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空宗与有宗:佛教判教的对话诠释初续》是继另一本书《佛教的当代判释的对话诠释》而写的,是去年上学期我替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和哲学研究所开讲「佛教的当代判释」一门课的现场录音记录,是《佛教的当代判释的对话诠释》的接续篇;在内容上也是接续该书而讲授的,以空宗与有宗和双方的融合为主,另外也加上佛教早期出现的说一切有部和经量部。空宗包括般若思想与中观学,其精神宗旨,可以「即法体空」来说。即是,我们不需将事物的构成要素一一析离,到最后甚么也没有,这是小乘佛教说空义的方式。空宗的殊胜的地方在不需析离、破坏事物,单就缘起、诸法因缘生这一原理,便能贯穿事物的内里,直证其无自性的本质。这无自性即是空。有宗即是唯识学,它的教说的宗旨是「识中现有」,强调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都是由心识透过一种转变的活动而显现,而成立。空宗与有宗的遇合,最后产生空有互融的结果,这是大乘佛教的归宿。双方能够结合而融为一体的义理根据在空宗讲性空,有宗讲缘起,这两个意涵是相通的,甚至可以说是相互涵蕴的。性空与缘起在义理上相互含容,双方的关系是一种分析关系。即是:从性空可以推导出缘起,从缘起可以引出性空。空有互融,在义理上有其必然性。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空”与“有”一直是核心的哲学议题,不同的学派围绕这两个概念,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思想体系,而“判教”则是梳理这些体系、辨析其高下的重要方法。这本书的“空宗与有宗”,似乎在邀请我们进入一场关于这些核心议题的对话。而“对话诠释初续”的提法,则让我感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往判教经典的简单重复,更可能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尝试,或许是在原有判教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拓展,甚至是对一些传统判教的挑战与修正。台湾作为华语佛教的重要基地,其佛教研究和实践都具有独特的活力与创造力。许多台湾的学者和僧侣,都致力于将佛教的智慧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并且在与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出新的诠释。这本书若能展现出台湾佛教界在这一领域所做的努力和思考,那将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对话”的部分,是展现不同宗派之间的思想碰撞,还是作者本人与历史的对话?以及“初续”的含义,是否预示着作者将提出一套新的判教框架,或者为已有的框架注入新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初听之下,就让人联想到佛教哲学中“空”与“有”这两个核心概念。但“宗”字的使用,又暗示了这并非单纯的哲学探讨,而是关于佛教内部不同流派、不同理解的“对话”与“诠释”。“初续”二字更是引人遐想,莫非是某种未竟的事业,或是对过往经典的补充与延续?作为长期关注佛教发展,尤其是对台湾佛教本土化进程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对这类能够深入剖析佛教思想演变,并且尝试连接古今、贯通东西的著作,总是充满期待。台湾的佛教界,在接纳外来教义的同时,也一直在进行本土化的转化与创新,许多高僧大德的论述,都体现了对教义的深刻理解与时代精神的契合。这本书若能在这方面有所展现,那无疑会是一次宝贵的思想盛宴。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空宗”与“有宗”这样可能存在张力的概念,是试图调和,还是展现其辩证发展?是侧重历史梳理,还是更关注当下的实践意义?这些问题都驱使我想要一窥究竟,看看这本书能否为我们理解台湾佛教的深层脉络,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评分最近在书店里偶然翻到这本书,它的封面设计就颇具古典韵味,搭配上“空宗与有宗”这样富有深意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对佛教的判教思想有浓厚兴趣,毕竟在漫长的佛教发展史上,判教是理解各宗派思想体系、辨明是非、确立正统的重要方式。而“空宗”与“有宗”的说法,似乎指向了佛教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在理解“空性”与“万有”这两个根本问题上的分歧与演进。这本书的副标题“佛教判教的对话诠释初续”,更是点明了其核心在于“对话”与“诠释”,并且带有“初续”的意味,这让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这个对话的,是引用经典,还是访谈高僧,或是通过作者自身的思辨?尤其想知道,它将如何处理台湾佛教在现代化语境下,对这些传统判教思想的接受、转化和创新。台湾的学者和僧侣,往往在吸收西方哲学、科学思想的同时,也对佛教的根本教义进行深入的挖掘与重新阐释,这本书是否会触及这些前沿性的探索?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看到,作者如何以一种既尊重传统又富有时代精神的方式,来解读佛教判教的最新进展,并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佛教思想的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空宗与有宗:佛教判教的对话诠释初续》,仅仅从字面上看,就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历史的厚重感。我对佛教的判教思想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它是佛教内部自我梳理、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机制。将“空宗”与“有宗”这两个对立统一的概念放在一起,并且以“对话诠释”的方式来呈现,预示着这本书将是一场关于佛教根本义理的深度探讨。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设计这场“对话”的,是邀请历代高僧大德的论述进行“对话”,还是作者本人扮演“对话者”的角色,与经典进行思想的碰撞?“初续”的提法,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是否意味着作者对传统的判教体系有所发展,或者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台湾的佛教界,向来以其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开放的思想,在佛教的传承与创新上走在前列。许多台湾的法师和学者,都致力于将深奥的佛理以通俗易懂且富有时代精神的方式展现出来。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揭示台湾佛教界在判教研究领域的新进展,以及他们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社会的多元视角,从而为读者提供一种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性的佛教理解。
评分从书名《空宗与有宗:佛教判教的对话诠释初续》来看,这是一本非常学术且引人深思的书。我长久以来对佛教的判教理论保持着高度关注,它不仅是理解佛教思想史演变的关键,也是区分不同宗派学说的重要依据。这本书以“空宗”和“有宗”为切入点,似乎直指佛教中最核心的哲学命题,即关于“实在”的本质。“对话诠释”的副标题则暗示了其研究方法将侧重于思想的交流与理解,而不是单方面的论述。而“初续”二字,则透露出一种“继往开来”的意味,可能是在对既有判教体系进行梳理和分析之后,提出了新的见解或补充。台湾的佛教界,历来在继承与创新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涌现出许多对佛教教义进行深刻解读和时代化阐释的著作。这本书是否能够代表台湾学界或僧界在判教研究上的最新成果,或者提出一种新的判教视角,来回应当前社会提出的各种挑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同时又不失对佛教精神内涵的深刻体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佛教不同宗派的思想脉络,以及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