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花园,发现处处是佛陀……
朝开暮谢的蓝星花,提醒人「把握当下」;
从黑眼花的注视中,学习慈悲的凝视。
以花草观心,照见生活中的烦恼与困顿的解脱之道。
◆中国时报2005年美好生活书奖
◆诚品、金石堂畅销榜
◆新闻局第25次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
本书为中国时报.浮世绘版「佛法祕密花园」专栏集结而成,内容以花草植物为媒介,将七十种花草、七十种心情与修行之道诉诸文字。文字清新淡雅、简短流畅,佐以朴实有味的铅笔素描画,更衬托出行文间的宁静禅意。文末并附有「心灵小花圃」,简介文中提及的植物,并提点读者修行方向,让身心忙碌的现代人,在寻常的花花世界里,求得身心安顿的可能。
全书分为「烦恼花园」、「修行花园」、「寂静花园」、「幻影花园」和「慈悲花园」五大章节,随着花园中一花一草、一树一叶的发芽、结苞、绽放、凋萎、谢落……,一页又一页的佛法便在当下为你展开。
作者简介
释见介
喜爱自然与追求人生真理,目前隐居乡间修行及写作。着有《因果,怎么一回事?》、《文殊菩萨小百科》(橡树林出版)、《和佛陀谈天说地》(野人出版)、《和佛陀一起云游四季》(橡实出版)等书。
绘者简介
释见澈
喜欢涂鸦、爬山与阅读,热爱佛法,目前从事佛教书籍编辑工作。插画作品有《因果,怎么一回事?》、《和佛陀谈天说地》、《和佛陀一起云游四季》等书。
增订版序 重逢在佛法的花园里 释见介
推荐序 花园行 夏瑞红
推荐序 花开花谢,总是修行好时节 奚淞
作者序 做个自在赏花人 释见介
烦恼花园
因为爱别离,所以婴儿的眼泪流成海
五蕴生灭,如相思花云的积聚与散失
挥别心中杨柳愁绪
习气如林中蔓泽兰难以除尽
苦的真谛,山苦瓜知道
你是否如苦楝花,在已逝春光里苦苦追恋?
我的「我见」在树兰身上一览无遗
无明,就像那盆不知因果的紫背草
别让瞋怒之火,烧了芬芳的桉树林
满天繁星里,可还有赤马天人的光亮?
蒜香藤问:「你停止了吗」?
「执取」比鬼针草还黏人!
美丽而有毒的是曼陀罗,也是欲望
无谓的坚持,像易散的芒花般脆弱不堪
看!烦恼正如火焰花熊熊燃烧着!
随境流转的我,似风中的昭和草 深深我执,恋恋水仙
幻影花园
虚虚实实,是芭蕉,也是人生
牵牛花、露珠、生命,三者皆无常
在珠串般的飞扬草上,看见「相续」
来年,山樱还开否?
天地无常,尽在粉扑花开谢之间
何处追寻逝去的野姜花?
桃花不知何处去?
无常如幻,长生不老的仙桃岂能长存?
像紫薇花般脱落我执,不再执取「我」的幻影
紫花藿香蓟的空花草原
我想告诉美人树,也告诉自己:随缘安住
深思诸行无常,品尝仙桃新滋味
那一树被风雨吹落的无常桃花
见诸行如芭蕉,应生起精进的「金刚心」
修行花园
学佛所需的长远心,比种常春藤还长远
把握当下吧!否则你将错过今天的蓝星花
像芦莉花一般,随缘尽分地开自己的花
野牡丹告诉我,要追求修行的宽广天地
在迷迭香的叶尖,忆念佛陀
「胜解」就如椰子树站稳脚根,坚定不移
对治热恼的「左手香」在哪里?
皈依佛门的我,应该落地生根了吧!
木棉树下,我明白什么是「英雄之心」
忍辱最有力量,忍住酷阳与砾土的薰衣草最美!
与月见草一起等待静谧的月夜
善用其心,日日皆春
美丽的扶桑篱笆来自于作意编织,修行也需作意
油菜花说,日日都是好日
从观照一朵山芙蓉开始
蝴蝶与没骨消相应,我的心要与什么相应?
慈悲花园
从黑眼花的注视中,学习慈悲的凝视
寒冬山茶——纪念一位故人
一颗龙眼,一段往事
明了众生的根机,像知道茉莉花的特性般重要
慈悲是知道螃蟹兰需要什么?
度众生要像苹婆树,为众生撑起一把希望之伞
燃烧的愿力,燃烧的凤凰花!
留在树上的木莲花,提醒我:以「法」供养十方
献上一朵愿力无穷的木槿花
火龙果──花开供养天地,花谢利益众生
观音解除众生热恼,如扶桑花能清热解毒一般
寂静花园
走出烦恼火宅,体证竹林清凉
每一颗咖啡豆,都曾是一朵咖啡花
叶片落尽,梅花绽放;烦恼叶落,涅槃花开
看樟树繁华落尽,想人生平凡最幸福
柿子红了,生命的成熟又是什么呢?
遇见高山野花般的修行者
桃花心木——以自己为舟航
你听见桂花落下的声音吗?
永远不要放弃「花落莲成」的梦想!
人能「无我」,如空气凤梨远离大地吗?
觉悟者之歌——菩提树下的永恆故事
空山中静静盛开的黑板木花
推荐序
花园行 夏瑞红(作家)
真高兴见介师这本新书出版了!
高兴,不只因为这本书是《中国时报》浮世绘版「佛法祕密花园」专栏的集结本,浮世绘工作同仁陈斐雯、郑至勤、李永平和我,都感到「与有荣焉」;更因为,这么一来,我们总算可以给读者「一个放心的交代」了。
这专栏在浮世绘刊出以来,不断有读者急切询问出书消息,也有好几家出版社积极洽商。我真高兴这些无意哗众取宠,只是静静沉吟的修行文章,能引起那么多热情回应,这让我们再次肯定,正心诚意是有大力量的种子,永远不会被埋没。
见介师有一面能照见寻常花草无言说法的心镜,更有一支可以生动传译的妙笔。我要感谢她过去一年来,为浮世绘版增添的灵气馨香。
说起我与见介师相识的过程,也有一段文字因缘。
我喜欢读香光寺编印的一本季刊《香光庄严》,不论其思想旨意,光从文字、美编、印刷品质,就常让我暗揣幕后必有专业高人。多年前某日,我在其中读到一篇编辑手札,谈的是日常生活中诸多颠倒痴迷造成的「天大的笑话」,文字活泼逗趣,但思维严谨、寓意精深,令我「贪爱」不已,于是,立刻去电要求转载,不料对方居然婉谢,我不死心又修书一封,限时专送。最后,我不但转载了文章,还「赚到」一个专栏「天大的笑话」(见介师与见澈师一九九八年在浮世绘合写的专栏,后由时报文化集结出版)。
写那篇编辑手札的人,就是当时《香光庄严》的主编──见介师。
相识以来,我与见介师好像才见过两次面,但我们一直保持书信往返,感觉已是陈年老友。见介师常给我细致的关怀与提醒,让我觉得很亲、很温暖;另一方面,她也曾因自觉应对间的粗疏,而给我写一封深重愧歉忏悔的长信,让我惊诧之余,凛然见识到一位行者在内观反省的幽径上,那如履薄冰的脚步。
走过花园,有人看到花红叶绿、蝴蝶飞舞,有人看到残根败枝、污泥遍佈,也有人,什么都没看到;而见介师走过花园,遇见处处尽是佛陀。这正是花花世界的有趣吧!所有再真实的存在,本质上也不过是依附着「心的境界」而生起的幻影,境界一换,就如梦似露了。
这本书也是见介师献给人间的一座花园。因为心境的不同,走过这花园,也许,有人读到佛教、有人读到文采、有人读到闲情逸致、有人读到一位出家人的故事……,但我猜,其实,见介师最希望读者您阖上书本后能读到的是,自己生命的祕密花园。
愿──花园里的每一朵花,都完全绽放。
写于二○○五年四月
推荐序
花开花谢,总是修行好时节 奚淞(画家、作家)
「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
昔读佛经,逢佛陀当众说法时,常有天花飘坠的幻丽场景,令我惊异、感动。学佛多年,渐渐了解到其实在大乘经典奇蹟式的华丽文辞背后,有其真实寓意。
佛说缘起。在佛陀的分析中,身心世界无时无刻莫不处于剎那、剎那的生灭变化中。向人们揭示出自然现象本质的佛陀,当其说法之际,这大千世界有多少花朵正在开落;而有情心灵中,又有多少念头正在生灭。佛经中「诸天雨华」,或应不只指出物质界花朵,也意指心灵花朵罢。
幸闻佛法的我们,当亦在花里闻法、花里修行;感念世尊时,我们更以鲜花供佛。近读见介师一系列借花卉植物谈佛法的散文,篇篇玲珑剔透,彷彿一连串披光带露的花串,从中便也感受到一份鲜花供佛的美意了。
认识见介师多年。不多言语,喜好天然花草的她,也袖藏一支好文笔。十分清简的袍服下,谁能猜出她已经出家有十六年之久了?
透过新编成《和佛陀赏花去》散文集,见介师的个性、喜好,以及她对佛法的见解,都如潺缓清流般呈现。即使是出家人轻贪爱、重舍离,从见介师的字里行间,仍能读出一份她对家乡及亲人深沉的挚爱。
见介师俗家姓杨,是在高雄县美浓镇世代居住了两百多年的客家家族。「说到我出家因缘,实在是十分单纯的。」一回,见介师对我笑说:「读专科学校时,我参加佛学社团,对佛法很喜欢。不久,一道选择题就发生了──想继续深究佛法,在当时似乎只有出家一途。出家呢,还是不出家?
作为被钟爱的家中长女,又处在传统谨严的客家家庭,她之选择出家,一定令父母非常为难罢。这份情怀,充分流露在见介师撰写父亲与椰子树的短文里:
「『爸!这片椰林种多久了?』我问。『就是你出家那年我开始种的,你出家多久,这椰子树的历史就有多久。』父亲站在椰林前对我说……」
接着,作者追问:「这片田,在小学任教的父亲从来都是无条件借给邻居耕作,为什么会在我出家那年种满椰子树呢?」总而言之,这是父亲的一个决定。
父亲的椰子树长大成荫、结实累累。每年他带着椰子汁,到寺庙探望出家的女儿。作者道:「那滋味总是点滴在心头」。
如此,父亲投身椰林以坚持对子女的爱。「每次回去,我一定去看看和我出家年资一样的椰子树……微风吹过,椰子树沙沙作响……,父亲就在这里度过多少我不在家的日子啊!」作者因此从天下父母不求报偿、无悔付出的亲情中,体会到了何谓菩萨的大悲心。
「坚固不移的决定,可以为亲情,也可以为佛法。」作者在这篇精短的散文中,把父亲的爱与椰子树的苍影合而为一,进而成为她自己对佛法的坚持,其坚牢一如古印度神话中暴风雨神因陀罗的石柱。
「回顾起来,我受父亲的影响很深。」见介师说:「父亲一生甘于淡泊,不求名利,爱好天然。我也是这样,不喜欢人为堆砌造作,偏好从大自然里印证一份对佛法的体悟。」
见介师当年出家,纯属于一份少女对佛法触及人生无常及苦痛的敏感,便决定了自己要追寻「离贪、瞋、痴烦恼,证无上解脱」的目标。十六年过去了,从外表看不出岁月在她容颜上留下多少痕迹。她光风霁月地笑说:「世事经历愈多,我皈依于佛陀的心意益发坚定。」
两年多来持续写作,至此成为《和佛陀赏花去》的精采成绩。观内容,包括了「烦恼花园」、「修行花园」、「寂静花园」中,共计六十种品目的花草植物。虽然篇章名目活泼逗人,但细读之下,其中借自然审美所带出的佛法,却都十分中肯。从中,可以看到见介师对「法」的坚持。
大自然可亲、可近;佛陀的法揭示的无非是大自然所深藏的理则,也应当是可亲、可近的。在佛法的缘起分析中,身心世界瞬息生灭流变,一如自然里花开花落。至于该如何修行,让我们试摹拟佛陀的话语,或可以如下这么说:
花开,令人喜悦。那就享受这喜悦罢。可是,你能不能放下随后生起的贪执呢?
花谢,令人悲伤。那就看清这苦楚罢。试试看,你能不能安忍这份苦?而不生起心里的排斥和瞋恨呢?
还有那无花的时节,彷彿无苦也无乐。能称它是「无聊」,还是「平静」?这时节,莫起造作,放下愚痴,你或许能得到澄明如镜的观照力呢!
如是人生际遇在乐、苦、不苦不乐三种基本感受中,随因缘而轮转;而修行人则在花开、花谢以及心境的生生灭灭中,一点一点地放下自己的贪、瞋、痴,自在解脱的心也就渐渐分明了。
见介师,祝福你,祝福我,祝福大家。
作者序
做个自在赏花人 释见介
初春的夜里,独自诵经。白天内心起伏的心念、情绪,像海浪退潮般渐渐平静了。佛陀慈眼低垂,彷彿凝视着桌上那朵斜插于瓶内的陆莲花,那锦缎似的重重淡红花瓣,如云霞一般,缓缓舒绽着……。
佛陀也在看花开花谢吗?
清晨,到佛堂,乍见陆莲花谢落了一片花瓣,静静地躺在佛前。晨曦初露,天边一注微光,从窗外斜射进来,照在看着落花的佛陀身上。世间是这般生生灭灭,灿似花开,萎如花谢。何时我们才能像佛陀一样看穿这无常世界,淬炼出
真实的智慧,而不再忽悲忽喜、茫然无依呢?
《和佛陀赏花去》一书,原是中国时报浮世绘版「佛法祕密花园」专栏的结集。撰写这些文章期间,我正面临修行岁月中重大的转折──离开出家十几年的寺院,寻觅一种新的修道生活。不论云水行脚或隐居潜修,时近中年的我,总带着一种「静看花开花谢」的心情。
每在一处落脚,我习惯栽种些植物,那些绿意盎然、花枝招展的花花草草,或清丽脱俗,或娇媚明艳,也有的香气芬芳、暗暗袭人,令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平添了几许悠闲,也带来无限生机。
我喜欢爬山。任何一座青山,沿途的野花、野草、果树,总随着四季的变换,展现不同的风情。最喜欢来到无人的深山,在群山环绕中,看着远方山峦层层叠翠,山花怒放缤纷,听着野鸟此起彼落鸣唱,人在图画中,有如天上人间。
尽管时光流转、人事更迭,有些植物一直在回忆的角落散发幽香。那是童年家乡院子里的茉莉花、水井边的螃蟹兰、门前小河边的凤凰木,南投山居岁月中的梅树、山芙蓉……。
彷彿在记忆深处,有条小路,时时等待我归去的跫音响起。
这大千世界与人的内心,不就是一个「佛法祕密花园」吗?我常伫足凝视、侧耳倾听、临风怀想花园中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而那些形形色色、姿态万千的植物,正对着我诉说众生的「无边烦恼」:人的习气如林中蔓泽兰难以除尽;五蕴生灭,如相思花云的积聚、散失;众生的执取比鬼针草更黏人……。启发我「修行之道」:把握当下,以免错过今天的蓝星花;寻找对治热恼的左手香;学佛所需的长远心,比种常春藤还长远……。此外,更透露了「生命寂静」的消息:走出烦恼火宅,体证竹林清凉;期待花落莲成的圆满;烦恼叶落,涅槃花开,就像叶片落尽,梅花绽放……。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僧院花〉写着:「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佛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对于一个拥有宁静、觉悟心灵的人来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青青翠竹、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借由观照外在世界与自己心念的苦、空、无常,进而放下对「自我」及「我所有」的执着,深远广大的「同体大悲」与清澈明净的「无我智慧」,便在其中产生了。
我很喜欢这句话:「看穿世界无非佛」。通常人们只看到花朵开谢乃至人生聚散、成败起落等现象,因而追悔过去或幻想未来;而随着佛陀解脱的目光,我们却能从花开花谢开始,透视现象背后无常、无我的真理,反观自心,找到生命真正的依归。
佛陀曾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让我们跟随佛陀赏花去吧!当你了知一切法无常,就能做个自在的赏花人。
增订版序
重逢在佛法的花园里 释见介
我把佛桌前两盘变黄的栀子花收起。这是前天到花园中採下的,初夏以来栀子花开得又多又好,傍晚採下一大把盛开的白花,放在镶着蓝花的浅碟子里供佛,夜里和佛陀一起闻着花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
只是花香短暂,只消一天一夜,花色枯萎、转黄,原本的清香也转淡。这时就得把旧的花朵撤下,再换上洁白如玉的新鲜花朵。所幸园里依旧有初绽的新花,挺立枝头。
在栀子花开的季节里,我的心就在採下鲜花的欢欣与收拾残花的慨叹中,时起时落着。
这是个不断流转又不断幻灭的世界,当然也是个不断生起的世界。佛经说「一切诸法悉皆如梦」,我们在诸法生时欢喜,在灭时哀伤,却不知整个世界其实犹如幻影,任何事物或现象莫不来去匆匆,转瞬即逝,它们来如风雨,去似微尘,无法久住,欲觅无踪。而在体认虚幻的过程中,我们依然要学习佛菩萨的「同体大慈,无缘大悲」,不畏人生苦短,积极地奉献自己,自利利他。
《和佛陀赏花去》一书于二○○五年四月出版至今已整整八年了,当初的三个单元「烦恼花园」、「修行花园」、「寂静花园」,是以原始佛教的四圣谛「苦、集、灭、道」为架构撰写,如今增订版增加了「幻影花园」、「慈悲花园」,也就是大乘佛教强调的「空」与「慈悲」的部分,重新撰写了十篇文章,并将原来旧有的文章加以编辑、修改。
这大千世界与人的内心的确是一个广大的花园,除了显示众生无边烦恼的「烦恼花园」,启发修行解脱之道的「修行花园」,透露生命寂静消息的「寂静花园」之外,还有时时揭示着无常如幻、身心与世间如幻的「幻影花园」,以及传递慈悲度众精神的「慈悲花园」。花园中的一花一草、一树一叶都在发芽、结苞、绽放、凋萎、谢落着……,只要你将眼光转向那里,一页又一页的佛法便在当下为你展开。
由于增订版的因缘,我再次阅读过去所写的文章,那些曾经相遇、相会的各种植物花卉,以及自己曾经历的点滴,彷彿不曾远去,是如此历历如绘。当时的回忆,如今自是回忆,只是被推到记忆的更底层了;而当时的「当下」,如今也成回忆。
时间之河总是川流不息,不曾为谁停留。站在人生的任何一个渡口,你都无法永久落脚,随着来到眼前的每个阶段的船筏,继续新的旅程,因此「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过去已过去,现在也将成过去,未来则将又成为现在,「诸行无常」,无时无刻不在流变着,犹如花开、花谢,花谢、花开。
那么,佛陀看到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想佛陀看到的是一个「生灭」的世界,也是一个「不生不灭」的世界。无论花开或花谢,就只是生灭、生灭罢了,因缘聚合而生起,因缘离散而坏灭,当中并没有一个永恆不变、独存的我,能掌控一切法的生起与坏灭。
就大乘佛教来看,任何事物或现象看似生灭,实则不生不灭,因为皆是「无常变异」、「因缘和合」,是「缘起」,也是「空」,称为「缘起性空」。它当体即空──生灭现象的本身即是「空」,「空」无法与之分离,可以说任何事物或现象皆具备「空寂性」,相依相缘而本性空寂,因而说是不生不灭的。
若我们能看到生灭背后的不生不灭,将心安住于「空寂」之中,也就不会因花开花谢而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能体会到一丝寂静与自由的滋味,并能以智慧抉择出每个当下的心念与行为,更圆融、慈悲地待人接物。
初夏的风,带来了一丝清凉,世间的百花已然盛开,那些花花草草正对我们诉说着佛法,让我们重逢于佛法的花园中,再随佛陀去赏花,相信在这些寻常花草中,我们也能看到佛陀所看到的世界。
哇!《和佛陀賞花去(野人十週年增訂版)》這本書,光聽名字就覺得很療癒。我一直覺得,佛陀的智慧,其實跟我們現代人追求的「正念」、「覺察」這些概念非常契合,但有時候那些經典讀起來總覺得有點距離感。野人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他能把這些深刻的道理,用一種非常生動、接地氣的方式講述出來。這次的增訂版,更是過了十年才出來,我猜裡面的內容肯定更加細膩,也更能回應這十年來社會的變遷。我很期待,透過野人的筆觸,我能更具體地感受到,如何在生活中實踐佛陀的教誨,如何在忙碌的都市叢林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寧靜的花園,然後像佛陀一樣,以一種慈悲、智慧的眼光,去欣賞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美好連結。
评分這本《和佛陀賞花去(野人十週年增訂版)》聽起來就很有意思!我平常對生命、哲學類的書籍就很有興趣,加上「佛陀」這個關鍵字,就覺得這本書應該不是那種嚴肅、枯燥的學術探討,而是帶有某種人文溫度和生活感的。野人的名號我聽過,他處理題材的方式應該會比較有創意和個人風格。我尤其好奇「賞花」這個意象,在佛陀的智慧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不是透過觀察自然、感受美,來體悟生命的真諦?十週年增訂版,這代表這本書經歷了市場的考驗,並且作者也持續地在思考和補充,這很讓人期待。我希望閱讀這本書,能讓我對「生命」有更深刻的體悟,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能轉化成我面對生活的一種態度,一種更從容、更智慧的姿態,去感受生命中的每一個細節,包括那些看似平凡的「賞花」時刻。
评分這本《和佛陀賞花去(野人十週年增訂版)》真的讓我充滿了好奇。野人的作品,向來都有一種獨特的魔力,他能將深奧的哲理,用非常貼近生活、甚至帶點幽默的方式呈現。這一次,他將佛陀的智慧融入其中,讓我想像著,是不是像走進一個溫暖的故事,裡面有花香、有陽光,還有一個充滿智慧的陪伴者,引導我們去看見生命中的美好與意義。我在想,增訂版的部分,是不是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佛陀的教誨如何在我們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尤其是在這個步調快速、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感到焦慮和迷失,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找回內心的平靜,並且以更積極、更有智慧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能有這樣的機會,在書本中與佛陀「對話」,實在是太難得了!
评分天啊!最近看到《和佛陀赏花去(野人十週年增訂版)》出了新版,整個眼睛都亮了!這本書我以前就聽說過,但一直沒機會好好讀,這次終於可以入手了。光是書名就很有畫面感,想像一下,跟著佛陀悠閒地在花園裡散步,感受那份寧靜與智慧,光是這樣想就覺得心靈被療癒了。野人的十週年增訂版,代表著它經過了時間的淬鍊,內容肯定更加豐富,而且可能還會加入一些新的觀察和體悟,這對老讀者和新讀者來說都是很棒的。台灣的讀者朋友們,你們有沒有跟我一樣期待這本書呢?我特別好奇這次增訂的部分,是不是會針對現代社會的一些困境,提出更貼切的佛陀智慧呢?我個人很喜歡那種能夠引發思考、又充滿人文關懷的書籍,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更多不一樣的啟發,讓我在繁忙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寧靜之地。
评分說到《和佛陀賞花去(野人十週年增訂版)》,我腦海裡立刻浮現出一個畫面:和一位充滿智慧的智者,在一個灑滿陽光的花園裡,悠閒地聊著天。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了詩意和引人入勝的想像空間。我一直對佛陀的教義很好奇,但有時候卻不知從何入門,總覺得有些距離感。野人的作品,我平常就蠻喜歡他那種不落俗套、充滿觀察力的文筆,這次他結合佛陀的智慧,我猜一定能讓這些古老的智慧變得非常生動有趣,而且更容易被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所理解和接受。十週年的增訂版,代表著時間的沉澱和作者不斷的思考,我非常期待在這次的閱讀中,能獲得更多關於如何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考驗、如何在紛擾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智慧的啟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