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全真道历史新探

清代全真道历史新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清代道教
  • 全真道
  • 道教历史
  • 宗教研究
  • 中国宗教
  • 清史
  • 历史学
  • 道教文化
  • 全真教
  • 内丹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真道兴起于金朝,从元代至今为道教的两大主流教派之一。学术界对全真道的研究成果,过去多集中在金元时期,而明清时期全真道的研究则比较薄弱。本书作者充分利用地方志、道教名山宫观志、碑刻、清人文集、教内宗谱等文献,对清代全真道的发展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资料翔实,论述谨严。
《乾坤易理与文脉传承:宋代易学发展研究》 【书籍信息】 书名: 乾坤易理与文脉传承:宋代易学发展研究 作者: 王守之 出版社: 九州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页数: 680页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宋代(960年—1279年)在中国哲学史与思想史上占据核心地位的易学流派的演变、核心理论建构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宋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由中古向近世转型的关键时期,其易学研究不再局限于汉唐经注的训诂层面,而是实现了哲学化、理学化的重大突破,催生了以“周易理学”为标志的全新思潮。 本书超越了传统史学中对宋代理学“心性论”的片面关注,聚焦于作为其理论基石的《周易》诠释体系的重构过程。作者王守之,以其深厚的古籍文献功底和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将宋代的易学发展置于宋代社会、政治、文化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力图展现这一思想高峰是如何在儒学复兴、佛道思想渗透以及技术理性进步的复杂互动中孕育而生的。 第一部分:宋初易学的复苏与“义理”的再塑(960-1050年) 本书首先探讨了北宋初年,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潮下,易学如何从五代十国的零散状态中重新整合。这一阶段的学者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不背离孔孟正统的前提下,吸收魏晋玄学和两汉经学的合理内核,重建易学的权威性。 核心章节阐述: 1. 《周易》的“义”与“理”的区分: 考察了如胡瑗、孙奭等学者如何通过强调易经的“义理”而非纯粹的“象数”,为后来的理学思辨奠定基础。特别关注了对《系辞传》中“生生之谓易”的哲学化解读。 2. 象数体系的内部调整: 尽管强调义理,但象数基础并未被完全抛弃。本书详细梳理了宋初学者如何对邵雍(邵康节)的“先天图”进行重新审视与吸收。不同于后世的简单继承,宋初对先天图的运用更侧重于对宇宙生成论的建构,而非单纯的占验。 3. 佛道思想的隐性渗透: 通过对宋初部分易学著作中有关“太极”“无极”论述的文本细读,揭示了道家(尤其是老庄哲学中对“道”的理解)和禅宗(关于“心体”的论述)如何通过隐晦的语言进入到易学的概念框架中,成为构建宋代理学的“润滑剂”。 第二部分:程朱理学与易学的系统化整合(1050-1200年) 本书认为,宋代易学发展的高峰在于程颢、程颐和朱熹的贡献。他们将《周易》从一部占筮之书彻底转化为阐发宇宙本体论、心性论和政治伦理的根本经典。 核心章节阐述: 1. “理”的本体论确立: 重点分析了程颐对“理”的界定,并考察了《易传》中如何被用作论证“天理”与“人欲”对立的基础。研究了程氏兄弟对“乾”、“坤”二卦的解释如何服务于其“主静”、“慎独”的修身路径。 2. 朱熹《易学启蒙》的范式构建: 本部分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揭示了朱熹如何通过《启蒙》系统地整合了前期所有易学成果,构建了一套严密的、逻辑自洽的易学框架。强调朱熹如何通过区分“变易、不易、简易”来确立其“性理”的终极关怀。他将卦爻辞的解释,完全纳入到“格物致知”的路径之中,使得易学研究成为儒家内圣外王之学的核心路径。 3. 对“阴阳”与“气”的重构: 与汉代将阴阳视为纯粹的对立力量不同,朱熹的易学将阴阳视为“理”在不同状态下的具体体现。本书探讨了朱熹如何通过对宋代“气化学说”的吸纳,来解释阴阳的生成与消长,而非停留在朴素的自然观层面。 第三部分:易学的世俗化与流派分化(金元之际) 宋朝覆亡后,易学并未中断,而是呈现出两种明显的分化趋势:一是继续在朱子学体系内深化;二是出现以占验和实用方法论为目标的世俗化倾向。 核心章节阐述: 1. 易学的“经世致用”: 分析了如许衡、姚枢等在元初的易学实践,他们如何将易理应用于国家治理和人才选拔,标志着易学在政治实践中的连续性。 2. 象数传统的回归与重估: 探讨了金元之际部分学者对朱熹过度“理化”易学的反思,他们重新发掘邵雍、京房等人的象数方法,试图在哲学思辨与实际预测之间寻求平衡点。 3. 文献学上的影响: 考察了宋代易学对历代注本的整理与注释工作(如《宋本周易注》的编纂),这些工作为后世明清易学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原始文献基础。 【研究价值】 本书不仅是对宋代易学思想史的精细描摹,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哲学范式如何转变的深度研究。它清晰地勾勒出宋代学者如何将一部古代经典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从而奠定了后世近八百年儒家思想的基本面貌。对于研究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史、经典诠释学以及中古道教思想史的学者而言,本书提供了大量未被充分挖掘的文献细节与精妙的论证视角。其严谨的考证和清晰的逻辑结构,使其成为该领域内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尹志华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道教协会。主要研究道家思想和道教历史,出版专着《北宋老子注研究》、《王常月学案》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图书目录

序(王卡)ix
 
绪论 1

第一节 清廷与道教 1
第二节 清代全真道研究现状与本书写作方法 7
 
第一章 顺治康熙时期:随着社会秩序的重建而复兴 25
第一节 明遗民入全真道考 26
第二节 明清之际太监入全真道考 35
第三节 王常月公开传戒  众弟子阐教弘道 38
第四节 全真高道复兴武当山传奇道士李常庚隐居南岳九仙观 57
第五节 全真道在山东马山、蟧山等地的传承 64
第六节 全真道在东北地区的传播 78
第七节 陕西境内全真道宫观的状况 83
第八节 河南南阳玄妙观等道观的全真道传承 96
第九节 陈清觉在四川开创龙门碧洞宗 101
第十节 南昌地区:全真道士兼嗣净明派 104
第十一节 周太朗开创杭州金鼓洞道院余体崖复兴湖州计筹山昇元观 109
第十二节 杜阳栋、曾一贯与全真道在广东的传播 118
 
第二章 雍正干隆时期:沉寂与发展交织 143

第一节 大规模传戒活动的中断 143
第二节 全真龙门派祖庭北京白云观的沉寂 146
第三节 全真道在东北地区的弘衍 151
第四节 全真道在山东云翠山等地的传承 153
第五节 陕西楼观台等道观的修缮 156
第六节 全真道在四川的传承 165
第七节 全真道在浙江的传承 178
第八节 全真道在广东的传承 186
 
第三章 嘉庆道光时期:传戒再兴  丛林复振 205

第一节 北京白云观恢复传戒 205
第二节 东北地区全真丛林的形成 214
第三节 陕西全真道宫观的新气象 219
第四节 刘一明云游访道,兴建道观,着书弘道 228
第五节 四川成都二仙庵等全真道宫观的状况 237
第六节 杨来基与闵一得等人在浙江弘道 244
第七节 广东全真道宫观的兴建与修缮 256
 
第四章 咸丰至宣统时期:冲击与眷顾交织下保持兴盛 279
第一节 政治风云中的北京全真道士 280
第二节 太监入道'创立全真霍山支派 296
第三节 东北地区全真道的状况 302
第四节 南阳玄妙观的发展及其慈善事业武当山道教宫观的毁坏与修复 310
第五节 陕西全真道宫観的新际遇 316
第六节 四川全真道宫观的弘道举措 328
第七节 浙江全真道三大中心的兴盛 338
第八节 陈教友住持罗浮山酥醪观 351
 
结语 379
 
地图:清代全真道名山宫观分佈图 385
参考文献 387
后记 413
关键词索引 415

图书序言



  尹志华博士的大作《清代全真道历史新探》摆上案头,閲之不胜欣喜。这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研究全真道历史的又一部开创性成果。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与儒教、佛教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中国道教有两个主要流派,正一道与全真道。自金元时期王重阳祖师及其弟子创立全真教门之后,该教对中国传统社会及文化的发展曾有过重要影响。但是对这个重要教派的学术研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才受到国内外道教学界的真正重视。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对全真道的研究在道教界及学术界的共同推动下,渐入佳境。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如樊光春、张广保、吴亚魁、赵卫东、尹志华、汪桂平,以及国外学者莫尼卡、高万桑、刘迅、森由利亚等。他们发表的许多论着,对全真道的历史、典籍、教派、人物、宫观、科仪、文化遗迹等各个方面,都有更深入的新探索。

  全真道是金元明清以来流传最广的道教门派,大致经历了金元时期的初创与鼎盛,元末明初的衰微,以及明清之际「龙门中兴」、晚清民国时期再次复兴等发展阶段。直至今日,仍是道教的两大主流教派之一。但是学术界对全真教史的研究成果,过去多集中在金元时期的初创和鼎盛阶段。主要原因在于,早期全真道的史料大多已收入明编《正统道藏》及《道家金石略》,易于查閲。而明清及近代全真道的相关史料,除《金盖心灯》《长春道教源流》等典籍外,其余史料分散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有些还秘藏于道观丛林,未经全面搜集和整理。因此导致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尤其缺乏深入系统的断代史研究论着。研究的不足,是我们曾经轻率断言明清道教的发展已陷入停滞衰落的原因。这种状况随着最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的努力,已经有所改善。

  尹志华博士是与我多年合作的同行年轻学者,曾一起做过整理编辑《中华道藏》的工作。他的治学特点是认真细致,眼光敏鋭,擅长搜集整理典籍。加之在道教界工作,便于调査寻访宫观秘藏资料,因此多有旁人难得的发现。这部《清代全真道历史新探》,是其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突破。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明末至晚清三百年间全真道在全国各地传播的历史线索及特征。与近年来的同类论着 相比,可以説是最完整的。在资料方面除《道藏》、《藏外道书》及宫观山志外,还利用了清宫档案、《大清会典》、地方志、碑刻;文人学士所撰诗文笔记,教内所传宗谱、登真箓、口传资料等,近乎囊 括无遗,充分展示了作者训练有素的学术功力和研究水准。见到尹志华从一个道教研究的初学者,成长为功力扎实的中坚学者,甚为欣慰。故为之序。

王卡
2014年3月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图书试读

绪论 (节录)
 
全真道是道教中的一个后起道派,由王重阳创立于金世宗大定(1161-1189)年间。经过王重阳七大弟子的阐扬,全真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元代,全真道传播到江南许多地区。从此,在中国道教的版图上,形成了全真道与正一道两大道派并立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今天。
 
总的来看,学术界对金元时期的全真道的研究成果丰硕,而对明清时期的全真道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本书尝试对清代全真道的发展历史作一番系统的考察。
 
第一节 清廷与道教
 
统治者对道教的态度,是影响道教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在考察清代全真道时,我们有必要先探讨清廷与道教的关系。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本为明朝边将的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脱离明朝独立,建立后金政权,年号天命。其时道教在东北地区的传播已有很长的历史。皇太极继位后,于天聪六年(1632)设僧录司、道录司管理各庙僧道。规定:凡通晓经义、恪守清规者,给予度牒。1这应该是仿照明朝的政策而制定的。天聪九年(1635)正月初一,皇太极临朝,诸大臣叩拜后,「儒、僧、道三教之儒官、僧官、 道官叩拜」。2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清朝统治者于顺治元年(1664)入主中原后,推崇儒学,维护儒家纲常伦理,以表明其继承华夏文化的「道统」,希望以此来获得广大汉族人民对其统治的拥护。对于佛、道二教,清朝亦肯定其辅翼王化的作用。顺治十三年(1656)十一月,清世祖谕礼部説:「儒释道三教并垂,皆使人为善去恶,反邪归正,遵王法而免祸患。」3因而,清朝与明朝一样,也是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政策。
 
清朝在肯定佛、道二教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同时,强调对僧、道的管理。康熙朝编纂的《大清会典》説:「释道二教,亦王化所不废,惟严禁其约,毋使滋蔓。」4
 
清朝沿明例,设道官管理道士。康熙十三年(1674)议定,京城设道录司,外省各府设道纪司,州设道正司,县设道会司。5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欲罢不能”的书。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将枯燥的史料变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绘清代全真道人物群像时所展现出的细腻。他并没有将这些道士仅仅视为宗教符号,而是将其视为有血有肉的个体,刻画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起伏和精神追求。书中对全真道历代祖师的生平事迹,以及其在不同时期的贡献,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他对清代全真道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融合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对全真道在文化传承、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影响,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全真道的生命力,以及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记。

评分

这本书的解读,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作者的分析非常深刻,他对清代全真道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他挑战了许多传统的历史叙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了这个曾经被忽视的宗教流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清代全真道与国家政策互动时所展现出的细致。他并没有将全真道简单地看作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深入考察了全真道如何在政治压力下寻求生存和发展,以及其内部如何进行各种策略性的调整。他对全真道在清朝统治者眼中的地位,以及其如何在这种地位下寻求发展,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分析。书中对全真道在民间的普及,以及其与普通民众生活的联系,也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也让我对清代社会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种智识上的“冒险”。作者敢于触碰那些被忽视的角落,以一种“探险家”的精神去发掘清代全真道的真相。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清代全真道内部结构时所展现出的细致。他并没有把全真道看作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深入到不同宫观、不同道派的细微差别。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爬梳,他揭示了全真道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多样性,以及其内部不同派系之间的复杂关系。他对全真道在科举制度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维系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分析。书中对全真道在民间社会中的普及,以及其与普通民众生活的联系,也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微观”之处,也让我对全真道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茅塞顿开”的书。作者的学术研究非常扎实,他对清代全真道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挑战了许多传统的史学观点,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了这个曾经被低估的宗教流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清代全真道在官方和民间影响力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性。他并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轻描淡写,而是以详实的证据,展现了全真道在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地域所具有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力。他对全真道在清朝统治者眼中的地位,以及其如何在这种地位下寻求发展,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分析。书中对全真道在民间的普及,以及其与普通民众生活的联系,也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也让我对清代社会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解读,让我对清代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并没有仅仅关注全真道本身的教义和发展,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全真道与清代社会变革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宏观视野。他将全真道的发展置于清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变迁之中,考察了全真道在这些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如何受到这些变迁的影响。书中对清代全真道在应对西方文化冲击时的表现,以及其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框架内进行自我调适,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对全真道在近代转型时期的困境与机遇,以及其如何在这种困境中寻求出路,进行了极具启发性的分析。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宗教史的研究,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精神文化变迁的生动写照。

评分

这是一部厚重而充满学术魅力的著作。从第一页翻开,我就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史料的精细梳理所折服。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清代全真道的发展脉络,而是深入到各个细枝末节,抽丝剥茧地揭示出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动因。例如,作者在论述清初全真道与皇权的关系时,没有止步于表面化的“招安”论,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满族统治者对宗教的策略调整,以及全真道内部不同派系的分化与互动。通过对大量未曾公开或鲜为人知的奏折、谕旨、地方志以及道教宫观的碑刻文献的爬梳,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为立体和 nuanced 的图景。书中对清代全真道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民俗信仰等方面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在论及全真道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贡献时,作者援引了许多生动的案例,让我对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宗教流派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宗教史的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深刻解读。读完此书,仿佛穿越了几个世纪,亲身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可以用“酣畅淋漓”来形容。作者在处理史料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批判性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并没有盲目接受前人的结论,而是敢于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清代全真道“衰落”论的批判性反思。以往的许多研究往往将清代全真道简单地归结为衰落,但作者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的分析,指出这种“衰落”并非全盘的颓败,而是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全真道内部发生的深刻的调整和转型。他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全真道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其内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从而打破了“一刀切”的传统认知。尤其是在论述全真道在边疆地区的传播及其与当地民族文化的融合时,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而充实,令人信服。他引用了许多地方志、族谱、以及口述史料(尽管是间接提及),勾勒出了全真道在不同社会阶层和地理区域的复杂生存状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不应是静态的梳理,而应是动态的挖掘,是对过去的回溯,更是对现在的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对我来说是一次“知识的洗礼”。作者的学术研究非常扎实,他对清代全真道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挑战了许多传统的史学观点,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了这个曾经被低估的宗教流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清代全真道在官方和民间影响力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性。他并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轻描淡写,而是以详实的证据,展现了全真道在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地域所具有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力。他对全真道在清朝统治者眼中的地位,以及其如何在这种地位下寻求发展,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分析。书中对全真道在民间的普及,以及其与普通民众生活的联系,也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也让我对清代社会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震撼”的书。作者的学术功底深厚,对清代全真道的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他挑战了许多传统的历史叙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了这个曾经被忽视的宗教流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史料时的耐心和细致。他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花了很多篇幅来梳理和分析各种矛盾的信息,最终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书中对清代全真道与社会权力结构的互动,以及其在政治事件中的角色,进行了极为深入的剖析。作者以翔实的证据,揭示了全真道在清朝统治初期、中期、晚期所面临的不同政治压力和策略调整,以及其如何在这种压力下寻求生存和发展。他对全真道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传播,以及其对士人思想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全真道并非仅仅是民间信仰,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精英文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对历史真相的不懈追求。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秘主义和精神追求颇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好奇心。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他并没有将全真道仅仅描绘成一个抽象的宗教概念,而是将其与鲜活的人物、生动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道观,感受着道士们的修行生活和精神世界。书中对清代全真道在文学艺术、养生保健以及民间传说等方面的影响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全真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理解。比如,作者在分析全真道对清代小说的影响时,引用了许多具体的例子,让我看到了宗教思想如何在世俗文学中得到体现。此外,书中对于清代全真道内部的宗派斗争、以及其与其他宗教(如佛教、民间信仰)的互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展现了宗教生态的复杂性。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知识,更引发了我对生命、对精神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