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的身心文化中,丹道实践较早既与佛教禅定彼此激荡、交流,宋元以后也需面对新儒家新提出的静坐学説,从此调摄身心的观念及技术成为民族的共同资源。学术界从不同的面向整理丹道的历史,这些专业的研究在以往的学术会议中,使讨论丹道史及身心体证开新风气,为当代宗教史提供了札实的新资料。
乳癌预防与坤道修炼 1
来静师父
丹火薪传 9
──陈撄宁与李玉阶的现代化之道
李丰楙
黄龙丹院丹道修炼的系统与次第 47
赖贤宗
萧天石先生新道学思想初探 97
刘见成
台湾的丹道科学研究 127
黄孔良、杨金仓
内丹西派在台湾的传衍 157
萧进铭
袁介圭的仙学思想 197
李丽凉
丹道与武术
──王延年的道教金山派 225
BEDE BENJAMIN BIDLACK(毕智山)
内家武学「援丹入武」现象析探 251
林世奇
灵智显现 305
──王德槐的丹道修炼思想
许国华
道的传承 337
──谈《道藏精华》的编修历史和理念
萧明华
全真道的生命实践 353
──以金元时期及当代台湾黄龙丹院为例
徐嘉乡
序一
入定玄微 黄龙丹院创办人 来静师父
全真北宗丹法,是性命双修为主,先性后命为阶。其修养重点,以清净为重心,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整合《周易》,「无极而太极」,认无极﹑两仪﹑四象﹑八卦而六十四卦为演译,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后人认宇宙是大阴阳﹑大天地,身体是小阴阳﹑小天地,人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从无到有,愈演愈繁,若逆而行之,则从有到无,正如孟圣云:「万物皆备于我。」故初学者之下手筑基,首须收摄六根,调息入定,则返本可以还源,归根可以复命也,亦为龙门宗筑基之初级功法,曰为清净法。故北宗为清净丹法,渐法为论,与南宗之栽接法相比,为先命后性,以顿法为论,流传近千载,均认为炁为神之母,在修炼上都以勤而行之为要件。故北宗下手后,须向自身之外,追求丹源,为日﹑月﹑星辰之採药方法。口诀中「朝夕红阳贵似金」句,即是一例。
又如「安月法」,以月为渐法,且均以自然界之力量,为借己之用。又如森林中之松柏﹑山洞中之矿石等,均为北宗训练重点,开全身关窍,与天地争寿。武火训练毕,依功法之表现,必进入文火,即静功,此阶过程,必先炼「定」诀。
先圣的创业惟艰,而后学的守成不易,但丹道的自古点滴,均为精华。吾人何能发扬光大,定中入观,必从「观」中求长进,万法归一。《阴符经》的观天地之道,佛门的观自在菩萨,无不禅,道归宗,故老君于《日用妙经》中云:「用者,饮食则定,镇日独坐,莫起一念,万物俱忘,存神定志,口唇相黏,齿牙相着,眼不视物,耳不听声,一心内守,调息绵绵,微之轻击,似有如无,莫教间断,自然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内甘津自生,十二时辰,常要清静。」灵台无物谓之清,一念不生谓之静,身是炁之宅,心为神之舍,意行则神行,意往则神往,神往则炁聚,五行真气,结成刀圭,自然身中有身,行住坐卧,常觉身体如风之行,腹内如雷之鸣,神炁相结,如男子怀胎,得观内景,结成大丹。神自出入,与天地同年,日月同明。高明配天,博厚配地,悠远无彊,而脱离生死矣。
来静 于癸巳十月合十
序二
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讲座教授 李丰楙
在中华民族的身心文化中,丹道实践较早既与佛教禅定彼此激荡、交流,宋元以后也需面对新儒家新提出的静坐学説,从此调摄身心的观念及技术成为民族的共同资源。但是近世纪以来所面对的文化冲击,则是来自西方的现代化思潮,科学新观念与新技术所激发的,使丹道亟需重新认知其身心之学,乃是契合人体健康的实践经验,并非只是抽象思维的玄学、哲学,故需面对科技文明再认识其价值及意义。从这样的时代契机观察当代台湾的丹道发展,虽然流派纷繁而诸家幷立,但其传播方式则愈趋开放,使丹道名家际此奇变之局,均不得不面对时代剧变,接受知识精英引进新知,从人文知识到科学新知,都能激发丹道中人反思传统,从而启发丹道修炼者亟需自我调适,就出现使用现代语言解释丹道的现象。第一世代如陈撄宁曾揭举仙学之名,却又强调现代化,目的即是使丹道之学独立于道教;五四世代则有李玉阶套用翻译引进的科学语言,其《新境界》被认为新解身心内外宇宙的哲学体系。这种风气既开丹道新局,在海崃两岸政治分治后,乃随跨越世代迁台而在丹道实践上愈趋现代化,从科技视角理解丹道文化,固然顺应六十年来的科学教育,却也重新综合人文与科技知识肯定丹道的价值,此为当前丹道史研究的共通趋势。
台湾丹道诸派朝向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即是因应外在形势的改变,促使丹道的秘传性逐渐公开化,无论非营利性的社团抑或营利性的开班,都増加修炼者或研究者获得亲身体验的机会。其中较具关键地位的社团或道派,诸如系出龙门宗的黄龙丹院,王来静即支持交通大学、台湾大学成立「金丹社」,乃至接纳不同学术背景者从人文到科学俱有,后来从事丹道研究者各就所长进行诠释;李玉阶在天帝教推动正宗静坐法,即企图结合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解释其身心反应。
而仙学经袁介圭传入蓬莱宝岛,既整编出版也延续道脉;西派同样经吴君确而传马氏兄弟,得以在大陆改革开放后重接道脉。其他则如拜此开放风气之赐,萧天石出版自四川带出的丹籍,也造成修炼丹功的风气,在此等气氛中自修有成者如王德槐等。此外经由商业机制而公开传布者亦复不少,类此不同的取向即在现代氛围中也多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所以学术界从不同的面向整理丹道的历史,乃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晚近萧进铭、赖贤宗所推动的成果裴然。连同养生经验在学科整合中,也有人类学、社会学与中、西医学者作跨领域的交流,就是企图解开身体之秘中的特异功能与身心疗法。这些专业的研究在以往的学术会议中,使讨论丹道史及身心体证开新风气,为当代宗教史提供了札实的新资料,故乐于为序推介此一丹道新论集。
整本书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到微观的理论解析,再到实际的应用和科学研究,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作者的语言风格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读者的亲切感。即使对于丹道知识一无所知的读者,也能在其中找到乐趣和启发。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并试图将书中的内容与我自身的经历联系起来。
评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填补了我对台湾丹道的认知空白,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底蕴,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哲学以及科学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引人入胜,整体色调偏向沉静而富有质感的深蓝,搭配着祥云图案和古朴的字体,立刻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让人不禁对其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一家老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只是被它散发出的独特气质所吸引,随手翻开几页,就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畅的文笔所打动。虽然我对台湾丹道的了解并不深入,甚至可以说是知之甚少,但这本书的讲解方式却非常平易近人,它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历史、哲学、养生以及科学的视角融入其中,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智慧和探索的领域。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道”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有了更具体、更生动的体验。书中对于“道”在丹道实践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方法去体悟“道”的阐述,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丹道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书,引导我们去探索生命的本质,去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所激发出的思考。作者提出的许多问题,都促使我去反思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本书像一股清流,让我有机会慢下来,去审视内心,去探索那些被遗忘的智慧。
评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科学研究”这一部分时的严谨态度。在许多人看来,丹道可能与科学格格不入,甚至被视为迷信。然而,这本书恰恰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作者通过列举大量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从生理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多个角度,来解释丹道中的一些现象,例如气感、内视等,是如何在科学上得到验证的。这种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尝试,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科学精神的拓展。
评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丹道流派的比较和分析。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侧重点和修行方法,而作者通过详实的资料和深刻的见解,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丹道流派的清晰图景。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丹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更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
评分让我感到特别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台湾丹道发展历程的梳理。台湾在丹道传承方面有着独特的历史机遇和发展路径,而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分析。书中提及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他们在丹道发展中的贡献,都为我增添了不少新的认知。这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记录,更是对一种文化传承的深刻洞察。
评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对古代先贤智慧的解读所震撼。那些看似深奥的丹道理论,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而鲜活,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些古老的灵魂对话。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精心的梳理,从丹道的起源、发展脉络,到各个时期代表性的学派和人物,都做了详尽的介绍。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历史文献的简单复述,而是融入了现代科学的视角,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解读丹道的原理和实践。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我看到了传统智慧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也为我打开了认识丹道的新维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之一,便是它在探讨理论的同时,也极其注重实践的可能性。作者在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阐述丹道在养生、身心健康方面的应用,并引用了许多实际的案例和研究数据,来佐证其效果。这对于像我这样,既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又希望从中学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改善生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并没有鼓吹什么虚无缥缈的“长生不老”,而是强调了通过科学的方法,去体悟人体的奥秘,去提升生命质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