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与不开悟的关键,就在能否证悟心的体性!
大手印经典《除无明闇》中译本首度面世
当代大手印成就者堪布 卡塔仁波切
《除无明闇》台湾教学全纪录
带你循序渐进体证大手印的心髓,认证心的本来面目
大手印修行人必读
十五世纪第九世大宝法王 噶玛巴旺秋多杰曾着作三部极为重要的大手印教法,最长的一部是《了义海》,中长版是《除无明闇》,短版是《直指法身》。本书是依《了义海》的架构,将其大意浓缩而成为精简的大手印修行指导。
大手印指的就是所有一切众生心续中,永恆不变、任运圆成且本具三身的本质。但是这本具大手印的心,从无始以来却被无明与烦恼遮蔽了。要如何知道自己心的本质是什么呢?当代大手印成就者堪布 卡塔仁波切说:必须要有修行的基础,才能够真正了解它的意义。
本书将大手印修行的次第,从加行到止、观的正行等见地、方法全部逐一介绍;同时,指出修行过程中,如何增益修行,以及舍去执着和邪见、去除修道上的歧路、迷途与险关等,都有精要的解说。其中对心性的剖析和指引题点,尤其令人叹为观止。对于大手印教法有兴趣的初入门者,能够以此按部就班建立正确的修持心态;而对于修行有成的佛教徒来说,更能从中检验自己的修行经验、觉受,让修行之路走得更踏实透彻。
作者简介
第九世大宝法王 噶玛巴旺秋多杰(1556~1603)
旺秋多杰于藏历火龙年(西元1556年)诞生在东藏高地翠秀(Tresho)。他在母胎中,便持诵咒语发出声音。出生时,他双脚跏趺坐,说:「我是噶玛巴!」。六个月大时,被带往楚布寺,大司徒仁波切和夏玛仁波切都认证他是第八世大宝法王的转世。六岁时,夏玛仁波切为他举行陞座典礼后,在夏玛仁波切陪同下,到了西藏、西康等多处旅行弘法,共有三万多比丘受具足戒,接引了无数人信闻佛法。噶玛巴旺秋多杰也前往蒙古和不丹弘法,并兴建寺院。法王指派德行高超的喇嘛代表他去钖金,创建了三座寺院:拉兰寺、波通寺及隆德寺;隆德寺在1960年代成为大宝法王噶玛巴在印度的主寺。
和第八世噶玛巴一样,第九世噶玛巴有很多经典注释和大手印的论着:《了义海》、《除无明闇》和《直指法身》,这三部着作是噶举传承教法的精华,也是学习大手印的重要教材。
讲述者简介
堪布 卡塔仁波切
1924年出生于青海勒西地区,12岁时在青海玉树创古寺出家,20岁在第十一世大司徒仁波切座下受比丘戒。仁波切曾依止各传承具德善知识学习,尤其是噶举传承共与不共的实修口诀教法,并且如法闭关修持。
1975年,仁波切的学识与修持获得尊胜第十六世如来大宝法王嘉许,授封「法尊上师」称号,以及「仁波切」头衔,并且被任命为法王代表,在北美洲弘法利生。
堪布仁波切行持严谨,外受比丘戒,内持菩提心戒及密乘三昧耶戒,三者皆清凈无染。不但拥有丰富学识,也具足实修证量,是北美藏传佛教界公认的着名上师。
仁波切在海外弘法超过四十年,许多讲授已经被译成英文、中文发表,其开示深入浅出,字里行间洋溢上师的悲智光芒,展现出一位实修者的朴实风范。现为噶玛噶举传承南北美洲总导师,如来大宝法王北美洲根本道场--纽约上州噶玛三乘法轮寺(KTD)住持,也是噶玛林闭关中心指导上师。
相关着作:
《唯一:大手印大圆满双融心髓》(众生文化)
《干干净净向前走》(众生文化)
《白度母修法》(方广出版社)
《中阴:死亡时刻的解脱》(方广出版社)
译者简介
比丘尼洛卓拉嫫
台湾政治大学英文文学学士,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佛学硕士,通藏语及英语,是堪布 卡塔仁波切及巴都仁波切的翻译,也是美国《福德海》双月刊创办负责人之一。
创古仁波切推荐序
卡塔仁波切自序
译者序
第一部:加行
第一章 四不共加行
皈依发心
忏悔业障
献曼达
上师相应法
第二章 四共加行
思维死与无常
思维业与因果
思维轮回过患
思维人身难得
第三章 殊胜加行:四因缘
因缘
增上缘
所缘缘
等无间缘
第二部:正行
第一章 修止
第一、身要与心要
第二、专注于物象
第三、专注于声香味触
第四、除去昏沈散乱
第五、无所缘的专注
第六、依气息而专注
第七、禅修的三种活用方法
第八、境界
第二章 修观(一)
第一、观「静止心」之体性
第二、观「变动心」之体性
第三、观「境时」之心性
第四、同时观「静止心与变动心」之体性
第三章 修观(二)
第一、指引「静止心」之体性
第二、指引「变动心」之体性
第三、指引「对境」时之心性
第四、指引「静止心与变动心」之体性
总结
第三部:结行
第一章 增益修持
警醒不散乱
思维死与无常
思维轮回过患
修慈悲心
修愿行二菩提心
明观本尊身语意及其体性
修普贤行
修祕密行
修众中行
三种修行人
第二章 除魔障
五种法应当舍
三种善巧
佛的四身
第三章 修道上的歧路与迷途
执着空性而迷失空性的本质
修空性而迷失于空性
迷失于空性道上
将空性盖印于一切
第四章 修道上的六个险关
妄念成敌
烦恼成敌
空性成敌
境相成敌
慈悲成敌
因果成敌
第五章 三种魔障
第六章 修行利益与大手印十二品
四共加行的利益
不共加行的利益
正行的功德利益
结语
跋
推荐序
为众生去除心中无明黑闇
第九世大宝法王 噶玛巴旺秋多杰着作的大手印口诀《除无明闇》,透过堪布 卡塔仁波切的讲授,此次翻译成中文并且出版,对于华人佛教弟子的修持,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部教本的内容极为甚深,尤其加上堪布卡塔这么一位齐备了博学多闻、戒律精严、品性善良三种德行,且具有殊胜觉受和证悟圣者的讲解,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得到特殊的加持。
因此,我祈愿大家在不断地阅读、学习之后,能够达成圆满的修持。
创古祖古
写于鹿野苑,2013年1月22日
书跋
作者第九世大宝法王说:「我写这本着作不太引经据典,而是直指修行而做指引,以这个为主来做开示。」这部着作的缘起,主要是因为一位修行很好的比丘桑殿昆噶郑重的请求而写的。法王说自己没有什么经验,但是借用过去祖师的教法,敷衍交差了事。第九世大宝法王,大家比较熟习的名字是旺秋多杰,另外一个名字是米滂确吉旺秋,还有一个名字是班杰修惹。本书是在修行的空档,一处叫做「修喀沃」的房子里完成。分有二十、二十二或二十五个不同的主题。最后法王说:「以此善德,愿我与一切如母有情,至心转离对妙欲之执着,见心之体性。愿一切世间清净。」
这几天开示的大手印教法,也许大家听来觉得有点艰涩难懂,这是绝对可能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呢?因为还没有真正好的禅修基础,所以善德还没有在心中生起,因此现在听到这样的教法,会比较难以了解其中的意义。
但是要知道,其实每一个众生心中,都圆满具足了佛的善德,而且不是现在才有,是从无始以来就有了。如今既然生而为人,具有圆满的人身,而且遇到具德上师教导我们修法,还有修法的因缘,这些都表示我们多劫以来,曾经积聚过福德资粮,曾经发过善愿的缘故。因此要利用此生的时光,好好认真修行。
修行的开始,要以四种转心思维为开端,四种转心加行是必备的,而且必须非常清净地修持,真的能把这四种加行修好之后,回头再读、再研究这次的开示,慢慢就比较能了解心中本具的善德,也就能够慢慢产生出善德来。这种情形好比看一朵花,花开时是非常美的,但是种下它的时候,只是小小一粒种子,看起来并不怎么美,然而种子一旦种下去并好好浇灌培植的话,终究会开出很美丽的花朵。
虽然种子看起来不具备花的香味、形状,但是种子本已具有花的本质。同样的道理,我们具有佛性的种子,这种子种已经在我们心中了,它所需要的只是循序渐进地用修行来培植它,最后就能开花。我们心中本具的佛性,必须经过精进修持,才能让本具的佛性开显,成为佛果。
有时候我们会说:四加行实在很难修持!其实四加行并不难修,如果我们想想地狱、饿鬼等恶道众生是如何痛苦,他们的痛苦是如何无边无际,没有办法脱离,就知道恶道众生才真的是苦,因为他们在轮回里面是无边无际的。回头看看自己,和他们比起来怎么样都不算太难太苦。因此这一生中要好好修行,让自己这一生越来越好,渐入佳境,这样最后才能成佛。成佛之后,还会有能力让其他众生也能解脱轮回的苦。想到这一点不只应该感到非常欢喜,还应该感到很高兴能修行。
大手印教法是上师的口诀,大家听过之后可能觉得自己不过是凡夫俗子,没有佛一样的德行,会感觉好像佛本来是佛,或圣者本来就是圣者,而自己只是自己。既然是凡夫俗子,不具备这些善德,所拥有的就只是很多瑕疵,所以会有一种自我眨抑的想法,欠缺成佛的气魄或胆识,觉得自己没什么了不起,不过凡夫俗子。佛当然是佛,高高在上的佛,而我是我。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子的。过去所有的佛也都是因为修行佛法而证悟,因为一切众生都本具佛性,诸佛能证悟不是本来成佛,而是一步一步从凡夫俗子渐渐成佛,所以不要小看自己。
大家都希望能够利益自己,但是自己能够做到最大、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修持大手印。一般人为了利益自己,会做很多事情,譬如要成名赚钱等,但这些对自己都只是小小的利益,死时一点都带不走,甚至身体还被火烧或丢进水里。这一生若没有好好修行善业,终究会堕到恶道。如果现在听闻修行佛法,好好精进,一定能对我们有最大的利益。
再强调一次,在我们精进修法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共加行的四种转心思维开始,而且这四种思维不是口上说说,而是要发自真心的好好去思维,把心转过来。因为我们平常所做的事情,经常都只是为着自己的利益,而且千辛万苦地辛劳之后,所得的还是很多痛苦。即使能够得到财富名声,不管有多大多好,剎那之间也许都会失去,只因为无常。所以在世间的一切努力大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何其有幸,在这个时代有很多善知识、具德上师,我们也都遇到了,所以福报是很大的。听到教法后,能够好好在思维上下功夫,好好去修行,尤其是从四种思维开始为基础,继续往上修,一定能在心续中生起善德。所以请大家在四种转心上,好好做闻思的工作。
这次来此听闻大手印,大家得到的是什么呢?大家得到的只是一个口传。其实真正能够把这些教法的意义在心中如实地了解,是非常困难的,必须要有修行的基础,才能够真正了解它的意义。
这就像你听到有个地方山明水秀,但是自己住的地方非常简陋,光是听到山明水秀,没有办法马上把简陋变得山明水秀,必须要向那里走过去,或用什么办法去山明水秀的地方,才能够到达。所以仅仅听是没有用的,就像现在听到甚深法教后,是没有用的,必须自己走过去,去修行。听完甚深法教后,最重要的就是精进修行。
堪布 卡塔仁波切
译者序
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大手印
第九世大宝法王 旺秋多杰曾着作三部极为重要的大手印教法,其中最长的一部是《了义海》,较短的是《除无明闇》,最短的是《直指法身》。堪布 卡塔仁波切在一九九○年代初期曾经花了几年的时间,在每年的夏季十天教学中,为弟子众讲说《了义海》。我有幸从仁波切聆听大法,受益良深。仁波切是当代的大手印成就者,他对于大手印教法的开示,广博而精辟,闻之犹如醍醐灌顶。尤其当弟子提问时,他和弟子的对答正如禅师用公案话头教示弟子,单刀直入,直指心性,令人禁不住想叫「好!」。对于心性的问答,往往令弟子哑口无言,不知何以对答,而有些弟子因此就在这当下瞥见了心性的样貌。上师证量的加持力,由此可见。
堪布 卡塔仁波切的言行,自然就是大手印成就者的风范,也是弟子们的典范。无论任何时候,总是让人觉得他很安详自在,平静中带有内心深处的自然喜悦。慈悲的温暖,散发在他身上。从他身上,可以感觉到大宝法王描述的大手印空乐无二、空悲无二的体现。他的一举手、一投足,无非不是大手印。仁波切自己曾说:「就在举起茶杯喝茶的片刻,也可以观看心性。」对他来说,喝茶和大手印已经是融合为一了。其他的行止,当然也是如此。
《除无明闇》是依《了义海》的架构,将其大意浓缩而成为精简的大手印修行指导。由于言简意赅,读者也许不容易完全掌握内涵的深义。幸好二○一二年化育基金会邀请仁波切开示《除无明闇》,这部甚深教法的精湛内义,得以明晰地呈现。书中将大手印修行的次第,从加行到止观的正行,乃至如何去除禅修障等,都有精要的解说。其中对心性的剖析和指引点入,尤其令人叹为观止。我深感大宝法王撰写此书的大智慧与大慈悲。此次能将仁波切的开示翻译出来,是我的福报,但是译文难免会有错漏,祈愿上师、本尊、空行护法圣众慈悲宽谅。
《除无明闇》这部噶举传承中重要的着作能够出版,内心深为欢喜。感激第九世大宝法王噶玛巴为后代众生撰写如此精深的教法,也感谢恩师堪布 卡塔仁波切在翻译上的诸多指导。祈愿所有阅读此书的人,都能迅速了悟心性。
比丘尼洛卓拉嫫
2013年2月25日
《除无明闇》这本书,我觉得特别适合那些在生活中感到迷茫、或者正经历人生低谷的朋友们。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是我工作上遇到瓶颈,感觉做什么都不顺的时候。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然后用非常富有哲理的语言来解读。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转化”的部分,他提出,与其抱怨生活的不公,不如去尝试转化自己的心境。他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说是一块石头,如果只看到它的坚硬和粗糙,就会觉得它一无是处;但如果把它打磨一下,它就可以变成一块美丽的宝石。这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所遭遇的困境,其实是我们成长的契机。书里还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练习,帮助我们去培养积极的心态,比如冥想、正念呼吸等等。我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来练习,虽然刚开始会觉得有点难,但坚持下来,真的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实践。它鼓励我们走出舒适区,去拥抱未知,去挑战自己。《除无明闇》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他的人生经验,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和力量。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除无明闇》这本书。当时被它的书名所吸引,觉得很有意境。翻开后,里面的内容更是让我爱不释手。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划分,而是以一种随笔的形式,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种种感悟娓娓道来。我最欣赏作者在书中对“觉察”的强调。他反复提到,很多时候我们活在惯性思维里,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没有真正的感知。而真正的智慧,就来自于我们对当下时刻的全然觉察。书里有一个关于“慢下来”的段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作者说,我们总是在匆匆忙忙地赶路,却忘记了欣赏沿途的风景。当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人和事,我们就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美好。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之前一直以为,成功就是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真正的成功,或许是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它引导我去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微的美好,去体会生命本身所带来的喜悦。《除无明闇》这本书,就像是一面清澈的镜子,它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也指引着我们走向更光明、更宁静的未来。
评分我算是比较早就接触《除无明闇》这本书的读者了,当时还在某个网络论坛上看到大家讨论,说这本书内容很深刻,而且能够帮助人解决很多现实生活中的困扰。我一直对“心性”和“智慧”这些话题很感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买来读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朴实,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大量的反思和提问,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空性”的论述,我之前对这个概念一直停留在很模糊的理解,觉得它离我很遥远。但作者通过几个非常贴切的比喻,比如风吹过的树叶,或者水中的倒影,让我瞬间领悟了“空性”的真谛。他强调,很多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事物的执着,当我们能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无常、都在变化的时候,很多烦恼自然就烟消云散了。《除无明闇》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外界的知识堆积,而是源于内心的清明和洞察。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觉察那些一直以来束缚着我的限制性信念。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拥有了一把钥匙,能够打开内心深处的大门,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评分说实话,《除无明闇》这本书的标题一开始让我有点犹豫,感觉有点过于“心灵鸡汤”的嫌疑。不过,我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它,结果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接地气”,它没有用那些华而不实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地探讨一些遥不可及的理论。相反,作者非常诚恳地分享了他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和挑战,以及他是如何通过学习和实践,一步步找到解决之道。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接纳”这个主题时的观点,他没有回避人性的弱点和不完美,而是鼓励我们去拥抱它们。他说,我们总想把自己的缺点藏起来,或者试图变成别人期待的样子,但这只会让我们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书里有很多具体的练习方法,比如每天写感恩日记,反思自己的情绪来源,甚至是学习如何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平共处。这些方法都不是什么高深的秘诀,但坚持下来,真的能感受到内心的变化。我之前一直觉得情绪就像洪水猛兽,一旦失控就无可救药,但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情绪是可以被理解和管理的。它让我明白,负面情绪并非敌人,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信号,如果我们能学会倾听,或许就能发现很多被忽略的问题。《除无明闇》这本书,就像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不承诺奇迹,但它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们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通透和自在。
评分哇,最近读了《除无明闇》这本书,真的有种拨开云雾见日出的感觉!我本来对这类哲学或心灵成长类的书不是特别有研究,总觉得会有点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述方式很巧妙,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说教的语气,而是像一个知心朋友在分享他的人生体悟。他用了好多生活中的小故事,像是邻居家的阿姨、公司里的同事,甚至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把一些很抽象的概念讲得活灵活现。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放下”的部分,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个很执着的人,尤其是在人际关系上,总觉得吃亏了、被误解了就很难释怀。看完之后,我开始尝试去理解,很多时候我们耿耿于怀的,其实是自己内心的执念,是自己给事情赋予的意义。书里提到一个例子,说是一片叶子掉了,有些人会为它的凋零感到悲伤,有些人会把它看作是生命的循环,而有些人则会欣赏它在空中飘落的美丽姿态。这让我意识到,同一个事实,不同的解读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心境。《除无明闇》这本书,就像一个温和的引导者,一点一点地帮你清理内心的杂念,让你看到事物原本的面貌,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绪和偏见所蒙蔽。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看事情的角度也变得更开阔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