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西到台北》一书是林益厚兄的七十自叙,台西是他的故乡,在家人牺牲资助,自力半工半读之下,顺利完成台大社会系及农经研究所学业。毕业论文即以台湾人口的变迁为题,成为他后来长达三十四年公务生涯的主轴。公务员生涯加上就读大学及研究所六年,正是台湾人口快速成长、政府推动重大建设、经济繁荣发展时期,城市由小变大,都市地价高涨,公共设施不足,住宅缺乏,违建充斥,而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等,问题相继出现。益厚兄以参与者的身分,历叙其间的现象及变迁,由于是亲身经历,故弥足珍贵。——张隆盛
本书尝试将我的人生经历融入到专业领域,讨论人口成长和迁徙,论述国民住宅的必要性,探讨台湾都市化与其他国家都市化的比较、住宅政策,回顾国家公园初创、九二一大地震营建署参与救灾及安置工作,以及探讨我国大学的景观教育。台湾社会变迁剧烈,时代洪流后浪推前浪,社会普罗如汪洋浩瀚,个人实为沧海一粟,仅能留下个人浮生纪录而已。——林益厚
作者简介
林益厚
1943年生于云林县台西乡,台西国小、虎尾中学(初中)、台中二中(高中)毕业,台湾大学学士、硕士,东海大学博士,英国伦敦大学(UCL)Diploma,美国普林斯顿大学Visiting Fellow。
历任前行政院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都市计画小组(CIECD/UHDC)研究员,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专门委员,垦丁国家公园管理处处长,内政部营建署国民住宅组组长、主任秘书、副署长及署长,文化大学景观学系暨研究所副教授。亦曾任中华民国都市计画学会、住宅学会及国家公园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华民国永续发展学会理事长,财团法人都市更新研究发展基金会顾问,着有《人口与都市发展》一书。
推荐序 力争上游,有为有守
自 序 感恩的回忆
第一部 少年旧事
1、台西国小忆往
2、少年离家负笈虎尾
3、轻意抉择唸高中
4、第一次上台北
第二部 台大来去
5、无意中进了台大
6、筹备大学学费全家总动员
7、来来来,来台大
8、半工半读唸硕士 ...049
第三部 都市计划小组(UHDC)初任工作
9、怀念的联合国顾问
10、从台西到台北
11、英伦小事
第四部 经合会与经建会
12、去去去,去美国
13、夏威夷我来了
14、中点徬徨唸博士
15、无壳蜗牛运动
第五部 垦丁看海的日子
16、垦丁国家公园初创
17、关心鸟事
18、把梅花鹿找回来
19、保育与开发的纠缠
20、垦丁一族
第六部 营建署
21、我是老马不是黑马
22、精省、机关整併、送做堆
23、九二一大地震回忆录遗漏的事
24、第一次政党轮替
25、开与关的故事
第七部 营建署退休之后
26、阳明山上不看花
27、次要的工作
回响一 我的三哥 林秀环
回响二 我的父亲 林慧菁
回响三 亦忆少年旧事 丁国村
后 记
自序
感恩的回忆
林益厚
2011 年初,我的母校台西国民小学成立一百週年,筹办《100 週年校庆纪念专刊》,函请校友共襄盛举,撰文叙述当年求学情形。我应邀写了一篇〈台西国小忆往〉,表示对母校及师长启蒙培育之恩的怀念与庆贺,由此,也引发了我撰写回忆过去的动机。
不但是国小的记忆,我在初中、高中、大学、研究所每一个求学阶段都有一些难忘的往事,深印在脑海里,迄今仍难以忘怀。同样的,离开学校出社会工作之后,对于曾经服务过的机构,如:经合会都市计划小组(UHDC)、行政院经建会、内政部营建署、垦丁国家公园管理处及文化大学,每一段历程,也都发生许多令我印象深刻的事,屡屡回想,感触良多。于是,我陆续写下,在人生各个阶段最值得回忆的事,二年多来共写了 27 篇。由于我在台西出生,长大后虽因求学、就业,从台西迁徙到台北,但对故乡念念之情却永难忘怀,故将书名取为《从台西到台北》,这是我撰写本书的缘由。
本书共分七部,第一部和第二部叙述我的求学经过,第三部至第七部,则是回顾我的工作经验。我的求学期间自1950年至 1969 年,学校教育是时代背景的写照;当时教育方法是制式的,联考志愿依分数高低填写,是升学的唯一管道。大学毕业后,如要继续深造,赴美留学是主要潮流,和现在多元化的教育制度迥然不同。我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就业时,适逢社会成长快速期,人口成长、经济发展、都市扩张,世代工作机会无数。我们那一代,生长在物资缺乏的时代,但是成年后,社会充满着工作与发展的机会,各行各业都有让社会新鲜人施展长才、追求理想之处。若与现在处于社会发展停滞期相比较,年轻人离开学校,面临就业困难之窘境,自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我觉得纪录每一时代个人生活背景的点点滴滴,也颇具时代意义。
我大学主修社会学,研究所时以「人口变迁和社会变迁」为论文主题,学校毕业后因缘际会,进入都市和住宅发展规划机构,我以所学社会经济为背景,学习都市规划,并以之为我日后从事数十年公职生涯的开端。因此,人口成长、人口迁徙、都市化的形成、都市住宅问题、都市化造成环境冲击后,必要补救的生态保育和景观保护等都是我非常关心的议题。
我曾经写过若干专业论文,并出版《人口与都市发展》(2004)一书,但该类文章必须引经据典,胪列参考文献,内容生硬,比较不适合一般读者阅读。本书尝试将我的人生经历融入到专业领域,例如:〈从台西到台北〉内容是在讨论人口成长和迁徙,我本身就是移民者;〈无壳蜗牛运动〉则以我的购屋经验,论述国民住宅的必要性,〈夏威夷我来了〉是以我参加一项在夏威夷举行的国际研讨会,探讨台湾都市化与其他国家都市化的比较。同样的,〈我是老马不是黑马〉是在讨论住宅政策;〈九二一大地震回忆录遗漏的事〉在回顾九二一大地震后,营建署参与灾后初期数个月的救灾及安置工作;而〈阳明山上不看花〉则是在探讨我国大学的景观教育。1970年至 2010 年,台湾社会变迁剧烈,时代洪流后浪推前浪,社会普罗如汪洋浩瀚,个人实为沧海一粟,参与社会经历,难窥社会之全貌,仅能留下个人浮生纪录而已。文中专业论述亦仅为个人浅见,尚请读者不吝指正,不胜感激。
我今年七十岁,回想一生经历,宛若社会与时代的缩影。回忆过去,满怀父母之恩、手足之情、家人之爱,同学、同事、朋友之谊,还有师长、长官之提携。我的回忆,从自我反思开始,以感恩暂画下句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