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与道场,观众与信众:台湾戏剧与仪式论集

剧场与道场,观众与信众:台湾戏剧与仪式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戏剧
  • 仪式
  • 剧场研究
  • 文化研究
  • 宗教研究
  • 表演研究
  • 民俗学
  • 社会人类学
  • 文化人类学
  • 台湾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分成两部分:其一为台湾戏剧及剧场史的现象探讨,其二为道场科仪与祭典演戏。两者之间乍看缺乏联结,但从剧场、道场的活动本质来看,对日治时代新剧运动的探讨与省思有助于了解台湾戏剧史本质,而从剧场的角度讨论演戏者、看戏者,以及科仪文本内容、道士师承传统、角色扮演与舞台动作的关系,则可看出戏剧与仪式的本源及其民间基础,以及其中或隐或显、主动或被动的互动与交流管道。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和主题背景,但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且自然。 --- 《镜厅回声:现代剧场空间与社会心理的流变》 一部深度剖析二十世纪以来,剧场(Theater)作为一种社会性空间,如何在技术革新、都市化进程与个体意识觉醒的浪潮中,重塑其物理形态、观看模式及其对集体心理投射的影响的专著。 导言:从“场所”到“场域”——剧场的空间性重构 本书聚焦于现代剧场空间概念的演变,探讨剧场如何从单纯的演出建筑,转变为承载复杂社会互动与心理景观的“场域”。我们首先审视工业革命后期至冷战时期,以包厢、楼座、平视舞台为核心的古典剧场体系如何被打破。重点分析了从阿道夫·阿皮亚(Adolphe Appia)的“舞台上的光”的追求,到二十世纪中叶后现代剧场对“去中心化”的探索,剧场空间不再是单向的凝视结构,而是多维度的感知网络。 第一部分:物理重构——技术、建筑与观众席位的解构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影响剧场物理形态的关键因素,并将其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进行关联。 第一章:舞台的深度与广度:透视法的黄昏 本章考察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主导西方剧场美学的“碎裂式透视法”(Forced Perspective)在现代主义剧场中的衰亡。我们分析了巴特(Bertolt Brecht)的“间离效果”(Alienation Effect)如何要求舞台空间必须是开放的、可被审视的,而非沉浸式的幻觉。通过对如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在巴黎国际剧场(Théâtre des Bouffes du Nord)等地实践的案例研究,探讨了如何利用极简或反美学的空间设置,迫使观众重新审视“观看”这一行为本身。 第二章:机器的剧场:灯光、机械与悬浮结构 聚焦于技术对空间感知的颠覆。从二十世纪初电气照明的普及,到七十年代起对可编程灯光系统(Automated Lighting Systems)的应用,本章详细阐述了光线如何从单纯的照明工具演变为空间叙事的强大要素。同时,我们分析了“移动剧场”(Traveling Theaters)和模块化舞台设计的兴起,探讨了这种流动性如何反映了后工业社会对固定权威和场所的怀疑。 第三章:观众席位的政治学:从包厢到伸出式舞台 深入剖析观众席位的排列与社会等级的关系。本章对比了传统“马蹄形”剧院的阶层划分,与现代剧场中伸出式舞台(Thrust Stage)、环绕式舞台(Arena Stage)和浸入式剧场(Immersive Theater)的兴起。我们认为,伸出式舞台对演员与观众的界限模糊,是战后个体主义高涨、强调平等参与的社会心理投射。 第二部分:心理投射——观看行为的内化与媒介的渗透 本部分转向剧场空间对观众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及媒介技术如何渗透到剧场的“在场性”之中。 第四章:目光的交汇:凝视(Gaze)与被凝视的焦虑 借鉴福柯(Foucault)的“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理论,本章探讨了在现代剧场中,观众对“被观看”的潜在焦虑如何转化为对表演的积极参与。我们分析了在封闭空间中,观众群体的心理传染性(Contagion)如何被操控,以及这种集体情感波动如何成为剧场体验的核心。 第五章:媒介化的剧场:屏幕、直播与“无在场的在场” 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剧场空间不再是唯一的接触点。本章探讨了视频投影、高清直播以及在线同步观看对传统剧场“在场性”(Presence)的冲击。我们研究了当代艺术家如何利用屏幕作为舞台空间的一部分,创造出一种混合现实(Hybrid Reality)的观看体验,挑战了“现场性”的神圣性。 第六章:私密性的消解:走向“生活即剧场”的都市剧场 本章考察了当代剧场对非传统空间的利用,如将演出置于废弃工厂、商场或公共广场。这种对“非剧场空间”的挪用,不仅是对古典剧场形式的反叛,更是对现代都市生活中私人领域日益消解的戏剧性记录。我们探讨了浸入式戏剧如何模糊了生活经验与艺术展示的界限。 结论:剧场作为感知与抵抗的拓扑结构 本书最后总结道,现代剧场空间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和重构的拓扑结构。它不再提供一个逃离现实的乌托邦幻境,而是成为了一个敏感的界面,用以测量、反映并有时抵抗当代社会在技术、权力与个体关系中的种种张力。剧场的意义,在于其对“空间”与“观看”本质的持续追问。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建筑学、空间理论、媒介研究与表演学理论。 案例丰富: 选取了从先锋派到当代数字剧场的标志性案例进行深度分析。 聚焦空间叙事: 强调空间本身如何讲述故事,而非仅仅是故事的容器。 适读人群: 戏剧研究者、舞台设计专业学生、空间美学爱好者、文化研究学者,以及任何对现代社会观看机制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邱坤良


  台湾宜兰人,作家,曾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校长、戏剧系主任,国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长 以及文建会主委。主要着作有《人民难道没错吗?:《怒吼吧,中国!》.特列季亚科夫与梅耶荷德》(2013)、《飘浪舞台:台湾大众剧场年代》 (2008)、《移动观点:艺术.空间.生活戏剧》(2007)、《真情活历史:布袋戏王黄海岱》(2007)、《漂流万里:陈大禹》(2006)、《台 湾戏剧馆资演戏剧家:吕诉上》(2004)、《陈澄三与拱乐社──台湾戏剧史的一个研究个案》(2001)、《台湾剧场与文化变迁:历史记忆与民众观点》 (1997)、《台湾戏剧现场:抗争与认同》(1997)、《日治时期台湾戏剧之研究》(1993)等,散文集《马路.游击》(2003)、《南方澳大戏 院兴亡史》(1999、2007)、《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学校》(2007)以及编导作品《一官风波》(2001、2002)、《红旗.白旗.阿罩雾》 (1996)等及创作剧本《雾里的女人》(2011)。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时空流转,剧场重构:十七世纪台湾的戏剧与戏剧中的台湾
一、前言  012
二、族群:十七世纪前期台湾的戏剧  013
三、从明入清:台湾人的「好戏剧」  021
四、《台湾外志》里的戏剧表演  026
五、东亚舞台:十七世纪(台湾)的戏剧想像  033
六、结语  045

第二章 清代台湾方志中的「戏剧」
一、前言  050
二、清代台湾方志的纂修  052
三、台湾方志所见戏剧叙述  057
四、台湾方志反映的戏剧生态  062
五、社戏——台湾戏剧史的本质与特色  066
六、结语  071

第三章 战时在台日本人戏剧家与台湾戏剧
—以松居桃楼为例
一、前言  076
二、战时台湾戏剧总路线  078
三、「内地」来的人  082
四、剧场与战场  085
五、赤道阉鸡  089
六、桃楼残梦  093
七、结语  096

第四章 文学作家、剧本创作与舞台呈现——以杨逵戏剧论为中心
一、前言  106
二、杨逵的戏剧经验与戏剧观照  109
三、杨逵的戏剧创作  115
四、杨逵与《怒吼吧!中国》  125
五、台湾戏剧史的文学作家、作品与戏剧演出  133
六、结语  137

第五章 理念、假设与诠释:台湾现代戏剧的日治篇
一、前言  142
二、日治初期的改良戏  145
三、演员的表演文化与社会形象  151
四、新剧的民族性、舞台语言与文本书写  157
五、日治时期的作家与戏剧—吕赫若演剧的解读  163
六、结语  170

第六章 林献堂看戏——《灌园先生日记》的剧场史观察
一、前言  176
二、《灌园先生日记》的戏剧资料  179
三、林献堂看戏与雾峰林家演戏传统  184
四、雾峰顶厝的子弟团与歌仔戏班  189
五、林献堂与文化剧(新剧)  194
六、从《灌园先生日记》看日治台湾戏剧生态  199
七、结语  203

第七章 道士、科仪与戏剧——以雷晋坛《太上正壹敕水禁坛玄科》为中心
一、前言  208
二、「雷晋坛」师承与黄清龙的道士生涯  212
三、洒净与变换—「敕水禁坛」的仪式空间  223
四、《敕水禁坛》科仪结构与内容  230
五、《敕水禁坛》内容与流程  237
六、从《敕水禁坛》看正壹派道场的戏曲运用  295
七、道士、演员、乐师与观众  305
八、结语  313

第八章 道场演法:「命魔」与《敕水禁坛》的戏剧性——以卢俊龙「迎真定性坛」《灵宝祈安清醮金箓宿启玄科》为中心
一、前言  326
二、卢俊龙「迎真定性坛」的师承  328
三、清和宫己丑年五朝清醮及宿启科仪  333
四、《宿启》的仪式空间与节目流程  337
五、《敕水禁坛》的道坛呈现  344
六、道坛命魔的形象  360
七、灵宝派与正壹派《敕水禁坛》的比较  365
八、结语  370

第九章 社.会.戏——以礁溪协天庙龟会为中心
一、前言  378
二、礁溪的人文环境与关帝信仰  380
三、八大庄龟会源起与变迁  385
四、协天庙的庙会戏  391
五、协天庙春祭与龟会的文化意义  398
六、结语  402

各篇引用书目  407
各篇论文出处  430

图书序言

自序

  戏剧缘起于人类生活,东西方皆然。源头来自希腊的西方戏剧,千年来随着剧场发展与近代人文思潮,从仪典、休闲娱乐到人类心灵探讨与政治、社会议题的批判,舞台的艺术风格加重,在戏剧主题意识、表演形式与内容各方面,更加多元化,相对地,剧场中祭仪的部分愈来愈不明显。

  台湾的戏剧传统源自中国,但未曾经历中国戏剧史的宫廷剧场与勾栏茶楼式的商业剧场,文人家班的戏剧活动也极罕见,却也突显台湾戏剧的庶民性格,及其以社群祭仪为中心的演出生态,台湾史上的戏剧活动基本上是仪典的一部分,多为聚落民众作为报赛田社或生命礼俗的媒介。从十七世纪后期以降的三百年间,一切民间社会活动「无不先以戏者」,整个沉浸在「里巷靡日不演戏」、「山桥野店,歌吹相闻」,处处是剧场的氛围,台湾成为演戏之岛,也是一个仪式性浓厚的宏观舞台。

  戏剧表演者有职业演员、业余「子弟」,也包含道士、法师、释教沙门的表演,后者所牵涉的戏剧活动有两层意义,其一系道士、法师展现科仪中的戏剧元素,再则是道士、法师以「子弟」的身分,出现于民间子弟团的活动中。不论是戏台、道场,戏剧演员与道教、释教的表演,皆有观看者,他们同时扮演看戏的观众与道坛科仪的信众,一方面接受仪式的象征意义,再方面也借看戏获得身心调剂及与家族、里邻交流与整合。

  随着近代西方帝国主义在全球建立殖民地,遂行政治压迫、经济掠夺之际,宣教活动热烈,西方戏剧形式与内容也在列强势力所及范围,成为普世的现代戏剧。日治之后的台湾,出现现代戏剧,新式剧院也在大城小镇普遍建立,打破既有的演出型态,除了与祭仪相关的外台戏之外,剧院内台演出渐趋普遍,也出现标榜文明、现代的通俗新剧团,以及文化人组成的戏剧运动团体。台湾百年来的现代戏剧(新剧)生态,作为「现代性」的表征,先后受中国、日本与欧美影响,日治初期,台湾现代戏剧萌芽,其发展具有浓厚的目的性与仪式性,诸如提昇国民文化素质,借戏剧传播政治与艺术理念,摒弃民间表演的「陋俗」,新剧运动代表一种身分象征以及仪式性的宣告。然而,殖民统治者同样以戏剧(如皇民剧)作为改造台湾观众与台湾戏剧的重要目标。因此,就台湾戏剧史的属性来看,不论传统戏剧、现代戏剧都有浓厚的仪式意义。

  战后台湾现代戏剧逐步发展的同时,传统戏剧日渐衰微,然而,若干剧种(如京剧、歌仔戏)从现代剧场注入活力,甚至走向剧场化,成为当代表演活动的一环,而配合祭仪的表演仍然流传于民间社会,传统/现代、草台/戏院的竞争与互动也值得观察。若就台湾戏剧史的发展脉络来看,从明清进入日治到回归中华民国,传统戏剧大致一脉相传,现代戏剧则呈现断裂、区隔的现象,日治时期出现的台湾现代戏剧运动在历史的时间轴线中,仅能算是昙花一现,在回归中国的戏剧洪流中,原来以日语、台语演出的台湾新剧成为难以积累的残缺记忆。

  近年台湾戏剧史的研究愈加多元、热烈,其中现代剧场研究多师承西方现代戏剧的创作、研究方法,并接受社会学家(如涂尔干Emile Durkheim、范吉内A. van Gennep)、人类学家(如李维斯陀C. Levi-Strauss、透纳Victor W. Turner)、戏剧家(如谢喜纳Richard Schechner、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的理论,其中范吉内的通过仪式(Rites of passage) 影响深远,他把礼仪划分为三阶段:分离、中介、再融合,透纳结合曼彻斯特学派格拉克曼(M. Gluckman) 的社会冲突仪式化与范吉内「过渡仪式」的理论,发展新的仪式三段论,即:社会秩序、社会失序、社会新秩序。如透纳眼中,仪式本身就是一出社会剧,反映社会结构之间的冲突、紧张,并予以有效整合。

  谢喜纳也认为剧场就如同祭仪,两者都是脱离常态的扮演、转化,参与者脱离既有的社会结构,经过中介状态,再返回原有的社会秩序,他进一步把透纳的理论延伸至不被室内剧场规范的外部空间,印证剧场本质与交融性现象的完整结构。透纳与谢喜纳的仪式理论,尤为台湾剧场工作者所熟知。

  此外,一九六○年代被视为当代剧场先知的法国戏剧家阿铎(Antonin Artaud,1896-1947),致力于重塑以神话与仪式为基础的剧场,影响当代戏剧文化至深,台湾剧场界多半对阿铎的残酷剧场与其神话仪式观点,也耳熟能详。

  近年戏剧、宗教、民俗学者有关本土宗教与科仪的研究风气维持一定温度,成果也丰硕,不过甚少人从剧场的角度,较完整地论述道士、法师科仪表演与戏剧化「外出」—包括戏剧与仪式空间、文本结构、前后场、身段动作。多数的研究注意科仪本,涉及戏剧或剧场部分,多属简单概述,不易看到科仪演出的临场性与实际流程。另方面,许多仪式戏剧已然与民众生活脱节,沦为形式的表演,请主(出资者)、观赏者的参与感明显降低,真正看戏者不多,尤其是鍊度功德中的道教、释教戏剧,更随着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而简化,甚至消失。

  收入本书的九篇论文多曾在学术研讨会或学报发表,大致可分成两部分,其一为台湾戏剧及剧场史的现象探讨,包括〈时空流转,剧场重构:—十七世纪台湾的戏剧与戏剧中的台湾〉、〈清代台湾方志中的「戏剧」〉、〈战时在台日本人戏剧家与台湾戏剧——以松居桃楼为例〉、〈文学作家、剧本创作与舞台呈现—以杨逵戏剧论为中心〉、〈理念、假设与诠释:台湾现代戏剧的日治篇〉、〈林献堂看戏——《灌园先生日记》的剧场史观察〉,其二为道场科仪与祭典演戏,包括〈道士、科仪与戏剧——以雷晋坛《太上正壹敕水禁坛玄科》为中心〉、〈道场演法:「命魔」与《敕水禁坛》的戏剧性——以卢俊龙「迎真定性坛」《灵宝祈安清醮金箓宿启玄科》为中心〉与〈社.会.戏——以礁溪协天庙龟会为中心〉。

  两者之间似乎缺乏联结,但从剧场、道场的活动本质来看,对日治时代新剧运动的探讨与省思有助于了解台湾戏剧史本质,而从剧场的角度讨论演戏者、看戏者,以及科仪文本内容、道士师承传统、角色扮演与舞台动作的关系,则可看出戏剧与仪式的本源及其民间基础,也不难体会其中或隐或显的互动,以及彼此间主动、被动的交流管道。换言之,戏剧与仪式之间的辩证、解读,可为台湾的戏剧研究提供具体的例子。

图书试读

五百年前的台湾,无论高山、平地或附属小岛,所见多为南岛语族,少有汉人足迹。然闽粤沿海一带宋元以来即为海上贸易中心,元代在澎湖设巡抚司,明初曾沿其制,但于洪武二十年(1387)裁撤,并禁止闽粤人民私自出海。不过,冒险犯禁至台湾、南洋、日本捕鱼、贸易或做各种营生者,仍不绝于途。十五、十六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西方海权国家陆续东来,台湾成为海商/海盗与西方殖民帝国竞逐的场域,也揭开近代史的新页。十七世纪前期,拥有强大舰队的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势力不仅在中国东南沿海、台湾,也曾通行于东亚到东南亚一带。

十七世纪的台湾,荷兰、西班牙、明郑、满清政权更迭频仍,国际局势变化多端,台湾的族群与戏剧活动是否呈现特殊而多元的现象?例如:在台荷兰人、西班牙人的纪念性宴会或族群生活中是否有戏剧演出、以走私贸易为生的日本商人(浪人)形成的聚落,有无日本传统戏剧、谣曲演出?上述的假设性皆因史料缺乏,无法确定,亦不易判断。不过,同样很难「保证」这些台湾的外来者绝对没有戏剧活动。

荷据至入清之前的台湾(1624-1683),戏剧相关的资料极少,十七世纪九○年代所见文献,却又有台人「好戏剧」,甚至狂热到「为世道人心之玷」、「为全台之弊俗」的记载,「好戏剧」的台湾人传统,是清领之后的台湾社会现象,抑或荷据、明郑时期汉人社群生活文化之一斑?

台湾早期的戏剧活动显露台湾移民社会的特质,但也涉及另一层次的问题:讨论十七世纪台湾戏剧,戏剧史研究的「台湾」,其所涵盖的区域与空间范围,除了台湾、澎湖,还包括哪些地方?原住民、汉人族群之外,在台荷兰人、西班牙人、日本人的戏剧活动是否也是台湾戏剧史的一部分?这些与十七世纪台湾关系密切的国家,在其本国戏剧作品中是否提到台湾?如何描写台湾?尤其邻近的日本人所了解或想像的台湾或台湾戏剧,是何种样貌?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剧场与道场,观众与信众:台湾戏剧与仪式论集》时,我的目光就被它吸引住了。这个题目非常直接地触及到了台湾文化中一个我长期以来都很感兴趣的议题:民间戏剧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在台湾,很多传统的戏剧表演,往往是庙会庆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既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也承担着祭祀、祈福等宗教功能。这让我不禁思考,台下的观众,他们究竟是以怎样的身份在观看这些表演?是单纯的欣赏者,还是也带着对神明的敬畏和祈愿?而那些在“道场”中虔诚参与仪式的“信众”,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也体验着某种“戏剧性”?这本书,无疑就是试图解开这个谜团。我期待着,书中能够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来阐释“剧场”与“道场”在台湾的实际运作中,是如何相互渗透,彼此影响的。它可能会分析,演员的表演如何能够与仪式的精神内涵相结合,从而增强信众的信仰认同。同时,也可能探讨,仪式本身的设计,如何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将他们引导至更深层次的精神体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研究台湾文化的新视角,它不仅仅关注艺术本身,更关注艺术与社会、与信仰的复杂互动。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在台湾这片土地上,“观众”与“信众”这两个身份,是如何在这种戏剧与仪式的交融中,被不断地重塑和丰富,最终形成了台湾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评分

这本《剧场与道场,观众与信众:台湾戏剧与仪式论集》所提出的概念,如同一个精妙的开关,瞬间打开了我对台湾文化景观的全新感知维度。在我看来,台湾的戏剧,从来就不仅仅是停留在舞台上的艺术,它早已深深地根植于民间的生活土壤,与各种祭祀、庆典、节令习俗紧密相连。我曾亲眼见过,在一些地方性的节日里,传统戏班子在热闹非凡的街头巷尾搭起简易的舞台,台下聚集的观众,他们的年龄跨度极大,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活泼可爱的孩童,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不同的期待。有些人是为了欣赏精湛的演技和动人的唱腔,有些人则是带着祈求神明保佑的虔诚心意,将看戏的过程本身,视为一种与神明沟通的方式。这让我不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的角色是如何被定义的?他们是纯粹的旁观者,还是某种意义上的参与者,甚至是仪式的协作者?而书名中的“道场”与“信众”的组合,则更让我对宗教仪式中的表演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庄重的祭祀场景,是否也常常伴随着某种形式的“戏剧化”表演,来增强信众的投入感和情感共鸣?那些被视为“信众”的个体,在参与仪式时,他们是否也带着某种“观众”的心态,去体验、去感受、去解读?这本书,究竟能否为我深入剖析,台湾这片土地上,“剧场”与“道场”是如何在表演与仪式之间,实现一种奇妙的对话与融合,最终塑造出一种既有艺术魅力,又承载着深厚信仰的文化形态,而观众与信众,在这种复杂的互动关系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是如何被相互影响和塑造的?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剧场与道场,观众与信众:台湾戏剧与仪式论集》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感。熟悉,是因为我对台湾这片土地上丰富的文化传统,尤其是那些在庙宇、街头巷尾流传的表演形式,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近感。陌生,则是因为“剧场”与“道场”、“观众”与“信众”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却又在台湾的语境下如此紧密交织的概念,如何能够被巧妙地统一在一本论集中,着实令人好奇。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试图在这个集子中寻找答案,去理解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习以为常,却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实践。那些在传统戏曲表演中,观众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甚至在某些时刻,他们的欢呼、喝彩,或是静默,都成为了舞台上表演的一部分,而这种互动,在仪式性的宗教活动中,又被赋予了更深沉的意义。信众们虔诚的叩拜,每一次的祷告,每一次的诵经,都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与神明的沟通,更是一种集体的精神显现,一种仪式性的情感共鸣。这本论集,是否就如同一面镜子,能够清晰地映照出这两种看似独立的场域,在台湾独特的文化土壤上,是如何相互渗透,彼此塑造,最终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剧场化”的仪式,或者“仪式化”的剧场?我期待着,书中那些精炼的学术探讨,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洞悉隐藏在台湾社会肌理之中的文化密码,去感受那些表演者与接受者之间,跨越界限的情感交流与精神传承。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乍一听就让人眼前一亮:《剧场与道场,观众与信众:台湾戏剧与仪式论集》。它巧妙地将两个看似截然不同,却又在台湾文化语境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领域并置起来。我一直对台湾的民间艺术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在传统庙宇、街头巷尾表演的戏曲、布袋戏等等,它们不仅仅是艺术表演,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众的集体记忆。我想,这本书很可能就在探讨,这些民间戏剧表演,在观众眼中,究竟是一种纯粹的艺术欣赏,还是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参与?或者说,那些在“道场”中进行仪式的“信众”,他们参与仪式的过程,是否也带有一种“观众”的视角,去体验、去感受、去理解?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揭示“剧场”与“道场”在台湾的实际运作中,是如何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例如,戏班子在庙会演出时,台下的观众,他们除了看戏,是否也在祈福、许愿?而宗教仪式中,那些程式化的表演,又如何增强信众的信仰力量和情感投入?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阐释清楚,在台湾独特的文化背景下,“观众”的角色是如何超越了单纯的旁观者,而“信众”的参与,又如何带有了某种“表演性”,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我期待着,在这本论集中,能够找到关于台湾戏剧与仪式之间,那种微妙而又深刻的互动关系的解答,并且理解“观众”与“信众”这两个身份,是如何在这种互动中被不断地重新定义和丰富。

评分

拿到《剧场与道场,观众与信众:台湾戏剧与仪式论集》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新颖的视角所吸引。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台湾的民间表演,特别是那些在庙会中上演的戏曲,与宗教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始终未能找到一个清晰的框架来理解。书名中的“剧场”与“道场”、“观众”与“信众”的并置,恰好点明了问题的核心。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阐述“剧场”和“道场”这两种看似不同的空间,在台湾的文化实践中是如何融合的。那些在庙埕上表演的戏班,其观众的构成和心态,是否与剧场中的观众有本质的区别?他们观看戏剧,究竟是在单纯地欣赏艺术,还是在参与一场祈福的仪式?而“道场”中的“信众”,他们在参与祭祀、法会等活动时,是否也带有一种“观众”的视角?他们如何理解和体验那些程式化的表演,如何与神明进行精神上的互动?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深入剖析,台湾的戏剧表演是如何被“仪式化”,而宗教仪式又如何在“表演”中得到升华?我期待着,书中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示演员与观众/信众之间的互动模式,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塑造了台湾独特的文化认同。它可能会探讨,在某些情境下,“观众”的身份是如何转化为“信众”的,反之亦然。这本论集,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台湾文化的重要契机,让我得以窥见,在这片土地上,艺术与信仰是如何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共同谱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篇章。

评分

刚拿到《剧场与道场,观众与信众:台湾戏剧与仪式论集》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题目实在太有意思了。它直接点出了台湾文化中一个非常独特且引人深思的现象:戏剧表演与宗教仪式之间的界限,以及观众和信众在其中的角色。在台湾,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热闹非凡的庙会庆典中,总少不了戏班子的身影。这些表演,一方面满足了民众的娱乐需求,另一方面,也往往与祈福、祭祀等宗教活动紧密结合。我一直在思考,当观众在观看这些戏剧表演时,他们究竟是抱着怎样的心态?是纯粹的艺术鉴赏,还是也带有一些对神明的敬畏和祈愿?而反过来,在宗教仪式中,那些虔诚的信众,他们在参与仪式时,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体验着一种“表演”的成分?他们对仪式的投入,对神明的感受,是否也构成了一种特殊的“观看”?这本书,正是切入了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研究领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理论分析,为我们揭示出,“剧场”和“道场”在台湾的实践中,是如何相互渗透,彼此塑造的。它可能会探讨,那些在舞台上扮演角色的演员,他们的表演如何与仪式的功能相结合,又如何影响着信众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同样,它也可能分析,信众在参与仪式时,他们是如何理解和解读这些仪式化的表演,并且这种理解和解读,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他们对信仰的体验。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台湾文化中,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联系,以及“观众”与“信众”这两个身份,在台湾特殊的文化生态中所扮演的复杂而又迷人的角色。

评分

《剧场与道场,观众与信众:台湾戏剧与仪式论集》这个书名,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台湾文化研究中一个长期存在的疑惑。一直以来,我都对台湾民间戏剧与宗教仪式的交织现象感到着迷。它们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相互独立,还是彼此依存?书名中的“剧场”与“道场”的并置,以及“观众”与“信众”的组合,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研究的核心。我想,这本论集很可能会深入探讨,在台湾的语境下,戏剧表演是如何被赋予仪式性的意义,而宗教仪式又如何在表演中展现出其戏剧化的魅力。例如,我曾见过一些庙会活动,戏班子在演出时,台下围观的民众,他们的反应往往非常热烈,他们的欢笑、哭泣、惊叹,似乎都与台上的情节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这种共鸣,是否就是“观众”转化为“信众”的某种体现?又或者,那些虔诚的信众,他们在参与一些具有表演性质的宗教仪式时,他们是否也带着一种“观众”的心态,去体验、去感受、去解读?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否会通过详实的个案研究,来剖析这些“混合场域”中的互动机制。它可能会分析,演员的表演技巧如何能够触动信众的情感,从而增强他们的信仰体验。同时,也可能探讨,仪式本身的设计,如何能够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至信仰的核心。这本书,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它将不仅仅是对台湾戏剧和仪式的简单罗列,更是一种对两者之间深层联系的深刻挖掘,以及对“观众”和“信众”这两个身份,在台湾文化实践中,如何被动态地塑造和相互影响的精彩阐释。

评分

阅读《剧场与道场,观众与信众:台湾戏剧与仪式论集》的过程,是一次沉浸式的智识冒险。我一直对“表演”这一人类最古老的沟通方式深感兴趣,而台湾,这个融合了多元文化,既有传统根基又拥抱现代思潮的地方,自然成为了研究表演艺术与社会文化交融的绝佳样本。书中“剧场”与“道场”的并置,立刻勾起了我对于“场域”的思考。剧场,通常被理解为有明确的舞台、观众席,以艺术表演为目的的空间;而道场,则更多地与宗教、修行、信仰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台湾,尤其是在那些热闹非凡的庙会庆典中,这种界限变得模糊不清。戏班子在庙埕上唱戏,锣鼓喧天,吸引着围拢而来的男女老少。这些观众,他们仅仅是来欣赏一场戏的吗?或者,他们带着祈福的心愿,将看戏本身也视作一种仪式?而道场中的法会、祭祀,那些庄重的仪轨,看似严肃,却也常常伴随着戏剧化的表演元素,比如歌仔戏、布袋戏的演出,它们是如何融入到宗教活动的流程中,又如何影响着信众的精神体验?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这些“混合场域”中,表演者与观众/信众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是引导者与追随者?还是更复杂的情感连接与意义共构?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出,在台湾的文化实践中,表演的“剧场性”如何为仪式注入活力,又如何让信仰的“仪式性”得以延展和深化,形成一种独特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

评分

手捧《剧场与道场,观众与信众:台湾戏剧与仪式论集》,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台湾民间表演的鲜活画面。我想起那些在庙会活动中,穿着戏服的演员们,他们不仅是在表演故事,更是在传递一种文化,一种信仰。台下的观众,他们的表情从专注到狂喜,从凝视到感慨,每一个细微的反应,似乎都与台上的表演产生了某种看不见的共振。这种共振,是否就是书中所谓的“观众”与“信众”之间的界限模糊,甚至是相互转化?台湾的戏剧,尤其是传统戏曲,其生命力恰恰在于它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它不仅仅是提供娱乐,更承担着教化、祭祀、祈福等多重功能。当一出悲剧上演,台下有人落泪,有人捶胸顿足,这不仅仅是对剧情的投入,更可能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对人生无常的体悟,甚至是一种对神明庇佑的祈求。而“道场”的概念,则让我联想到那些庄严的宗教仪式,其中常常穿插着表演性的元素,比如唸经、法器演奏,甚至是一些情节性的演绎。信众在参与这些活动时,他们的心态是怎样的?他们是在虔诚地遵循仪轨,还是也在某种程度上,享受着这些表演带来的感官体验和精神慰藉?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挖掘,在台湾的文化实践中,“剧场”与“道场”这种看似二元对立的概念,是如何在表演者与参与者之间,在观众与信众的身份之间,形成一种动态的、相互渗透的复杂关系。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揭示出,那些在台湾土地上蓬勃发展的戏剧与仪式,究竟是如何通过这种“表演-信仰”的互动,来构建一种独特的文化认同和集体记忆,并且这种认同和记忆,又如何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评分

《剧场与道场,观众与信众:台湾戏剧与仪式论集》这本书的书名,立即点燃了我探索的兴趣。台湾,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熔炉,其戏剧与宗教仪式的发展,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书名中“剧场”与“道场”的并置,以及“观众”与“信众”的组合,精准地捕捉到了台湾文化中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议题——表演与信仰的交融。我想,这本论集很可能在深入探讨,台湾的戏剧表演,尤其是一些传统戏曲,在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同时,是如何与宗教仪式紧密结合,共同构建社群的认同和信仰的传承。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在那些庙会庆典中的戏剧演出,台下的观众,他们的角色是如何超越了单纯的旁观者,而带有了某种“信众”的特质?他们的欢呼、掌声,甚至是情绪的起伏,是否也构成了仪式的一部分?反之,那些在“道场”中参与仪式的“信众”,他们是否也在体验着一种“戏剧化”的过程?他们对仪式的投入,对神明的感应,是否也带有一种“观看”的视角,去解读和体悟?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为我揭示出,“剧场”与“道场”在台湾的实践中,究竟是如何相互渗透、彼此转化的。它可能会剖析,表演者如何通过其技艺,在观众与信众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而仪式本身的设计,又如何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至信仰的深度。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台湾文化中,表演与信仰之间那种复杂而又迷人的互动关系,以及“观众”与“信众”这两个身份,是如何在这种互动中被不断地定义和丰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