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备受推崇的着作里,作者以全面而且均衡的方式介绍了社会研究中的质化与量化两种研究取向,并且也强调了结合各种不同取向所能带来的益处。本书中亦包含了数十个来自于实际研究的新范例,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各种概念以及研究方法。
「对于任何一位作者而言,要同时详细地检视质化以及量化研究方法,都是一项费力而艰鉅的任务。然而,本书作者却漂亮地完成了这项任务,不但在整本书中以均衡的份量来分别讨论这两种研究方法,而且也突显出这两种研究方法相互重叠以及彼此歧异之处。」
─雷提克(Bethany L. Letiecq)
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
如果想知道为什么你应该购买这本新版的《当代社会研究法》,以下是五个你非买不可的好理由!
1. 在整本书里,作者已经加强以及扩充了关于更广泛的社会研究方法论议题的讨论内容,而不 只是狭隘地探讨各种研究技术的应用方式而已。其中包括了整合量化以及质化取向、把社会研究置入于更大的科学事业的脉络之中、以及解释文化与文化信念对于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关联性。
2. 作者更新了关于社会研究各种认识论基础的讨论内容,并且在其中加入了出现在近期文献中的新议题以及新观念。
3. 作者的写作方式能够鼓励学生积极投入于内容当中,因为作者强调了读者作为研究者的身分,而且也把读者放置于一个决策制订者的位置上。除此之外,本书中有数个章节的开头部分都是一项研究,而且在整个章节内容中都会一再提及该项研究,以作为证明某些概念的实际例子。在内文中的各种图形、表格、范例、补充资讯等等,则依据主要的类型来重新加以组织,而且图形也变得更为清晰易懂。
4. 关于社会科学里的个案研究方法,本书已经增加了相关的讨论内容,而且也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说明。此部分内容目前包含了个案研究对于建立理论的重要性,并且也增加了在文献当中所提到的关于个案研究的特殊重要性。
5. 本书第九章「实验研究」以及第十章「调查研究」的内容,都已经大幅度地增加了最新的发展趋势以及内容。第九章的新特色之一,是更为强调理论在实验研究中的重要性,而第十章里则增加了在调查研究中各种可能的误差来源,以及在调查访谈中的最新发展,其中包括对于认知访谈的说明与解释。
译者简介
王佳煌
学历: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政治大学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法学博士
专长:资讯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科技与社会研究、社会学理论、都市社会学
现职:元智大学社会暨政策科学学系教授兼副教务长
潘中道
学历:英国阿斯顿大学政策研究与服务管理博士
专长: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非营利组织研究、社区经济发展、华人社会福利思想
现职: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系助理教授
苏文贤(第二版主译者)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
译书:《论包容》、《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育行政与组织行为》、《教育质性研究-实用指南》、《基层官僚》、《普通心理学:核心概念》(以上皆由学富文化出版),并曾编着数本英文教学相关书籍、教材与试卷
现职:高中英文教师与自由译者
江吟梓(第二版协同译者)
学历: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国立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研究所英语教学硕士
译书:国际旅游丛书(经典传讯出版)、担任网页专聘翻译、并曾为国贸协会翻译会员自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育行政与组织行为》、《教育质性研究-实用指南》、《基层官僚》、《普通心理学:核心概念》(以上皆由学富文化出版),并曾编着数本英文教学相关书籍、教材与试卷
现职:高中英文教师与自由译者
第1部分 基础
第1章 为什么要进行研究? 1
社会科学研究之外的其他选择 3
研究的内涵:科学化的取向 11
社会研究的类别 23
研究过程的步骤 25
为什么要学习进行社会研究的方法? 32
结论 33
第2章 社会研究的主要类别 35
研究的运用与读者群 37
研究的目的 53
个案内或是跨个案研究 57
单一时间点或是多重时间点 62
资料蒐集技术 65
结论 73
第3章 理论与研究 75
什么是理论? 77
社会理论与意识型态 79
社会理论的组成部分 84
结论 120
第4章 方法论的意义 123
哲学基础 124
三种取向 128
实证主义社会科学 130
诠释取向社会科学 138
批判取向社会科学 148
女性主义以及后现代研究 160
结论 163
第5章 如何回顾文献以及进行合乎伦理的研究 169
文献回顾 170
社会研究中的伦理 195
结论 219
第2部分 规划以及准备
第6章 研究设计的策略 223
三角检证法 224
研究的质化以及量化取向 226
质化设计议题 238
量化设计议题 243
结论 261
第7章 质化与量化测量 267
测量的必要性 268
量化以及质化测量 270
测量的过程 271
信度与效度 279
量化测量指引 292
量表与指数 298
结论 315
第8章 质化与量化抽样 319
进行抽样的理由 319
抽样策略 321
结论 357
第3部分 量化资料蒐集与分析
第9章 实验研究 363
适当的技术 364
实验简史 367
随机分派 371
实验设计的逻辑 375
内在与外在效度 386
实际的考量 398
实验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 399
与伦理有关的议题 400
结论 402
第10章 调查研究 405
调查研究的历史 406
调查研究的逻辑 409
建构问卷 411
调查的类型:优点与缺点 443
调查访谈 450
合乎伦理的调查 462
结论 463
第11章 非反应式研究以及次级分析 469
非反应式研究 470
内容分析 473
现存的统计数据╱文件 483
调查资料的次级分析 490
推论的议题以及理论考验 498
伦理的考量 499
结论 499
第12章 量化资料分析 503
资料处理 504
单变项的结果分析 507
双变项的结果分析 517
超过两个变项 532
推论统计 540
结论 545
第4部分 质化资料蒐集与分析
第13章 田野/实地研究 549
了解田野/实地研究 550
田野/实地研究访谈 590
资料品质 598
田野/实地研究中的伦理两难困境 601
焦点团体研究 603
结论 605
第14章 历史比较研究 611
历史比较研究简史 613
适合历史比较研究的研究问题 613
历史比较研究的逻辑 615
进行历史比较研究计画的步骤 625
历史脉络中的资料以及证据 630
比较研究 641
历史比较研究中的同义议题 659
伦理 663
结论 664
第15章 质化资料分析 669
资料分析方法的比较 670
编码以及概念形成 673
质化资料的分析策略 683
其他的技术 703
结论 712
第5部分 与他人沟通
第16章 撰写研究报告以及社会研究的政治 717
研究报告 718
社会研究的政治 739
客观性以及价值中立 756
结论 758
原序
随着新版的面世,本书从第一版发行至今已经过了大约二十年的时间。在每一个版本中,我持续不断地更新内容,并且进行一些小幅度的修正,而且我也相信,本书庞大而忠实的读者们,也都很欢迎这些修正的内容。我不断努力使本书成为一本既全面、又可信赖的社会科学研究入门书,并让初次接触社会研究的学生们觉得本书不但易读,而且实用。
本书比较偏向研究方法论,而不是研究方法。所谓的方法(methods),指的是研究设计、测量、资料蒐集、以及资料分析的技巧。而方法论(methodology)则包含了方法以及其他更多的内容。方法论所强调的是了解整个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相较之下,方法论的焦点侧重于一些核心的原则,并以此进行高品质的研究、以及学习对研究方法作出适切的判断。在方法论中包含了察觉并认知下列三项事物:社会研究所处的社会─政治脉络、社会研究在较广大的科学社群和科学研究中所佔据的位置、以及社会研究对于社会事实与知识创造的假定。一本关于方法论的书,不能仅仅侷限于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研究技术人员而已,还要能够帮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反思能力的社会科学家。
自从本书大约在二十年前初版以来,就在以下数个方面别具特色。首先,对于社会研究中的质化与量化取向,我都一视同仁并且全然接受。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不论是质化或是量化取向,都具有其重要的价值,也都能够促进我们的知识与理解。其次,我也讨论到在社会研究中,各种不同取向背后的认识论议题。在各种不同的研究取向背后,都有支持该研究取向的基本假定,而借由了解这些基本假定,我相信学生以及研究社群里的成员都能看到,每种取向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创造社会科学知识的基础。而这些通常未被言明,且隐而不显的假定,也能够使我们看到,为何每种取向会以目前的方式运作并且发挥作用,以及各种相异的取向如何能够彼此互补。第三,我从近期的研究文献中汲取出为数众多的范例,以阐明方法论的概念以及技术。我相信,只有在特殊而具体的研究中,方法论才能以活生生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们学习方法论的最佳方式,就是看看那些从事知识创造的活跃社会科学家,是以何种方式把方法论应用于具体、特定的研究中。最后,统计以及量化资料分析的相关章节,仍然维持着只介绍基本概念的方式,也就是较为着重概念性、而非计算性的议题。我认为那些打算进行量化研究的学生,必须再另外修习一些与统计相关的课程,所以在本书中仅仅提供统计分析的基础概念而已。
除了持续更新范例、以及在本书中融入特定技术或方法论辩论的最新进展之外,本书自从第六版以来,我也作了一些其他的改变,试图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清晰易读,并且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本书所提及的各种概念。我重新撰写了数个章节,其中包括那些关于理论以及研究设计的章节。在数个章节的开头部分,我则安排了研究范例。我之所以加入研究范例,是为了使抽象的方法论概念变得更为具体,且贴近现实生活。另外,我也改变了书中内容的描述方式。现在,当我在进行描述时,我比较常谈到我们身为社会科学研究社群的成员所做的事,并且让学生以及读者们觉得,自己彷彿即将作出方法论方面的决定、以及即将规划或是进行一项研究一样。
本书的补充教材包括了以下数项:附有测验题的教师手册、自我测验的题库(My Test Test Bank)、线上课程的多媒体简报档案、学生版SPSS软体(购买本书的读者可以用特别的价格申请购买)、以及研究工具箱(My ResearchKit)。在研究工具里,提供了每章的学习目标、章节摘要、闪字卡、练习测验、以及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的影片和活动。
在本书的这个全新版本中,我仍然执着于我一直以来的信念,也就是要让学生们知道,社会研究是个令人兴奋而且充满生命力的过程。真实的人们在「真实的世界」里进行研究,以促进并且增广我们的知识范畴。社会研究是一个充满活力、有生命力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发现或者是创造出知识。大多数的学生只要经过适当的努力和研习,就都能够精通或至少了解此种过程。虽然专业的研究者有着高度的热忱与承诺,但是他们也都只是普通人,并且也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社会、政治、以及历史的世界里。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书的目标群众仍然是以全世界的读者为主。身为研究者,我们必须察觉到文化的假定、信念、以及价值观等等会如何影响到社会研究活动。由于我们进行社会研究的目的,是去检视发生在真实人类社会中的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能敏锐地察觉到,在这些社会中的种族中心主义或是国族主义的压力,可能会以何种方式限制了社会研究在促进理解方面的潜力。
译者潘序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研究(读)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科系)人士或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它包含了对社会现象存在的形式及知识建构的基本哲学思考、对社会现象探究的不同取向(量化与质化)、研究的设计与伦理、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资料的蒐集与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等。它是一套以系统性、逻辑性、组织性的方法来理解社会现象的重要知识。然而,在许多探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教科书中,经常忽略了对社会现象哲学思考的详细讨论,并且要不就以统计计量的角度来介绍量化取向的研究方法,要不就以诠释为基础的观点来撰写质化取向的研究方法,两者均难以综观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全貌,也容易落入研究方法二元对立的困境。
W. Lawrence Neuman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他所着的“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不仅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所涵盖的重要内容进行完整的说明,且将质化及量化研究方法的取向完整且精准的整合呈现于此书中,使得读者容易将此两种研究取向进行对比、及融会不同研究取向之研究方法的个别长处、优点、适用条件、及其分别之限制。此书已经发行七版,可见作者为因应社会变迁及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不断修正此书所付出之努力,也可看出此书受到广大读者之阅读与支持。
学富出版公司于雪祥先生有鑑于此书在美国学术界所受到的肯定及其乐见国内读者能有阅读此书之机会,特别邀请我及王佳煌老师等国内热衷于研究方法探讨之译者,将此书翻译成中文。书中之翻译若有涉及学术或专有名词、或特定文化脉络中所使用的词语、及人名均附上原文,以利寻找相关的参考文献;另外,由于此书由多位译者共同翻译,在多次讨论及校稿中也力求中文语法使用上之前后一致连贯,并希望能达到信、达、雅之目标。
在此特别感谢学富出版公司全体同仁的努力及协助,使本书能够顺利出版,也希望译者的努力能为台湾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知识的累积带来贡献。译者们均已竭尽全力完成此书之翻译,然而书中难免仍有错误之处,尚祈先进与读者们的指正与建议,是所至盼。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
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系助理教授
潘中道
2013/10
译者王序
一本学术书籍的好坏,可以从形式与实质两方面来看,两者都与书的品质密切相关。在形式方面,首先要看作者的专业及其形象与声誉。作者的专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书的品质,因为作者的形象与声誉是一种口碑,代表同行对作者的肯定,不致于荒腔走板,外行装内行。
书的好坏也要看出版社。出版社的出书策划、选书策略与行销方式可以显示他们对某一本书的定位与期望,以及对作者的了解。出版社在业界的形象与名声也是书籍品质的间接保证。大型出版社挟其规模经济、庞大的编辑群与顾问,以及丰厚的人脉关系,可以说服好的作者将书籍交给他们出版。中小型出版社以专业取胜,虽缺乏规模经济,也无力砸钱作广告,但因他们必须在竞争激烈的出版市场上求生存,除了掌握市场利基之外,选书、出书也必须精准,才能维持形象与声誉。
当然,书的好坏也要看它的销售状况。关于这点,专业书籍要想洛阳纸贵,比通俗书籍还要难上千倍,因为通俗书籍要紧跟流行浪潮,还要看作者是否为知名人物,专业书籍或教科书以专业为导向,市场接受度远不如通俗书籍,作者亦多非明星或政治人物,实难与通俗书籍相比。即使是教科书,也要看适不适合教师与学生使用。许多学者满腹经纶,下笔千言,却令读者不知所云者,所在多有。
从上述这些形式条件来看,本书堪称好书。作者W. Lawrence Neuman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钻研方法论多年,本书是他的代表作,在学术界享誉甚隆。出版社Allyn and Bacon与Longman同属Pearson Education出版集团,是知名的出版商,专营教科书、参考书、教材之出版销售,在出版界与学术界口碑卓着。再者,本书出到第四版,也显示其内容广受教师与学生欢迎。
形式条件只是外在的,重要的还是看书的内容。市面上许多教科书,尤其是谈研究方法的教科书,最容易令人味同嚼蜡,难以下嚥。作者如果要撰写一本好的教科书,或者学生要选择一本好的教科书,最好能注意三个要件:
第一,生花妙笔,平实易懂。
第二,架构完整,面面俱到。
第三,介绍基本概念,适时搭配范例,以便学生迅速吸收,活学活用。
读者当可发现,本书已经具备这三个内容要件。
第一,作者用平易的语句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论述基本概念,语调轻松活泼。
第二,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包括基础认定、筹划与准备、量化资料搜集与分析、质化资料搜集与分析、社会研究与报告撰写。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值得注意的是,第四版的编排有两个特色:一是讨论研究设计时,兼论质化与量化,二是特别将伦理问题提到前面。第一个特色意在打破传统研究方法将量化与质化分开来看的简化做法。许多学者常有的误解是质化与量化属于不同的逻辑与思维,却忽略两者其实都是科学方法,以致各分畛域,彼此攻讦。第二个特色与一般研究方法的教科书不同,因为传统或一般的教科书常将研究伦理放在最后面,聊备一格。但事实证明,研究伦理不宜放在最后一章,研究方法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自重与尊重他人的问题。即使学者成就杰出,着作等身,只要有轻忽研究伦理之处,即使是小差错,也可能使一世英名与成就毁于一旦。在学术研究的历史上,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却总有人忘记历史的教训,最明显的就是抄袭剽窃,忽略同僚、研究助理与学生的贡献,或者暴露敏感的、隐私的资料,伤害到研究对象。此外,在利益冲突中不思回避,标榜纯正血统,结帮成派,各据山头,垄断学术资源,也是极容易犯的毛病。作者将研究伦理的篇章提到前面,可谓用心良苦。
第三,本书每介绍一项方法原则或概念,随即有范例、图示紧密搭配,让读者活学活用。用电脑的术语来说,本书的撰写、编排充分达成「使用者友善」(user-friendly)的目标。
本书译者对研究方法有浓厚的兴趣,迻译本书时受益良多,也希望与读者分享这本好书。读者对本书中译本如有任何问题与意见,欢迎与译者、出版者联络、交流、讨论。
元智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王佳煌
草于痴愚斋
2002/1/18
译者序
译者本身在就读研究所时,就曾经读过Newman这本知名着作中的一些章节,当时译者对于作者深入浅出地说明各种研究方法的能力,感到印象深刻,也从中获得许多与研究方法相关的宝贵知识。没想到在数年之后,承蒙学富文化事业发行人于雪祥先生的抬爱,竟有机会亲自翻译本书的中文版,让译者深感荣幸,也让译者终于有机会再一次亲自领略这本知名着作的原文内容。
本书在研究方法的领域中堪称是相当知名的着作,因为作者在书中不但详述了各种研究方法背后的哲学基础与进行方式,而且也引用了许多范例与小故事来加深读者对于各种研究方法的体会与认识。因此,不论是打算撰写论文的研究生、或是想对研究方法有更进一步认识的一般读者,本书都是极佳的参考资料。即使读者本身没有撰写论文或进行研究的需求,阅读本书亦可充实关于研究方法的知识。此外,当今的报章杂志中常常充斥着各种似是而非的社会研究与结果,致使社会大众在不知不觉间受到误导而不自知,针对此种情况,作者在书中也举出了许多误用研究方法的例子、以及使用各种不同研究方法的适合时机,可以帮助读者不会轻易受到劣质的社会研究所蒙蔽而作出错误的判断、甚至有能力去辨别某项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否恰当。由此可见,本书的用处绝对不仅止于写论文时的参考书而已,更应该是现代知识份子都应拥有的研究方法参考书之一。
由于本书篇幅浩大、而且内容相当广泛,在翻译本书期间,译者除了尽心体会作者字字句句的原意之外,也不时上网或翻查手边的参考资料,务必力求译文能忠实传达作者的意思。而本书上一版由王佳煌、潘中道教授主译的中文版,对译者而言更是提供了莫大的帮助。王、潘教授的译文流畅详实,许多专有名词的中译也极为贴切,因此成了译者最佳的参考对象,若非有两位教授先前中译版所奠下的良好基础,译者恐怕无法顺利完成本书的新版中译稿。所以,译者在此要特别向王佳煌与潘中道教授致上最诚挚的谢意。
除此之外,本书的中文版能够顺利出版,必须特别感谢学富文化公司的于先生以及所有同仁辛苦地协助本书的编辑、校稿、印刷工作等等。而译者家人的支持与鼓励,亦是完成本书中译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助力,因此译者也在此一併致上谢意。
最后,虽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尽善尽美,对于原文的意义也在反覆推敲、确实了解之后才译为中文,但因本书内容极为庞大,且译者本身才疏学浅,故阙漏之处必在所难免,希望各方先进若有发现错误之处,能够不吝指教,译者也必虚心受教,以使这本研究方法领域中的大作能造福更多的读者。
苏文贤、江吟梓 谨识
老实说,我之前对社会研究法的了解非常有限,更多的是从新闻报道或者一些科普读物中零散接触。很多时候,看到那些深度报道或者学术研究成果,我都惊叹于作者如何能够如此精准地捕捉到问题的核心,并用令人信服的证据来支撑他们的观点。我常常在想,这背后一定有一套严谨的方法论在支撑。这本书的书名《当代社会研究法:质化与量化取向(第二版)》恰好击中了我的痛点。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枯燥的理论,更能提供实际的操作指南,让我能够真正上手去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比如,我一直对城市社区的变迁很感兴趣,想了解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老社区的衰落和新社区的崛起,这其中涉及居民的迁徙、经济结构的变化等等,非常复杂。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问卷来收集数据,又该如何通过访谈来深入了解居民的真实想法,并且在分析阶段,如何将这些质化的访谈内容与量化的调查数据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我尤其看重“第二版”这个关键词,这通常意味着内容更加成熟,案例更加典型,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避免在学习过程中走弯路,找到最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的研究路径。
评分我一直坚信,要想真正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就必须掌握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当代社会研究法:质化与量化取向(第二版)》这个书名,直接点出了本书的核心价值——提供关于如何进行社会研究的系统性知识,并且强调了“质化”与“量化”两种重要取向的结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操作性极强的指南,而不仅仅是堆砌理论。我希望它能详细地讲解各种研究设计,从问题的提出、研究对象的选择,到数据收集的具体方法,再到最终的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都能有清晰的步骤和实例。特别是“质化”和“量化”的结合,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吸引点,因为我常常觉得,单一的研究方法往往难以全面地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我希望书中能教会我如何巧妙地运用访谈、观察等质化方法来捕捉深层含义,同时又不放弃统计学工具来验证和泛化研究发现。我坚信,“第二版”的更新一定能让我接触到最新的研究趋势和技术,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研究的前沿动态,从而提升我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学和相关学科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复杂联系。而《当代社会研究法:质化与量化取向(第二版)》这个书名,无疑触动了我内心最渴望的那个部分。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严谨学术研究的大门,让我能够摆脱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建立起一套系统性的研究框架。我设想,书中对“质化”和“量化”两种取向的介绍,将会非常详尽,并且会重点阐述它们各自的优势、局限,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有效结合。我尤其想了解,如何设计出既有深度又能有广度的研究,如何才能让收集到的数据不仅具有统计学意义,更能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生活。 我也很好奇“第二版”的更新之处,究竟是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还是在案例选择上更加贴近当前的社会热点,这都让我充满了探究的欲望。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探索社会奥秘的可靠助手,教会我如何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如何寻找有力的证据,并最终形成有洞察力的结论。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事物背后的运作机制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而社会研究法,顾名思义,就是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的工具。这本书的名字《当代社会研究法:质化与量化取向(第二版)》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倾向于认为,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学术的象牙塔里,而是会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提供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平衡“质化”和“量化”这两种看似不同的研究取向的。我曾接触过一些纯粹的统计分析,感觉缺乏温度;也读过一些故事性很强的社会观察,总觉得不够系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将两者融会贯通,如何在宏观的统计数据中发现微观的个体故事,又如何在生动的个案中提炼出普遍性的规律。 我特别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信息,以及如何避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偏见。 我还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些经典的研究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研究方法是如何在实际中应用的,从而提升我解读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更好地理解身边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相当厚重,"当代社会研究法:质化与量化取向(第二版)"。光是这个标题,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和一丝敬畏。我一直对社会现象背后的逻辑和人们的行为模式感到着迷,总觉得日常生活中看似随意的事情,背后一定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规律。然而,我常常苦于缺乏系统的方法来探究这些规律,往往只是停留在个人的观察和感悟层面。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承诺要教会我如何更科学、更严谨地去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特别是“质化与量化取向”并列,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我一直觉得,单纯的数字分析可能过于冰冷,而纯粹的叙事又可能缺乏普适性,两者结合,或许才能勾勒出社会真相更立体、更生动的图景。我尤其期待书中在“第二版”这个细节上有所升级,这意味着作者可能已经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研究实践的反馈,对内容进行了更新和完善,这对于一本关于“当代”社会研究法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设想,这本书应该会涵盖很多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概念和方法,比如各种抽样技巧、数据收集的详细步骤、以及如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并且我非常期待它能给我一些关于如何设计研究、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