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涵盖色彩学理的光学、生理、心理、文化与生活应用等多元领域,并考量色彩研究与设计实务的平衡与连结。内容包括14章内容及3个附录:色彩与光、色彩与生理、色彩的传达、立体概念的色彩体系、数值概念的色彩体系、混色、照明与色彩、色彩的视觉作用、色彩与心里、色彩调和法、色彩调和论、色彩计画、色彩的语言、色彩行销、附录(印刷色样与色票、色彩年表、色彩用语)等单元。
一、色彩与光
(一)光与色彩
(二)物体色的产生
二、色彩与生理
(一)眼睛的作用与色彩知觉
(二)色彩知觉的原理
(三)色彩感觉的异常
三、色彩的传达
(一)色彩命名法
(二)色名法的标准化
(三) 色彩表示法
四、立体概念的色彩体系
(一)曼塞尔体系
(二)奥斯华德体系
(三)PCCS 体系
五、数值概念的色彩体系
(一)牛顿的混光研究
(二)葛莱斯曼的混光法则
(三)近代的混光实验
(四)CIE的色彩体系
六、混色
(一)加法混色
(二)减法混色
(三)加减法混色
七、照明与色彩
(一)光色与色温
(二)标准光与色彩
(三)视觉顺应
(四)演色性
(五)光的计测
八、色彩的视觉作用
(一)色彩的机能
(二)色彩的对比
(三)色彩的同化
(四)其他视觉效果
九、色彩与心理
(一)色彩的心理性质
(二)色彩的意象与联想
十、色彩调和法
(一)自然界的色彩调和
(二)色彩调和的原理
(三)三属性色彩调和法
(四)学理的色彩调和法
(五)生活的色彩调和法
十一、色彩调和论
(一)哥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二)杰福罗(M.E.Chevreul)
(三)路德(O.N.Rood)
(四)奥斯华德(Wilhelm Ostwald)
(五)毕兰(Faber Birren)
(六)慕恩与史班瑟(P.Moon & D.E.Spencer)
(七)杰德(D. B. Judd)
(八)伊登(Johannes Itten)
十二、色彩计划
(一)色彩计划的对象
(二)色彩计划的适用范围
十三、色彩的语言
(一)色彩的文法
(二)海报的色彩
(三)书页的色彩
(四)地图的色彩
(五)环境导引的色彩
(六)包装的色彩
十四、色彩行销
(一)商标色彩
(二)商品色彩
(三)包装色彩
(四)吉祥物色彩
(五)展示色彩
(六)网页色彩
附录一、印刷色样与色票
(一)色彩调查与记录用
(二)色彩指定与配色检视用
附录二、色彩年表
附录三、色彩用语
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让我一开始有些望而却步,但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阅读,才发现它里面的内容是如此的吸引人,并且充满了实用性。它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将色彩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特别是对于我这个在产品设计行业工作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工具书”。书中关于色彩的可用性研究,以及在界面设计、用户体验方面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它如何分析不同颜色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可见性,以及如何运用色彩来引导用户的注意力,这些都是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这本书提供的理论基础和解决方案,让我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色彩设计,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试错。我尤其赞赏书中对色彩在品牌识别中的作用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品牌背后,往往有一个深思熟虑的色彩策略。这本书让我对“色彩”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美学上的考量,更是影响用户行为、提升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次对视觉世界的全新启蒙。我一直觉得色彩是生活中最直观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存在,但《色彩原论(第三版)》却以一种极其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色彩深渊。它不仅仅是关于红、黄、蓝这些基本颜色的堆砌,更是深入剖析了色彩的物理属性,比如光的波长、颜色的混合原理,以及这些物理现象如何在我们的视觉系统中转化为我们所感知的色彩。书中对色彩模型的详细阐述,比如RGB、CMYK,让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屏幕上的色彩和印刷品会有差异,这对于我这个长期与数字设计打交道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触及了色彩的心理学效应,探讨了不同颜色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感知甚至行为。比如,为什么红色会让人感到兴奋,而蓝色则带来宁静?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理论支撑,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让我对色彩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感性层面,而是上升到了理性认知的高度。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色彩对比度和色调的文章,它们彻底改变了我以往粗浅的色彩搭配观念,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有目的地去运用色彩,来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
评分拿到《色彩原论(第三版)》时,我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想着不过是本基础理论的书,可能讲讲色轮、三原色之类的。然而,当我翻开它,才发现我错了,而且错得离谱。这本书的“原论”二字,名副其实,它仿佛是在为色彩的方方面面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地基。它从最基础的光学原理讲起,层层递进,将色彩的产生、传播、接收以及最终在我们大脑中形成认知,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一直以为色彩是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色彩更多的是我们大脑对光波刺激的一种解读。书中关于视锥细胞、视杆细胞的工作机制,以及色彩感知过程中的生理和神经学机制的描述,让我对自己的视觉系统产生了全新的敬畏。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看到“红色的苹果”,而不仅仅是“一个苹果”。而且,书中对色彩的测量和量化提出了非常系统的方法,这对于我这种需要进行精确色彩控制的领域来说,简直是解决了大问题。它不仅仅是“看”色彩,更是“量”色彩,这中间的跨越是巨大的。我曾为颜色标准的问题头疼不已,这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案,让我看到了清晰的思路。
评分我一直认为,色彩是我们感知世界最直接的媒介,而《色彩原论(第三版)》则以一种近乎“显微镜”的视角,为我揭示了色彩背后隐藏的惊人复杂性和科学性。它打破了我过去对色彩的许多刻板印象,比如认为它是主观的、难以捉摸的。这本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详实的资料,让我看到了色彩背后那套精密运作的系统。从光的物理特性,到眼睛的生理结构,再到大脑的神经传导,作者循序渐进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色彩认知模型,让我对“看见”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色彩适应性和色彩对比的分析,这些章节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不同环境下,我们看到的颜色会有所不同,以及如何通过对比来突出主体。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像是提供了一套“解密”色彩的工具,让我能够更深入地去理解和分析我们所处的视觉世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套思考和分析色彩问题的全新框架,这对于我理解艺术、设计乃至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色彩的艺术表现力充满好奇,但总觉得不得其法。《色彩原论(第三版)》的出现,简直是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而且是以一种极其理性、但又不失艺术灵魂的方式。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是将色彩背后的逻辑和规律,巧妙地融入了艺术创作的语境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色彩关系”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罗列冷暖、互补、邻近这些概念,更是通过大量的绘画、摄影作品作为范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这些色彩关系在实际艺术作品中是如何被运用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视觉冲击力。我之前总觉得有些作品色彩运用得“好”,但说不出具体原因,读了这本书之后,很多困惑都迎刃而解。它让我明白,好的色彩运用并非偶然,而是对色彩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作者还提到了色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义,这让我对色彩的解读又多了一个维度,不再局限于西方艺术的范畴。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色彩美感的人,变成了一个能够主动去分析和运用色彩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