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于右任先生(1879─1964)辞世四十周年,将其家书二件及各式墨宝择刊成册,并将所编着的「标准草书」重新制版,给喜好研习书法的人士,提供了一套有系统的门径。
作者简介
于右任1879─1964
名伯循。为反清革命先驱、开国元勋。曾任审计院长、监察院院长等。一生对教育、文 化方面有着出人贡献,至今仍为世所称道。早年在上海陆续创办神州、民吁、民唿、民立等报,鼓吹革命,宣扬民主自由,被誉为「元老记者」。襄助马相伯创办复 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又创办中国公学及上海大学,并曾任国立西北农业林专科学校(西北农大学前身)之首任校长。早即被清廷督学叶尔恺誉为「西北奇 才」。于老的诗词文章,洋溢国情操,而他对书法的钻研,更是其毕生的志业和兴趣,被称为一代「草圣」。所编着的「标准草书」给喜好研习书法的人士,提供了 一套有系统的门径。
于右任先生画像
于右任先生事略
于右任先生书法选萃
标准草书
百字令 题标准草书
自序
检字表
标准草书千字文
凡例
释例
后叙一
后序二
跋一
跋二
拿到《于右任先生书法选萃暨标准草书修订一版》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些“考古”的心态来的。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文化人物和艺术风格很感兴趣,而于右任先生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符号。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选纸都透着一股复古的质感,打开书页,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那些选粹的作品,不仅仅是书法,更是历史的见证。我从那些字里行间,读出了先生的爱国情怀,读出了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付出的心血。特别是关于“标准草书”的修订部分,让我看到了先生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精神。他并非是凭空创造,而是对传统草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规范,这对于后世的学习者来说,是多么巨大的贡献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法欣赏的画册,更是一本关于文化传承和学术精神的教科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和印刷质量都堪称一流。每一幅作品的呈现都力求还原原作的神韵,色彩的运用恰到好处,留白也十分考究,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作品的介绍,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作品名称和出处,还常常配有一些背景资料,讲述作品创作的缘由,或者先生当时的创作心境,这使得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也变成了一个了解历史、理解人物的过程。我之前对草书的印象总是模糊不清,以为就是一堆潦草的符号,但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领略到草书的精妙之处,它讲究章法,注重笔势,每一个字都仿佛有了生命。尤其是“标准草书”这一部分,逻辑严谨,条理分明,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看得懂,并且有所启发。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并且兼具实用性的优秀图书。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书法并没有太深的了解,总觉得是老一辈人的爱好,离我这样的年轻人有些遥远。《于右任先生书法选萃暨标准草书修订一版》却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书中的书法作品,虽然是传统的艺术形式,但却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现代感。那些字写得既有力量,又有灵动,一点也不呆板。我最喜欢的是其中一些写景状物的篇章,看着于右任先生将山川美景、风土人情用毛笔描绘出来,那种意境是现代的摄影或绘画难以比拟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标准草书的讲解,居然运用了很多非常浅显易懂的比喻和图示,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让人觉得学书法原来可以这么有趣。我甚至开始尝试着自己动笔,虽然写出来的东西不敢恭维,但整个过程却充满了乐趣,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初翻开这本《于右任先生书法选萃暨标准草书修订一版》,一股沉静而又磅礴的书卷气扑面而来。不是那种急功近利的速成教材,也不是故弄玄虚的理论堆砌,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代草圣于右任先生的精神世界。第一眼吸引我的是那些墨迹未干、笔走龙蛇的书法精品,每一幅都仿佛蕴含着生命力,线条的粗细、顿挫的力度,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呼应,都展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那些熟悉的诗词,在右老先生遒劲有力的笔下,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灵魂,读起来格外有韵味。我尤其沉醉于那些篇幅较大的作品,看着一行行字由墨点汇聚成磅礴的气势,心中不禁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敬意。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抒发,是胸怀的展现。再仔细看那些细节,哪怕是最细微的笔锋转折,都凝聚着匠心独运。这不是简单地临摹,而是深刻的理解和化用。光是欣赏这些作品,就足以让人心旷神怡,感受到传统书法的博大精深。
评分作为一名初学者,我对于书法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不得其门而入。《于右任先生书法选萃暨标准草书修订一版》的出现,无疑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书中对于标准草书的阐释,深入浅出,条理清晰,让我对草书的结构、笔法有了更系统、更直观的认识。那些草书的字形演变图,简直是学习草书的宝藏,我能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笔画是如何变化而来,如何与其他笔画连接,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草书字。这比干巴巴的理论讲解要有效得多。书中的案例选择也十分恰当,既有大家熟知的经典作品,也有一些相对不那么常见但同样精彩的篇章,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导,对照着练习,虽然过程磕磕绊绊,但每当能写出一个稍显像样的草字,心中便充满了成就感。这本书让我不再畏惧草书的“难写”,而是看到了它背后蕴含的逻辑和规律,这对于我坚持下去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