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发的造型于现实生活中已有以此为业的专业设计师,戏曲中的须发要比生活中的空间为大,尤其是露须,因其形为立体而有「草草口」之名。
探讨京剧髯口起源,沿革发展,其次论及各种转式,颜色与人物之间的关联,周边相关的物件及配合,须发的编织保养管理,并论技术表演实务。
本书特色
故京剧名演员、名师王小明生前移作,总结其对京剧髯口之研究精髓,并亲身示范,以飨京剧爱好者。
作者简介
王小明
名京剧演员、老师,曾任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戏剧学系。
绪论 1
学术篇 3
第一章 髯口之探源及其演变 5
前言 5
第一节 何谓髯口 5
第二节 髯口之起源 7
第三节 髯口之历史沿革 9
结语 24
第二章 髯口之类型及颜色与戏剧人物之关系 29
前言 29
第一节 髯口之形式与颜色 29
第二节 髯口在行当中与戏剧人物之关系 42
结语 55
第三章 髯口在京剧中之地位 57
前言 57
第一节 与行头之关系 57
第二节 与脸谱之关系 64
第三节 与发之关系 69
第四节 意义及功用 83
结语 85
第四章 髯口在特殊状态下之运用 87
前言 87
第一节 年龄的成长 87
第二节 生理的因素 91
第三节 机动性之变化 95
第四节 在两门抱人物中之变化运用 98
结语 105
第五章 须发的制作、戴法与保养 107
前言 107
第一节 工具及材质 107
第二节 制作程式 109
第三节 戴法及保养整理 111
结语 114
实务篇 119
第六章 须发之舞 121
前言 121
第一节 髯口的舞动 122
第二节 辫发的舞动 174
结语 190
资料篇 197
第七章 须发在京剧人物所属的行当中应有的造型组合 199
前言 199
第一节 生行于戏码中之须发 199
第二节 净行于戏码中之须发 219
第三节 丑行于戏码中之须发 239
第四节 老旦与杂于戏码中之须发 249
结语 252
结论 287
附录 参考书目 289
序
慾。
戏剧极为广泛,是西洋戏剧,还是中国戏剧?而中国戏剧是影视、舞台剧,还是传统戏曲?传统戏曲是地方戏还是京剧?那京剧是想了解剧本、音乐、舞蹈还是行当?行当是想了解生、旦、净、丑还是造型?而造型涵括了身上穿的,脚上踩的,手上拿的,头上戴的还是脸上挂的或画的,林林总总既神奇又有趣,均是可探讨的方向。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时代变迁,生活的习性及步调在不自觉中逐步的变化,变化的趋向不外是进步及流行。在生活中的民生重心以食衣住行及娱乐为主的前题下,由于进步及流行增加了生活的方便与趣味,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是众所週知的谚语。「衣」与「行」为传统戏曲中呈现的重点。「行」在于时代性的不同,即使肢体的延伸无形的语言,是戏曲中的举手投足。「衣」即是穿着,亦是造型。生活中走的是流行,流行不能代表进步,只能说是短暂的呈现,所呈现的是前所未见崭新的形态或怀旧的复古形态,只要为当时的潮流所接受,即是流行。
传统戏曲历经的朝代众多,以「古代」为统称,而接近现实生活的周边时期,可称之为「近代」或「现代」。就以人物造型而论,时代的不同造型定然不同。「戏曲」的人物造型多停留在古代「明朝」并以其为蓝本。现实生活中的造型,随时跟着潮流而改变,有崭新的有复古的或综合性的,形形色色多采多姿,男女各不相同。自古以来由头至脚在造型上女性较男性的变化范围为广,单以颈部以上的「头」、「脸」来论。古代男女均留长发,男子成年蓄须,由于我国自古以来伦理的道德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只修整不剃剪;然而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的渗入,至民国前后的近代,变化最大的为男子短发不蓄长须,女子之发则随其所欲有长有短亦可卷。直至今日的男子留长发女子剃短发,虽为潮流,反视为不男不女;至于蓄须,短须较为平常,然而均为长辈蓄之。时代的进步,道德观亦跟着改变,现实生活中节奏变快,蓄须实为不便,尤其长须修整需花时间,而短须多为年长者蓄之,但蓄者有限。因此以家庭伦理而论,长辈尚在晚辈不宜蓄须为敬老,而丧事期间则留须发。如今的时尚除丧事外,不论长幼爱留则留,爱蓄则蓄,爱剪则剪,爱剃则剃。唿应潮流而行,不然则为落伍。
回顾民初及四十年代,虽以不蓄须为原则,但未强行规定,因此蓄长须者多为文人雅士,如众所皆知的于右任、张大千及现代朗静山等,长须漂荡悠游自得,让人心旷神怡。然而于梨园行中,如未退居幕后均不得蓄须,蓄须者一则不便,二则为表拒演,四大名旦梅兰芳于剿匪期间为拒演而蓄须。
须发的造型于现实生活中已有以此为业的专业设计师,戏曲中的须发要比生活中的空间为大,尤其是髯须,因其形为立体而有「髯口」之名,由于样式多,而为众人重视的目标,然而对其週边相关的事项多为忽略,笔者攻习老生,因而对髯口的种种而产生好奇,故以此为研究对象,将其相关事项一一提列出来定为论述章节。
本文的章节划分,先将其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属学术篇,中篇属实务篇,下篇属资料篇。上篇以理论为主,首先探讨起源,沿革发展,其次论及各种髯式,颜色与人物之间的关连,接着论及与髯口周边相关的物件及除在常理外的特殊状态下的配合,最后为须发的编织、配戴及保养管理。
中篇以实务为主,就是须发的技术表演及适于那类行当于何种情况下来展现,髯口因舞姿众多,将其规划为静态与动态两类来分别论述,辫发舞姿较少,故不细分而做统一论述。不论须发均为肢体动作,故以图片及光碟来作辅助说明。
下篇虽为资料篇,但其资料大多不易搜寻,均由零星的收集,整合后再以访谈求证后汇编,至目前为止虽未完整的囊括所有的戏码。但至今仍未停止陆续搜寻求証中,望能做到尽善尽美。
本书因参考资料有限,在过程中几经停笔放弃,前后费时多年,今日能够圆满完成,在此特别要感谢及怀念已故的哈元章师、张大夏师、马元亮师、李咸衡师、于金铧老师、王少洲老师、及如今还随时请益并谆谆督导的孙元坡师、孙元彬师、蔡松春师、杨传英师、李宗原(柏君)师及钮骠老师。
读罢《京剧髯口之研究》,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隐秘的工艺宝库,里面陈列着的是一件件承载着历史与技艺的艺术品——京剧髯口。在此之前,我总觉得京剧的服饰、妆容已经是够繁复的了,没想到在“髯口”这一方寸之间,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学问。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普及,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研究京剧表演艺术的全新视角。作者并没有停留在髯口本身的物理形态上,而是将其置于表演的动态过程中,深入探讨了髯口如何与演员的表演技巧、人物的情感表达、乃至舞台的整体意境相互辉映。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髯口与身段的配合”的章节印象深刻,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的舞台实例,说明了髯口的轻重、缓急、刚柔如何与演员的走步、甩袖、亮相等动作融为一体,共同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髯口样式的演变、不同剧种对髯口风格的差异性处理,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让我看到了京剧艺术发展的脉络和地域特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趣味,即使是对京剧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书中生动的描述所吸引,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它让我明白了,一件小小的髯口,竟然能够成为解读京剧人物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
评分在我翻阅《京剧髯口之研究》之前,我只知道京剧的服装华丽,脸谱复杂,却未曾深入了解过髯口这一同样重要的视觉元素。这本书,则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了髯口的世界,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无限奥秘。作者并非简单地介绍了几种髯口的式样,而是将髯口置于京剧表演的宏大语境中,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行当、不同角色髯口设计思路的解读,例如,为何老生角色往往需要浓密而整齐的髯口来展现其稳重与智慧,为何武生角色则需要轻盈而有动感的髯口来衬托其英勇与矫健。书中对髯口制作工艺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那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对艺术的极致追求。我曾以为髯口只是演员脸上的装饰,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更是演员表达人物内心、塑造鲜活形象的重要“道具”。每一次髯口的拂动、甩动,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表演信息。它让我看到了京剧艺术的“工匠精神”,以及艺术家们在细节之处的智慧与匠心。
评分阅读《京剧髯口之研究》的过程,就像是在拆解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每一层都蕴含着令人惊喜的发现。在此之前,我对京剧髯口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有胡子的角色”这个层面。这本书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匠人,将髯口的每一个细节都细致地展现在我面前。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对髯口形态的描述,而是将其与京剧表演的整体艺术融为一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髯口与表演的互动”的分析。它说明了演员如何通过对髯口的控制,来丰富角色的表演层次,例如,通过髯口的摆动来表现角色的轻佻,通过髯口的垂落来展现角色的悲伤。这种“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在髯口的运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髯口风格的演变,以及不同地域京剧流派对髯口运用的差异,也让我看到了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髯口,更是一本关于京剧表演艺术智慧的书,它让我明白了,哪怕是看似简单的道具,也能承载如此丰富的艺术信息。
评分当我翻开《京剧髯口之研究》时,我从未想过,几缕丝线、几撮毛发,竟然能承载如此丰富的艺术内涵。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京剧髯口的浅薄认知,将其提升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艺术高度。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但又不失对艺术的热情,深入剖析了髯口在京剧表演中的多重功能。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髯口与人物心理的连接”的章节所吸引。它揭示了演员如何通过对髯口的微妙控制,来精准地传达角色的内心活动,例如,因为思考而轻抚髯口,因为愤怒而甩动髯口,这些细微的动作,都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角色内心波涛汹涌的情感。书中对不同行当、不同角色髯口设计理念的阐释,也让我看到了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它不仅是对髯口的介绍,更是对京剧表演智慧的展现。它让我明白,在京剧这个庞大的艺术体系中,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元素,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舞台画卷。
评分《京剧髯口之研究》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介绍京剧髯口的读物,更是一次对京剧表演“细节之美”的深度挖掘。在此之前,我总觉得京剧的魅力在于唱念做打的综合展现,却鲜少留意到演员脸上那一撮撮飘动的髯口。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以极其专业而又生动的笔触,将髯口这一看似不起眼的舞台元素,提升到了艺术解读的高度。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髯口与角色性格的关联”的论述,它详细分析了不同髯口造型所传达的不同性格信息,例如,蓬松的髯口可能象征着狂放不羁,整齐的髯口则可能代表着稳重有度。书中还介绍了髯口在不同场景下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髯口的细微变化来烘托角色的情感起伏,例如,因为激动而甩髯,因为悲伤而垂髯。它让我明白了,在京剧舞台上,每一个道具、每一个细节,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精心设计,旨在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这本书让我对京剧表演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敬佩那些在细节之处力求完美的艺术家们。
评分《京剧髯口之研究》这本书,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带着我循循善诱地走进京剧的“髯口”世界。它绝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次沉浸式的艺术探索之旅。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亲眼看到了历代京剧名家如何匠心独运地设计、运用着他们的髯口,如何通过髯口的每一次微动,传递出波澜壮阔的情感。书中的分析非常深入,不仅仅停留在髯口的外形描述,更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符号学意义。例如,书中对不同颜色髯口的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忠诚、绿色代表侠义、白色代表奸佞等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解释。这种“以形写神”的艺术手法,在髯口的运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髯口与脸谱的互文性”的论述,它揭示了髯口与脸谱在共同构建人物形象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共同完成了观众对角色的认知。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京剧表演的“细节之美”,明白了那些看似简单的舞台元素,在经过艺术家的提炼与运用后,能够迸发出多么强大的表现力。它不仅是一本关于髯口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京剧表演智慧的书。
评分合上《京剧髯口之研究》,我的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种舞台道具的学术研究,更是对京剧表演艺术中一种独特表现形式的深情礼赞。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髯口在京剧舞台上的“呼吸”与“生命”。我曾以为,髯口只是为了“好看”,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情感的“触角”,能够放大角色的喜怒哀乐;它是一种身份的“标识”,能够瞬间区分忠奸善恶;它更是一种性格的“折射”,能够勾勒出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书中对不同行当髯口特点的梳理,例如武生髯口的飘逸、老生髯口的稳重、花脸髯口的夸张,都让我看到了髯口如何服务于角色自身的属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髯口与念白、唱腔的配合”的章节,那种髯口随着唱腔的起伏而颤动,随着念白的语速而变化,简直是将无声的视觉语言与有声的听觉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本书让我对京剧表演的“整体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每一个细节的呈现,都是为了服务于最终的艺术效果。它是一部京剧艺术的“显微镜”,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丽,放大呈现在读者眼前。
评分《京剧髯口之研究》这本书,在我眼中,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京剧“表情”的百科全书。读完它,我才真正理解了“画龙点睛”这句话在京剧髯口上的具体体现。在此之前,我对于京剧演员那些时而飞扬、时而垂落的髯口,只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髯口背后隐藏着的丰富而深刻的表演学意义。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不同髯口造型所代表的性格特征,例如,为何有些角色需要飘逸的髯口来展现其不羁的个性,为何有些角色需要沉甸甸的髯口来烘托其沉稳的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髯口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关联”的论述。它指出,演员可以通过对髯口的控制,来 subtly 传达角色的情绪波动,例如,因为愤怒而甩髯,因为思念而轻抚髯口,这些细微的动作,都蕴含着丰富的戏剧张力。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髯口在历史传承中的演变,从早期相对简单的样式,到后来日渐精细、程式化的发展,都折射出京剧艺术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它是一本能够让普通观众“看懂”京剧,并从更深层次欣赏京剧艺术的书。
评分这本《京剧髯口之研究》如同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京剧这个古老艺术背后那丝丝缕缕的精致与深邃。在翻开书之前,我对京剧髯口的概念仅止于舞台上那些飘逸或虬髯的形态,以为它们不过是演员脸部装饰的点缀。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几种髯口的样子,而是将髯口置于京剧表演的宏大叙事中,细致入微地剖析其功能、象征意义以及在不同行当、不同角色塑造中的独特作用。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从髯口的材质、颜色、长度、卷曲度,到它们如何与角色的性格、身份、情绪、甚至命运紧密相连,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例如,书中对“红髯”与“黑髯”的区分,不仅仅是色彩的差异,更揭示了其背后所承载的忠奸、正邪、老少等截然不同的信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程式化”髯口的研究,那种经过无数代艺术家提炼、演变的经典造型,如何成为识别角色的“视觉密码”,让人一眼便能领略其风采。它让我明白,每一次舞台上的拂髯、甩髯,都不是随意为之,而是饱含着表演的内涵和角色的情感张力。这本书让我对京剧的舞台呈现有了全新的审视角度,仿佛将我带入了幕后,触摸到了那些支撑起一出出精彩大戏的“软骨”。
评分《京剧髯口之研究》这本书,对我而言,开启了一扇通往京剧“形体语言”之门。在此之前,我关注的更多是京剧的唱腔、念白,以及脸谱的色彩含义,却很少留意到演员们在脸上那几缕“毛发”上的表现力。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极为严谨的态度,但又不失生动的笔触,深入剖析了京剧髯口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书中对不同类型髯口(如丝髯、毛髯、草包髯等)的详细分类与介绍,以及它们各自所适用的角色特点,都让我觉得大开眼界。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髯口与脸谱的配合”的章节,它解释了髯口如何与脸谱相互映衬,共同完成对角色身份、性格的刻画。例如,一些奸臣的脸谱搭配上某种特定的髯口,便能瞬间强化其阴险狡诈的形象。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京剧表演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髯口也不例外。它让我对京剧表演的“整体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看到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是如何协同作用,最终呈现出精彩的舞台艺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