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身心障碍者的观念、看法过时了吗?
你曾经帮倒忙或说错话而觉得冏吗?
身心障碍朋友现身分享、
知名文坛作家吕政达领航探索你所不知道的身心残障者世界
本书为吕政达针对身障、视障、听障、语障、智障、精障等多种残障类别,分别访问多位残障者及其家人,他们身处的障碍实相、如何克服此障碍、其他的感知情况、现代科技或社福系统的支援、遭遇的歧视……而写成的二十篇既温馨又有趣的故事。
同时,本书也邀请二十余位知名的「残障人士」或其亲友(如吴念真、陈长文、陈蔼玲、萧敬腾、萧煌奇、王晓书……等),以三百字的短文分享他们自身经历的小故事,一来让大众更为了解在现今台湾所谓的「残障」,同时也鼓励其他残障朋友积极发掘并珍惜自己的其他长处,乐观面对人生。
期待未来在面对外界的歧视或偏见时,每位残障朋友都能勇于去表达出:「其实我X得见!」
★ 更宽敞积极且具建设性的生命突破—轮椅族的南北纵走之旅
本书特色
许多身心障碍朋友在其生活经验中都面临了各式各样的言语歧视与差别待遇,本书作者吕政达收集了常用的成语及通俗谚语与不同障别身心障碍者之经验,广泛地检视日常言语中对身心障碍者的误解,并对社会的偏见言论进行改写。
本书一则则不同障别身心障碍者的心路历程分享,除了是鼓励身心障碍者自我实现的生命教育相关教材外,也希望透过介绍身心障碍者们宽敞积极且具建设性的生命突破,让心障碍者与家属能更有信心的参与社会,并唿吁社会大众能支持推动身心障碍者无歧视之友善环境。
名人推荐
约二十位残障者或其关系人,如吴念真、陈长文、陈蔼玲、萧敬腾、萧煌奇、王晓书……等
作者简介
吕政达
一九六二年生,台南市人,辅仁大学应用心理系学士、台大国发所硕士,辅大心理系博士生。曾任《张老师月刊》总编辑、《自立晚报》记者和副刊主编暨总主笔、信谊基金会《学前教育月刊》主编、《魅丽杂志》编辑总监、大学心理系教师等职。
文学创作内容包含散文、论述、心灵小品乃至政治相关书籍。一九九七年开始至今,屡获多项文学大奖,包括时报文学奖散文首奖和评审奖、联合报文学奖散文大奖、梁实秋文学奖散文首奖、宗教文学奖散文首奖、林荣三文学奖散文首奖,更获国艺会文学创作补助,并被九歌出版社选为台湾三十位散文代表作家之一。张艾嘉导演曾将其作品〈诸神的黄昏〉改拍成短片,收录在电影《10+10》中。
着有《不落跑老爸》、《怪鞋先生来喝茶》、《丈夫的祕密基地》、《走出生命幽谷》、《偷时间的人》、《从霸凌到和解》、《孤寂星球,热闹人间》、《长大前的练习曲》、《我在打造他的未来》、《异考录》等四十余种;其中《做个会发光的人》获新闻局选为优良青少年读物推荐,《与海豚交谈的男孩》荣获二○○五年《中国时报》开卷美好生活奖。
推荐序
作者序
名人分享文
第一篇 聋者之歌
说文解字来话聋
聋人音乐好帮手
玩音乐的听障人
摸音乐、看音乐
谱出「聋者之歌」
多元智能论
听障小作家
心智统合论
第二篇 画梦人
关于梦
画梦
沟通的门槛
第三篇 不被倾听的世界
说不出并非无感受
笔谈危机
消失的声音
无声之声
第四篇 我们是彼此的力量
勇敢走出去
定向行动
第五篇 盲人来报路
报路记
盲人地图
第六篇 黑暗体验记
黑暗对话
观照内在的练习
同理心的沟通
第七篇 摸探新世界
摸得到的艺术
全体并非部分加总
摸索
第八篇 盲剧很有料
「炸虾卷」剧团
口述影像
第九篇 我能感受妳最美的脸
不当黄脸婆
感受妆扮
品味—不一定用看的
与爱同行
第十篇 修整心灵之路
美与丑
折翼的身心
转念
有何相可破?
第十一篇 生命中的大梦
做梦的人
我的梦想
追求自主生活
第十二篇 轮椅旅行.说走就走
第一次的壮游
用轮椅旅行改变世界
奋斗麻烦路
自力生活新可能
第十三篇 痛
疼痛
受苦的身心
第十四篇 非关命运
遇到了
与命运相遇
自度度人
第十五篇 好做主迷思
做主
做决定的小时刻
决策的性别视角
第十六篇 当生命刮起狂风
疯言与疯语
练肖话
躁郁之心
把自己拼凑回来
风雨过后
第十七篇 都是坏日子惹的祸?
时代心病
难以撕下的标签
归因谬误
第十八篇 妈妈的勇气
轮椅妈妈
海棠
老实说,《残,我X得见》这本书,一开始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书名就很有意思,让人忍不住去猜想它到底想表达什么。拿到书的时候,我特意找了个安静的下午,泡了杯咖啡,然后慢慢地翻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张力,他能够把一些很抽象的概念,用非常具象的语言描绘出来,让你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我一直在琢磨,这个“X”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未知?是神秘?还是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体验?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我们去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去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见”世界。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真的让我拍案叫绝,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力,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能力,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它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人生答案”,但它却让我开始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见”。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这本《残,我X得见》啊,一开始看到书名,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书名也太、太、太……有个性了吧!” 真的,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懂的,甚至有点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带着点黑色幽默,又或者是一种深藏不露的哲思。我猜啊,作者一定是个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就像我们平时聊天,有时候突然冒出个词,让人会心一笑,又或者眉头一皱,开始琢磨。拿到书的时候,我特意放在床头柜上,每天睡觉前都会瞥一眼,总觉得它像一个神秘的邀请函,邀请我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书的封面设计也很特别,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而是带着一种极简的、甚至是有点疏离的美感,颜色搭配上也很考究,让人一看就觉得“哇,这书不简单”。翻开扉页,看到作者的名字,再结合这个书名,我心里已经开始勾勒出一个大概的轮廓了,或许是关于一些被社会遗忘的角落,或许是关于那些不被理解的情感,又或许是关于生命中那些难以言说的“残缺”,但偏偏就是这些“残缺”,造就了我们独特的“见”。我期待着,这本书能让我看见一些我从未留意过的东西,能让我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新的感悟。这种期待就像是准备迎接一位久未谋面的老友,你知道他一定会带来惊喜,但具体是什么惊喜,又是扑朔迷离,让人心痒痒的。
评分最近我真的是被这本《残,我X得见》给迷住了,每天上班通勤的路上,我都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你知道吗?有时候生活就像一部无声的电影,我们都在里面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努力地过着,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或者多了点不该有的东西。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把那些生活中的“杂音”给捕捉住了,然后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把它们变成了音乐。我特别喜欢作者的叙事方式,有时候像是娓娓道来,有时候又像是在你耳边低语,那种亲近感,让你觉得作者就在你身边,和你一起经历着书中的故事。我猜想,书中的角色一定都有着各自的“残缺”,但正是这些“残缺”,让他们在“见”的时刻,展现出了非凡的光芒。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所谓的“完美”,是不是真的存在?还是说,正是因为有了那些不完美,我们才更加真实,才更加懂得珍惜?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有时候是让你捧腹大笑,有时候又让你潸然泪下,但最重要的是,它让你开始审视自己,审视你所处的世界。我尤其对其中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描写印象深刻,那种细腻的、不易察觉的情感流动,真的写到了骨子里,让你忍不住点头称是,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
评分说实话,《残,我X得见》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以为会是那种比较沉重、压抑的故事,毕竟“残”这个字,本身就带着点沉甸甸的感觉。但读着读着,我却发现,它里面充满了生命的力量,而且是一种非常独特、非常不张扬的力量。作者的笔触很细腻,他能够捕捉到生活中那些最细微的情感,那些我们可能每天都会经历,但却从未真正留意过的瞬间。我特别喜欢他在描写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连接时所用的词语,精准到让你觉得“对,就是这样!”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阅读一本关于我们自己内心的故事集,里面有我们的欢笑,也有我们的泪水,有我们的困惑,也有我们的顿悟。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作者会选择“X得见”这个词?这里的“X”到底代表了什么?是未知的、是神秘的、还是是一种超越了语言的某种感受?我个人觉得,它可能代表了那些我们用逻辑无法解释,但却能用心去感受到的东西。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看见”了,但其实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真正的“见”,需要一种更深层次的洞察,需要一种超越物质、触及灵魂的感知。
评分拿到《残,我X得见》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被它的书名给吸引住了。它不落俗套,甚至有点叛逆,但又带着一种深邃的引力,让我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那些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或者被忽视的事物充满好奇,而这本书似乎就是通往那些世界的钥匙。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不会直接给你一个明确的结论,而是像在编织一张网,把各种看似无关的碎片串联起来,最终让你自己去构建出属于你的理解。我猜想,这里的“残”可能指的是那些不完美、不完整,甚至是破碎的部分,而“X得见”则是一种超越常规的看见,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这本书没有刻意去煽情,但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浓浓的人情味,让人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共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人物内心挣扎时那种克制而又精准的笔触,它没有大张旗鼓,但却能深深地触动人心。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追求的“完美”,是否真的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或许,正是那些“残缺”,才让我们更加完整。
评分我常常觉得,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到处都是岔路,有时候会迷失方向,有时候会撞到南墙。而《残,我X得见》这本书,就像是作者为我们画的一张地图,虽然这张地图不那么直观,甚至有些地方是留白的,但它却能引导我们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方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遗憾”这个主题时的态度,他没有回避,也没有过度渲染,而是用一种非常平静、非常接纳的姿态,去呈现那些生命中的不完美。我猜想,作者自己一定经历过很多,才能写出这样充满智慧和力量的文字。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就是关于“接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接受那些“残缺”的部分,我们总想把它修补得完美无瑕,但往往适得其反。这本书让我明白,正是因为有了那些“残缺”,我们才显得如此独特,如此鲜活。它鼓励我去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去发现隐藏在“残缺”背后的另一种“见”。我常常在想,如果每个人都能用这种心态去面对生活,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评分拿到《残,我X得见》的时候,说实话,我有点小小的犹豫。这个书名,怎么说呢,有点……嗯,有点直接?让我联想到一些比较边缘、比较晦涩的东西。但你知道,有时候越是这样,越是能激起我的好奇心。我就是一个对未知充满渴望的人,总觉得生活中总有些东西是我们看不见的,或者是不愿意去承认的。所以,我还是把它带回家了。读完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它不是那种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朴实无华,却直击人心。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个经验老到的心理医生,用他的笔触,一点点剥开那些我们内心深处的伤痕,然后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让我们去面对,去接受。书中的一些片段,真的让我反复回味。比如,关于“放下”的部分,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但作者通过一个非常具象的故事,让我豁然开朗。我突然明白,有时候,“残”并不是一种缺失,而是一种留白,让我们有空间去“见”到更多。这本书带来的思考,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残缺”与“完整”的关系,也让我对“看见”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残,我X得见》这本书,我大概是断断续续地看了有段时间了,但每一次翻开,都能有新的发现。它不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更像是需要细嚼慢咽,反复品味的美食。我一直觉得,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治愈”的力量,但这种治愈不是那种强行给你打鸡血,而是像温水一样,慢慢地渗透到你的心里,让你感受到一种平静和释然。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选择”的部分,有时候,我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会留下一些“残缺”的痕迹,但正是这些痕迹,构成了我们独特的人生轨迹。作者没有去评判这些选择的好坏,而是让我们去理解,去接纳。他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放不下那些“曾经”,放不下那些“如果”,但“X得见”却在提醒我们,要往前看,要去看见那些即使带着“残缺”也依然存在的可能性。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本心灵的指南,它不会告诉你答案,但它会引导你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我还在不断地回味和思考,这本书带给我的影响,一定会是长久的。
评分最近我真的很着迷于《残,我X得见》这本书,每次一拿起它,时间都好像过得飞快。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个对生活有着深刻体悟的人,他用一种非常诗意、又带着点戏谑的方式,把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某些角落给挖掘了出来。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残”,或许是对生命中不完美之处的坦然面对;“X得见”,则是一种超越表象的洞察力,一种看透本质的能力。我喜欢作者的叙事结构,有时候像是在碎片化的回忆中穿梭,有时候又像是在静静地观察一幅画。他没有给我一个线性的故事,但却让我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情感张力。书中的某些情节,真的让我忍不住去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那些曾经的遗憾,曾经的错过,在作者的笔下,似乎都变成了一种别样的风景。它没有强迫你去接受什么,而是让你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共鸣,一种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残缺”和谐相处。
评分说真的,读《残,我X得见》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奇妙。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畅销书那样,上来就抛出各种“人生大道理”,而是像一位老朋友,不紧不慢地和你聊着天,聊着生活,聊着那些细枝末节,但聊着聊着,你就会发现,他说的每一个字,都精准地戳中了你的心。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时那种细腻的处理方式,他不是直接告诉你这个人怎么想,而是通过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场景,一些微小的表情,一些不经意的动作,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感受。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作者要用“残”来形容,又用“X得见”来连接?我觉得,这或许是一种反向的思考,一种对常规的颠覆。我们习惯了追求“圆满”,追求“完整”,但作者却告诉我们,有时候,“残缺”本身就包含着一种“见”的可能。它不是一种缺失,而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看见”的定义,它不再仅仅是视觉上的感知,更是一种心灵上的领悟,一种对生命本质的触碰。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种下了新的思考,我期待着它能生根发芽,让我看到更多我未曾想象过的风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