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黑五类的文革自述:苦难、不屈与求索

一个黑五类的文革自述:苦难、不屈与求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革
  • 自述
  • 苦难
  • 不屈
  • 求索
  • 历史
  • 回忆录
  • 个人经历
  • 社会变迁
  • 红色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革中作者遭受了「丧父失兄弟逢厄,老母忍辱倍酸辛」的不幸,同时又目睹了整个国家与人民「宫倾玉碎」的空前劫难,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求索,为此他在偏僻而又贫穷的李家沟一间漏室里,在一豆油灯下苦读着思考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孤胆与勇气书写着。

本书特色

  经历过文革的各类当事人,坦率地公开回忆往事,真正能够还原历史丰富面貌的资讯,其中包含鲜活的细节,其价值甚至可能超越理论的抽象。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卢叔宁


  1947年生,中国江苏金坛人。1957年迁往北京,因文革迟滞两年于1968年高中毕业于师大附中,同年到山西沁县插队,在漳河边的一个小山村里当了五年艰辛备尝,而在思想精神上痛苦并又「快乐」的农民。「而立」之年圆大学梦,录取的是晋东南师专数学系,后转为中文系。毕业后回到沁县一中任高中数学教师,86年聘任为蛇口育才中学教师。他的文革十年日记和部分文章、诗歌分别以《劫灰残编》出版、发表。

图书目录

【序】思想史上的失踪者/丁东
 
●草长鸢飞童时梦
童年的家/我的大哥二哥/清汤寡水/朦胧的「私权」观/「反抗」后的小小甜头/弄怂/上学啦/什么叫死?/花相似年不同/迁往北京
 
●枫红雪白少年乡
严教/「是不及而非过之」/寿长街/险去芭蕾舞学校/「早恋」/十年队庆/劣迹之一/劣迹之二/劣迹之三/劣迹之四/劣迹之五/沉迷于「科幻、童话」/姐姐告状/入团—父亲的贺信/体弱易病/「鸡猪胡」/妈妈的「违约」/获数学竞赛奖/被埋葬的华罗庚之梦/「骄、娇」二气/厌恶虚伪/反动学生「海尔默西斯」/一个只会说实话的人/《怎样当好班长?》/畸形的革命警惕性/喜爱上鲁迅
 
●狂风骤起校园乱
山雨欲来/两个老师的惊恐/反工作组/初尝被「孤立」的滋味/惊动最高层/批斗牛德龙/惊见殴打校长/独往独来/批斗王光美的大会/臭虫、跳蚤与狼/「沉默的大多数」/忘年交/书写「反动」传单/无聊难觅书/冷眼「怪像」
 
●串联:何须恩准独自由(游)
第一次串联—天津-广州/第二次串联—上海-金坛-南京/第三次串联—韶山-株洲-南昌
 
●办报、代课、东北泪
不了了之的《教育风暴》/可爱而又可怜的孩子们/歧视性「上山下乡」/离京投弟/啊,北大荒/日裔刘机智/两个「异类」/弟弟成了「现行革命分子」/泪尽返京/「不要哭」—我不会死/一幅画/《白玉山案件》/奇案终白
 
●泊清漳磨难励人
出离痛苦、长歌当哭/赴晋前的困境/险赴黄泉/「敬祝」风波/我的李家沟/「桃花源」里难耕田/险成脑残/「动弹啦」/秋收分粮/工分—农民的命根/偷听「敌台」/《「淑花」之死》/幸识诸「插友」/《南国之行》/本色丁东/感恩知青办/「积代会」之怒/内疚与忏悔/针落闻声
 
●陋室残灯索疗方
照羊/深夜荒山拾趣/「盗伐」/《雪游》/一次打人事件/送公粮路上/一豆油灯下/斗胆评说/质疑九大/「前面是坟」/《更漏子》山居忧思/意外的夜谈/第一幕谢幕以后/醉庆「五一」/愁问「儿童节」/对人性的疑虑/龙种、跳蚤/偶然与必然/大胆预言/琐事与白眼/「爬着也要回去!」/对青年现状的分析/「清教徒」、「苦行僧」/白无瑕与我的老师/直面痛苦/谨慎以求存/与乙林谈特权/买鸡/愧对信任/窑洞醉酒/藏日记于山洞/母亲、兄长的忧忧劝诫/沉重的《天问》/大争论的期待/吟罢低眉无诉处/给德龙兄的信/被击碎的希望/乌托邦的噩梦/宪法、普选与民主/被焚的「待续」/与光奇的分歧/《野草》的思考/鲁迅的精神是什么?/「愁坐正书空」
 
●诗歌吟:天涯何处有芳草?

到铁路民兵团/自疗/两则笑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荒谬绝伦的口号/怎样…就怎样…/几任站长/与爱情不期而遇/狗叫与闹钟/小小的「恶作剧」/明月、涟漪、长堤/潮去、浪息、火起/她的冷静与坦白/爱情与理智/银须冉冉的时候/对未来的预想、期盼/无法摆脱的「无奈」/「柏拉图」式的恋爱/此情可待成追忆?/排云一鹤/笼莺难鸣/「桥」—清江河的传说/一次聚餐/小诗一束/《物语》

●友谊天久地长
同是天涯沦落人/高山流水/「嬉皮士」式的反抗/捡拾瓜子仁的老人/荐诗于王愿坚/被「偷走」的诗歌/遗憾/与「刑余」者的交往/不卑不馁/惊异莫名的梦/一生诸友简评
 
●浩劫以后的十年点滴
冷拒潜规则/守住底线/共同性认可/谈一谈性/祖国幸甚!何复它求!/大学—凄然的遗梦/不能接受的条件/师专长短/转到中文系/孩子的爹娘们/自由的校园生活/悼林昭、张志新/中文系的老师们/魏填平其人/留校风波/「无端五十弦」/她眼中的我/二十五年后又相逢/令人叹惋/返回沁县/「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异类教学/婚外情/高考语文判卷的争论/不想「误人子弟」/「试教」数学/「五县班」招生/八十年代的青年/一二九班/救孩子于「罪」/「违法」助人/师友桂云峰与入党/重萍的梦/「悲哉」梦飞/别了,我的沁县;别了,我的李家沟
 
●我的父亲母亲与二哥
辗转俩江避沦陷/拒飞台湾/给周总理写告状信/「戴帽」劳改/至嘱!/「无辜加之」后/忧心忡忡/尸骨无存/尊严之重/最苦是母亲/拒迁—「为了孩子」/躲过「炒家」、「驱逐」之厄/外祖父、外祖母/与父亲的姻缘/刚烈的二哥/手足情深/《祭南魂》/倔强地赴死/追问
 
●《劫灰残编》出版前后
丁东的引荐/钱理群的评论/印红标先生和《晶报》的採访/意外的欣喜/不可遗忘的遗忘
 
▲附录
1、钱理群:《二十九年前的一封信》2、印红标: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青年思潮《失踪者的足迹》(第三二七至三二九页)

图书序言



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丁东


  不久前,台湾作家蔡登山先生来信,问我有没有回忆录性质的书稿向他推荐。正好我刚刚读到老同学卢叔宁撰写的回忆录,于是送他一阅,他又推荐给秀威编辑审阅,很快决定出版此书。

  我和卢叔宁是北京师大一附中同学。这所学校创建于一九○一年,原名五城学堂,是中国现代最早的国立中等学校。我是一九六四年入学的初中生,他是一九六三年入学的高中生,在校期间并不相识。一九六九年初到山西沁县插队以后,才互相熟悉起来。我所在的长胜村位于县城南边十里,他所在的李家沟位于县城北边十里。见一次面也不容易,要向老乡借自行车才能成行。但因为都有关心时政的兴趣,所以每年要聚几次。

  就我自己的思想状况而言,一直到插队的时候,都是当时主流宣传的接受者。而卢叔宁的思想,则颇具异端性。一九七○年陈伯达在九届二中全会上受批判以后,小道消息慢慢地传到了我们知青点。于是,我们村几个同学找到段柳的杨小平,又写信约卢叔宁,到县城西边四十里的后泉知青点,在一起讨论了一次。当时有人提出陈伯达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卢叔宁当场反驳。他怎么说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印象最深的是,他最后预言,看着吧,下一次斗争就到了军内。话说到这儿,我也没敢想他是指林彪。我们当时的消息很闭塞,农村的消息更少。卢叔宁也没有更多的资讯来源。当时高层进行批陈整风,黄、吴、叶、李、邱作检查,我们都不可能知道。他是出于对中国政局的整体观察,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到一年的功夫,发生了「九一三事件」,我们马上感到,事态的变化卢叔宁言中了。于是,又请卢叔宁来段柳聚了一次。当时卢叔宁心情很振奋。他把秘不示人的日记拿出来,向我们几个同学念了几段。这下子才知道他对毛泽东晚年的施政方略有根本性的怀疑。当时大家十分惊讶。面对林彪事件带来的思想震盪,我们还没有理清头绪,他已经提出毛泽东晚年重蹈了史达林的覆辙。虽然经历了文革初的疾风暴雨,我们似乎见过一些世面,但卢叔宁的观点还是让我们感到振聋发聩。

  其实,卢叔宁当时能够独立思考,与他的处境密切相关。文革前他本是高才生,数学竞赛得过奖,文章登过报,考重点大学没问题。但文革的第一年,他父亲就因不堪凌辱而弃世。当时叫「自绝于人民」。卢叔宁兄弟姐妹受到株连,也被打入另册,与一切机遇绝缘。这成为他反思现实的动因之一,其二是他的阅读相对超前。文革发生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国家主导思想已经近二十年。这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几乎唯一的思想背景。卢叔宁也不例外。但是,从马克思到毛泽东的着作,每个人的接受方式也是有差别的。有些人不甘于按照官方的号令亦步亦趋。官方提倡背「老三篇」,他偏要读毛泽东的长篇大论;官方提倡读毛着,他偏要读马克思的原着。卢叔宁就是这样。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他不算离经叛道;但对于主流宣传来说,他已经在离经叛道的路上走得很远了。我印象中,他和我谈论过文革前为了反修出版的古纳瓦达纳所着的《赫鲁雪夫主义》,那本书是批判赫鲁雪夫在史达林生前如何阿谀,史达林死后又如何翻脸的。这本书现在看起来能不能站得住脚已是问题,但当时却成了卢叔宁怀疑林彪吹捧的思想资源。

  他的思想还有一个更重要来源,便是鲁迅。我知道他对鲁迅的书不是一般地爱好,而是有着认真的研究。他曾说鲁迅是他平生唯一敬重的人,这是真心话。我曾和他有过一段扒车遭到收容的经历,在共同失去人身自由的一个月里,聊了许多话题。当时我还没有读过多少鲁迅的书,他讲起鲁迅来如数家珍。具体的话我记不住了,印象较深的是他把鲁迅和郭沫若作了比较,对前者怀着真诚的敬意,对后者却颇有微词。在文革中,鲁迅被抬得很高,却按当时政治宣传的需要进行了改造。卢叔宁系统地读过鲁迅的原着,所以鲁迅在他心目中,不是任人涂抹的偶像,而是一个独立的、批判的,对现实和历史充满了怀疑精神的思想家。他从鲁迅哪里汲取的怀疑、批判精神,引导他形成了对思想启蒙的强烈渴望。他大约在一九七三年写过一首题为《清江河的传说》的叙事长诗,其寓意明显地是批判闭关锁国,宣导对外开放。一九八八年,卢叔宁的文革期间的日记整理成《劫灰残编》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作为文革年代思想史上倖存者的个案,他这本书得到了钱理群、印红标等史家的高度评价。

  毛泽东逝世以后,中国大陆掀开了历史的新一页。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我们一代人面对着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卢叔宁当时已经三十岁,还是抱病参加了考试。虽然考分数不低,但那一年的录取方式不是一条线,而是两条线,对六十六、六十七届高中毕业生的要求高于一般考生,而且分配到师范院校。所以分数很高的他却被被录取到地处长治的晋东南师专。所幸的是,教师中还有几位从京城沦落到偏僻山区的高人。毕业时,作为高才生的他本可留校任教,但又遇到人事上的倾轧,只好回县城中学教书。这时知青们大多已经走了,那种纵议天下的思想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县城里土生土长的知识者关心的更多的是自己周围的一摊事,国家大事对于他们来说可能过于飘渺。周围失去了对话唿应的民间思想群落,一个人便很难孤独地前行。当一个国度之内的思想环境失去了公开地横向交流的可能时,偏居一隅的智者可以凭自己的胆识比众人走得更远;而当思想重新活跃起来并有了和国际接轨的机会,谁的思想要想站在时代的前沿,就必须身处思想文化界的中心,起码也要与这个中心保持经常和密切的对话。偏居一隅的冥思方式就不可能再领风骚了。县城的文化气氛自然使卢叔宁倍感寂寞,80年代后期,当深圳特区招人的时候,他决定远走南国,到蛇口工业区当了一名中学教师。然而,这仍然不是一个思想的环境,在那个商业气息十足的城市里,周围的同事们都热衷于炒股,他开始隔隔不入,后来经周围同事动员介入股市,虽然也成了一个赢家,然而,他志不在此。教学之余,他的乐趣还是读书,关注国家的命运前途,文明的兴衰成败。退休以后,定居妻子的家乡湖南常德,仍然如此。

  如今,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年逾花甲,退出了社会的一线。思今抚昔,常生恍若隔世之感。现在社会的价值观已经趋向多元。对毛泽东和文革的评价人言人殊。虽然有人坚持必须清算毛泽东和文革,才能彻底告别专制主义,但也有人把文革看成民主的盛典,把毛泽东视为底层翻身的希望,反对官僚和腐败的旗帜。而文革的真实过程,当事人的真切感受,却很少见诸传媒,更难于进入公共视野。权力的定调和遮蔽,使公众接触的文革资讯往往只是一个经过大简化的结论。有鑑于此,我觉得,经历过文革的各类当事人,坦率地公开回忆往事,就显得十分宝贵。私人的回忆文本,可能因此产生公共意义。每个过来人的处境不同,对文革的回忆自然千差万别。但真正能够还原历史丰富面貌的资讯,就蕴藏在这千差万别的细节之中。吴法宪、邱会作这些曾经处于政治漩涡中枢的当事人的回忆录,固然价值很高,有助于读者接近文革的真相,但当时卷入文革漩涡的青年人的回忆录,也有另一种价值,可以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文革的脉搏。有些人的回忆录可能对历史的反思未必深刻,但其中只要包含鲜活的细节,其价值甚至可能超越理论的抽象。

  所以,我曾经向包括卢叔宁在内的许多同龄朋友建议,抓紧退休以后的闲置时间,回顾生平经历,形成文字,即可与同龄人交流切磋,也为后世留下历史的证词。今天,趁叔宁兄这本回忆录付梓的机会,我再次建议同龄的朋友拿起笔:抢救记忆,时不我待。我们已经不再年轻。

图书试读

童年的家

人的记忆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不知科学界有没有过统计、研究和结论?也许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吧。我的记忆大约是从四五岁开始的,而且是朦胧的。

依稀记得,我的家是一个大大的院子,南面是一堵用灰色的砖砌成的高高的墙,墙上爬满了青藤,还有开了花的丝瓜和豆角。我和弟弟经常在墙角下挖土抓虫,有一次还挖到了两个圆圆的一敲能发出好听声音的「铜板」,交给了妈妈,原来是银元。我们住在三间大北房里,一进门是个大厅,前面摆着一个黑红色长桌,长桌的上方挂着一个那么慈祥,似乎总是在向你微笑的老太太的画像,妈妈告诉我,那是我没有见过的奶奶。厅的西侧是两间卧室,铺着地板,床是红木的而且刻着各种花纹,上面挂着蚊帐。我和妈妈就睡在南面的那一间里。记得冬天很冷,总是在睡觉前放进一个烧着木炭的铜炉,但依然觉得冷,所以我总是先上床,好给妈妈捂被子。有时还把妈妈冰冷的脚搂在胸前,所以妈妈格外的喜欢我,总说我自小就懂得孝顺体贴人。大厅的东面是放粮食的库房,西边是灶房,两个大锅起码可以盛三担水,两个大锅之间还有一个小锅,恐怕是用来炒菜的吧,灶台的最里面有一个桶状水罐,利用烧饭的余热温水。

我的大哥二哥

我的大哥二哥在县城里读书,每逢他们放假回来,就是我们的节日了。那个时侯他们不仅是我们的兄长,而且是我们幼小心灵中的偶像。他们学习好有礼貌,一到家就下田、车水、杵米,全村人都夸奖羡慕。我的大哥是最会玩的,他常常会用青蛙为诱饵钓到很多很大的鱼,令我倾羡不已。他还用自制的火枪,带着我去竹林打鸟,既兴奋又有点害怕,冬天就在有一层雪覆盖的场院里张网捕鸟,那些可爱的五颜六色的美丽的小鸟,给我们带来快乐。现在想起来那种快乐是以小鸟的悲伤为代价的。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