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最新小说力作
★九○年代,台北小酒吧真实故事改编。
★即使台北已然改变,亲身经历过的人总还是记得的。
小时候,我有一本图画书,每一页都有图有镂空,一页图画单独看是一种风景,一页叠在另一页之上,又有不同的想像。
这三篇小说也是这样,发生在台北的两家小酒吧,蝴蝶养猫与龙舌兰,时间横跨二十年,故事还在延续,酒吧已经消失,在不同的人生截面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图像。
那些不存在的存在,使人沧桑,寂寞荒凉。
作者简介
杨明
东海大学中文系毕业,佛光大学文学硕士,四川大学文学博士。
曾任《中央日报》记者、《自由时报》副刊编辑,二○○三年赴成都重温校园生活,二○○八年客居杭州讲学。
曾获《中央日报》文学奖小说类、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散文类,作品关注现代人的情感与心灵,擅长探讨都会两性关系,笔触温柔细腻,观察深入独到,字里行间别有新意,既能满足阅读趣味,还能启发对于人生的思考。
着有《城市边上小生活》、《味蕾的爱恋记忆》、《梦着醒着》、《海边的咖啡店》、《走出荒芜》等三十余种散文小说集。
自序
不存在的存在,蝴蝶养猫
龙舌兰
从今往后
别后
自序
爱是没有人能了解的东西
爱是永恆的旋律
爱是欢笑泪珠飘落的过程
爱曾经是我也是你
四年了,我多次梦到你。
一开始,梦里的你跨越冥界,你清楚我也明白,我们一起守着秘密;后来梦里你和我说,你有不得已的原由,编出这瞒天大谎,于是我们碰面如情报剧般大费周章;最近,你大方坦然,犹如度假回来,我也不觉有异。你新开的店在一家Shoping Mall的一楼,宽敞明亮,我们坐在鲜艳的L型沙发上用香摈杯喝气泡白酒,阳光透过玻璃窗几乎要碰触到我的手指,有昔时龙舌兰的熟客进来,悄悄问我:「她回来有事吗?」我说:「没事,就是回来不走了。」于是大家安下心来,在这座城市我们又有个地方可以去,可以安放情绪心事和什么都不想做的时间。
你走后,我频频回顾,犹如一个老人,我们的人生是怎么走到这一步?我于是惊觉,你走了,我也一下老了,我们一路相伴走过的年轻岁月原本那么确实,如今却没了凭据。我开始写这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故事,起初我以为是为了兑现你曾经交代我为你写传的玩笑,当时你说书名就用《我的前半生》,说这话时自然没想到你的一生远比我们以为的仓促。在杭州对着电脑的我思绪回溯到台北,在已然消失不可重现的二十个年头里穿行,清楚的意识到时间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我先写了〈从今往后〉,这是这本书中写的最顺利的一篇,犹如小说开头说的,你常说我是你最好的朋友,我总得记下些什么关于你的文字。写完后,却觉得还有更多的东西要说,至于那东西是什么?其实我也说不清,有眷恋,也有怨尤,有不舍得,也有不甘心。我又写了〈龙舌兰〉,这次并不顺利,我只能以我的视角去看这家曾经在台北延吉街存在多年的Pub,天天在那里出没的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我真的知道吗?我隐约觉得你被深邃的黑洞攫住,我没法分辨是我拉不出你来,还是你根本不想让我拉出来,我们的关系开始出现矛盾与纠结,但是因为眷恋,所以隐忍着不戳破。
写的过程里,我不禁回忆许多日后的情由端倪是否发生在更早以前,我愈写愈看见自己过去故意忽略的矛盾,不敢碰触的纠结。这本书的写作停了一段时间,走在台北的我,意识到,不仅是龙舌兰,还有更早我们在新生南路的经营的蝴蝶养猫,这二十年来,台北许多曾经留有我们记忆的地方都消失不见了。
岁月将我遗弃在了这一头,你也是。
龙舌兰和蝴蝶养猫的朋友们,总以为我为你的骤然离世悲伤,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是不可置信,你遗弃了我,将我留在长路的一端。当我开始写〈不存在的存在,蝴蝶养猫〉,我终于意识到我怎么都说不完整这个故事,我絮絮叨叨说的只是我的回忆,我的思念,我再也无人可说的话语。我没法把你安放在我的文字里,但是这些文字却渐渐将我从一种我说不清的情绪里释放了出来。
如今,这三篇小说要结集了,他们各自独立成篇,却说的是同一个故事,小说里的人尽管名字不同,但化身的原型重叠。小时侯,我有一本图画书,每一页都有图有镂空,一页图画单独看是一种风景一种想像,一页叠在另一页之上,又有不同的风景与想像,这三篇小说也是这样,故事是延续的,但在不同的人生截面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图像。
蝴蝶养猫还在的时候,我们一起去唱K,你总是会点〈不要问我过得好不好〉拉着我一起唱:「不要问我过得好不好,我的心事你应该知道,当寂寞越来越多,骄傲越来越少,只希望有你白头到老。」是的,我一直以为不管谁离开了我,你都不会离开,结果你却毫无预示的彻底离开了我停留的世界。那时曾以为领略到的苍凉悲怆,如今想来都因为年轻,而有了光采,而这些都是你走后,我才明白的。
我依然会突然有打电话给你的冲动,回台北时有到延吉街找你喝酒的念头,但是,稍纵即逝。我不再提醒自己你不在了的事实,也不再告诉自己有些话有些事再也无人可说,你的离世是我的慢性病,我会找到新的活法,就像血糖高的人建立不同过往的饮食方式。
前几天,走在超市,突然听到这样的歌:你会不会忽然的出现在街角的咖啡店,我会带着笑脸回首寒喧和你坐着聊聊天。我多么想和你见一面,看看你最近改变,不再需说从前。只是寒暄对你说一句,只是说一句:好久不见。这些年,我听到许多情歌想到的都是你,于是,不论行走街头还是斜倚咖啡店窗边,总是猝不及防的惹起伤怀。但这一回,我没有再偷哭,没有再泪眼模煳,我明白这就是我现在对你的心情。而你,对于这本书,你会怎么说?
别后
钱钟书的《围城》里这样写道:「心像和心里的痛在赛跑,要跑得快,不让这痛赶上,胡扯些不相干的话,仿佛抛掷些障碍物,能暂时拦阻这痛的追赶。」你走了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就是这样的感觉,我不能提到你,和你相关的事也不能,可我的脑子又无法控制的不断想到你。我觉得自己接下来的人生像是一本装订错了的书,还遗失了许多书页,再也无法拼凑出原本的样貌。
当你失去一样珍贵的东西时,总是会忍不住回想起,初相遇的甜美,那甜美在初遇的那一刻,其实还不知情。
第一次见到你,是在台中绿川边上的仁友公车站,你和JZ在一起,后来我才知道你们刚去千越百货二楼吃牛排,而我刚从新大方书店的地下室走回地面,这样的相遇,我总觉得你们略胜一筹。JZ为我们做了介绍,JZ是我幼稚园时代一起长大的朋友,而你是她中学最好的朋友,至少她是这么告诉我的,你随口和我开了个玩笑,虽然一身拘谨的白衣蓝裙校服,顶着傻气十足的短发,但你看起来很开朗。那一年,你十六岁,我十五岁,从此我们开始了长长地相伴。现在回想起来,消失了的不仅是你,在更早的时候,千越百货公司和新大方书店就已经从台中的地表消失了。
教室里,学生的课堂报告,讲的是王小波,太太到国外进修时,因为心肌梗塞过世,死时独自在家,身边再无他人,和你一样,你离开时,也是独自一人。那时的他比现在的你年轻,黄泉路上无老少,道理我懂,却无法因此觉得比较能接受你的离开。年轻的学生望着我,轻声说,老师,生命无常啊!
他们不知道,你走了,我失去的不仅是你,还有我们共同的记忆,再无凭证。二十三岁的时候,我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高兴的叫你去书店买,那时候新大方还在,我常故意走下楼梯看老板将我的书放在哪,如果凑巧遇到有人正翻阅我的书,我就会在心里高兴上一阵子。我想你是为我骄傲的,每次你向别的朋友介绍我时,总说:「她是写小说的哦,以后她会写一本小说叫做我的前半生,主角就是我。」现在我却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相伴越久,我越不知道如何写你,以及属于你的故事。
你一直想披上白纱,至少一回,感情路上却一直所遇非人,始终没能完成心愿,虽然你曾开玩笑说,我结婚,可使全天下的男人都得到解脱,只有一个男人倒楣;但如果你嫁人,就是全天下的男人损失,只有一个男人得到幸福,所以你才没嫁。
下课钟响,我收拾好东西从前门走出教室,一男一女两个学生追着喊我,接着讨论刚才课堂上提及的作品,男同学说,老师,这篇小说里的主人翁似乎随时可以抛下自己的人生,这是不现实的啊!我随口反问,你认为现实人生是怎样的?女同学抢着说,至少要结婚生子。
成为一名贤妻良母是你中学时代的心愿,却直到你离开人世都没能实现。学校毕业工作数年的你勇敢和同事一起离职创业,却也为日后多舛的命运埋下伏笔,昔时共同创业的伙伴卷款潜逃,你几番挣扎,依然无法再起。爱情和事业的双重打击,我甚至不知何者伤你更重。
婚前,我曾经住在你楼下,后来又搬到你对面,去台中看你时,我留意到你对面的塔位仍是闲置的,我犹豫了一下,要先订下,将来继续和你当邻居吗?那段日子,不上班的时候,我们常常一起逛街吃饭,忠孝商圈的高雄木瓜牛奶、温莎小镇、圣玛莉咖啡,往东的赛马义大利餐厅、明洞韩国料理,往南的钻石楼、躲猫猫,往北的京兆尹、中兴百货,我们曾经出入的这些地方,都已从台北地图彻底消失。消失的名单上,最让我们念念不忘的,当然就是我们曾在新生南路经营的PUB蝴蝶养猫,和延吉街的三布五石。
一九九二年一月,我们不经思索的顶下了第一家店,那时你每天从贸易公司下了班就去开店,等到十点半,报社下班的我也就来了,一些不明究里的酒商背后称唿我们是苦情姐妹花,以为姐姐辛苦供妹妹读书,妹妹夜校下了课就赶来帮姐姐。这些镌刻着我们足迹话语的场所,通通在你离开前业已消失,记忆还留下些什么给我,竟像是我平白哄了自己一场,欢笑悲伤全没了凭据。
校舍走廊光线幽暗,尽头的玻璃窗撒进的大片阳光,尚不足以漫淹至脚边。我说,人生有很多种选择,不是仅有单一选项,女同学仍在抢话,我妈说,中国人最重传宗接代,孩子一定得生,那么晚生不如早生。简洁有力的人生哲学,你也曾这样想吗?怎么没人告诉你,如果你这样做了,人生会有所不同吗?我忍着没跟学生说,人生除了死亡,其他所有选择都不是唯一不可变的啊,生孩子不是,结婚更不是,只有死亡才是。
我以为无论人生怎样往下走,至少我的身边还有你,在我们老了以后,一起啰啰嗦嗦的数叨着,我们以前哪……我从没想过你会比我们之中的谁先离开,一起变老成了不可能的愿望时,原本对衰老的无奈与哀伤,此刻却突然有了几分温馨,只是我永远失去了这机会。你走的那天,我在杭州,回台后,朋友向我说起你走后的种种,我脑子里浮现的却是杭州窗外的雪景,接到你骤然离世的电话时,我正在厨房准备晚餐,挂了电话后,我回到厨房打开瓦斯炉,在锅里倒入油,依序放入葱段、肉丝、木耳和金菇,我完全不相信你已经走了,我继续工作、吃饭、睡觉,直到有一天早上醒来,发现窗外的街道、花圃、屋顶,全都覆盖着白雪,在白茫茫的世界里,是贾宝玉回身告别俗世的雪地,我突然明白,你走了的事实。
我想起了小说《City》中的一段对话,「我为什么还活着?」「这是酒吧,你要教堂的话,在路的那边。」龙舌兰酒吧从台北消失了,酒吧对面的天主教堂还在,我曾以为那座教堂会先搬走,寂寞的夜晚,微醺时我们也曾拿那座教堂开开玩笑、发发感慨,原来生死问题只适合教堂,不适合酒吧。
过了七七,我才梦见你,也是在你的酒吧,你见我来了,却没和我说话,反而打电话给二叔,要二叔催我快走。我听见你说,杨明来了,二叔问,你没告诉她吗?你回答,我没想到她会来这啊。朋友听完我的梦,推测我误入冥界,所以你急着要我走。
就是在我认清你走了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的那一刻,我恍然明白,白雪是上天给人类的恩赐,这是生存在亚热带的我们没能发现的。每年隆冬的白雪将一切覆盖住,你熟悉的街道、楼宇,游走潜藏其间的爱怨欲嗔,一併不见,你以为在你心里,但眼前不见,遂失凭依,北国冬日,原是休憩之际,田里农活已停,万物具休,直到来春,人的心念也在白雪皑皑的覆盖下冷寂了下去,不得不放下。我们却不明白天地四时的道理,执着盎然爱欲,炽烈不息,只知夏耘,不知冬藏,于是你提前用尽额度,刷爆了时间给你唯一的一张卡,直到离去的一刻,才不得不学会了放手。
我也必须松开我的手,前去台中看你的那天,朋友嘱我别哭,有人说生者的眼泪,会让往生者不舍离去。于是,我对你说,既然走了,就放心地走,你曾说你没法像我一样,在感情尚未耗尽前潇洒离开,这回你不就这样做了吗,抢在我前面,去了另一个国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来愈多的朋友去了那一边,我宁愿当做你们移民了,总有一天我也会拿到那一个国度的签证,只是这一回你竟然背着我偷偷先办了。
徐志摩的诗,我们年轻时曾经唱过的:假如你愿意,请记着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在悠久的坟墓中迷惘,阳光不升起也不消翳,我也许,也许我还记得你,我也许把你忘记。
那时不懂的哀伤,岁月已经都教给了我们。
當我拿起《從今往後》這本書,心裡就湧起一股莫名的期待。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詩意,似乎暗示著一個故事的開始,也可能是一段回憶的延續。而當我真正開始閱讀,我發現它所帶給我的,遠比我預期的更加豐富和深刻。它沒有驚天動地的愛情,也沒有複雜的陰謀,但它卻有著一種緩慢而強大的力量,將我深深地吸引。 作者對台灣社會的描寫,簡直是出神入化。那些關於老街的風景,關於傳統小吃的味道,關於人們日常的對話,都讓我倍感熟悉。我彷彿能聞到空氣中的濕潤,聽到街角的狗吠聲,感受到那份獨特的在地氣息。作者將這些細節捕捉得如此精準,讓閱讀本身就變成了一場溫暖的台灣之旅。 書中的角色,沒有誰是絕對的英雄或反派,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著各自的優點和缺點,有著自己的掙扎和成長。作者並沒有刻意去美化他們,而是將他們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包括他們的脆弱,他們的迷惘,他們的堅韌。這種真實感,讓我更容易與他們產生連結。 我對書中關於「時間」的處理方式,印象極其深刻。它不是一種線性的、單向的推進,而是透過各種物件、場景、回憶,讓時間的感受變得更加立體和柔軟。有時候,一個熟悉的味道,一個老舊的物件,就能將你拉回到過去的時光。這種對時間感的營造,讓整本書都充滿了一種懷舊而溫馨的氛圍。 《從今往後》在情感的描寫上,也極其細膩。它沒有誇張的渲染,也沒有刻意的煽情。作者只是用一種平靜而溫柔的語氣,去呈現角色們內心的波動。有時候,一個眼神的交匯,一個無聲的陪伴,就能傳達出比千言萬語更深刻的情感。 書中對於「家庭」的描寫,也讓我深思。它不是那種完美無瑕的家庭畫像,而是充滿了現實的挑戰和溫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夫妻之間的磨合,親戚之間的互動,都被描繪得真實而深刻。 這本書的文字,也讓我感到非常舒服。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艱澀的詞彙,而是用一種最樸實、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去傳達情感和思想。讀起來,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在溫暖的午後,悠閒地聊天。 我認為《從今往後》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感動。它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發現身邊的溫暖。 這本書就像是台灣的「茶葉蛋」,雖然看似平凡,卻能給予人溫暖和力量。 總之,《從今往後》是一本充滿了生活智慧和情感力量的小說。它會讓你感受到,即使在充滿變數的世界裡,也有一些溫暖的情感,是永遠不會被時間所沖淡的。
评分當我翻開《從今往後》這本書,第一個感覺就是一種沉靜。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時間的厚重感,像是翻開一本陳年的相冊,又像是走進一間充滿故事的老房子。它並沒有張揚的語氣,而是用一種平和、內斂的方式,徐徐道來。 作者對台灣社會的描寫,細膩而真實,彷彿一位觀察入微的鄰居,在你耳邊輕聲訴說著生活中的種種。那些關於巷弄裡的景象,關於傳統市場裡的聲音,關於人們的日常對話,都讓我感到無比的親切。作者捕捉到的,不僅僅是表面的場景,更是那份獨特的在地情感。 書中的角色,沒有誰是完美的,他們都像是我曾經在台灣的街頭巷尾,或是在親友聚會時,所遇見過的人。他們有著各自的煩惱,有著自己的堅持,也有著對未來的期盼。作者並沒有刻意去美化他們,而是將他們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包括他們的脆弱,他們的迷惘,他們的堅韌。 我對書中關於「時間」的處理方式,印象極其深刻。它不是一種線性的、單向的推進,而是透過各種物件、場景、回憶,讓時間的感受變得更加立體和柔軟。有時候,一個熟悉的味道,一個老舊的物件,就能將你拉回到過去的時光。這種對時間感的營造,讓整本書都充滿了一種懷舊而溫馨的氛圍。 《從今往後》在情感的描寫上,也極其細膩。它沒有誇張的渲染,也沒有刻意的煽情。作者只是用一種平靜而溫柔的語氣,去呈現角色們內心的波動。有時候,一個眼神的交匯,一個無聲的陪伴,就能傳達出比千言萬語更深刻的情感。 書中對於「家庭」的描寫,也讓我深思。它不是那種完美無瑕的家庭畫像,而是充滿了現實的挑戰和溫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夫妻之間的磨合,親戚之間的互動,都被描繪得真實而深刻。 這本書的文字,也讓我感到非常舒服。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艱澀的詞彙,而是用一種最樸實、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去傳達情感和思想。讀起來,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在溫暖的午後,悠閒地聊天。 我認為《從今往後》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感動。它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發現身邊的溫暖。 這本書就像是台灣的「刈包」,雖然外表樸實,但包入的餡料卻能帶來豐富的層次感和滿足。 總之,《從今往後》是一本充滿了生活智慧和情感力量的小說。它會讓你感受到,即使在充滿變數的世界裡,也有一些溫暖的情感,是永遠不會被時間所沖淡的。
评分第一次拿到《從今往後》這本書,我心裡就對它充滿了好奇。它的書名給人一種既有回顧也有展望的感覺,讓人不禁想知道,作者究竟想在這本書裡講述怎樣的故事。當我翻開第一頁,我便被它所營造出的獨特氛圍所吸引,它並沒有那種轟轟烈烈的情節,反而是以一種細膩、溫柔的筆觸,緩緩展開一個個動人的篇章。 作者對台灣社會的描寫,簡直如同親臨現場一般。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像是清晨市場裡此起彼落的叫賣聲,午後巷弄裡傳來的飯菜香,又或是夏日傍晚,人們在騎樓下乘涼的情景,都讓我感到無比的熟悉和親切。作者捕捉到的,不僅僅是表面的景象,更是那份藏在其中的人情味。 書中的角色,沒有誰是完美的,他們都像是我曾經在台灣的街頭巷尾,或是在親友聚會時,所遇見過的人。他們有著自己的煩惱,有著自己的堅持,也有著對未來的期盼。作者並沒有將他們塑造成理想化的形象,而是將他們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包括他們的脆弱,他們的掙扎,他們的喜怒哀樂。 我對書中關於「時間」的處理方式,印象極其深刻。它不是一種線性的、單向的推進,而是透過各種物件、場景、回憶,讓時間的感受變得更加立體和柔軟。有時候,一個熟悉的味道,一個老舊的物件,就能將你拉回到過去的時光。這種對時間感的營造,讓整本書都充滿了一種懷舊而溫馨的氛圍。 《從今往後》在情感的描寫上,也極其細膩。它沒有誇張的渲染,也沒有刻意的煽情。作者只是用一種平靜而溫柔的語氣,去呈現角色們內心的波動。有時候,一個眼神的交匯,一個無聲的陪伴,就能傳達出比千言萬語更深刻的情感。 書中對於「家庭」的描寫,也讓我深思。它不是那種完美無瑕的家庭畫像,而是充滿了現實的挑戰和溫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夫妻之間的磨合,親戚之間的互動,都被描繪得真實而深刻。 這本書的文字,也讓我感到非常舒服。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艱澀的詞彙,而是用一種最樸實、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去傳達情感和思想。讀起來,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在溫暖的午後,悠閒地聊天。 我認為《從今往後》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感動。它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發現身邊的溫暖。 這本書就像是台灣的「珍珠奶茶」,雖然簡單,卻能帶來滿滿的幸福感和療癒。 總之,《從今往後》是一本充滿了生活智慧和情感力量的小說。它會讓你感受到,即使在充滿變數的世界裡,也有一些溫暖的情感,是永遠不會被時間所沖淡的。
评分剛拿到《從今往後》這本書的時候,腦海裡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但越讀下去,我越發覺,這本書其實不在於「接下來」,而在於「此刻」和「曾經」。作者巧妙地將不同時間線的敘事交織在一起,營造出一種既熟悉又疏離的閱讀體驗,就像是站在一個岔路口,回望來路,又眺望前方,心中百感交集。 這本書對台灣社會的細膩刻畫,真的讓我驚豔。它沒有刻意去渲染什麼,只是像一位老友,在你耳邊輕輕訴說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讀到關於社區活動的描寫,那些熱心參與的鄰居,那些為了讓社區更美好而付出的努力,讓我看到了台灣社會中,那份溫暖而堅韌的人情味。 書中的角色,每一個都像是我曾經認識,或者曾經擦肩而過的人。他們有著各自的煩惱,各自的夢想,但最重要的是,他們都在努力地生活著。作者並沒有給他們安排什麼戲劇性的命運,而是讓他們在日常的瑣碎中,展現出生命的韌性和光輝。 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情感」的處理。它不是那種直白的表白,而是藏在細微的互動中,藏在欲言又止的言語裡。有時候,一個眼神,一個無聲的陪伴,就能傳達出比千言萬語更深刻的情感。這種「留白」的藝術,讓讀者有更多的空間去想像和體會。 《從今往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對於「失去」和「獲得」的辯證關係的描寫。有時候,我們在失去一些東西的同時,也在獲得著新的體悟。有時候,我們為了追求某些東西,而忽略了身邊的珍貴。作者並沒有給出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 書中對於「時間」的流動感,我也非常欣賞。它不是一種單向的、機械式的推進,而是透過回憶、透過物件,讓時間變得更加柔軟和有彈性。我讀著讀著,彷彿看到了不同時代的台灣,看到了不同階段的自己。 而且,這本書的文字,非常具有台灣的在地特色。那些口語化的表達,那些帶著點在地腔調的詞彙,都讓我倍感親切。讀起來,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在巷口閒聊。 我認為《從今往後》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能夠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感動。它沒有宏大的敘事,但它有著深刻的情感連結。它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發現身邊的美好。 這本書就像是一幅精緻的台灣風景畫,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百態和情感起伏。 總之,《從今往後》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它會讓你感受到,即使在不斷變化的世界裡,有些溫暖和情感,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评分我拿到《從今往後》這本書時,就被它簡潔卻意味深長的書名所吸引。我一直在想,這「從今往後」究竟代表著什麼?是告別過往,迎接新生,還是時間的一種延續?讀完之後,我才明白,這本書其實是關於時間的流動,關於情感的沉澱,以及關於生命中那些細微卻又深刻的瞬間。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卻有著一種緩慢而強大的感染力。 作者對台灣社會的描寫,簡直是維妙維肖。那些關於老街的建築,關於傳統市場的熱鬧,關於人們日常的對話,都讓我感到無比的熟悉。我彷彿能聞到那裡特有的氣味,聽到那裡特有的聲音,感受到那份獨特的在地情感。作者捕捉到的,不僅僅是表面的景象,更是那份藏在其中的生活質感。 書中的角色,沒有誰是完美的,他們都像是我曾經在台灣的街頭巷尾,或是在親友聚會時,所遇見過的人。他們有著各自的煩惱,有著自己的堅持,也有著對未來的期盼。作者並沒有刻意去美化他們,而是將他們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包括他們的脆弱,他們的迷惘,他們的堅韌。 我對書中關於「時間」的處理方式,印象極其深刻。它不是一種線性的、單向的推進,而是透過各種物件、場景、回憶,讓時間的感受變得更加立體和柔軟。有時候,一個熟悉的味道,一個老舊的物件,就能將你拉回到過去的時光。這種對時間感的營造,讓整本書都充滿了一種懷舊而溫馨的氛圍。 《從今往後》在情感的描寫上,也極其細膩。它沒有誇張的渲染,也沒有刻意的煽情。作者只是用一種平靜而溫柔的語氣,去呈現角色們內心的波動。有時候,一個眼神的交匯,一個無聲的陪伴,就能傳達出比千言萬語更深刻的情感。 書中對於「家庭」的描寫,也讓我深思。它不是那種完美無瑕的家庭畫像,而是充滿了現實的挑戰和溫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夫妻之間的磨合,親戚之間的互動,都被描繪得真實而深刻。 這本書的文字,也讓我感到非常舒服。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艱澀的詞彙,而是用一種最樸實、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去傳達情感和思想。讀起來,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在溫暖的午後,悠閒地聊天。 我認為《從今往後》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感動。它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發現身邊的溫暖。 這本書就像是台灣的「麻糬」,雖然口感Q彈,卻能帶來溫暖而實在的滿足感。 總之,《從今往後》是一本充滿了生活智慧和情感力量的小說。它會讓你感受到,即使在充滿變數的世界裡,也有一些溫暖的情感,是永遠不會被時間所沖淡的。
评分當我拿到《從今往後》這本書時,我並不知道它將會帶我踏上一段怎樣的旅程。但隨著我一頁一頁地翻閱,我漸漸被它所營造出的獨特氛圍所吸引,彷彿走進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時空。它不像坊間許多小說那樣,充滿了戲劇性的衝突或驚心動魄的情節,反而是以一種極為平和、細膩的筆觸,描繪出生活中的各種片段。 作者對於台灣社會的觀察,實在是太到位了。那些對日常生活的細節描寫,像是市場裡攤販們的吆喝聲,巷口老厝的紅瓦屋頂,或是午後的雷陣雨,都讓我感到無比的親切。我甚至能聞到書中描寫的飯菜香,聽到鄰里間的談笑聲,彷彿自己就生活在那樣的場景裡。 書中的角色,他們都不是什麼偉大的人物,他們是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普通人。有著各自的煩惱,有著自己的小確幸,也有著對未來的迷惘。作者並沒有將他們塑造成完美無缺的形象,而是將他們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包括他們的脆弱,他們的掙扎,他們的喜怒哀樂。這種真實感,反而讓我更能與他們產生共鳴。 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時間」的處理方式。它不是一種線性的、單向的推進,而是透過各種物件、場景、記憶,將時間的感受變得更加豐富和立體。有時候,一個物件的出現,就能勾起一段塵封的往事,讓過去與現在產生奇妙的連結。這種對時間的運用,讓整本書都充滿了一種懷舊的溫暖。 《從今往後》在情感的描寫上,也非常細膩。它沒有誇張的表白,也沒有煽情的段落,而是將情感藏在每一個微小的互動中,藏在每一個欲言又止的瞬間。有時候,一個眼神的交匯,一個無聲的陪伴,就能傳達出比千言萬語更深刻的情感。 書中對於「家庭」的描寫,也讓我深思。它不是那種一帆風順的理想化家庭,而是充滿了現實的挑戰,也充滿了愛與包容。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夫妻之間的理解,親戚之間的互動,都被描繪得真實而深刻。 這本書的文字,也讓我感到非常舒服。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艱澀的詞彙,而是用一種最樸實、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去傳達情感和思想。讀起來,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在溫暖的午後,悠閒地聊天。 我認為《從今往後》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感動。它讓我重新審視了生活中的點滴,重新發現了身邊的溫暖。 這本書就像是台灣特有的「古早味」蛋糕,雖然樸實無華,卻充滿了濃郁的香氣和難忘的味道。 總之,《從今往後》是一本充滿了生活智慧和情感力量的小說。它會讓你感受到,即使在充滿變數的世界裡,也有一些溫暖的情感,是永遠不會被時間所沖淡的。
评分第一次翻開《從今往後》這本書,我還在揣測著,這個書名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故事。是關於告別,還是關於新的開始?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更像是在描繪一種「狀態」,一種在時間的洪流中,人們如何與過去和現在和解,又如何面對未來的狀態。它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驚天動地的愛情,但它就是有種力量,能讓你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作者對於台灣社會的觀察,細膩入微,彷彿一位歷史學家,又像是一位人類學家,用文字記錄著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軌跡。那些關於老街的景象,關於市集的喧囂,關於人們的日常對話,都讓我感到無比的親切。我甚至能想像到,那種濕潤的空氣,那種陽光的溫度。 書中的人物,他們都不是傳奇,他們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著各自的煩惱,有著自己的堅持,也有著對未來的期盼。作者並沒有試圖去美化他們,而是將他們最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包括他們的脆弱、他們的掙扎,他們的矛盾。這種真實,反而讓我更加能夠理解和接受他們。 我對書中對於「時間」的處理方式,印象尤其深刻。它不是一種線性的、單向的推進,而是透過各種物件、場景、回憶,讓時間的感受變得更加立體和柔軟。有時候,一個熟悉的味道,一個老舊的物件,就能將你拉回到過去的時光。這種對時間感的營造,讓整本書都充滿了一種懷舊而溫馨的氛圍。 《從今往後》在情感的描寫上,也極其細膩。它沒有誇張的渲染,也沒有刻意的煽情。作者只是用一種平靜而溫柔的語氣,去呈現角色們內心的波動。有時候,一個眼神的交匯,一個無聲的陪伴,就能傳達出比千言萬語更深刻的情感。 書中對於「家庭」的描寫,也讓我深思。它不是那種完美無瑕的家庭畫像,而是充滿了現實的挑戰和溫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夫妻之間的磨合,親戚之間的互動,都被描繪得真實而深刻。 這本書的文字,也讓我感到非常舒服。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艱澀的詞彙,而是用一種最樸實、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去傳達情感和思想。讀起來,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在溫暖的午後,悠閒地聊天。 我認為《從今往後》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感動。它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發現身邊的溫暖。 這本書就像是台灣特有的「手沖咖啡」,雖然需要時間,但每一口都充滿了層次感和細緻的味道。 總之,《從今往後》是一本充滿了生活智慧和情感力量的小說。它會讓你感受到,即使在充滿變數的世界裡,也有一些溫暖的情感,是永遠不會被時間所沖淡的。
评分喔,這本《從今往後》真是讓我驚喜連連,從拿到書到合上最後一頁,都沉浸在一個非常特別的時空裡。一開始翻開,我還在想,這個書名聽起來有點…嗯,像是有什麼了斷,或是個新篇章的開頭?但隨著故事的展開,我發現作者巧妙地用一種很細膩、很生活化的筆觸,描繪出許多我曾經在台灣的日常經驗裡,或許也曾經感受過,但從未被如此深刻捕捉的情緒和場景。 它不是那種轟轟烈烈、充滿戲劇衝突的小說,反而是像走進一個熟悉的巷弄,偶然聽見鄰居阿嬤在門口聊天,或是看見巷口那間賣了幾十年的雜貨店,在夕陽下泛著溫暖的光。書裡的角色們,他們有著各自的煩惱,有著對未來的迷惘,也有著對過往的懷念。但最讓我動容的是,作者並沒有把這些描繪成苦情劇,而是用一種淡淡的、帶著點幽默和自嘲的口吻,讓我們看見了生命中的韌性。 像是其中一個情節,我至今仍印象深刻,是一位母親面對孩子離家求學的無奈和不捨。不是那種歇斯底里的哭喊,而是那種在準備孩子行李時,不斷往裡面塞著一包包的零食,又偷偷拿出幾件多餘的衣物,深怕孩子在外受苦的細微動作。這種對細節的觀察,太真實了!彷彿我腦海中,也浮現出我媽媽過去為我準備火車便當時的畫面。 閱讀的過程,我常常會不自覺地停下來,望著窗外,感受著台灣特有的濕潤空氣,或是聽到遠方傳來的機車聲。書中的某些對話,那些帶著點鄉音的腔調,那些只有台灣人才懂的梗,都讓我產生強烈的共鳴。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不是在閱讀,而是在與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歷著他們的生活,品嚐著他們的情感。 這本書的文字,就像是台灣的夜市小吃,樸實卻又充滿了滋味。沒有過多的修飾,卻能直擊人心。作者對於生活細節的觀察,簡直是入木三分。例如,對於食物的描寫,那種「辦桌」的氣味,那種「小吃攤」的吆喝聲,那種「家常菜」的溫暖,都能透過文字清晰地傳遞出來,讓人忍不住垂涎三尺,或是勾起對家鄉的思念。 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時間流逝的描寫。它不是一個線性、冷冰冰的概念,而是透過一個個物件、一個個場景、一段段回憶,悄無聲息地滲透出來。像是老房子牆壁上的斑駁,或是街角那棵隨著四季變換的老樹,又或是兒時玩伴們已經模糊的面容。這些都讓我感受到,時間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怎樣深刻的印記。 而且,《從今往後》並沒有刻意去渲染悲傷或喜悅,它更像是在一種平靜的敘述中,讓人體會到生命的無常與美好並存。有時候,一個微小的善意,一個不經意的眼神,都能成為支撐角色繼續走下去的力量。這讓我想起,在台灣社會裡,其實一直都存在著許多默默付出的溫暖,只是我們常常會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去感受。 最令我讚嘆的是,作者能夠用如此精煉的文字,捕捉到台灣人獨特的思維模式和情感表達方式。那種「愛在心裡口難開」,那種「為你好」,那種「不好意思」,這些看似簡單的詞彙,在書中卻被賦予了豐富的層次和意義。它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與周遭人的互動,以及那些藏在生活瑣事背後的深情。 這本書就像是一杯溫熱的冬瓜茶,在微涼的天氣裡,慢慢地啜飲,感受那份甜而不膩,餘韻悠長。它沒有給我什麼驚天動地的啟示,卻給了我一種寧靜的力量,一種對生活更深刻的理解。我會推薦給所有在台灣生活過,或是對台灣文化感到好奇的朋友們。 總的來說,《從今往後》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它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曾經有過的,或正在經歷著的各種情感和處境。它讓我更加珍惜身邊的人事物,也讓我對未來,多了一份溫柔的期待。這是一本充滿台灣味道,卻又觸及普遍人性的好書。
评分我真的很少會對一本小說這麼「入戲」,《從今往後》就是這樣一本讓我完全忘記自己身在何處的書。書名乍聽之下,好像是某種了結,或是對未來的宣言,但我讀完後,卻覺得它更像是在描述一種「持續」的狀態。它沒有明確的結局,也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但它就是有種魔力,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被捲入其中,隨著角色的呼吸,感受著他們的生活脈動。 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而且充滿了對台灣這片土地的觀察。不是那種觀光客式的描寫,而是那種真正生活在這裡,才能感受到的細微之處。比如說,書裡對於「天氣」的描寫,那種梅雨季的黏膩,夏日午後的雷陣雨,或是入秋時節的微風,都寫得非常傳神。我讀著讀著,彷彿都能感受到空氣中的濕度,聽到雨滴打在窗戶上的聲音。 書中對於「人情味」的捕捉,更是讓我拍案叫絕。不是刻意塑造的溫馨畫面,而是那種藏在日常生活裡的,不動聲色的關懷。像是鄰居之間,即使不常聯繫,但看到你家陽台曬的衣服,還是會提醒你可能要下雨了;又像是親戚之間,即使有時候會鬥嘴,但在關鍵時刻,永遠是會伸出援手的那群人。這些都是台灣社會中,我再熟悉不過的場景。 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時間」的處理方式。它不是按部就班地推進,而是透過回憶、透過物件、透過某個熟悉的場景,讓時間的感受變得更加立體和柔軟。像是某個角色看到了一張舊照片,或是聞到了一陣熟悉的味道,就能勾起一段塵封的往事。這種對時間感的經營,讓整本書都充滿了一種懷舊又溫暖的氛圍。 而且,《從今往後》的角色塑造非常成功。他們不是完美的英雄,也不是絕望的反派,他們就是活生生的人,有著各自的優點和缺點,有著自己的掙扎和成長。作者並沒有把他們放在放大鏡下檢視,而是用一種溫和的視角,去呈現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愛恨情仇。 我尤其被書中對於「家庭」的描寫所打動。它不是那種理想化的家庭模式,而是充滿了現實的挑戰和無奈,但也正是因為這些真實的摩擦,才讓家庭的羈絆顯得更加珍貴。有時候,一個簡單的擁抱,一個體貼的舉動,就能化解許多無聲的隔閡。 這本書的語言,也讓我感到非常親切。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使用的口語,那些帶著點台灣腔調的詞彙,都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位老朋友,娓娓道來他的人生故事。 我認為《從今往後》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能夠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情感。它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不是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那些藏在日常點滴中的溫情,那些對生命最純粹的感受。 我會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喜歡貼近生活,喜歡感受細膩情感的讀者。它會讓你暫時忘卻城市的喧囂,沉浸在一個充滿人情味和溫暖的世界裡。 這是一本讓我讀完後,心中湧起一股暖流,同時又帶點淡淡的感傷,但更多的是對生活充滿希望的小說。
评分拿到《從今往後》這本書,第一眼看到書名,心裡就泛起一陣微妙的情緒。總覺得這種名字,應該是關於告別,關於展開一段新旅程,或是對過去的一種總結。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閱讀的過程,我卻發現它帶給我的感受,遠比書名所暗示的更加豐富和複雜。它就像是一杯泡了很久的茶,初嚐時或許覺得平淡,但越品越能嚐出那股醇厚的回甘。 書中對於台灣社會的描寫,非常寫實,而且充滿了細節。作者觀察事物的角度,簡直像一位老練的攝影師,捕捉到最真實、最動人的瞬間。我讀到關於傳統市場的場景,那些此起彼落的叫賣聲,那些琳瑯滿目的商品,還有攤販們臉上那種樸實的笑容,都讓我仿佛置身其中。那種熱鬧中帶著點人情味的味道,是台灣特有的。 書中的人物,沒有誰是絕對的好人或壞人,他們都是有血有肉,有著各種煩惱和困惑的普通人。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於他們內心世界的刻畫。有時候,他們嘴裡說出來的話,和心裡想的完全不一樣,這種矛盾和掙扎,被作者描繪得淋漓盡致。這讓我覺得,這些角色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他們就像是我們身邊的朋友,或是我們自己。 我對書中對於「時間」的流逝感的描寫,印象尤其深刻。它不是一種具象的時間概念,而是透過一些物件,一些場景,來傳達時間的軌跡。例如,一段被遺忘的錄音帶,一封泛黃的信件,或是小時候常去的公園,在多年後物是人非的景象。這些都讓我感受到,時間是如何在悄無聲息中,改變著一切,同時又留下了一些永恆的痕跡。 而且,《從今往後》在處理情感的細膩度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沒有過度的煽情,也沒有刻意的悲情。作者只是用一種平靜的語氣,去呈現角色們的情感波動。有時候,一個眼神,一個微小的動作,就能傳達出複雜的情感。這種「畫龍點睛」的描寫,讓讀者能夠自己去體會,去感受。 書中對於「家庭」的描寫,也讓我很有感觸。它不是那種完美的家庭劇,而是充滿了現實的挑戰和妥協。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夫妻之間的磨合,親戚之間的關係,都被描繪得真實而深刻。但是,即便有爭執和誤會,家庭中的那份羈絆,那份不離不棄,卻是始終存在的。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我經常會停下來,陷入沉思。它會讓我反思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與身邊人的關係。它沒有給我明確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個空間,讓我能夠在其中進行自我探索。 我認為,《從今往後》是一本非常「台灣」的小說。它裡面的許多場景,許多對話,許多情感的表達方式,都帶著濃濃的台灣味。讀起來,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聽到了熟悉的鄉音。 這本書的文字,簡潔而有力。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直擊人心。它就像是台灣的山林,樸實卻又充滿了生命力。 總結來說,《從今往後》是一本充滿了生活氣息,也充滿了情感深度的小說。它會讓你感受到,即使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蘊藏著無窮的溫情和意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