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修行者的求道历程,系乎人性又超越世间的生命风光
心道法师,一九四八年出生于缅甸,长于台湾,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十五岁那年,他在两臂及身上刺下「悟性报观音」、「吾不成佛誓不休」、「真如度众生」的坚定求道誓言。二十五岁出家为僧,修习无比艰苦的头陀行,经历世间最幽隐不堪的冢间苦修与断食闭关。出关后,创立「灵鹫山.无生道场」和「世界宗教博物馆」,开展普度天下众生的志业。心道法师那股矢志不移的求道毅力、乐观且宽容的个性、恢宏的国际视野,以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无畏精神,让每个见证过、追随过他步伐的人深受感染。
《灵鹫山外山》诠释了心道法师的苦修与菩萨道精神。他的故事以战云密布的滇缅山区为起点,随后穿过台湾大乘佛教的丛林,深入艰苦的冢间修和头陀行,并于一九八三年创立灵鹫山,以「慈悲与禅」为宗风,以世界和平为终极目标,展开他的弘法志业。此书在十年前发行的初版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写与增订,对心道法师的三乘法脉之传承、个人的禅修经历和弘化大愿,提出更完整、细微,且精辟的诠释;同时也新增了近十年来的事迹,从宏观角度阐述了心道法师如何从世界宗教博物馆,走向倡导世界宗教和平的道路,以及他伫足于华严圣山计画的蓝图上,向世人勾勒的那烂陀梦想。
作者简介
陈大为(1969-)
出生于马来西亚怡保市,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品曾获:联合奖新诗及散文首奖、中国时报新诗及散文评审奖、星洲日报新诗及散文推荐奖、世界华文优秀散文盘房奖等。着有:诗集《治洪前书》、《再鸿门》、《尽是魅影的城国》、《靠近 罗摩衍那》,散文集《句号后面》、《火凤燎原的午后》、《木部十二划》,论文集《亚洲阅读:都市文学与文化》、《风格的炼成:亚洲华文文学论集》、《中国当代诗史的典律生成与裂变》等。
钟怡雯(1969-)
出生于马来西亚金宝市,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元智大学中语系教授。作品曾获:联合奖散文首奖、中国时报散文首奖、中央日报散文首奖、金狮奖散文首奖、星洲日报散文首奖及推荐奖等;着有:散文集《河宴》、《垂钓睡眠》、《听说》、《我和我豢养的宇宙》、《飘浮书房》、《野半岛》、《阳光如此明媚》,论文集《无尽的追寻:当代散文的诠释与批评》、《马华文学史与浪漫传统》、《经典的误读与定位》等。
序 释心道 2
第1章 在缅甸的童年1948~1960
缅甸,一九四八 10
红色罗汉鞋,巨大的蚁穴 14
颓坏的幸福,行走的江湖 18
滇缅孤军的生活版图 21
飞行的罗汉,出家的种子 24
罂粟的天堂,滇缅边区的炼狱 28
第2章 少年杨进生1961~1972
撤向一九六一年春天的台湾 36
观音圣号,开启佛法大门 40
十五岁的刺青,起誓求道之心 43
大侠梦,剑及履及的人格特质 45
干妈谢凤英,一贯道的点传师 48
梅花盟,返乡治世的狂想 50
求一个坐牢的罪名 54
逆境中的贵人 56
被时间揉成小小一团的情书 62
挚友李逢春的身故 64
第3章 出家后的苦修1973~1982
在佛光山剃度出家 68
只要打坐就勇勐精进的汉子 72
兰花房,参透孤独 76
头陀行,以摩诃迦叶、密勒日巴为师 80
圆明寺的魑魅魍魉 83
灵山塔内,思索死生 88
冢间修,参透诸行无常 92
密勒日巴示现于禅定中 96
如幻山房,道心的试炼场 99
出家弟子的缘分与考验 103
禅师的修行与生活 107
显密圆融,本来一味 109
关于成佛的困惑 111
修行之余,物我无间 113
武举人古堡,断食以了脱生死 115
第4章 初建灵鹫山1983~1988
鹰仔山,出火与请火的传说 124
普陀巖,更艰难的闭关断食 126
悬崖之下,别有洞天 132
山风海雨交接处的道场 135
无生道场的命名与宏愿 141
随机逗教的生活禅 144
临济宗风,大机大用 150
善待众生,凡事用心 158
第5章 法脉传承与弘化大愿1989~2013
临济法脉,以禅为体 164
禅定戒律,以南传为基石 169
噶陀传承,以密为用 174
三乘合一,从头陀行到菩萨道 179
宇宙是一个记忆体 182
毁谤是度化的缘起 184
菩萨道,让众生离苦得乐 187
冥阳两利的圆满施食 190
以大悲法会为起点 191
启建水陆,度尽众生 195
戒德老和尚主法十五年 202
造就一个解冤释结的净土 204
弘法度众不言累 207
以道场为家的义工和护法 210
第6章 世界宗教与华严圣山1989~2013
遥契太虚大师的理念 214
穷和尚的春秋大梦 218
不知天高地厚的宗博计画 221
没有心理负担的宗教接触 223
徐徐展开垂天的大翼 225
结结实实踏出了一大步 228
心和平,世界就和平 230
我来看看我能做些什么? 234
诸神殿堂的落成 238
史无前例的「回佛对谈」 243
伊斯兰教的友谊 250
宁静运动,禅修的极大化 253
断食闭关,回归本山 258
「华严世界」是「缘起成佛」的工作 264
现代「那烂陀」的宏愿 267
我这一生就没有白来了 271
心道法师暨灵鹫山大事年表 275
附录
万教并生莲花─心道法师前传 柏杨 306
春深犹有子规啼—访道与勘验 林谷芳 309
专文推荐
万教并生莲花──心道法师传∕柏杨
当一个旧星球破碎时,另一个新星球会再昇起;当一个旧人生破碎时,另一个新人生会再创造。祇要你有足够的虔敬,总有一天你会感谢你苦难的来源,同时也是你营养的来源。人,不可能潇洒走一回,他的负担跟他的使命,同时沈重。
心道大师奇离的丧父,又诡异的失母,我读到那一段,满纸眼泪,他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妹妹,夜深人静,悄悄走到年纪还不到四岁的心道床前,掖了掖被子,向半睡半醒的孩子凝视着,没有吻他,没有抱他,没有一句叮咛他的话,只留下来永远无法解开的谜,回头走去,从此没有任何消息,孩子的心滴血,我们读者的心也随着滴血。
这个无法弥补的遗憾,永远挂在心道大师的心头,对他的影响是入骨的,所以,他终身从不离弃一个人,尤其是那些心灵上倚靠他的人。
在另一片世界里,我和心道大师有一个共同奇特的缘分,一九五○年代,我在报上写「异域」,十年监牢之后,我又继续写「金三角.荒城」,曾引起广泛的「送炭到泰北运动」,而心道大师就是第一次撤退的第一代孤军(《异域》一书中对这第一次的撤退有过介绍)。心道大师那时候才十几岁!写到这里,回想五十年前,当还是孩子的心道在清泉岗赤膊操练的时候,柏杨在汗流浃背的伏案报导孤军故事,而今心道安坐在他的宗教博物馆,柏杨继续汗流浃背的伏案为心道的传记写序,这就是缘分吧!
每个人生来都有宗教情感,心道大师生在缅甸这个佛教国家里,他来台湾后,又不断的接触到佛教大师,所以他的悟道很早,而且有更广的开拓。真正为心道大师剃度,把他领进佛门的是星云大师。边区孤军第一次撤退到台湾后,心道年纪实在太小,那年才十四岁,身子还没有鎗的三分之二高,他既扛不动鎗,鎗也扛不动他,军事训练单位对这一批孩子们,实在无从着手,于是由教育部分别把他们转入各小学──白天到学校读书,晚上回营房睡觉。心道大师读过员树林国小,而就在这个时候,他迷上了武侠小说,他和一般小朋友一样,决定当大侠,打尽世界不公平的事,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本武侠秘笈,几个小毛头自己练起神功,尤其又练起轻功,方法很简单,祇要在脚上绑个砂袋即可,在上学的路上走得怪模怪样,坚信有一天,可以练成飞檐走壁,他们有一个信条,当大侠不是梦,而是正义与力量的延伸。
大侠当然没有当成,心道大师最后被星云大师接入佛门,剃度出家。我想起一个比喻,星云大师好像唐僧,庄严肃穆,严守戒律,慷慨高贵,舍身佈施。而心道大师则像孙悟空,云游各界。二十年后,心道大师成立宗教博物馆,组成新的净土。使万教并生莲花,星云为他祝福。星云东天送经,使当年玄奘西天所取的经,更加丰满后,再东传万邦。
出家千千万万,高僧是国家之宝,面对高僧,我们合十顶礼。
序
释心道
三十年前,我到荖兰山闭关断食,很辛苦,几乎连命都没有了。
刚开始借住在普陀巖山洞,那时看管仙公庙的詹庙祝和福隆当地的耆老,还有后来把圣山寺捐给我的吴春泉老先生,都说这山很奇,是圣山。
这里一片荒山漫漫,没有水,没有电,什么都没有,只有前山腰的仙公庙、普陀巖。
有一天,我坐在断巖上望着海,一望无际,海潮一波波推送过来,日日夜夜的潮音,我感到这里未来会度很多的人,很多海外的缘。当时徒弟法性还笑我说:师父啊,你会不会饿到「起了肖」?明天怎么过还是问题,这里什么也没有啊!师父你是怎么看到未来的呢?
出关后,每天有很多人来找我,我天天等着人上门来「踢馆」;都是问些人生问题,什么都问,还有很多宗教问题,也是缘起。
这样一路过到今天。回头看看这里,就是一个菩萨居的地方,这里处处是缘起,处处是菩提。它不属于罗汉,也不只是道庙,这里是观音订走的地方,观音在这里产生能量,祂要做的事就是对应这时代的疑难杂症,祂有一套呈现教化因缘的方法与工具,我觉得我只是祂的手脚,这里是菩萨居地。
一切从零开始。灵鹫山团队是从筹设世界宗教博物馆开始的,没有建宗博这个大愿力,就没有这个团体。一开始,我们在国际佛学研究中心找一些专家顾问互动,慢慢激盪出五大志业,其中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因缘先成熟。有了计画,接下来就是怎么启动?当时宜兰有一家证券公司,他们主管来结缘,整个公司的人都来皈依,让我们去说明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理念。
从宜兰开始,再往台北,到全台走透透,我们开始做人的连结,有了人就成立护法会;为了募款,后来水陆法会的因缘也开始了。又因为建宗教博物馆要得到各宗教的见解与支持,我们四处参访各宗教,主动去敲门,谦卑地向他们请教,就这样,一路把愿力扩散开来,把很多资源串联起来,可以说大家有什么就出什么、会什么就帮忙什么,一遇到问题就是突破,突破到底。
我是一个穷和尚,什么也没有,什么专业也不懂,就是一直拜会、一直做关怀、一直在缘上去贯串我的体会,只是把这些有缘的人都启动起来,这样日以继夜地做。可以说,我这一生到现在最大的供佛,就是宗博。然后,接着就是要把这个和平的基因延伸出去,复制这个和平基因,延伸到一个人人可以成佛的学园。
不修行,我不可能有这个愿力。这个愿,就是〈大悲咒〉的力量,也是观音菩萨的力量,一一化为我的实践。
导读
春深犹有子规啼─访道与勘验∕林谷芳
禅问答中有个大家熟悉得不得了的故事:
白居易向鸟窠禅师问佛法大意,鸟窠给予最「传统」的答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以为这答案三岁小儿都晓得,鸟窠则回以「三岁小儿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的回答。
这回答在佛门是老生常谈,鸟窠的对应从机锋高峻的禅者来说,更系闻之须掩耳疾走之论,不过,如此卑之无甚高论的言语,后来却仍不断出现在披云狂笑的禅门,究其故,则因它扣准了修行的原点。
修行是什么?对禅或其他法门而言,核心都在「了生死」。而「了生死」并非语言文字的游戏,它只能亲身体践,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此,看个修行人,重点不在他谈的理论有多系统,多玄妙,而在他是否有能力「化抽象的哲理为具体的证悟」。
的确,修行是化抽象哲理为具体证悟之事,因此,求道虽强调解行并重,但所有的解如果未有化成行的能量,就只能是一种戏论。也所以,读遍经论,常不如直接阅读行者所体践出来的生命大书有用,所谓「听其言」,不如「观其行」,正是许多人所以须亲近大德的原因。而在特别标举言语道断的宗门,祖师行仪更是一个离乎言语相的公案,师徒能否承续,关键往往就在徒弟能否从师门行仪中得到自己闻思的印证。
不过,能亲炙固然最好,但还得具备一定的时节因缘,因此,祖师传记乃常成为有心者的重要资粮,历史中从较简的高僧传、传灯录,到详细的祖师年谱及传记之所以能不绝于书,也正缘于此。它是我们在谈修行、谈传承、谈法门所不能忽略的一环,而其中的内容、体例,以及读者切入角度的不同,则使它们在修行上扮演了各自的角色。
从体例而言,年谱较如实,传记则常有主观的想像,而小说式的写法,主人公更往往只是写者观点的代言。当然,公案、语录的记载,精简且直扣核心,最能予人启发,但行仪既略,有心者乃很难由之窥知行者那点滴在心头的转折历程,于是也只能停留在心向往之的阶段。
至于内容,老实深刻的行者本以整个生命面对生死,不着一处,全体即是,下笔就难,以此行仪中应以何者为核心,乃成为写者落笔取舍的关键。而在此,因不同人的不同诠释,彼此自可差异极大,例如弘一法师,要以俗情的文化艺术,还是似根柢的宗教情怀写他出家的因缘,结果就可判若两人。
而即使体例及写法问题不大,谁来读这本书也可以导出不同的判准,有些人看祖师行仪像在求灵异纪录,有些人则永远以人的世界为最终关怀,有的人看度众事业,有的人却窥内心幽微,有人想理出修行步骤,有人则强调悟后风光。
就这样,虽说高僧传略、祖师行仪是重要资粮,但就如佛法讲因缘般,不同对应乃可以使它是药,也可以使它是毒,而就中,读者既是摄受者,自己能否独具只眼就成为个中关键,过去讲「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即因于此。
师访徒是寻人才,伯乐找千里马,机率小,但不容易看走眼,因为是以先进印后学;可徒访师就不然,以外行看「内行」,未证之地谈已证之人,看走眼的机率基本就大,而这也正是怪力乱神始终可大张旗鼓的原因,多少人或为印象所惑,或因理事不够圆融强作最胜义解,结果不要说魔军可以惑众,连江湖小卒也常沐猴而冠,可怜的是访道之人,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莫此为甚。
***
不过,勘验虽不易,却也非完全无法可想。首先,修行的系统固提供了一个基底座标,不同行仪的比较也让勘验有了相对基准。这些基准,有些是所有行者必须共同体现的,例如,向道之心、如实行仪。有些则是不同法门所欲达致的,例如禅者根柢上有其自性天真或截断众流的要求,密宗行者则要求理事相即,在不同因缘内呈现不同对应,其间的不同,在禅是一丝不挂,直取本心,只破不立;在密则为即事而真,我手即为佛手,从妙有体証。
当然,宗派之外,还有个人生命情性与修持法门显现的不同生命风光。
如此,若能从上述三个面相切入,对行者的勘验固不能说能立即相契,但虽不中亦不远矣!而这也正是修行的原点尽管在体证,深入经论却永远有其重要性的原因。因为,当应世的人格不在时,故应「以法为师」,而即使在世,习者若要免于识而不见,仍需系统修行理论的指引。
以这样的角度来看行者的行仪,下面的一些重点恐怕是大家必须注意到的。
首先:行者的向道因缘何在?是生具夙慧,天生具有宗教心?还是因某种因缘使然?这种因缘是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世间情?还是对死生天堑的谛观?也或者只是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其次:行者是以如何的心情,如何的实践来对应这向道的因缘?是舍离万缘,孤独求道?还是寄身丛林,直领宗风?甚或是慈悲应缘,度人自度?在此,行者对世间变动事务依恋的俗情总要能不在,也所以老实、坚忍、绵密就是许多行者人格的基本特质,常常让人为其一生的投入而动容。
此外,更关键的是他修习什么法门,又如何相应?坦白说,这才真是考验习者的地方,而就此,哪个法门是以信为本?哪个法门强调智为能入?哪种法门直取慈悲?哪种法门强调能量转换?又有哪个法门当下即是?习者不仅基点的认知要准,对行者相应的勘验尤其要在访道中不断反思观照,终至具备识人的法眼才行。
最后,行者成就整体生命的风光何在?或他面临生死所映现的成就为何?更是观照的焦点。前者就整体观之,可免去「但见秋毫,不见舆薪」之病,例如有些乩童虽有灵通,但除此之外,一无可取,不仅缺乏生命境界,法门其实也不足恃;而后者则是最核心,最无可重来的应现,也是最严厉的考验,因此禅者示寂乃成为禅门最大量也最值得参究的公案,就如天童宏智临终偈有「梦幻空华,六十七年;白鸟淹没,秋水连天」之句,以此,他一生标举的默照风光才有坚实的支撑,而弘一虽不在宗门,但去掉了「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去掉了「悲欣交集」,则一生行仪所能照亮人者,恐怕也将减半。
坦白说,一个人掌握了这些基点要来勘验行者,则除非对方真乃潜修密行之辈,应该都能窥见一些真实;甚且,经由理论与实证的磨练,对「内修菩萨密,外显罗汉形」的微细行仪,也能体得事情并非只是外表所见到的那般;至于那些妖言惑众,未证言证者更就难逃法眼了。
有了勘验,求道者就会回到「更如实」的立场,来看修行者应现的一切,不会活在一种假相的追求中。这就如同释尊有背痛,行者观照的不应是他有没有背痛,而是悟者究系如何面对苦痛。犹记得年轻时,有一好友一次提及他在寺院中听经,看到座主面对炎炎夏日,汗如雨下,边拭汗边讲经时的震撼般,一个求道者在了解了「和尚也是人,也要流汗」时,其在「如实」上就又过了一层。当然,话说回头,行者真的在炎夏中都必会挥汗吗?有没有不畏寒暑的情形?有没有以心转物的生命?「安禅不须入山水,灭却切心头火自凉」真只是一句唯心的标举,还是有其如实的印证可能?习者这样一层层地转进,与道相应自然不远。
***
诚然,这些年来台湾宗教大兴,应世的宗教人格以传记型态呈现自己者所在多有,这些或自述,或由他人书写,俨然已成为弘法的重要资粮,不过,有心者还是要问:这其中究竟反应了哪些讯息?而就此,传略的本身,其实并不只是书中主人的分身,它更是一面直接映现主人翁当今生命风光的镜子,对访道者而言则更提供了直探幽微的大好机缘。可惜的是,这弘法的资粮目前果真也只是弘法的资粮,它映照的功能并没被大家注意,许多书的写法更常只是将外界固定的印象加以圆满化而已。
那么,《灵鹫山外山》中所说,从儿时受战争之苦,亲睹行者天足神通,与观世音的夙世因缘,乐于禅坐,入于冢间修行,长期断食闭关,短短十年道务兴隆,由头陀行而转菩萨道,建立世界宗教博物馆,以及对宗教大学的愿力,乃至三乘合一的穿着,接续不同密法的认证,这些心道法师事蹟之异于常人者,其所彰显的意义究竟为何?有心者自应由此探入。而更甚地,还需深入这些事蹟异于许多修行人之处又在哪里?他的意义又该如何看待?当然,更如实地,还可以问:在基本的事蹟外,书中的一切哪些是作者的贯连?哪些是弟子的理解?哪些又是当事者主体的记忆与诠释?
而若如此来问,我们或者就可以发现文字陈述故无法描摹行者全貌,也很难直探心境幽微,但这本书所写相较于时下许多道场行者的传记则的确仍显现了一些关键的不同,而这不同对修行还非常重要。
不同在哪里呢?最根柢也最明显,让人领受深刻的,也许就在那「行」的彻底。冢间修、断食、闭关,这看来自了、无益世间的一切,不就该是行者的本份吗?就是有了这本份,应世的风光才不会因入于世间而与世间法无尽纠缠,甚至丧失了主体,而这也正是灵鹫山一直强调实修,且以闭关等修行为常务的原因。从大环境讲,这是台湾在极端强调人间佛教后必要有的返观;从个人言,守住这个原点,行者才所以是个行者,而在家众之所以该礼敬三宝,不正也因这行者修行的本务!
当然,修行本须理事圆融,行者更得面对如实的末后一关,因此将任何的传略作最胜义解,也就有它虚妄的本质,而当事者若离开了「应缘」的基点,有关的一切也将成为魔事。
也就因如此,即使与道场有较深因缘,我还是得即事就理,直扣那对行者勘验的本质,而好在,灵鹫山的法师邀稿时,竟也在其中表示了以文为镜的意思,这点可说极不容易,毕竟人的信仰常为道场的核心。即此,这本书的幽微内在乃就有其「依于法」的本质。而这,也将是道场能否宏扬正法,乃久乃大的关键。
但虽言勘验,可坦白说,抛开书中某些作者或弟子立场的解释,就行者看行者,主人翁心道法师的一些历程之于我心,正可谓多所戚戚焉。
戚戚焉首先来自「超人」的向往。本来,宗教谈超凡入圣,原该以圣者为目标,但既言「了生死」,则前提即在敏感地觉受到生死之所限,于是超越生死,或可以预示能超越生死的神仙、灵界、超人之能力,如各种神通的出现,对于行者就有绝对的意义,而初期以有形有相「神通」显现的超人为向往,也就是许多行者的「自然」,坦白说,不经一番的反思、印证而侈言神通不足恃,或排斥神通,其实往往与基本的了生死有违,而在此,心道法师睹罗汉飞行而习道,与个人年少时之历程实有同工之妙。
戚戚焉之二来自实践上的头陀行。本来,禅者「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也所以四祖道信摄心无寐,脥不至席,祖师幽栖林居,入山唯恐不深,其目的当然不在苦行避世,而是未经这一番寒彻,就难照见无明幽微,而也只有如此,接引度众才能有坚实基础,否则即使不以盲导盲,也容易止于人天福报,终与死生大事有隔。
人常谓末法是「言道者多,证道者少」之时,而证之所以少,即因必须严厉面对生命之贪、嗔、痴,可这种修行何如口头禅爽快。不过,虽说这是习者通病,但死生之苦既无时不相逼,则一个真正的行者生涯,即必是许多人内心的渴望,而从这,也才可以说明不善言辞的苦行者为何常能迅速集聚信众的原因。
禅讲涤荡,只有一丝不挂,方有全体即是的风光,就此,心道法师前期的行持虽非禅门直接之透脱,却深扣行者基点,正足以使人动容。
戚戚焉之三来自立场的消磨。坦白说,这在书中并没特别拈提,但从不拘一乘的教法,从援引各宗高僧大德的入山,乃至灵鹫道场在兴建时,不见一般常有之宗教本位,而力图与山林、自然相溶,这些都说明了法师这一特质,而下面的一个小故事正可以看到行者柔软心之所在:
有一次在年度法会的开示上,不善长篇辞令的心道,在必须「填满」时间与信徒之期待下,在台上乃一路说去,可却愈说愈远,最后他摸摸自己的头,腼腆的一笑,说:「你看,又在这里胡说八道了!」
***
本来,既非明明白白的示现,则即使位臻菩萨之位,也仍有隔阴之迷,但道场、师父既为众生心念之所系,人间层次故作的「胜义解」乃常不能免,但在这完整行仪与完美人格自描写与诠释下,修行本质却因此常隐没不彰,而行者若能不讳言自己尚在修习,尚有「罩门」,即正是不离本心的体现。禅讲「自性天真」,但能对应于此的又有几人?
诚然,尽管「了生死」是行者共同的观照,但不同生命情性,不同法门修习,自然就呈现出不同的生命风光。以此,《灵鹫山外山》的描写,也就不尽然能在不同行者身上起相应。而对我而言,那守住行者基点的部分正是我想提醒大家的,至于就当事者来说,禅门「剑刃上行、冰稜上走」的提醒,则已说明了「立传」会带来「稍一不慎,即丧失性命」的危险,而要免此危险,只有守住因缘之理,体得事物无实性,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道理,如此,身为局中人,心道法师自须一哂即可,而读者更当从体会此传生成的因缘切入,至于获邀为文的我,书与此文自然该是照见自己修行的一面镜子。
在言语机巧充斥的当代,「如实」对行者甚至也已成为遥远的词语,以是,师徒相访、行者印证,竟已模煳不清,这不禁让我想起「万寿辩」的一首禅诗:
人传师死已多时,我独踌躇未决疑;
既是巢空云又散,春深犹有子规啼。
子规何在?这的确是习者入道最需面对的一章!
哇,看到《灵鹫山外山:心道法师传(增订版)》这本书的名字,就立刻勾起了很多回忆。我记得以前在台湾,尤其是在接触一些心灵成长的社群时,心道法师的名字是经常被提及的。虽然我未必深入研读过他的所有著作,但总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种沉静又充满智慧的力量。这本书的出现,感觉就像是为我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和深入理解这位重要心灵导师的机会。增订版更让人期待,不知道这次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哪些内容?是关于他早年的经历,还是近期的开示?灵鹫山这个地方,本身就带着一种神圣和宁静的意象,而“外山”又增添了一层探索和发现的意味。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否会展现心道法师在面对现代社会各种挑战时的思考和应对方式?毕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觉知,是很多人都在探索的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引,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阐述,更能触及人心,带来一些心灵上的慰藉和启发。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看看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智慧。
评分最近在书店闲逛,偶然瞥见《灵鹫山外山:心道法师传(增订版)》,真是意外的惊喜。心道法师,这个名字在台湾的佛教界和心灵成长领域,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位大师,除了听他的开示,了解他的生平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本书的传记性质,让我觉得有机会更立体地认识他。我很好奇,增订版到底“增订”了哪些内容?是更详尽的家族背景,还是更多鲜为人知的修行故事?“灵鹫山外山”这个书名本身就很有画面感,它可能暗示着一条不循常规、更深入的探索之路。我尤其关注书中会如何描述心道法师是如何将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社会的,以及他如何构建和发展灵鹫山这样一个重要的修行道场。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往往会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记载一个人的故事,更能提供一个观察台湾社会变迁和心灵文化发展的窗口。
评分说实话,我对《灵鹫山外山:心道法师传(增订版)》这个书名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它充满了一种独特的东方哲学韵味。心道法师的名字,在台湾的不少心灵讲座和刊物上都有接触过,总感觉他是一种非常接地气又非常有深度的大师。这次的增订版,让我觉得更有收藏价值,因为这意味着我能看到更全面的内容。我尤其期待书中会不会有关于他修行过程中的一些“顿悟”时刻,或者是他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磨难时,是如何保持那份淡定与智慧的。台湾是一个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地方,而心道法师的修行,我相信也一定深刻地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外山”这个词,给我一种感觉,这本书可能会揭示一些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心道法师的侧面,或者是一种超越传统表象的深刻见解。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思考角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评分《灵鹫山外山:心道法师传(增订版)》这本书,听名字就有一种要开始一场心灵探索旅程的感觉。心道法师在台湾的声望,是毋庸置疑的。我记得很多年前,就听过他关于“一念”的说法,印象非常深刻。这次看到传记的增订版,我更加好奇了。我想了解的,不仅仅是他的“高光时刻”,更是他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在日常的琐碎中,去践行和体悟他的教诲。传记往往能揭示一个人成长的轨迹,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往往才最能打动人心。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心道法师如何在“灵鹫山”这个重要的精神基地之外,继续他的探索和弘法,这种“外山”的意味,让我觉得他的视野和胸怀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开阔。“增订版”三个字,更是点燃了我对内容的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他晚年的一些思考,或者是在面对当下社会种种挑战时,他会有怎样的洞见。
评分看到《灵鹫山外山:心道法师传(增订版)》这个书名,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在台湾寺庙里闻到的淡淡檀香,以及那种让人心安的宁静氛围。心道法师的名字,对于很多在台湾生活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他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这次推出传记的增订版,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位大师,就像是走进他的精神世界,而传记是最好的引路人。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心道法师年轻时的经历,他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指引者。“灵鹫山外山”这个名字,有一种不落俗套的哲学感,它可能象征着一种超越形式、直达本质的修行。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心道法师,他的智慧是如何孕育而生的,他的慈悲心是如何在生活中展现的。增订版,也让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更多最新的内容,让我能够与时俱进地学习他的教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