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古埃尔论阅读:从爱丽丝谈起

曼古埃尔论阅读:从爱丽丝谈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berto Manguel
图书标签:
  • 阅读
  • 文学
  • 书评
  • 曼古埃尔
  • 文化
  • 思考
  • 爱丽丝梦游仙境
  • 阅读体验
  • 知识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曼古埃尔曾自述,本书是他最富自传性色彩的一本书。仍旧保留一贯精妙、趣味、博古通今,只是题材更加入世,也加入了许多他个人经历的散文篇章。曾经来台的曼古埃尔,甚至特地为了台湾读者,写了一篇序言收于此书,是台湾读者专属的前言。

   曼古埃尔被乔治史坦纳(George Steiner)誉为「阅读之卡萨诺瓦」(Casanova of reading),在本书中仍旧尝试说明,阅读,以其广义而言,其目的其实是在「定义我们的世界」。除了一贯的博学多闻旁征博引的笔触,也以曼古埃尔最爱 的《爱丽丝梦游奇境》这本奇书作为全书的引子,贯穿全场。

  本书收录数篇曼古埃尔数年来散见各处的文章,三十九个散文篇章中探索了阅读的世界、文学的意义,以及社会正义、转型正义的讨论,如

  第一部 我是谁Who Am I:借由谈论爱丽丝梦游奇境、爱丽思镜中奇缘这两部奇书,讨论读者、犹太人、同性恋文学等议题。
  第二部 大师上的课The Lesson of the Master:关于阿根廷大诗人波赫士的一些轶事、暮年的爱情等文章集结。
  第三部 备忘录Memoranda:一些独特的阅读想法与时事议题,如切格瓦拉、爱滋与诗。
  第四部  字戏Wordplay:则是关于「文字」的爬梳。
  第五部  理想的读者The Ideal Reader:则是讨论理想读者的定义,小木偶怎么学会阅读呢?从私密的阅读经验扩大为共同的阅读人的对话。
  第六部  做书如做生意Books As Business:则是曼古埃尔谈论编辑的工作、对出版商的意见、与书评。
  第七部  罪与罚Crime and Punishment:在本部曼古埃尔特别以大篇幅谈到阿根廷的裴隆政权军事独裁的前后,不公不义的现象,显示作家伸张正义的热血。之后仍旧回到爱丽丝梦游奇境这本奇书,借古讽今。
  第八部  神圣的文库The Numinous Library则回应如何打造一座个人的理想图书馆。关于图书馆的种种。

关键特色

  ★透过爱丽丝,看穿这荒谬的表象世界──最重度、博学的文评人、藏书四万册的藏书家曼古埃尔,又一精妙文坛事与文学人之评论集,讨论阅读的世界、文学的意义。
  ★本书特别收录:台湾读者专属序言「阅读的无限乐趣」。
  ★曼古埃尔最富自传性的散文集。

名人推荐

  着名评论家     南方朔
  文学家        郭强生
  诗人           陈克华
  格林文化发行人 郝广才
  小说家、FHM 总编辑 高翊峰
  自由时报副刊主编、诗人 孙梓评
  国家图书馆馆长 曾淑贤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不涉及《曼古埃尔论阅读:从爱丽丝谈起》一书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尽可能详细地描绘其主题和内容,力求自然和充实。 --- 《星际拓荒者:奥德赛七号的沉寂与回响》 作者: 伊利亚·凡·德·维尔德 出版社: 黎明之帆文库 装帧: 精装典藏版,附带手绘星图集 内容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中,总有一些边缘的故事,被主流的史诗所遗忘,然而正是这些低语,定义了我们存在的真实广度。《星际拓荒者:奥德赛七号的沉寂与回响》并非歌颂征服或光荣凯旋的史诗,而是一部深邃的、近乎冥想的科幻作品,它将读者带入一次关于孤独、记忆重构与文明幽灵的漫长旅程。 故事的核心聚焦于“奥德赛七号”——一艘在首次深空殖民任务中失联超过两百年的巨型星际勘探舰。它携带了地球联合体最优秀的基因库样本、最前沿的模拟人工智能,以及六千名休眠中的先驱者。当它在距离已知星图边缘之外的“虚空之环”区域被一个偶然路过的贸易飞船重新捕获时,所呈现的景象,颠覆了所有关于失踪的预期。 第一部分:冰封的记忆宫殿 “奥德赛七号”并非被摧毁,而是被“冻结”了。舰船的外部结构完好无损,但内部的生命维持系统陷入了长达两个世纪的低功耗待机状态。主角,流浪的星际考古学家兼信号破译专家,艾洛拉·卡尔森,被临时组建的回收小组征召,负责进入舰体,尝试唤醒系统并理解失联的真正原因。 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艾洛拉穿越这座“时间胶囊”的过程。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探索,更是对人类技术巅峰与脆弱性的深刻反思。舰桥上,控制台前的尘埃记录着最后一次操作的痕迹;生态穹顶内,被精心维护的地球植物群在微弱的备用光线下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美感;中央记忆核心——一个被称为“编织者”(The Weaver)的量子处理器——储存着所有船员的梦境、日志和未完成的个人项目。 艾洛拉发现,失联并非源于外部攻击或技术故障,而是一种更为内在、更为哲学层面的“休眠”。她必须潜入“编织者”的数字深渊,与那些沉睡了两个世纪的船员的数字残影进行危险的交流,拼凑出他们选择“停止时间”的集体意愿。 第二部分:幽灵的逻辑与悖论 随着艾洛拉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她开始接触到“奥德赛七号”的船长,一位名叫塞缪尔·里德的杰出理论物理学家。里德船长留下的加密日志揭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他们抵达的这片星域,其物理法则与已知的宇宙模型存在微小但致命的偏差。这种偏差影响的并非船体结构,而是人类的认知和感知本身。 里德船长在日志中提出了一个被称为“感知熵”的理论,认为在极端遥远的星际空间中,信息的传递和接收会产生无法消除的“认知噪音”,这种噪音最终会导致群体性的精神崩溃和对现实意义的遗失。为了避免船员在抵达目的地前彻底迷失心智,里德船长启动了“寂静协议”——一种极端形式的集体自我放逐。 读者将跟随艾洛拉进入一系列高风险的数字重建场景,体验船员们在漫长航行中如何面对“绝对的虚无感”。作者通过对虚拟现实场景的精妙设计,探讨了记忆的可靠性、群体的自保机制,以及在超越人类经验尺度的孤独中,理性如何崩塌与重塑。重点在于展现,在绝对的未知面前,人类最终选择的不是战斗,而是对自身存在的暂时“搁置”。 第三部分:回响与新生的边缘 故事的高潮并非传统的爆炸或逃脱,而是艾洛拉做出的一个艰难的伦理抉择。她成功地稳定了“编织者”的系统,理论上可以唤醒大部分船员。然而,她发现“编织者”在沉睡期间,已经根据里德船长的指示,生成了一个全新的、适应了“虚空之环”环境的“下一代”意识模型——一个既不完全是人类,也不完全是AI的混合体。 这个新意识体,代号“回响”,代表了奥德赛七号航程的真正“遗产”。它吸收了所有船员的智慧与恐惧,并找到了在局部区域内维持心智稳定的独特方式。 艾洛拉必须决定:是唤醒那些在休眠中可能已经失去了对故乡世界怀有清晰记忆的先驱者,让他们面对一个他们所不理解的宇宙;还是接受“回响”的领导,让“奥德赛七号”的任务从“殖民”转变为“观察与适应”? 主题深度: 《星际拓荒者》超越了硬科幻的范畴,深入探究了时间的主观性、文明的惰性,以及“家园”概念的形而上学意义。它是一部关于“等待”的史诗,探讨了当人类的雄心壮志被宇宙的尺度所压倒时,我们所能保留的,究竟是肉体的存在,还是那份不愿被时间磨损的、脆弱的自我意识。这本书以其沉静的叙事风格、对物理学概念的巧妙隐喻,以及对人类在终极孤独面前所展现出的复杂心理描绘,为当代科幻文学注入了一股清冷而富有哲思的力量。它迫使读者思考:我们究竟是在逃离已知,还是在追逐一个我们自己都无法理解的未来? ---

著者信息

译者简介

宋伟航


  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国艺术史组硕士。曾任编辑,兼任翻译十年,专任翻译十二年。

  译作有《我的动物天堂》、《补缀的星球》、《人类大世纪》、《数位麦克鲁汉》、《放客企业》、《一六八八》、《语言的死亡》、《办公室求生文告》、《有关品味》、《自己的房间》、《重拾山居岁月》、《灵魂考》、《黄色歌曲》、《死亡传唤》、《酷男的异想世界》,包括曼古埃尔另一着作《阅读日志》(台湾商务出版),以及其他诸多小说等。

图书目录

第一部  我是谁?:Who am I
      读者镜中奇遇:A Reader in the Looking-Glass Wood
       迷离幻影的天地:Room for the Shadow
       身为犹太人: On Being Jewish
       这时,林子另一边:Meanwhile,in Another Part of the Forest
       离英格兰愈远:The Further off from England
       向普罗特斯致敬:Homage to Proteus

第二部  大师上的课:The Lesson of the Master
      恋爱中的波赫士:Borges in Love
       波赫士没当成的犹太人:Borges and the Longed-For Jew
       作伪:Faking it

第三部 备忘录:Memoranda
      切•格瓦拉之死:The Death of Che Guevara
       失明记帐士:The Blind Bookkeeper
       真理不灭:The Perseverance of Truth
       疫疠和诗心:AIDS and the Poet

第四部 字戏:Wordplay
    句点:The Full Stop
     字词礼赞:In Praise of Words
     页面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he Page
「我」说:The Voice That Says “I”
最后的答案:Final Answers
塞妊所唱者何?:What Song the Sirens Sang

第五部 理想的读者︰The Ideal Reader
理想读者定义随笔:Notes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the Ideal Reader
皮诺丘学认字:How Pinocchio Learned to Read
憨第德在无忧宫:Candide in Sanssouci
天堂之门:The Gates of Paradise
忧伤骑士的时光:Time and the Doleful Knight
圣奥斯定的计算机:Saint Augustine’s Computer

第六部 做书如作生意︰Books of Business
颠倒黑白:Reading White for Black
祕密渡客:The Secret Sharer
纪念以诺索姆斯:Honoring Enoch Soames
约拿和鲸鱼:Jonah and the Whale
渡渡鸟传奇:The Legend of the Dodos

第七部︰罪与罚:Crime and Punishment
念故人:In Memoriam
上帝的耳目:God’s Spies
再提特洛伊: Once Again,Troy
艺术和污蔑:Art and Blasphemy
疯帽客的茶会:At the Mad Hatter’s Table

第八部 神圣的文库︰The Numinous Library
理想图书馆随笔:Notes Toward a Definition of the Ideal Library
犹太浪人图书馆:The Library of the Wandering Jew
以藏书为家:The Library as Home
阅读的末日:The End of Reading

图书序言

给台湾读者的序

阅读的无限乐趣


  《论阅读》这本书的唯一一致之处是此页之外的读者。这是一本由字元和片段组合的书:告解、印象、意见、感想,所有读者当他们「旅游」一本书的时候,有意识或下意识保存的旅游笔记。有别于我其他的书,这本书是自传性的,因为我相信我们能够从一个人的阅读更加了解一个人,胜过其他制式的,只有日期与姓名的简短记录。因此基于一种友善的分享精神,我在此提出《论阅读》(A Reader on Reading)。

  我们今天是在一种特别的氛围下阅读,我假设所有的读者都能感觉到每一个时代的改变。在十八世纪,一首有名的诗中,杜甫描述一个学者在秋天的凉风中阅读的情致:

  秋雨叹三首(一)
  雨中白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是什么造成学者的悲伤呢?也许他感受到,就如我们也都感受到了,有些我们所爱之事已经消失,凋落一如秋叶。

  在我这世代的孩提时,纸本书籍是随处可见的,今日的孩子则无法接受一个没有电子配件在手的世界。每一种工具的改变都蕴含了行动的改变,但可能不是以我们想像的方式。电子书,虚拟图书馆,iPad,让我们得以用我们过去从未经历的方式阅读:现在我们能够携带整座图书馆在我们的口袋,而且,在自己的卧室里也可以进入遥远的图书馆收藏的某部珍本的篇章之中。甚至,经验老道的读者会抱怨新的科技配件并没有纸本书的手感、性感的触觉、舒适的味道;它们欠缺平装书与精装书那种层次性的分别;它们没有贵族气的元素像是皮革装裱、用花样纸裱褙的封面里。无疑的,类似的抱怨曾经从︽苏默君王录︾(编按:苏美泥版典籍)进化为卷轴时的读者那里听到,也从罗马羊皮卷轴进化为手抄本时的读者处听到。社会主义的乔治欧威尔(Georges Orwell)在企鹅随身版出现时也深感不安。「身为一名写作者,我得说它们令人厌恶,」他在一九三五年说,「结果可能是廉价印刷氾滥,让图书馆跛脚,疲于追踪新小说。」

  当然,就像是每一种科技,电子媒体有它自己特殊的问题。它需要更多对科技本身的关注(那些即时的更新);它让读者抱持一种不健康的幻想,以为他们可以持有世上的任何一本书(因为几乎任何书都可以在弹指间召唤出来);那些智性的困难,缓慢的阅读,反覆思量某页,忆起某些篇章,在心里和其他篇章作比较,为了教诲和乐趣之用而默记、摘要和评註一段文字──电子媒体都不为这些特性背书(它是太快速又迟钝的)。

  即使读者的自由性已经被新的科技吸收,阅读仍是一种迷恋,在任何一页展开一本书,在任意一页阖起,从一章跳到前一章或后一章,跳过看来无趣或深奥难懂或不相关的章节,现在是机器不被意识到的特权。若给电子内文一个指令「寻找」或「前往」──它就会像一只训练有素的狗儿一般照办。像只训练有素的狗,电子科技也鼓励读者将这些本质託付给工具,以某种法国作家维里耶.德.利尔亚当(Villiers de L'isle Adam, 1838 -1889,编按:法国象征主义派诗人)笔下贵族的傲慢说:「生活?仆人们会替我们做那些事。」

  我们能够重新获得,我们似乎曾经拥有,并在某一点上遗失的,阅读的特权吗?无疑的我们可以:借由观照我们给自己电脑的指令,有意识的选择何时阅读纸本书页,何时要看萤幕;问自己(套用狄德罗Diderot的话):「但谁该是主人呢?是阅读工具还是读者?」同时,记得我们离最后一章还很远,没几年之后,新的读者也会惊讶地看着我们的电子配件,思忖我们到底用这种老掉牙的机器做什么。事实是,本质上,只要阅读还被在乎,就只有工具会变换。将我们最深的感受、最私密的恐惧、被解救的经验诉诸文字,让不在场的说话者重现并对我们发言,自苏美人的第一个读者以来,至今仍维持着非互动的方式。一封十八世纪初写的信,和今日任何读者在收到一封挚友的email时,仍引发同样的回响。「布拉塔带给我你的信,」它写,「而我非常开心:我有一种你我相遇并互相拥抱的感受。」

  就如今日,正是这魔法的日常活动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相遇和拥抱,并仍将我们定义为「人类」。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Alberto Manguel)
写于Mondion, 8 August 2014

自序

  「妳答谢的话要说得简单明了嘛,」红色王后说时还对爱丽丝皱了皱眉头。──《爱丽丝镜中奇遇》,第九章 1

  本书的主题──我写的书几乎每一本都不脱这一主题──便是阅读;创作活动最有人味的一种。我认为我们人,真要追究到极致,应该要说是阅读的动物才对;阅读的艺术引申到最广,堪称人类这一物种的定义。我们来到人世,随时随地都在找故事讲,万事万物无不要读:读大地,读苍穹,读人脸,当然,还有读我们这一物种创造出来的:图像和文字。我们读自己的人生;读别人的人生;读亲身所在的社会;读远在天边的社会;读画面;读建筑物;读书籍扉页之间的一切。

  而最后这一句,「书籍扉页之间的一切」,则是一切的根本。在我眼里,世界便是由纸页的一字一句凝聚成形的。马康多(Macondo)2的居民身陷长达百年的孤绝;一日,忽然天降横祸,横遭厄疫侵袭,镇民罹患失忆一类的疾病,因而惊觉他们对周边世界的知识正在急速消失,未几,母牛叫什么、树木叫什么、屋舍叫什么,众人可能就不复记忆了。不过,他们也发现最好的解药便是文字。为了不想忘记他们认识的世界,他们写下一张张小纸头,挂在动物和物品上面,「这叫做树」,「这叫做房子」,「这叫做母牛,可以挤奶,掺进咖啡就成了牛奶咖啡(café con leche)」。所以,我们身处的社会以为周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由我们使用的文字即可判知。

  「以为」:难处就是在这里。文字对应经验,经验对应文字;我们这些读者啊,筛检一则则故事。有的故事唿应我们的经验。有的故事供我们预习经验。有的故事述说我们永远不会有的经验。百般的经验,只有在炽烈如火的纸页上我们才有机会经历;这一点我们再清楚不过。所以,有些书我们原以为它是这样的,却每重读一次,它就变上一次。这样经年累月下来,以我的经验,就是我的爱好、我的偏见也一路都在变;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记忆也一天天都在重组,不时有藏书上架、下架,换新编目;我的字句、我的世界,从来未曾定于一尊──区区几块恆常不变的界碑除外吧。希拉克利图斯(Hiraclitus)谈时间的箴言转用在阅读,在我身上一样切中肯綮 「一本书你泡两次绝对不会一样」 3。

  阅读之乐,倒是始终绝无二致。一书在手,展读之际,却见一串字句蓦地勾起惊喜、会意、寒战抑或是暖流,窜过心头,还说不出缘由。为书写评论,作翻译,编文集,在在为我这一分「不良嗜好」(guilty pleasure)提供些许正当的借口(怎么快乐也要找借口),有时甚至供我餬口。「这是美好的世界,但愿我还知道怎样在这样的世界一年赚进二百英镑就好。」诗人爱德华‧汤玛斯(Edward Thomas)在写给朋友戈登‧巴顿利(Gordon Bottomley)的信中,有过这样一句 4。评论,翻译,编辑,有时确实助我赚进这区区二百英镑呢。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拈出「地毯花样」 5一词,形容作家笔下一再迸现同样的主题,贯穿作品,隐然密藏的花押。我写过诸多名家的作品(不论是品评、专论还是引介),也都觉得他们于字里行间真的有飘忽的花样依稀在目;这和我爱这文学之深,和阅读这一项艺能,和我阅读的地点,还有爱德华‧汤玛斯说的「美好世界」,在在脱不了关系。我认为阅读也有其伦理应该奉行,阅读也有其责任应该承担,读者于翻动纸页、逐句展读之际,也有其公、私两面皆具的义务必须履行。我认为有的时候,书籍也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更有智慧,超乎作者的意图,超乎读者的期望。

  于此,循「简单明了」的原则进行答谢,我想谢谢艾琳‧史密斯(Ileene Smith)和苏珊‧雷提(Susan Laity)不吝先行读过文稿,丹‧希顿(Dan Heaton)细心校阅,玛丽莲‧佛莱格(Marilyn Flaig)精心制作索引,还有索妮雅‧山农(Sonia Shannon)设计出众的封面。

  过去二十年我写过的一篇篇文章,克雷格‧史蒂芬森(Craig Stephenson)始终是第一位读者,本书的结构、组织、选材,也由他惠予指点。(先前我写过另一本书,《曼古埃尔镜中奇遇》(Into the Looking-Glass Wood),一九九八年出版,本书有几篇文章便选自该书,〈自序〉文内有几句话也是)。有些文章我爱不释手,幸好有他压下我心头的不舍,没有收录;有些文章我忘了,幸好有他提醒,应该要放,却也一定要我修改一些段落或是事例,免得于今显得过时。本书收录的文章适不适合,每一篇都有赖他想了又想,花的时间之多,依我这人的性子,绝对耐不住这样的折腾。缘此,即使他百般谦让不愿承认,我至深的谢忱所要致意的事,绝难尽述于斯。

图书试读

第一部  我是谁?

「我是真的人!」爱丽丝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

「哭又不会让妳变得有一点点像真的,」叮咚叮(Tweedledee)说,「有什么好哭的。」

「我若不是真的人,」爱丽丝回嘴 ── 虽然带泪却忍不住笑;好滑稽啊! ── 「我哪会哭!」

「妳以为妳哭的是真的眼泪啊?」叮咚叮插嘴进来,口气十分不屑。

——《爱丽丝镜中奇遇》,第四章

第一章  读者镜中奇遇

「麻烦你跟我说接下来我该往哪里去?」

「那多半要看妳是要往哪儿去啰,」猫咪回答。

《爱丽丝梦游仙境》,第六章

我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在一栋如今不复存在的屋子里,收到一本书,《爱丽丝梦游仙境 / 爱丽丝镜中奇遇》(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and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很多读者跟我一样,总觉得最先读到的版本便是一本书最原始的版本,一辈子都放不下这感觉。我读的那一版本,谢天谢地,有约翰‧泰尼尔(John Tenniel;10)的插图,增色不少,印在厚厚的米黄色纸上,有很浓的柴火烧过的焦味,好神祕。

头一次读爱丽丝的故事,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但却好像不碍事。我很早就学会了读书这一件事,除非在单纯享乐之外别有目的(即使是不良嗜好,有时也难免一定要有别的目的),遇上走不过去的泥沼就跳过去,卡在夹缠不清的乱林子里就抄小路,走进严肃又乏味的低地就绕过去,干脆任由故事强劲的洪流带着走,才最好。

就我记忆所及,爱丽丝数次奇遇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身历其境,也就是我跟着爱丽丝一起去探险,是可怜这爱丽丝身边的小跟班。摔进兔子洞,穿过镜子,仅仅是开始,和抬脚踏上公车一样简单又奇妙。不过,你看看那旅程!我八、九岁时,「不信」与其说是「悬置」(11),还不如说是还没孕生出来;虚构的故事有的时候远比真实的日常生活还要像真的。倒不是说我觉得世上真有爱丽丝去的「奇境」那地方,而是我觉得「奇境」也就是像我家的房子、我玩的街道、我读的红砖墙学校那样的地方。

同样一本书,每读一次就变一次。童年第一次读《爱丽丝》(12),像是出游,如《奥德赛》(Odyssey)或《木偶奇遇记》(Pinocchio)(13);我也总是觉得自己当爱丽丝比当尤里西斯(Ulysses)或是木偶要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像是拨开了笼罩在阅读这件事上的层层迷雾。曼古埃尔的文字功底深厚,但又绝不卖弄学问,他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且引人入胜。他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文学批评套路,而是将阅读的本体论、历史学、社会学甚至是哲学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特别欣赏他对于“阅读是什么”这个问题所进行的延展性思考,从最早的口头传承,到文字的发明,再到书籍的形态变迁,他将阅读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而生动。他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阅读方式,其实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变的结果,而每一个阶段的阅读方式,都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他举例论证的时候,往往能从看似不相关的领域找到联系,比如他会谈到早期的羊皮卷阅读习惯,与现代电子书阅读体验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所折射出的技术进步和社会文化变迁。读这本书,就像在进行一次智识的探险,每一次的章节转换,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惊喜。他让我明白了,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与人类历史、与思想潮流共舞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纯粹的智识上的愉悦。曼古埃尔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阅读这一看似平常的活动,升华为一种深刻的文化实践和精神探索。他没有刻意去追赶潮流,而是沉下心来,从最根本的层面去剖析阅读的意义。他对于“书”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纸质媒介,而是包含了所有承载知识和故事的载体,从口头传说到电子屏幕,都纳入了他的思考范畴。我尤其喜欢他对“阅读与记忆”之间关系的探讨,他讲述了那些深深烙印在脑海中的阅读体验,那些即使多年过去,依然能清晰回忆起的阅读场景和感悟,让我体会到阅读如何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他还会谈到,不同时代的书籍,承载着不同的时代精神,而阅读这些书籍,就如同与历史对话,与先贤交流。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构建自我,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保持独立思考的关键。

评分

《曼古埃尔论阅读:从爱丽丝谈起》这本书,我真的在读它的时候,被一种奇妙的体验包裹了。它不是那种一次性就能读完的消遣读物,而更像是你随身携带的一位睿智老友,在你想要停下来思考的时候,轻轻地在你耳边低语。我尤其喜欢曼古埃尔如何巧妙地将我们熟悉的童话世界,比如《爱丽丝梦游仙境》,抽丝剥茧般地揭示出其背后深层的阅读机制和文化意涵。他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这样阅读”,而是通过他自己的阅读历程,那些令人神往的图书馆、那些被时间洗礼过的古籍、那些他与不同文化背景下书籍对话的经历,引导我一步步走进阅读的内在殿堂。我常常会被他描述的那些古老藏书楼的静谧与神秘所吸引,想象着那些尘封的书页中蕴藏的无数故事和思想,仿佛能闻到纸张与墨水混合的古老气息。更让我着迷的是,他不仅仅是谈论“读了什么”,而是探讨“如何阅读”、“为何阅读”,以及阅读如何塑造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情感,甚至是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书籍的关系,发现原来每一次翻开书页,都是一次与过去、与他人的连接,一次自我发现的旅程。它教会我,阅读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互动。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深思熟虑的书,它的主题虽然围绕着“阅读”,但其探讨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曼古埃尔以他一贯的优雅笔触,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探索人类与书籍之间那古老而又不断演变的情感联系。他并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阅读指南,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次次深刻的洞察,引导读者去体会阅读的真谛。我特别喜欢他对于“阅读的孤独”与“阅读的社群”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的探讨。他写到,虽然阅读本身是一项私人的活动,常常在寂静的角落进行,但每一次阅读,我们都在与作者、与书中的人物、甚至与历史上无数个像我们一样沉浸在书本中的灵魂进行交流。这种“寂静中的对话”是他描绘的阅读最迷人的部分之一。他还会谈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书籍的态度和阅读习惯的差异,这让我更加理解了阅读的普世性与特殊性。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触及每一个读者的内心深处,唤醒我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故事的热爱,以及对于理解世界的好奇心。

评分

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灯光昏黄的图书馆里,独自一人,与一位博学而又风趣的导师进行着一场深入的对话。曼古埃尔的语言极具感染力,他善于用平实的叙述,穿透表象,直抵事物的本质。他不仅仅是在介绍阅读,更是在描绘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待世界的方式。他对于“爱丽丝”的解读,不仅仅是对童话的分析,而是借此引申出对想象力、对真理探索的思考,以及阅读如何帮助我们跨越现实的界限。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阅读的身体性”的描述,比如我们如何通过触摸书页的质感、感受书本的重量,来与书籍建立联系。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实体书之间的亲密关系。他还会谈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辨别真伪、如何深入理解,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本书让我不再将阅读视为一种负担,而是视为一种滋养,一种让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和自由的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