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道修持观,是每一位道亲重要且严肃的课题,为了使这个课题浅显易懂,本书以问答的方式,将一贯弟子修行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分成超生了死、三宝及十条大愿、天命道统、道与教、渡人成全、考验、生活,七部份探讨。2005年曾订回答萍江竹刊9问答。
一贯道的修持,是易知易行,人人可修人人可成,一指直超、点石成金,让凡夫在得道瞬间超生了死,不堕轮回,了却分段生死。余下的修持则尽在三宝心法及十条大愿之中。只要时常抱持三宝,且不违十条大愿,则可进一步了却变易生死,即身成佛。是一条古今最便易迅速之修行法门。
序-无一法与人 7
《增订版》11
无极理天、兜率天、天佛院跟西方极乐世界是否同一处? 12
念佛一心不乱,跟道中献香专注拜佛,其效果是否一致? 15
引保立愿保证,但对求道人不清楚,是否须承担罪过? 19
身有残障是否业障较重?可渡他来求道? 21
在不太情愿下求道忘记三宝,这样可以超生了死吗? 23
求了道,脾气、毛病不改,可以回理天吗? 24
道亲贪求神通、显化、气功、参禅打坐...该如何辅导他? 26
自己毛病很多,如何去渡人? 28
愿力能不能化解业力? 30
《第一篇》超生了死 33
明师一指超生了死是不是特权 35
求过道的人为何德行未必比一般人好 37
超生了死后一切「业」是否不需受报 39
求道可以超生了死,为何求了不信 42
既然超生了死为何仍墬地狱 45
求过道而不修行会比在其他教门实际修行的人好吗 47
不信不修能否回理天 49
理天是不是净土 50
祖德和我们得道有什么关系 52
《第二篇》三宝及十条大愿篇 52
三宝为何每个人用的效果不同 55
用三宝时特别喜悦是否会走火入魔 58
如何增长智慧 59
修道与办道是否应兼俱 61
是否有其他法门可取代打坐 63
为什么发心后又会退心 64
如何向求道者解释「天谴雷诛」 67
点道为何要用中指 70
无生老申对修道有什么意义 71
天道如何殊胜于其他宗教 73
《第三篇》天命道统 76
点传师的天命从那里来 78
达摩西来以前中国有没有道 80
七祖传承史料无载如何证实 82
师母为何没有示现神蹟、教化 88
公开合法后秘传是否无效 90
祖师应具足福慧为何受迫害 92
什么情况才是没有道 94
天命对生命有何意义?求得天命和没有求得有何不同? 96
《第四篇》道与教篇 98
天道究竟是不是宗教 99
求道与皈依意义是否相同 101
天道是禅、儒、道那一支 102
为何一贯道称白阳道场 103
一贯道总会设立是否道沦为教 105
道亲半信半疑是否因道太难契入 108
天道是否应另创自己的传承教义 111
《第五篇》渡人与成全篇 113
如何渡宗教信徒 115
如何成全道亲出来办道 117
功德没形象如何回向众生 120
点传师、讲师功德是否比道亲高 122
道亲要离开道场如何劝留 123
是否应以渡人多少来计算功德 124
应如何避免道亲退心 126
要如何使别人起信 127
修道法门那么多应从何修起 129
为何道不能令众生主动来求 131
《第六篇》考验篇 133
为何修道有考 136
为什么有假祖师 139
不合理的训练是不是修行 142
应如何面对神通? 145
什么是认理归真 147
如何认理归真 149
《第七篇》生活篇 151
清口后沾到荤食会不会下地狱 154
用真皮制品算不算杀生 155
如何沟通与婆家间之吃素问题 156
道亲为何不自在反而拘谨 158
如何教育子女 160
修行者应有什么形象最恰当 163
如何分辨爱与迷惑 165
修行最终是否一定要离欲 166
道亲为何修道修得很苦 169
增定序
一道的道,一样的三宝,每个人修起来却都不一样,每个人对道的体会不一样,问题也不一样。这些不一样的问题,就像从各个不同角度来看同一个「道」,透过这些问题,我们对一贯道的修持观有基本的认识。2005年,再版时,仔细读过每个问题也做了修订增补,希望内容更完备。
另外增加了九条新的问题,乃安东道亲所提关于理天的定义、修持功夫的落实、消业、度人...的问题。内容曾在萍江竹刊发表过,萍竹首肯下将之增列于此,供道亲参考。
我拿到这本《一贯道的修持观【增订版】》的时候,就被它的装帧深深吸引,一种低调而有质感的设计,仿佛蕴含着古老的智慧。阅读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远不止是一本关于宗教的入门读物,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出更高生命品质的指南。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他对于“道”的阐释,并不是局限于某个狭隘的定义,而是将其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特别喜欢他对“诚心抱守”的解读,他将其提升到一种精神境界,强调了内心的纯净和坚守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修持并非是外在的功课,而是内心的修为。书中关于“念兹在兹”的论述,也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非要求我们时刻紧绷神经,而是要保持一种觉察的状态,将“道”放在心中,时刻提醒自己。这种“在,却不执着”的状态,才是真正的修持。我尤其欣赏他对“修身养性”的深刻见解。他将这视为一贯道修持的基石,并详细阐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这一点,对于现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诱惑和压力的时代,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健康,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引。而且,书中关于“静坐”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非将静坐视为一种神秘的仪式,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认识自我的工具,一种与内心深处对话的方式。他详细讲解了静坐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让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渡人”的意义的探讨。作者并非强调表面的度化,而是强调了通过自身的修持,以身作则,来影响和启发他人。这种“不言之教”,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内容的扎实和论述的严谨,作者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一贯道修持的精髓,一点一点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参悟”的阐释印象深刻。作者认为,“参悟”并非是简单的理解,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思考和体验,才能真正领悟“道”的奥秘。这一点,让我认识到修持的深度和层次。书中对于“守戒”的讲解,也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非将其视为一种束缚,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帮助我们净化心灵、回归本真的工具。他详细讲解了各种戒律的意义和实践方法,让“守戒”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和执行。而且,书中关于“初心”的论述,也让我深受触动。作者强调了保持一颗纯净的初心,对于修持的重要性。他鼓励我们在漫长的修持过程中,时刻回归最初的愿望和目标。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明辨是非”的深刻探讨。作者强调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辨别真伪,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一点,对于我们做出人生重要的决定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我尤其欣赏他对“知恩报德”的强调。他认为,感恩是一种重要的修持,能够帮助我们净化心灵,提升境界。这一点,让我对“感恩”有了更深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实践指导的宝藏。它不仅让我对一贯道的修持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让我从根本上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人一种静谧而厚重的质感,正如其内容一样,充满了智慧的沉淀。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作者的开篇便将我引入了对生命本源的思考。他并没有直接灌输一贯道的教义,而是从人类共同的追问出发,层层递进,引导读者去探索生命的意义。我特别喜欢他对“悟道”的阐释。作者认为,“悟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积累、逐渐显现的过程。他强调了“精进不懈”的重要性,让我意识到,修持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书中对于“性理”的讲解,也让我豁然开朗。作者将“性理”与我们的天性、本心联系起来,让我们看到了“性理”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本性,并思考如何回归真我。而且,书中关于“立志”的论述,也让我深受鼓舞。作者强调了宏大志愿的重要性,并指导我们如何将志愿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了脱生死”的深刻探讨。作者并非将其渲染成一种神秘的解脱,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彻底认识和转化。这一点,对于那些对生命终极问题感到困惑的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我尤其欣赏他对“明心见性”的讲解。他将“明心见性”视为修持的最高目标,并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生命和修持。它不仅让我对一贯道的修持有了更深的认识,更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似乎涵盖了一贯道修持的方方面面,却又条理清晰,易于理解。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叙事能力,他能够将一些看似抽象的概念,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智慧。我特别喜欢他对“天命”的解读,他并没有将其神化,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生命的责任和使命。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书中的“三才”理论,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阐释得淋漓尽致,并强调了我们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这让我开始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和世界。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先天大道”的介绍。作者用非常清晰的语言,解释了“先天大道”的渊源和特点,让我对一贯道的根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点,对于理解一贯道的修持体系至关重要。而且,书中关于“修德”的论述,也让我深受启发。作者强调了“修德”并非是为了功德,而是为了回归生命的本真。他列举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可以修德的例子,让“修德”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切实的行动。我尤其欣赏他对“还虚合道”的阐释。他将其视为修持的最高境界,并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一点,对于那些追求更高生命境界的人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许多,对生命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它不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本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更高生命境界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但却给人一种沉静、内敛的感觉,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历久弥新的智慧。我被它深深吸引,迫不及待地翻开。初读之下,我便被作者那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所折服。他并非仅仅罗列教义,而是将一贯道的核心修持观,以一种极其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于“修持”二字的解读,远超我以往的认知。它不再是简单的行善积德,或是刻板的仪式,而是将其提升到一种生命本质的觉醒和升华。作者通过大量的论述和案例,阐释了修持的真正意义在于“返璞归真”,在于找回那个最初的、纯净的自我。书中对“明师指点”的论述,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我一直以为,修持是个人化的修行,但作者却强调了“明师”在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并没有神化“明师”,而是理性地分析了“明师”作为引路人,如何帮助修行者拨开迷雾,少走弯路。这一点,对于很多在修行道路上感到迷茫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而且,书中对于“道”的阐释,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者将“道”融入到“天理”、“人事”、“物性”之中,让我看到了“道”无处不在的痕迹。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原来处处皆是修行的道场,时时皆可体悟“道”的真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情怀。他引用的典故信手拈来,却不显得故弄玄虚;他的观点逻辑严密,却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读这本书,就像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既能获得知识的滋养,又能得到心灵的启迪。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三宝”的论述,它让我对一贯道的修持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宗教修持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书。它教会我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世界,如何与世界和谐相处。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丰富和扎实,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充满了知识的力量。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的开篇所吸引,他并没有立刻进入一贯道的教义层面,而是先从人类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追求出发,将读者带入一个思考的起点。这种“以终为始”的叙事方式,非常有引导性,让我觉得作者是在和我一起探讨人生的问题,而不是单方面地灌输理论。书中的语言,用词精准,逻辑清晰,但又不会让人感到生涩难懂。作者善于将复杂的概念,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来阐释,让那些原本高深莫测的修持原理,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他对“功夫”的理解。他认为修持的“功夫”并非体现在外在的表象,而是内心的转化和提升。书中关于“改毛病、去脾气”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说“要改”,而是深入分析了“毛病”和“脾气”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日常的觉察和实践来逐步克服。这让我意识到,修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书中关于“愿力”的阐述,也让我深思。作者认为,发愿是修持的重要动力,但更重要的是愿力的实现。他强调了将宏大的愿景,分解成具体的行动,并付诸实践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很多有过美好愿望却无法实现的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指导。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因果”的深刻剖析。作者并没有将因果律写成一种宿命论,而是强调了“善因善果,恶因恶果”的可塑性。他指出,通过积极的修持,我们可以改变过往的业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希望和力量。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充满了智慧和实践指导的著作。它不仅让我对一贯道的修持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让我从根本上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评分这本书的书脊设计简洁大气,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当我翻开书页,便被作者如流水般自然流畅的文笔所吸引。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阐释深刻的道理,让那些晦涩难懂的修持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我特别欣赏他对“道理”的理解。他认为,道理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智慧,需要在实践中去体悟和运用。这一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道理”的认知。书中对“道缘”的论述,也让我深受启发。作者认为,“道缘”并非偶然,而是生命的某种召唤和安排。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与“道”的连接,并珍惜每一次学习和修持的机会。而且,书中关于“安分守己”的解读,也让我有了新的认识。作者并非将其视为一种消极的顺从,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对生命秩序的尊重和对内在平衡的追求。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格物致知”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将其与修持相结合,强调了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探究,来认识“道”的真谛。这一点,对于那些追求知识和智慧的人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我尤其欣赏他对“因缘果报”的细致分析。他并非将因果律写成一种宿命的枷锁,而是强调了通过积极的修持,我们可以改变和创造自己的未来。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实践指导的佳作。它不仅让我对一贯道的修持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让我从根本上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便被其简洁而富有哲理的标题吸引,《一贯道的修持观【增订版】》。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将一贯道修持的精髓娓娓道来,却又不失严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体道”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将“体道”解释为一种将“道”融入生命、融入日常的行为,它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践。这一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在每一个当下,去践行“道”。书中对于“三省吾身”的阐释,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非将其视为一种负面的自我批评,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积极的反思和成长的方式。他强调了通过不断的自我觉察,来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让我意识到,修持的道路,也是一条不断完善自我的道路。而且,书中关于“求道”的意义的探讨,让我对“求道”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并非将其视为一种功利性的目的,而是强调其作为一种生命觉醒的契机,一种与更高生命连接的可能。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内省”的详细指导。作者鼓励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并通过内省来认识真实的自我。这一点,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我尤其欣赏他对“功德”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功德并非来自于外在的善行,而是来自于内心的转化和升华。这一点,让我对“功德”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修持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出更有意义人生的指引。
评分当我捧起这本书的时候,一种沉静而庄严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立刻感受到它蕴含的深厚底蕴。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作者对于“无为”的解释。他并没有将其理解为消极的逃避,而是阐释为一种顺应自然、不强求的智慧。这一点,与我之前对“无为”的理解大相径庭,让我耳目一新。书中对“养气”的论述,也让我颇有感触。作者并非将其视为一种玄妙的功法,而是将其融入到日常的呼吸和心态调整中,强调了身心合一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修持并非是远离尘世的苦行,而是一种在生活中实现平衡和和谐的方式。而且,书中关于“道心”的探讨,更是让我深思。作者认为,“道心”是我们最本真的自我,是连接天地的桥梁。他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唤醒和培养我们的“道心”。这一点,对于那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感到迷失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度化众生”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并非强调表面的布施和救济,而是强调了通过自身的觉醒和转化,来影响和启发他人。这种“以身作则”的力量,远胜于任何形式的强制。我尤其欣赏他对“知行合一”的强调。他认为,理论的理解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其付诸实践,在行动中去体悟“道”的真谛。这一点,对于很多“纸上谈兵”的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警示。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认识“道”的窗口。它让我看到了修持的另一种可能,一种更加落地、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
评分拿到这本《一贯道的修持观【增订版】》时,我被其封面设计所吸引,一种古朴而典雅的风格,仿佛诉说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阅读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的内容 far beyond 我的预期。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洞察力,他将一贯道修持的精髓,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他对“修己”的解读,他将其提升到一种生命自觉的层面,强调了内在的觉醒和转化。这让我意识到,修持并非是外在的模仿,而是内心的真实体验。书中关于“济世”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非将“济世”视为一种高高在上的责任,而是将其融入到日常的付出和关爱中,强调了“爱人如己”的普世价值。这让我看到了修持的社会意义。而且,书中关于“明理”的讲解,也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将“明理”视为修持的基础,强调了对“道”的深刻理解,是走好修持之路的关键。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立品”的深刻探讨。作者强调了高尚品格的重要性,并将之视为修持的内在体现。这一点,对于那些追求人生价值的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我尤其欣赏他对“正心诚意”的讲解。他将“正心诚意”视为修持的起点,并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迪的读物。它不仅让我对一贯道的修持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让我从根本上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