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人生和小说一样精彩,原来图像与文字一样动人
本书收入王文兴最新文字与旧照近影,温故更知新
本书分为「说今」、「讲古」、「回顾」三部分,收入二十二篇王文兴的言论着作,形式多元:手记、散文、小说、中英对照的剧本……内涵异趣:荣冕桂冠的典礼致词、退而不休的讲学古今、东/西对谈的华/法艺文、师友文章、家学渊源的自传叙事……凡此人际、地缘、专业生涯的结集如是,实可视为王文兴的新世纪事件簿,见证他由六十耳顺而七十从心不踰矩的生命历程。
〈原来数学和诗歌一样优美〉,典出王文兴二○○六巴黎两仪文舍的发言,「断章取义」循迹联结下,可揭示我们所不知的一些什么。就以书名三词――数学、诗歌、优美――和王文兴的关系为例,我们虽已知数学之为科学极致的文字精准自许,却不知数学之为玄学游戏的志怪笔记嗜好;虽已知诗歌之为经典传习的西学受教,却不知其中所涉仍多,如对汉籍古典的文艺复兴使命感;虽已知优美明澈如〈明月夜〉一文的缘起,却不知对〈明月夜〉前文本〈八月十五晡〉的引介力道……
本书文图并茂,文字编新之际也述旧,图片则旧照新影兼而有,呈现多面向的作家身影。盖知新温故,当在此新世纪之读。
名人推荐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亚君(宝瓶文化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李维菁(作家)
封德屏(文讯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洪淑苓(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
郝誉翔(作家、中正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
陈芳明(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讲座教授)
郭强生(作家、东华大学英美语文学系教授)
梅家玲(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暨台湾文学研究所合聘教授)
张小虹(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特聘教授)
杨 照(作家)
杨佳娴(作家、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
廖咸浩(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教授)
隐 地(作家、尔雅出版社发行人)
钟怡雯(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
联合推荐
作者简介
主编/康来新
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东亚研究文学硕士,中央大学中文系专任教授,主持「红学研究室」。就读台大中文系时,选修王文兴的「现代文学」,亲身经验他慢读法的经典教学,促使课堂后续的专书――《红楼梦研究集》(1972)问世。另主编《王文兴的心灵世界》(1990)。除上述二书外,曾先后在中央大学主办王学活动三种,亦即「《家变》六讲」、「《背海的人》六讲」,以及「演绎现代主义:王文兴国际研讨会」。
《慢读王文兴》丛书序/柯庆明
编者序/康来新
壹 说今
海上花园
对照记:中英并置版《M和W》
怀仲园
展望21世纪
原来数学和诗歌一样优美
三城见闻
巴黎五日
认同与创新之路
前辈的成就
提升文学,应读古体文
家变一:对角戏
跟随他们的步履
台湾的珍贵遗产
流转,文学时光
家变二:场景
贰 讲古
〈庚寅元旦偶成彔呈右公院长法家教正〉读后
八月十五晡
唐鲁郡开国公颜真卿墓
明月夜
卢顼表姨
读与写
鲁迅《古小说钩沉》的启示
参 回顾
成长时期与亲人
台大任教时期
伉俪情深
友谊长存
活动与典礼
解读王文兴
作家手稿
出版作品
附录
数字收藏家
编者序(节录)
康来新
一、寻迹生命史的廿四篇章
此一纸本读物,图文并收,计有三单元,文字篇数,共计二十有二,分为「说今」和「讲古」两大部分;图片百余帧,以「回顾」标之。
新世纪的王文兴,一以贯之上一世纪读书、教书、写书的三合一之道。虽二○○五春届龄退休职场,然志工于说文讲学:讲古人志怪、说自家文本……,可谓来请几无不应,诲人未曾有倦。又因摇笔苦修行的兀兀穷年,文字炼金术的精益求精,以是,持久而积累,创新而典范,终于实至名归的荣冕与桂冠:台大荣誉博士、国家文艺奖、法国艺文骑士勋章、花踪世界华人文学奖。
拜当事人妥藏之赐,拜公众活动多视听纪录之赐,王文兴的这些新世纪之举常得以物证存留,手稿、CD、DVD。而特别「新世纪」的,则无远弗届、弹指耳目收的网站档案。音像重现的游艺往事,正是科技新产业带来的文献新资源,忝为新世纪的编书者,岂可罔视这网事?所以,尽管逐字整理费工,也势必延缓进度,却巧合王文兴的「慢速」,唯不敢「细活」自居,但求棉薄以效,或可借此循迹寻迹,从中知新并温故王文兴生命史的一些什么。
那么,就从网事纸本读、往事更网络的〈原来数学和诗歌一样优美〉出发。
往事发生于二○○六夏六月的巴黎,为王文兴应邀法/华文学交流社团——「两仪文舍」(ALIBI, 2002-)的竞写联谊,他和数学家诗人胡博(J.Roubaut,1932-)就同一题目「数字」,各自写成四千字的小说〈明月夜〉、〈Le Collectionneur de nombres〉。网事诚然不惘然,事过境迁之下,却还可循迹领受当时现场种种,正因此,王文兴《书和影•新序》(2006)的点评胡博语:「饶富诗意」、「观念诗哲化」、「普鲁斯特风格」,才可能让我们暸然更有所得。
事实上,〈原来数学和诗歌一样优美〉还可网络更多人/文互动的篇章,且以时序循迹。
二、数学之为玄学的华丽游戏:志怪七加二篇
先是王文兴二○○四秋九月的〈八月十五晡〉、〈唐鲁郡开国公颜真卿墓〉,前者为数字之学的历算谣谚,后者乃地理座标的书家成仙事,皆可算为「术数」志怪,系于中研院讲古清人钱泳(1795-1844)《履园丛话》二则的录音所得。王文兴宣称为引介钱泳来讲演,讲毕又替钱泳谢谢大家。
又二年的二○○六年,王文兴将钱泳〈八月十五晡〉重写而成两仪「数字」赛事的〈明月夜〉,此行手记即〈巴黎五日〉;至于对手胡博,除了最令人兴味的对谈发言外,他追忆体的法语小说岂可错过?新世纪读本还一文二译附录之,亦即台译〈拾数者〉与官版〈数字收藏家〉。互评时,王文兴首先就叹服胡博将「数学」论文写成小说形式的功力,并坦陈自己尝试「训诂学」加以小说化的新艺术。〈数字收藏家〉所以「优美」如「诗歌」者,在于抒情营造的语言节奏、心理转折。两人也都强调作家知性责任之必要,胡博往事回忆的「数数」非儿戏,实为孩子之于形上思考的「概念」启蒙,而「门牌」之为「奇」为「偶」的「数」辨识,王文兴认为既吊诡又幽默,童言机趣直追《世说新语》的「日近长安远」。凡此知性,尤其是「幽默」,也素为王文兴所擅,如题以数字的〈巴黎五日〉,就有王氏幽默的「礼,就是我不方便,你方便」,又如〈明月夜〉结语的「写下来」也是。为什么?因知识圈多五四以降的白话赛先生们,故常忽视简约古体、玄变多端的笔记志怪之好。数学虽曾被学子王文兴视为畏途,但数学之为科学极致的文字精准、之为玄学神祕的华丽游戏,却始终是作家王文兴戮力以赴者。「写下来」是他对茫然不知钱泳术数文本之为优美神谶者的含蓄调侃,一种「幽思在夜」后的「默然行动」。
数学,或科学或哲、玄学的知识位置无庸置疑,但胡博和他的同侪更为之写作学的文字实验,他们于王文兴《现代文学》创刊的一九六○年代,成立的「文学潜能工坊」(Oulipo)。就在东西两仪之士「数字」会后四年的二○一○夏六月,精研当代法国前卫诗学的许绮玲、潜心中国古典小说学的康来新,分就「数学」家成员的「文学潜能工坊」、「数字」小说的〈明月夜〉为文,发表于台湾首办的王文兴国际研讨会;在此尤值一提是:该会主题讲演人张诵圣的〈重访现代主义〉,她创学界先例,首将系谱中不同世代的王文兴、鲁迅参差平行比较,最后,作结于两人志怪重写的〈明月夜〉和〈铸剑〉,谓二文都表征作者受刺于形上学「未知」潜能的回应,是他们置身于文学史「现代主义瞬间」的明证。以上三篇均收入此次丛书《无休止的战争.作品综论》册。
原来数学和诗歌一样优美。
数学之为科学极致的文字精准,之为玄学神祕的华丽游戏,诗歌之概括为文学前读写的经典传习,三合一的一贯实践,乃成了王文兴一个人的「运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跨世纪「文艺复兴」,「复」健五四白话文所损伤的文言古体,「兴」振被赛先生削弱的想像灵翼。国际王学会后一年的二○一一夏,王文兴先是在获颁法国艺文骑士勋章的答谢致词时,继之于民国百年小说研讨会的专题开讲际,均对笔记小说志怪文谆谆言。所谓〈台湾的珍贵遗产〉即此一汉籍古典的承袭,其珍贵性可与金字塔、万里长城、罗浮宫的绘画典藏等量齐观。而当百年庆典的五光十色,王文兴却向百年前只身钩沉古小说的鲁迅(1881-1936)致意,以细读其中《神怪录.王果》的科幻、神谶、伦理、美学等丰富意涵,来向一代文学之父致意。百年知音,志怪不孤寂,笔记得发扬。
志怪不孤寂,笔记得发扬。志怪任想像灵翼高飞,逍遥游于无边的形上所未知,钱泳历算与地理的时/空二作可管窥术数命理之奥妙。二○○八讲古逐字稿的〈卢顼表姨〉又另有变貌,出自唐人牛僧儒(780-848)《玄怪录》的此一极短篇,穿越生死,富于巴洛克式的华丽感,王文兴更提示其兼有「心理」与「动物」小说的文类特色:宠物之于姬妾的潜意识欲望,畜犬狡黠、妩媚、无赖、忠义的生动性格。寻迹之下,二○○六的新版《书和影》,最能跨世纪见证王文兴一贯志怪笔记「运动」的两仪性,亦即创造性重读下的中西比较文学意涵。该书于「书」系列仍保有王文兴乐道自己「无聊斋」笔名的讲古《聊斋》二例,在「新增」系列更增「志怪」篇幅,以〈明月夜〉终,以推介《云仙散录》的〈从一开始〉始。「一」者,极简美学的「一行文」,是王文兴称许作者南唐冯贽「笔记」艺术的独家关键词。
而无聊斋岂可无鬼?果真,中英并置、人鬼俱获的〈M和W〉登场了,这次轮到王文兴的读者来跨世纪见证他的跨文化两仪性:古典中国的志怪笔记之于现代西方的荒谬剧场。跨世纪者,因王文兴此一目前唯一的剧本,曾新旧世纪五次演出。中文首演为完稿次年的一九八八,台南人剧场台南在地演,二十一年后的二○○九、二○一○,加拿大卡加利大学戏剧系相继四次英语登台于不同单位所主办的王学国际会,亦即卡加利该校三次、台湾中央大学一次。以上会议的相关讨论三种均收入《作品综论》册。跨文化者,论文方面:吴达芸、吕毅新联名之作,虽将之定位「荒谬剧」,却以干宝(?-336)《搜神记.阮瞻》为参照,李时雍则系谱存在主义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的〈无路可通〉。座谈方面,当时才获莎剧荣衔的英语导演B. Yzereef虽未克来台,但贺词推崇备至,其中「探索东西文化的异同」亦重点;巧的是另有莎剧学者林璄南精心安排桥段的西剧东演,他引介国光剧团的马宝山、张静屏,请这对夫妻用京剧的「打圆场」来现身说法E. Ionesco(1909-1994)的〈椅子〉。六朝的人鬼志怪,当代的男女荒谬,〈M和W〉兼而有之,令人惊艳再三的华丽游戏。
三、诗歌之为读写的经典传习:家学八篇
虽仅此一例,但剧场美学配合电影运镜,却是王文兴小说写作的首要法门。且对看二○○九秋《家变六讲》的目次和内文即知,收在此的两场例讲亦然,二○一○夏是〈对角戏〉,二○一二冬为〈场景〉。是的,小说如戏,戏如人生,人生舞台的设址所在,家人邻里和师友的角色扮演,若此地缘人际寻迹,可发现其中攸关王文兴文学读写的经典传习。以讲于台北纪州庵的〈场景〉言,名符其实是在自家旧居同安街讲自家文本童年事,讲消失空间的亘古不变,消失是不复成长岁月的省府宿舍大杂院、沿岸新店溪的农田和铁道;不变是《家变》有关景物审美和记忆玄妙的体验之旨,如:光影迷离的高低油瓶、风动水静的「控奇」火车过稻海、引吭欧词〈阮郎归〉的莫名忘与记,诸如此类的美感事务,要等识得印象画派和心智认知等说法时,才恍悟当时年纪小的大哉启蒙性。
男孩范晔的读自一人 的美学初体验,尤宜对读于他绝少自传叙事的〈怀仲园〉(1993)。原来王文兴儿少时曾「家」学蒙师有人,虽为期仅是小六至高一的四年,却至深影响他一生的文学求索。就在同安街省府宿舍的大院落,王文兴如影随形年长六岁、身高许多的邻「家」仲园大哥哥,流连他的宝藏书桌,瞠目他的金石刻印、铅笔素描。对仲园一家的搬离,少年王文兴震撼、失落、热泪盈眶。然若寻迹两人四年来的「书」和「影」,书如《冰岛渔夫》、《茶花女》,影如《战地钟声》、《翡翠谷》,却大可借以入境王文兴家学和文学的生命史。
「家」住同安街,仲园家固然往来名士;谈笑旧学,王家何尝不曾《家变》范父「闽贤」的「诗书大宅」?译有《茶花女》的祖父王寿昌(1864-1909)固是家族闻人,连姑姑王真(1904-1971),也以一代才女名,诗词书画俱佳,西式学堂出身,和郁达夫(1896-1945)交往过。王家父子对这位新文学人物推崇备至,父王庆定(1899-1981)来台后甚至改名王郁。王文兴二○一一夏吉隆坡获颁花踪世界华人文学奖,在致词〈跟随他们的脚踪〉时,特别自许能随踪这位曾来此的家学渊源人。至于〈海上花园〉的主人大伯父王庆莘(1890?-1960?) ,自延续留法且实学洋务皆出色的家传。此文发表于父亲王庆定逝世次年的一九八二,王文兴絶无仅有的儿幼故土自传文,追忆五岁时常去大伯父家的往事。由厦门港渡轮鼓浪屿的这段海上花园父子行,颇见华丽探奇之能事,只是当时光景虽鲜明,此际失亲却深恸。极端反差于自传者是〈家变例讲:对角戏〉,王文兴引领台南台文馆听众寻探小说中贫陋家居的童年即景,油垢桌面的纸折群猴像丧葬,郁闷午后的母子相对各心事。若续读原书,会发现这竟是范家渡海前的最后一幕。
渡海来台后,王家父子同行事,诗社活动是其一,可见于〈曾今可先生「偶成」读后〉诗一文,此文最是难得者,王文兴絶无仅有的类此诗评,评父辈偶成于一甲子前的旧诗,说父子一起旧诗活动的旧事。宏观来看,节庆雅集的联吟同好,陋室不为邻的公务人员,岂不「日近长安远」的乱离南渡人?幸而天涯海角可相遇于文学。王文兴从一而终的教职生涯,仲园书单的《冰岛渔夫》是关键,译者黎烈文(1907-1972)的欧化白话文折服并促使他的终身抉择,后果真如愿亲炙台大外文系并随步他的语言革新路线,顺便一提,当年共影的《战地钟声》也同时此地后续为对海明威(1899-1961)的文体师法。半世纪后的二○○八校特刊载有〈前辈的成就〉,王文兴缅怀诸贤之首即受惠最多的这位恩师,但重点却更在引介相对陌生的乔曾劬(1892-1948)其人其词。仍是怀仲园之故,因怀念正名全称「已故政大国文系闵宗述(1933-1998)教授」的这位童年旧友,王文兴于漫读所编《历代词选註》时才有此长辈的神交,第一时间不下王国维(1877-1927)之感,再读更比晏几道(1030-1106)、况周颐(1859-1962)。抒情美感之为童稚素性可一生不移,范晔的欧词〈阮郎归〉的「南园春半踏青时」,怀仲园的《翡翠谷》可等同。虽家学渊源有自,但诗词的结构、节奏等究竟和进境,却有赖长期慢速读写而渐臻。韵散兼具的诗文教材,本是王文兴新世纪的讲古例行,但最称巨构者应属二○○九加拿大卡加利大学国际王学会的主题讲演〈读和写〉,示范了诗歌之为文学读写的经典传习,由莫泊桑(1850-1893)而杜甫(712-770),展现了古中今外的两仪性。可喜是〈王文兴和古典诗词〉收入《作品综论》册,词学专业的卓清芬之于外文系小说家的纸上跨行见,自是王学史页的新写。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原来数学和诗歌一样优美」。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打破了我一直以来对数学的刻板印象。我总觉得数学是枯燥的,是理工科学生的专利,而诗歌才是属于我们这些喜欢文字、喜欢感性表达的人的。王文兴老师的名字,我当然知道,他在台湾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宁静而深邃的力量。这次他推出的新世纪读本,竟然是关于数学与诗歌的结合,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我期待着,他能够用他那充满智慧的笔触,为我们揭示数学中蕴含的诗意。也许,他会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比如花朵的绽放,比如星辰的轨迹,去解读其中的数学原理,然后用诗歌般的语言,将它们描绘出来,让我们感受到数学的和谐与韵律。我更期待的是,他能够通过这本书,让我们明白,理性与感性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辉映,共同构成这个世界的美丽。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数学,去看待诗歌,甚至去看待我生活中的一切。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声轻柔的邀请——《原来数学和诗歌一样优美:王文兴新世纪读本》。王文兴老师,这个名字在台湾文学史上,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他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与坚韧。而“数学”和“诗歌”的组合,更是让我感到一股新奇的冲击。我一直认为,美是相通的,但如何将数学这种看似最理性、最抽象的学科,与诗歌这种最感性、最富于想象力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确实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课题。我希望,在这本书中,王老师能够打破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们看到数学中蕴藏的优雅与和谐,就像一首动人的诗篇。我期待着,他能用他独特的洞察力,去发掘那些隐藏在数字和公式背后的生命律动,用诗意的语言,去描绘数学世界的奇妙景象。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感受到一种全新的、跨越学科界限的美学体验,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的丰富与多元。
评分说实话,我对数学一直兴趣缺缺,总觉得那些数字和公式离我的生活太远。但是,王文兴老师的名字,却有着一种特殊的魔力,能够让我停下脚步。他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能抚平我内心的焦虑。而这本书的书名——《原来数学和诗歌一样优美:王文兴新世纪读本》,更是让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为什么数学会像诗歌一样优美?诗歌的优美,在于它的意境,在于它的情感,在于它的文字本身蕴含的韵律和节奏。那么,数学的优美,又体现在哪里呢?是它的逻辑性?是它的普适性?还是它背后隐藏的宇宙真理?我希望在这本书里,王老师能够用他独特的视角,带领我走进数学的奇妙世界。我期待着,他能用一种我能够理解的方式,将那些看似复杂的数学概念,解读得如同诗歌一样,充满灵性,富有哲理。也许,他会从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比如树叶的脉络,比如河流的曲线,去发现数学的踪迹,然后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它们呈现出来,让我看到,原来数学并非冰冷的符号,而是生命本身的一种表达。
评分作为一个在台湾长大的人,王文兴老师的名字,就像是我们共同的文学记忆。他的作品,总能带给我一种深刻的思考,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探寻。而这本书的书名——《原来数学和诗歌一样优美:王文兴新世纪读本》,简直就像一颗闪耀的宝石,吸引着我的目光。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美,是跨越学科界限的。比如,一首好诗,它的结构和韵律,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数学般的精确;而一个精妙的数学公式,有时也能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简洁和和谐,如同最凝练的诗句。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王老师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不同的美,融合在一起的。他会如何用诗歌的视角去解读数学的逻辑,又会如何用数学的严谨去描绘诗歌的意境?我猜想,他可能会从我们熟悉的台湾本土文化入手,比如古老的建筑,比如传统的节庆,去寻找数学与诗歌交织的痕迹。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我不仅能体验到文字的魅力,更能感受到一种全新的、跨越学科的智慧之美,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发现隐藏在其中的,那份数学与诗歌共有的、令人心醉的和谐。
评分当我在书店里瞥见这本书——《原来数学和诗歌一样优美:王文兴新世纪读本》,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把它从书架上取了下来。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感,而且作者是王文兴老师,这对我来说,绝对是品质的保证。王老师的文字,我一直很欣赏,它们沉静、内敛,却又饱含力量,总能触动人心最深处。而“数学”与“诗歌”的结合,更是让我感到新奇。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在严谨的科学公式中,还是在奔放的诗歌意象里。我猜想,王老师在这本书中,会以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将数学的逻辑之美与诗歌的想象之美融合在一起。他可能会从我们熟悉的台湾风土人情出发,去寻找数学的踪迹,用诗歌的语言去描绘数学的规律,让我们看到,原来那些抽象的数字和符号,也可以如此生动、如此富有生命力。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新认识数学,不再把它看作是冰冷的计算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理解世界、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一亮出来,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好像是某个久违的朋友在召唤。「原来数学和诗歌一样优美」,这句话本身就像一首小诗,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又带点哲学的深度。我一直觉得,美学是贯穿于所有学科的,尤其是在台湾,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虽然强调理性与逻辑,但也从来不缺乏对人文精神的熏陶。王文兴老师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他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一种对生命深刻的体悟。新世纪读本,听起来就是一份跨越时代的馈赠,是经过时间沉淀后,最精华的智慧结晶。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找到数学与诗歌交汇的那个奇妙点,那个既理性又感性的共鸣。或许,他会用我们熟悉的台湾风景,熟悉的台湾故事,来解读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跳跃着生命活力的音符。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更广阔、更深刻理解世界的大门。我很好奇,王老师如何能将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如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数学的严谨与逻辑之美,又能沉浸在诗歌的韵律与意境之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而我坚信,以王老师的功力,定能化挑战为惊喜,为我们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住在台北,经常在诚品书店流连。那天,在书架上看到这本《原来数学和诗歌一样优美:王文兴新世纪读本》,书名就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王文兴老师的大名,自然不用多说,他在台湾文坛的地位,如同巍峨的山峦,令人敬仰。但让我真正感到好奇的是“数学”与“诗歌”的结合。在我过去的认知里,数学是严谨的、逻辑的、甚至有些枯燥的,而诗歌则是感性的、自由的、充满了想象力的。这两个看似南辕北辙的概念,如何能被同一位作家,用如此美好的名义连接起来?这不正是我一直以来在思考的吗?我们常常把“理性”与“感性”对立起来,但真的就没有共通之处吗?或许,真正的智慧,恰恰在于能够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王老师的新世纪读本,我相信一定能为我揭示这种联系。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他对数学概念的独特解读,比如斐波那契数列中的自然韵律,比如黄金分割在艺术中的应用,再比如宇宙的运行是否也遵循某种诗意的法则。我期待着,通过王老师的笔触,让那些抽象的数学符号,变得鲜活起来,充满生命的张力,如同诗歌一样,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一出现就带着一种温润的光泽——《原来数学和诗歌一样优美:王文兴新世纪读本》。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台湾读者,王文兴老师的名字,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的作品,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能够引领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反思我们所处的时代。而“数学”与“诗歌”的组合,更是让我感到一种惊喜,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我一直觉得,自然界本身就充满了数学的秩序,比如花瓣的对称,比如树木的年轮,而这些秩序,又何尝不蕴含着一种诗意的和谐?我期待着,王老师能够用他一贯的细腻笔触,为我们解读这份隐藏在数学中的诗意。我猜想,他可能会分享一些他自己观察到的,关于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艺术的关联,用他独特的视角,将这些看似遥远的领域,拉近到我们身边。我希望,在这本书里,我能看到数学的严谨如何在诗歌中找到浪漫的出口,诗歌的想象又如何在数学的框架中获得更深的支撑。
评分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的书架上看到《原来数学和诗歌一样优美:王文兴新世纪读本》时,我几乎能感觉到一股静谧而深沉的力量。王文兴老师,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温厚和智慧的光芒,他的作品,在台湾读者的心中,早已是经典的存在。而“数学”与“诗歌”的结合,更是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期待。我一直觉得,数学的严谨逻辑背后,隐藏着一种超越形式的美,就像一首精心打磨的诗歌,用最恰当的词语,构建最动人的意境。我猜想,王老师在这本书中,会以他独有的方式,去探索数学中的诗意,去寻找那些隐藏在数字和公式中的韵律和节奏。也许,他会从我们熟悉的台湾风物出发,去解读其中的数学奥秘,然后用诗歌的语言,将这份奥秘描绘得生动而感人。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我能够看到数学的另一面,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和艺术色彩的数学,让我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的秩序与和谐。
评分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里立刻闪过无数个画面。王文兴这个名字,在台湾文学界,无疑是泰斗级的存在。他的作品,总是有一种沉稳而厚重的力量,能够触及人心最柔软的角落。而“数学”和“诗歌”,这两个词的组合,更是充满了奇特的吸引力。「原来数学和诗歌一样优美」,这句口号式的标题,像是为我这个一直对数学感到有些畏惧,却又深深迷恋诗歌的人量身定做的。我总觉得,数学的世界里,一定隐藏着某种超越语言的秩序和和谐,就像最精炼的诗句一样,用最少的文字,传达最丰富的情感和意义。王老师的新世纪读本,听起来就像是一次关于美的探索,一次关于智慧的对话。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会如何拆解数学的逻辑,又会如何赋予它诗意的灵魂?是通过比喻,是意象,还是某种更深层次的联结?我猜想,他或许会从我们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比如月亮的圆缺,比如花瓣的生长,去寻找数学的痕迹,然后用诗歌的语言,将这些痕迹描绘得生动而迷人。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我不仅能重新认识数学,更能感受到一种跨越学科界限的普世之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