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新绎:圆融淡定的生命智慧

六祖坛经新绎:圆融淡定的生命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禅宗
  • 六祖坛经
  • 佛教
  • 哲学
  • 人生智慧
  • 顿悟
  • 圆融
  • 淡定
  • 中国传统文化
  • 心灵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六祖惠能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关键人物,也是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宗派禅宗的创始人。《六祖坛经》是惠能演讲佛法的纪录,字义浅显,言简意赅,句子简短,容易记诵,仔细体会,能带来智慧和见识;偈语文字优美隽永、意义深远,更是值得一再诵读涵咏。

  本书从禅宗的创始传说说起,介绍《六祖坛经》的传本,以及六祖惠能的生平行迹、学佛求法和宣讲《坛经》的经过。按内容文气将全书新编为六十章,分段校注诠译,解读详尽,论说分明,是了解佛法的重要文学作品。

  《六祖坛经》由小故事说明大道理,放下欲望,自然能得到身心的清静,生命因而活得更自在快乐!

作者简介

吴宏一

  台湾高雄人,一九四三年生。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毕业,国家文学博士。曾任台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筹备处主任、中正大学筹备处顾问、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中文讲座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基金高级访问学者;曾主编教育部国立编译馆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并担任台、港、大陆等地多种学术期刊之编审顾问;曾获美国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赴美访问一年,并曾担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华文顾问;曾获台湾国科会杰出研究奖、国家文艺奖(文学理论类),香港研究资助局多次研究资助等。

  已出版:《清代诗学初探》、《清代词学四论》、《清代文学批评论集》、《诗经与楚辞》、《白话诗经》、《先秦文学导读》、《仪礼乡饮酒礼仪节简释》、《中国文学鑑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品)》、《温庭筠菩萨蛮词研究》、《论语新绎》、《老子新绎》、《作文课十五讲》、《从阅读到写作》等专书三、四十种,学术论文约百篇。除研究中国文学及古代文献外,也从事新文艺创作,出版过《回首》、《微波集》、《波外》、《合唱》、《留些好的给别人》等诗文集,作品曾被选入台湾、韩国、马来西亚等地语文教科书。

《禅林钟声:宋代禅宗公案的现代解读》 一、引言:古老的偈语,今日的迷津 本书深入探究了宋代禅宗公案集中的经典篇章,旨在穿越历史的迷雾,重现那些直指人心的教诲。在信息洪流与现代生活的喧嚣中,人们对内心安宁与生命本真的追寻从未停歇。宋代禅宗,以其独特的机锋与顿悟的体验,为我们提供了一面清晰的镜子,用以审视当代人的精神困境。 我们选择的公案,并非单纯的历史文献,而是历代祖师大德在特定情境下,为了破除学人执念而设下的“方便之门”。它们犹如一把把锋利的禅刀,斩断了我们对概念、对名相、对“我”的固执。本书将避开艰涩的宗派术语,力求以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和生活经验为桥梁,去体会“无”与“有”、“空”与“色”在日常实践中的真实意涵。 二、第一部:溪声虎啸——公案中的生命力场 (一)临济棒喝的现代回响 临济宗的“棒”与“喝”,常被误解为粗暴的攻击,实则是对僵化思维的猛烈冲击。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选取了数则著名的“棒喝”公案,如“德山托鉢”、“黄檗烧禅堂”等,并将其置于现代职场压力、人际关系冲突的场景中进行对照分析。 我们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在高度结构化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寻找到一个真正“自由”的立足点?公案中的棒喝,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唤醒。它要求我们在瞬间的震撼中,放弃预设的期待和逻辑推理,直接面对当下。我们会详细解析“一喝下去,口中无味”的深层含义——那是一种超越了语言描述的、纯粹的感知状态。 (二)“狗子有佛性也无”的伦理困境 赵州从谳的“无”字公案,是禅宗史上最广为人知的公案之一,也是对“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终极拷问。在本书的分析中,我们不再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哲学辩论,而是将其视为对“身份认同”危机的一种回应。 在当代,个体被标签化、数据化,身份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当被问及“你是什么”时,我们总会下意识地给出一种预设的答案。赵州的“无”,正是对所有预设答案的否定。它引导我们去思考:佛性(或本真自我)是否是我们可以“拥有”的东西?如果不是,那么我们对“拥有”的渴望本身,是否就是最大的障碍?本书将这一公案与现代心理学中关于“去中心化自我”的研究进行交叉对比,展现其超越时空的洞见。 三、第二部:云水行脚——在世俗中修炼 宋代禅宗强调“行、住、坐、卧皆是道场”。本部分聚焦于那些发生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公案,展现禅宗如何融入世俗而不染着。 (一)“担柴运水”的平实智慧 我们深入剖析了如“香严击竹”等公案。香严因听见竹子被击碎的声音而开悟,这说明悟道并非总需要宏大的仪式,而是潜藏于最细微的感官经验之中。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常对“无聊”感到恐惧,总想用信息和活动填满每一个空隙。然而,这些公案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恰恰隐藏在那些被我们视为“琐碎”的劳动和感官接收中。本书将提供一套“慢观察”的练习方法,引导读者重新体验“洗碗”、“走路”时的真实心境,发掘平凡事物中蕴含的无限可能。 (二)“吃茶去”:关系的平等与无碍 “吃茶去”代表了禅师与学人之间最自然、最无设防的交流状态。它超越了师徒的名分,回归到两个生命体共同享受片刻安宁的本质。 本书将此公案应用于现代人际沟通障碍的分析:为什么我们越想表达,沟通反而越困难?因为我们带着太多的“目的性”和“角色感”去交流。禅师的“吃茶去”,是一种全然的接纳和邀请——邀请对方放下所有伪装,一同体验此刻的真实。我们探讨了如何在家庭、职场中实践这种“无目的的陪伴”,从而化解许多不必要的隔阂与冲突。 四、第三部:明镜台——映照自我与世界的界限 (一)“空”的实用哲学 禅宗的“空性”常被误解为虚无主义或逃避现实。本书的第三部分则致力于还原“空”的积极意义——它是一种无限的可能性,是创造力的源泉。 我们分析了涉及“空”的公案,强调“空”不是“没有”,而是“不固定”。对于一个追求稳定和确定性的现代人来说,“不固定”带来的焦虑是巨大的。本书将通过清晰的比喻,解释“空”如何成为承载万物的器皿,而非虚无的深渊。例如,我们探讨了“没有固定的自我形象”对于个人成长的解放作用。 (二)超越“对错”的决策智慧 禅宗公案的魅力在于,它们往往没有标准答案,或者说,答案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这迫使我们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逻辑。 本书最后聚焦于那些展示了超越世俗判断力的公案。它们教会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最高明的决策往往不是基于既有的规则或情感的偏向,而是基于对当下局势最清晰、最不带偏见的洞察。这种洞察力,源于内心的彻底清净与宁静。 结语:重返无事之地 《禅林钟声》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宋代祖师的禅心与当代读者的心灵。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要成为一名“禅宗专家”,而是要像古德一样,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寻得那份“无事而安”的境界。这是一种淡然而又充实的生命智慧,与外界的喧嚣无关,只关乎我们内心深处是否听见了那悠远而清晰的——禅林钟声。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7
《六祖坛经》解题 9

第1章  登坛说法 32
第2章  卖柴闻经 37
第3章  黄梅求法 44
第4章  师命作偈 49
第5章  众推神秀 53
第6章  楞伽变相 56
第7章  神秀夜题 59
第8章  罢画看偈 64
第9章  神秀再作 68
第10章  惠能作偈 72
第11章  密传衣法 82
第12章  庾岭传法 91
第13章  大梵因缘 98
第14章  佛性无别 100
第15章  定慧不二 104
第16章  一行三昧 109
第17章  灯光体用 116
第18章  顿渐皆悟 118
第19章  三无法门 121
第20章  看心看净 129
第21章  禅定法门 135
第22章  自性三身 140
第23章  清净法身 145
第24章  应身化身 149
第25章  圆满报身 153
第26章  四弘誓愿 156
第27章  无相忏悔 161
第28章  三归依戒 167
第29章  摩诃即大 173
第30章  般若智慧 179
第31章  观照智慧 186
第32章  般若三昧 189
第33章  般若顿教 195
第34章  万法一心 199
第35章  大善知识 204
第36章  悟无念法 209
第37章  传与不传 212
第38章  无相灭罪 215
第39章  达摩宗旨 222
第40章  西方净土 228
第41章  净土真谛 233
第42章  无相修行 241
第43章  传宗依约 254
第44章  南能北秀 258
第45章  志诚问法 261
第46章  法达转经 268
第47章  智常问乘 276
第48章  神会悟禅 280
第49章  三科法门 286
第50章  三十六对 292
第51章  离相离空 297
第52章  法宗坛经 301
第53章  真假动静 303
第54章  一花五叶 312
第55章  禅宗世系 322
第56章  众生即佛 326
第57章  自性真佛 330
第58章  六祖禅寂 337
第59章  灭度纪事 340
第60章  坛经传承 344

参考书目举要  351

图书序言

自序

  年纪逐渐老大,回首向来萧瑟处,觉得人生虽然风雨载涂,但毕竟时有阳光普照。有些人,值得纪念;有些事,值得回忆;有些书,值得推荐。

  人生的道路有很多很多条,所谓「世路多歧」。有人生来浑浑噩噩,白白走了一遭;有人不知方向,犹如暗夜到了十字路口,徬徨而无依;有人则始终认定一个方向,勇往而直前。哪一条路适合你呢?完全在乎你自己的选择。

  书有很多很多种,但就一般人而言,「书到用时方恨少」。少的不是书,是你所需要的知识。知识,包括智慧和见识。对于人生的道路,很多书都曾谈到,但值得推荐的。

图书试读

第十章惠能作偈

有一童子于碓坊边过,唱诵此偈。惠能一闻,知未见性,即识大意。能问童子:「适来诵者,是何言偈?」

童子答能曰:「你不知,大师言生死事大,欲传衣法,令门人等各作一偈,来呈吾看,悟大意,即付衣法,禀为六代祖。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下书无相偈一首,五祖令诸门人尽诵。悟此偈者即见自性,依此修行,即得出离。」

惠能答曰:「我此踏碓八箇余月,未至堂前。望上人引惠能至南廊下,见此偈礼拜。亦愿诵取,结来生缘,愿生佛地。」

童子引能至南廊。能即礼拜此偈。为不识字,请一人读。惠能闻已,即识大意。惠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院内徒众见能作此偈,尽怪。惠能却入碓坊。

〔直译〕

有一个年轻的修行者,从舂米的磨坊旁边经过,口中高声唱诵这首偈语。惠能一听,知道作者还没有悟见自己的本性,而且马上就了解偈语的大概内容。

惠能问年轻修行者:「刚才你所唱诵的,是谁说的偈语?」

年轻修行者回答惠能说:「你有所不知。弘忍大师说生死是人生大事,想要传授袈裟心法,命令所有门人等等,各作一首偈句,『来呈给我看』。有悟得禅法要旨的,就传给他袈裟心法,禀承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有一个上座弟子名叫神秀的,忽然在南廊下题了无相偈一首。五祖命令所有的门人都要诵念,能够领会这首偈语,就能够悟见自己的本性,依照这首偈句修行,就可以解脱生死的轮回。」

惠能回答说:「我在这里踏碓八个多月,从来没有到过禅堂前面。希望上人您带领我惠能到南廊下,去看这首偈语礼拜它。我也愿意诵念记取,结下辈子的因缘,希望往生佛国的净土。」

年轻修行者带领惠能到南廊下。惠能立刻礼拜这首偈句。因为不认识字,请一个人读诵。惠能听了,马上了解要旨。惠能也作了一首偈句,又请了一个懂得提笔写字的人,在西边的廊壁间题写上去,呈现自己见自本心的心得。

不识得自己的本心,纵使学习禅法也没有好处;能够识得本心,见自本性,就能够领悟禅宗的要旨。

惠能的偈句是这样说的:

觉悟的菩提本来没有树木,
清明的镜子也不会有镜台。
本来的心性即常清清净净,
哪里会有沾染黏着的尘埃?

又有一首偈句说:

心灵是觉悟的菩提树,
身体是清净的明镜台。
明镜本来就清清净净,
哪里会沾染黏着尘埃?

寺院内的门徒俗众,看到惠能作了这偈句,都觉得非常奇怪。惠能退回到碓坊去。

〔新绎〕

这一章是写惠能听人唱诵神秀的偈句,即知神秀未得无上菩提,尚未悟得佛性,所以在众人面前另作偈句。所作直指人心,引人侧目。

上文说神秀作了「身是菩提树」那首偈句之后,五祖弘忍要门人焚香敬诵,此章开头即承此而来,说有个年轻的修行者,经过惠能踏碓的工作场所,正在高声唱诵这首偈句。惠能一听,即知大意,而且知道作者尚未悟见本性。所以向该年轻修行者打听,才知道事情的原委。

从年轻修行者的答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五祖私下召见神秀要他再作一偈的事情,众人是不知晓的。大家仍然认为神秀原作是「无相偈」,已经达到无上菩提的境界,只要依此修行,即可脱离轮回苦海。

神秀所作的「身是菩提树」一首,究竟是不是「无相偈」呢?历来读者颇有疑义,笔者下面参考近代学者欧文乐等人的说法,就此试作一解。

上一章五祖弘忍私下召见神秀于堂内门时,已经说过神秀「只到门前,尚未得入」,还达不到「无上菩提」。因此期许他「要入得门,见自本性」。「见自本性」的「见」,是特别重要的。这些话,对于五祖之传付衣法,所以取惠能而舍神秀,关系非常紧切。有人因此把神秀和惠能对立起来看,其实那是错误的。禅宗虽然后来有南北之分,惠能和神秀虽然有顿悟和渐修的不同,但他们在佛性本有的认识上,基本上并无差别。他们主要的差异,只是在于解脱苦海、证成涅槃的实践工夫上,有顿悟和渐修的不同而已。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六祖壇經新繹:圓融淡定的生命智慧》這本書的評價,其實更多是基於一種期待。身為一個在台灣生活了這麼久的人,我見證了社會快速變遷,也感受到了其中帶來的一些壓力與不安。每當覺得有點迷失方向,或是被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所困擾時,我總會想起長輩們常說的「知足常樂」、「隨緣」。這些話雖然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而《六祖壇經》的智慧,聽說就是這種幫助人找到內心平靜的鑰匙。我非常好奇,這本「新繹」的版本,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解讀這些古老的經典?是會更貼近我們現代人講話的習慣,還是會加入一些新的社會觀察?我特別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讓我們在面對人際關係的複雜、工作壓力的挑戰,或是對未來的焦慮時,能夠學會放下執著,用一種更為豁達、更為寬厚的態度去面對。畢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學習如何與這些不如意共處,並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平靜與力量。

评分

《六祖壇經新繹:圓融淡定的生命智慧》這個書名,讓我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最近在生活和工作上,總會遇到一些難以預料的狀況,有時會感到無力,有時又會覺得鑽牛角尖。身邊的朋友有推薦我一些心靈成長類的書籍,但我總覺得那些內容離我有點遠,不夠貼近我的實際生活。而「圓融淡定」這幾個字,恰恰是我最渴望擁有的特質。我對《六祖壇經》的印象,是它蘊含著深刻的智慧,能夠幫助人看透生命的本質。這次的「新繹」,我猜測應該是結合了現代的觀點,讓古老的智慧更容易被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所理解和應用。我特別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際的操作方法,教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一種更為從容、更為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各種挑戰。例如,當我遇到意見不合的人時,該如何保持圓融?當我面對挫折時,又該如何淡定地處理?我相信,如果這本書真的能做到,那它絕對會成為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讀物。

评分

這本書名《六祖壇經新繹:圓融淡定的生命智慧》聽起來就像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最近常常覺得自己像顆陀螺,被生活推著團團轉,每天忙忙碌碌,卻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也越來越難感受到快樂。心裡總覺得有個地方是空虛的,渴望找到一種能夠讓自己更安定、更踏實的力量。我聽過《六祖壇經》的大名,知道它是禪宗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但老實說,對內容的了解只是一知半解,覺得有些距離感。這次看到「新繹」這兩個字,就覺得很有意思,似乎是在說,它會用一種比較現代、比較容易被我們理解的方式來詮釋。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修行方法,或者是一些能夠幫助我們調整心態的觀念。例如,如何在面對人生的起伏時,保持一顆淡定的心?如何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做到真正的圓融?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本能夠陪伴我,帶領我一步步找到內心寧靜的指南。

评分

哇!一聽到《六祖壇經新繹:圓融淡定的生命智慧》這個書名,我就覺得好對味。最近生活中有好多瑣碎的事情纏繞著,總覺得心裡有點亂,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夠讓自己沉靜下來,並且能夠更看開一點的方法。這本書名給我的感覺就是一股清流,好像在告訴我,人生不必總是緊繃著,可以有更從容、更圓融的姿態。尤其「圓融淡定」這幾個字,真的是我現在最需要的「心靈補帖」。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貼近現代人生活的角度,來詮釋《六祖壇經》的智慧,而不是那種遙不可及、學術性的講述。希望它能用淺白易懂的方式,引導我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學習如何在紛擾的塵世中,保持一顆不被外界牽著鼻子走的心。尤其對我這種常常容易鑽牛角尖的人來說,能夠學到一種「淡定」的生活態度,大概是無價的。而且,「新繹」兩個字也讓我感到好奇,不知道會有哪些創新的觀點,讓古老的智慧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也讓我這個現代的讀者,能夠產生共鳴。

评分

這本書我一看標題就大概知道是什麼類型了,是那種比較心靈成長、宗教哲學類的。我平常不太接觸這類書籍,但偶爾會翻翻,看看有沒有什麼能啟發我的。這次之所以會對《六祖壇經新繹:圓融淡定的生命智慧》產生興趣,主要是被「圓融淡定」這幾個字吸引。我總覺得現代人好像都活得太用力了,什麼事情都要求快、求好、求完美,結果反而把自己搞得很累。如果這本書真的能教我們怎麼「圓融」,怎麼「淡定」,那真的太棒了!我對《六祖壇經》本身其實了解不多,只知道它很有名,是佛教裡很重要的一部經典。但我相信,真正的智慧是不分宗教、不分時代的,只要是能夠幫助我們過得更好的方法,都值得我們去嘗試。希望這本書的內容能夠深入淺出,不會太過艱澀難懂,讓我這個「入門者」也能看得懂、學得會。我特別想知道,書裡面會不會有一些具體的例子,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遇到壓力的時候,該怎麼去應用這些「圓融淡定」的智慧,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論的層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