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谈禅论佛:生活中自有菩提,静心乃天性智慧
超越宗教藩篱的大智慧;解脱人生的困惑与苦恼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做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
青年佛徒应修持的四项:一是惜福,二是习劳,三是持戒,四是自尊。
佛法的简易修持法:一、深信因果,因果之法为佛法入门的初步,非常重要;二、发菩提心,即发起成佛之心,须利益众生,广修一切善行;三、专修净土,可首先阅览净土法门之书籍。
—弘一大师 李叔同
作者简介
弘一大师 (1880-1942)
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早年是才气横溢的艺术家、教育家,「二十文章惊海内」,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才华于一身的奇人,在多个领域内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曾先后培养出丰子恺、刘质平等艺术界名人。
中年出家苦心向佛,自绚烂归于平凡,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第一篇:恋恋红尘
◎ 信札赋吟
◎ 弘一大师遗墨的保存及其生活回忆
◎ 李叔同先生的爱国精神
◎ 缘
◎ 我所崇拜的弘一法师
◎ 弘一法师之出家
◎ 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弁言
◎ 弘一律师在湛山
◎ 春柳社的开场
◎ 李叔同年谱
第二篇:前尘风雨
◎ 感录随笔
◎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 南闽十年之梦影
◎ 断食日记
◎ 改过实验谈
◎ 改习惯
◎ 行脚散记
◎ 放生与杀生之果报
◎ 最后之□□
◎ 人生之最后
第三篇:慧海佛光
◎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
◎ 佛法宗派大概
◎ 佛法学习初步
◎ 授三皈依大意
◎ 敬三宝
◎ 常随佛学
◎ 弘律愿文
◎ 受八关斋戒法
◎ 《佛法无常经》叙
◎ 盗戒释相概略问
◎ 劝人听钟念佛文
◎ 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 晚晴集
◎ 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
◎ 净土法门大意
◎ 净宗问辨
◎ 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 药如来法门略录
◎ 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录
◎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 佛法十疑略释
◎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 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 为性常法师掩关笔示法则
◎ 持非时食戒者应注意日中之时
◎ 《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
◎ 律学要略
◎ 普劝发心印造经像文
◎ 佛法大意
◎ 关于对佛教的误解
◎ 问答十章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
◎ 南山律苑讲演录
序言
我的老师李叔同
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小生像个小生,起大面又很像个大面……都是「认真」的缘故,说明了李先生人格上的第一特点。
李先生人格上的第二特点是「多才多艺」。西洋文艺评论家评价德国的歌剧大家华格纳时有这样一句话:「阿波罗(文艺之神)右手持文才,左手持乐才,分赠给世间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华格纳却兼得了他两手的赠礼。」意思是说,华格纳能作曲,又能作歌,所以成了歌剧大家。拿这句话来评价我们的李先生,实在还不够用。李先生不但能作歌,能填词,又能作画、作文、吟诗、填词、写字、治金石、演剧,他对于艺术,差不多全般皆能,而且每种都很出色。专门一种的艺术家大多不及他,向他学习。作曲和作歌,读者可在开明书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窥见。这集子中载着李先生的作品不少,每曲都脍炙人口。他的油画,大部分寄存在北平美专,现在大概还在北平,写实风而兼印象派笔调,每幅都很稳健、精到,为我国洋画界难得的佳作。他的诗词文章,载在从前出版的《南社文集》,典雅秀丽,不亚于苏曼殊。他的字,功夫尤深,早年学黄山谷,中年专研北碑,得力于《张勐龙碑》尤多。晚年写佛经,脱胎换骨,自成一家,轻描淡写,毫无烟火气。他的金石,同字一样秀美。出家前,他的友人把他所刻的印章集合起来,藏在西湖上「西泠印社」石壁的洞里,洞口用水泥封好,题着「息翁印藏」四字(现在也许已被日本人偷去)。他的演剧,是中国话剧的鼻祖。总之,在艺术上,他是无所不精的一个作家。在艺术之外,他又曾研究理学(阳明、程、朱之学,他都曾做过功夫。后来由此转入道教,又转入佛教的),研究外国文学……李先生多才多艺,一通百通,所以他虽然只教我音乐图画,他所擅长的却不止这两种。换言之,他的教授图画音乐,有许多其他修养做背景,所以我们不得不崇敬他。借夏丏尊先生的话来讲:「他做教师,有人格做背景,好比佛菩萨有『后光』。」所以他从不威胁学生,而学生见他自生敬畏;从不严责学生,而学生自会用功。他是实行人格教化的一位大教育家。我敢说:「自有学校以来,自有教师以来,未有盛于李先生者也。」
年轻的读者看到这里,也要产生这样的疑念:李先生为什么不做教育家、不做艺术家,而做和尚呢?
是的,我曾听到许多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他们的意思,大概以为做和尚是迷信的、消极的、暴弃的,可惜得很!倘若不做和尚,他可在这僧腊二十四年中教育不少人才,创作不少作品,这才有功于世呢!
这话,近看是对的,远看却不对。用低浅的眼光,从世俗习惯上看,办教育、制作品,是实实在在的事业,当然比做和尚有功于世。远看,用高远的眼光,从人生根本上看,宗教的崇高伟大远在教育之上,但在这里需加上重要声明:一般所谓佛教,千百年来早已歪曲化而失却真正佛教的本意。一般佛寺里的和尚,其实是另一种奇怪的人,与真正的佛教毫无关系。因此,世人对佛教的误解越来越深。和尚大都以念经、念佛、做道场为营业,居士大都想拿信佛来换得世间的名利恭敬,甚或来生福报。
还有一班恋爱失败、经济破产、作恶犯罪的人,走投无路,遁入空门,以信佛为避难所。于是乎,未曾认明佛教真相的人就排斥佛教,指为消极、迷信,而非打倒不可。歪曲的佛教应该打倒,但真正的佛教崇高伟大,胜于一切。读者只要穷究自身的意义,便可相信这话。譬如为什么入学校?为了欲得教养。为什么欲得教养?为了要做事业。为什么要做事业?为了满足你的人生欲望。再问下去,为什么要满足你的人生欲望?你想了一想,一时间找不到根据而难以答覆。你再想一想,就会感到疑惑和虚空。你三想的时候,也许会感到苦闷而悲哀。这时候你就要请教「哲学」,和它的老兄「宗教」。这时候你才相信真正的佛教高于一切。所以李先生放弃教育和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而是可庆的。
文/丰子恺
《李叔同谈禅论佛:生活中自有菩提,静心乃天性智慧》这个书名,给我一种非常温暖而又充满力量的感觉。我一直觉得,我们活在世上,总是在不断地追求外在的成就,却常常忽略了内心的成长。书名中的“生活中自有菩提”,这句话点醒了我,也许真正的智慧和解脱,并不需要到深山老林里去寻觅,就在我们每天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之中。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从李叔同先生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佛教的精髓,并且用一种非常生活化、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呈现。我希望作者能够引用一些具体的案例,或者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来阐释禅佛的道理,这样读起来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而是能够引发共鸣,甚至能够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尤其是在台湾,我们对于心灵的修行越来越重视,这本书的出现,相信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评分读到《李叔同谈禅论佛:生活中自有菩提,静心乃天性智慧》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李叔同先生那超凡脱俗、不染尘埃的形象。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文化大家充满敬意,而李叔同先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充满传奇的活法。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像他的人生一样,在深刻的佛法智慧中,融入对人间情感的细腻体察?“静心乃天性智慧”,这句话让我联想到,我们内心深处是否本来就蕴藏着一份宁静,只是被外在的喧嚣所遮蔽?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重新发现并唤醒这份天性,让我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时不时地停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回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台湾的生活节奏其实也不慢,我们有很多机会接触到西方的各种思潮和生活方式,但内心深处,我始终觉得东方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的智慧,才是治愈心灵的良药。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到非常惊喜,仿佛是久旱逢甘霖。
评分《李叔同谈禅论佛:生活中自有菩提,静心乃天性智慧》,听到这个书名,我脑海里首先闪过的不是寺庙高僧,而是李叔同先生那传奇的一生,从一个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他的经历本身就充满了深刻的哲理。书名中的“生活中自有菩提”,这句话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一直以为修行是远离尘世的,但这句话似乎在告诉我,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场。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将佛法智慧与现实生活完美结合的方式,让我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我特别关注的是,“静心乃天性智慧”是如何被解读的,我希望从中能够学习到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去发现和培养自己内心的那份智慧。在台湾,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而心灵的成长和安宁,是越来越多人所追求的。这本书的问世,让我觉得非常欣喜,仿佛是为我指明了一条更加光明的心灵之路。
评分《李叔同谈禅论佛:生活中自有菩提,静心乃天性智慧》这个书名,读起来就有一种清风拂面、洗涤心灵的感觉。我一直对禅宗的“无为而治”的思想非常感兴趣,但总觉得它有些过于抽象,难以把握。书名中的“静心乃天性智慧”,这句话则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告诉我们,宁静并非需要刻意去追求,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只是需要被引导和唤醒。我非常好奇,李叔同先生在书中会如何阐述这个“天性智慧”?是否会结合他在艺术、音乐、教育等领域的实践,来阐释佛法的深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打破我原有的对禅佛的刻板印象,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禅佛思想的魅力,并且能够将其融入到我日常的思考和行为之中。在台湾,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社会,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确实是一项挑战,而这本书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宝贵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名《李叔同谈禅论佛:生活中自有菩提,静心乃天性智慧》,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非常有深度,仿佛能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宁静的世界。最近我真的非常需要这样的心灵慰藉,生活中的烦恼就像潮水一样一波接一波,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一直对佛教的禅宗思想有所了解,但总觉得有些晦涩难懂,难以真正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我很好奇,李叔同大师是如何将如此深奥的哲学,转化为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智慧呢?书名中的“生活中自有菩提”,这句话尤其吸引我,听起来好像顿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蕴藏在我们每天的点滴之中。这让我燃起了希望,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方法,帮助我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里,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平静与觉醒。我尤其关心的是,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具体的修行方法,或者只是停留在理论的探讨?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能够立刻实践的指导,让内心的浮躁得以安抚,让生活的压力得以转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