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舞之中见精神:文人墨客与书法文化

墨舞之中见精神:文人墨客与书法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书法
  • 文人
  • 文化
  • 艺术史
  • 中国传统文化
  • 墨学
  • 审美
  • 历史
  • 文学
  • 书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以现代文化研究视野观照古代书法文化与文人间的关联,侧重在古代文人──士人及士大夫阶层的书法及其精神,尤其注重此阶层中着名书法家的分析,书中述及王羲之、王献之、赵孟頫、颜真卿、董其昌、米芾、柳公权等书法名家,在考察古代文人借书法抒情冶性这一双向性的精神现象时,力求结合宏观的文化分析和微观的心理分析,希望贯通古今文人与书法文化的脉络,并拓展书法美学研究的新视野。

本书特色

  纸上的舞蹈──书法艺术

  本书鑑于书法理论界的研究多偏重于客观的书史叙述和书艺技巧的研究,聚焦从书法艺术现象性的历史中,发掘其主体的文化心理因素及书法文化内涵。
墨舞之中见精神:文人墨客与书法文化 序言:笔墨的千年回响 中华文明的演进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以笔墨书写的历史。从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到篆隶楷行草的演变,书法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记录工具属性,成为熔铸民族精神、承载文化记忆的独特艺术门类。它不仅是“写”的技艺,更是“思”的载体,“心”的投射。 本书《墨舞之中见精神:文人墨客与书法文化》,旨在深入剖析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人墨客群体是如何与书法艺术紧密交织、相互成就的。我们着重探讨的不是书法的技术规范或美学流派的纯粹梳理,而是书法如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嵌入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生活、社交网络乃至政治哲学之中。本书将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关键人物及其作品的细致考察,揭示“笔墨精神”背后所蕴含的文人士大夫的处世哲学、审美取向以及他们对社会秩序的期许与反思。 --- 第一篇:士的崛起与书体的演进——从实用到审美的转折 本篇聚焦于中国早期至魏晋时期,书法艺术地位的奠基阶段。重点不在于罗列历代碑帖,而是观察书体风格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是如何与士人群体的社会角色变化相对应的。 第一章:篆隶之变与制度的重塑 秦汉大一统后,文字的规范化是中央集权对文字权力掌控的体现。然而,在隶书的解放与楷书的定型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书写的便利性增加。我们探究“隶变”背后,士人阶层在官僚体系中寻求自我表达空间的努力。汉末的碑刻文化,特别是东汉的碑林,如何成为地方士绅彰显声望、记录功德的公共展示空间?这里的笔法,兼具庄重与朴拙,体现了儒家士人在庙堂和乡野之间保持的“中正”姿态。 第二章:魏晋风度与书法的人格化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个体生命意识觉醒,为书法艺术的独立自主提供了思想土壤。本章将聚焦于“书卷气”的诞生。 王羲之的超越:我们不将王羲之视为技术高峰的终结者,而是将其视为“士人精神”在书写中的完美物化。他的行草,如何体现了竹林名士追求的洒脱、内敛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状态?“之”与“为”的勾挑,不再只是笔画,而是心绪流动的痕迹。 南渡与气韵:简要分析南渡后,南方士人在动荡中对“气韵生动”的极致追求。书法开始成为衡量一个人学养深浅、气节高下的重要标准,而非仅仅是“写得像不像”。 --- 第二篇:唐宋风骨——体制内外的精神角力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文人阶层空前壮大,书法艺术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既高度规范化又充满个人反思的时期。 第三章:盛唐气象与法度的森严 唐代是书法从魏晋的“自然”转向“法度”的时代。楷书达到前所未有的规范与成熟。 初唐:制度化的美学:初唐的士人,如何通过对欧阳询、虞世南等人的法度学习,来表明自己对“正统”和“秩序”的认同?楷书的工整,是他们进入权力结构所需的“通行证”。 盛唐:雄浑与个性:颜真卿的书法,是盛唐气象的直接体现。我们探讨颜真卿“雄强”的笔力,如何与他身负的忠义精神、对社稷安危的忧患意识相互印证。他的横画饱满,是士人顶天立地气概的视觉表达。 第四章:宋代文人的“意在笔先” 宋代,文人对书法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技”到“道”的探索更加深入。 苏轼与“意造”:苏轼将书法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提倡“我书意造无法”。这反映了宋代文人对僵化体制的反叛和对个体创造力的强调。他的圆润与拙朴,是“学问文章之气”渗透到笔端的体现。 “尚意”思潮下的社交圈:分析宋代文人集团内部,如“唐宋八大家”成员之间,如何通过互相题跋、赠送墨宝来进行精神交流和政治站队。此时的书法,是社交资本的体现。 --- 第三篇:元明清的继承与反思——文人艺术的独立宣言 元明清时期,由于政治格局的变化,文人书法艺术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愈发增强。他们开始自觉地将书法视为“隐逸”或“抗争”的工具。 第五章:元代遗民的笔墨寄托 元朝的更迭,使得大量前朝士大夫成为遗民。他们的书法,成为维系民族文化认同和表达“不仕”态度的特殊媒介。 “元四家”的师承与反叛:探讨赵孟頫在继承古法的同时,如何融入晋韵,以期重建汉文化的正统性。而像康里巙、虞集等人的书作中,那种含蓄的内敛和对古典的沉溺,正是遗民身份的写照。 第六章:明清的“书写自觉”与流派纷呈 明代中后期,商业文化的兴起与心学的发展,使得书法更趋向于表现“性灵”。 台阁体与士人书法的对立:明初的台阁体是权力对书法的驯化,而王铎、傅山等人的书法,则是对这种“柔媚”和“匠气”的猛烈反击。王铎晚年的“涨墨”与“欹侧”,是明末清初士人动荡心境的极致爆发。 清代碑学的勃兴与“复古”:碑学兴起,是对馆阁体和帖学中“柔弱”倾向的反动。这股思潮,实质上是清代汉族士人对自身文化地位重新确认的文化努力,他们的“金石气”是沉雄、刚健的,是对汉魏风骨的重新呼唤。 --- 结语:精神的存续与墨痕的永恒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书法艺术在中国文人精神谱系中的核心地位。书法不是孤立的美术品,它是文人修身养性、参与社会、对抗历史无常的“精神武器”。 每一条弧线、每一个转折,都凝结着特定历史时期下,一位位文人墨客面对家国、面对自我时所做出的选择与表达。他们的笔墨,如同一面面历史的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在千年变迁中,是如何通过这方寸之间的黑白世界,得以不朽的。本书试图引导读者,在欣赏笔法的同时,去“阅读”隐藏在墨迹深处的,那份属于“士”的责任与浪漫。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继凯


  中国江苏宿迁人,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书法文化研究。

  主要着作有《新文学的心理分析》、《中国近代诗歌史论》、《民族魂与中国人》、《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全人视境中的观照——鲁迅与茅盾比较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创造》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书法》、《书法研究》、《中华书画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

  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东亚汉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等。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书为心画
第一节 表情的艺术
第二节 具象‧抽象‧意象
第三节 文人所钟
第四节   神州独秀

第二章 抒情冶性
第一节 文人二重性
第二节 书艺的补偿
第三节 墨舞与境界
第四节   风格种种

第三章 艺苑奇葩
第一节 动静的守衡
第二节 意象的营求
第三节 复调的艺术
第四节   多元的功能

第四章 书道弯弯
第一节 两歧之极端
第二节 尺幅之天地
第三节 自我的封闭
第四节   历史的惰性

第五章 展现新姿
第一节 反思者的心理时空
第二节 驱逐「阿Q」之魂
第三节   古典美的现代新姿

结束语

附录
附录1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2 书法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
附录3 书法文化视域中的鲁迅与日本  
附录4 两性文化与中国书法  
附录5 笔墨之意

修订版后记

图书序言

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中国文艺和美学的灵魂总是日日夜夜萦绕着一个深邃而又绵长的「情」字。中国的艺术精神即是:扬善弘美,驱霾去蔽,文心铸魂,翰墨传情!

  诚然,人皆有情,但惟其是「文人」,就会格外地多情、微妙地传情,同时又能够从这「情」的汪洋大泽之中,不断地掬起那碧玉般的甘霖,来灌溉自己心灵的土壤。不难想像,当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天然般地与中国特有的文字、笔墨朝夕厮守时,他们怎能保持其心灵的缄默!诗人共传心声,书画皆表精神。我们这里回眸凝视的,便主要是古代文人墨客在历史舞台上搬演的绰约多姿、妙趣横生的「纸上的舞蹈」―书法艺术的创造及其蕴含的情意或精神。

  没有庄严堂皇的帷幕,没有悠然飘扬的笙箫,没有枝叶扶疏的茂林修竹,也没有车水马龙的尘世写照。以此,中国书法不似戏剧、音乐、绘画和小说那般绚烂显赫。然而,就在她那极为简约而单纯的黑白、点画构造的艺术格局之中,却又常常蕴含着比这些更为丰富而隽永的「意味」。古代文人们钟情于斯、寄情于斯,研习书艺成为日课,畅意挥洒为其乐事,遂致衷情流洩于腕底,意象隐现于点画。既可见张旭化公孙大娘之剑器舞而为神韵别具的「毛锥」舞,「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怀素《自叙帖》,满纸纵横,生龙活虎,流转跳荡,于具有强烈的抒情节律的「墨舞」之中,表现出了书家豪迈不羁的气概和超凡脱俗的胸襟;又可领略颜真卿厚重稳健之高韵,即于书《祭侄文稿》以寄激愤、哀思之情时,亦凝重深邃,不夹杂明显的「颠」气「狂」意;王羲之《兰亭集序》,则于其款款挪移之间,无处不弥漫、荡漾着「和乐」之情:与自然、与亲朋的亲和、宽慰、祥瑞之感,在这里成了点画洒洒飘落的驱动力……。固然,积淀了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书家情感世界,常常是十分复杂、充满变化的,「心画」与书法也不是直线相连、简单对应的,但从总体上看,由于书家的技法、教养,尤其是境遇、志趣、人格的不同,还会导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书法作品众相万殊、彼此有异,从而表现出独异的艺术个性。即如刘熙载所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刘熙载《艺概‧书概》)也许,在古代文人与翰墨之间,在笔歌与墨舞之间,古往今来有着更多的传奇和更为复杂的情节,人们总难以把握其精义,但力求有所参透和有效解读其文化意蕴,则成为一个恆久的颇具魅性的命题。

  中国书法,无可争议是一种真正的艺术,然而又不仅仅是艺术,因为她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产物,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心理讯息。可以说,在她身上,惊世绝伦的创造与历久沉积的惰性交织在一起,既令人困惑,又催人思考,企望能够穷究她的创造奥秘及问题所在……

  鑑于书法理论界偏重于客观的书史叙述和书艺技巧的研究,本书拟从书法艺术现象性的历史中,主要发掘其创作主体与书法文化的内在关联及其文化心理因素,因而在行文中,并不注重书法客观历史和技艺知识的描述或介绍。

  在笔者心目中,中国有个「大古代」,也有个越来越显赫的「大现代」。这自然是契合「大历史观」的看法。「大古代」已成为历史事实,「大现代」却尚未成为过去,仍在积极建构过程之中。也许,这个「大现代」的启动与西方世界的冲击相关,但完成却会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标志。当然,完成只是形态相对完善完满而已,并非意味着终结。因此,笔者是立足于现代文化立场来观照古代书法文化与文人的关联。这里着力考察的主要是古代文人即士人、士大夫这一阶层的书法及其精神,而尤其注重对这个阶层中着名书法家的解剖分析;在考察古代文人借书法抒情冶性这一双向性的精神现象时,既注重宏观(文化)分析,又注意微观(心理)分析,并努力把二者结合起来。这对考察现当代作家文人与书法文化的多方面关联,也多有裨益。事实上,笔者在本书附录中即有对中国现代作家与书法文化进行宏观考察的专论。可以说,展现传统书法文化和文人作家承传书法文化的文化图景,可以使我们看到古代的与现代的文化诉求已在「墨舞」中映现,而且激荡不已,斑驳陆离,奇谲裂变,却又生生不息,其跌宕起伏、百回千折的状况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魅性」。

  自然,历史的回顾、反思并不是单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主要是为了重新发现历史、扬弃传统,重建善而美、理而情的书法艺术世界,建构新的书法文化形态,延续千姿百态、意象丰盈、情深意长的「墨缘」,从而丰富典雅而又美好的现实人生。即使我们移目于现当代的作家文人书法,也还是为了更好地赓续文脉和「墨缘」,努力弘扬中国特色鲜明的中华书法文化。

图书试读

中国书法界近年曾就书法艺术的形象与抽象等问题,进行过较为广泛而热烈的争论。就在上引的李泽厚先生的文章中,他实际已表明了自己的看法。由「一方面」即书法抒情性说到了「另方面」,即书法的艺术形式。他在同文中借用了贝尔(Clifve Bell)的「有意味的形式」概念来表达实际从苏珊‧朗格那里获得的艺术观念:艺术是「生命的形式」。朗格认为:「你愈是深入地研究艺术品的结构,你就会愈加清楚地发现艺术结构与生命结构的相似之处,这里所说的生命结构包括着从低级生物的生命结构到人类情感和人类本性这样一些高级复杂的生命结构(情感和人性正是那些最高级的艺术所传达的意义)」。不过,李泽厚把贝尔与朗格综合的结果所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实际已揭示了艺术的既非具象也非抽象、但又包含具象、抽象的意象结构(「情意」结构与「形象」外壳的有机构成)。
 
在过去的争论中,特别注重艺术形象性的学者借助形象思维的一些理论,来竭力证明书法艺术的形象性的至关重要。在他们的理解中,「形象」也就是「具象」,即生活或想像性生活中的具体物象,认为书法艺术同样有赖于这些「具象」,「没有具体可感的形象,便没有艺术」。而特别注重书法艺术特殊性的学者则强调书法艺术的「抽象美」,认为抽象美是艺术形式美的「核心」,抽象的特性使书法成为更高级形态的一门艺术。国外的蒋彞先生在《中国书法》一书中也设专章论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抽象美」。
 
应该说,持「具象」说和「抽象」说的双方都是有些道理的,但也有共同的弱点,最明显的,是无论说:「具象」还是「抽象」,都没有把艺术家主观情意因素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具象说」强调物象的客观性,「抽象说」强调书法线条形式的纯粹性,这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以「情意」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所建构起来的意象。如果说艺术的思维有其过程的话,那么艺术家对具象的把握,势必由于主观情感意识的作用而导向抽象―所谓「抽象」也就是对「具体物象」程度不同的「提取」或「提炼」(「抽象」abstraction的原意就是提炼、提取),也就是艺术家对「具象」的能动地选择与改造。作为这种选择与改造(即建构)的结果,就是「意象」或意象图式。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个对书法了解不深的人来说,阅读《墨舞之中见精神:文人墨客与书法文化》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充满发现的旅程。我从未想过,那些黑白的笔画,竟然承载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在介绍书法,更是在讲述一群人的精神世界。他没有简单地罗列书家的生平,而是通过精妙的笔触,将他们的性格、思想、甚至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都与他们的书法作品联系起来。例如,在介绍赵孟頫时,作者并未回避他作为元朝官员的复杂身份,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书法中那种温润秀雅的风格,如何与他试图在乱世中寻求平衡、保持自身品格的努力相呼应。这种将艺术与人生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书法作品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共鸣感。我不再仅仅欣赏其形,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神”,那种属于文人的精神气质,那种在笔墨之间流淌的生命力,让我深深着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书法作为一种情感和精神的载体,所能达到的高度。作者并没有将书法局限于“四大家”或者“碑帖”的框架里,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文人群体,通过他们的生活片段、精神追求,来解读书法艺术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相对“边缘”的书家及其作品的探讨,这些论述往往更能展现书法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比如,作者在分析一些女性文人的书法时,就展现了不同于男性书家那种雄浑大气,而是别具一格的细腻婉约,这种柔美之中同样蕴含着坚韧的精神力量。整本书的叙述非常有层次感,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到微观的人物情感,再到具体的笔墨技巧,都衔接得非常自然流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文人”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书法艺术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好书。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打破了以往我对书法“高冷”的刻板印象。作者的笔触非常亲切,语言也十分生动,仿佛是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他没有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将书法与文人的生活、情感、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巧妙地联系起来。比如,关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描述,不仅仅是分析了其笔势的跌宕起伏,更巧妙地融入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氛围,那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欢乐,那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心情,都仿佛透过字迹传递过来。我甚至能想象到,在那个谈笑风生的宴会上,王羲之是如何在酒酣耳热之际,挥洒自如,一气呵成。这种将书法作品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和人物心境之中去解读的方式,让我觉得书法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鲜活的生命痕迹,是文人情感最真实的流露。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古代的文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因此更加理解了书法背后那份深厚的情感力量。

评分

我一直觉得,能够将一门相对“阳春白雪”的艺术,写得让普通读者也能津津有味,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墨舞之中见精神:文人墨客与书法文化》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论述中,并没有回避书法本身的技巧和特点,但他更侧重于探讨书法艺术如何成为文人表达自我、彰显个性的重要载体。他举例说明,有些文人的书法,如米芾,其狂放不羁的性格就直接体现在了他那“刷”一样的行笔中,那种洒脱恣意,正是他本人精神世界的直接投射。而另一些文人,则通过书法来寄托他们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作者在阐述这些内容时,善于引用诗词、典故,将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雅致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不仅有知识性,更充满了文学的美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家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到深刻的见解,让我能够清晰地分辨出他们之间微妙的差异,并理解这些差异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和个人修为。

评分

拿到这本《墨舞之中见精神:文人墨客与书法文化》,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偏向枯燥的学术论述,然而翻开之后,我才真正领略到它独特的魅力。作者并没有将书法简单地视为笔墨技巧的堆砌,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文人精神世界中进行阐释,这一点让我深感惊喜。开篇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位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文人作为切入点,通过他们的人生际遇、思想情感与书法创作的紧密联系,勾勒出一种“情随事迁,字随心动”的意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颜真卿的论述,不仅仅是描绘了他“慷慨悲歌”式的书法风格,更是深入挖掘了这份磅礴之气背后所蕴含的忠义报国、宁折不弯的士大夫气节。字里行间,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到文人们在乱世之中,如何将个人的精神寄托与家国情怀熔铸于一笔一画之中,书法成为了他们无声的呐喊,是灵魂深处的呐喊。这种将艺术形式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书法文化的认知边界,让我不再仅仅将其看作一种技艺,而是上升到了文化精神的层面,让我对那些流传千古的墨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