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對應療法【修訂版】

疼痛對應療法【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疼痛
  • 療法
  • 醫學
  • 健康
  • 傢庭醫學
  • 自助療法
  • 修訂版
  • 身體健康
  • 疾病預防
  • 養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手痛醫腳,腳痛醫手,隻要按壓疼痛對應點,立即見效!

  人體各部位受撞擊或扭傷時,必然會有微血管破裂的情形發生,氣血循環便開始受阻,形成瘀血腫痛的癥狀,此時若貿然推拿是相當不智的行為,隻會造成患部的二度傷害,如果能採取方老師所教的對應部位療法,在第一時間的黃金治療期立刻將受阻的氣血疏通,血液就不會凝聚在患部不散,自然就可減輕瘀血腫痛的癥狀,甚至當場消腫止痛,這就是方老師苦心研究的獨門功夫最神奇的地方,試過的人無不贊嘆。

  作者錶示所謂治療的痛點,就是在對應部位按壓,尋找齣特彆痛的點,即是治療點,隻要找齣正確的治療點,持續按摩刺激數分鍾後,應會立即見效,如果功效不明顯,換另一邊再試試,以改善患部的情況為參考標準。

  書中所提之痛點治療的對應點如下:
  手指──腳趾
  手腕──腳踝
  手肘──小腿
  肘關節──膝關節
  手臂──大腿
  肩膀──髖關節
  腰部──肩胛骨
  手心-腳底
  手背-腳背

本書特色

  1.《疼痛對應療法》是作者方幸賓老師獨創的運動傷害療法,免吃藥、免紮針,經過多位醫師的臨床證實,功效卓越,簡便易學,可以自救也可以救人。

  2.本書以圖解方式詳述方老師研發的經穴療法,採用「手痛醫腳,腳痛醫手」的對應治療,隻要在對應部位找到治療點,持續刺激按壓治療點,立刻達到消腫止痛的功效,為讀者提供一簡單卻又功效顯著的運動傷害療法。
創傷療愈的深層探索:情緒重塑與身體覺察的實踐指南 本書精選瞭近年來在心理創傷、情緒調節以及身心連接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研究與實踐方法,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可操作的療愈藍圖。 它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技術或理論流派,而是構建瞭一個整閤性的視角,幫助個人理解和轉化生命經驗中積纍的復雜情緒與生理反應。 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於:所有情緒和身體的“疼痛”或不適,都是身體在努力傳遞一個未被完全處理的信息。 真正的療愈,是學會傾聽這些信號,並以溫和、有結構的方式與它們共處,最終實現深層次的整閤與轉變。 第一部分:理解創傷的隱形地圖——從神經科學到敘事構建 本部分著重於構建讀者對創傷及其影響機製的科學理解,摒棄傳統上將創傷視為單一事件的觀點,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深刻影響神經係統、記憶結構和自我認同的復雜過程。 1. 神經係統的靜默語言: 我們將深入探討迷走神經理論(Polyvagal Theory)如何解釋身體在麵對威脅時的自動反應——“僵住”、“戰鬥”或“逃跑”。書中詳細解析瞭背側迷走神經與腹側迷走神經狀態的轉換機製,並提供瞭多種日常練習,幫助讀者增強對自身生理狀態的感知力(Interoception),從而在感到威脅時,能主動地引導神經係統迴歸安全與聯結的狀態。這部分內容不涉及任何具體的疼痛療法,而是專注於生理層麵的自我調節基礎。 2. 記憶的碎片化與重構: 創傷記憶往往以非綫性的、身體化的感覺或閃迴形式存在,而非清晰的敘事。本書探討瞭“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如何影響當下的行為和感受。我們將介紹如何運用“敘事療法”的元素,溫和地引導個體將這些碎片化的體驗編織成一個更具連貫性和意義的生命故事。重點在於賦予意義而非重述事件。 3. 依戀模式的代際傳遞: 本章闡述瞭早期依戀關係如何塑造我們成年後的人際交往模式和內在工作模型。書中詳細描繪瞭安全型、迴避型、矛盾型依戀的特徵及其在壓力下的錶現。通過對這些模式的識彆,讀者可以理解自身在親密關係中重復齣現的衝突點,並開始學習建立更健康、更具安全感的聯結方式,完全聚焦於關係動力學,而非身體感受的直接乾預。 第二部分:情緒煉金術——超越壓抑與爆發的中間地帶 此部分緻力於提供一套精細的情緒處理工具箱,目標是培養“情緒的耐受力”和“感受的流動性”,使情緒不再是需要立即“解決”或“消除”的敵人。 1. 情緒的“天氣預報”: 介紹如何將情緒視為天氣現象——它們會來,會改變,最終會過去。書中提供瞭一套精確的情緒標簽係統,幫助讀者區分“沮喪”、“悲傷”、“失望”和“失落”之間的細微差彆。通過這種精細化的命名,我們能夠減少對情緒的恐懼,增強對其的接納度。 2. 容器的建立與擴張: 療愈的關鍵在於擁有一個能夠容納強烈感受的“容器”。本書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專注呼吸、錨定練習和構建內在的“安全空間”來擴大個體的情緒耐受區(Window of Tolerance)。這部分強調的是心理空間的構建,而非針對特定不適的減輕。 3. 應對“內在批評傢”: 大多數人內化瞭早期苛刻的聲音,形成瞭強大的“內在批評傢”。本章提供瞭一係列技術,如“將批評傢的聲音具象化”、“與批評傢對話的溫和策略”,幫助讀者區分這些聲音的來源,並用更具慈悲心和理解力的內在聲音取而代之。我們學習如何與自我批判共存,而非與其戰鬥。 第三部分:身心聯結的橋梁——覺察的藝術與自我關懷的深化 本部分超越瞭純粹的認知和情緒層麵,開始探索身體作為經驗載體的角色,但其重點在於“非評判性的覺察”,而非任何形式的疼痛管理或物理治療技巧。 1. 身體掃描的再定義: 介紹一種非診斷性的身體掃描方法。讀者被引導去“拜訪”身體的各個部位,僅僅是記錄那裏“有什麼感覺”(緊綳、溫暖、麻木、空虛等),而不去試圖改變它。目的是培養一種與身體保持距離的、觀察者的視角,將身體視為一個接收器,而非一個需要修復的機器。 2. 移動中的正念: 探索溫和的、非目標導嚮的身體運動如何幫助釋放被“凍結”的能量。這部分會介紹諸如慢速行走、關節的微小活動等,其目的不是為瞭塑形或增強力量,而是為瞭重新體驗身體的自主性和可能性。這些運動是用來建立信任的,而不是為瞭解決任何現存的生理癥狀。 3. 邊界的內在化: 學習如何識彆和維護心理與情感上的邊界。邊界的建立,首先是通過清晰地感知“什麼讓我感覺安全”和“什麼讓我感覺被侵犯”開始的。本書提供練習來幫助讀者在內在世界中建立清晰的界限感,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製的建立,與身體的物理疼痛無關。 4. 整閤與前瞻: 最終,本書強調療愈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非終點。我們探討如何將新習得的自我調節技能融入日常生活,如何麵對“退步”,以及如何培養一種持續的好奇心和耐心,去迎接生命中的所有體驗。這部分是對生活哲學的重塑,而非對特定癥狀的直接乾預。 總結而言,本書是一部關於“如何成為你自身經驗的智慧見證者”的深度指南。它提供瞭結構、理論和工具,幫助讀者理解情緒、神經係統和身體經驗之間的復雜交織,從而以一種更具力量和慈悲的方式,與自己內在的全部經驗和解並共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方幸賓


  民國三十九年齣生於颱南縣西港鄉後螢村,與作傢妻子淩煙隱居在小港駱駝山邊,過著平淡的耕讀生活。當兵時,因丟手榴彈拉傷臂膀,久治不癒,又遭錯誤針灸導緻手臂無力萎縮;為瞭自救,因緣際會下摸索研究齣一套「手痛醫腳,腳痛醫手」的《痠痛經穴療法》引起很大迴響。

  為補遺漏,今再續齣《疼痛對應療法》,此書隻採用對應部位的治療,完全不論經穴,更易於一般民眾的學習,效果和經穴療法一樣能立即見效一技在手,自助助人,既能節省國傢醫療資源,又能為自己省時省錢,還可輕易擺脫傷痛何樂而不學。

圖書目錄

序文─關於《疼痛對應療法》一書 8
推薦序─重新開啓的人生學習 10
推薦序─楊文嶽醫師 15
推薦序─遊豐田醫師 16
推薦序─對應理論幫助氣血循環 18

前言 21
何謂對應療法? 22
氣血循環的奧秘─四經一體的運用 25
痠痛與運動傷害 29
運動傷害治療概論  31
學會自救,掌握治療黃金期! 33

Part1 疼痛對應療法圖解 35
第一篇
手指←→腳趾.手指痛─治腳趾 37
手拇指疼痛怎麼治療? 38
手食指疼痛怎麼治療? 40
手中指疼痛怎麼治療? 42
手無名指疼痛怎麼治療? 44
手小指疼痛怎麼治療? 46
第二篇
手腕←→腳踝.手腕痛─治腳踝 49
手腕內側疼痛怎麼治療? 50
手腕外側疼痛怎麼治療? 52
腳踝內側疼痛怎麼治療? 54
腳踝外側疼痛怎麼治療? 56
第三篇
手肘←→小腿.手肘痛─治小腿 59
手肘內側疼痛怎麼治療? 60
手肘外側疼痛怎麼治療? 62
小腿內側疼痛怎麼治療? 64
小腿外側疼痛怎麼治療? 66
第四篇
肘關節←→膝關節.膝關節痛─治肘關節 69
手肘關節與膝關節疼痛怎麼治療? 70
第五篇
手臀←→大腿.手臂痛─治大腿 73
手臂內側疼痛怎麼治療? 74
手臂外側疼痛怎麼治療? 76
大腿內側疼痛怎麼治療? 78
大腿外側疼痛怎麼治療? 80
第六篇
肩膀←→髖部.肩膀痛─治髖關節 83
肩膀內側疼痛怎麼治療? 84
肩膀外側疼痛怎麼治療? 86
髖關節內側疼痛怎麼治療? 88
髖關節外側疼痛怎麼治療? 90
第七篇
腰部←→肩胛骨.腰痛─治肩胛骨 93
腳拇趾疼痛怎麼治療? 94
腳第二趾疼痛怎麼治療? 96
第八篇
手背←→腳背.手背痛─治腳背 99
手背疼痛怎麼治療? 100
腳背疼痛怎麼治療? 102
第九篇
手心←→腳底.腳底痛─治手心 105
腳底疼痛怎麼治療? 106
手心疼痛怎麼治療? 108
腳跟疼痛怎麼治療? 110

Part2 對應運動之應用 113
第一篇
運動手的人──腳部對應運動 119
手腕疲勞─腳踝的對應運動  120
手肘筋骨疲勞─小腿的對應運動 121
手臂筋骨疲勞─大腿的對應運動 123
肩膀疲勞─髖關節的對應運動 124
強化手的肘關節─膝關節的對應運動 126
第二篇
運動腳部的人──手部對應運動 127
小腿的筋骨疲勞─手肘的對應運動  128
腳踝的筋骨疲勞─手腕的對應運動 130
大腿的筋骨疲勞─手臂的對應運動 132
強化髖關節─肩膀的對應運動 134
強化膝關節─手肘關節的對應運動 136

Part3 五種常見的錯誤觀念 139
越捏越痠痛 140
越泡腳越冷 142
穴道不可亂按 144
魚有魚刺,人沒有骨刺 146
高鈣與洗腎 148

Part4 皮部的對應拍打 151

Part5 避免傷害的小祕訣 153

爬山篇  54
搬重物篇 156
上下樓梯篇 158

Part6 附錄 161
腳跟受傷外敷妙方 162
落地生根的奇效 163
冰敷與熱敷 164

圖書序言

前言

為什麼要手痛醫腳,腳痛醫手?


  人的生命係於一息之間,沒有那一口氣在,血液便開始停止運行,五髒六腑失去功能,生命之火霎時熄滅,足見「氣」之重要。

  中醫的十四經脈是人體氣循環的路綫圖,卻很難讓西醫接受這種學說,因為解剖學能將人體各部位結構分析得一清二楚,卻找不到十四經的脈絡痕跡,隻因被解剖的都是死人,況且「氣」這種東西既讓人看不到又摸不著。

  中醫流傳數韆年來,到瞭近代齣現斷層,即是把脈的技術沒有傳承下來,空留一堆艱澀的理論,看病如果無法透過「切脈」詳查十二經的氣血運行,自然無法得知五髒六腑功能的強弱,斷病隻能靠望、聞、問、猜,用藥當然得時常「換帖」瞭。

  方老師在因緣際會下,將中醫失傳的把脈技術摸索齣來,更對人體氣脈運行瞭若指掌,也發現到一般常見與經穴相關的治療法多所謬誤,例如由患部下針(他自己便曾身受其害)或推拿指壓,可說害人不淺,而許多初學者死背各穴位功效的學習方法,更是本末倒置,殊不知穴道隻是經脈的點,由許多點連結成綫即是氣的通路,穴道不過是調節能量的開關,如何讓氣的通路暢行無阻纔是最重要的。

  在此鄭重的重申一個正確的觀念,切莫再針對患部推拿、指壓或針灸,這樣隻能獲得暫時舒緩,不但不能根本治療,有時反而會加重病情,若是扭傷或運 傷害,更不可冒然推拿或按摩,否則很容易造成二度傷害,讓傷勢發炎而更加嚴重。

  至於方老師研究的經穴療法,採用「手痛醫腳,腳痛醫手」的對應治療,原理在於人體的氣血循環一旦因外力損傷而受阻,便會開始逆行,隻要在對應部位找到治療點,等於是找到開關一樣,持續刺激按壓治療點,氣血便可迴流患部,受阻的部位氣血疏通後,立刻達到消腫止痛的功效,如此簡單卻又功效顯著的療法,可謂空前創舉,學會後可有備無患,自救亦能救人。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位常年與肩周炎“搏鬥”的中老年女性,我嘗試過無數種方法,從針灸、拔罐到各種所謂的“祖傳秘方”,但效果都隻能是曇花一現。直到我接觸到《疼痛對應療法【修訂版】》,我纔明白,我一直以來都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完全忽略瞭身體深層的聯係。《疼痛對應療法【修訂版】》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係統性的視角來理解和處理身體的疼痛。書中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精美的圖示,解釋瞭身體的“對應”原理,讓我第一次瞭解到,我肩部的疼痛,可能與我背部深層肌肉的緊張,甚至我的呼吸模式都有著密切的關係。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理念,讓我豁然開朗。我開始按照書中的指導,不僅關注肩部的伸展,更留意我的胸椎活動度和腹式呼吸的練習。令我驚喜的是,這種“整體性”的療法,比我過去單獨針對肩部進行的任何治療都有效。肩部的僵硬感和酸痛感明顯減輕,我終於可以更自如地完成一些日常動作,甚至重新拾起瞭我心愛的編織。這本書不僅是緩解身體疼痛的指南,更是賦予我掌控自己身體健康的智慧。

评分

我是一名資深徒步愛好者,膝蓋的磨損和偶爾的疼痛,是我每次齣發前都會擔心的“隱患”。市麵上關於運動損傷的書籍車載鬥量,但《疼痛對應療法【修訂版】》給予我的視角是獨一無二的。它沒有簡單地告訴你“哪個動作容易傷膝蓋”,而是深入剖析瞭膝蓋疼痛背後可能存在的“對應”原因。這本書教會我,我的膝蓋問題,可能與我的臀部肌肉力量不足、或者我的足弓形態有關。這種“溯源”式的分析,讓我第一次從根本上理解瞭我的身體狀況。我曾試圖通過無數次的股四頭肌訓練來強化膝蓋,但效果並不理想,甚至有時還會加劇不適。《疼痛對應療法【修訂版】》的齣現,讓我找到瞭新的方嚮。我開始根據書中的指引,加強我的臀中肌訓練,並留意我的步態和足部支撐。齣乎意料的是,當我開始關注和調整這些“間接”的因素後,我的膝蓋疼痛竟然有瞭顯著的改善。以前,每次長距離徒步後,膝蓋都會隱隱作痛,現在,我已經能夠更輕鬆、更長距離地享受我的戶外時光。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疼痛管理,更是一種關於身體智慧的覺醒。它讓我更加瞭解我的身體,並賦予瞭我主動調整和修復的能力。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對我長期以來飽受摺磨的頸椎疼痛的一次及時援手。作為一名常年伏案工作的白領,頸椎的僵硬和疼痛早已成為我生活中的“常客”,試過各種按摩、理療,效果都隻是短暫緩解,從未觸及根源。拿到《疼痛對應療法【修訂版】》的時候,我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但很快就被它獨特的理念所吸引。它並沒有像其他書籍那樣簡單地羅列各種運動或藥物,而是深入淺齣地講解瞭“疼痛對應”這一核心概念,讓我第一次瞭解到,身體的某個部位齣現疼痛,可能並非是該部位本身齣瞭問題,而是與其在身體結構或功能上存在對應關係的另一區域發齣的信號。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視角,徹底顛覆瞭我對疼痛的認知。書中詳細闡述瞭不同類型疼痛與身體對應區域之間的關聯,並提供瞭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這讓我豁然開朗。我開始嘗試書中提到的方法,比如針對我的頸椎疼痛,書中指嚮瞭我的肩胛骨區域,並提供瞭相關的手法和練習。起初,我隻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但齣乎意料的是,僅僅幾天,我便感受到瞭明顯的改善。頸部的僵硬感減輕瞭,疼痛的頻率和強度也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我不再感到焦慮和無助,因為我似乎找到瞭一種更主動、更根本的應對方式。這本書不僅是一個關於緩解疼痛的指南,更是一種關於理解身體、與身體和解的智慧。

评分

我曾以為,我的慢性腰痛是陳年舊疾,是不可逆轉的身體“饋贈”,隻能通過長期的保守治療來維持現狀。直到我翻開瞭《疼痛對應療法【修訂版】》,我纔意識到,我一直以來都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完全忽略瞭身體內部錯綜復雜的功能聯動。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在於,它將身體視為一個整體,強調瞭不同區域之間的能量流動和相互影響。書中用大量的插圖和詳實的案例,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讓即使是對解剖學一無所知的人,也能輕鬆理解那些看似深奧的“疼痛對應”原理。我曾經因為長期的腰痛,導緻情緒低落,生活質量直綫下降,做什麼都提不起勁。這本書則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走齣陰霾的道路。它讓我明白,腰部的疼痛,可能與我的髖關節、甚至我的足部都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開始根據書中的指導,關注並調整那些我此前從未留意過的身體部位,比如通過特定的伸展動作來改善我的髖部靈活性,或者通過按壓某個特定穴位來緩解腰部的緊張感。令我驚喜的是,這種“整體性”的療法,比我過去單獨針對腰部進行的任何治療都有效。腰部的酸痛感明顯減輕,甚至一些睏擾我多年的腰部不適也得到瞭緩解。這本書不僅讓我擺脫瞭肉體上的痛苦,更讓我重拾瞭對生活的熱情和信心。

评分

我一直深受網球肘的睏擾,每一次揮拍都伴隨著一陣陣錐心的疼痛,這讓我不得不暫時放棄我熱愛的運動。市麵上關於網球肘的書籍和康復教程有很多,但《疼痛對應療法【修訂版】》給予我的卻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啓發。它並沒有簡單地告訴你應該如何鍛煉小臂肌肉,而是深入淺齣地解釋瞭“疼痛對應”的原理,讓我第一次認識到,我的網球肘,可能與我肩部的穩定性、甚至我的核心肌群力量都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這種“溯源”式的分析,讓我看到瞭解決問題的全新角度。書中用詳細的圖解和易懂的語言,闡述瞭不同身體部位之間的聯動關係,並提供瞭針對性的“對應”療法。我開始按照書中的指引,不僅僅針對手腕和前臂進行訓練,更開始加強我的肩胛骨穩定性和核心力量的練習。齣乎意料的是,當我開始關注和調整這些“間接”的因素後,我的網球肘疼痛竟然有瞭顯著的改善。以前,每一次揮拍都讓我猶豫不決,現在,我已經能夠更自信、更輕鬆地迴到球場上。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網球肘的解決方案,更是一種關於理解身體、與身體和諧共處智慧的啓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