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届国家文艺奖.感动典藏
以文学寻找精神的救赎,直面现实的苦难,
观照社会,写下每一篇根着土地的证词。
《废墟台湾》|核电现世的末日启示录。
收录专文:吴明益 <如此响亮,如此温柔>
「随书附赠各册专属典藏明信片、书签组。」
A.D.2010年,台湾暴露在各种经年累月的环境公害之下,已成为一片逐渐死灭的鬼岛;在层层的污染当中,核电爆炸、辐射外洩的死亡威胁,更让台湾急速朝向废墟的世界奔驰而去。但是,人们在「超越自由党」执政下的「新社会」当中,饱受媒体垄断、信仰崩解、道德衰微、价值扭曲的摧残,早已对恐怖统治麻木无感,最后,超越自由党的洗脑与屠杀,「废墟症候群」的扩散,终于让台湾沦为真正废墟……
一如乔治.欧威尔(George Orwell)着名的预言小说《一九八四》以恐怖绝望的反乌托邦笔法讽刺现实,宋泽莱在禅宗的追求之外,亦关注到1980年代台湾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核电政策背后隐然的危机,于是以此书提出他对环境公害、核能风险的预警。1986年,前苏联车诺比核电厂事故爆发后,本书对台湾社会的影响力遽增,加深大众对核能的疑虑。时至今日,尽管2013年台湾犹在,但宋泽莱充满政治批判,直指各种公害与核能危机的末世预言,却如影随形,不曾过时。
名人推荐
李昂并不那么黑暗,更黑暗的是宋泽莱。我至少没有经过他那么多近于崩溃的内在挣扎与苦难。
──李昂(作家)
宋老师作品最动人之处,就是有时凝视现实,有时过分凝视现实,有时又如此地超越现实。
──吴明益(国立东华大学华文系教授、作家)
诗作<想起:宋泽莱>。
──林文义(作家)
宋泽莱是战后出生,台湾土地培养出来的全方位作家。其文学作品让小至「打牛湳村」,大至「台湾」,在历史长流中,永存并发挥光彩。
──林瑞明(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台文系合聘教授)
此刻,当我们我们重读宋泽莱的小说,或许可以唤醒当代读者对台湾农村的新感受,并将人物命运与当下的台湾现实做连结;同时,也可以再次体会作家以书写参与到公民社会运动的美好传统。
──陈建忠(国立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作者简介
宋泽莱
本名廖伟竣
1952年生,台湾云 林县二崙乡人,1976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而后于彰化县福兴国中执教,至2007年退休。1981年获邀参与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写作 班,自教职退休后,攻读国立中兴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是战后以小说成名,同时也创作新诗、散文,还致力于评论与理论研究的杰出作家,更是台湾 本土意识与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大学时期,宋泽莱已完成三部现代主义作品,小说天才锋芒初露。1975年,以「打牛湳村」系列写出 一代台湾人共同的记忆与乡愁,成为「乡土文学论战」末期叩响台湾文坛的新生代作家之一。两年的军旅生涯结束之后,宋泽莱的心境出现转折,有感于生而为人却 无力革除困境的宿命,他试图为台湾下层社会的畸惨命运留下见证,有意以自然主义完成了《蓬莱志异》这本「悲喜的人世间小书」。
虽一度 参禅而作品锐减,但1985年宋泽莱以《废墟台湾》复出文坛,旋即获选当年度台湾最具影响力之作。时至今日,各种公害与核能危机的末世预言与政治批判不曾 过时,甚至步步逼临;而由禅宗改信基督教后,宋泽莱融合宗教体验、魔幻写实所完成的《血色蝙蝠降临的城市》,严肃却又通俗地刻划出台湾选举歪风、黑金政 治,并借由种种「异像」与「神魔」,紧扣台湾历史,进行深刻的政治与文化批判。
在小说之外,亦有散文、新诗、各种论着,包括宗教、政治、文学与文化运动等,主编文化杂志,以及对台语文的推广与尝试更不遗余力。于2013年荣获第十七届国家文艺奖,其斐然成就与贡献再获肯定。
宋泽莱深情典藏纪念版出版记/林文钦
国家文艺奖得奖感言:人心的刚硬与难写的预言/宋泽莱
想起:宋泽莱/林文义
如此响亮,如此温柔/吴明益
从废墟世界来的挑战与乡愁──谈《废墟台湾》的一种读法/傅大为
引言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推荐序
如此响亮,如此温柔
国立东华大学华文系教授 吴明益
宋泽莱老师的小说向来被认为在台湾战后的小说史上有极重要地位,几乎不可能有评论者能绕过他的小说而能陈述文学史。这么多年来,评论者常以「现代主义」、「写实主义」、「魔幻写实主义」,或者是宋老师自称的「照片写实」……等小说技巧的切入角度为主,探讨文本中的社会、政治意识为辅,或涉及宗教意识与灵性思考,几乎已经成为解读宋泽莱的繁复却必要的门径。
几年前我写了一篇论文,却用生态批评的方式,解读宋老师(或应说廖老师,但为免误解,以下就都称宋老师)的小说。所谓生态批评主要是观察小说中自然物或景观描述的隐涵意义,并从小说作者构造的文本时空中,诠释出其间所透显的人与自然互动关系。有时情节或人物并不直接涉及,但却可能隐含对此一议题的「态度」。这是因为我发现在宋老师多变的创作手法里,除开早期所谓心理描写的作品,一直有一个不变的特质,便是他对小说中场景着意的、细腻的描写,当然也包括了他对自然景致的描写,即使最新的作品《天上卷轴》都有这样的特征。
其次是,宋老师的作品有一个贯穿的精神意识,那就是对宰制性政权与机械性社会的反抗。他常刻意以一种诗意的语言呈现出人物与居住地的「情感关系」,并且在这情感关系之上,以更超然的自然或宗教意识观看。
于是我在那篇论文里,便从他的「打牛湳村」系列作品,一路谈到《废墟台湾》,而以〈环境倾圮与美的废弃〉为题。其中《废墟台湾》这本小说的引言,铺排了史宾格勒《西方的没落》、芥川龙之介〈河童〉、蓝波〈文字的炼金术〉的几段话。其中有几句深具隐喻性,分别是:
「一个反地域的、苍凉而无前途的生存状态。」(《西》)
「没有耳朵的河童是不会懂的。」(〈河〉),以及
「那是阴暗与旋风的国度」(〈文〉)。
我以为,这几句话或许可以看出宋老师在《天上卷轴》之前创作的根本。撇开这一切,对一个读者如我而言,宋老师作品最动人之处仍在于他以文学对视人生的力量,用宋老师自己的语汇来说,就是有时凝视现实,有时过分凝视现实,有时又如此地超越现实。
我想已有太多评论者用各种方式评价宋泽莱老师的文学成就,特别是在他获得国家文艺奖之后,他的作品将更被聚焦。宋老师自己也对自己的作品做过诸多的自我陈述,不论是文学、政治评论眼光,或是从佛学、禅宗到基督教的宗教体验与信念的散文书写。宋老师可以说是一个全面性面对自我灵魂,并且将之诉诸读者的作家。
因此我在这里,想再以另一个角度来谈谈我所认识的宋泽莱。
一九九三年我到军中服役的时候,觉得世界罩着一片白雾。我寻找操课与办公的空档写着我没处发表的小说,然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投到了宋泽莱老师主编的《台湾新文学》。不久后我接到宋老师的长途电话,他在遥远的另一头,和我谈话许久,像是要把他的写作经验透过电话传递给当时还不懂小说是怎么一回事的我知道似的。
后来我的一篇小说被杂志选入「王世勋小说奖」,我赴台中领奖,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宋泽莱老师。将近二十年过去了,我还记得当时宋老师穿着一件白衬衫、西装裤,裤子略微短了一些。他握住我的手,我从来没有被那样有力的手握过。我向来是一个对长辈叛逆的人,当时也对自己的作品不受读者与评论者青睐而感到焦躁,宋泽莱却给了我这样一句话:「汝着加写,写偌长来我拢刊。」(你要多写,写多长我都登。)
念研究所后我再次接到宋老师的电话,他要我把手边的稿子都寄给他。再过一段时间,九歌出版社的陈素芳主编打电话给我,表示九歌出版社要出版我的小说集了。我就这样懵懵懂懂地收到校对稿,直到去出版社领取新书时,都还像做梦一样。
可以说,没有遇到宋泽莱老师,或许我不可能写作至今。
犹记在当时宋老师特别鼓励小说家胡长松、王贞文几位写作者,每每回信都很长,也会在信中讨论政治、文学、宗教议题。我当时觉得不可思议的便是宋老师的博学强记与落笔速度,看他传来的信彷彿就像精心的论述,甚至是一本长篇小说。有些信长达数千字、上万字,且里头无一句虚言。这种惊人的意志与用功,让我至今养成了不敢懈怠的态度,毕竟像他这样的天才型作家都如此,何况是我等之辈?
从彼时的通信中,我发现宋老师特别钟爱波兰诗人辛波丝卡(Wisława Szymborska)、捷克诗人赛佛特(Jaroslav Seifert),以及自认为是波兰人,出生在立陶宛,后来流亡美国的米洛兹(Czesław Miłosz)作品。他后来把这系列的讨论发表在报纸上,部分收入了《宋泽莱谈文学》这本书里。
我还怀念着彼时像期待黑夜一样期待着宋老师信的心情。有一系列他寄给小说家胡长松的信讨论了辛波斯卡,他把诗人的诗译成台语,细致讨论。至今我还留着那些档案,偶尔心有沮丧时,我会打开念一段。不可思议的是,辛波丝卡诗的台语版和国语版念起来大不相同,彷彿诗又多了一分母亲的亲切。
宋老师曾出版过几本诗集,包括早些的《福尔摩莎颂歌》以及后来的《一枝煎匙》和《普世恋歌》。许多人都惊讶于他的诗语言如此质朴,和小说大不相同。但这是因为他说为了推广母语诗写作,不应该一开始就写得太艰涩而使读者却步。只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以为或许他写诗的用意是,身为小说家的他得有时避免「过分凝视现实」。
有一封信写的是后来似乎没有出版的小说《通灵者》的序,里头写到他犹豫出版的一个原因是,小说里暴露了太多自己的往事经历。他不愿把这样的经历直接陈述出来,因为他想:「埋藏冤屈是好的,这是我们的命运,我绝口不提自己所遭到的侮辱,表示我不愿在殖民者的面前哭哭啼啼故示软弱,我要有男子汉的勇气去承担……。」这段话或许也可以当成阅读宋老师近年作品的一个阅读关键:那些魔幻、入神的描述,一面既是他的宗教体验,也是一种不要过分凝视现实的透视,就跟诗的作用一样。
宋老师的文学对我的启发除了对语言的近乎苛刻的要求,还在于对母语的信念,以及对民间生活的永不离弃。他在谈米洛兹的诗作时提到:「只有使用过母语创作的诗人,才会知道母语创作的好处。其实用母语写诗效果非比寻常,透过母语,你会一直听到隔壁邻居、街头马路的声音,很亲切的那种;更教人高兴的是会听到一种永续不断的民谣、民歌的旋律,它们布满在我们生活的角落,那么的自然,那么的温柔,你会发现你不是单独在那儿写诗,彷彿是有千千万万的邻居都在帮你写诗。」写诗因此逃离了「呕心沥血的状况」,而变得美好。
也因此,我总以为阅读或分析宋泽莱老师的作品时,极重要的是了解他对诗的概念与文字中呈现的诗意,它们保护了读者,不被那个残酷的世界所伤。
偶尔我们也会收到宋老师的演讲讲稿,他的讲稿总是纲要井然,一丝不茍,不惮细繁。一回他寄来题为「怎么写小说」的讲稿,里头有几句话到如今缠绕我心。他说「描写一种气势要叫它千军万马」、「把风景中最常见的景象,仔细加以描绘,就会造成一国一地文学的特殊性」、「对小人物的刻画要真实,甚至不留情面,但要有悲悯心」,以及「神龛、神庙、古蹟、帝国会毁于时间之中,文学不会。」
我很想为这篇既非评论也非散文的文章,做一个能符合我心里宋泽莱文学形象的结语,但实在做不到,因为他的作品里头的声音是如此响亮,也如此温柔。于是我只好以我读过宋泽莱老师所译米洛兹的诗〈该,不该〉(Should, Should Not),做为这篇文章的结束。这首诗里的意象,是如此接近我认识的宋泽莱,以及他的作品,也如此贴近我想像的文学与人生。
一个男人不该爱上月亮
一把斧头在他手中不该失去重量
他的花园应该闻得到腐烂苹果的气味
以及生长一大片的荨麻
一个男人谈话不该用话同情他自己
或打破一颗种籽发现里面有什么
他不该掉落一点点的面包屑,或者吐痰在火里
(这些至少我在立陶宛就被教导过)
当他踏上大理石的阶梯时
他可能,粗鲁地,试着用鞋踏破大理石
只因石阶终究不会留下任何他的脚迹
註1. 这个标题是以宋泽莱老师所译米洛兹诗作〈罂粟花的寓言〉里面的一句:「如此的大声,如此的温柔」,稍加修改的。
当我看到《大地惊雷Ⅲ:废墟台湾(深情典藏纪念版)》这个书名的时候,我脑海中立刻闪过了小时候住在宜兰乡下,家门口那片广阔的稻田。那时候,春天绿油油的稻苗,夏天金黄色的稻穗,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现在,很多地方都变成了工厂或者别墅区,那份宁静和纯粹的田园生活已经变得遥不可及。这种感觉,就是我理解的“废墟”——不是轰轰烈烈的毁灭,而是潜移默化的消失,是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和景象,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凋零,只留下一些模糊的记忆和残痕。而“大地惊雷”,我猜测是一种对这种变化的强烈反应,是一种不愿沉默的呐喊,是对土地深沉的爱与痛。这本书的“深情典藏纪念版”更是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份珍藏,一份对逝去时光的纪念,一份对未来的反思。我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细腻而饱含深情的方式,描绘出台湾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废墟”景象,那些被忽略的故事,那些被压抑的情感,以及那些在变化中依然坚韧生长着的生命力。
评分《大地惊雷Ⅲ:废墟台湾(深情典藏纪念版)》这书名一出来,就勾起了我太多太多的回忆和情绪。我是在新竹长大的,小时候家门口那片空地,曾经是邻居们一起种菜、孩子们的游乐场,现在却矗立着一栋栋高耸的钢筋水泥。每一次看到这样的变化,心里总会掠过一丝怅然,仿佛有什么珍贵的东西正在悄然流逝。这本书的名字,恰恰捕捉到了我内心深处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的是这片土地上成长的印记,陌生的是它正在经历的剧烈转型。我记得以前过年,全家族都会聚在一起,奶奶会亲手做一桌子菜,大家围坐着,听她讲年轻时候的故事,讲那些过去的人和事。那种温暖,那种归属感,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似乎越来越难寻觅了。每次翻开一本与台湾土地相关的书,我都会忍不住对照现实,看看书中描绘的景象,是否还在我的记忆里,或者是否已经面目全非。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曾经存在,或者正在消逝的台湾,让我在文字中重新感受那份土地的脉搏,那份属于我们共同的情感记忆。或许,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一次对我们与这片土地关系的深刻反思。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描绘这“废墟”背后的故事,又是如何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的“惊雷”般的回响。
评分这本书名《大地惊雷Ⅲ:废墟台湾(深情典藏纪念版)》一出现,就让我联想到了曾经在花莲看到的海岸线。小时候,那里只有纯粹的海浪拍打着礁石,海风带着咸湿的味道吹拂着面颊。后来,为了发展旅游,一些区域被开发,建造了观景台和步道,虽然方便了游客,但也改变了那种原始的、野性的美。这种变化,让我觉得像是某种意义上的“废墟”——曾经自然而然的存在,如今被人工的痕迹所取代。而“大地惊雷”,我感觉它是一种对土地情感的强烈表达,一种对正在发生的变迁的关注,仿佛土地本身在发出警示。这本书的“深情典藏纪念版”,更增添了一份怀旧和纪念的意味。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视角,去展现台湾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废墟”现象,不仅仅是表面的景观变化,更能触及到隐藏在其中的人文故事,那些在变迁中坚守、迷失、又努力寻找意义的人们。
评分我第一次看到《大地惊雷Ⅲ:废墟台湾(深情典藏纪念版)》这个书名的时候,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小时候在海边捡贝壳的画面。那时候,我们住在离海边不远的小渔村,每天最期待的就是退潮后,去沙滩上寻找各种奇形怪状的贝壳。海浪拍打着海岸的声音,海风吹过发梢的咸湿气息,还有那片金黄色的沙滩,构成了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然而,现在再去那个地方,沙滩已经被开发成了观光景点,到处是人造的景观,那种原生态的美已经荡然无存。这种“废墟”的感觉,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消失,更是那种纯粹、自然、充满生命力的精神家园的失落。这本书的名字,仿佛在诉说着一种集体性的失落,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当下环境变化的反思。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种“废墟”的景象,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破坏,还是会深入挖掘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它是否会触及到我们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那种既是创造者也是见证者的复杂情感?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重拾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曾经充满生活气息,但如今可能只剩下断壁残垣的地方,并从中找到一丝慰藉,或者警醒。
评分拿到《大地惊雷Ⅲ:废墟台湾(深情典藏纪念版)》这本书,第一个触动我的就是“废墟”这个词。它让我立刻想到,我曾经生活过的一个老城区,那里有很多日据时期的老建筑,充满了历史的韵味。但后来,为了所谓的“城市更新”,许多这样的建筑都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高楼大厦。那种感觉,就像是我们亲手将自己的一部分历史、一部分记忆,变成了“废墟”。而“大地惊雷”,则像是一声沉重的叹息,又像是一次强烈的呼唤,提醒我们要关注这片土地正在发生的变化。我住在台北,见证了城市日新月异的景象,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科技企业蓬勃发展,一切都显得那么现代化和充满活力。但同时,我也常常会怀念那些巷弄里的老店,那些保留着旧时风貌的街角,它们仿佛是城市最后的温柔。这本书的“深情典藏纪念版”,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次创作,更是一次情感的传承,一次对过往的致敬,和对未来的期许。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出台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面貌,那些被掩埋的故事,那些被忽略的情感,以及那些在“废墟”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
评分《大地惊雷Ⅲ:废墟台湾(深情典藏纪念版)》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既有力量感,又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伤感。我出生在台南,那里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庙宇和老街,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和历史气息。但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地方商业化过于严重,原有的韵味被冲淡了不少,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仿佛成了“废墟”。这种感觉,不是指物理上的破败,而是指一种文化上的、生活方式上的、甚至精神上的流失。而“大地惊雷”,我猜想是一种对这种变化的警示,一种对土地深切情感的呐喊。这本书的“深情典藏纪念版”,更让我觉得它承载着作者对这片土地不舍的情感,以及对读者的一种召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种“废墟”现象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描绘表面的景象,更能触及到人们内心的感受,那些在变迁中迷失、彷徨、又努力寻找归属感的人们。我期待它能用一种充满温度和力量的方式,唤醒我们对这片土地更深的认识和情感。
评分这本书名《大地惊雷Ⅲ:废墟台湾(深情典藏纪念版)》真的很有意思,它让我联想到了很多关于台湾历史和现实的变迁。我记得小时候,家乡的田埂上还经常能看到农民伯伯忙碌的身影,空气里弥漫着稻谷的清香。现在,很多农田都被开发成了住宅区或者工厂,那份淳朴的田园风光渐渐远去。这种变化,用“废墟”来形容,虽然有些沉重,但却真实地触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它不是指物理上的完全摧毁,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文化上的、生活方式上的变迁,是那些曾经根植于我们土地上的传统和记忆,在现代化的洪流中逐渐模糊甚至消失。我特别好奇,“惊雷”这个词在这里扮演了什么角色?它是一种警示,一种唤醒,还是一种对过往辉煌的回响?这本书的“深情典藏纪念版”更是增添了一份厚重感,仿佛它承载了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思索。我期待它能用一种饱含深情的方式,记录下那些在时代变迁中被遗忘或忽视的角落,那些曾经鲜活而如今已成“废墟”的风景,并引发我们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
评分《大地惊雷Ⅲ:废墟台湾(深情典藏纪念版)》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内心深处那种对台湾变化的复杂感受。我记得很多年前,我家乡的那个小镇,街道上还保留着许多老旧但充满生活气息的店面,街坊邻居互相认识,充满了人情味。现在,许多地方都变成了连锁商店或者大型超市,老店逐渐消失,那种邻里之间的熟悉感也渐渐淡去。这种变化,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废墟”——不是物质的崩塌,而是生活方式和情感联结的消散。而“大地惊雷”,我猜想是一种对这种变化的强烈呼唤,一种对土地深层情感的表达,一种不容忽视的警醒。这本书的“深情典藏纪念版”,更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份沉甸甸的纪念,一份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下的一种审视。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细腻而深刻的方式,去描绘台湾在快速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废墟”景象,那些被时代洪流冲刷掉的痕迹,那些隐藏在角落里,却依然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故事。
评分“大地惊雷”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废墟台湾”则勾勒出一幅让人心头一紧的画面。我住过高雄,见证过城市在快速发展中的变迁。曾经充满市井气息的老街,如今可能被现代化的商场取代;曾经热闹的港口,也随着时代变迁,换了另一番模样。这种变化,有它积极的一面,比如生活便利了,经济发展了,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感。仿佛我们正在用一种新的、也许更冰冷的东西,去覆盖掉那些充满人情味、充满历史印记的旧事物。这本书的“深情典藏纪念版”,更是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寄托。它或许是在呼唤我们,去关注那些正在消失的美好,去铭记那些曾经存在过的温暖。我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出这种“废墟”背后的人文故事,那些在这里生活过、奋斗过、爱过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我期待它能让我重新审视这片土地,以及我们与这片土地之间复杂而深厚的情感联系。
评分《大地惊雷Ⅲ:废墟台湾(深情典藏纪念版)》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对台湾某些角落的复杂情感。我曾在外岛服役,那里的风景原始而粗犷,带着一种未经雕琢的美。退伍后,我再去探访,发现一些地方已经建起了度假村,原有的自然风貌被大大改变,那种纯粹的宁静荡然无存,仿佛变成了一种“废墟”——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是那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的消失。而“大地惊雷”,我理解为一种来自土地本身的呼唤,一种对这种改变的警醒,一种不甘于被遗忘的情感共鸣。这本书的“深情典藏纪念版”,让我觉得它承载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独特视角和深沉的情感。我期待它能用一种真实而感人的方式,去描绘台湾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呈现出的“废墟”景象,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被人们忽略的角落和故事。我希望它能引发我更深入的思考,关于我们如何与这片土地相处,如何珍视那些正在消失的美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