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
─(英国)查理.德斐尔
刘墉(一七二○~一八○四),字崇如,号石庵,人称「刘罗锅」;山东诸城人。
他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特别是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的播出,更使「刘罗锅儿」成了家喻户晓、知名度极度扬升的大明星。
自干隆十六年(一七五一)考中进士之后,刘墉先后做过翰林院编修、安徽学政、太原和江宁知府、广西考官、江苏学政、江西盐道、漕运按察使、湖南巡抚、吏部尚书、河道总督、直隶总督、左都御史、体仁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等地方和中央诸要职,官居一品,位极人臣。在他长达五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虽然几经起落,沈浮不定,但最终都能够化险为夷,重新步入仕途发展的快车道,其原因何在?
另外,提起刘墉,人们脑海里似乎马上就会出现一个聪明机智、正直勇敢、滑稽幽默的人物形象,许多人甚至还喜欢把他与包公并称,称之为刘公。然而,在「伴君如伴虎」,风云变幻的封建官场,在好大喜功的干隆与专权擅权的和珅双重挤压下,刘墉仅仅靠着他的正直和聪明就能够仕途通达,获得善终吗?人们的心里不能不发出这样的疑问。隐藏于背后,还不为人所知的祕诀何在?
刘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仕途生涯,大致可以分为干隆五十年(一七八五)之前在地方为官,以及此后在中央为官这两个时期。认真剖析他五十余年的为官处世之道,可以发现他成功的最大祕诀乃是其大智若愚煳涂之道。
任地方官期间,凭着他「真宰相」公子的显赫身分,聪明有余,煳涂不足,因而虽曾抗巡抚、斗权贵、破奇案、察民情、得人心,「名播海内,吏民畏服,天下无不服其品谊」,连干隆也称赞他是称职的「方面大员」,但他不仅仕途坎坷,还活得很累。及至到中央任职,他已身心疲惫,终于从郑板桥的「难得煳涂」中找到了如何处世为官的良方。从此之后,虽已官居一品,他却变得「煳涂」起来;尽管在他心里、在他眼里,世间仍有黑白分明和是非曲直,但他倾心学习郑板桥,做一个真正「由聪明而转入煳涂」的人。
「难得煳涂」是郑板桥做人为官的心得,既有他失意于官场的无奈,也有他超脱尘世的精明,四字千金,被后世不少人奉为座右铭。其实,郑板桥当时在「难得煳涂」下面还书有数行小字:「聪明难,煳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煳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因此,清代大学者钱泳认为,郑板桥的「难得煳涂」是「极聪明人语也。」又说:
「煳涂人难得聪明,聪明人难得煳涂,须于聪明中带一点煳涂,方为处世守身之道。若一味聪明,便生荆棘,必招怨尤,反不如煳涂之为妙用也。」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如果不懂得以煳涂之道应付,就难以保持宁静致远的心境,
难以避免明枪暗箭的伤害,也就不可能获致人生的快乐,更谈不上成就人生的伟业。纵观古今中外历史,那些真正能够享受人生,而且能够获得大成功的人,都是精通并且能够自觉地恪守和运用煳涂之道的人。
「煳涂」,单从字面上理解,是个贬义词,是指做人不明事理或者某种事物内容混杂的意思。每个人活着,肯定都不愿冠上这样不好看的帽子或碰上这样混淆性质的事物。「难得煳涂」,看起来是个矛盾的概念,却引起古往今来众多人士的共鸣,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这煳涂有真煳涂与假煳涂之分。
毫无疑问,真煳涂是可悲的,因为它直接揭示一个人青红不辨、皂白不分的本性。
假煳涂就不一样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假煳涂是一种睿智、一种策略,是理智的煳涂、高智商的煳涂。难得煳涂,难得的是刘罗锅这种大智若愚之下的「假煳涂」。
本书,结合了古今中外诸多煳涂的经典事例,全面分析了刘墉靠着机智而立于不败的祕诀,从而向世人剖明刘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愿本书可以令你在现实生活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活得潇洒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