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王永庆先生身教言教 明志传承经营之神理念 明志科技大学的前身是明志工专,五十年前台湾经济正在起步阶段,亟需工业人才,创办人 王永庆先生秉持企业应善尽社会责任的理念,遂捐资兴学创办明志工专。当时社会整体的经济环境并不好,为了照顾弱势学生,除了学费较公立学校低廉,更提供宿舍让学生「全体住校」,加上大部份教师亦住校,可以就近辅导与照顾学生课业学习及生活起居;又创全国之先,推动「工读实习」制度,不仅结合专业理论与实务应用,更使学生在课堂上课之余,还能赚取额外薪水分担家庭经济负担,同时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那时校园中常见 创办人的身影,他关心教师的教学状况及学生的在校生活,更以身作则带领大家养成运动的习惯,以锻鍊强健的体魄。点点滴滴都是明志人永恆的回忆。
毕业后,许多校友选择进入台塑企业服务,莫不感佩 创办人「追根究柢、止于至善」的处事态度;有些校友受到启发而自行创业,此时 创办人不仅给予建议与指导,更以企业资源扶持校友企业,对校友而言, 创办人不仅是良师、益友,更是「慈父」。过去我有多次与明志校友共事的经验,深深感受到明志校友普遍具备务实、努力、谦虚、团结、容易沟通的风格,校友间高度的凝聚力,和对母校的关心感恩之情,是令人非常感动的。相信这正是校训「勤劳朴实」所培养出来的人格特质,也是学校重要的优良传统。
许多人称誉 创办人为「经营之神」,主要是 创办人贯彻始终,专注的投入心思与时间,一步一脚印地做事,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无比的恆心与毅力。记得 创办人长居美国时,几乎每天早上两、三点就起床运动,伏地挺身从一百下开始,每天多做一下,最高纪录一天竟达到六百七十六下。 创办人热衷运动是为了锻鍊强健体魄,以利于将其毕生心力投入相关事业上,包含企业、医院、学校,以及社会公益,数十年如一日地无私奉献。
如今, 创办人的精神则在明志校友身上得到传承与发扬,许多校友在海内、外各行各业都有杰出的表现,更以具体行动回馈母校。为帮助优秀清寒学弟妹顺利完成学业,校友会近年来积极推动薪传奖学金募款及工读实习机会的提供,在会长、理事长、各分会会长的努力及校友们的热情响应下,迄今校友捐款累计超过八千万元,并已陆续用于学生各项奖助学金。今年七月底于世贸中心举办的「创校五十周年校友成果展」亦获得广大回响,校友会如此用心地凝聚全体校友的力量,作为学校发展的坚强后盾,真是令人感恩。
明志创校至今已历五十年,从五专、技术学院至民国九十三年升格为科技大学,并定位为「教学与研究并重」的实务型大学,致力追求教学与研究的卓越发展,刘校长带领学校全体同仁, 点点滴滴追求改善,民国一○一年教育部科技大学评鑑结果,明志所有受评单位全部获得「一等」殊荣,成为教育部实施科大评鑑以来,首次获得全数一等的学校,明志学生也多次获评为企业最爱录用的毕业生,这些都显示学校的办学成果深获各界肯定。
近年来,学校陆续成立数个重大研究中心,带动整体研究,并多次荣获高等教育评鑑中心评鑑为产学合作绩优学校。未来将借由和产业密切合作,持续提升各项实务研发的质与量,进而将成果回馈业界,达到协助产业研发能量提升的双赢效果。相信每位校友都会跟我一样,以学校的成果表现为荣,时代虽然不同,教育部及社会的要求也不同,然而,我们仍然能秉持 创办人的理念,要做就做最好的,透过全体同仁、老师的努力与指导,达成各项指标。在这个令人感恩的时刻,不仅学校正为创校五十週年积极准备庆祝活动,同时汇整五十年来的珍贵发展纪录,校友会也积极筹办各项活动共襄盛举。
今天校友会广邀二十五位在文创、法律、工商、科技、教育等领域卓然有成的校友们,分享其宝贵的人生经验与奋斗过程,同时集结成《经营之神王永庆的传承者──技职生出头天》一书,以供其他校友及学子参考、学习,相信对于每一个人未来的人生规划都有助益。诚如书中所述,校友们皆抱持着服务与回馈的精神,沉稳踏实地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更不忘奉献所学、回馈社会。
这些校友对于成功的体认,正与我们在明志、长庚科大、长庚大学三校所推动的「全人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我常鼓励同学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喜悦与自我肯定,而非只一味的随俗追求表象的成功。因此,这些最真实的经验分享,不仅彰显了 创办人「勤劳朴实」的精神,更值得大家细读品味,省思成功的真正内涵与真谛。
明志科技大学董事长/杨定一
推荐序(二)
将王创办人的精神 落实在不同领域的传承者 王永庆先生被称为「经营之神」,他在台湾当年的环境下接受有限的正规教育,却能以前瞻而又务实的理念,一点一滴为台湾建立了很多典范,实在令人敬佩!由他所创立的台塑集团不仅事业版图规模极大且经营极为成功,就连他回馈社会的形式,也领风气之先。
在当年一般企业多半只捐钱来回馈社会,但他在那么早期就决定创办长庚医院与明志工专(如今的明志科技大学),长庚医院提升了医师的收入,也提升了病患的满意度,在医疗体系导入竞争之下,更让台湾整体的医疗服务水准大幅提升。
至于明志科大在他「务实」的理念带领下,以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训练出很多对产业界有具体贡献的毕业生。尤其在社会上重视文凭学位的传统观念下,明志科大更显得难能可贵,让许多技职学生出头天,在不同领域走出自己的路子来。
特别是王创办人追根究底的经营理念,加上他在管理上追求制度化与合理化,凡此种种都成为产业争相效法的典范,对台湾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且明志科大许多杰出校友也在王创办人精神的影响及带领下,将其精神及理念进一步落实在各个领域,并对社会做出具体贡献。
本书集结了25位明志科大的校友,包含南华大学林聪明校长、杏一医疗陈丽如董事长、台湾科技大学廖庆荣校长、台湾创意设计中心林荣泰董事长、上海欧亚集团黄柏龄董事长、光洋应材陈李贺董事长等等,可说都是王创办人精神及理念的传承者,分享各自的人生故事与心路历程,虽然时空环境可能不同,但仍有许多十分值得年轻朋友效法的精神,在此推荐给各位朋友!
宏碁创办人/施振荣
-出版缘起-
半世纪前,台湾的经济刚刚才要迈入成长的起点,台塑企业的创办人王永庆先生以他的真知灼见,率先以私人企业之力创立了明志工专,一所以技职教育为目标的学校。由于创办人不仅以为企业培育干部为目标,更以为国家社会培育中坚人才为己任,因此不只设备,师资都可媲美公立的学校如当时技职教育的龙头──台北工专之外,创办人更提供全员住校,学费减半,半工半读,学生均能自给自足,更提供大量奖学金,当时造成很大的轰动。
因此,很多考上公立学校或已经上高中的学生因为家境清寒而争相选择明志工专,由于当时的师长尤其翁通楹校长对品格敎育及生活习惯要求极为严格,因此毕业的学生均为一时之选,其中优秀的毕业生均以进入台塑企业为荣,部分则进入社会,由于当时是以工业报国为国家发展的方向,因此不论在台塑企业,或其他公民营企业,或是自行创业者,都有杰出的表现。
匆匆五十年过去,王董事长已离我们远去,而当年这些受到王董事长栽培的技职生也各自闯出一片天,在这特别的年份,我们希望以这点微小的成就,表达对董事长的培育之恩,也让社会大衆了解只要努力,不一定要读大学或博士的技职生也可以出头天!尤其当年王董事长立下了「勤劳朴实」的校训,深深的烙印在所有学生的心中,更具体的实践在平时的做人处世,因此在整体环境注重短期的绩效及夸大浮华的表象中,明志就像一颗暧瞹内含光的璞玉,等待被琢磨发光被发现。
明志在这五十年来,培育了相当多的人才,在各行各业,开枝散叶,开花结果,由于明志科大一向採取精英教育,毕业生不多,早期每年只有大约两百人,而目前也只有八百至一千人左右,累积到现在约有二万五千人。
由于早期毕业生都进入台塑企业,所以创业人数较少,但粗估也有将近两千家,其中不乏有上市公司,如光洋应材,杏一生技,颖台科技等;而居业界龙头者,如欧雅壁纸是目前大陆第一品牌;仕霖集团是外销欧美的最大卫浴零件制造商;麦斯集团为女鞋知名品牌ASH的母公司,近年来又发展高端餐饮业,如上海知名的UV餐厅,其他在IT产业等位居高位者不计其数,如广达财务长李杜荣(15管),仁宝前採购长张招贤(15电)等。
而除了在工商业有杰出表现外,在敎育界更是了不得。据统计明志校友曾经担任过大学校长者多达八位,院长系主任人数更多,如曾任教育部次长的南华大学林聪明校长、现任台湾创意设计中心董事长林荣泰(明志前校长)、现任台科大校长廖庆隆等。而在近年热门的电子商务产业明志也不缺席,如商业司副司长陈秘顺(15管),主管电子商务;PChome李宏麟(15电),及uitox董事长谢振豊(15电)等人,皆出身明志的优秀校友。为了让大家更容易认识这些杰出校友,我们同时制作了短片,方便读者可以迅速简要的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
在我们的认知里,我们都是经营之神王董事长的传承者,只是我们都不能达到董事长的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而其中最能够传承王董事长理念的,絶大部分都在台塑企业中位居高位,只是秉持王董事长的训勉,无法详述他们的成就,在书后谨以名册列出,让读者大众了解全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中,明志人扮演的分量,也借此向这些默默耕耘的明志人致敬。
在目前高教体系紊乱,十二年国教争议不断之时,我们出版这本以技职生的成就的书,希望在这时候能唤起大家真正的重新认识技职教育的重要,不要再一味的追求高学历,不只浪费教育资源,更造成硕博士满街,却高不成,低不就!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学用落差的畸形现象。
在这五十年,科技不断的进步,大数据(Big Data)时代的来临,组织扁平化,全球化,面对这些剧烈的变化,技职教育已不是以前单纯的学习基本的生产技术或知识就可以的,因此如何适应环境的变迁,甚至预先储备以后工作的知识及技能,让下一代可以应付并创造未来的趋势,已是刻不容缓,而有一件事可以确定的就是明志人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不会缺席,更期盼能成为引领风骚的先锋。
忝为校友会理事长,期盼率领所有校友誓为学校的后盾,期望明志能再次成为技职教育的龙头,并代表所有校友及工作同仁,谨以此书献给我们心目中永远的大家长──王永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