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的艺术

安慰的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情感
  • 治愈
  • 自我成长
  • 人际关系
  • 孤独
  • 焦虑
  • 抑郁
  • 人生哲理
  • 温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1美国诺提勒斯书奖Nautilus Book Award
心理谘商、医护专业、支持团体 指定参考
心灵之美心理治疗所院长 张艾如
台中荣总精神部主治医师 庄凯迪
谘商心理师 苏绚慧
专文推荐


你看着亲友同事伤心难过,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一本实用的安慰指南,解决你手足无措或笨口拙舌的窘境!
-----------------------------------------------------------

面对陷入困境的人,你是否急着给予忠告?你是否总是劝别人节哀,而不是倾听他们的哀伤?你是否觉得自己帮不上忙,于是就装作一切如常?
安慰的艺术在于,伤痛必须先被抚慰了,才能平复与好转。
亲切、耐心、温暖与同理心这类特质在这个讲究速效的年代格外容易被忽略,于是当我们面对遭遇失去或生活遭逢重大改变的人,往往会劝对方要赶快走出来,要不就是说些加油打气的陈腔滥调。然而,言不及意的安慰会让身陷痛苦的人更加孤立无援。
「安慰」这件事存在着共通法则,确实有特定的字眼、行动与态度,会让人特别受用。本书作者访问了护士、牧师、谘商师、治疗师等在每日工作中需要使用安慰技巧的人,归纳出清楚的原则与可行的步骤,有效安慰那些需要被抚慰的人。
本书共分五部。在「重建安慰的艺术」一篇中,我们了解如何当个好的倾听者,如何给予安慰的举动。在「安慰的语言」一篇中,我们学习要说什么,以及要避免说什么。在「艺术的抚慰力量」一篇中,我们将看到有别于话语和个人行动的抚慰效果。在「动物跟土地教我们的事」一篇中,讨论到动物疗法和走出户外的效果。最后一篇则列出有帮助的资源,包括电影、电视、书、音乐和网站。沃克也强调在获取安慰的过程中,自我关怀和设定界线的重要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芙尔.沃克(Val Walker)
维吉尼亚联邦大学复健谘商硕士,专研悲伤、失去与失能的心理谘商。具有专业复健谘商师资格,曾服务于退伍军人协会,也曾担任丧亲团体的支持团体,并曾于维吉尼亚州医学院从事相关研究。之后从事训练工作,于缅因州、维吉尼亚州和麻州辅导相关谘商人员。《安慰的艺术》是她的第一本着作,很快就被许多大学与研讨会指定为学生和医院员工的训练手册。

译者简介

卢相如
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毕业,目前为自由译者。译作有《晚安,美人》、《记忆游离》、《偷心贼》、《Q&A》(电影「贫民百万富翁」畅销原着小说)、《那年夏日湖畔》、《幽暗森林》、《就说你和他们一样》等多部小说。

图书目录

开场白

第一部 重建安慰的艺术
CH1 什么能让人感到安慰?
.安慰国度中的语言 .当安慰者在身旁
.我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安慰别人 .安慰者的二十项特点
CH2 安慰的行动
.寻找小小避风港 .建立连结先于一切
.以谦逊的态度面对他人的问题 .表达真实的情感
.全心陪伴与积极分享 .对话的神奇功效
CH3 当对方抗拒我们的安慰
.当我们所爱的人拒绝我们的安慰 .安慰可以不只是安慰
.当同事拒绝我们的安慰

第二部 安慰的话语
CH4 具有抚慰效果的话语
.冷酷的世界里更需要温柔相待
.安慰的语言:说什么,不要说什么 .开启对话
CH5 具有抚慰效果的文字
.分享照片、纪念品与回忆
.透过电子邮件或讯息表达安慰

第三部 艺术的抚慰力量
CH6 艺术作为提供安慰的一种来源
.在安慰的话语之外 .身为观赏者所得到的慰借
.从屡败屡战的角色中寻得认同 .艺术教导我们如何安慰别人
.「分享」:艺术的安慰力量 .创作艺术带来的抚慰力量
CH7 化艺术为实际行动的疗癒力量
.寻找故事中的共通点
.面对压力仍不失亲切幽默 .看见、听见与感受他人

第四部 动物跟土地教我们的事
CH8大自然的抚慰力量
.狗儿的智慧:每个人都值得被安慰
.马儿的智慧:清楚与坚定的安慰者
.持续不间断的安慰:仪式、惯例与季节 .寂静的光芒
CH9 关怀他人时,也要好好关怀自己
.热情掏空:战胜「同情疲乏」
.给安慰者的安慰 .结语:安慰无处不在

第五部 实用的安慰指南
.具有疗癒效果的电影、书籍和音乐
. 安慰A to Z
.安慰资源共享以及建议网站

图书序言

◎沃克的笔调温暖,文字读来让人像是亲身经历一般。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与激励人心的书,提供实用的指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即便是在最糟最困难的情况下。
――畅销书《三杯茶》作者葛瑞格.摩顿森Greg Mortenson
◎每个人都必须读读这本书……这些内容即时可用,可以带来巨大的抚慰。
――畅销书作家暨医师克里斯提纳.诺斯拉普Christiane Northrup
◎以明确、充满同情与智慧的方式,沃克教导我们安慰别人与自己的技巧与艺术。在这个充满挫折与躁动不安的世界,她帮了我们所有人一个大忙。对所有想要帮助朋友、家人或其他需要我们善意者的人,这本好书是有用的资源。
――畅销书作家暨心理学博士玛莉.派佛Mary Pipher

图书试读

第四章 具有抚慰效果的说法语
 
对我们许多人而言,提供安慰最困难的地方莫过于与伤痛难过的人面对面,不管是安静地坐在一起,或是找个话题谈谈。在这些亲近的时刻里,我们亟欲寻找「适当」的说法语,却往往忘了自己真正想要说什么。究竟为什么说话这种最重要的安慰方式,会如此难以驾驭?
 
冷酷的世界里更需要温柔相待**
 
在这个步调快速的世界里,我们很难缓下脚步,只为了「陪伴」某个需要我们的人。我们已经习惯了各种「即时新闻」,或是在网路上流传的消息,我们的注意力被各种讯息给分散,甚且看不到就在我们身边的人。这些快速的沟通传播方式,降低了我们的耐心以及愿意倾听的心,偏偏那些悲伤而需要安慰的人,通常无法快速「进入重点」,正是需要我们的耐心和倾听。耐心这个安慰的重要特质不断被人们遗忘。然而,此刻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耐心。
 
我们很难从媒体上找到安慰对话的范本,电视机和收音机里看不见也听不到太多能够带给人们安慰的说法语。真正的安慰者通常不会上节目说教,也不会出现在所谓与专家面对面的新闻节目,指着参加者或来宾的鼻子,告诉他们如何「克服」问题。很多所谓的专家声称要分担我们的痛苦,但是从他们闪烁的目光里,我们可以看见他们对于我们的问题感到鄙夷,不论是卡债、失业、甚或失眠。不,倘若我们真的想要学习具有疗癒力量的对话,最好训练自己抛开所有杂音,聆听我们自己的心。我相信当我们需要给与身旁的人安慰时,我们应该要也确实可以缓下脚步。这个世界绝对不会因为我们停下来多说了一些同情的说法语而停止运转。
 
安慰的语言:说什么,不要说什么**
 
如同先前提到的,当我们面对需要我们的爱和支持的人,我们常常会忘记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因此,最好在会面之前,先坐下来釐清你想要沟通的重点和传达的讯息。

以下几个例子供参考:
 
․我就在你身边,你随时找得到我,我很关心你。
․我愿意听你说,我想要了解你的想法,我会陪着你。
․我对于你告诉我的事很有兴趣,我很愿意听你说更多你经历过的事。
․我可以感受到你的悲伤或挫折,即使我自己没有经历过你的遭遇。
․我愿意敞开心房接纳,不会妄加评断。我是值得你信任的人。
․我可以提供特定的协助与支持。
․在这次的会面之后,我想与你保持连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和一位睿智的长者在静静地聊天,他用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引导我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一直以为,所谓的“坚强”就是把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压抑下去,努力表现出乐观的一面。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坚强,是敢于面对自己的脆弱,是允许自己有不堪的一面,并且在承认这些的同时,依然能够向前走。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阐述“界限”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与他人的界限,更是与自己的界限。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疲惫和被消耗,正是因为我们不懂得设置和维护自己的界限。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学会对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或者正在消耗我能量的事情说“不”。这并不是自私,而是对自己负责,也才能更好地去爱和关心他人。我开始在生活中实践这一点,虽然偶尔会感到一些不适应,但长远来看,我感觉自己的能量被重新充盈了。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我内心的干涸之地。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昂的论调,但字里行间所传递的力量,却足以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孤独”的解读,他认为孤独并不是一种需要被填补的空虚,而是一种可以被拥抱的宁静。在他看来,与自己独处的能力,是通往内心平静的必经之路。书中描绘的许多场景,比如一个人在雨夜看着窗外的灯火,或者在空旷的公园里独自散步,都充满了诗意和哲思。这些场景提醒我,即使身处人群,内心也可以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空间。它鼓励我们放下对外界的过度依赖,去发掘内在的丰盈。我尝试着在忙碌的生活中,为自己创造一些独处的时间,去感受内心的声音,去倾听自己的呼吸。这种体验,让我发现,原来即使是一个人,也可以活得如此充实和精彩。

评分

一本关于生活智慧的书,虽然名字听起来像是心灵鸡汤,但读起来却远不止于此。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剖析了许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困境,比如不被理解的孤独感,面对挫折时的无力感,以及那些微小却反复出现的烦恼。我特别喜欢他描述的“微小快乐”的片段,比如一杯热茶在寒冷早晨带来的温暖,又或者是一次偶然的善意让他人的反应。这些细节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正是它们构成了生活最坚实的底色。书中反复强调的“接纳”和“允许”的概念,不是消极的放弃,而是一种积极的和解,与自己,与他人,与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它教会我,与其和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较劲,不如学会与之共处,甚至在其中找到新的可能。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变得“不痛苦”,但我发现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有了微妙的变化,似乎多了一份从容和耐心。那种想要事事完美、时时都被理解的紧绷感,慢慢地松弛了下来。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关怀,让我觉得,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里,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

评分

这是一本我愿意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感悟。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哲人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美感。他善于用生动的比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情绪”的探讨,他并没有简单地将情绪分为“好”与“坏”,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信号,一种需要被理解和回应的内在需求。书中的一些练习,比如“情绪记录”和“感恩日记”,虽然简单,却非常有效。通过记录,我开始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模式,以及它们是如何被触发的。通过感恩,我发现自己更容易看到生活中的积极面,即使在困难时期,也能找到值得感激的人和事。这本书教会我,如何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绪所奴役。它鼓励我们与自己的感受和平相处,用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起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与内心世界的连接更紧密了,也更能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上的启迪,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道理”。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怎么做”的答案,而是抛出许多深刻的观点,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期待”的部分,它揭示了我们很多痛苦的根源,正是那些不切实际的、或者说是不被现实允许的期待。这种期待,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都会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书里提到,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接受问题的能力。这种接受,不是妥协,而是对现状的一种清醒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以一种更温和、更智慧的方式去应对。它鼓励我们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并在这种承认中找到自由。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观点运用到我的工作中,发现之前让我焦头烂额的一些事情,似乎变得不那么棘手了。不再是拼命地想让所有人都满意,而是关注事情本身,以一种更平稳的心态去推进。这是一种难得的顿悟,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有时恰恰在于柔软和接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