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中国

公平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
  • 公平
  • 社会
  • 政治
  • 经济
  • 发展
  • 改革
  • 正义
  • 民生
  • 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公平是未来很长时期中国面临的最严重挑战,本书论述了其中所涉及的最重要的14个问题:农村、义务教育、高考、大学、养老、医疗、住房、食品安全、慈善、税、公共预算、央企、外汇储备、计划生育。在所有这些方面,我们都需要以公平为准绳,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革,这样才能走向一个和谐的社会。
《烛影摇红:一个家族的百年兴衰史》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泰山文化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地图与族谱索引 页数: 880页 --- 内容梗概: 《烛影摇红》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或社会变革录,它是一部深沉、细腻的家族挽歌,聚焦于江南望族——“沈氏”——自清末光绪年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年沉浮。小说以沈家代代相传的徽派老宅“竹影轩”为核心载体,通过三代人的命运交织,描摹了一个旧式士绅家庭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幻灭与最终的消散。全书结构精巧,叙事视角在不同世代间流畅切换,既有对传统文化精致生活图景的温情回溯,亦有对人性幽微之处入木三分的洞察。 第一部分:暮霭中的繁华 (光绪二十年 - 民国初年) 故事的起点,是沈家鼎盛时期的最后一位掌舵人,沈文卿。他是一位恪守儒家礼教、精通诗词典籍的传统文人,却对日益西化的新事物抱持着一种矛盾的疏离感。 沈文卿的时代: 这一部分着重描绘了竹影轩内如画卷般展开的日常生活。清晨的庭院里,丫鬟们轻柔地擦拭着太湖石;午后,沈文卿与他的幕僚们在书房里研讨古籍,空气中弥漫着檀香和陈年墨汁的味道。然而,繁华之下,暗流已涌动。 长房的桎梏: 长子沈亦安,受过新式教育,心怀实业救国之志,却被父亲要求继承家业,专攻八股。他的矛盾与压抑,预示着家族思想代沟的初现。亦安试图通过引进西方机器来改良家族的丝绸工坊,却屡遭保守派排挤。 闺阁的叹息: 沈文卿的两位女儿,特别是痴迷于昆曲的沈婉清,她们的才华被深锁在内宅之中。婉清与一位京剧武生之间的朦胧情愫,最终被家族的体面无情扼杀,成为家族规矩的牺牲品。 财富的阴影: 通过对沈家庞大田产和典当生意的细致描绘,揭示了这份“体面”背后,是地方经济的衰败和对底层民众的微妙依赖。一次关键的粮食收购失误,标志着沈家在新的金融格局中的第一次踉跄。 第二部分:疾风骤雨中的漂泊 (军阀混战至二十年代末) 随着民国初年的动荡加剧,沈家失去了坚实的政治庇护。沈文卿在一次地方动乱中受惊病逝,家族的权力中枢迅速分裂。 沈亦安的挣扎: 作为新一代的继承人,亦安试图将家族资产转型为现代银行和工厂。然而,他所面对的不再是温和的士绅阶层,而是军阀的勒索、工人的罢工,以及旧亲戚们的明争暗斗。 内部分裂: 二房的沈文哲,一个精明却缺乏远见的商人,利用亦安在实业投资上的失误,暗中夺取了家族典当行的控制权。这段描写细致刻画了家族内部因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的尖刻口角和阴险算计。 竹影轩的沦陷: 战争的阴影终于笼罩了竹影轩。老宅为了筹集军费和应对地方恶霸的侵占,被迫典卖了部分珍藏的书画。彼时,家族中最年轻的一代——沈亦安的女儿沈清欢,目睹了祖辈积累的文化遗产在金钱面前的脆弱。 情感的流放: 沈清欢,一个早慧、热爱文学的女孩,在目睹家族的衰败后,毅然选择离家,前往上海求学,企图用知识为家族寻求另一条出路,也为自己挣脱旧世界的枷锁。这是家族第一次主动“放逐”了对传统最纯粹的继承者。 第三部分:残垣断壁上的回望 (三十年代至解放初期) 小说的时间线放缓,着重于家族成员在时代夹缝中的生存状态,充满了对“逝去的美好”的追忆与惘然。 边缘化的坚守: 留守在老宅的,主要是沈亦安的妻子,一位恪守着“体面”的妇人,以及她的老仆人们。她们努力维持着旧日生活的表象,却不得不面对日益拮据的境况。 被遗忘的角落: 通过对老仆人“李妈”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家族光环褪去后,仆人们的忠诚与无助。李妈依然坚持为已经过世的老爷准备茶点,她对“规矩”的执着,成为了对逝去秩序最后的敬礼。 清欢的归来与反思: 沈清欢在上海经历了动荡,她带着进步的思想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回到了摇摇欲坠的竹影轩。她不再试图挽救昔日的辉煌,而是努力抢救家族中那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记忆——手稿、信札、精美的家具图样。 最后的对白: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清欢与叔父文哲的最后一次对峙中。文哲代表着彻底的实用主义和对新时代的迎合,而清欢则坚持对家族历史和精神的尊重。这场对白,象征着旧式士绅阶层在权力更迭面前,精神内核的最终坍塌。 创作特色: 《烛影摇红》的叙事风格极为克制而富有画面感。作者擅长捕捉光影变化,如“黄昏时分,竹影投在白墙上,如同无数张拉长的,无声的控诉之手”,营造出一种既华丽又哀伤的氛围。小说大量的篇幅用于描写建筑的细节、器物的纹理和季节的更迭,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细致描摹,反衬出人物内心世界的无所适从。它探讨的不是宏大叙事下的历史必然,而是个体在命运的巨轮碾压下,如何保留一丝属于自己的尊严与回忆。本书是对一个时代、一种生活方式,最深沉的、不带评判的“挽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福重


  着名学者、经济学家。1998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9-2001年,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经济学基础理论、国际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专着、译着10余部。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2005年以来),《上海证券报》等媒体专栏作家。

  曾出版经济学畅销书:《人人都爱经济学》(2008年)和《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2010年)。以《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获2010年度“中国本土最佳商业图书作者”奖。是CCTV、上海第一财经、广东卫视、凤凰卫视等电视台财经节目的特约评论嘉宾。

图书目录

自序 i

第一章 中国到了患不均的时代吗? 001
第二章 农村 023
第三章 义务教育 041
第四章 高考 057
第五章 大学 075
第六章 养老 093
第七章 医疗 111
第八章 住房 129
第九章 食品安全 153
第十章 慈善 173
第十一章 税 191
第十二章 公共预算 207
第十三章 央企 227
第十四章 外汇储备 247
第十五章 计划生育 267

跋 285
参考文献 288
致谢 290

图书序言

自序

  如果问,未来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将会是什么呢?

不是经济增长。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除了极特殊的阶段,没有出现过大的滑坡,增速名列世界前茅,因此经济总量,超越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已经仅次于美国。今后的增速,可能不及前30年那么快,因为增长的基数大了,自然难些,速度会变慢。但是,在一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政府的工作核心又是经济增长,人均收入也比较低,十几亿人都想着如何赚钱,这些因素加起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肯定不会差。起码6%~7%是完全可能的。这个速度足以保证2020年的GDP比2010年再翻一番。

不是环境恶化。

  伴随着经济增长,中国的环境遭到破坏,在某些地区还比较严重。谁都愿意有一个好环境,都希望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也能保持原样。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经济增长和环境品质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环境的恶化,但会达到一个拐点。其后,经济的继续增长,反而能带来环境的改善。也就是经历一个先恶化后改进的"倒U"型过程。中国还没有达到这个拐点,这个时候,公众需要耐心,过于强调保护环境,其实不利于十几亿人整体福利的改进。所以,中国环境的恶化,是经济增长的伴生品,不必过于担心,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不是什么幻想,而是世界经济和环境关系过去发生过的事实。

不是通货膨胀。

  就过去30年来説,中国发生严重的通胀,只有两次。一次是1988年,原因是放开价格管制,推进经济的货币化,带来某种混乱的不可避免;一次是1993年和1994年,经济大跃进,总需求井喷,货币当局和管理层都缺乏认识和准备,严重通胀不期而至。除了这两次,其他时期出现的通货膨胀,大体在正常幅度之内。而且,1997年到2003年,中国还出现过长期的通货紧缩。未来10年,中国出现严重通胀的可能性较低,因为中国的生产能力超强,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没有基础。加之,宏观经济必定注重内外经济同时均衡,减少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带来的被动货币发行,控制通胀更有把握。也许,通货紧缩的威胁,比通货膨胀更大。

不是失业。

  因为长期实行计划生育,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处于末期,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过去。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渐次放缓,但失业率却始终稳定,没有上升。就説明,中国的失业问题,已经反转成劳动力相对匮乏。

  那么,中国面临的最大威胁和挑战是什么呢?

公平!

  虽然中国经济增速很快,尽管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裕起来,但是,大部分人还比较贫穷,没有同步享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更严重的是,尽管捱饿已经远离,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不但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有所减轻,相反变得更大了,不能应付一点意外甚至风吹草动,比如生病。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民生的同步改善,在民生各个领域,人们面临不平等的待遇,这种不平等,是焦虑和压力的终极来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过分高估过去30年的进步。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市场经济,相应的,经济长期繁荣,一定是基于人们平等自由地交易和获取收益。比如,过去30年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逐步放松对人们权利束缚的结果。但是,这种放松,在总体上却是非常有限的,在不同人群之间,又是很不均衡的。更严重的是,这种放松,似乎已经停顿了数年。

  人们痛恨腐败,但是腐败蔓延不绝,根本原因,是权力深深嵌入经济生活,剥夺人们平等的赚钱权利。"高铁"大跃进中,权钱交易的触目惊心即是例证。

  所以,公平是我们面临的最严重挑战,本书论述了其中所涉及的最重要的14个问题:农村、义务教育、高考、大学、养老、医疗、住房、食品安全、慈善、税、公共预算、央企、外汇储备、计划生育。在所有这些方面,我们都需要以公平为准绳,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革,这样才能走向一个和谐的社会。

图书试读

第一章 中国到了患不均的时代吗?
 
谁也不能否认,过去30多年来,中国的巨大进歩和繁荣。但是,也不能不承认,我们过去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甚至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公平,积累起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中国社会似乎进入到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时代。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30多年来,中国最为人知的口号。与过去大而无当的政治口号相比,这个口号最实在、最明确,激励效应也最显着。发出这个号召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改革前,长期的计划经济造成经济停滞(尽管"一五"时期创造过"奇迹",但不过是昙花一现),几亿人都是穷人,是"共同贫穷"。邓小平说过,从1958年到1978年整整20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1人们耻于谈论金钱和财富,甚至经常认为,有钱、富裕、过好生活,是一种堕落和"政治落后"的表现,资本主义国家和资产阶级的富裕生活,是"腐朽"和应该鄙视的。
 
1978年之后,中国走上改革之路。改革,就是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虽然开始的时候还不能叫"市场经济",而是别的说法,中间还出现了说法上的反覆和倒退,如"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但是,无疑,整个改革是市场取向的。因为对于这个方向的过度偏离,往往酿成严重的经济衰退。
 
在人们对于市场和市场经济有了大体认可后,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时任总书记江泽民的大会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2
 
起初,改革任务十分繁重,其中最难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找到一个突破口,让人们拥护改革、"自觉配合",是最为核心的问题。要知道,在计划经济下,原则是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不管努力程度如何,在城市,大家的工资几乎处于同一个水平(尽管有八级工资制),在农村,大家是一个工分(劳动时间的计量单位)。

用户评价

评分

《公平中国》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的讨论。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也见证了台湾社会在民主化进程中,如何努力去弥合不同群体之间的裂痕,如何去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这个过程充满了阵痛,也充满了希望。因此,当看到“公平中国”这样的书名时,我便会好奇,在中国大陆的背景下,“公平”的议题是如何被呈现出来的?是否也经历着类似的社会转型,并伴随着对公平的深刻反思?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在法律的制定与执行中,如何体现公平原则?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又是否能做到“者有其责,需者有其得”?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触及一些敏感但却至关重要的问题,比如权力与公平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中,去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普遍追求公平的探索。

评分

《公平中国》这个书名,带给我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关怀。我常常在想,一个国家是否能够真正强大,除了经济和军事实力,更在于其能否构建一个让所有公民都感到被尊重和有所归属的社会。公平,无疑是这种归属感的核心要素。在台湾,我们也在不断地讨论和努力,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中,确保不同族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都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因此,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理解和描绘“中国”这个庞大社会中的“公平”图景的。书中是否会涉及历史上的不公,以及这些不公如何影响了当下的社会结构?又或者,书中更侧重于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剖析,例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如何影响了社会公平?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更开阔的视野,去理解“公平”在不同文化和政治体制下的复杂性,并从中汲取思考的养分。

评分

读到《公平中国》这个书名,我的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好奇与期待。这让我想起我们自己社会里,关于“公平正义”的无数讨论,关于如何让弱势群体得到更好的照顾,关于如何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发展的机会。这本书似乎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社会的共同愿景。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具体呈现“公平”的?是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展现普通人在追求公平过程中的奋斗与坚持?还是通过严谨的数据分析,揭示社会结构中存在的种种不平等现象?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鲜活的视角,让我们了解在“中国”那个我们不太熟悉的土地上,人们对于“公平”的渴望和探索是怎样的。是否会涉及到一些我们从未想过的社会挑战,或者是一些让我们眼前一亮的解决之道?这些未知,都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我去一探究竟,去感受作者笔下的“中国”,以及他们对于“公平”的理解和追求。

评分

读到《公平中国》这个书名,脑海里立即浮现出许多画面,都是关于社会各个层面如何追求与分配“公平”的。我一直觉得,一个社会是否“公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最脆弱的群体能否得到应有的保障和机会。比如,在教育领域,我们常常讨论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对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和未来发展的影响。一个真正公平的社会,应该是能够为每个孩子提供相对均等的起点,让他们都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书中是否会聚焦于类似的议题,探讨在“中国”的语境下,是如何去解决这些普遍存在的社会难题的?我特别好奇,他们是如何定义“公平”的,是侧重于机会均等,还是结果均等?亦或是某种更精细的平衡?书中提到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是一个宏观的国家叙事,还是聚焦于具体的社会个体和群体?这些疑问,驱使着我去翻开这本书,去寻找那些关于“公平”的答案,去理解那片土地上人们的期盼与挣扎。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名为《公平中国》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细读,但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时代责任感。在台湾,我们对“公平”这个词有着非常复杂的感受。一方面,我们努力追求一个更公平的社会,从教育资源的分配到法律的普适性,都希望能做到“人人有份”,不因出身、背景而受到不平等待遇。但另一方面,现实中的种种挑战也让我们明白,公平并非一蹴可几,它需要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修正。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开始思考,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空之外,在“中国”这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公平”的议题又是如何被探讨和实践的呢?是怎样的社会结构、怎样的历史进程,塑造了他们对公平的理解?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我们可能未曾设想过的困境,又或是提出了我们能从中汲取灵感的独特见解?光是这些思考,就已经足够吸引我投入进去,去探索书中可能蕴含的种种可能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