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方政府动起来,带头拼经济!
台湾经济不能等!
史惠慈、吕曜志、林佳龙、林钦荣、林昱君、邱垂正、陈德昇、郭翡玉、曹小衡、黄玉霖、童振源、杨昊--十二位学者专家一致建议:强化地方自治,从区域主义再出发,从「超国家层次(Super-national)」与「国家层次之下(Sub-national)」双管齐下,降低主权争议,打破台湾闷经济!
本书特色
本书特邀12位台湾经贸问题第一线观察家与专家学者,从「区域合作」与「地方自治」联手破解闷经济。
本书荣获多位经济学界与政界资深人士推荐:
洪德生(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
张景森(前行政院经建会副主委)
胡胜正(中研院院士)
管中闵(经建会主委)
陈俊勋(交大工学院院长)
陈添枝(台大经济系教授)
作者简介
〔主编〕林佳龙
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博士、硕士、台湾大学政治学硕士、学士。现任立委委员、立法院台日交流联谊会副会长、财团法人台湾智库董事长。曾任联合国机构访问研究员、中正大学助理教授、国安会议谘询委员、行政院发言人、行政院新闻局长、国民大会代表、台湾大台中发展协会理事长、民进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总统府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学、亚太安全与中国发展等。
〔作者〕
史惠慈(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员)
吕曜志(台湾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台湾经济研究院研究二所副所长)
林钦荣(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建筑研究所副教授)
林昱君(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副研究员)
邱垂正(金门大学国际暨大陆事务学系系主任、专任助理教授)
陈德昇(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第四研究所研究员、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执行长)
郭翡玉(行政院经建会都市及住宅发展处代理处长、内政部国家公园计画委员会委员)
曹小衡(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教授)
黄玉霖(交通大学土木系教授、台湾智库执行长)
童振源(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特聘教授、预测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杨 昊(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推荐序/洪德生
推荐序/张景森
主编序 寻找台湾发展新动力/林佳龙
CHAPTER 1 全球化下台湾次区域发展战略/吕曜志、童振源
CHAPTER 2 台湾次区域发展现况与问题/黄玉霖
CHAPTER 3 台湾次区域整合的可能性/林钦荣
CHAPTER 4 检讨次区域发展下的中央与地方分权与财政分配/吕曜志
CHAPTER 5 区域空间发展规划/郭翡玉
CHAPTER 6 台湾对中国次区域经济战略:以小三通为个案/邱垂正
CHAPTER 7 中国大陆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战略与政策观察/曹小衡
CHAPTER 8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政治意涵、偏好与整合挑战/陈德昇
CHAPTER 9 中国大陆涉台次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与政策观察/曹小衡
CHAPTER 10 中国对台湾的次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与台湾的因应/史惠慈
CHAPTER 11 香港与中国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经验/林昱君
CHAPTER 12 东协与中国的次区域合作经验:大湄公河经济区/杨昊
推荐序
洪德生(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
自1990 年代以来,受到世界贸易投资自由化及资讯通讯科技发展的影响,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主要趋势。大型新兴经济体加入国际竞争,也是促成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1990 年代区域经贸合作蓬勃发展,主要是受到WTO 多边谈判进程延宕的影响,使得已开发国家纷纷寻求区域化策略,以持续推动贸易自由化。开发中国家也不落人后,渐渐兴起区域经贸合作。区域经贸合作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另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保护主义,对没有参与缔约的国家,其贸易市场无异将被替代。
环顾亚洲邻近诸国,区域经济合作快速进展,不论是韩美FTA、韩欧盟FTA,或是东协加一、东协加三及中日韩FTA 谈判,在在都威胁东亚地区的出口竞争力。近年来,美国力推「跨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协定(TPP)」,为美国进入亚太市场创建利基。2012 年政府已宣示台湾将在八年内加入TPP,且在2012 年亚太经合会上表示加入东协所提出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意愿。这两项区域整合倡议均攸关台湾长期经贸发展利益。
自2000 年以来全球化急速发展,中国成为台商布局的主要据点。2008 年5 月以来,两岸经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制度化,并成功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定(ECFA)」,2011 年两岸ECFA正式实施,为台湾开展亚洲区域经济整合踏出第一步。今(2013)年7 月台湾纽西兰经济合作协议(ANZTEC)签署,台湾新加坡经济合作伙伴协议(ASTEP)可望在近期内签署。这意味着台湾正在加速FTA 的进展,让台湾逐步融入区域经济整合的范畴。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之外,国际各城市面对各种经济资源的竞争与合作,莫不加紧脚步,将资讯科技与知识结合运用在城市发展上,以提高城市的在地特色与竞争力。事实上,在全球化与资讯化的时代,城市成为竞争网络的节点,国家跟国家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
伴随着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次区域合作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例如,较具成效的例子是,中日韩三国十个城市为共同促进环黄海地区的发展,在加强城市间政府、企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分享已有20 年的历史,对推动东亚地区经济整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尽管受到种种因素影响,台湾在推动双边FTA 的进展上已然落后邻近国家很多,理应在次区域或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合作上倍加努力才对,但实际上却进展有限。为突破各种瓶颈障碍,台湾在次区域经济合作上确有加速迎头赶上的必要。因此,本书特就邻近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经验,以及台湾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况、问题及发展战略,有系统地加以探讨。今后如能对台湾在推动东亚地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模式持续地加以研究,尤其是在两岸次区域合作,或两岸跨次区域合作上,如能发展出一套可行的、创新的合作模式,咸信对两岸的经济发展将有所贡献。
推荐序
张景森(前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副主委)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早就跨越国界,经由各国口岸城市,伸向各国腹地。这中间曾遭受民族国家经济及国家社会主义经济的对抗,但历史说明,资本主义已经成功的攻佔了全球。在廿世纪后半叶,苏联解体、中国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瓦解之后,透过商品贸易和全球资本移动,一个以全球为尺度的全球经济,已然扩张成型,世界各国全都无法避免被卷入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经济之中。
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基本规则就是不均等的发展(unevendevelopment),透过集中、分散、再集中的辩证,不断往前发展。冷战时期的东西对抗,让双方阵营国家的经济迅速整合,但是很快世界经济地图上就明显区分出来南北国家,不管姓社、姓资,所有落后国家都成为另一个世界:第三世界。六○年代,冷战边缘的亚洲四小龙有机会成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八○年代末,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之后,中国等人力和天然资源丰厚的金砖四国先后窜起,于是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分化得更为复杂。
全球经济的运作表面上是各国平等参与,但是因为各国经济政治实力并不均等,国际经贸秩序,实质上仍然是由先进国家所主宰。这些先进国家佔据世界分工的高层,拥有顶端的功能,像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先端智识技术研发中心、资讯中心、创意中心、流行中心、话语中心,并透过通讯网路与资讯网路,指挥运作全球各地区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本世纪几次核心国家的金融危机都波及到全球范围,显示出全球经济活动,尤其是金融资本的集中化程度,已经达到空前,传统的国家功能受到极大的挑战!!
全球经济的产生全球性的繁荣,但也产生区域间极大的贫富差距,辩证地也衍生出区域经济整合的思维,许多国家希望透过各种区域经济整合的努力,提高各国发展的机会。但由于多边的国际经济整合费时又困难,目前只有欧洲算是较成功的例子,相形之下,三边、双边活局部区域的经贸合作就显得比较容易,所以也逐渐盛行。尤其是跨国边境地区,区域经济合作,也就是本书所说的「次区域经济」,既可以跳脱参与国家之间的要处理许多政治纷争、减低全面性经贸合作的巨大工程困难,符合就各方经济互利的实际需要,渐渐受到重视。
推动次区域经济合作,对各国而言,也确实有其必要。
因为纳入世界分工体系的各个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内部国土空间会产生剧烈变化,通常只会形成一个首要都会(primary metropolis),担任国际循环的枢纽、全球经济的节点。这个首要都会比较能吸引国际和国家资源的集中,所以往往出现过度肥大、畸形、拥挤的状况,而首要城市以外的整个国家,都变成为边陲地带,资源流失,发展落后,甚至于倒退发展。以台湾的发展为例,我们所看到的状况大致就是如此。六○年代以来,以出口导向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北台湾的「一极集中」现象,八○年代以后,中南部传统工业出走,替代的电子工业比传统工业更加集中,双北以外各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机会匮乏,发展停滞,尤其是乡村、山地、离岛地区更形倒退。
国家发展失衡产生中心与边陲两种区域,造成国家内部的不均等发展,严重者会导致国家分裂的政治危机,产生分离主义、或极端的地域政治。而不均等发展也不利国家整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像首都地区的地价房价飞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其它地区则收入低落、失业严重、资源荒废、社会瓦解、地方文化式微等代价。区域矛盾越尖锐的国家,区域政策越重要,各国的区域政策的强度事实上是反映国家政治中区域矛盾的严重性,所以有所谓「区域问题是政治问题」的说法。尤其是以分区为架构的选举制度,区域不公、区域发展的问题,永远会是落后地区的政党或个人选举的政治诉求,也恆常会变成国家政治议题中的要项。
既然区域问题是重要的政治问题,为了国家的政治整合及经济合理发展,各国政府多会倡议区域均衡的目标,提出区域政策,甚至拟订以国家整体发展为目标的「国土开发计画」。所谓国土计画首先要确立一个合理的国土空间架构,规划区域经济功能布局,然后根据这个计画、各地区的区位与资源特性,拟定具体的区域发展计画。有些国家会更明确选定首要城市区域以外的策略成长地区,调动国家的财政资源,加强公共基础建设或政府投资,或者制订赋税优惠或投资补助,奖励国内外投资,希望能带动这些落后地区的发展。但是国土计画的前提是了解国家在全球及区域中的发展定位,国家处理内部区域差距的能力受限于这个全球分工的架构,各区域发展的机会与限制,跟全球化的展望与对策,密不可分。那么许多国家的边缘地区,或许可以跨过国境的限制,与周边国家的地域经济整合,带来新的成长动力,把这些地区,从国家的边缘,变成次区域经济的前缘。
台湾未来的各区域发展,或许不该跳脱这样的思维。我们是一个海岛国家,并无陆域接壤的邻国。日治时期,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人就将台湾划定三大区域,北中南发展三个核心城市,扩充高雄港、计画台中港,分别要发展东北亚、中国、东南亚的经济连结,事实上这就是一种宏观的区域发展战略。
目前我们的处境比较特殊,周边国家主要是中国,是一个对台湾具有主权意图的国家,两岸之间的交往,动不动就会牵涉到主权上的政治困难,经贸合作背后,往往有国家安全的巨大考量,所谓两岸经济合作如果以双边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来进行,很难切割政治上的对峙与争执。如果能跳脱国家的范围,以次区域的概念来推动两岸的经济合作,也许可以淡化主权争议,简化工程、发展出符合双方互利的经济整合模式。当然这样的提法稍嫌乐观,是否可行还有待研究,不过本书抛出这个重大的提案,并作了初步的探讨,算是是一个重大突破。
看到《打破悶經濟:新區域主義的動力學》這本書的標題,我腦海裡立刻浮現出一些畫面。台灣近幾年好像有點「卡關」的感覺,大家普遍感受到薪資成長停滯,產業結構也面臨轉型壓力。這樣的氛圍下,「打破」這個詞顯得格外有力,而「悶經濟」更是精準地捕捉到許多人心中的感受。但最讓我感到好奇的是「新區域主義」這個概念,它不像「區域發展」或「地方創生」那樣耳熟能詳,感覺是更為精緻、更具學術性的提法。 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台灣不同區域的獨特性?例如,北部、中部、南部、東部,甚至是離島,各自的產業優勢、歷史文化、地理條件都大不相同。作者是如何將「新區域主義」的理論框架,套用到這些多元的區域上,並且分析出它們各自面臨的挑戰和潛在的機會?我相信,一個真正能「打破悶經濟」的方案,勢必需要因地制宜,不能一體適用。我很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在地化的分析,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論層面。 此外,「動力學」這個詞,也讓我聯想到經濟發展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演化的過程。那麼,這本書會不會去剖析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是什麼?是科技創新、是人才聚集、是政策引導、還是地方社群的凝聚力?又或者,這些動力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正向循環或負向循環?我猜測,作者可能會透過嚴謹的學術研究,來解釋這些複雜的機制,幫助讀者理解為什麼有些區域能夠蓬勃發展,而有些區域卻陷入停滯。 我個人比較期待,這本書能夠跳脫傳統的經濟學框架,用一個更為宏觀、更為系統性的視角來看待區域經濟的問題。畢竟,經濟發展的背後,往往牽涉到社會、文化、甚至政治等層面的因素。作者會不會觸及到這些跨領域的議題,並且探討它們如何共同影響「新區域主義」的實踐?例如,地方自治的程度、地方文化資本的運用、或者地方與中央政府之間的關係,這些都可能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總而言之,《打破悶經濟:新區域主義的動力學》這個書名,已經成功勾起了我的求知欲。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揭示台灣經濟「悶」的原因,更能提供具體、可行的「打破」之道,並且引導我們看到「新區域主義」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如果它能為台灣經濟的未來發展,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與希望,那將會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讀物。
评分最近在網路書局看到一本《打破悶經濟:新區域主義的動力學》,書名蠻吸引我的。畢竟,台灣經濟的「悶」已經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實了,薪水漲不動,生活壓力卻越來越大,這種無力感真的很真實。而「新區域主義」這個詞,聽起來不像是老掉牙的理論,反而有種在尋找新出路的感覺,讓人好奇作者到底想從哪個角度來解析這個問題。 我猜測,這本書應該不會只是在講一些大家聽膩了的道理,像是「要加強教育」、「要發展高科技」之類的。畢竟,「悶經濟」的成因很複雜,單靠幾個口號是無法解決的。而「新區域主義」這個概念,會不會是作者認為,台灣經濟要突破困境,就必須從區域的角度出發,去挖掘和放大各個地方的特色和潛力?這聽起來就比過去單一的發展模式,更有彈性,也更有機會。 我特別對「動力學」這三個字感到好奇。經濟發展絕對不是靜態的,裡面有很多錯綜複雜的關聯和推力。「動力學」會不會是在探討,有哪些因素在推動著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是產業的連結?人才的流動?創新的能量?或者是地方社群的凝聚力?又或者,這些因素之間是怎麼相互影響,產生滾雪球效應,讓某些區域能夠脫穎而出,而另一些區域卻持續低迷?我希望作者能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來解釋這些複雜的「動力」。 更進一步想,這本書會不會也探討,在現今全球化和數位化的時代,區域合作和區域發展,又該如何與時俱進?「新區域主義」會不會提供一些新的策略,讓台灣的各個區域,能夠在國際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並且發揮獨特的競爭力?畢竟,單打獨鬥的時代可能已經過去了,如何在區域內和區域間建立更緊密的連結,創造更大的綜效,應該是打破「悶經濟」的關鍵之一。 總之,《打破悶經濟:新區域主義的動力學》這本書,單從書名就讓我覺得它有可能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啟示。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深入了解台灣各個區域的經濟脈絡,並且提供一些能夠真正「打破悶經濟」的思路和方法。如果它能讓我對台灣經濟的未來,看到一絲新的希望,那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好書。
评分最近在圖書館看到《打破悶經濟:新區域主義的動力學》,書名就讓我眼睛為之一亮。「悶經濟」這三個字,根本就是我們台灣這幾年普遍的心聲,好像大家都很有感,但又不知道該怎麼破局。而「新區域主義」這個詞,聽起來就帶有一種學術性的深度,又似乎預告著一種新的觀點和發展模式。我好奇的是,這本書會不會試圖從一個比較宏觀、比較結構性的角度,來分析台灣經濟面臨的困境? 我猜想,作者在探討「新區域主義」時,應該會提出一些與傳統區域發展觀念不同的地方。畢竟,現在的世界變化太快了,過去那種單純的中央集權式的發展模式,可能已經不再適用。我希望書中能深入剖析,為什麼「新區域主義」能夠成為打破「悶經濟」的動力。會不會是透過強化區域內部的合作與競爭,來提升整體效率?或者,是藉由發掘並放大區域獨特的優勢,來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而且,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動力學」的部分。經濟發展並非靜態的規劃,而是一個充滿互動和變化的過程。作者會不會去解析,在「新區域主義」的框架下,有哪些關鍵的「動力」在作用?例如,地方政府的角色、企業的創新意願、社會資本的積累、甚至是一地居民的認同感,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影響,最終推動區域經濟向前發展的?我認為,理解這些「動力」,是找到解方的重要一步。 我也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觸及到一些實際的政策建言,或者能夠啟發讀者對於地方發展的新思考。在台灣,很多地方都面臨著人口外移、產業空洞化等問題,如果「新區域主義」能夠提出一套可行的解決方案,那將會非常有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們看到「新區域主義」如何在實際中發揮作用,並且帶來正面的改變。 總而言之,《打破悶經濟:新區域主義的動力學》這本書,光是書名就成功地引起了我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興趣和思考。我期待它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並且引導我們看到,如何透過「新區域主義」的力量,為台灣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打破長期的「悶」局。
评分最近逛誠品的時候,被《打破悶經濟:新區域主義的動力學》這本書的書名吸引住了。你知道的,台灣這幾年經濟成長的聲浪好像變小了,大家談起薪資、談起房價,多少都有點無力感,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悶經濟」吧。這本書用「打破」這個積極的詞彙,再加上「新區域主義」這麼一個聽起來有點學術但又充滿想像空間的概念,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我特別想知道,作者對「新區域主義」的定義是什麼?它跟我們過去聽到的「區域發展」有什麼不同?「新」在哪裡?「區域主義」又是指什麼?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探討,如何透過重新組織或強化區域之間的連結,來創造新的經濟機會,而不是單純地把資源集中在某幾個大城市。畢竟,台灣雖然不大,但不同區域的特色和潛力差異很大,如果能善加利用這種差異性,說不定就能激發出意想不到的「動力」。 而且,「動力學」這個詞,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會只是停留在理論的建構,而是會去分析經濟發展背後更深層的機制。會不會像是物理學裡的動力學,去探討各種作用力、反作用力,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系統的運動方向?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從產業結構、技術創新、人才流動、甚至是一個地方的文化認同感等方面,去剖析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各種「動力」?了解這些動力,或許就能找到打破「悶經濟」的關鍵鑰匙。 這本書會不會也探討,在現今全球化和數位化的浪潮下,「新區域主義」如何發揮作用?例如,區域聯盟如何在全球供應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區域內的數據共享和技術交流,又如何能加速創新?我對這種結合了區域特色與現代科技的發展模式,感到相當有興趣。畢竟,要打破「悶經濟」,我們不能墨守成規,必須要擁抱新的思維和方法。 總的來說,《打破悶經濟:新區域主義的動力學》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充滿了啟發性。我期待它能帶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台灣經濟發展的現況,並且提供一套具有前瞻性的、能夠真正「打破悶經濟」的思路。如果它能引導我們看到區域發展的新潛力,並且激發更多在地創新的能量,那絕對是值得深入閱讀的一本好書。
评分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打破悶經濟:新區域主義的動力學》,書名很吸引人,光聽名字就感覺很有份量。現在台灣經濟好像有點停滯不前,大家都在談論「悶經濟」,好像再怎麼努力,收入就是上不去,社會也缺乏活力。這本書就用「新區域主義」這個角度來切入,聽起來蠻有意思的。我猜想,它應該不是那種空泛地喊口號、說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的書。畢竟「動力學」這三個字就帶著一股學術探討的味道,應該會從比較深層的層面去分析,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現象。 我尤其好奇的是,書裡會不會探討一些實際的案例?畢竟經濟發展不是紙上談兵,一定要有在地化的實踐才能看到成效。台灣有哪些地方,或者哪些產業,是比較符合「新區域主義」的精神,並且發展得不錯的?書裡會不會有這樣的分析,讓我們這些身處其中的讀者,可以找到一些借鏡,或者至少能激發一些思考?我一直覺得,要打破「悶經濟」,不能只是仰賴中央政府的政策,地方的特色、地方的自主性,肯定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知道這本書在這一塊的著墨會有多深?我蠻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觀察和見解,而不是一味的理論堆砌。 而且,「新區域主義」聽起來好像跟過去我們常說的「地方創生」有點像,但又似乎更強調「動力學」,這會不會表示它更重視動態的發展過程,而不是靜態的規劃?經濟的發展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有很多相互影響的因素,像是產業連結、人才流動、甚至文化認同等等。這本書會不會嘗試去梳理這些「動力」,並且解釋它們如何相互作用,進而影響區域經濟的活力?這對我來說是很有價值的,因為我總覺得,很多地方的發展問題,都卡在這些看不見的「動力」上。如果能透過這本書,稍微釐清一些脈絡,對理解台灣經濟的現況,應該會很有幫助。 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對於未來發展的啟示,而不僅僅是分析現況。畢竟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對未來總是充滿了各種想像和擔憂。「悶經濟」如果不打破,我們的下一代要怎麼辦?「新區域主義」有沒有可能為台灣經濟的未來,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它會不會探討如何透過區域性的合作,來整合資源、創造新的市場,或者如何利用科技來賦予區域經濟新的生命力?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這些前瞻性的問題,以及他提出的「新區域主義」在面對全球化和數位化的挑戰時,又有哪些獨特的優勢和應對之道。 總體來說,這本書的名字就已經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我希望它能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同時又能提供實際啟示的著作。台灣的經濟發展確實需要一些新的觀念和方法來突破瓶頸,而「新區域主義」這個概念聽起來就很有潛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們深入了解台灣不同區域的經濟脈絡,並且點亮一條通往更活絡、更有希望的未來經濟之路。如果它能讓我對「悶經濟」的成因有更清晰的認識,並且對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一些新的啟發,那就絕對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