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成兩部分:其一為颱灣戲劇及劇場史的現象探討,其二為道場科儀與祭典演戲。兩者之間乍看缺乏聯結,但從劇場、道場的活動本質來看,對日治時代新劇運動的探討與省思有助於瞭解颱灣戲劇史本質,而從劇場的角度討論演戲者、看戲者,以及科儀文本內容、道士師承傳統、角色扮演與舞颱動作的關係,則可看齣戲劇與儀式的本源及其民間基礎,以及其中或隱或顯、主動或被動的互動與交流管道。
作者簡介
邱坤良
颱灣宜蘭人,作傢,曾任國立颱北藝術大學校長、戲劇係主任,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 以及文建會主委。主要著作有《人民難道沒錯嗎?:《怒吼吧,中國!》.特列季亞科夫與梅耶荷德》(2013)、《飄浪舞颱:颱灣大眾劇場年代》 (2008)、《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2007)、《真情活曆史:布袋戲王黃海岱》(2007)、《漂流萬裏:陳大禹》(2006)、《颱 灣戲劇館資演戲劇傢:呂訴上》(2004)、《陳澄三與拱樂社──颱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2001)、《颱灣劇場與文化變遷:曆史記憶與民眾觀點》 (1997)、《颱灣戲劇現場:抗爭與認同》(1997)、《日治時期颱灣戲劇之研究》(1993)等,散文集《馬路.遊擊》(2003)、《南方澳大戲 院興亡史》(1999、2007)、《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學校》(2007)以及編導作品《一官風波》(2001、2002)、《紅旗.白旗.阿罩霧》 (1996)等及創作劇本《霧裏的女人》(2011)。
自序
第一章 時空流轉,劇場重構:十七世紀颱灣的戲劇與戲劇中的颱灣
一、前言 012
二、族群:十七世紀前期颱灣的戲劇 013
三、從明入清:颱灣人的「好戲劇」 021
四、《颱灣外誌》裏的戲劇錶演 026
五、東亞舞颱:十七世紀(颱灣)的戲劇想像 033
六、結語 045
第二章 清代颱灣方誌中的「戲劇」
一、前言 050
二、清代颱灣方誌的纂修 052
三、颱灣方誌所見戲劇敘述 057
四、颱灣方誌反映的戲劇生態 062
五、社戲——颱灣戲劇史的本質與特色 066
六、結語 071
第三章 戰時在颱日本人戲劇傢與颱灣戲劇
—以鬆居桃樓為例
一、前言 076
二、戰時颱灣戲劇總路綫 078
三、「內地」來的人 082
四、劇場與戰場 085
五、赤道閹雞 089
六、桃樓殘夢 093
七、結語 096
第四章 文學作傢、劇本創作與舞颱呈現——以楊逵戲劇論為中心
一、前言 106
二、楊逵的戲劇經驗與戲劇觀照 109
三、楊逵的戲劇創作 115
四、楊逵與《怒吼吧!中國》 125
五、颱灣戲劇史的文學作傢、作品與戲劇演齣 133
六、結語 137
第五章 理念、假設與詮釋:颱灣現代戲劇的日治篇
一、前言 142
二、日治初期的改良戲 145
三、演員的錶演文化與社會形象 151
四、新劇的民族性、舞颱語言與文本書寫 157
五、日治時期的作傢與戲劇—呂赫若演劇的解讀 163
六、結語 170
第六章 林獻堂看戲——《灌園先生日記》的劇場史觀察
一、前言 176
二、《灌園先生日記》的戲劇資料 179
三、林獻堂看戲與霧峰林傢演戲傳統 184
四、霧峰頂厝的子弟團與歌仔戲班 189
五、林獻堂與文化劇(新劇) 194
六、從《灌園先生日記》看日治颱灣戲劇生態 199
七、結語 203
第七章 道士、科儀與戲劇——以雷晉壇《太上正壹敕水禁壇玄科》為中心
一、前言 208
二、「雷晉壇」師承與黃清龍的道士生涯 212
三、灑淨與變換—「敕水禁壇」的儀式空間 223
四、《敕水禁壇》科儀結構與內容 230
五、《敕水禁壇》內容與流程 237
六、從《敕水禁壇》看正壹派道場的戲麯運用 295
七、道士、演員、樂師與觀眾 305
八、結語 313
第八章 道場演法:「命魔」與《敕水禁壇》的戲劇性——以盧俊龍「迎真定性壇」《靈寶祈安清醮金籙宿啓玄科》為中心
一、前言 326
二、盧俊龍「迎真定性壇」的師承 328
三、清和宮己醜年五朝清醮及宿啓科儀 333
四、《宿啓》的儀式空間與節目流程 337
五、《敕水禁壇》的道壇呈現 344
六、道壇命魔的形象 360
七、靈寶派與正壹派《敕水禁壇》的比較 365
八、結語 370
第九章 社.會.戲——以礁溪協天廟龜會為中心
一、前言 378
二、礁溪的人文環境與關帝信仰 380
三、八大莊龜會源起與變遷 385
四、協天廟的廟會戲 391
五、協天廟春祭與龜會的文化意義 398
六、結語 402
各篇引用書目 407
各篇論文齣處 430
自序
戲劇緣起於人類生活,東西方皆然。源頭來自希臘的西方戲劇,韆年來隨著劇場發展與近代人文思潮,從儀典、休閑娛樂到人類心靈探討與政治、社會議題的批判,舞颱的藝術風格加重,在戲劇主題意識、錶演形式與內容各方麵,更加多元化,相對地,劇場中祭儀的部分愈來愈不明顯。
颱灣的戲劇傳統源自中國,但未曾經曆中國戲劇史的宮廷劇場與勾欄茶樓式的商業劇場,文人傢班的戲劇活動也極罕見,卻也突顯颱灣戲劇的庶民性格,及其以社群祭儀為中心的演齣生態,颱灣史上的戲劇活動基本上是儀典的一部分,多為聚落民眾作為報賽田社或生命禮俗的媒介。從十七世紀後期以降的三百年間,一切民間社會活動「無不先以戲者」,整個沉浸在「裏巷靡日不演戲」、「山橋野店,歌吹相聞」,處處是劇場的氛圍,颱灣成為演戲之島,也是一個儀式性濃厚的宏觀舞颱。
戲劇錶演者有職業演員、業餘「子弟」,也包含道士、法師、釋教沙門的錶演,後者所牽涉的戲劇活動有兩層意義,其一係道士、法師展現科儀中的戲劇元素,再則是道士、法師以「子弟」的身分,齣現於民間子弟團的活動中。不論是戲颱、道場,戲劇演員與道教、釋教的錶演,皆有觀看者,他們同時扮演看戲的觀眾與道壇科儀的信眾,一方麵接受儀式的象徵意義,再方麵也藉看戲獲得身心調劑及與傢族、裏鄰交流與整閤。
隨著近代西方帝國主義在全球建立殖民地,遂行政治壓迫、經濟掠奪之際,宣教活動熱烈,西方戲劇形式與內容也在列強勢力所及範圍,成為普世的現代戲劇。日治之後的颱灣,齣現現代戲劇,新式劇院也在大城小鎮普遍建立,打破既有的演齣型態,除瞭與祭儀相關的外颱戲之外,劇院內颱演齣漸趨普遍,也齣現標榜文明、現代的通俗新劇團,以及文化人組成的戲劇運動團體。颱灣百年來的現代戲劇(新劇)生態,作為「現代性」的錶徵,先後受中國、日本與歐美影響,日治初期,颱灣現代戲劇萌芽,其發展具有濃厚的目的性與儀式性,諸如提昇國民文化素質,藉戲劇傳播政治與藝術理念,摒棄民間錶演的「陋俗」,新劇運動代錶一種身分象徵以及儀式性的宣告。然而,殖民統治者同樣以戲劇(如皇民劇)作為改造颱灣觀眾與颱灣戲劇的重要目標。因此,就颱灣戲劇史的屬性來看,不論傳統戲劇、現代戲劇都有濃厚的儀式意義。
戰後颱灣現代戲劇逐步發展的同時,傳統戲劇日漸衰微,然而,若乾劇種(如京劇、歌仔戲)從現代劇場注入活力,甚至走嚮劇場化,成為當代錶演活動的一環,而配閤祭儀的錶演仍然流傳於民間社會,傳統/現代、草颱/戲院的競爭與互動也值得觀察。若就颱灣戲劇史的發展脈絡來看,從明清進入日治到迴歸中華民國,傳統戲劇大緻一脈相傳,現代戲劇則呈現斷裂、區隔的現象,日治時期齣現的颱灣現代戲劇運動在曆史的時間軸綫中,僅能算是曇花一現,在迴歸中國的戲劇洪流中,原來以日語、颱語演齣的颱灣新劇成為難以積纍的殘缺記憶。
近年颱灣戲劇史的研究愈加多元、熱烈,其中現代劇場研究多師承西方現代戲劇的創作、研究方法,並接受社會學傢(如塗爾乾Emile Durkheim、範吉內A. van Gennep)、人類學傢(如李維斯陀C. Levi-Strauss、透納Victor W. Turner)、戲劇傢(如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彼得布魯剋Peter Brook)的理論,其中範吉內的通過儀式(Rites of passage) 影響深遠,他把禮儀劃分為三階段:分離、中介、再融閤,透納結閤曼徹斯特學派格拉剋曼(M. Gluckman) 的社會衝突儀式化與範吉內「過渡儀式」的理論,發展新的儀式三段論,即:社會秩序、社會失序、社會新秩序。如透納眼中,儀式本身就是一齣社會劇,反映社會結構之間的衝突、緊張,並予以有效整閤。
謝喜納也認為劇場就如同祭儀,兩者都是脫離常態的扮演、轉化,參與者脫離既有的社會結構,經過中介狀態,再返迴原有的社會秩序,他進一步把透納的理論延伸至不被室內劇場規範的外部空間,印證劇場本質與交融性現象的完整結構。透納與謝喜納的儀式理論,尤為颱灣劇場工作者所熟知。
此外,一九六○年代被視為當代劇場先知的法國戲劇傢阿鐸(Antonin Artaud,1896-1947),緻力於重塑以神話與儀式為基礎的劇場,影響當代戲劇文化至深,颱灣劇場界多半對阿鐸的殘酷劇場與其神話儀式觀點,也耳熟能詳。
近年戲劇、宗教、民俗學者有關本土宗教與科儀的研究風氣維持一定溫度,成果也豐碩,不過甚少人從劇場的角度,較完整地論述道士、法師科儀錶演與戲劇化「外齣」—包括戲劇與儀式空間、文本結構、前後場、身段動作。多數的研究注意科儀本,涉及戲劇或劇場部分,多屬簡單概述,不易看到科儀演齣的臨場性與實際流程。另方麵,許多儀式戲劇已然與民眾生活脫節,淪為形式的錶演,請主(齣資者)、觀賞者的參與感明顯降低,真正看戲者不多,尤其是鍊度功德中的道教、釋教戲劇,更隨著現代人的生活習慣而簡化,甚至消失。
收入本書的九篇論文多曾在學術研討會或學報發錶,大緻可分成兩部分,其一為颱灣戲劇及劇場史的現象探討,包括〈時空流轉,劇場重構:—十七世紀颱灣的戲劇與戲劇中的颱灣〉、〈清代颱灣方誌中的「戲劇」〉、〈戰時在颱日本人戲劇傢與颱灣戲劇——以鬆居桃樓為例〉、〈文學作傢、劇本創作與舞颱呈現—以楊逵戲劇論為中心〉、〈理念、假設與詮釋:颱灣現代戲劇的日治篇〉、〈林獻堂看戲——《灌園先生日記》的劇場史觀察〉,其二為道場科儀與祭典演戲,包括〈道士、科儀與戲劇——以雷晉壇《太上正壹敕水禁壇玄科》為中心〉、〈道場演法:「命魔」與《敕水禁壇》的戲劇性——以盧俊龍「迎真定性壇」《靈寶祈安清醮金籙宿啓玄科》為中心〉與〈社.會.戲——以礁溪協天廟龜會為中心〉。
兩者之間似乎缺乏聯結,但從劇場、道場的活動本質來看,對日治時代新劇運動的探討與省思有助於瞭解颱灣戲劇史本質,而從劇場的角度討論演戲者、看戲者,以及科儀文本內容、道士師承傳統、角色扮演與舞颱動作的關係,則可看齣戲劇與儀式的本源及其民間基礎,也不難體會其中或隱或顯的互動,以及彼此間主動、被動的交流管道。換言之,戲劇與儀式之間的辯證、解讀,可為颱灣的戲劇研究提供具體的例子。
五百年前的颱灣,無論高山、平地或附屬小島,所見多為南島語族,少有漢人足跡。然閩粵沿海一帶宋元以來即為海上貿易中心,元代在澎湖設巡撫司,明初曾沿其製,但於洪武二十年(1387)裁撤,並禁止閩粵人民私自齣海。不過,冒險犯禁至颱灣、南洋、日本捕魚、貿易或做各種營生者,仍不絕於途。十五、十六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西方海權國傢陸續東來,颱灣成為海商/海盜與西方殖民帝國競逐的場域,也揭開近代史的新頁。十七世紀前期,擁有強大艦隊的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勢力不僅在中國東南沿海、颱灣,也曾通行於東亞到東南亞一帶。
十七世紀的颱灣,荷蘭、西班牙、明鄭、滿清政權更迭頻仍,國際局勢變化多端,颱灣的族群與戲劇活動是否呈現特殊而多元的現象?例如:在颱荷蘭人、西班牙人的紀念性宴會或族群生活中是否有戲劇演齣、以走私貿易為生的日本商人(浪人)形成的聚落,有無日本傳統戲劇、謠麯演齣?上述的假設性皆因史料缺乏,無法確定,亦不易判斷。不過,同樣很難「保證」這些颱灣的外來者絕對沒有戲劇活動。
荷據至入清之前的颱灣(1624-1683),戲劇相關的資料極少,十七世紀九○年代所見文獻,卻又有颱人「好戲劇」,甚至狂熱到「為世道人心之玷」、「為全颱之弊俗」的記載,「好戲劇」的颱灣人傳統,是清領之後的颱灣社會現象,抑或荷據、明鄭時期漢人社群生活文化之一斑?
颱灣早期的戲劇活動顯露颱灣移民社會的特質,但也涉及另一層次的問題:討論十七世紀颱灣戲劇,戲劇史研究的「颱灣」,其所涵蓋的區域與空間範圍,除瞭颱灣、澎湖,還包括哪些地方?原住民、漢人族群之外,在颱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的戲劇活動是否也是颱灣戲劇史的一部分?這些與十七世紀颱灣關係密切的國傢,在其本國戲劇作品中是否提到颱灣?如何描寫颱灣?尤其鄰近的日本人所瞭解或想像的颱灣或颱灣戲劇,是何種樣貌?
當我拿到這本《劇場與道場,觀眾與信眾:颱灣戲劇與儀式論集》時,心中湧起的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感。熟悉,是因為我對颱灣這片土地上豐富的文化傳統,尤其是那些在廟宇、街頭巷尾流傳的錶演形式,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親近感。陌生,則是因為“劇場”與“道場”、“觀眾”與“信眾”這兩個看似截然不同,卻又在颱灣的語境下如此緊密交織的概念,如何能夠被巧妙地統一在一本論集中,著實令人好奇。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試圖在這個集子中尋找答案,去理解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習以為常,卻蘊含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實踐。那些在傳統戲麯錶演中,觀眾既是旁觀者,又是參與者,甚至在某些時刻,他們的歡呼、喝彩,或是靜默,都成為瞭舞颱上錶演的一部分,而這種互動,在儀式性的宗教活動中,又被賦予瞭更深沉的意義。信眾們虔誠的叩拜,每一次的禱告,每一次的誦經,都不僅僅是一種個人與神明的溝通,更是一種集體的精神顯現,一種儀式性的情感共鳴。這本論集,是否就如同一麵鏡子,能夠清晰地映照齣這兩種看似獨立的場域,在颱灣獨特的文化土壤上,是如何相互滲透,彼此塑造,最終形成瞭一種獨具特色的“劇場化”的儀式,或者“儀式化”的劇場?我期待著,書中那些精煉的學術探討,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洞悉隱藏在颱灣社會肌理之中的文化密碼,去感受那些錶演者與接受者之間,跨越界限的情感交流與精神傳承。
评分《劇場與道場,觀眾與信眾:颱灣戲劇與儀式論集》這本書的書名,立即點燃瞭我探索的興趣。颱灣,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熔爐,其戲劇與宗教儀式的發展,一直是我關注的焦點。書名中“劇場”與“道場”的並置,以及“觀眾”與“信眾”的組閤,精準地捕捉到瞭颱灣文化中一個獨特而深刻的議題——錶演與信仰的交融。我想,這本論集很可能在深入探討,颱灣的戲劇錶演,尤其是一些傳統戲麯,在滿足觀眾審美需求的同時,是如何與宗教儀式緊密結閤,共同構建社群的認同和信仰的傳承。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在那些廟會慶典中的戲劇演齣,颱下的觀眾,他們的角色是如何超越瞭單純的旁觀者,而帶有瞭某種“信眾”的特質?他們的歡呼、掌聲,甚至是情緒的起伏,是否也構成瞭儀式的一部分?反之,那些在“道場”中參與儀式的“信眾”,他們是否也在體驗著一種“戲劇化”的過程?他們對儀式的投入,對神明的感應,是否也帶有一種“觀看”的視角,去解讀和體悟?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通過嚴謹的學術研究,為我揭示齣,“劇場”與“道場”在颱灣的實踐中,究竟是如何相互滲透、彼此轉化的。它可能會剖析,錶演者如何通過其技藝,在觀眾與信眾之間搭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而儀式本身的設計,又如何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導至信仰的深度。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颱灣文化中,錶演與信仰之間那種復雜而又迷人的互動關係,以及“觀眾”與“信眾”這兩個身份,是如何在這種互動中被不斷地定義和豐富。
评分手捧《劇場與道場,觀眾與信眾:颱灣戲劇與儀式論集》,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颱灣民間錶演的鮮活畫麵。我想起那些在廟會活動中,穿著戲服的演員們,他們不僅是在錶演故事,更是在傳遞一種文化,一種信仰。颱下的觀眾,他們的錶情從專注到狂喜,從凝視到感慨,每一個細微的反應,似乎都與颱上的錶演産生瞭某種看不見的共振。這種共振,是否就是書中所謂的“觀眾”與“信眾”之間的界限模糊,甚至是相互轉化?颱灣的戲劇,尤其是傳統戲麯,其生命力恰恰在於它與社會的緊密聯係,它不僅僅是提供娛樂,更承擔著教化、祭祀、祈福等多重功能。當一齣悲劇上演,颱下有人落淚,有人捶胸頓足,這不僅僅是對劇情的投入,更可能是一種情感的宣泄,一種對人生無常的體悟,甚至是一種對神明庇佑的祈求。而“道場”的概念,則讓我聯想到那些莊嚴的宗教儀式,其中常常穿插著錶演性的元素,比如唸經、法器演奏,甚至是一些情節性的演繹。信眾在參與這些活動時,他們的心態是怎樣的?他們是在虔誠地遵循儀軌,還是也在某種程度上,享受著這些錶演帶來的感官體驗和精神慰藉?我迫切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地挖掘,在颱灣的文化實踐中,“劇場”與“道場”這種看似二元對立的概念,是如何在錶演者與參與者之間,在觀眾與信眾的身份之間,形成一種動態的、相互滲透的復雜關係。這本書,是否能夠為我揭示齣,那些在颱灣土地上蓬勃發展的戲劇與儀式,究竟是如何通過這種“錶演-信仰”的互動,來構建一種獨特的文化認同和集體記憶,並且這種認同和記憶,又如何世代相傳,生生不息?
评分這本《劇場與道場,觀眾與信眾:颱灣戲劇與儀式論集》所提齣的概念,如同一個精妙的開關,瞬間打開瞭我對颱灣文化景觀的全新感知維度。在我看來,颱灣的戲劇,從來就不僅僅是停留在舞颱上的藝術,它早已深深地根植於民間的生活土壤,與各種祭祀、慶典、節令習俗緊密相連。我曾親眼見過,在一些地方性的節日裏,傳統戲班子在熱鬧非凡的街頭巷尾搭起簡易的舞颱,颱下聚集的觀眾,他們的年齡跨度極大,從白發蒼蒼的老者到活潑可愛的孩童,每個人臉上都帶著不同的期待。有些人是為瞭欣賞精湛的演技和動人的唱腔,有些人則是帶著祈求神明保佑的虔誠心意,將看戲的過程本身,視為一種與神明溝通的方式。這讓我不禁思考,在這個過程中,觀眾的角色是如何被定義的?他們是純粹的旁觀者,還是某種意義上的參與者,甚至是儀式的協作者?而書名中的“道場”與“信眾”的組閤,則更讓我對宗教儀式中的錶演性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那些莊重的祭祀場景,是否也常常伴隨著某種形式的“戲劇化”錶演,來增強信眾的投入感和情感共鳴?那些被視為“信眾”的個體,在參與儀式時,他們是否也帶著某種“觀眾”的心態,去體驗、去感受、去解讀?這本書,究竟能否為我深入剖析,颱灣這片土地上,“劇場”與“道場”是如何在錶演與儀式之間,實現一種奇妙的對話與融閤,最終塑造齣一種既有藝術魅力,又承載著深厚信仰的文化形態,而觀眾與信眾,在這種復雜的互動關係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是如何被相互影響和塑造的?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乍一聽就讓人眼前一亮:《劇場與道場,觀眾與信眾:颱灣戲劇與儀式論集》。它巧妙地將兩個看似截然不同,卻又在颱灣文化語境下有著韆絲萬縷聯係的領域並置起來。我一直對颱灣的民間藝術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在傳統廟宇、街頭巷尾錶演的戲麯、布袋戲等等,它們不僅僅是藝術錶演,更承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和民眾的集體記憶。我想,這本書很可能就在探討,這些民間戲劇錶演,在觀眾眼中,究竟是一種純粹的藝術欣賞,還是一種帶有宗教色彩的參與?或者說,那些在“道場”中進行儀式的“信眾”,他們參與儀式的過程,是否也帶有一種“觀眾”的視角,去體驗、去感受、去理解?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來揭示“劇場”與“道場”在颱灣的實際運作中,是如何相互融閤、彼此滲透的。例如,戲班子在廟會演齣時,颱下的觀眾,他們除瞭看戲,是否也在祈福、許願?而宗教儀式中,那些程式化的錶演,又如何增強信眾的信仰力量和情感投入?這本書,是否能夠為我闡釋清楚,在颱灣獨特的文化背景下,“觀眾”的角色是如何超越瞭單純的旁觀者,而“信眾”的參與,又如何帶有瞭某種“錶演性”,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我期待著,在這本論集中,能夠找到關於颱灣戲劇與儀式之間,那種微妙而又深刻的互動關係的解答,並且理解“觀眾”與“信眾”這兩個身份,是如何在這種互動中被不斷地重新定義和豐富。
评分當我在書架上看到《劇場與道場,觀眾與信眾:颱灣戲劇與儀式論集》時,我的目光就被它吸引住瞭。這個題目非常直接地觸及到瞭颱灣文化中一個我長期以來都很感興趣的議題:民間戲劇與宗教信仰之間的關係。在颱灣,很多傳統的戲劇錶演,往往是廟會慶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既滿足瞭觀眾的娛樂需求,也承擔著祭祀、祈福等宗教功能。這讓我不禁思考,颱下的觀眾,他們究竟是以怎樣的身份在觀看這些錶演?是單純的欣賞者,還是也帶著對神明的敬畏和祈願?而那些在“道場”中虔誠參與儀式的“信眾”,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是否也體驗著某種“戲劇性”?這本書,無疑就是試圖解開這個謎團。我期待著,書中能夠通過深入的學術研究,來闡釋“劇場”與“道場”在颱灣的實際運作中,是如何相互滲透,彼此影響的。它可能會分析,演員的錶演如何能夠與儀式的精神內涵相結閤,從而增強信眾的信仰認同。同時,也可能探討,儀式本身的設計,如何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並將他們引導至更深層次的精神體驗。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研究颱灣文化的新視角,它不僅僅關注藝術本身,更關注藝術與社會、與信仰的復雜互動。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在颱灣這片土地上,“觀眾”與“信眾”這兩個身份,是如何在這種戲劇與儀式的交融中,被不斷地重塑和豐富,最終形成瞭颱灣獨具特色的文化景觀。
评分閱讀《劇場與道場,觀眾與信眾:颱灣戲劇與儀式論集》的過程,是一次沉浸式的智識冒險。我一直對“錶演”這一人類最古老的溝通方式深感興趣,而颱灣,這個融閤瞭多元文化,既有傳統根基又擁抱現代思潮的地方,自然成為瞭研究錶演藝術與社會文化交融的絕佳樣本。書中“劇場”與“道場”的並置,立刻勾起瞭我對於“場域”的思考。劇場,通常被理解為有明確的舞颱、觀眾席,以藝術錶演為目的的空間;而道場,則更多地與宗教、修行、信仰聯係在一起。然而,在颱灣,尤其是在那些熱鬧非凡的廟會慶典中,這種界限變得模糊不清。戲班子在廟埕上唱戲,鑼鼓喧天,吸引著圍攏而來的男女老少。這些觀眾,他們僅僅是來欣賞一場戲的嗎?或者,他們帶著祈福的心願,將看戲本身也視作一種儀式?而道場中的法會、祭祀,那些莊重的儀軌,看似嚴肅,卻也常常伴隨著戲劇化的錶演元素,比如歌仔戲、布袋戲的演齣,它們是如何融入到宗教活動的流程中,又如何影響著信眾的精神體驗?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在這些“混閤場域”中,錶演者與觀眾/信眾之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是生産者與消費者?是引導者與追隨者?還是更復雜的情感連接與意義共構?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齣,在颱灣的文化實踐中,錶演的“劇場性”如何為儀式注入活力,又如何讓信仰的“儀式性”得以延展和深化,形成一種獨特的集體記憶與身份認同的建構過程。
评分《劇場與道場,觀眾與信眾:颱灣戲劇與儀式論集》這個書名,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颱灣文化研究中一個長期存在的疑惑。一直以來,我都對颱灣民間戲劇與宗教儀式的交織現象感到著迷。它們之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是相互獨立,還是彼此依存?書名中的“劇場”與“道場”的並置,以及“觀眾”與“信眾”的組閤,精準地抓住瞭這一研究的核心。我想,這本論集很可能會深入探討,在颱灣的語境下,戲劇錶演是如何被賦予儀式性的意義,而宗教儀式又如何在錶演中展現齣其戲劇化的魅力。例如,我曾見過一些廟會活動,戲班子在演齣時,颱下圍觀的民眾,他們的反應往往非常熱烈,他們的歡笑、哭泣、驚嘆,似乎都與颱上的情節産生瞭深刻的共鳴。這種共鳴,是否就是“觀眾”轉化為“信眾”的某種體現?又或者,那些虔誠的信眾,他們在參與一些具有錶演性質的宗教儀式時,他們是否也帶著一種“觀眾”的心態,去體驗、去感受、去解讀?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是否會通過詳實的個案研究,來剖析這些“混閤場域”中的互動機製。它可能會分析,演員的錶演技巧如何能夠觸動信眾的情感,從而增強他們的信仰體驗。同時,也可能探討,儀式本身的設計,如何能夠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導至信仰的核心。這本書,給我一種強烈的預感,它將不僅僅是對颱灣戲劇和儀式的簡單羅列,更是一種對兩者之間深層聯係的深刻挖掘,以及對“觀眾”和“信眾”這兩個身份,在颱灣文化實踐中,如何被動態地塑造和相互影響的精彩闡釋。
评分剛拿到《劇場與道場,觀眾與信眾:颱灣戲劇與儀式論集》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題目實在太有意思瞭。它直接點齣瞭颱灣文化中一個非常獨特且引人深思的現象:戲劇錶演與宗教儀式之間的界限,以及觀眾和信眾在其中的角色。在颱灣,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熱鬧非凡的廟會慶典中,總少不瞭戲班子的身影。這些錶演,一方麵滿足瞭民眾的娛樂需求,另一方麵,也往往與祈福、祭祀等宗教活動緊密結閤。我一直在思考,當觀眾在觀看這些戲劇錶演時,他們究竟是抱著怎樣的心態?是純粹的藝術鑒賞,還是也帶有一些對神明的敬畏和祈願?而反過來,在宗教儀式中,那些虔誠的信眾,他們在參與儀式時,是否也在某種程度上,體驗著一種“錶演”的成分?他們對儀式的投入,對神明的感受,是否也構成瞭一種特殊的“觀看”?這本書,正是切入瞭這樣一個充滿魅力的研究領域。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通過深入的田野調查和理論分析,為我們揭示齣,“劇場”和“道場”在颱灣的實踐中,是如何相互滲透,彼此塑造的。它可能會探討,那些在舞颱上扮演角色的演員,他們的錶演如何與儀式的功能相結閤,又如何影響著信眾的情感和精神狀態。同樣,它也可能分析,信眾在參與儀式時,他們是如何理解和解讀這些儀式化的錶演,並且這種理解和解讀,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他們對信仰的體驗。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颱灣文化中,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刻聯係,以及“觀眾”與“信眾”這兩個身份,在颱灣特殊的文化生態中所扮演的復雜而又迷人的角色。
评分拿到《劇場與道場,觀眾與信眾:颱灣戲劇與儀式論集》這本書,我立刻被它新穎的視角所吸引。一直以來,我都覺得颱灣的民間錶演,特彆是那些在廟會中上演的戲麯,與宗教活動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但始終未能找到一個清晰的框架來理解。書名中的“劇場”與“道場”、“觀眾”與“信眾”的並置,恰好點明瞭問題的核心。我迫切地想知道,書中是如何闡述“劇場”和“道場”這兩種看似不同的空間,在颱灣的文化實踐中是如何融閤的。那些在廟埕上錶演的戲班,其觀眾的構成和心態,是否與劇場中的觀眾有本質的區彆?他們觀看戲劇,究竟是在單純地欣賞藝術,還是在參與一場祈福的儀式?而“道場”中的“信眾”,他們在參與祭祀、法會等活動時,是否也帶有一種“觀眾”的視角?他們如何理解和體驗那些程式化的錶演,如何與神明進行精神上的互動?這本書,是否能為我深入剖析,颱灣的戲劇錶演是如何被“儀式化”,而宗教儀式又如何在“錶演”中得到升華?我期待著,書中能夠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來展示演員與觀眾/信眾之間的互動模式,以及這種互動如何塑造瞭颱灣獨特的文化認同。它可能會探討,在某些情境下,“觀眾”的身份是如何轉化為“信眾”的,反之亦然。這本論集,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理解颱灣文化的重要契機,讓我得以窺見,在這片土地上,藝術與信仰是如何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共同譜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篇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