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缘起 一个曾经让教育部两度勒令解散董事会的私立医学院,如何历经十五年的转型变革,成为今日一校三院全数获得国家品质奖肯定的医疗事业集团?一个没有财管、商管背景的创投门外汉,如何一跃成为投资中国的「大腕」?
在「小确幸」的社会氛围之中,我们更需要有正向思考、逆向规划的典范人物。北医董事长李祖德,凭做人做事的实力,又以创意与决心办好医学教育,化「不可能为可能」,借由此书分享他的人生一连串敢闯、敢拚、敢承担的志气与本领。
希望可以透过本书,提供那些缺少斗志、豪气,不肯离开舒适圈的年轻人,前进的动力与勇气。
序
建造有幸福感的社会 李祖德董事长是一位医生、创业家、教育家、创投家及改革者,看似迥然不同的角色,他都十分称职,而且能不断突破原有框架,带领团队迈进前所未有的高峰。相信很多人好奇他是如何办到的,这本书就是他现身说法、人生哲学的分享。
李祖德董事长自接手台北医学大学后即推动一连串的改革。他非常重视人本与人文核心价值,视医疗体系为教育和社会事业的一环,所以在台北医学大学成立人文社会科学院,成功将北医、万芳和双和医院整合为一校三院的高绩效医疗服务系统。
从医学专才到成为整合跨领域的通才,李祖德董事长的历练与体悟,对年轻人是很好的启发。尤其台湾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人才,如何强化学生的核心能力、让他们有梦想、有热忱,愿意投身裨益于人类福祉的事,故李董事长提出三加一选才指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正向态度,以及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开创出大格局。
这本书不是谈如何创造财富、为自己加冕,而是传达活出生命价值的态度。随时做好充足的准备,本着无私的心锚,就能不断超越自己,创造时势。李董事长期待将台北医学大学建构为幸福机构,也期待他能为台湾、为人们建造更有幸福感的社会。
杨泮池
(本文作者为台湾大学校长)
序
医疗产业创新的先驱 --李祖德董事长 在二○一二年初接下行政院负责协调科技事务的政务委员职务时,从未料想到卫生署(今卫福部)的医疗事务也会落在我这医疗外行人的身上。匆匆两年时间飞逝,我有幸与医疗领域许多杰出人士相交熟识,而台北医学大学的李祖德董事长可以说是让我印象深刻、深深佩服的人士之一。
李祖德董事长可以说是扭转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经营的关键人物,而且更进一步接手把公立医院经营的令人刮目相看。医院经营固然讲究以高超医术来赢得病人的信心,但是医院的经营管理却也一样扮演建立病人信心的角色,使得医院管理也能成一个令人尊敬的专业。李祖德董事长在国内此领域的发展历程中,绝对占有关键性的地位。今天,台湾的医疗健保受到国际上的肯定,也是来自于医术与管理并重的基础。
医院经营只是长长医疗生态链的一环,台湾虽然在医院经营享誉国际,但是药品、医材是医疗服务最重要的供应体系,台湾却在这领域上一直缺乏对应的国际角色。多年来政府希望提振医疗生技产业,但始终效果有限,直到今天似乎借着生技产业方案终于看到了一路黑暗隧道的出口。发展品牌是生技医疗产业成功的关键,我们必须承认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策略问题,且是我们台湾的弱项。李祖德董事长体认到品牌的重要性,出手併购了一家国际知名的X光仪器公司,不但使得台湾可以透过国外品牌迅速站上国际台面,也借此移转了珍贵的技术到国内。李董事长的卓越经营策略,又再一次得到了证明。
欣闻李董事长着书,相信许多人都想借此一窥李董事长这些年来经营面上的构思逻辑,复制他成功的历程。当面临经营困境需要突破时,李董事长心中想到的限制条件是什么?突破的动力又是什么?是什么因素促使李董事长採取了他的经营策略?我个人非常好奇,也非常钦佩李董事长有心胸把他的成功逻辑公诸于世。
希望我们医疗领域还有许多后起的李祖德,继续把我们台湾的医疗产业带到国际尖峰。在李董事长新书《无我无框》问世之际,能为此书写序,与有荣焉!
张善政
科技部部长
二○一四‧三‧八
序
真诚的转型领导人 随着技术的创新与经济结构的转变,台湾许多产业与企业,正处在一个转型成长的分水岭;然而,不是每家企业都能顺利转型,迈向下一个成长的曲线。企业转型成功与否的要素,固然在于能否找到成长机会,规划有效的运营模式;但是否能改变既有组织惯性(inertia),形塑新的行为价值观,更是成功的关键;而后者更有赖转型领导人(transformational leader)的智慧与执行能力。
正因为转型领导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个人从两三年前便开始收录国内外企业转型的个案,希望能够从不同企业转型经验中,归纳转型领导的关键挑战与成功要件。而于着手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后,发现北医大的转型正是我们想探索的标的。我与李董事长素昧平生,当我试探性地的提出进行研究的要求后,他立刻爽快地答应,让我有机会探究一个曾经让教育部两度勒令解散董事会的私立医学院,如何历经十五年的转型变革,成为今日一校三院全数获得国家品质奖肯定的医疗事业集团的历程。
综观李董事长所领导的变革与转型,可谓「既深且广、更求永续」。
在策略上,初期选择以承接万芳医院的委外经营,建立品质与绩效导向的经营模式,再从边陲反向激励北医大附设医院的变革意愿。其后,大胆竞标取得双和医院的BOT案,迅速复制经营管理模式,两年之内便达到损益两平。最后,再以一校三院的布局,加上医学院的研发能量提昇,打造北医体系从医疗服务扩展到生命科学领域价值创新的基石。
变革策略要能顺利展开,组织管理能力的提昇,绝对不可或缺。在原本充满「专业优越感」的医院组织里,李董事长一方面建立组织纪律与当责,另一方面强调沟通与共识的建立,让「共识、体制、机制、绩效」成为共同的管理理念;同时,积极投资管理资讯系统,让经营资讯正确、即时、透明,以强化管理当责与标竿学习,让同侪压力成为专业人员持续进步的动力。
除了策略(strategy)与组织(organization)外,李董事长从过去的产业经验里深知,必须找到对的人(people)做对的事,创新变革才有成功的机会;同时,更要让对的人拥有完整的决策权力,才能发挥策略领导力(strategic leadership)。至于身为改革推手的他,则是戮力于永续发展体制的建构,并形塑自我成长与创新的文化,迈向真正的幸福企业。
北医大的变革转型过程,除了让我们印证了知名变革大师柯特(John Kotter)所提示的八大变革重点的有效性外,更让我学习到转型领导人的「无我无框」价值观,其实扮演更关键的角色;因为「无我」才能整合异见、创造众利,「无框」才能广纳众议、跳脱框限。感谢李董事长用他的真诚领导力(authentic leadership)帮我们上了一堂宝贵的转型领导课程。
李吉仁
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教授兼台大创意与创业学程主任
导读
无我无框‧能舍能得─世界级人才李祖德的精彩一生 (一)
对今天台湾社会中那些缺少斗志、豪气,而同时抗压性低,不肯离开舒适圈的年轻人,《无我无框─李祖德的人生品牌学》是一本必须要读的书。它可以使你一念之间,改变一生。
不久前我在一篇短文中回想年轻时:「一九五○年代在南港长大的眷村子弟,祇学会一件事:『一切靠自己』」。
天下文化能够说服李祖德先生出书的最大原因,就是要分享他敢做、敢闯、敢舍、敢得的人生历练。三十多年工作生涯中,六次转业。三十二岁在牙医界逐渐出名,三十五岁即赴大陆考察商机,四十五岁受汉鼎亚太负责人徐大麟赏识进入创投界,同年当选为北医大董事。几年后积极推动北医大的变革。他进出不同职场,一再创造战绩,也创造了精彩一生。这种经历的分享,比财富的分享更有价值。
在民间台湾,能凭做人做事的实力,又以创意与决心办好医学教育,化「不可能为可能」,前有中国医药大学董事长蔡长海,后有台北医学大学董事长李祖德。他们两位分别是小儿科医师与牙医师出身,他们的医学专业,管理长才与变革领导的经验都值得出书。蔡长海的《改变成功的定义》已经出版(二○○九,天下文化),今天终于等到了李祖德的《无我无框》。
(二)
一九五○年出身在汐止一个家风严谨的书香世家,父亲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毕业于台北医学院的牙医系。北医唸到第六年,就和美丽的女友结婚。在小金门服完二年预官后,回母校担任解剖助教,接着做了五年住院医生,一九八一年外派出国受训。在选择学术研究与自己创业之间,一九八二年他决定开设了台湾第一家连锁式的牙科诊所。
医师应该是最不需要,也不容易转行的人,他们所学会的专业是不容丝毫差错的精准,他们所思考的面向是经由严谨的认知与判断。三十二岁时他大胆的起步,启动了他人生一连串敢闯、敢拼、敢承担的志气与本领。他曾经说过,「我从来都不是一个整天看诊的牙医!」他的路是从专业牙医到经营者,从加入当年赵少康立委竞选团队到新兴的创投业;又从八○年代的中国投资策略家到当前生技产业的佈局者。他的跨界经历,丰富了他的人生,也贡献了他参与的事业及两岸的产业。他的书名《无我无框》恰如其分地叙述了传主每一项新的经验、无私的投入与产生的价值。
(三)
在阅读这本没有框架的自在思维时,我要提醒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这是作者正向思考、逆向规划、严格自律、谋定而后动的人生体验;绝非天马行空的随心所欲。他在本书提出「定规格的能耐」,以及向李国鼎先生请益「领导者升级的关键」,都在他生命的困境与奋斗中见证而来。
李董事长以九个步骤来执行「定规格的能耐」。年轻人要特别学习其中五项:无我无框、助人实助己、做好每件事、先成事再论功、态度决定是非。
正因为这些步骤及自我要求,在每个职位上—─包括汉鼎创投副董事长、台北医学院董事长都有重大建树。
近年来当我在报章杂志上,看到李董事长的文章,我们的观点也常不谋而合,如「医责合理化」;如共同唿吁台湾需要更多的「平民英雄」;如国际化要加快,台湾要走向世界。
他是企业家,但同样关心下一代的未来,他花了不少心血与读者分享社会开放与责任承担的重要,这是教育家的使命,我们就特别珍惜这样的声音要让更多人听到。
近十年来,他又投入母校─台北医学院的品质、服务与规模的提升。现在已是一校三院的结合体:台北医学大学外,又有附设医院,万芳医院及双和医院。在二○一三年《远见》杂志服务业评鑑医疗类中,台北医学院以第一名胜出,这真是莫大的荣誉。
今年七月这位功臣要卸任台北医学大学董事长;这不是他的退休,而是再度转向另一个重要产业,整合跨界的力量,发展台湾医材产业链。我们期待由于他的领导策划,「环瑞医」能在全球化的竞争舞台上,展现台湾此一新产业的新前景。
这位台湾出生与长大的传主,此刻同时担任台湾、新加坡、上海、瑞士等七个公司的董事或董事长。他一生精彩的经历,刻划出了一位勇于改变、创造时势、拥抱机会的通才与专才。谁说台湾没有一流世界级的人才?
高希均
远见‧天下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长
作者序
打造个人品牌 近十年来,我周边的人士看着我不断转换行业,既为我担心,也为我庆幸,更希望我能传授跨行祕笈。我每次都说,我是鱼缸内的鱼,请他们旁观者来写才合理。也常揶揄他们,史上有思想的人物多由旁人蒐集论述编撰而成,少有自己写的,请他们别为难我。
近年我在演讲时不断提醒,新常态时代已然来临,应颠覆旧有的规律,才能创新作为,也才有竞争力。朋友们用我论述反将我军,要我尽速请高手帮我出书,书中我应坦诚地交代清楚,也要提供社会检验,我只能从善如流。
既然决定出书,我一定要满足社会期待。我自忖能把经历的事说清楚,但台面下的细节要如何精彩呈现,让读者明白,同时要解决当代人谈当代史的难题,也能适度说明在策略上(能说不宜做,能做不宜说)的情境,更要符合商业保密条款的要求,实在是高难度的挑战。因此,我尝试洽谈几位撰书高手,都因我的二度进出医界,又二度重入商界的复杂人生而有所顾虑。
二○一二年底,天下文化出版社特别推荐具财经背景的资深撰述王家英女士来访问我,只谈了半小时,我就决定请託她帮我写书。因我们论事的频率相当近,我研判这是我最能成功出书的时机。
本书能只花一年就顺利完成并付梓,特别要感谢王家英女士的专业与用心。我的经历在跨度与跳频的程度都很大,她却能剖析这些事件形成的元素,归纳出管理逻辑的纟统,并连贯完成具体架构,用口语化论述让读者易读又清晰,专业功力令人佩服。
在人生已走到减法阶段的我,能有勇气出书,主要来自台北医学大学阎云校长的不断鼓励。我希望书中提到台北医学大学的史实部分,都能有最正确的佐证,特别拜託编撰校史的陈瑞玲老师协助查证完稿,特此致谢。
编书过程中我也回顾起自己跨界的机缘,真诚感激汉鼎徐大麟董事长领引我走入创投业,更感念台北医学大学前董事长谢献臣提拔教导我走回医学教育界,两位前辈是我能成功跨界的真正推手,终生感恩在心中。
我要向王家英女士编写本书过程中,十多位接受侧访的学者、企业家、北医同仁等诸多朋友,表达衷心的感谢。对协调侧访者、并默默协助我完成本书的北医大董事会祕书阮静靓,也表达诚挚的感激,她的高效与智慧,让我能自在地向前行,大谢!
《无我无框》能理直气壮的成为书名,我要感谢内人贵美四十年来对我的包容与谅解。我诚挚希望,个人在书内所陈述对正向或错误经验的领悟,可提供社会人士引为警惕。若能对企业家的决策佐证、主管的日常工作、青年学子的就业指引等提供帮助,自是与有荣焉!
《无我无框》出版时刻,台北医学大学已走出危机,并走向世界大学排名机构QS全球五百大排名的中段班,特此感谢台北医学大学全体同仁、校友们的努力。能在卸下董事长一职前,建置完成北医一校三院的资讯系统,为台北医学大学永续发展奠下根基,不无欣慰。展望人生的下一步,我希望能把北医突围攻顶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台湾的医材产业,也是我个人未来的目标。
本书特别荣幸能邀请到科技部部长张善政、台湾大学校长杨泮池、台大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吉仁三位写推荐序,高希均先生以出版者的话加持本书更添光彩。诸位序者皆为不同领域、不同世代的翘楚,以「先序后文」方式的将本书精华发挥到极致,叩首!
做人先求「无我」,做事先想「无框」,这是我努力追求的人生品牌。未来的世界将会更透明,社会变化将更快且更剧烈,因此是否具备个人品牌,在竞争力上将会产生极大差异。
古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个人品牌的建立,永不嫌晚,这将是您人生中最值得投资的事!尽早准备建立,未来您肯定会是个人品牌的终局受益者。
李祖德
台北医学大学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