会后,蓦然发觉自己失去了一切:老师与同修,以及前世们累积的财产和传下来的寺院。甚至,连身为一位高级喇嘛的僧舍或宅邸都被各怀企图的革命者占据。他当时惶惑,孤单,但他看到被革命者从屋里抬出去的小桌抽屉里,他的玩具还没被扔掉,立刻很专注地玩起了玩具……此刻,当我覆述时,仍有一种含泪微笑的感觉。
二○一三年七月三十日于拉萨
读到《逆风顺水:阿嘉仁波切的一生和金瓶掣签的祕密》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我想到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他们的命运与时代的洪流紧密相连,他们的个人经历,往往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逆风顺水》这四个字,让我联想到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挑战和随之而来的机遇,这是一种辩证的哲学,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我相信,阿嘉仁波切的人生,一定充满了这样曲折而又充满力量的叙事。他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又如何在顺境中保持初心,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部分。而“金瓶掣签的祕密”更是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制度,我只在一些历史记载中零星地听说过,总是觉得它既神圣又带有一丝神秘的距离感。书名中直接点出“秘密”,无疑是在吊足读者的胃口。我很好奇,这个秘密究竟是什么?是关于某种不为人知的仪式,还是关于选择过程中的某些考量?又或者是关于某种政治力量的介入?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个清晰、细致的阐述,了解这个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制度,究竟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对那些被选中的转世者,又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物的传记,更是一次深入了解西藏历史和宗教文化的契机。
评分这本书名《逆风顺水:阿嘉仁波切的一生和金瓶掣签的祕密》,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宗教的神秘色彩。我一直对西藏的历史和佛教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历经沧桑的转世活佛的故事,总让我感到格外着迷。阿嘉仁波切这个名字,虽然我之前可能没有深入了解过,但“仁波切”这个称谓本身就代表了至高的智慧和慈悲。书名中的“逆风顺水”四字,更是点出了生命旅程中那些跌宕起伏、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刻,这恰恰是人生最真实的面貌。我很好奇,这位阿嘉仁波切究竟是经历了怎样的“逆风”,又如何把握住了“顺水”的契机?他的生命轨迹,一定充满了智慧的启示和人性的光辉。而“金瓶掣签的祕密”,这四个字更是直击人心,引发了无穷的遐想。金瓶掣签,这个在藏传佛教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制度,承载了多少王朝的更迭、政治的博弈,以及宗教的神圣与现实的交织?它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其中的“秘密”又隐藏着怎样的玄机?我渴望在这本书中一探究竟,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活佛转世制度的复杂性,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这本书,仿佛是一扇通往过去神秘世界的大门,等待着我去探索和解读。
评分读到《逆风顺水:阿嘉仁波切的一生和金瓶掣签的祕密》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一种史诗般的感觉。一个“仁波切”的人生,本身就充满了一种非凡的色彩,而“逆风顺水”四个字,更是点明了他生命旅程中必然经历的挑战与机遇,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成长、关于选择、关于坚持的故事。我非常好奇,阿嘉仁波切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是如何面对来自外部的各种“逆风”,又是如何巧妙地把握住属于自己的“顺水”的?他的个人成长经历,他对世界的理解,他对生命的感悟,一定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而书名中紧接着的“金瓶掣签的祕密”,更是将这种好奇推向了顶峰。金瓶掣签,这个在藏传佛教历史上传承已久的制度,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一直对它的运作机制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秘密”非常感兴趣。这个“秘密”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关乎某种政治博弈,还是隐藏着更深层的宗教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一个不同于以往认知的金瓶掣签,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深入的画面。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像是一次对历史真相和宗教文化深层探索的邀约,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魅力。
评分每次看到书名里有“仁波切”这样的词汇,我总会心生一种敬意,也有一份好奇。尤其是《逆风顺水:阿嘉仁波切的一生和金瓶掣签的祕密》这个书名,它既有对个人生命历程的描绘,又触及了藏传佛教中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仪式——金瓶掣签。我常常会思考,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一位仁波切的人生会是怎样的?“逆风顺水”这四个字,仿佛在预示着一条充满挑战但又最终走向圆满的道路。我好奇阿嘉仁波切是如何在人生的波澜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又如何在顺境中不失其德。他对佛教的理解,他对世事的看法,以及他所经历的个人成长,都是我非常期待了解的部分。而“金瓶掣签的祕密”这个部分,更是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曾经看过一些关于金瓶掣签的纪录片,总觉得那是一个非常庄重而又充满悬念的过程。书名中直接使用了“秘密”二字,不禁让我猜测,书中是否会揭示一些我们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在掣签过程中,是否有不易察觉的考量?或者,掣签的结果是否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神秘的仪式现场,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个人的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一段特殊的历史和一种独特的文化。
评分《逆风顺水:阿嘉仁波切的一生和金瓶掣签的祕密》,光看这个书名,就能感觉到里面蕴含着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和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独特精神的个体感到好奇,而“仁波切”这个称谓,本身就代表着非凡的智慧和慈悲。书名中的“逆风顺水”四个字,非常贴切地描绘了人生的不确定性,也暗示着一种面对挑战和把握机遇的人生哲学。我非常想知道,阿嘉仁波切是如何在人生的起伏中,找到自己的道路,如何解读那些生命中的“逆风”和“顺水”,并从中获得成长和启示。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修行经历,都一定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而“金瓶掣签的祕密”,这四个字更是让人充满了窥探的欲望。金瓶掣签,这个制度本身就带着一种神圣而又充满权谋的色彩。我一直对它的运作方式和背后的故事感到好奇,书名中直言“秘密”,更让我期待能从中了解到一些不为外人熟知的细节。究竟是什么样的“秘密”?是关于某种古老的智慧,还是关于某种历史的考量?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个深入的解答,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制度。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一份探索历史真相和人生智慧的邀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