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住在乡下,为了逃避两个女人,乃佯称有个浪子弟弟在城里,须要常去城里照顾;亚吉能住在城里,为了逃避两个女人,也伪託有个病人朋友在乡下,须要常去乡下陪守。这种种倒影回声交织成天罗地网的对比,而就在这骨架上,情节推移,事件发展,一波波未平又起,激起奇问妙答的浪花。这真是巧思警句的盛宴。──余光中
十九世纪的英国全能作家王尔德,以三个星期的渡假时间完成喜剧代表作《不可儿戏》,被誉为现代英国戏剧的奠基之作。他以独特的绣口与生花妙笔,嘲讽当时贵族虚荣又虚伪的姿态,处处机锋,隽语逼人。
余光中推崇王尔德的天才之思,并用干净俐落的中文深入原剧神髓,不论是人名或对话,处处可见俏皮的双关语与精彩的巧思警句,译笔高妙令人目不暇给,拍案叫绝。
本书特色
★王尔德风行四方的讽刺喜剧颠峰之作。1895年起即不断地搬上舞台演出。1990年首度登上国家戏剧院,2012年5月再度登台。
★书前新增余光中「王尔德喜剧全集」总序,向跨越世代的经典致敬。
★重新大字编排,开本舒朗易读,经典再现。
作者简介
王尔德 Oscar Wilde(1854─1900)
英国着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艺术家,才华洋溢,睥睨人群。王尔德于1884年结婚,婚后生了两个孩子。1895年因为与同性友人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Lord Alfred Douglas)交往,违反当时社会风俗而被判入狱。1897年获释后前去巴黎,直至1900年因病去世。
王尔德的观点新颖,风格鲜明,在创作上运用丰美的辞藻与华丽的修辞,以绝妙的想像力融入极富于音乐性的文句,并将唯美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社会批评倾向巧妙结合,讽刺社会,映射人心。着有童话集《快乐王子与其他故事》(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1888)等;诗集《斯芬克斯》(Sphinx,1894)等;小说《朵连‧格瑞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891)等;戏剧《温夫人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1892)等,另有散文与评论,是不可多得的全才作家。
译者简介
余光中
一九二八年生于南京,福建永春人。就读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在台大外文系毕业。诗、散文、评论、翻译,乃作者自称之「四度空间」。曾在美国教书四年,并在台、港各大学担任外文系或中文系教授暨文学院院长,曾获香港中文大学及台湾政治大学之荣誉博士。民国一百年先后获颁「南京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国立中山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之贡献奖。现为国立中山大学荣休教授。
着有诗集《白玉苦瓜》、《藕神》等;散文集《逍遥游》、《听听那冷雨》、《青铜一梦》等;评论集《蓝墨水的下游》、《举杯向天笑》等;翻译《理想丈夫》、《温夫人的扇子》、《不要紧的女人》、《老人和大海》、《梵谷传》、《济慈名着译述》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大系》(一)、(二)、《秋之颂》等,合计七十种以上。
总序
一跤绊到逻辑外
——谈王尔德的《不可儿戏》
本剧人物
本剧布景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与王尔德拔河记
——《不可儿戏》译后
序文(节录)
一跤绊到逻辑外——谈王尔德的《不可儿戏》(节录) / 余光中
中文读者里面,不少人知道王尔德是《少奶奶的扇子》的作者,也有人看过他的《朵连‧格瑞的画像》。可是他死后八十多年,论者几乎一致推崇《不可儿戏》为他的代表杰作,或称之为无瑕的喜剧,或誉之为无陷的笑剧(farce)。这部戏的情节和骨架,和十九世纪许多笑剧相近。溯其渊源,则同胞兄弟小时分散到快要结婚时又重逢的故事,早在泰伦斯和普洛特斯的罗马喜剧里已经有了。这种情节,莎士比亚在《错中错》和《第十二夜》里也利用过。至于一位男子为了追求情人而假冒别人,因而闹出笑话,就在英国也举得出法克尔的《好逑计》、哥德斯密的《屈身求爱》和谢利丹的《情敌》等前例。
至于剧情的处理,则是採用所谓「善构剧」的手法,务求结构单纯而多重复,发展紧凑,高潮迭起,危机四伏,误会丛生,而如果人物的变化或情节的演进不够机动,就乞援于再三的巧合,总之要一气呵成,必使观众应接不暇,直到剧终才群疑尽释,百结齐解。这些原是剧场的老套,如果作家技尽于此,就难掩机械化浮滥浅俗的毛病。例如在《不可儿戏》之中,两位俏黠惑人的少女怎么会同时立意一定要嫁给名叫任真的少年;劳小姐怎么会粗心得误置婴孩和手稿;失婴怎么偏会给一位善心的富翁拣到;而最后,失散多年的兄弟怎么偏就会在两不知情之下成为好友;凡此种种,当然都经不起理性的分析。
这种巧合如果让小说的读者边读边想,也许难以过关;但是对于台下集体的观众,只要能够联串情节,带动对话,根本无暇细究,反而觉得误打误撞,绝处逢生,热闹得十分有趣。千百人坐在剧院的阴影里,凝神观照灯光如幻的剧台,最容易如柯立基所说「剎那之间欣然排除难以置信的心理」。剧中少女关多琳说得最好:「我对这件事疑问可多了,不过我有意把它扫开。目前不是卖弄德国怀疑论的时候。」千百人坐在台下,期待的心情互相感染,什么奇蹟都愿意相信。在《不可儿戏》首演前夕,王尔德接受洛思的访问。以下是访问记的一段:
问:你认为批评家会懂大作吗?
答:但愿他们不会。
问:这是什么样的戏呢?
答:这出戏琐碎得十分精致,像一个空想的水泡那么娇嫩,也有它自己的一套道理。
问:一套道理?
答:那就是,我们处理生活的一切琐事应该认真,而处理生活的一切正事,应该带着诚恳而仔细的琐碎作风……第一幕很巧,第二幕很美,第三幕呢妙不可耐。
说穿了,这剧本根本没有什么主题或什么哲学,也不存心要反映什么社会现象。为了语妙天下,语惊台下,他不惜扭曲常理,颠倒价值,至少在短短三小时内,把观众从常理和定规的统治下解脱出来,让他们在空中飘游一晚。巧合吗?那原是艺术的特权呀。王尔德原就认定:不是艺术模仿人生,而是人生模仿艺术。剧中人物原就半真半幻,尤其是那些女人,在阳光之下绝不可能那么反话胡说,而又胡说得那么美妙,令人惊喜。才发现每一次惊是虚惊,喜是真喜。观众明知其假,却正在兴头上,宁信其真。
有一次,一贵妇观赏英国风景大师泰纳的作品,提出异议,说他画中的落日她从未见过。泰纳答道:难道我们不愿意落日像那样吗?李贺说过:「笔补造化天无功」。王尔德和泰纳,也是这个意思。
当我在书店看到《不可儿戏(增订新版)》时,我并没有立刻下手,我犹豫了一下,因为我总是害怕那些“经典”或者“必读”的书籍,因为期望过高而感到失望。然而,当我读到第一章,我心中的疑虑便烟消云散了。作者的文笔,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雕刻”。她用文字来构建世界,用词语来塑造灵魂。每一个句子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每一个段落都充满了匠心。我被她对细节的关注所折服,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我尤其喜欢她对“时间”的描绘,她能够让你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感受到岁月的痕迹,甚至能够让你触摸到历史的脉搏。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它更是在讲述一种人生,一种智慧,一种对世界的理解。我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思考,去反思作者提出的问题,去咀嚼她文字中的深意。这本书,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消费的书籍,它是能够陪伴你,启发你的书籍。
评分我最近又一次读完了这本《不可儿戏(增订新版)》,每一次读,都会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收获。这次,我特别关注了作者对于“变与不变”的思考。她似乎总是在追寻着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但同时又深刻地认识到,这个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变化。这种辩证的视角,让她的文字充满了哲学意味,也让我对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有了新的解读。我特别喜欢她处理时间的方式,不是线性的推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在每一个节点上,她都能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时空感。这种时空感,让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厚重感,又不失飘逸感。我沉浸在她构建的世界里,感受着历史的脉络,文明的演进,以及人性的复杂。她对细节的把握,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经过了精雕细琢,仿佛在打磨一件稀世珍宝。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品味她某一个段落,去感受她文字的力量,去体悟她想要传达的情感。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让我得以在一个更广阔的维度去审视自己,审视生活。
评分我得承认,我是一个非常挑剔的读者,很少有书能让我一口气读完,并且还意犹未尽。但《不可儿戏(增订新版)》做到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多层次性。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读,也可以把它当作一部知识宝库来钻研,更可以把它当作一面映照心灵的镜子来反思。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她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而是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想象,真实与虚构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种编织,使得故事充满了惊喜和悬念,让你忍不住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特别欣赏她对于人物塑造的功力,每一个人物都仿佛跃然纸上,有他们独特的性格,有他们各自的命运。我甚至会为他们的遭遇而喜怒哀乐。而且,这本书的语言也非常有特色,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活力。她能够将那些复杂的思想,那些深刻的情感,用最简洁、最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一场精神的探险,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到什么,但你又充满期待,想要继续探索下去。
评分我最近又一次捧起了《不可儿戏(增订新版)》。说实话,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触。这次,我更关注了作者在书中对于“连接”的探讨。她似乎总是在寻找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无论是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还是人物命运之间的纠葛,又或者是文化符号之间的传承。她用一种宏大的视角,将看似零散的元素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被她这种“大局观”所折服,她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联系,能够理解别人不理解的深意。她的文字,就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所有的信息和情感都笼罩其中,让你在其中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力量。我特别欣赏她处理复杂题材的能力,她能够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那些沉重的历史,用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领略了其中的精髓。这本书,就像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每一次阅读,都能让你获得新的启迪,新的感悟。它不仅拓展了我的视野,更丰富了我的内心。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我以为这不过又是一本打着“新版”旗号,内容却大同小异的陈年旧作。然而,当我翻开扉页,看到那流畅而充满力量的文字时,我的预感就彻底被打翻了。作者的文字,就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带着些许辛辣,细品之下却能尝出回甘,而且层次分明,余味悠长。她擅长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你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坚持,他们的爱恨情仇。我被她描绘的那些鲜活的人物所吸引,他们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个体。我跟着他们一起经历那些跌宕起伏的人生,一起感受那个时代的呼吸。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书中融入了许多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和知识,比如某些地域的民俗风情,某些古老技艺的演变过程,甚至是一些被遗忘的哲学思想。她用一种极其自然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知识点融入到故事中,让你在阅读的乐趣中不知不觉地汲取养分。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多才的引路人,带我走进了那个充满魅力的未知世界,让我对历史,对文化,甚至对人生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我算是“慢读”的典范了。我把它放在床头,每天睡前读上几页。我发现,这样的阅读方式,反而更能让我沉浸其中。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能够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角落,让你得以审视自己的内心。我最喜欢她对“过往”的处理,她并不是简单地回顾历史,而是试图去理解那些过往对现在的影响,去探寻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真相。她用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去挖掘那些被遗忘的故事,去还原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我被她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所打动,她不仅仅是在记录,她是在传承。而且,这本书在情感的表达上,也非常克制和内敛。她不会刻意去渲染悲伤或者喜悦,而是用一种淡淡的笔触,将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这种内敛的情感,反而更加具有穿透力,能够深深地触动你的心弦。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它用它深邃的目光,洞察着人世间的百态,它用它沉静的声音,讲述着生命的真谛。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字非常敏感的人,我追求的不仅仅是故事的跌宕起伏,更是文字本身的美感和力量。而《不可儿戏(增订新版)》,在这方面,做得淋漓尽致。作者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仿佛是一首精心谱写的乐章,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她能够将那些抽象的概念,那些复杂的情感,用最精准,最生动的词语表达出来。我常常会因为她某一句话而停下来,反复咀嚼,去感受她文字的韵味。我被她对“瞬间”的捕捉能力所震撼,她能够将那些 fleeting 的时刻,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定格在文字中,让你感受到永恒。而且,这本书在结构上也充满了巧思。她并非线性叙事,而是以一种多视角、碎片化的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这种方式,虽然需要读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梳理,但却更能让你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感和丰富性。这本书,就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需要你去细细品味,去慢慢欣赏,才能体会到它真正的价值。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增订新版”名副其实。我之前就读过它的初版,但这次的阅读,我依然被它所带来的新意所打动。作者在保留了原有的精髓之外,又加入了许多新的视角和更深入的思考。她对“变化”的理解,在新的版本中更加深刻。她不再只是记录历史的变迁,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些变迁背后的驱动力,去探究它们对当下和未来的影响。我被她这种前瞻性的思考所吸引,她不仅仅是在回顾过去,她是在眺望未来。而且,这本书在知识的拓展上也做得更加出色,作者引用了更多的文献,更广泛地搜集了资料,使得她的论证更加严谨,她的观点更加有力。我尤其欣赏她对于“争议”的处理,她不会回避那些历史上的争议点,而是会将其一一呈现,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种开放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难得。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它不仅带我重温了熟悉的风景,更引领我发现了那些我之前从未留意过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好几个月,每次翻开,都会被作者那份近乎偏执的认真劲儿所震撼。她不是那种轻松愉快地讲故事的人,她更像是站在一个古老的博物馆里,指着一件件陈列品,用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嗓音,讲述它们背后的沧桑、故事和不为人知的细节。刚开始读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有些吃力,那些铺天盖地的知识点,那些跳跃式的思考,让我一度想要放弃。然而,当一页页翻过,当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渐渐在脑海中串联成线,我才发现,原来她一直在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一个关于“存在”本身的宏大叙事。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比如某个时代某个阶层的服饰剪裁,某个手工艺人的制作流程,某个历史事件的细微影响,都被她赋予了生命,变成了推动故事前进的齿轮。我尤其喜欢她对于“失落”和“遗忘”的探讨,那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以及对那些曾经鲜活却已消逝事物的深切怀念,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本书不是用来消遣的,它是用来思考的,用来感受的,甚至是用来与自己对话的。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仿佛挖掘一座取之不尽的金矿。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我一开始是被它的封面吸引的。简洁大方,带着一种沉静的气质,让我觉得里面一定藏着些什么有分量的东西。读进去之后,果然没让我失望。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她能够捕捉到生活中那些最细微的情感,最微妙的心理变化,并将它们描绘得淋漓尽致。我感觉她就像一位生活哲学家,用她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许多被我们忽略的道理。她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她是在引导我们去思考,去反思。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对“失去”的描写,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无奈的叹息,却又带着一种释然和豁达,让我觉得既心疼又感动。她不会去煽情,但她的文字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而且,这本书在知识的拓展上也做得非常出色,作者涉猎的领域非常广泛,从历史到文化,从艺术到哲学,几乎无所不包。但她又不会让人觉得知识堆砌,而是将这些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中,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增长见识。这本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它既能给我带来思想的启发,也能给我带来情感的慰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