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媒體研究導論

大眾媒體研究導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大眾傳媒
  • 媒體研究
  • 傳播學
  • 新聞傳播
  • 媒介理論
  • 大眾文化
  • 媒體素養
  • 社會學
  • 文化研究
  • 傳播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專為上第一堂研究課的大學傳播科係學生,以及需要基礎參考書帶領進行或解釋研究的媒體專傢所設計。作者 Wimmer與 Dominick學術訓練紮實與實務經驗豐厚,並相當熟稔當代媒體專業人員的研究技術,使得本書成為傳播研究方法領域中的最暢銷書。

  本書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以大眾傳播研究概述作為開端,講解要素、倫理與抽樣等;第二部分探討研究領域的主要典範,包括質化研究、內容分析、調查研究、縱貫研究與實驗研究;第三部分為資料分析,主要討論統計與假說檢驗;第四部分則是傳播研究的應用範圍,包括報紙與雜誌、電子媒體、廣告、公關等領域。此外,本書更透過學習網站提供更多有助學習和理解的相關概念與資訊。

  因此,本書成為許多傳播科係研究方法相關課程的指定用書。同時,由於本書可以讓讀者獲得專業職場中進行大眾媒體研究時所需的知識,更可稱為是一本實用的傳播研究工具書。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城市空間規劃與社會變遷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旨在探討現代城市發展中人與環境、曆史與未來的復雜互動關係。 --- 《城市肌理的重構:空間、記憶與未來圖景》 導言:凝視水泥森林下的生命脈絡 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浪潮中,城市不再僅僅是人口和經濟活動的物理集閤體,它們已演化為復雜、多層次的社會文化場域。城市的每一次擴張、每一次拆遷、每一次基礎設施的革新,都深刻地摺射齣權力的分配、階級的固化以及文化身份的流變。《城市肌理的重構:空間、記憶與未來圖景》並非一本純粹的技術手冊,而是一部深入剖析現代城市作為“活的有機體”如何在其物質形態與社會功能之間進行永恒的張力拉扯的深度研究。本書聚焦於城市空間形態如何被曆史事件、經濟邏輯與居民的日常實踐所塑造、侵蝕乃至重新定義。 第一部分:曆史的烙印——城市形態的積澱與斷裂 城市的發展並非綫性,而是充滿瞭斷裂與疊閤。本部分旨在追溯關鍵曆史節點對當代城市麵貌的決定性影響。 第一章:前工業時代的城市原型與現代性的衝擊 本章將從古典城市理論齣發,考察傳統城市結構(如中世紀歐洲的圍牆城市或古代東方的裏坊製)的社會邏輯。重點分析工業革命帶來的“去中心化”與“垂直化”趨勢,如何徹底顛覆瞭原有的鄰裏關係和公共生活模式。我們將審視蒸汽機、鐵路和標準化建築材料如何成為重塑城市天際綫的首要力量。 第二章:二十世紀的宏大敘事:現代主義規劃的遺産與反思 現代主義規劃(如勒·柯布西耶的“光輝城市”理念)曾以效率和衛生為名,對傳統街區進行瞭大規模的“清洗”。本章細緻剖析瞭這些規劃的實踐效果,特彆是對低收入社區和文化遺産的衝擊。我們深入探討瞭諸如“高速公路穿城而過”的決策背後所隱藏的社會隔離效應,並迴顧瞭簡·雅各布斯等批判者如何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對僵硬的現代主義進行反駁。 第三章:記憶的地理學:失落的空間與地方感 空間不僅僅是坐標,更是記憶的容器。本章關注那些在城市更新中被抹去的“非正式空間”——如老舊市場、弄堂、手工作坊區。我們運用人種誌的方法,記錄這些空間中的文化符號、儀式性行為與社區認同的構建過程。通過對“懷舊消費”現象的考察,揭示瞭當代城市如何試圖在商業化的框架內,重建一種人為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 第二部分:權力的景觀——空間生産與社會分層 城市是社會不平等最直觀的物質體現。本部分將運用批判地理學的視角,解構空間如何成為生産和維持社會等級的工具。 第四章:資本的注入與空間的排他性 本章探討全球資本流嚮對城市空間形態的塑造力。從金融區的崛起、豪華公寓的垂直擴張到“再生性”城中村的“精緻化”,資本如何通過規劃許可、土地交易和建築美學,將特定區域轉化為高度排他性的精英領地。重點分析“軟隔離”機製,即通過商業配套、安保水平和生活成本的提高,實現社會階層的物理區隔。 第五章:基礎設施的政治學:流動性與控製 交通係統、數字網絡、能源供應等基礎設施,是定義城市生存狀態的核心要素。本章分析瞭交通規劃中的“通勤霸權”如何固化瞭居住地的選擇,並對不同社會群體的時間分配和生活質量産生差異化影響。同時,我們也探討瞭智能城市概念下,數據采集與監控技術如何將城市空間轉化為一個被持續編碼和管理的“全景敞視監獄”。 第六章:公共空間的爭奪:從廣場到數字平颱 公共空間是公民社會協商與衝突的舞颱。本章對比分析瞭實體公共空間(公園、街道、廣場)的物理性邊界與數字公共空間(社交媒體、網絡論壇)的虛擬邊界。考察瞭在麵對抗議活動、社會運動時,城市管理者如何利用空間設計(如加裝座椅、設置隔離墩)或技術手段(如網絡審查)來管理和遏製異議的錶達。 第三部分:韌性與適應——未來的城市實踐與在地迴應 麵對氣候變化、人口結構轉型和疫情等非預期衝擊,城市如何展現其適應性與韌性?本部分轉嚮對新興趨勢和在地化解決方案的探討。 第七章:生態危機下的城市轉型:從“灰色基礎設施”到“綠色韌性” 本章聚焦於生態城市主義的實踐路徑。詳細考察瞭海綿城市、城市森林、垂直農場等概念在不同氣候帶的具體落地情況。更重要的是,本書質疑瞭“一刀切”的技術解決方案,強調瞭生態修復必須與地方生態知識和社區參與相結閤的重要性,以避免“生態殖民主義”的風險。 第八章:後疫情時代的居住模式與混閤功能空間 新冠疫情暴露瞭城市規劃中對居住空間單一功能化的依賴。本章分析瞭遠程工作、本地化服務需求激增對“職住平衡”概念的重塑。我們研究瞭如何通過增加混閤用途地塊、發展社區微中心(Neighborhood Hubs)來增加城市空間的冗餘度和抗風險能力,從而縮短居民的日常活動半徑。 第九章:參與式規劃:重塑城市治理的權力結構 最終,本書迴歸到人。本章探討瞭公民參與在規劃決策中的有效性與局限性。從“社區工作坊”到“眾包地圖製作”,我們評估瞭自下而上的規劃方法如何挑戰傳統的專傢主導模式。重點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通過賦權於邊緣群體,確保城市空間的重構能夠真正服務於所有居民的福祉,而非僅僅是投資者的利益最大化。 結語:在不確定性中錨定未來 《城市肌理的重構》以一種動態的視角,將城市視為一個永無止境的“項目”——一個在物質、社會和情感層麵不斷被協商、重塑和居住的復雜係統。本書旨在為規劃師、社會學傢、政策製定者以及所有關注自身居住環境的市民,提供一套審視和理解我們所處城市命運的批判性工具。城市的美麗與殘酷,都隱藏在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街道、建築和邊界之中。 --- 關鍵詞: 城市規劃理論、空間社會學、城市更新、地方感、公共空間、社會隔離、生態城市主義、城市治理。

著者信息

譯者簡介

黃振傢


  學曆─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

  現職─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係副教授

宗靜萍

  學曆─颱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博士

  現職─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大眾傳播學係主任

林妙容

  學曆─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

  現職─路透社

吳蕙芬

  學曆─政治大學新聞學係碩士

  現職─颱南市政府新聞及國際關係處

圖書目錄

譯序
原序

第一部分 研究程序
第一章 科學與研究---------------------------------------------------------------1
介紹 2
什麼是研究? 3
著手進行 5
大眾媒體研究的發展 7
媒體研究與科學方法 10
認識方法 11
科學方法的特色 12
研究程序 16
兩種研究部門:學術的與商業的 17
研究步驟 18
決定相關主題 24
陳述假設或研究問題 29
資料分析與解釋 30
內在效度 31
外在效度 37
結果呈現 38
調查代理機構與外勤服務結構 39
摘要 44
第二章 研究要素----------------------------------------------------------------49
概念與構念 50
自變數與應變數 51
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 56
測量的本質 57
測量尺度 59
測量量錶 62
專業等級量錶 64
信度與效度 67
摘要 72
第三章 研究倫理----------------------------------------------------------------75
倫理與研究過程 76
為何需要倫理? 77
一般的倫理理論 77
倫理準則 78
特殊的倫理問題 81
與研究有關的聯邦規約 89
以學生、教職員作樣本的倫理問題 93
倫理與網路綫上研究 95
摘要 100
第四章 抽樣----------------------------------------------------------------------103
母體與樣本 104
研究誤差 105
抽樣過程的類型 107
樣本數量 121
抽樣誤差 123
有限母體校正因子 130
摘要 131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第五章 質化研究方法----------------------------------------------------------135
目的與哲學理念 136
混閤方法研究 140
質化研究的資料分析 142
親自麵談與綫上 147
實地觀察法 148
焦點團體法 158
深度訪談法 165
個案研究 168
民族誌法 172
質化研究報告寫作 177
摘要 179
第六章 內容分析---------------------------------------------------------------183
內容分析的定義 184
內容分析的使用 185
內容分析的限製 189
內容分析的步驟 189
信度 202
效度 208
內容分析的例子 210xiv
內容分析與網際網路 210
摘要 213
第七章 調查研究---------------------------------------------------------------217
描述性與分析性調查 218
調查研究的優點與缺點 218
建立問題 220
問捲設計 231
前測 239
蒐集調查資料 239
使用網際網路蒐集資料的特彆注意事項 252
達到閤理的迴覆率 254
調查研究的一般性問題 255
摘要 256
第八章 縱貫研究---------------------------------------------------------------259
發展 260
縱貫研究的類型 261
固定連續樣本研究 268
特殊固定連續樣本研究設計 273
分析固定連續樣本研究資料中的因果關係 276
在縱貫研究中結閤量化與質化資料 277
網際網路上的縱貫研究 278
縱貫實驗設計 279
摘要 279
第九章 實驗研究---------------------------------------------------------------283
實驗室實驗的優點與缺點 284
執行實驗研究 286xv
控製混淆變數 290
實驗設計 292
實地實驗 301
執行綫上實驗 308
摘要 312

第三部分 資料分析
第十章 統計導論----------------------------------------------------------------315
描述性統計 316
樣本分布 333
資料轉換 339
摘要 340
第十一章 假設驗證------------------------------------------------------------343
研究問題與假設 344
為統計顯著性檢驗假設 348
檢定力分析 355
摘要 358
第十二章 基本統計程序------------------------------------------------------361
小樣本統計的曆史 362
自由度 363
非參數統計 366
參數統計 372
摘要 393

第四部分 應用研究
第十三章 報紙與雜誌研究---------------------------------------------------395
背景 397
研究的類型 398
網站可用性研究 414
摘要 415
第十四章 電子媒體研究-------------------------------------------------------417
背景 418
收視/聽率研究 419
非收視/聽率研究 442
摘要 454
第十五章 廣告研究------------------------------------------------------------457
廣告文案測試 458
媒體研究 467
廣告活動評估研究 474
廣告活動質化研究技巧 476
廣告研究與網際網路 480
摘要 484
第十六章 公共關係研究-------------------------------------------------------487
公共關係研究的類型 489
公共關係研究的過程 489
公共關係研究: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 504
摘要 505

圖書序言

譯序

  就一般研究方法的思考,抽象的規則通常都是沒什麼用的。需要告訴年輕人:腦子要活,意誌要堅定!

  一本好書,往往從作者本身的學經曆,就可以看齣內容的深度與廣度。

  Roger D. Wimmer(博林格林州立大學博士),是Wimmer 研究公司(位居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綜閤媒體研究公司)的創辦人;Joseph R. Dominick(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現今是喬治亞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教授,其著作甚多並且發錶許多文章在傳播、媒體、廣告與研究等期刊上。

  由於學術訓練紮實與實務經驗豐厚,Wimmer 與Dominick 相當熟稔當代媒體專業人員的研究技術,因此,也使得本書成為傳播研究領域當中,研究方法之最暢銷書。從Wimmer 與Dominick 以科學與研究、研究倫理作為本書的開始,即可見兩位作者的功力,再加上他們嘗試以具實用性的概要與最少的技術名詞,將統計與研究方法說清楚講明白,使得本書相當適閤作為研究方法的教學題材;同時在屬於2013 年第十版的本書當中,則延續2006 年第八版的架構,涵蓋質化、內容分析、調查、縱貫式分析與實驗法等每個主要研究取嚮。

  另一方麵,在本書第三部分資料分析等章節當中,清楚地描述基本統計程式, 此外,Wimmer 與Dominick 在本書當中,也特彆安排四個應用性質章節,希冀讀者能夠將學習成果有效地應用技術在印刷媒體、電子媒體、廣告研究與公共關係研究上,並且鼓勵讀者使用本書的輔助教學網路進行學習。

  有彆於2006 年第八版,本書內容已做大幅調整:

  更新內容:將章節內容相關案例與數據大幅更新,以迴應媒體環境的變化與時代需求。

  簡化附錄:將原本附錄中豐富多樣的研究程序說明全數刪除,隻保留供查詢統計錶格。

  刪減章節:將原本大眾傳播研究與網際網路章節刪除。

  進階教學:在輔助網站中,另提供媒體效果研究與撰寫報告兩章內容供進階學習,並收納Arbitron 和Nielsen 的樣本收視書供教學參考。

  《大眾媒體研究導論》是一本好的教科書,也是一本好的工具書,而關於這樣的一本書,其實早已經是颱灣地區許多傳播科係研究方法相關課程的指定用書,而本書能夠以中譯本在颱灣發行,相信更能降低學生受限於語言的閱讀障礙, 增進學習效率,提高研究興趣。

  本書中譯本初稿,主要由幾位對研究方法充滿熱情且學有專精的譯者所共同完成,為突顯他們對本書的貢獻,特在此陳述初始各自翻譯的篇幅,本書的第一章至第七章主要由宗靜萍所負責;第九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由林妙容所負責;第十二章則由吳蕙芬所負責;至於第八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則由本人所負責;由於本書版本一再更新,且許多章節大幅更動,相關內容艱辛的增刪、案例的更新與論述用語等統整工作則由本人完成。

  本書得以更新齣版必須感謝兩位認真負責的碩生陳欣妤與梁鬱文協助進行相關初稿資料整理與案例更新,陳珮嘉小姐協助進行校閱工作。也必須感謝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有限公司颱灣分公司的邱筱薇小姐對此譯作的包容,曾怡蓉小姐在編務上的認真與用心,相信我們的努力,你們會看見!

黃振傢

原序

請參閱此原序中的資訊,能幫你們從本書中獲得更有效益的知識。


  本書簡介

  1970 年代後期,當我們開始教授大眾媒體研究相關課程時,當時並沒有專門討論大眾媒體的教科書,因此,必須使用心理學和社會學研究方法相關書籍進行教學工作,正如你所想像的,我們很快就瞭解到,新聞和大眾傳播科係的學生與老鼠迷宮,以及其他非媒體的討論個案不太相關,因此,在1980 年代初期,我們決定著手寫一本有關大眾媒體研究的教科書,多年來,由於新科技已經使得大眾傳播媒體有不同樣貌,因此,我們必須持續本書更新與擴增內容。

  生活中的事物變化無常,很難留存住每次改變,特彆是撰寫此書每一版本的當下,都麵臨到先前版本沒有齣現的新科技與研究方法,例如:衛星電視與廣播、CD、網際網路、MP3 播放器、DVD,以及藍光;同時,科技在最近幾年以相當驚人的速度突飛猛進,特彆是智慧型手機、智慧型電視與平闆電腦,而每個新科技都提供豐富的研究主題和新機會,因此,觀察大眾傳播的改變很有趣。

  身為大眾媒體的教師與專業的研究者,我們希望盡可能提供最詳盡且最符閤當代情況的資訊,但是由於大眾媒體研究瞬息萬變,上述的希望成為相當睏難的任務,因此,我們就盡可能地找齣和本書議題相關的最新資訊,如同先前版本,本書專為上第一堂研究方法課的大學生,以及需要基礎參考書以引導其進行或解釋研究的媒體專傢所設計。
因此,我們在本書中提供許多網站的搜尋,並且強烈建議使用這些搜尋,以幫助大傢找到更多與書中議題相關的資訊,當你們使用這些網站時,會發現我們建議搜尋的事物有經過特殊的安排,當提到請搜尋某事物時,若按照建議就會得到很多有益的資訊,但若跳過建議搜尋的部分也無妨。

  書中網路搜尋的部分,我們以Google 進行搜尋,若是搜尋字句有加上引號, 請搜尋時也附上引號,能幫助刪除不必要的搜尋結果。例如,我們建議搜尋與本書相關的資訊時,請輸入「大眾媒體研究」Wimmer Dominick(“Mass media research” Wimmer Dominick),則請上網搜尋時,輸入建議中包括引號的關鍵詞。

  如果你是使用網路搜尋引擎的新手,請上本書網站www.wimmerdominick. com 中參閱「閱讀文章」(“Readings”),此項目中有介紹搜尋引擎使用相關的文章。

  本書取嚮與架構

  如同先前的版本,我們的目標是對從事專業大眾媒體研究的目標、步驟及有益資訊進行概述,另外,我們也運用許多實際的例子,希望幫助大傢不畏研究並理解其所具的無限價值。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們以大眾傳播研究概述作為開端,講解要素、道德與抽樣等。第二部分則探討研究領域的主要典範如質化研究、內容分析、調查研究、縱貫研究與實驗研究。第三部分我們則進行資料分析的部分,對統計與假說檢驗進行討論。第四部分則是研究應用的例子,包括印刷媒體、電訊媒體、廣告與公關。而為提供更多資訊,並提高學習和理解的概念,在每章開頭會有章節大綱,結尾會提齣關鍵字、網路資訊、思考題與建議讀物,同時包括書後名詞解釋。

  版本新增處

  我們依照許多使用過本書的老師、學生與媒體專業人員的建議,將本書大部分章節做重大改變,以迴應媒體産業的改變,由於網路與社群媒體已劇烈影響大眾媒體研究,我們嘗試在適當章節當中,記錄其所帶來的影響。具體修改與增加內容包括:

  第1章(科學與研究),重新定義大眾媒體與大眾媒體新的子類彆(智慧型媒體),以及進行有關新大眾媒體的討論。

  第2 章 (研究要素),更新案例與進行各種測量儀器的討論。

  第3章(研究倫理),更新訊息包含:與使用受訪者相關的聯邦規約,以及涉及社群媒體,如臉書(Facebook)和推特(Twitter)的研究倫理討論。

  第4章(抽樣),包括:更新大多數類型的抽樣方法與可能齣現的問題。

  第5章(質化研究方法),包括:新增一節「混閤方法研究」與「網路民族誌」。

  第6 章(內容分析),包括:新增一節「框架分析」。

  第7章(調查研究),包括:更新許多調查研究類型,擴大網路(綫上) 研究,並確認所有類型研究中的極端值(outliers)。

  第9章(實驗研究),包括:如何進行綫上實驗以盡量減少中輟率的新討論。

  第11 章(假設驗證),包括:最新的案例與討論。

  第12 章(基本統計程序),包括:新的自由度定義,消除經常發生的概念混淆。

  第13 章(報紙與雜誌研究),主要著眼於平闆電腦(如iPad)對報章雜誌讀者群所帶來影響之研究。

  第14 章(電子媒體研究),包括:Arbitron 公司的可攜式個人視聽記錄器相關資訊與閱聽眾視聽率的新研究考量,並為所有研究方法擴大討論受訪者驗證課題。

  第15 章(廣告研究),包括:擴大和更新有關新廣告管道的討論,如搜尋引擎和社群媒體的討論。

  第16 章(公共關係研究),現今涵納公共關係研究中越來越重要的測量群組:社群媒體訊息分析。

  最後,第十版的「內部透視」增加或擴大許多新的內容以強調書中的主題; 實例也進行更新。

  而除上述十六個章節外,你會在本書的輔助網站發現另外兩章:媒體效果研究(Research in Media Effects)與撰寫報告(Writing Reports),在網站當中,也包括第八版所使用Arbitron 和Nielsen 的樣本收視書。

  補充資訊

  請使用本書的輔助網站(www.wimmerdominick.com),該網站包括各種資訊,如:補充資訊(Supplemental Information)、閱讀文章(Readings)、每章的問題與練習(Chapter Questions & Exercises)、研究想法(Research Ideas)、資訊來源(Information Sources)、統計來源(Statistics Sources)、由聖智學習所準備的學生資源(Student Resources prepared by Cengage Learning )、抽樣計算(sampling calculators),和The Research Doctor Archive 的連結(Roger Wimmer 在AllAccess.com 的專欄)。

  我們會時時更新資訊,所以請常常瀏覽本書網站,若對於本站的補充資訊有任何建議,請與我們聯絡。

  緻謝

  多年來,想嚮每個幫助過我們的人錶示感激之情,尤其這個版本,我們要感謝聖智學習的團隊作為本書代理商:人文學科的Michael Rosenberg、助理編輯Erin Bosco、編輯助理Rebecca Donahue,以及PreMediaGlobal 專案經理Preetha Sreekanth。
最後,我們特彆感謝提供本書豐富評論與迴饋意見的專傢學者:維吉尼亞理工學院(Virginia Tech) 的James D. Ivory、布法羅州立大學(Buffalo State College)的Ann Liao,以及俄亥俄州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的 Daniel G. McDonald。

  讀者迴應

  如同在先前版本中所陳述:如果你發現本書內文或網站內容有嚴重的問題, 請與我們其中一人聯係,我們將會為此問題踏實地相互檢討,並且樂於提供給你對方傢裏的電話號碼(或是e-mail),衷心期盼你能從本書及網路找到樂趣,大眾媒體研究領域仍舊是個美好的居所!

Roger Wimmer
Denmer,Colorado
roger@rogerwimmer.com

Joseph Dominick
Athens,Georgia
joedom@uga.edu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老實說,剛開始翻這本《大眾媒體研究導論》的時候,我有點擔心會不會太學術,太難懂,畢竟我不是科班齣身的。但是,讀瞭之後發現,作者在內容的安排上,其實花瞭很多心思讓大傢能夠進入狀況。從歷史脈絡開始講起,像是早期大眾傳播的發展,然後慢慢帶到各種理論的演變,像是舒茲的「符號互動論」,還有霍爾的「文化研究」等。我特別喜歡作者在解釋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時,會搭配一些例子,雖然有些例子是國外的,但基本上意思都能理解。我覺得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不是單純的理論堆疊,而是試圖連結理論跟實際的媒體現象,讓我們能夠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媒體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

我平常對社群媒體的使用還蠻頻繁的,所以拿到《大眾媒體研究導論》的時候,我最想知道的就是書裡麵對於數位媒體和網路傳播的探討。書中確實有提到網路傳播的特點,像是互動性、即時性、去中心化等等,也觸及瞭網路社群的形成和影響力。不過,我總覺得在討論到假新聞、資訊繭房、演算法的影響這些比較現代、比較讓人感到焦慮的議題時,篇幅可以再多一些,或者能夠提供更多實際的解決策略或反思。畢竟,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辨別真偽、如何避免被演算法綁架,這些都是我們每天都要麵對的問題。

评分

這次拿到這本《大眾媒體研究導論》,真的是讓我對媒體的運作有瞭很不一樣的認識。作者在探討媒體內容的生產和消費時,提供瞭很多角度。像是新聞的議程設定、框架理論,還有文化工業的概念,這些都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每天接收到的資訊,到底是如何被建構齣來的,背後有沒有什麼樣的力量在影響我們?尤其是在講到媒體的意識形態時,那部分真的很有啟發性,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接收到的訊息,是不是被無形地引導瞭。書裡也提到瞭一些關於受眾的互動理論,像是主動受眾、解碼理論,我覺得這部分很貼近現在的狀況,畢竟我們不再是被動的接收者,而是可以參與、評論、甚至創作。

评分

拿到這本《大眾媒體研究導論》,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厚實」。它確實涵蓋瞭非常廣泛的媒體研究領域,從傳播的歷史、理論基礎,到媒體的結構、內容分析,再到受眾的解讀和影響,基本上是一個相當全麵的概覽。作者在論述上相當嚴謹,引用瞭不少學者的觀點,也穿插瞭一些經典的案例研究。對於想要建立一個完整媒體研究知識架構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很好的起點。書中對於「媒體權力」的討論,以及媒體如何形塑公共意見的部分,都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更清楚地意識到,媒體並非隻是單純的資訊傳遞者,它同時也具有深刻的社會影響力。

评分

哎呀,收到這本《大眾媒體研究導論》的時候,我還挺期待的,畢竟現在的媒體環境這麼複雜,想搞懂一些門道。書翻開來,一開始確實是從一些基礎的理論和概念講起,像是傳播模型、符號學、意識形態這些,對於剛入門的我來說,算是把一些陌生的名詞都給解釋清楚瞭。不過,老實說,裡頭有些理論的探討,我覺得對於現況的應用,似乎有點隔靴搔癢。例如,書裡花瞭蠻多篇幅在講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像是電視、報紙、廣播,這些當然很重要,但畢竟現在網路跟社群媒體纔是主流,那塊的討論總覺得可以再深入一點,或者用更新的案例來佐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