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女儿:蒂帕嬷

佛陀的女儿:蒂帕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my Schmidt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2003年出版后,畅销不断再版
2013年全新改版,
收录17幅蒂帕嬷珍贵照片

  12岁嫁到陌生国度
  20年不孕的羞辱
  10年内面对丧子丧夫的变故
  40岁心力交瘁
  看她如何不在绝望中死去,却在佛法中重生……

  谁是蒂帕嬷?

  ※ 她12岁远离印度家乡、嫁到陌生国度,历经20年不孕的羞辱,又在10年间尝尽丧子和丧夫之痛,40岁时她已心力交瘁,生不如死……

  ※ 她一生之中只到过西方世界两次,却对西方的佛教产生深远影响。当今美国重要的心灵导师,如杰克.康菲尔德、雪伦.萨尔兹堡、约瑟夫.葛斯坦等都是她的学生。

  ※ 雪伦.萨尔兹堡形容,「蒂帕嬷是慈心的典范,她的教导方式既温馨、单纯,又好心肠。」

  ※ 杰克.康菲尔德说,「每当我没有全心全意以身心灵生活时,蒂帕嬷如老奶奶般叨叨絮絮的问题就会出现:你的生活态度是否让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得到祝福加持?每个片刻的喜悦、哀伤、每一个人,都得到祝福了吗?你是否让自己深入看清所谓的真实面?」

  ※ 本书作者艾美.史密特说,当她瞥见相片中的蒂帕嬷,从镜片后面所散发的是她见过最宁静、最慈爱的眼神,让人知道自己正注视着一位伟大的老师,而这位女性已经获得了内在的平静与自由。

  接触过她的人是这样形容蒂帕嬷的:「看她为小偷祈福,你会惊觉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爱过;看她洗衣晾衣的专注,你会讶异修行的证量如此憾人。」

  伟大的灵性导师往往会以许多不同的方式来教导世人,其中最强而有力以及最神祕的教导方式,就是「纯粹示现」。这样一位不平凡的人,仅仅因为存在于世间,就能够转化我们的生活方式。蒂帕嬷就是其中之一,她由衷地流露出一股能够感动每一个人的独特气质,让所有人都沐浴在她无尽的爱与包容中,勇敢地迈向佛陀的觉醒之路。

  身为一个女性、一位母亲和家庭主妇,蒂帕嬷的生命故事成为女性佛教徒的典范,让她们有信心踏上修行之旅,从禅修中获得重生。不仅如此,她的故事让我们相信,佛陀的求道之路以及伟大的解脱目标,都是在此生可以达到的。

  无论我们内心有多么失落,对这个世界有多么绝望,不论我们身在何处,蒂帕嬷面对曲折命运的态度,一次又一次地展现了人性的美善与韧性,疗癒了许多在悲伤愤怒中枯萎沉沦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她从不放弃在禅修旅程中引导我们走向解脱证悟。

作者简介

艾美.史密特(Amy Schmidt)

  麻州内观禅修协会的常任老师以及美国西南僧伽中心「新墨西哥州隐修中心」的创会成员。她是医疗社工人员,与人合着有《认识阿兹海默症》(华盛顿大学出版,1993)。她的漫画作品发表于《佛陀笑呵呵》(Bell Tower, 1999)。

译者简介

周和君

  台湾大学哲学系,美国纽约新社会研究院硕士,专攻性别研究。曾任广播节目主持人(纽约)、採访编辑、专业口译及主编。

  译有:《狂喜之后》《观照的奇蹟》《天使学》《千福年天书》《平心静气》《女女相系》《开心》等。

江翰雯

  一九七一年出生,资深英语教师,由根本上师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亲自训练法会中英文口译与笔译多年,也是上师授权之藏传瑜伽修持教师及「虔心忆念遥唿之歌,噶玛巴千诺」专辑制作人。目前在噶玛列些林高级佛学院攻读藏文翻译,译有《全然接受这样的我》《不生气的生活》(橡树林出版)、《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橡实出版)与多种中英文文章互译。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慈心的典范  雪伦.萨尔兹堡
【推荐序】蒂帕嬷不凡的一生与教法  约瑟夫.葛斯坦
【作者序】打开内心,迎接宇宙的恩典
【前 言】发现蒂帕嬷

第一部 不平凡的人生   
第一章 生为佛教徒   
第二章 觉醒   
第三章 无可撼动的宁静
第二部 蒂帕嬷的心灵之道   
第四章 超越极限   
第五章 透视我们的故事   
第六章 最深刻的自由   
第七章 你如何过你的人生?   
第八章 爱向爱礼敬   
第九章 在陌生的领域如鱼得水   
第十章 佛陀无畏的女儿
第三部 蒂帕嬷的传奇   
第十一章 十项必修的功课   
第十二章 面对大师答客问   
第十三章 绵延中的传奇故事

【后记】
【附录】参与者简介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蒂帕嬷不凡的一生与教法

  在我们的生命中,或许有时候会遇到这么一个不凡的人,他或她仅仅因为存在于世间就能够转化我们生活的方式。蒂帕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当我在一九六七年第一次到印度的菩提迦耶时,就从老师阿那加利卡.穆宁拉那里听到有关于她的事蹟。他在缅甸训练过蒂帕嬷,过去九年里,他一直在缅甸从事修行及教学工作。他经常提到蒂帕嬷是一位了不起的修行人,而且成就不凡──有许多事蹟都可以在本书中读到。他并没有用言语对她多加描述,但我却在初次遇见蒂帕嬷时,就感受到她身上流露出一股特殊气质,能够感动每一个与她相遇的人。那是一种非常宁静而且充满了爱的特质,那股沉静与爱跟我以前所见过的人截然不同。它们不是某种自我人格的显现,是既不期盼也不需要任何回报的。简单的说,这是因为无我的关系,所以爱与和平就会自然呈现。

  她,告诉我什么是可能的

  蒂帕嬷不是透过戒律,而是经由启悟让人获得最大的成就。她以自己存在所呈现的可能性,来向世人显现什么是可能的。这样的生命为我们的决心树立最佳典范,使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追求法所具备的能力,产生坚定的信心。这份信心来自于全然接受自己的真正面目,再加上她不断地鼓舞大家透过持续的修行来加深我们对佛法的了解。

  虽然蒂帕嬷只到过西方国家两次,但是她对美国佛教界所产生的影响却相当深远。她是上座部传统中第一位真正有大成就的女性修行者,并且能够在美国弘扬佛法。虽然她全心投入上座部传统,但同时也深刻了解到女性修行者,包括家庭主妇等的禅修成就,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甚至比起绝大部分属于男性宗教威权世界的人,她们的精神修行更加深刻。蒂帕嬷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这里成为女性以及男性共同的典范,她在共修社团中对许多修行者的影响至今仍余波盪漾,连绵不绝。

  我很高兴并且感激艾美.史密特(Amy Schmidt)完成了这么一本了不起的着作,让许多人有机会了解蒂帕嬷不凡的一生,并且有机会初次认识蒂帕嬷。

约瑟夫.葛斯坦(Joseph Goldstein) 写于美国内观禅修协会 二○○二年三月
(本文作者为美国「内观禅修协会」的创会成员及老师)

前言

发现蒂帕嬷

  早在我听说过蒂帕嬷的名字之前,她就已经在召唤我了。

  当我十九岁的时候,有人送给我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这本书。我把书读了四遍,几乎对每一句话都了然于心。这本书给了我希望,书上说:「而我真心渴望这是真的,这世间有一条能够解脱痛苦的道路,我们有可能在此生就获得自由。」于是我开始修习超觉静坐,但还是没办法找到那条通往真理或是佛陀教法的道路。直到五年后,我在西雅图的某个陋巷里一家叫做「艾莉阁楼」的小咖啡馆中,看见佈告栏上有某个共修团体所张贴的广告。在好奇心驱使之下,我参加了那个团体,在那儿,有人教我如何静坐。

  体证开悟的宁静喜悦

  在这次静坐练习中,我很快就发现自己找到了某种极为深刻而又有意义的东西,我知道这正是我必须去追求的。有一位从泰国来的老师加入了这个团体,并向大家阐明开悟是什么。他说开悟是禅修的目标,而且是「无以名之」的,不但超越了身心,也超越了所有的痛苦。然而,比他的话语更吸引我的,是那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部分:那萦绕在他话语四周神祕的静默,以及他眼神中深刻的宁静安详。那天晚上,我在雨中走路回家,因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而停下脚步。在黑暗中,雨水滑下我的脸庞,就在那一刻,我立誓要穷尽余生之力寻求开悟。无论这个过程要花费多长的时间,不论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我知道在我能够亲自体验到这份宁静喜悦以前,永远不会停下脚步。

  有时候会有佛法老师来参访我们的团体:有一位在缅甸受戒的男士,以及几位泰国南传佛教系统的僧侣,这些老师无一例外地都只谈到他们自己的男性上师。我心想:「在这个传承中,到底女性在哪里呢?我的精神导师又在哪儿呢?」

  因为渴望了解更多有关佛教的女性修行者,于是我开始阅读佛教经典,但这只更加深了我的失望。在诸多经典中,不仅鲜少提到女性,一般而言,在这些古老的文字里,更是充满了对女性轻蔑的观点。就跟那个时代的女性一样,我放弃了寻求女性佛教徒典范的念头,只是一头栽进狂热的禅修中。

  经过五年精进奋发的努力之后,我开始觉得自己有需要进行更密集且长时间的禅修。有几个朋友告诉我在麻州的巴尔(Barre)有一个内观禅修协会,在那里,每年秋天都会举行一次为期三个月的禅修营。我当时提出的参加申请被接受了,接着便度过三个月完全沉默的日子--许多朋友都认为我疯了。当时是一九八九年。

  这个位于森林和原野中的禅修中心,是由禅修老师雪伦.萨尔兹堡、约瑟夫.葛斯坦、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以及其他人共同创立的。中心的主体建筑是一幢坚实的砖造结构,建造于一九一一年,属于政府的私人产业。我匆匆忙忙整理行囊,见过从瑞士来的室友之后,就去参观这个像迷宫一样的建筑物了。在未来的九十天,我都会待在这个地方。当我举目四顾时,注意到这里有佛陀的雕像,也有许多祖师大德们的画像。这些激励人心的肖像,被仔细地安置在每个隐密的角落以及墙壁的小洞中,但这些图像的主体全部都是男性。

  那是我所见过最宁静慈爱的眼神

  然后,突然间,我在M101房的角落边,发现了一幅印度女性的相片,相片中的人身穿白色衣服,像一朵白云似地坐在夏日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她戴着一副宽边眼镜,镜架上还贴有白色胶带的接补痕迹,而镜片后面所散发的是我所见过最宁静、最慈爱的眼神。这幅照片并没有命名,但我知道自己正注视着一位伟大的老师,这位女性已经获得了内在的宁静与自由。我心想其他的老师能否告诉我有关于她的故事,而她能否成为我的精神导师。

  答案很快就揭晓了。在禅修进行几天之后,有些老师们开始讨论相片中的这位女性。她原本叫做娜妮.拜鲁雅(Nani Bala Barua),但是一般人都叫她「蒂帕嬷」(Dipa Ma),也就是「蒂帕的母亲」(Mother of Dipa)的意思,她两个礼拜前才刚刚过世。这五位老师都跟她很熟,并且深爱着她,其中有两个人追随她将近二十年,他们的内心依然充满了悲伤。我为自己再也没有机会遇到这位女士感到非常沮丧,但后来我恍然大悟:透过我所听过各式各样关于蒂帕嬷的故事,以及其所带来的启发,事实上,蒂帕嬷已经是我的精神导师了。

  一股强烈的精神连系

  我觉得自己和她之间有一股强烈的精神连系:她和我的故事有太多相似之处。她这一生遭遇过太多巨大的痛苦,十二岁那年,她就必须与家人分离,依照印度传统嫁到他地。至于我,也是在十二岁的时候,家庭遭逢巨变:某天早上我刚睡醒,却发现挚爱的母亲在前一夜竟然企图自杀。虽然她在数年后才自杀成功,但是这件事却对我造成全面毁灭性的影响。就如蒂帕嬷的童年一样,我的童年也几乎在一夜之间突然结束。至于在我青少年时期及二十多岁时所发生的其他事件,似乎也跟蒂帕嬷在发现禅修之前所遭遇的种种失落和变故相当类似。

  从小我就很喜欢听母亲告诉我种种有关非裔美籍人士的故事,他们如何排除万难,在艰苦的环境中屹立不摇,成为伟大的领导者和精神导师。我知道的人就有玛哈莉亚.杰克森、马丁.路德.金恩博士、麦尔坎.X、保罗.罗宾森、玛莉安.安德森以及费德力克.道格拉斯、罗莎.帕克斯等等,这些人都是我童年时候崇拜的英雄人物。我最想知道的是,像蒂帕嬷这样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如何能克服不只是自身所遭遇的困难,更是全亚洲文化里父权教条的束缚,而不畏艰难地精进修行,并且以她那个时代极不寻常的方式教导他人修行?虽然蒂帕嬷从没自称是女性主义者或是弱势团体的领导者,但是她在面对横逆时所展现的力量,让我想起童年时听过的种种英雄故事。

  我很渴望能够追随她的脚步,也极想知道关于她的所有事情。三个月的禅修营结束之后,我跟约瑟夫.葛斯坦见面,我问他,是否有任何一位老师想写有关蒂帕嬷的故事,他说没有,而且他所认识的人里面也没人有此计画,他本人更是没有时间。然后,他以一贯热情洋溢的态度对我说:「你应该去做这件事!」

  对于他的建议,我整整考虑了四天,心想:「我怎么可能写出素昧平生的人的故事?」虽然有几位朋友指出,在佛陀过世后的两千五百年中,世界上有千百万的人接受佛陀的教法,但只有极少数的人亲眼见过他。当然,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耶稣、穆罕默德,以及其他精神领袖身上,他们生平的事蹟就是活生生的经典。

  追寻蒂帕嬷的足迹

  后来,我透过认识蒂帕嬷的人所说的话,开始了追寻蒂帕嬷之旅。八年来,我蒐集遍布在美国、印度以及缅甸的蒂帕嬷的学生们所写的有关于她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点点滴滴,所有的相聚与分离,所有的谈话和回忆,都是因为爱而连结:这是对于蒂帕嬷、对于佛教的道路,以及对于珍贵人生无比的爱。

  佛陀描述禅修的教法是,「不论开始、中间或结束,都是美好的。」当我倾听这些人的故事时,蒂帕嬷的教诲一次又一次地展现了种种人性的美善。即使她过世之后,都将一如既往地活在人们的心中。许多学生说他们觉得蒂帕嬷仍然在修行的道路上指引他们。有些素昧平生的人说,蒂帕嬷在修行上帮助他们,并曾到梦里来看望他们。有些人说他们听见了蒂帕嬷的声音,有些人则感受到她的存在。多年来,我不断听到蒂帕嬷指引行者的各种事蹟,透过这些事蹟以及我个人的经验,我深信,她修持的力量仍旧影响着大家。无论我们内心有多么失落迷惘,无论这世界的处境变得多么令人绝望,倘若我们遥唿蒂帕嬷,她都会从我们自性中显露,向我们揭示原处即有的真理。

  但愿以下这些故事能够在你的禅修旅程中引导你。但愿众生都能得到解脱。

序言

  在我的记忆中,蒂帕嬷不仅是我的老师,也十足是位女性;是母亲,也像是老祖母一般。当年蒂帕嬷和家人来美造访内观禅修协会,在巴列市暂住的屋子里,她坐在地板上的模样还清晰地烙印在我心中。她一边跟年幼的孙子利西玩游戏,开心地笑着,之后又站起身来指导学生禅修;接下来,她也许去洗洗衣服,亲自用双手搓洗,然后吊起来晒干;有时也许做做徒步经行的禅修,然后再回到屋内禅坐。这时利西在一旁满屋子乱跑,她的女儿蒂帕则在厨房里做菜,蒂帕嬷就在这一切活动之中做禅修。每当一有人坐到她面前,她就会睁开双眼,施予对方满满的祝福加持。这就是蒂帕嬷的教导方式,既温馨、单纯、又好心肠。

  她的声音时常在我耳畔响起,低语叮咛着,鼓励我挑战自己的极限,开发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慈爱与悲心。蒂帕嬷就是慈心的典范,她从生命的苦痛中重生,从此于自心不断忆持着生命中最首要的一件事。每当我犹豫不前,没有勇气向他人敞开心房时,彷彿就会看到她的身影,从吵吵嚷嚷的屋子里走出来,施予他人满满的祝福,彷彿也会听到她为我加油打气,然后,她的加持盈满我的心,使我得以跨越自己的恐惧,在内心找到慈爱,而这就是她一生所示现的。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生为佛教徒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攀缘。」

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五日,娜妮‧拜鲁雅出生于靠近缅甸边境孟加拉东部的一个小村落。契塔刚(Chittagong)区域向来以融合宗教传统而闻名,这个区域中的印度教、伊斯兰教以及佛教徒们都能够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个佛教社区所保留的原始佛教传统,或许是现存佛教文化中唯一能够回溯到佛陀那个时代的佛教传统。 娜妮的家人是属于孟加拉拜鲁雅家族,他们是印度原始佛教徒的后裔。虽然在娜妮出生的时候,禅修的传统几乎都已经式微,但有些家庭依然奉行佛教的仪式和风俗。她的父亲普那‧谦卓(Purna Chandra)以及母亲芭莎娜(Prasanna)也是如此。

娜妮是六个孩子中的长女,跟兄弟姊妹们都很亲近,而且还是这个大家族中最受宠爱的孩子。娜妮和母亲的身材都很娇小,皮肤很好,母女俩的关系特别亲密。娜妮还记得她的母亲是个很娴静且充满感情的女人,父亲则是个坚守原则的人,但即使他看见不合宜的行为也绝不会高声斥责。尽管父亲的管教方式严格而坚定,娜妮和父亲的关系还是非常好。 娜妮家中向来奉行慷慨的布施传统,若有任何佛教僧侣、印度教托钵僧或者任何前来要求施舍的人,娜妮的父母都会慷慨布施。这个年轻女孩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布施的意义──那就是当你布施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就不再有区别了。你是在布施给所有的人。

当娜妮还是个孩子时,就已经对佛教的仪式产生极大的兴趣。她喜欢到寺庙去,并服侍那些僧侣们。虽然孩子们通常都不准靠近正在化缘的僧侣,但由于娜妮受到强烈的吸引,所以大人就允许她把食物和救济品布施给僧侣们,让她替他们洗脚,并且和他们一起坐着吃饭。

什么叫做饥饿?

娜妮平时沉静独处,不会找其他同伴玩耍。她最常玩洋娃娃,却也特别喜欢捏塑佛陀雕像。当其他的印度小女孩都还在玩扮家家酒的时候,娜妮却在幻想世界中制造许多供品以及採集鲜花,献给佛陀,她会准备好神龛,然后举行宗教仪式。拜鲁雅家的位置靠近湖边,在湖另一端的尽头有一座色彩亮丽的亭子,娜妮常常到那里去献供品。她回忆说自己这股奉献的心意是自然生起的,父母绝没有特别鼓励她这么做。娜妮不仅不喜欢烹调,甚至对吃东西也没什么兴趣。困惑的母亲总是没有办法哄骗娜妮乖乖地坐下来吃一顿饭,而娜妮往往只吃一片水果或一块饼干就够了。她常常问父母:「你们觉得饿吗?什么叫做饥饿?」 另一方面,娜妮对于知识的饥渴却是永远无法得到满足。

当时在她的村落里,女孩子去学校上学并不常见,但是娜妮坚持要到学校上课。有时她因为生病而被留在家中,但她还是会想尽办法偷偷跑去上课。晚上,她通常会跟父亲一起坐在餐桌边,要求父亲跟她一起讨论学校的功课,虽然大多数的孩子都不会把功课带回家里。 在那个时代的印度,一个女孩的童年很早就结束了。那些有幸去上学的女孩,五年级以后就再也没有求学的机会。根据当时的传统,娜妮必须在第一次月经来潮前嫁出去。所以在十二岁的时候,她被带离学校,嫁给一个二十五岁的男人。她的未婚夫拉雅尼‧拜鲁雅(Rajani Ranjan Barua)是一位来自隔壁希法塔(Silghata)村的工程师。依据当时的习俗,在婚礼仪式结束后,娜妮就必须马上跟她的夫家住在一起,这使得娜妮非常想念她的家人。更糟糕的是,新婚一个礼拜后,娜妮的丈夫就回到缅甸的工作岗位了,娜妮一个人留在夫家跟严苛的公婆住在一起。她十分害怕那些亲戚,虽然她偶尔可以回家探望自己的父母,但是夫家的人很快就会来把她带走。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