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画集图文赏析(二):蝴蝶来仪

护生画集图文赏析(二):蝴蝶来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护生画集
  • 蝴蝶
  • 绘画
  • 艺术
  • 传统文化
  • 博物
  • 自然
  • 图鉴
  • 赏析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护生画集》是弘一大师和丰子恺「以画说法」的佛教劝善之作,自一九二九年画集流布以来,除了在护生戒杀、长养慈悲心方面发挥莫大功效,更让许多阅画者因此开始素食。《护生画集》可说是弘一法师和丰子恺遗爱人间、教化人心的珍贵资粮。

  本书内容为丰子恺送弘一大师的六十岁寿礼,共计六十篇。内容着眼于物我的感应同情、万物自得之趣,充满了惜物、护生、祥和、慈爱之气,可能是因为丰子恺遭逢抗日战争爆发,举家逃难历经战火,了解惊慌奔走之苦,也深深体会身为动物之一的人类,濒临死亡时的惊恐心情,因而对其他有情识的动物,被抓拿及被屠杀时的情绪反应,也能感同身受。故而无一般劝善之书凄惨罪过的景象。

  林少雯居士承继原创精神,以白话图文赏析原作的体相用之美,让大小朋友能够更清楚了解自己和护生、戒杀、惜物、长养慈悲、种下善根种子……等生命教育观念的关联性,进而触发对生命存在及和谐共生的思考,并在心灵境界上得到提昇。

书籍特色:

  1.将书法家所写的诗文还原成楷体字,无古今文字障碍,更显古诗入画的文学价值。

  2.为《护生画集》的白话赏析及精辟导读,文图并茂传达善美情义,为近百年首创。

  3.具佛理及生态伦理观,含宗教、民俗社会、文学艺术等,为人类学研究珍贵资料。

作者简介

林少雯

  广东省蕉岭县人,世新图资系、玄奘大学宗教研究所硕士。

  曾任编剧、特约撰述、编辑、作家协会理事、妇女写作协会理事等,现任中国文艺协会监事。作品有散文、小说、报导文学、儿童文学、剧本。关注环境绿化和水土保持议题。曾获中山文艺奖、中央日报文学奖、中国文艺散文奖章、联合报环保文学奖、台湾省文学奖、省新闻处短篇小说奖等。作品常入选「好书大家读」;儿童文学作品选入国小国语课本及补充教材。

《自然颂歌:植物的无声史诗》图书简介 一卷关于生命力量与环境哲思的深度探索 《自然颂歌:植物的无声史诗》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图鉴或园艺指南。它是一部融合了生物学严谨性、生态学洞察力与人文哲学思辨的跨学科巨著。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植物王国的复杂脉络,揭示这些看似静默的生命体,如何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诉说着关于时间、适应与共生的宏大叙事。 本书的结构经过精心设计,分为“根系之维”、“光合之舞”、“繁衍的策略”与“人与木的对话”四大核心篇章,力求构建一个完整且多维度的植物世界观。 --- 第一篇:根系之维——潜藏在地下的复杂网络 本篇聚焦于植物生存的基石——根系。我们习惯于赞美花朵的绚烂与树冠的巍峨,却常常忽略了根系在黑暗地下所进行的复杂“工程”。 土壤的建筑师与化学家的较量: 深入剖析根系如何通过分泌有机酸和分泌物,参与土壤的物理结构改造和化学元素的分解与吸收。探讨植物与真菌(菌根网络)之间那种古老而精密的共生关系,揭示地下菌丝如何充当了信息传递和营养交换的“互联网”,远超我们对单一植物个体概念的认知。 抵抗与适应的地下战争: 分析不同生境下植物根系的特化形态:沙漠植物为深扎以求水源而形成的“主根系”,雨林植物为应对贫瘠土壤而演化出的浅层“板状根”,以及水生植物的透气组织。通过详尽的微观结构图解和实地案例分析,展现植物如何以惊人的韧性,驯服最严酷的地下环境。 时间尺度的记录者: 探讨树木年轮的科学解读,不仅是气候变化的记录,更是特定年份土壤、病虫害和水分胁迫的“历史档案”。 --- 第二篇:光合之舞——能量转换的微观奇迹 本篇将读者带入植物叶片内部,直面地球上最根本的能量转换过程——光合作用。本书尝试超越教科书的公式化描述,以动态的视角展现这一过程的精妙。 光能捕获的艺术: 详细解析叶绿体中色素分子(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如何协同工作,构建出高效的“天线复合体”,以纳米级的精度捕获和传递光子。阐述C3、C4和CAM三种碳固定途径的进化优势与生态权衡,尤其关注CAM植物在极端干旱环境下的生存智慧。 水分的生命线与蒸腾作用的悖论: 深入探讨植物如何平衡对二氧化碳的获取与对水分的流失。通过对气孔调节机制的深度解析,展现植物在开放与关闭之间做出的瞬时、精确的决策。理解“蒸腾拉力”在水分运输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成为约束植物高度和分布的关键限制因素。 次生代谢物的防御网络: 植物产生的数以万计的次生代谢物(如生物碱、萜类、酚类化合物)并非是装饰,而是它们抵御食草动物、病原体和紫外线辐射的化学“武器库”。本篇将列举数个著名的案例,如烟草的尼古丁、柳树的水杨酸,阐述这些化学物质在生态互动中的双重角色——既是防御,也是药物。 --- 第三篇:繁衍的策略——生命的延续与多样性 植物的生命周期充满了策略与冒险。本篇着重描绘植物为了确保物种延续而发展出的令人叹为观止的繁殖方式。 花朵的“欺骗与合作”: 摒弃将传粉视为简单交换的观点,本书着重探讨传粉生态学的复杂性。分析不同花朵的颜色、气味、形态是如何进化以吸引特定传粉者(昆虫、鸟类、蝙蝠,甚至风)。探讨“拟态传粉”(如兰花的欺骗性授粉)的进化压力,以及这种策略如何加剧了物种间的协同进化。 种子的远行与沉睡: 种子是植物对未来的最大投资。本篇细致描述了各种散播机制:从借助风力、水流的被动漂流,到依赖动物主动吞食或附着;还包括对火灾、低温等极端环境的“延迟萌发”策略。分析种子休眠机制的深度,理解其背后的分子开关如何精确计算适宜的萌发时机。 无性繁殖的效率与风险: 探讨营养繁殖(如匍匐茎、块茎、嫁接)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优势,特别是对于快速占领稳定生境的意义,以及这种方式在长期遗传多样性维护中所面临的潜在挑战。 --- 第四篇:人与木的对话——文化、伦理与未来栖息地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视角从纯粹的生物学拉回到人类文明的坐标系中,探讨我们与植物王国之间复杂且持续演变的关系。 食物、纤维与文明的奠基者: 回溯关键的农业革命中,少数几种核心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的驯化历程。分析这一过程如何重塑了人类社会结构、人口分布和文化形态。审视现代农业的单一种植模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地方品种”保护的紧迫性。 植物中的哲学与艺术: 探讨人类文化中对树木和花的象征意义的赋予。从古代的生命之树意象,到东方园林中对“意境”的追求,再到当代文学和艺术中对自然荒野的回归渴望。这部分是对人类精神世界中植物意象的深入挖掘。 气候变化下的植物未来学: 面对全球变暖、栖息地破碎化和入侵物种的威胁,植物王国的适应能力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本书最后提出迫切需要关注的科学前沿:植物对气温升高的生理响应极限、物种迁移速度与人类基础设施的冲突、以及通过生态修复重建功能性森林系统的可行性路径。 --- 《自然颂歌:植物的无声史诗》 是一部致力于唤醒读者对周围生命形式尊重与好奇心的作品。它不仅为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严谨的参考,更为所有热爱自然、对生命本质抱有探究之心的人们,开启了一扇通往理解地球生命系统的宏伟之门。阅读本书,如同聆听大地深处,那些不曾言语,却蕴含着宇宙法则的古老低语。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与《护生画集》情深缘也深

  三十年前拜读过《护生画集》,画集中浅显的佛理、熟悉的儒道思想、诗词的文学情境、绘画的特殊风格、书法的别具特色都深深打动我的心。

  几年前又细读了由洪范书局出版的四集《丰子恺文选》,温柔敦厚和自然细腻的笔触也深深撼动我的心灵。如此一位文采画采皆美的作家和画家,确实令人着迷。

  我二○○七年就读玄奘大学宗教研究所,有一天在打坐中脑际闪过弘一大师的影像,这个灵感加上不久前刚读过丰子恺的散文,于是指引我去研究与弘一大师和丰子恺相关的论文,那无疑的就是《护生画集》了。此时我素食已十多年,而以「慈悲心」和「护生戒杀」为主题的《护生画集》,更加深获我心。

  就这样,我以「丰子恺《护生画集》体、相、用之探讨」为题,写了篇十八万字的论文,针对《护生画集》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创作理念、传播媒介、绘画风格技巧、文人画、简笔画、题材、书法等;及内涵的思想与意境:包括文学美、及佛教、儒家、道家、道教等的哲学思维、生态伦理、童心童趣、亲子教育、护生戒杀思想、艺术价值、教育及美学思想等加以全面阐述。

  论文完成后总觉意犹未尽,我开始一幅幅赏析此「以画说法」、「护生护心」的《护生画集》,于《人间福报》发表,由于赏析文字广受欢迎且得到各方关注,因此结集由香海文化出版。

图书试读

蝴蝶来仪

蝴蝶儿 约伴近窗飞,
不为瓶中花有蜜,
只缘听读护生诗,
欲去又迟迟。 杜蘅补题

此幅图文,描绘出两位女子优游自在的悠闲生活。这两位女子,也许是姐妹,两人非常相亲,经常结伴读书闲聊。这一天,茶余饭后,两人兴致高,临窗展读书页,他们买了丰子恺先生所着的《护生画集》,书中有诗、有画、有书法艺术,可以细读品味其中的画境、诗意以及书法笔趣。姐妹俩,一页页的翻着、读着、欣赏着、轻声细语的讨论着。

格子的木窗,向外敞开着,窗外的景色,尽收眼底。此时,院子里的一棵老松树,似乎也极爱听闻护生诗画,频频探首窗内,想一窥《护生画集》的内容。松枝和松叶轻轻摇曳着,送进来一阵阵凉风;桌上的瓶花,在微风轻柔的吹拂下,散发出一缕缕的幽香。

花香是迷人的,但是小桌上,有另一种更迷人的香,那是两位具有闲情逸致的女子所读的护生诗画,散放出一种独特的书香。这种书香,是对天地万物的赞颂,是对天底下所有生物的慈爱悲悯。多么宜人的美好环境!多么悠闲的美好时光!多么令人陶醉的花香和书香啊!瓶中花儿散发出的香气,在空中弥漫,飘向窗外,吸引蝴蝶飞来。在这小小角落里,有书香,也有花香。寻香而来的蝴蝶,寻到的是什么香呢?翩翩彩蝶,双双来仪,是为花香?或是书香?

可爱的丰子恺先生,以杜蘅为笔名,猜透了蝴蝶的心思,他写道:「不为瓶中花有蜜,只缘听读护生诗」。

在这美好愉悦的情境中,女子、诗集、蝴蝶、松树、瓷瓶、花朵、小桌、木窗等都是主角。只有春天和春光以及读诗赏画的人是配角。

蝴蝶儿来了,在小桌前徘徊盘旋,流连忘返,「欲去又迟迟」的,牠们也想细细品味护生诗画哩!

解放

至诚所感,
金石为开。
至仁所感,
猫鼠相爱。 学童补题

「解放」是一幅令人不可思议且能反覆赏玩的画作。

图中一只看去眼神像人,焕发出成熟睿智眼光,且神态自若的白猫,用前爪轻松的掰开捕鼠笼,将里面一只黑色老鼠放出来。白色的猫和黑色的老鼠是丰子恺在图中刻意巧妙的安排。

可不是!黑白是一种对照,白猫和黑鼠,在一般人眼中就像警察和小偷一样。但白色在此图中,代表的是宽容和爱,而黑色象征紧张害怕和受迫害;若阅画者够仔细的品读此画,会发现黑色的老鼠,眼睛是发亮的,你可以解释为在黑暗中很多动物的眼睛会发亮,但是在此图中,应解为老鼠被释放获救的感恩和兴奋。

此猫,为家猫,而家中有鼠患,主人在老鼠经常出没之处放置捕鼠笼,为的是补捉老鼠。但是从家猫会偷偷将被捕的老鼠放生的行径来看,想必主人家亦是有仁心之人,从前也补过鼠,但都将其放生到屋外去,并没有将鼠处以极刑,只是希望老鼠不要再到室内来即可。家猫平日见主人如此有爱心的对待鼠辈,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就学会以仁爱对待牠的天敌。

「至诚所感,金石为开」是梁实秋先生〈养生语录〉中的句子。其原文为:「凡办事必有阻力。其事小者,其阻力亦小;其事愈大,其阻力亦愈大。阻力者乃由天然,非由人事也。故我辈惟当察阻力之来而排之,不可畏阻力之来而避之。譬之江河,千里入海,曲折奔赴,遇有沙石则挟之而下,遇有山陵则绕越而行,要之必以至海为究竟。办事遇阻力者,当作如是观,至诚所感,金石为开,何阻力之有焉!苟畏而避这,则终无一事可办而已。何也?天下固无无阻力之事也。」

家猫的主人,应是深明此语录意义的仁人君子,平日待人待物均以至诚,至诚能排解许多压力与阻力,天下就没有阻力这回事了。主人家是如此有耐性,如此为人着想,这就是一种同理心和慈悲心的表现。主人待人接物如此,教养子孙如此,甚至连家中饲养的猫也如此的怜爱老鼠,可见其仁爱家风,可钦可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护生画集图文赏析(二):蝴蝶来仪》抱持着一种非常务实的期待。作为一个在都市丛林里生活了多年的上班族,我平时接触最多的是钢筋水泥和电子屏幕,大自然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新闻报道里的“天气预报”或者周末逃离城市时的短暂慰藉。所以,我真心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们这些“都市隐士”也能在不打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为保护蝴蝶等生物贡献一份力量。比如,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适合城市阳台种植的、对蝴蝶友好的植物?或者,书中是否会解析一些关于蝴蝶的生活习性,让我们了解它们为何会“来仪”,以及如何为它们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停靠点”。我非常反感那些空泛而遥远的呼吁,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具体、易懂、易操作的建议,能够让我从微小的个体行为做起,产生一点点实际的改变。当然,如果书中还能穿插一些感人的故事,分享一些普通人如何通过点滴行动,改变了某个角落的生态环境,那肯定会更有力量。我不是什么生态专家,也不是环保主义者,我只是希望在忙碌的生活之余,能找到一种简单而有意义的方式,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并为之尽一份绵薄之力。

评分

说实话,当我看到《护生画集图文赏析(二):蝴蝶来仪》的书名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围着那一池塘的花草追逐嬉戏的画面。那时候,蝴蝶仿佛是天空派来的精灵,成群结队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那种纯粹的美丽,至今想起来都让人心旷神怡。我猜这本书,大概就是试图重现那种童年时代的纯真美好,并且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这份美好传递给新一代的读者。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蝴蝶的各种形态,从幼虫的蜕变到成虫的展翅,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生命的奇迹。而且,我希望书中的文字能够充满诗意和哲思,不仅仅是简单的科普,更能引发我们对生命、对自然、对时间流逝的思考。毕竟,蝴蝶的生命周期很短,但它们却用短暂的生命,为我们留下了绚烂的色彩和飞舞的身影。这本书,会不会是一种对生命短暂却又辉煌的赞歌?我期待它能唤醒我内心深处那份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让我重新审视生命存在的意义。

评分

我选择《护生画集图文赏析(二):蝴蝶来仪》,更多的是被它所传递出的“温柔力量”所吸引。在如今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我们常常需要用强硬的姿态去争取,去获得。但“护生”这件事,本身就带有一种温柔的本质。我期待这本书能用一种不具侵略性的方式,去打动人心,去唤醒人们内心深处那份善良和怜悯。我猜测,书中可能会有一些非常细腻、充满艺术感的插画,用柔和的色彩和笔触,描绘出蝴蝶的优雅姿态,以及它们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这种视觉上的享受,本身就能够舒缓人的情绪,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书中传递的情感所感染。而且,我希望书中的文字能够充满人文关怀,不仅仅是简单的科学知识,更能触及到人性的柔软之处。比如,书中是否会讲述一些关于人与蝴蝶之间的故事,或许是某个摄影师如何花费数年时间捕捉蝴蝶的精彩瞬间,又或许是某个普通人如何用自己的行动,为当地的蝴蝶保护区做出了贡献。这些故事,或许能让我们看到,即便是微小的个体,也能用温柔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世界。

评分

这次入手《护生画集图文赏析(二):蝴蝶来仪》,我更看重的是它背后所蕴含的“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台湾,我们常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无论是城市规划中的绿地保留,还是社区活动中的环保推广,都体现了我们对于这种理念的追求。而“蝴蝶来仪”,在我看来,正是这种和谐理念的一种具象化表达。蝴蝶的到来,意味着一个地方的环境足够好,能够吸引这些娇嫩而敏感的生物生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中的其他生命,特别是像蝴蝶这样处于食物链底层、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生物,建立一种互不打扰、相互依存的关系。或许书中会分享一些关于蝴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它们作为传粉者的角色,或者它们是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从而让我们明白,保护蝴蝶不仅仅是为了它们本身的美丽,更是为了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我还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提及一些关于台湾本土蝴蝶的种类和栖息地,让我们这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能对身边的自然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评分

这次入手《护生画集图文赏析(二):蝴蝶来仪》这本画册,纯粹是出于对“护生”这两个字的好奇。我一直觉得,台湾这块土地上,人与自然的界限似乎没那么分明,我们常常在巷口遇见迷路的野猫,在后院看到穿梭的鸟儿,甚至在山林步道上不期而遇地惊扰了小鹿。这种亲近感,让我对“护生”这个主题产生了天然的共鸣。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翻阅,但光是封面那个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蝴蝶图案,就足以让人心生欢喜。我猜测,这本画册的内容,大概会围绕着如何保护生命,尤其是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像蝴蝶一样脆弱而美丽的小生灵。我尤其期待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护生”方法,比如如何在自家阳台营造一个吸引蝴蝶的小花园,或者在野外遇到受伤的小动物时,我们应该如何恰当地伸出援手。毕竟,口号式的呼吁很容易,但真正落实到行动,需要的是知识和技巧。而且,我特别希望它能触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在现代社会节奏如此之快的情况下,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停下来,去观察、去感受,去真正地“护生”?这本书,或许能成为一个契机,提醒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