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宗与有宗:佛教判教的对话诠释初续

空宗与有宗:佛教判教的对话诠释初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
  • 判教
  • 空宗
  • 有宗
  • 对话诠释
  • 佛教哲学
  • 宗派研究
  • 佛教思想
  • 中国佛教
  • 佛教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本《空宗与有宗:佛教判教的对话诠释初续》是继另一本书《佛教的当代判释的对话诠释》而写的,是去年上学期我替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和哲学研究所开讲「佛教的当代判释」一门课的现场录音记录,是《佛教的当代判释的对话诠释》的接续篇;在内容上也是接续该书而讲授的,以空宗与有宗和双方的融合为主,另外也加上佛教早期出现的说一切有部和经量部。空宗包括般若思想与中观学,其精神宗旨,可以「即法体空」来说。即是,我们不需将事物的构成要素一一析离,到最后甚么也没有,这是小乘佛教说空义的方式。空宗的殊胜的地方在不需析离、破坏事物,单就缘起、诸法因缘生这一原理,便能贯穿事物的内里,直证其无自性的本质。这无自性即是空。有宗即是唯识学,它的教说的宗旨是「识中现有」,强调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都是由心识透过一种转变的活动而显现,而成立。空宗与有宗的遇合,最后产生空有互融的结果,这是大乘佛教的归宿。双方能够结合而融为一体的义理根据在空宗讲性空,有宗讲缘起,这两个意涵是相通的,甚至可以说是相互涵蕴的。性空与缘起在义理上相互含容,双方的关系是一种分析关系。即是:从性空可以推导出缘起,从缘起可以引出性空。空有互融,在义理上有其必然性。

《般若光影:中土佛教思辨的流变与重构》 ——一部洞察佛教核心范畴如何在本土文化土壤中发生深刻嬗变的宏大叙事 引言:思想的汇流与张力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土,至隋唐盛期,佛教判教思想体系如何从其最初的逻辑框架中汲取养分,并在此过程中经历的本土化、结构化乃至最终的理论重构。不同于以往侧重于单一宗派或具体经典的考辨,《般若光影》将目光投向贯穿整个中土佛教发展史的核心命题——如何理解“空”与“有”这对看似矛盾却又密不可分的范畴,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形塑了不同学派的判教纲领。我们试图揭示,判教并非单纯的“排他性”理论工具,而是中土高僧大德为了调和经论的歧异、回应时代思潮、构建完整教义体系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理论实践。 第一部分:梵土基石与初传之境——“空有之辨”的缘起 本部分首先回归到佛教思想的源头——古印度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详细剖析龙树菩萨“中观学派”对“空性”的阐释,重点关注其如何通过“缘起性空”来破除一切戏论,确立“非有非空”的辩证立场。同时,引入瑜伽行派(唯识学)对“有”的重新界定,即“万法唯识”的提出,探讨其如何从“空”的彻底性中寻求安立世间因果和主体修行的稳固基点。 继而,我们将考察此二大思潮传入中土的早期形态。这一阶段的学者多在诠释三论宗和早期唯识宗的教义时,面临如何平衡“性空”与“识变”的难题。彼时,学界对“真如”、“佛性”等概念的理解尚属萌芽,判教的努力多集中于对印度根本思想的“准确翻译”与“初步归类”,尚未形成成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判教体系。本书将细致梳理早期译场的贡献者,特别是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对“般若学”的推广,如何为后世的辩论奠定关键的词汇基础和逻辑框架。 第二部分:判教的勃兴与“真如中心论”的构建 隋唐时期,随着佛教思想体系的日益完备,判教成为学界主流的研讨方式。本部分重点探讨了这一时期判教思想的内在逻辑转向。 一、天台宗的圆融结构:以《法华》为核心的判摄 智者大师的天台宗,以其精妙的“五时八教”判释体系,标志着中土判教理论的成熟。我们深入分析天台宗如何以《法华经》为“圆教”,将其置于教法次第的最高峰。本书特别聚焦于天台判教中对“空”与“有”的独特处理:即“空”并非终点,而是为了彰显“三千圆具”的“即空即假即中”的境界。天台的判教,本质上是对一切学说进行“法法皆是佛陀之言”的宽容性容纳与最终归摄,体现了高度的思辨整合能力。 二、法相宗的层级体系:唯识的渐次开显 与天台的圆融不同,法相宗(唯识宗)的判教则呈现出严格的层级性。本书将详细解析“三界唯识”的本体论基础,及其对大小乘教义的判别——如何将“小乘”归为“不彻底的空观”,将“大乘”细分为“空宗”与“有宗”,并最终确立“唯识”为“究竟之有”。重点在于剖析“三性”、“三无性”的理论对“空”与“有”的辩证处理,以及其如何通过“五教判”来论证其教义的优越性。 第三部分:辩论与融通——“有空之争”的理论交锋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在判教实践中不可避免的理论冲突与最终的调和尝试。 一、对“空宗”的再诠释:涅槃学与佛性论的介入 在三论宗的“空观”被法相宗质疑为“落空”之后,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引入“如来藏”思想来填补理论上的“有”的缺失。涅槃学派和后来的如来藏体系,如何通过强调“常住的真如”或“不生不灭的佛性”来确立一个超越世间生灭的实在“有”,从而回应了对“彻底空无”的忧虑。这实际上是一种对“空”的内涵进行加固和丰富,使其不流于虚无主义的过程。 二、禅宗的“离言说”策略:判教的超越性消解 最后,本书将考察禅宗作为一种“不立文字”的思潮,如何对传统判教体系发起挑战。禅宗的实践和“机锋”看似绕开了繁复的判教论述,但其核心仍是对“空有”二元对立的彻底超越。我们分析了禅宗如何通过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来暗示判教所建立的一切层级和分别,最终都应归于个体经验层面的“悟”,从而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对理论僵局的突破。 结语:判教的当代回响 《般若光影》总结了中土佛教判教思想的核心贡献:它不仅为解决佛经浩瀚的矛盾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框架,更在“空”与“有”的反复辩证中,完成了佛教思想的中国化过程。这种辩证思维和整合能力,至今仍是理解东亚哲学史的关键钥匙。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深入的文本分析,为读者呈现这场跨越千年的思想盛宴。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空宗与有宗:佛教判教的对话诠释初续》,仅仅从字面上看,就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历史的厚重感。我对佛教的判教思想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它是佛教内部自我梳理、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机制。将“空宗”与“有宗”这两个对立统一的概念放在一起,并且以“对话诠释”的方式来呈现,预示着这本书将是一场关于佛教根本义理的深度探讨。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设计这场“对话”的,是邀请历代高僧大德的论述进行“对话”,还是作者本人扮演“对话者”的角色,与经典进行思想的碰撞?“初续”的提法,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是否意味着作者对传统的判教体系有所发展,或者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台湾的佛教界,向来以其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开放的思想,在佛教的传承与创新上走在前列。许多台湾的法师和学者,都致力于将深奥的佛理以通俗易懂且富有时代精神的方式展现出来。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揭示台湾佛教界在判教研究领域的新进展,以及他们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社会的多元视角,从而为读者提供一种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性的佛教理解。

评分

最近在书店里偶然翻到这本书,它的封面设计就颇具古典韵味,搭配上“空宗与有宗”这样富有深意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对佛教的判教思想有浓厚兴趣,毕竟在漫长的佛教发展史上,判教是理解各宗派思想体系、辨明是非、确立正统的重要方式。而“空宗”与“有宗”的说法,似乎指向了佛教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在理解“空性”与“万有”这两个根本问题上的分歧与演进。这本书的副标题“佛教判教的对话诠释初续”,更是点明了其核心在于“对话”与“诠释”,并且带有“初续”的意味,这让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这个对话的,是引用经典,还是访谈高僧,或是通过作者自身的思辨?尤其想知道,它将如何处理台湾佛教在现代化语境下,对这些传统判教思想的接受、转化和创新。台湾的学者和僧侣,往往在吸收西方哲学、科学思想的同时,也对佛教的根本教义进行深入的挖掘与重新阐释,这本书是否会触及这些前沿性的探索?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看到,作者如何以一种既尊重传统又富有时代精神的方式,来解读佛教判教的最新进展,并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佛教思想的方法。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空”与“有”一直是核心的哲学议题,不同的学派围绕这两个概念,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思想体系,而“判教”则是梳理这些体系、辨析其高下的重要方法。这本书的“空宗与有宗”,似乎在邀请我们进入一场关于这些核心议题的对话。而“对话诠释初续”的提法,则让我感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往判教经典的简单重复,更可能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尝试,或许是在原有判教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拓展,甚至是对一些传统判教的挑战与修正。台湾作为华语佛教的重要基地,其佛教研究和实践都具有独特的活力与创造力。许多台湾的学者和僧侣,都致力于将佛教的智慧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并且在与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出新的诠释。这本书若能展现出台湾佛教界在这一领域所做的努力和思考,那将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对话”的部分,是展现不同宗派之间的思想碰撞,还是作者本人与历史的对话?以及“初续”的含义,是否预示着作者将提出一套新的判教框架,或者为已有的框架注入新的生命力?

评分

从书名《空宗与有宗:佛教判教的对话诠释初续》来看,这是一本非常学术且引人深思的书。我长久以来对佛教的判教理论保持着高度关注,它不仅是理解佛教思想史演变的关键,也是区分不同宗派学说的重要依据。这本书以“空宗”和“有宗”为切入点,似乎直指佛教中最核心的哲学命题,即关于“实在”的本质。“对话诠释”的副标题则暗示了其研究方法将侧重于思想的交流与理解,而不是单方面的论述。而“初续”二字,则透露出一种“继往开来”的意味,可能是在对既有判教体系进行梳理和分析之后,提出了新的见解或补充。台湾的佛教界,历来在继承与创新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涌现出许多对佛教教义进行深刻解读和时代化阐释的著作。这本书是否能够代表台湾学界或僧界在判教研究上的最新成果,或者提出一种新的判教视角,来回应当前社会提出的各种挑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同时又不失对佛教精神内涵的深刻体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佛教不同宗派的思想脉络,以及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初听之下,就让人联想到佛教哲学中“空”与“有”这两个核心概念。但“宗”字的使用,又暗示了这并非单纯的哲学探讨,而是关于佛教内部不同流派、不同理解的“对话”与“诠释”。“初续”二字更是引人遐想,莫非是某种未竟的事业,或是对过往经典的补充与延续?作为长期关注佛教发展,尤其是对台湾佛教本土化进程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对这类能够深入剖析佛教思想演变,并且尝试连接古今、贯通东西的著作,总是充满期待。台湾的佛教界,在接纳外来教义的同时,也一直在进行本土化的转化与创新,许多高僧大德的论述,都体现了对教义的深刻理解与时代精神的契合。这本书若能在这方面有所展现,那无疑会是一次宝贵的思想盛宴。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空宗”与“有宗”这样可能存在张力的概念,是试图调和,还是展现其辩证发展?是侧重历史梳理,还是更关注当下的实践意义?这些问题都驱使我想要一窥究竟,看看这本书能否为我们理解台湾佛教的深层脉络,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