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法南猿「露西」的膝盖骨化石,透露了什么重要讯息?
八万年前的一场突变,竟是现代智人从所有人科动物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人类演化发展的重重谜团,就此解开! ◎Amazon读者四颗半星好评
◎「亚特兰大」杂志二○一二年度最佳书籍第二名
◎「CHOICE」网站二○一二年度选书
人类的独特,正在于我们拥有复杂的心智、抽象推理、艺术表达及处理资讯的能力,然而,我们到底从何演化成现在的样貌?
我们以为人类的演化缓慢而渐进,但相较于地球五十亿年的历史,人类出现的时间只有几百万年,最接近现代人的智人更是在距今短短八万年前才初登场。令众人困扰的是,人类起源的研究进展如同散落各地的化石一般破碎,考古学家一直难以找到早期人科动物演化成智人的关键证据。
身为美国自然史博物馆人类起源厅厅长的泰德萨,于本书将各方研究接连串起,解开智人演化过程的巨大谜团。本书从非洲猿类开始谈起,透过科学鑑定与文化分析,破解众多人科动物化石中潜藏的讯息,于是你将知晓南猿开始直立行走的原因、匠人如何用火及烹煮食物、尼安德塔人会猎捕巨大的勐玛象等。最后作者更明确指出,现今人类的祖先智人极有可能是因为八万年前的一场突变,突然拥有了处理抽象及语文的能力,才得以从众多人科动物中脱颖而出,称霸地球直至今日。
且看作者以其专业知识,将散落欧亚非洲等地的演化拼图一一拾起,釐清相关研究中的各种疑点,拼凑出截至目前最清晰明了的人类演化发展史!
名人推荐 人类学博士 林秀嫚 深度导读
专家、媒体一致推荐 何传坤,国立淸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兼任教授
李匡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李家维,「科学人」杂志总编辑、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
沈川洲,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特聘教授
屈慧丽,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人类学组主任
邱鸿霖,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张善楠,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馆长
陈颖青,《老猫学出版》作者
陈叔倬,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人类学组助理研究员、生物人类学博士
郑国威,PanSci泛科学总编辑
要想知道现代人的祖先何时、何地,以及为何能成为地球的霸主,就要看这本书!因为本书作者代表了一派主要理论,这派理论认为现代人的祖先快速离开非洲,扩散全球各地,而且这些非洲祖先第一次被认为拥有抽象语文及口语表达能力!作者是美国纽约自然史博物馆人类学部门退休的专家,功力深厚,因此本书非常值得一读!──何传坤,国立淸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兼任教授
人类演化的漫漫长路,随着远古化石和伴随资料的累积,看似丰富也多采多姿,但却显得愈发迷茫。这本由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的泰德萨博士撰述的《人种源始:追寻人类起源的漫漫长路》正提供给读者最新近的发现,最关键的说明,全方位的理解。你会发现人类灵巧心灵力量的宏伟,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只有在彻底的认识自己,才能够有智慧选择未来应该走的路,本书值得一读!──李匡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你是男人吗?你是女人吗?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在此诚挚推荐,这一本攸关现代人类的前世之谜的作品,是你我一生中必读的一本书!故事从数千万年前惊天动地的大裂谷突然形成,将整个非洲大森林撕裂讲起,展开一连串看似偶然,却又似乎必然的整个人类演化史。作者将过去数百年来全球科学家所有的努力,汇整浓缩成此少于400页的「巨着」,解开人类如何在短短数百万年内,变身为主宰地球命运的超级灵长类动物。──沈川洲,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特聘教授
考古学是包含不同学门的复合性科学,它探讨史前人类生活环境、遗迹遗物与文化。依据近年的考古研究新进展,作者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娓娓道出人类从灵长类证据到成为智人的演化历程。尤其着重符号语言的使用、象征表意与大脑演化间的辩证,及其对创造文明的加速效应,均有步步为营的论述。作者博览群籍深入浅出的导引,译者又即时推出,实为一本相关你我前世今生的优秀教本。──屈慧丽,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人类学组主任
人类极度渴望知道自身的起源,但眼前可见的光景与线索,如同黑夜中偶发的一道闪电视野,如此短暂侷促而令人难以认清来时之路。科学家如何正确解读这些老祖先老骨头们想透露给我们的讯息?作者借由丰富的古人类学、解剖学、灵长类生态行为知识,抽丝剥茧地推论了人类行为的形成背景与人种演化的过程,十分精采完整。台湾人的知识体系必须与全人类所关心与聚焦的议题同步,本书不但适合做为大学通识教育用参考书籍,更不啻为一部认识人种起源的最佳入门书籍。──邱鸿霖,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助理教授,日本九州大学博士
这是一本有背景(气候变迁)、有地景(地质演变)、有道具(考古化石分析)、有工具(DNA及古器物生化分析)的演化大戏,主角是我们(现代智人),配角是我们人科动物的亲戚(不同时期和地点出现)、临时演员不计其数(地球上的邻居们)。这本对人类发展和迁移路径的总说明,大胆且创意的推论,现代人类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认知能力,不是单纯的遗传演化,而是演化加上偶然际遇;这种讲法让人类发展的故事更戏剧性,也让人类未来的发展更充满各种可能性。──张善楠,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馆长
从直立行走,无毛,可控制精度的双手,声带,适应杂食的消化系统,骨盆改变,汗腺,一直到我们的大脑开始可以处理抽象符号,所有这些让人类演化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关键,在考古学、碳十四测定、基因定序、动物学观察、体质人类学、生理学、语言学、营养学各学门专家的努力下,逐步揭开神祕的面纱,本书是第一次完整地回溯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人类学家,重建人科物种长达七百万年演化史的最新报告。──陈颖青,《老猫学出版》作者
古人类化石在世纪交替之际有许多惊人的发现,无论是种类、年代、分布皆让人大开眼界,伴随着各种跨学科的研究支援,大大改写了学界对于人类演化的认识。泰德萨紧紧抓住古人类学各种最新公布的资讯,更广泛的结合古生物学、旧石器考古学、现代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生物社会学、遗传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等重大发现,让我们对人种源始有更深刻更正确的认识。──陈叔倬,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人类学组助理研究员、生物人类学博士
若不想跳进宗教跟哲学,想要知道人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内容丰富扎实的本书是你最好的选择。当你我都更认识了人类这个物种,我们,乃至于地球的命运都将显得更清晰。──郑国威,PanSci泛科学总编辑
锋芒内敛。──「亚特兰大」杂志,二○一二年度最佳书籍第二名
超乎想像的有趣……过去半世纪以来我们对于理解人类演化的许多进展,泰德萨都参与其中……不可或缺。──「CHOICE」网站,二○一二年度选书
一帧权威性的快照,揭露人类在试图理解自身演化历史的过程里,正在进行中的奋斗。──「金融时报」
这是一份指南,献给对人类起源感到困惑的学生……泰德萨将古人类学交织成文,说明虽然化石或能提供人类起源问题的大量证据,但其实只有很少量的细节是真正能确定的。──「新科学家」杂志
对证据投以批判眼光,对理论怀疑看待;泰德萨提供一个说明人类起源的较佳解释,借此确立他在全球人类学家之中的地位。──「科克斯书评」杂志,星级评价
一场快速巡礼,说明七百万年来的演化发展,以及近两世纪的演化思想……泰德萨巧妙结合了权威和谨慎、专业知识和风趣用语,邀请外行读者一同加入派对。──「克里夫兰公论报」
图书简介: 《地球的低语:一场关于生命演化的史诗》 一部跨越亿万年的宏伟叙事,揭示生命如何在宇宙的尘埃中孕育、挣扎与辉煌。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物种的谱系,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宏大、更基础的哲学与科学命题:生命如何从无机物中诞生?地球在漫长的地质时间尺度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们脚下的岩石讲述着何种关于“存在”的古老故事? --- 第一部分:太初的熔炉——行星的形成与生命的萌芽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深入太阳系的创世之初。这不是一个关于神话或单一文明起源的故事,而是对宇宙物质循环和行星动力学的严谨探索。我们将追溯星际尘埃如何凝聚成原行星盘,地球如何在剧烈的撞击与冷却中逐渐稳定其形态。 重点关注“生命起源的化学前奏”——在那个氧气稀薄、紫外线肆虐的太古宙,构成生命的基本模块(氨基酸、核苷酸)是如何在火山活动、深海热液喷口或原始海洋的微小池塘中,偶然或必然地组合起来的。我们不会涉及任何现代生物的形态,而是沉浸于那些构成生命基石的非生命化学反应。 无机到有机: 探讨米勒-尤里实验的现代修正版,分析地球早期大气成分对生物大分子合成的影响。 RNA世界假说: 深入研究在DNA/蛋白质体系确立之前,RNA如何可能独立充当遗传信息载体和催化剂的角色。 细胞膜的诞生: 磷脂双分子层如何在水环境中自发形成,包裹住原始的化学反应混合物,标志着“自我”与“非我”的界限初现。 这一部分,我们将用详实的古生物化学证据,构建一个从“化学汤”到“原始细胞”的理论模型,侧重于物理化学定律对生命初始条件的制约。 --- 第二部分:深海的沉默与光合的革命 当地球上第一次出现能够自我复制的实体后,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并扩张。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原核生物时代的漫长岁月中,生命如何驯服环境,而非仅仅被环境塑造。 我们探讨的是一场能源革命,而非物种的演化。 厌氧世界的挣扎: 在没有自由氧气的时代,微生物如何利用硫、铁或甲烷进行代谢。书中将详述地质记录中反映的这些早期生化途径,如硫循环和铁的氧化还原反应。 蓝细菌的崛起与“大氧化事件”: 详细分析光合作用的出现,如何从一个简单的能量获取方式,转变为彻底改变行星大气成分的全球性地质事件。这不是关于“谁”学会了光合作用,而是关于大气中氧气浓度的跃升对地球化学循环造成的剧变。我们考察地层中条带状铁矿的形成,作为这场生物-地质协同作用的清晰物证。 内共生理论的物质基础: 探索真核细胞起源的物理过程——一个更大的原核细胞如何吞噬了另一个(最终成为线粒体),以及这种共生关系如何提高了细胞的能量效率,为后续复杂生命的出现铺平了道路。这部分将侧重于膜结构、能量传递效率的物理学模型。 --- 第三部分:礁石与骨骼——地球的宏观结构变迁 进入寒武纪之前,生命的存在形式主要以微生物垫、藻类薄膜的形式存在,它们在海洋中留下的记录是化学和微观的。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转向地质学视角,审视生命活动如何深刻地重塑了地球的物理和化学结构。 风化与造山运动的反馈: 探讨植物(广义上指能够改变地表的生物群落)的出现如何加速了岩石的风化速率,从而影响了全球碳循环和气候稳定性的长期平衡。 生物礁的构建与沉积学: 考察那些不依赖于特定现代生物的早期固着生物群落(如叠层石的继承者),它们如何通过分泌矿物质和捕获沉积物,在数亿年的时间里积累形成了巨大的生物成因沉积构造。这些构造是理解早期海洋化学环境的重要窗口。 化石记录的局限性与化学指纹: 讨论为什么宏观化石稀少,以及科学家如何通过分析有机分子残留物(生物标志物)来“读取”那些未留下骨骼或壳体的生物体的代谢特征。 --- 第四部分:时间之箭与存在的必然性 本书的最终部分转向理论和哲学思考,但完全根植于物理学和信息论。我们不再关注“是什么”或“何时发生”,而是探究“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发生。 熵与耗散结构: 引入非平衡态热力学,解释生命作为一种“耗散结构”,如何利用外部能源(如恒星光或地热)来维持低熵状态,并推动系统向更复杂的结构演化。这是一种物理必然性,而非偶然的奇迹。 信息存储的效率: 比较不同遗传分子(RNA、DNA、蛋白质)在信息存储密度、复制错误率和稳定性方面的物理特性。探讨为什么DNA在演化中胜出,是基于其结构带来的信息冗余度和抵抗热力学干扰的能力。 宏观尺度的周期性: 审视地球生命史上出现的几次大规模的“停滞期”与“爆发期”,并将其与地球内部的动力学(如板块运动、地磁场反转)和外部影响(如太阳辐射变化)进行关联分析。 《地球的低语》是一次对“生命起源”概念的解构与重塑。它剥离了物种间的竞争叙事,转而聚焦于构成万物之源的物质、能量与信息流动的基本法则。读者将跟随本书,重新认识我们脚下的星球,如何从一片死寂的岩石,一步步演化成承载复杂性的巨大活体系统。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宇宙、对时间、对基础科学原理着迷的探索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