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06
本书分成两部分:其一为台湾戏剧及剧场史的现象探讨,其二为道场科仪与祭典演戏。两者之间乍看缺乏联结,但从剧场、道场的活动本质来看,对日治时代新剧运动的探讨与省思有助于了解台湾戏剧史本质,而从剧场的角度讨论演戏者、看戏者,以及科仪文本内容、道士师承传统、角色扮演与舞台动作的关系,则可看出戏剧与仪式的本源及其民间基础,以及其中或隐或显、主动或被动的互动与交流管道。
作者简介
邱坤良
台湾宜兰人,作家,曾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校长、戏剧系主任,国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长 以及文建会主委。主要着作有《人民难道没错吗?:《怒吼吧,中国!》.特列季亚科夫与梅耶荷德》(2013)、《飘浪舞台:台湾大众剧场年代》 (2008)、《移动观点:艺术.空间.生活戏剧》(2007)、《真情活历史:布袋戏王黄海岱》(2007)、《漂流万里:陈大禹》(2006)、《台 湾戏剧馆资演戏剧家:吕诉上》(2004)、《陈澄三与拱乐社──台湾戏剧史的一个研究个案》(2001)、《台湾剧场与文化变迁:历史记忆与民众观点》 (1997)、《台湾戏剧现场:抗争与认同》(1997)、《日治时期台湾戏剧之研究》(1993)等,散文集《马路.游击》(2003)、《南方澳大戏 院兴亡史》(1999、2007)、《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学校》(2007)以及编导作品《一官风波》(2001、2002)、《红旗.白旗.阿罩雾》 (1996)等及创作剧本《雾里的女人》(2011)。
自序
第一章 时空流转,剧场重构:十七世纪台湾的戏剧与戏剧中的台湾
一、前言 012
二、族群:十七世纪前期台湾的戏剧 013
三、从明入清:台湾人的「好戏剧」 021
四、《台湾外志》里的戏剧表演 026
五、东亚舞台:十七世纪(台湾)的戏剧想像 033
六、结语 045
第二章 清代台湾方志中的「戏剧」
一、前言 050
二、清代台湾方志的纂修 052
三、台湾方志所见戏剧叙述 057
四、台湾方志反映的戏剧生态 062
五、社戏——台湾戏剧史的本质与特色 066
六、结语 071
第三章 战时在台日本人戏剧家与台湾戏剧
—以松居桃楼为例
一、前言 076
二、战时台湾戏剧总路线 078
三、「内地」来的人 082
四、剧场与战场 085
五、赤道阉鸡 089
六、桃楼残梦 093
七、结语 096
第四章 文学作家、剧本创作与舞台呈现——以杨逵戏剧论为中心
一、前言 106
二、杨逵的戏剧经验与戏剧观照 109
三、杨逵的戏剧创作 115
四、杨逵与《怒吼吧!中国》 125
五、台湾戏剧史的文学作家、作品与戏剧演出 133
六、结语 137
第五章 理念、假设与诠释:台湾现代戏剧的日治篇
一、前言 142
二、日治初期的改良戏 145
三、演员的表演文化与社会形象 151
四、新剧的民族性、舞台语言与文本书写 157
五、日治时期的作家与戏剧—吕赫若演剧的解读 163
六、结语 170
第六章 林献堂看戏——《灌园先生日记》的剧场史观察
一、前言 176
二、《灌园先生日记》的戏剧资料 179
三、林献堂看戏与雾峰林家演戏传统 184
四、雾峰顶厝的子弟团与歌仔戏班 189
五、林献堂与文化剧(新剧) 194
六、从《灌园先生日记》看日治台湾戏剧生态 199
七、结语 203
第七章 道士、科仪与戏剧——以雷晋坛《太上正壹敕水禁坛玄科》为中心
一、前言 208
二、「雷晋坛」师承与黄清龙的道士生涯 212
三、洒净与变换—「敕水禁坛」的仪式空间 223
四、《敕水禁坛》科仪结构与内容 230
五、《敕水禁坛》内容与流程 237
六、从《敕水禁坛》看正壹派道场的戏曲运用 295
七、道士、演员、乐师与观众 305
八、结语 313
第八章 道场演法:「命魔」与《敕水禁坛》的戏剧性——以卢俊龙「迎真定性坛」《灵宝祈安清醮金箓宿启玄科》为中心
一、前言 326
二、卢俊龙「迎真定性坛」的师承 328
三、清和宫己丑年五朝清醮及宿启科仪 333
四、《宿启》的仪式空间与节目流程 337
五、《敕水禁坛》的道坛呈现 344
六、道坛命魔的形象 360
七、灵宝派与正壹派《敕水禁坛》的比较 365
八、结语 370
第九章 社.会.戏——以礁溪协天庙龟会为中心
一、前言 378
二、礁溪的人文环境与关帝信仰 380
三、八大庄龟会源起与变迁 385
四、协天庙的庙会戏 391
五、协天庙春祭与龟会的文化意义 398
六、结语 402
各篇引用书目 407
各篇论文出处 430
五百年前的台湾,无论高山、平地或附属小岛,所见多为南岛语族,少有汉人足迹。然闽粤沿海一带宋元以来即为海上贸易中心,元代在澎湖设巡抚司,明初曾沿其制,但于洪武二十年(1387)裁撤,并禁止闽粤人民私自出海。不过,冒险犯禁至台湾、南洋、日本捕鱼、贸易或做各种营生者,仍不绝于途。十五、十六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西方海权国家陆续东来,台湾成为海商/海盗与西方殖民帝国竞逐的场域,也揭开近代史的新页。十七世纪前期,拥有强大舰队的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势力不仅在中国东南沿海、台湾,也曾通行于东亚到东南亚一带。
十七世纪的台湾,荷兰、西班牙、明郑、满清政权更迭频仍,国际局势变化多端,台湾的族群与戏剧活动是否呈现特殊而多元的现象?例如:在台荷兰人、西班牙人的纪念性宴会或族群生活中是否有戏剧演出、以走私贸易为生的日本商人(浪人)形成的聚落,有无日本传统戏剧、谣曲演出?上述的假设性皆因史料缺乏,无法确定,亦不易判断。不过,同样很难「保证」这些台湾的外来者绝对没有戏剧活动。
荷据至入清之前的台湾(1624-1683),戏剧相关的资料极少,十七世纪九○年代所见文献,却又有台人「好戏剧」,甚至狂热到「为世道人心之玷」、「为全台之弊俗」的记载,「好戏剧」的台湾人传统,是清领之后的台湾社会现象,抑或荷据、明郑时期汉人社群生活文化之一斑?
台湾早期的戏剧活动显露台湾移民社会的特质,但也涉及另一层次的问题:讨论十七世纪台湾戏剧,戏剧史研究的「台湾」,其所涵盖的区域与空间范围,除了台湾、澎湖,还包括哪些地方?原住民、汉人族群之外,在台荷兰人、西班牙人、日本人的戏剧活动是否也是台湾戏剧史的一部分?这些与十七世纪台湾关系密切的国家,在其本国戏剧作品中是否提到台湾?如何描写台湾?尤其邻近的日本人所了解或想像的台湾或台湾戏剧,是何种样貌?
剧场与道场,观众与信众:台湾戏剧与仪式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剧场与道场,观众与信众:台湾戏剧与仪式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