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风雨

禅林风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禅修者最容易遇到的疑惑,以及最需要有人指点迷津的问题,皆可从此书深刻且独到的见解中,得到精辟的答案。

  本书的特色,乃在于有关「禅修」的开示。

  当今学「禅」的风气颇盛;然很多人,或以为只要能盘腿打坐便是禅,或以为唯有「参话头」才是禅。其实,禅除关乎方法外,更有它理论的基础与实际的证量。否则,便难免与「外道禅」混淆不清了。而在禅的理论中,唯有以「缘起空义」为枢纽的一切开示,才能合乎世尊的本怀,而证量中,也唯有与空义相应的「无智无得」,才是究竟了义的。

  而在当今所通行的禅法中,除方法的教授外,多参杂「五蕴」的觉受。是以虽名为「禅」,却不与解脱相应──多是在六根门头的幻影里纠缠,或在外道神、我梵我的瓦砾中吹嘘。

  因此,本书除有关禅方法的开示外,特注重理论的澄清与心态之纠正,是真欲学禅者的护身符。--果煜法师

作者简介

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自小生长在单纯、素朴的农村社会,随着年岁的增长,一股探究宇宙真相的热忱,驱使他不断深入百家争鸣的领域中,于是从传统的「老庄哲学」,到时下的「新潮文库」,都曾在他心中烙下深深的印痕;尤其大学时代,更循此加入台大晨曦学社,正式其探讨佛法的生命历程。

  途中虽经服役与就职的转折,但「深入佛法,自度度人」的愿心,不但未有任何的冷却褪色,反而更加的恳切鲜明。由是于民国七十三年,毅然决定出家修行的道路,选择于农禅寺剃度,追随圣严法师修学禅法。七十五年告假入山,作更上层楼的进修;七十八年住山期满,才应时代需求,略作开示演讲。

  由于果煜法师原就对「中观」有深入的理会,又在禅修中有贴心的体验,故其开示或为文,皆能百步穿杨、鞭辟入里,见人所未曾见,言人所不能言,闻者莫不赞叹激赏,对禅修有更进一步的体会。

  法师至今已出版的文集有:《一苇过江》、《十住芳草》、《百步穿杨》、《千江水月》、《万里云天》、《天心明月》、《六妙门》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改版序
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禅坐者的心态
数息要略
成佛之道--禅定偈颂讲记
守一与还虚
昏沈与散乱
修定与发慧
真宝与假宝
住与无住
心力无限
得与失
松与紧
出水莲花
参禅的精神
暖冬的启示
单调与迷彩
明与无明
大乘与小乘
出世与入世
束缚与解脱
修道与降魔
修行--修不行
附身与着魔
正法、像法与末法
离欲清净,无心可乱
灵山寺禅三开示
禅修者的心路历程
立十万众弟子,建万人僧团

图书序言

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五日于晨曦年会演讲)

从抉择到圆满

很多人一讲到佛法,往往率尔便说:「放下就好。」或者说:「一切随它去。」言下之意,好像一切都不管,就是修行,就可以成佛。而讲禅的人,尤其把「安于当下,一切承担」常挂在嘴里。似乎一切浑浑噩噩、马马虎虎,便是学佛参禅的不二法门。其实真要学佛,不该是这个样子,即使如平常说的:「看破、放下。」如果不能真正的看破,则勉强放下,也只是压抑而已!甚至只是造作、强求,如此一来身心如何由此而得到安乐呢?

因此,所谓「从抉择到圆满」者,即谓要先了解佛法所说之理,而后顺此理去修行,才能渐臻于圆满。而这理,当然是要经闻思、抉择的过程,才能明了的。如不经抉择的过程,以为一切不管、一切包容,便将造成正邪莫辨、群魔乱舞的末世现象。

中国佛教一向自诩为「大乘佛国」,而大乘佛法又一向偏尚「圆融」。但圆融所表现于现实的,却只非常浮滥而已!这是为什么呢?「什么东西都好,什么事情都对」,这才是大问题也!因此我常看到现代的大乘口号,叫得比什么都响;但不管修行或办事效率,却比什么都差。大家都说:「你不要计较、不要分别。」于是什么事情,都变得因循苟且、含煳笼统、将错就错、姑息养奸,这哪里算是修行者当有的态度呢?然在当今的佛教界里,这却是司空见惯的事。这都因为我们一向错用「大乘」、烂冠「圆融」的关系。

「圆融」虽是最后的目标,但还是要经过抉择的过程。在近代佛教界有两位大师,一向是我所推崇的:一是太虚大师,一是印顺导师。然他们在风格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太虚大师一向偏讲圆融,故对八宗都一样的尊重、提倡。而印顺导师却强调于抉择,各宗派的理,都要经过「三法印」或「缘起无自性」的检定、过泸,才能加以消化吸收。两位大师的风格虽有不同,但我一向认定唯有经过抉择的过程,才能完成圆满之目标。

从法空到心空

抉择要抉择什么呢?要抉择佛法性空之理。修行者常说:「要放下!」然而为什么又要放下呢?那是因为诸法本就是虚妄不实的。很多人在学佛后,往往会有很大的矛盾:一方面认定这世间还有很多乐趣,有很多值得去追求的;一方面又为了修行,必狠心将之放下。于是便形成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的窘态。这都是未契入佛理的缘故。

故所谓「从法空」者,乃先经闻思,甚至辩证的方法,以确认「诸法本质是空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万物中具无尽的变化性,无穷的可能性。于是因了悟到万物本来是空,则我们便将不再执着:它必须是什么!现象虽有,本质是空,故曰性空。

其次「心空」者,既知诸法本来是空,则我们不将再为之起太深的贪、瞋、痴。人皆因误以为诸法实有,才为之起分别,而生贪、瞋、慢、疑之心。既然确定诸法是空,就能由此慢慢来调整我们缠绵不断的妄想执着,使归于清净安乐。

所以「法空」是指理上的悟,而「心空」是指行上的证。修行并非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么困难、或那么神祕。只要先在理上有确认不移的肯定,自然会希望把这个理,落实在生活当中,表现在言行之中,最后身心能完全地如理相应,这便是修行的过程与结果。

从偏端到中道

一般人看事,往往只看到其中一面。而学佛后,必须能不落两边。如只看到一边,非但在理上是不圆满的,且必在情感上也将产生偏端;于是彼此各执一端,争闹不已!而有智慧者,必须能观照全体、超越矛盾,才得圆满。

而如何才能超越矛盾呢?佛法常讲「缘起」,一切法本是相关互动的:任何两物间,不但不存在任何界限,且必在因缘变化中,不断地互存互动。因此若能从「因缘观」去观察万事万物,必能从「网状相连」的关系中,去看到事物之整体。这样才能于理事上,慢慢趋向于圆满。故所谓「中道」,即是超越矛盾,而看到事物之整体。

如果我们能在理上不落偏端,才能在情上渐趋于平淡。如在思想上形成偏端,必也在情感上造成失调。譬如只看到它的好处,当然随而起贪心;只看到它的坏处,不免因而起瞋心。但如能从整体上起观照,既看到它的好处,也看到它的坏处,则得失之间,便没有那么绝然,于是感情上乃能渐趋于平淡。

偏端的理,必激起偏端的情;只有圆满的理,才能相应于平淡的情。很多人在学佛的过程中,往往避免谈及情感的问题;或者一说到情,便认为那是烦恼的根本,是生死的祸源。然情之所以伤己又害人,主要为偏端、狭隘。

故须透过「缘起」广大圆满的至理,观照至一切事物的本未终始,才能扩大我们的心胸,而产生涵容一切的器度。所以「从偏端到中道」,就是要从理上的中道,到情上的中道。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