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西到台北》一书是林益厚兄的七十自叙,台西是他的故乡,在家人牺牲资助,自力半工半读之下,顺利完成台大社会系及农经研究所学业。毕业论文即以台湾人口的变迁为题,成为他后来长达三十四年公务生涯的主轴。公务员生涯加上就读大学及研究所六年,正是台湾人口快速成长、政府推动重大建设、经济繁荣发展时期,城市由小变大,都市地价高涨,公共设施不足,住宅缺乏,违建充斥,而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等,问题相继出现。益厚兄以参与者的身分,历叙其间的现象及变迁,由于是亲身经历,故弥足珍贵。——张隆盛
本书尝试将我的人生经历融入到专业领域,讨论人口成长和迁徙,论述国民住宅的必要性,探讨台湾都市化与其他国家都市化的比较、住宅政策,回顾国家公园初创、九二一大地震营建署参与救灾及安置工作,以及探讨我国大学的景观教育。台湾社会变迁剧烈,时代洪流后浪推前浪,社会普罗如汪洋浩瀚,个人实为沧海一粟,仅能留下个人浮生纪录而已。——林益厚
作者简介
林益厚
1943年生于云林县台西乡,台西国小、虎尾中学(初中)、台中二中(高中)毕业,台湾大学学士、硕士,东海大学博士,英国伦敦大学(UCL)Diploma,美国普林斯顿大学Visiting Fellow。
历任前行政院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都市计画小组(CIECD/UHDC)研究员,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专门委员,垦丁国家公园管理处处长,内政部营建署国民住宅组组长、主任秘书、副署长及署长,文化大学景观学系暨研究所副教授。亦曾任中华民国都市计画学会、住宅学会及国家公园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华民国永续发展学会理事长,财团法人都市更新研究发展基金会顾问,着有《人口与都市发展》一书。
推荐序 力争上游,有为有守
自 序 感恩的回忆
第一部 少年旧事
1、台西国小忆往
2、少年离家负笈虎尾
3、轻意抉择唸高中
4、第一次上台北
第二部 台大来去
5、无意中进了台大
6、筹备大学学费全家总动员
7、来来来,来台大
8、半工半读唸硕士 ...049
第三部 都市计划小组(UHDC)初任工作
9、怀念的联合国顾问
10、从台西到台北
11、英伦小事
第四部 经合会与经建会
12、去去去,去美国
13、夏威夷我来了
14、中点徬徨唸博士
15、无壳蜗牛运动
第五部 垦丁看海的日子
16、垦丁国家公园初创
17、关心鸟事
18、把梅花鹿找回来
19、保育与开发的纠缠
20、垦丁一族
第六部 营建署
21、我是老马不是黑马
22、精省、机关整併、送做堆
23、九二一大地震回忆录遗漏的事
24、第一次政党轮替
25、开与关的故事
第七部 营建署退休之后
26、阳明山上不看花
27、次要的工作
回响一 我的三哥 林秀环
回响二 我的父亲 林慧菁
回响三 亦忆少年旧事 丁国村
后 记
自序
感恩的回忆
林益厚
2011 年初,我的母校台西国民小学成立一百週年,筹办《100 週年校庆纪念专刊》,函请校友共襄盛举,撰文叙述当年求学情形。我应邀写了一篇〈台西国小忆往〉,表示对母校及师长启蒙培育之恩的怀念与庆贺,由此,也引发了我撰写回忆过去的动机。
不但是国小的记忆,我在初中、高中、大学、研究所每一个求学阶段都有一些难忘的往事,深印在脑海里,迄今仍难以忘怀。同样的,离开学校出社会工作之后,对于曾经服务过的机构,如:经合会都市计划小组(UHDC)、行政院经建会、内政部营建署、垦丁国家公园管理处及文化大学,每一段历程,也都发生许多令我印象深刻的事,屡屡回想,感触良多。于是,我陆续写下,在人生各个阶段最值得回忆的事,二年多来共写了 27 篇。由于我在台西出生,长大后虽因求学、就业,从台西迁徙到台北,但对故乡念念之情却永难忘怀,故将书名取为《从台西到台北》,这是我撰写本书的缘由。
本书共分七部,第一部和第二部叙述我的求学经过,第三部至第七部,则是回顾我的工作经验。我的求学期间自1950年至 1969 年,学校教育是时代背景的写照;当时教育方法是制式的,联考志愿依分数高低填写,是升学的唯一管道。大学毕业后,如要继续深造,赴美留学是主要潮流,和现在多元化的教育制度迥然不同。我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就业时,适逢社会成长快速期,人口成长、经济发展、都市扩张,世代工作机会无数。我们那一代,生长在物资缺乏的时代,但是成年后,社会充满着工作与发展的机会,各行各业都有让社会新鲜人施展长才、追求理想之处。若与现在处于社会发展停滞期相比较,年轻人离开学校,面临就业困难之窘境,自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我觉得纪录每一时代个人生活背景的点点滴滴,也颇具时代意义。
我大学主修社会学,研究所时以「人口变迁和社会变迁」为论文主题,学校毕业后因缘际会,进入都市和住宅发展规划机构,我以所学社会经济为背景,学习都市规划,并以之为我日后从事数十年公职生涯的开端。因此,人口成长、人口迁徙、都市化的形成、都市住宅问题、都市化造成环境冲击后,必要补救的生态保育和景观保护等都是我非常关心的议题。
我曾经写过若干专业论文,并出版《人口与都市发展》(2004)一书,但该类文章必须引经据典,胪列参考文献,内容生硬,比较不适合一般读者阅读。本书尝试将我的人生经历融入到专业领域,例如:〈从台西到台北〉内容是在讨论人口成长和迁徙,我本身就是移民者;〈无壳蜗牛运动〉则以我的购屋经验,论述国民住宅的必要性,〈夏威夷我来了〉是以我参加一项在夏威夷举行的国际研讨会,探讨台湾都市化与其他国家都市化的比较。同样的,〈我是老马不是黑马〉是在讨论住宅政策;〈九二一大地震回忆录遗漏的事〉在回顾九二一大地震后,营建署参与灾后初期数个月的救灾及安置工作;而〈阳明山上不看花〉则是在探讨我国大学的景观教育。1970年至 2010 年,台湾社会变迁剧烈,时代洪流后浪推前浪,社会普罗如汪洋浩瀚,个人实为沧海一粟,参与社会经历,难窥社会之全貌,仅能留下个人浮生纪录而已。文中专业论述亦仅为个人浅见,尚请读者不吝指正,不胜感激。
我今年七十岁,回想一生经历,宛若社会与时代的缩影。回忆过去,满怀父母之恩、手足之情、家人之爱,同学、同事、朋友之谊,还有师长、长官之提携。我的回忆,从自我反思开始,以感恩暂画下句点。
捧读《从台西到台北》,首先吸引我的便是那充满画面感和时间感的书名。它仿佛预示着一场跨越地域、承载着故事的旅程。然而,当我翻阅内容时,我意识到这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其直观的字面意思。作者的笔调是一种内敛而富有哲思的,他并没有将笔墨过多地聚焦于具体的地理位置或事件的描述,而是巧妙地运用象征和隐喻,构建出一种更具普适性的人生体验。书中可能没有直白的叙述,但却充满了暗示和留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自行捕捉和解读。它让我感受到一种“流动性”,一种从过去走向未来,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阶段的动态过程。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在描绘一种“心路历程”,它可能包含了对过往的审视,对当下的感悟,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它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却能激发读者内心深处的思考。它让我联想到人生中无数次的“出发”与“抵达”,那些看似寻常的迁移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精神上的蜕变。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引导我走向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从台西到台北》这个书名,总能引发我一种莫名的遐想,仿佛开启了一段充满未知与惊喜的探索之旅。当我沉浸在书中时,我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异常独特,他并不像传统的作家那样,将故事情节铺陈得一目了然,而是通过一种更为细腻、更为写意的笔触,营造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我感觉到,这本书更像是在描绘一种“感觉”或一种“状态”,它可能无关乎具体的地点,而是关乎一种内心深处的迁移和转变。书中可能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充满了诗意的表达和哲学的思考。它让我联想到人生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往往蕴藏着改变命运的力量。它可能在讲述一种“离开”与“靠近”,一种“失去”与“获得”,一种“熟悉”与“陌生”。这种留白和暗示,反而让这本书更具解读空间,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理解。它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我自行去探索,去感悟。
评分《从台西到台北》这本书,其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诗意的张力,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往的回忆之门。然而,当我深入阅读时,我发现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地理志或人物传记。作者的叙事方式是一种非常独特而含蓄的,他并没有直接描绘“台西”的风土人情,也没有细致刻画“台北”的都市风貌,而是通过一系列意象化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深邃而悠远的意境。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地体会,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醇厚和复杂。它让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连接感”,仿佛作者在试图连接两个看似遥远的地方,又或者是在连接不同时期的自己。书中可能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但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乡愁,一种对过往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的期许。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我觉得这本书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其书名所暗示的地理范围。它更像是在探讨一种人生中的“旅程”,这种旅程可能无关乎具体的地点,而是关乎心灵的成长和精神的升华。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的空间,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中有哪些“从”与“到”,它们又带给了我怎样的意义。
评分这本《从台西到台北》的书名,总让我联想到一种跨越地域、承载着岁月痕迹的旅程。翻开书页,我并没有立刻见到具体的“台西”或“台北”的描绘,而是一种更广阔的、关于“出发”和“抵达”的氛围扑面而来。作者似乎并非意在讲述一个简单的地理迁徙故事,而是通过某种意象化的叙事,试图捕捉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轨迹。它让人思考,在我们的人生中,有多少次这样看似漫长的“旅程”?每一次出发,是为了逃离,还是为了追寻?每一次抵达,又意味着真正的圆满,还是新的起点?我感觉这本书像一个引子,它不直接给答案,而是抛出一连串的问题,在读者心中激起回响。它不像某些传记那样,事无巨细地罗列人物生平,也不像历史著作那样,严谨地考证史实。相反,它更像是一种意识流的探索,一种对生命中“连接”与“断裂”的感悟。字里行间,我仿佛能听到海风的呼啸,看到远方的灯火,感受到一种莫名的牵引力,将过往与未来,将个体与更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这种朦胧的美感,让人忍不住一页一页地往下读,想去触碰那隐藏在书名下的,作者真正的意图。这本书,或许是对一种状态的描摹,一种心境的延伸,一种对“在路上”的深刻理解。
评分读《从台西到台北》,与其说是阅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体验一种情感的流动。书页翻动间,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着怀旧与憧憬的交织的空间。作者的笔触并非直接描写场景,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词语和意象,勾勒出一种情绪化的地图。我感觉到,这本书在试图触及的是一种集体性的记忆,或者说,是一种对逝去时光的集体追忆。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大刀阔斧叙述宏大事件的书籍,而是像一位老友在午后的阳光下,轻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淡淡的忧伤,也有温暖的慰藉。我一直在寻找书中“台西”的意象,它可能象征着一种故乡,一种起始点,一种无法完全割舍的过去;而“台北”则可能代表着一种理想,一种未来,一种新的可能。然而,这种解读并非是唯一的,甚至可能是浅薄的。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构建出这种“从…到…”的张力,这种跨越和转变。它让我思考,在我们的人生中,有多少次这样的“从”与“到”,它们是物理上的迁移,还是精神上的成长?这本书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却留下了充足的空间,让读者在字里行间填入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这正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