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前言
一个汉字一个故事。家传户诵。
一个印刷字一段人生。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生故事?谁是故事的主人翁? 九十年代回港在理工大学教授平面设计,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中文字体设计的科目?香港是一个双语并重的地方,中文字体设计 (印刷字体)竟然不为人知?继而,想到更多与中文字体设计有关的问题:中国有没有字体设计师?他们在哪里?中文字的数量那么多,设计时怎样统一字形?种种问题,迫使我有很大的冲动去探索和研究。故事就此展开……。
一九九六年,机缘下我在中国认识了几位「做字」的人:谢培元、徐学成、钱震之、钱焕庆、周今才、余秉楠、邹秀英等,他们当时已不年轻,都五十五到七十多岁了。能够遇上他们,原来是很难得的,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事 「字体设计」的人本来就不多,而有一定资历又还在世的,跑遍全中国更不会找到多于十人。与钱震之老师就一面之缘,和谢培元老师也只交谈数次,他们便先后去世。更想不到的是,五年后再访中国,竟给我找到几位年轻的字体设计人:朱志伟、倪初万、齐立、陆华平,还有香港人柯炽坚。他们都介乎三十五至五十岁之间,可算是新中国的第二代字体设计人。这两次因缘际会,怎不令我雀跃?
本书记录了十二名字体设计人的访谈,述说他们这数十年的做字经验。印刷字体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就此展现人前:「字体设计人」怎样在新中国成立的环境下诞生成长? 「字体设计」这个行业如何变化发展? 如何与社会现实生活紧扣在一起?
一九四九年以前,中国印刷繁体字散乱不齐,一字多形,大小不定,而且品种不多,部分得由日本买入。五十年代,文字改革方案主要是整理和简化繁体,确立、规范和统一笔划、笔顺、字形;除了整理汉字本身,还要修补和创新印刷字体。与此同时,字模厂公私合营,生产铜模、铅字印刷字体全归国家管理和经营,免费供给全国印刷书报刊使用。
六十年代,国家以「整旧创新」为印刷字体设计方案,成立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内设字体设计研究室。当时传统印刷字体有老宋体、楷体、仿宋体,及从日本引进的黑体。统一和规范字体设计的工作展开,需要很多人参与。过万字数,不同大小手写稿 (设计)的工作量极其庞大。那时国家并没有「字体设计人」,就招揽刻字工人、广告美术人、书籍设计人、书法家等。由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每套字都是集体完成,由一个人主持,字款因此没有以个人名义出现,而做字的人没有专业的职称,创新字体也只局限于四大字体。一九六五年公布《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六千一百九十六个字),宋体楷化,即笔形以书写楷为依归,而印刷汉字字形表就以宋体展示出来。
文化大革命使这工作停顿了十年 (六六至七六年),设计人全部给调到字模厂工作。纵使如此,回看六十年代,依然是新中国印刷字体创作的黄金时期。
八十年代,为重振士气和美化出版物,国家制定「创造新字体五年规划」方案,令字体百花齐放,又举办第一届全国印刷新字体评选会, 以复兴字体设计工作。从比赛的获奖名单,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字体由谁人设计。国家开放后,在国际字体比赛屡屡获奖,如陆华平获日本森泽国际排版文字字体竞赛一等奖,被冠以「活字设计工作者」的称号。
当年一人一天只能制作三至四个字的铅字手稿,单靠一个人的力量,要数年甚至十数年方可完成一套过千的汉字!这种一套字由一人领导,然后集多人力量完成的情况,持续至八十年代。电脑科技在八十年代开始发展,一人一天能够制作几十个字,速度以倍增加,生产铅字的阶段也步向结束。
九十年代,经济开放,外资私营化,字模厂和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备受冲击,国家不再资助,面临淘汰,年老的退休,年青的只得另寻出路。第一代参与字体改革的「字体设计人」,不少在退休后受聘于各大字体公司,担任设计师或当顾问。字体设计曾经是利润很高的工作,做一个字可赚十多美元;但由铅字发展到电脑字,生产的速度大大提高,一个字竟不值数文钱。往后,这行业甚至不能赖以为生了。然而,中国字体设计人仍不断在国际比赛中获奖,朱志伟获奖后,更被尊称为「字体设计师」。
这时期既是失落,又是转型,设计人不能以字体设计这行业谋生,新加入的字体电脑控制员都不懂字体设计。这始终不是一门普及的行业,投身这行的人寥寥可数。字体设计这行业,如何培养下一代? 前景应如何面对?
步入二千年代,方正举办全国比赛,到现今已有四届,一群一群热血的年轻人出现,参赛作品令人喜出望外,部分后来入行,成为中国字体设计的希望。
每个汉字,由当年每个十多美元,到只值数文钱,再变成今天盗版和专利之争,这种情况反映着文字价值的标准只是一种产品买卖,受制于市场和科技,但文化价值在哪里?字体设计创作从哪里来?字体设计人呢?字体的产生、演变、进化是反映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成长,字体设计人必然会担起文化的责任,培养下一代。他们之后,又有另一批他们,这是非常重要的。
期盼这本书,能把字体设计人及其设计的字体清楚展示出来,让大家可以具体地欣赏,从而更了解背后的设计人。字和人,一起建立字体设计的文化和文明。
本书的目录,不以年龄和资历排序, 而是以字体设计与国家人民的关系、字体的魅力及创作,以至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等等来呈现。每一个访谈,如同一小片砌图,读者可以随意选读 :朱志伟从刻字工人到方正字体开发总监,设计态度由字体本身延伸到读者愉閲;邹秀英的字体设计人生涯和生活乐趣紧扣在一起;钱焕庆半个世纪的刻字经验,成为培养新人的指南……。砌图拼凑,展示中国字体设计与人的变化发展。附上的「访谈者社会时代背景」图表,可帮助读者清楚理解十二位字体设计人的社会生活情况,以及点出重要字体的发展里程。
书里的十二个人生故事是否就此打住? 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
十二位字体设计人,他们的字体设计生涯:背景、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编织了一段一段「活生生」的历史,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风貌。他们对字体的审美,他们的努力,让我们能够愉快地閲读,能够欣赏甚至热爱每天閲读着的印刷字体,属于我们的汉字。他们之后,又有他们,怎能让他们继续没没无闻,不为人知?
希望这本书,让字体设计人的故事活着,而我们不活在无知里。
廖洁连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
序一 一九九六年,我与甯成春、吴勇、朱虹三位书籍设计师在北京三联书店举办书籍设计四人展。经香港三联书店编辑李安小姐的介绍,我们认识了特意赶来的香港理工大学的廖洁连老师。我们当时请她作一场演讲,生硬的广东普通话夹带着英语,听来特别有趣。她那与众不同的新鲜设计理念,生动、幽默,充满活力和磁性的叙述,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扑面而来。她设计的书籍《纸白》更让在场人士耳目一新,惊叹四座。以后,我们有了更多的交流,成为良师益友。
二〇〇四年,我在北京主持国际设计家论坛,特邀廖老师来演讲,她与在场听众的互动式演说出人意表,风趣诙谐,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当时年轻设计师们亢奋的场景至今挥之不去。
二〇〇六、〇七连续两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香港理工大学进行两地互动教学。廖老师设定课题 「生活中寻找文字」,让两地学生感受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文字魅力。她对授课方法的探究态度、对教学全身心的投入,为学生注入大量心力和热情的责任心,让所有师生感动,我亦受益匪浅。
这些年来,我们每年在上海见面,担任「中国最美的书」的评委,谈得最多的仍然是文字与字体,她已经对文字走火入魔,收集各种相关资料,利用每次来内地出差的机会,不厌其烦地追踪做字的历史痕迹,寻访少有人问津的字体设计师,努力记录即将遗忘的记忆。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多年的心路铺设,做字追踪,一部讲述半个多世纪中国印刷字发展进程和字体设计人故事的书,终于面世。
一个在西方学习生活几近十七年,平时在教学和生活中惯用英文交流,连普通话尚没熟练掌握的中国香港学人,却对汉字如此恋慕、痴迷、执着、锲而不舍,也许就是一种流淌在血脉中的中华文化令她对汉字魂牵梦绕吧。
前些日子,廖老师传来她的部分书稿,让我给写序,实不敢当。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更谈不上对我所敬仰的字体设计大师评头论足。但我每天都在读取、应用这些文字,却不知由谁而为。其实那些无名氏恰恰是我们这些用字人的衣食父母。此话怎讲?一日,父亲问孩子:饭和馒头从何而来?答曰:从商店里买来。今天不识稻谷的人大有人在,孩子们不知餐桌上的饭食是由农民辛辛苦苦栽培而来的。同样,读书人关心的只是由文字组成的资讯,却对文章中的每一个印刷文字、字体由何而来一无所知,甚至一些文字工作者、出版社的编辑也说不上来,最无知的回答是字从电脑中来。孰不知不管是过去活版印刷的铅字,还是今天数码(数位)时代的电脑字,其中的每一个字,均是字体设计师数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的成果。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了文字,作家学者何以将它们拿来「烹制」形成不同的体裁文本,印制成漂亮的书籍,以飨读者? 从某种意义看,字体设计师可算是读书人获得精神食粮的衣食父母吧。
浏览全书,可让我们经历中国印刷做字活动近一百年的时间跨度,明白近代中国印刷文字创造的由来、现状和发展进程。更让我们有幸聆听到像谢培元丶钱震之等极少数国宝级字体设计大师的字韵遗音。他们以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素质,把握做字「笔形、结构、灰度」的掌控能力,创造了新报宋、清刻体、宋一体、华文楷体、华丰仿宋、小姚、楷体……,广泛应用于建国后的《人民日报》、《辞海》等各种文化载体,改变了中国这个汉字出口国却需从日本引进印刷字体的历史。也让我们认识朱志伟丶倪初万丶齐立丶陆华平丶柯炽坚等第二代字体设计人以及北大方正字体创作团队,他们一方面对文字执着传承,一方面不拘泥于固化模式,以字体美学认知和人性化閲读观,构建提升扫读率功能的新字体。朱志伟创作适合大众閲读的「博雅宋」; 倪初万的「水柱体」,以及他由生活经验转化为创作灵感、个性生动的标题字等。文中的採访,让你感受到他们甘于寂寞,对文字坚定地充满情感,忍受劳动价值不被认同,忘我的创作历程。读后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充满感激。
这本书从历史的角度解读了印刷字体,从形制、体制到印制的演进过程,以及对中国文化、经济、科技和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还可以了解到一九四九年来中国政府对文字改革和字体设计的关注与投入,及全国仅有的做字单位「一所三厂」不断尝试的成功与失败。本书更专业地陈述字体设计的艺术规律和知识,让读者认识到字体设计人,以及他们艺术活动的价值,认知到文字的审美和功能应用,对开发中国未来必须创造汉字之美有全新的理解。通过对这十几位字体设计师的採访纪实,他们作为个人,却可映衬出新中国印刷字体发展进程的历史缩影和轨迹。
传说古时候人们对仓颉造出来的文字十分崇敬,一个个文字完成了它的使命后,会拿到「惜字亭」焚化,文字变作一只只蝴蝶飞往天宇,回到仓颉神的身边,向他诉说芸芸众生对文字感恩的动人故事。
今天,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仓颉」们为创造美的字体,一代一代薪火相传,他们付出孤独耕耘、励志一生的代价,却给人们留下閲读文字之美的享受。感谢廖老师给我们带来字体设计师的一个个动人故事,让大家懂得敬畏文字,感激文字。
吕敬人(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