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巨大的变革已经开始,为了人生找到梦想的工作! 现在有许多年轻人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苦恼,终究还是回到我们共同面临的核心难题:社会、教育、经济、青少年问题等,解决方法为「如何提供更多好工作?」我的第一本散文作品《疼痛,才叫青春》出版后,这个问题更加重了我肩上的压力,我曾在书中写道:「鸡蛋自己破掉是生命,被人弄破是食材,由『自己』所主导的人生,才是有『未来』的人生。」许多年轻人问我,该如何引领自己的人生,这也是读者信件或找我谘询的学生最常问的问题:「老师,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工作,也不知道未来做什么工作比较好⋯⋯」
我曾向年轻人提出「寻找自己的天职,主导自己的人生」的主张,多少也有些责任,加上我的身分是老师,又是研究消费趋势的学者,因此也想针对这个议题出书深入探讨。摸索了一年多后,我在二○一二年春天遇到《KBSPanorama》团队的制作人李载赫,经过具体讨论后,我们一致认为现今社会最迫切的议题之一就是「就业问题」,不应该归咎于政治层面或理想层面,因此决定共同制作一个立足在「自己」这个概念下,以未来趋势为基础,从而探讨就业问题的纪录片,于是书本撰写的工作与纪录片节目制作就同时进行。
我是长期研究消费趋势的学者,李先生则是擅长挖掘社会各种问题的纪录片制作人,我们企画的内容并非就业问题的感性和个人层面,而是从未来趋势分析和探讨就业市场,要给年轻人一个不同的解答。我们针对(1)未来全球就业市场的趋势如何变化?(2)如何找出自己的天职?从用全球化和未来取向的角度来分析就业问题。
为了找出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我把得来不易的年假用来走访世界各地,替「看不到未来的世代」探访世界上正在追寻梦想工作的年轻人,以及他们正在做的事。从亚洲到欧洲,我们一共走了十个国家,与数不清的年轻人和各领域的专家会面。我们碰到正在为了工作烦恼的年轻人、因为工作而幸福的年轻人、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职场教育中拼个你死我活的学校等,我将他们的心得、烦恼、小成就,以及大挫折交织而成的日常景象完整记录下来。旅程结束后发现这些寻找天职的年轻英雄们,正在努力改变全球就业市场的版图。
「好的工作」并不是针对特定职业群的称唿,而是能否在某个工作中找出隐藏的价值,进而实现自我。也就是说,好工作的重点不在于「什么」,而是「如何」,我们应该「如何」投入工作,而且义无反顾的努力。如果《疼痛,才叫青春》让你开始思考「为什么」要由自己主导工作,这本书就是给予实质的答案,教导你「如何」过由自己主导的人生。
该是改变的时候了,该要改变职场上令人疲惫的对立,还有一成不变的思考模式。因为社会正在快速转变,曾几何时,在剧场吟诵台词的辩士是最厉害的工作,银行员和老师是年轻人梦想的职业,长久以来一直是优良职业象征的律师近年却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战战兢兢,新闻上也可以看到不断有信用不良的医生出现,是的,好工作的概念正随着时代改变,职场也有「趋势」。
面对这波挑战,我归纳出六个未来的工作趋势,以回答第一个问题「未来全球就业市场的趋势如何变化?」说明世界就业市场的变化;第二个问题「面对这样的全球就业趋势,如何找出自己的立足之地」,我将在本书提出对策和建议。以「FUTURE」和「MYJOB」来构成内文主轴,是期望年轻人能透过本书扩展自我挑战的领域和视野,展望就业市场的「未来」,并主导「自己的工作」。
书中的十一个关键主题不只是凭借文献调查、直觉,或是採访而得来,这是每年出版《趋势韩国》,研究消费趋势的首尔大学生活科学研究所「消费者趋势分析中心」研究人员,长期间累积的研究方法论、资料等科学性分析的结晶。
这本书採访、分析世界各地主导自己的人生,而且活得相当幸福的年轻人,不只是写给上班族,也是为了想主导自己人生的年轻人所写的策略书,同时也提供读者未来方向和政策建言,也就是说,本书不只给想要规画未来的年轻人,也为想重新出发,过第二人生的人,提出具有未来性和适时性的观察报告,期望可以给制定就业政策的决策者和教职人员做参考。
非常感谢「消费者趋势分析中心」和《KBSPanorama》,为了制作更优秀节目和写出更好作品而不断努力,感谢首尔大学为了趋势分析而努力的全美英博士、金书永、徐恩珍、崔智慧、李启渊、张莉莉、李一顺等研究员,以及KBS负责蒐集整理资料的全河英、池善淑、李珍珠等作家,为了展现真实性而努力的郑喜天、朴大根、赵云镐等导演,掌控拍摄过程的现场导播李东焕,并且特别感谢作家赵美善协助我将杂乱庞大的资料系统化。没有这些人的付出,就无法完成走访世界蒐集而来的资料分析,也无法出现集结如此庞大资讯的书和节目。希望所有人的辛苦和付出,可以带给想要实践梦想的人们一些方向,也希望对制定更完善的就业市场政策,尽一些微薄之力。
巨大的变革已经开始了。年轻人,为了自己的人生,找到专属于你的独特工作吧!
金兰都&李载赫 共同撰写
作者序
我们是为了什么而工作? 数百万只天鹅从出生到死亡,一直认为自己是丑小鸭,浪费了一辈子的人生。
节录自纳兰德拉.贾达夫,《连神都遗弃的人》
◎没有工作会很痛苦,有了工作却很辛苦 去年一整年韩国共有五十六万名大学毕业生、六十三万名高中毕业生,但是大学毕业生中却只有二十九万名成功就业,高中毕业生扣除四十五万名继续升学之外,只有五万名找到工作,其中,找到安定且薪水不错的工作,或是被大企业录取的人更是少数。现在的年轻人正为了失业问题而痛苦呻吟着。不只是年轻人,从原本的职场上退下来,梦想开启第二人生的中老年龄层,也为了找寻适当的工作而费尽心力。工作不只是单纯的金钱生计问题,而是关乎于人类的社会价值和尊严,所以长期失业的人灵魂也会生病。参加就业博览会的人潮不曾减少,排在超长队伍中的某位求职者心声让人心惊:「如果能找到好工作,叫我出卖灵魂也心甘情愿。」
找到心目中的理想工作真的就能解决问题吗?就业之后带来的烦恼层出不穷,早上起床时强迫自己睁开惺忪的睡眼,准备迎接上班这场战争,到了公司冲锋陷阵,武器不是枪,而是手上的笔,为了生存,只能不断发想必胜的作战计画,工作场合和战场没什么两样。如果运气好遇上「可以准时打卡下班」的日子,又会被卡在交通大乱的下班战争中。加班的日子则是双倍的疲劳轰炸,持续一个月终于盼到帐户里令人欣喜的数字,辛苦工作看似得到慰借,隔天自动扣款的帐单又把这些数字消耗到逼近于零,薪水是工作最重要的代价,但是这些数字只不过是短暂停留?对于许多上班族而言,工作的目标不是自我实现,而是「这个月总算撑过去了」的安心感。上班族待在公司的时间远远多过于待在家,对我们而言,职场和工作却是与压力脱不了关系,也是不安的源头。
没有工作会很痛苦,有了工作却很辛苦。究竟人类是为了什么而工作?难道工作就像是薛西弗斯的石头一样,是上天註定好的惩罚?对我们而言,工作是什么?
◎工作是「业」 印度是「多神的国家」,超过十亿的人口中有八○%以上是印度教徒,崇拜的神祇从与人类相近的神,到动物形象的神都有。就像是多样化的神一样,印度的工作种类也非常丰富多彩:帮忙挖耳朵的工作、帮忙洗衣服的工作、借电话给别人的工作、弄干牛粪的工作、拉人力车的工作⋯⋯甚至乞讨也是一种工作。根据调查报告,印度约有五○%的人正从事从小梦想的工作;反之,美国、英国等先进国家只有二九%、二一%的人认为自己正在做梦想的工作。相较之下,印度有半数人口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天职,为何这个国家能让国民如此满足于自己的工作?
在印度教中,工作的目的不是钱,而是宗教行为。印度教中有个字karma,译为「业」,今生是前世的因果报应,也是为了来世做准备,印度教认为身分或工作都是「业」的结果,也就是说,印度把工作看作宿命,工作是修行的一部分。即使时代已经有很大的转变,印度还是有许多人深信工作是出生时就已经决定好的天职,若能好好修行和工作,来世就可以投胎为更好的人。他们完全接受工作的贵贱是自己的宿命,对他们而言,工作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天职。或许是因为如此,印度可以毫不费力达成近来西方国家蔚为话题的「生活和工作达到平衡」目标。面对「是否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这个问题,有高达六○%的印度人回答「是」;反观我们多数人觉得生活失衡,与家人相处时间变少,根据路透社二○一二年针对二十四个国家的调查,只有一九%的人满足于现在的生活,有八一%的人不满足现状。
印度对于工作的满足感和生活的幸福指数,都比我们来得高,光看调查结果会感觉印度是太平天国,但是若实际了解会发现印度在神话影响下产生许多极端的问题。被称之为「不可触碰」的印度阶级最下层「贱民」仍然是代罪羔羊,饱受差别待遇,不可触碰顾名思义就是不净,这个阶层的人甚至走过的脚印都要清理干净。虽然一九五○年印度宪法废除种姓制度,但是长久支配印度人生活的种姓制度早已超越宪法,存在于生活习惯中。连人类最基本尊严都没有的贱民占全印度人口的一五%,表示有超过一亿七千万人无法脱离极端的差距,过着丑小鸭的生活。
这群丑小鸭中有一位深信自己是天鹅,并且成功打破现实这道墙的英雄,他是出生于贱民阶层,却能突破藩篱成为印度中央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顾问,并计画参选下届总统的纳兰德拉.贾达夫。首位出身自贱民阶级而获得国际名声的经济学家贾达夫,在完全废除种姓制度这方面投注许多心力,在印度被称为「活着的圣贤」,并获得极高的敬重,他在着作《连神都遗弃的人》中写到没有人从出生就是丑小鸭,「我认为成功是有可能实现的,世界上没有无用的人,每个人都有着非凡的力量,就像是童话中的『丑小鸭』一样。遗憾的是,印度的阶级社会里有数百万只天鹅,却从出生到死亡一直认为自己是丑小鸭,因而浪费了一辈子。」没有人应该是被烙印着丑小鸭的身分而出生的,贾达夫打破的不只是身分的藩篱,也打破了全世界无数心里想着「做不到」「没办法」,因而紧闭翅膀的天鹅心中的墙。
◎重新思考工作的目的 如同法国作家保罗.布尔热所言:「人因为思考而存在。」工作本身就像是人生的最终目标,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思维,当大人问:「你的梦想是什么?」,并不是问:「期望拥有什么性格和价值观?」而是问:「你希望做什么工作?」我们从小到大都被问过无数次「你长大要做什么?」结果其中的「什么」就成为最终目标。
一般人不曾思考「为什么」,只是一味追逐目标,进入职场后也感受不到成就感,充满不安和疲惫。高速的商业化和资本主义,使得人们忘了工作的真正目的,最近的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潮反而是重新思考工作目标的时候,在不安定的经济状况下,备受瞩目的反而是放弃金钱和地位,一心找寻天职的人。
根据一项调查,询问受访者「工作的目的是什么?」「金钱」排名第四,「找寻乐趣」才是第一,假如题目改成「你是为了什么而工作?」金钱应该就会排名在第一名吧!不管现实如何,或正在做哪一种工作,都希望大家最终能从工作中获得乐趣,进而乐在工作,不幸的是,却没有人告诉你应该在哪里、如何寻找乐趣、如何实现这样的工作目的。
现在是认真问自己的时候了:可以带给我快乐、专属于我的天职在哪里?
作者序
现实问题让人坐困愁城,何处是出口? 「职场」不能给人任何保障,但是「职业」可以,我想对准备踏入职场生活的读者说,该找的不是可以维持二十年、三十年的职场,而是可以支配自己生活的职业。
THELABh代表 金浩
当今职场的现实很让人无奈,如果说印度的丑小鸭来自于种姓制度,那么我们的丑小鸭就是指「在意别人的眼光」,以及「无法达成目标产生的自卑感」。
◎薪水族之死 威利到了六十岁还是摆脱不了堆积如山的保险费和缴费单,当了一辈子推销员的他仍然试图改变自己不够宽裕的生活,这对于年过花甲的他来说并不是容易的事,雪上加霜的是他被公司解僱,完全丧失希望的他做出了极端的选择,他希望至少要留些保险金给家人,于是紧紧踩住油门不放⋯⋯
这是一九四九年亚瑟.米勒的剧本《推销员之死》描述的场面,这是描述一个平凡人走向不归路的作品,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失业」,丢掉工作这件事可怕到足以夺走一个人的生存意志,更让人悲哀的是,他并不是以名为「威利」的身分死亡,而是以「某个不知名推销员」的身分死去。虽然这是二十世纪的作品,但是套用到二十一世纪的现在却毫无违和感,《推销员之死》代表现在文明的牺牲者—业务人员的悲哀。
这种悲剧不仅发生在业务人员身上,世界流行用语「薪水族之死」,代表着无数上班族的未来正受到极大威胁。日本在取消既有的终身僱用制后,许多企业以临时约聘等非正式员工,取代了正式僱用的员工,使得日本薪水族不安的情绪持续高涨,一九八五年正式员工的比例为八五%,到了二○○七年降低至六四.八%;同期间的非正式员工则由一五%提升到三五.二%。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企业可以最容易且最快速缩减的就是人力预算,管控人力预算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减少新人的僱用,以及减少公司给予较多保障的正职员工数量。这种方式造成年轻人很难进入大企业当员工,形成走后门的趋势,于是走后门的非正式员工数量急增。
日本职场的变化也影响了整体社会的样貌,以打工兼职来维持生计的「飞特族」、不上班窝在家里自我封闭的「茧居族」、丝毫不想过社会生活的「尼特族」等多样的新词汇都反应出年轻人的不安。过去在日本被视为终身职场的薪水族世代已经正式结束了。
这样的问题不仅发生在日本,薪水族之死在近年金融危机后席卷全世界,而正准备要出社会工作的年轻人就是直接受到冲击的受害者,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最近发表的报告,全世界青年失业率达到一二.七%,并且预测往后五年此趋势会有恶化倾向。这场失业灾难彷彿瘟疫般会传染,年轻人好似被遗弃了,地球村的青年正高声吶喊着:「我要主导自己的工作!」
相对来说,有着较高成长率的中国,就业状况也不乐观,十位年轻人中就有一位找不到工作,而且失业人数正逐渐扩大中。改革开放后三十年间快速成长的中国,怎么也会有青年失业的问题呢?因为工作两极化,不错的工作或好的工作职缺不多,有着高报酬的安定工作数量有限,但完成高中学业,也具备能力的年轻人持续增加,在教育上投注许多心血的年轻人宁可延迟就业,也不愿意低就。此外,求职者和求才者的标准没有在同一基准点上,被称之为「六袋弟子」的中国年轻人肩上负担也就更沉重了。在一胎化政策下,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数量增加,面对这宝贝的独生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位长辈近乎无条件的提供金钱支援,「六袋弟子」称号因此而来,这些人从小被称之为小皇帝,享受所有人的宠爱长大,但是自己长大后,长辈也渐渐年老,依赖后辈提供生活的保障,扶养大家族的担子日益加重。不容易找到想做的工作,即使找到了,在激烈竞争下没有人可以依靠,于是越发感到挫折,中国的六袋弟子并不幸福,生育率低加上高龄化社会,年轻人患有忧郁症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让「打工灰姑娘」不安的明天 现在整体就业情况紧绷,没有工作的人所散发出的不幸垄罩整个社会,连第一份工作都找不到的社会新鲜人,比其他任何阶段的人付出更多心力,却越来越难找工作。据说寄出履历,通过书面审核,并且接到公司联络的机率只有二○%,但是连这二○%的机会都无法保证一定会有工作。据调查有近五○%为非正职员工,僱用条件不佳的兼职工作及间接僱用的比率占压倒性的多数。非正职员工的数量比过去十年增加两倍,不仅释出的工作数量减少,连僱用的安定性都大幅下降,加上正职员工与非正职员工的薪水差距相当大,而且情况越来越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打工不再是为了赚取零用钱,而是为了生存,就像是午夜前要回到家的灰姑娘一样,时间一到就要去打工的年轻世代有着「打工灰姑娘」的新名称,这些人在必须赚取生活费,却找不到稳定工作的情况下,只好选择薪资水准低且不知道可以做到何时的兼职工作,就业市场不安定,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曾几何时,过去用来赚取零用钱及社会体验的打工,现在已经变成年轻人「赖以为生」的管道了。
最近打工生计化和僱用市场不安定性成正比的事实,也透过各种统计数据清楚呈现出来,针对「为什么要打工?」这个问题,受访者回答「为了赚取生活费」的比率在二○一○年只有二六%,到了二○一三年上升近两倍,来到四三%,首次挤下往年占据第一名的「赚取零用钱」(三三%),越来越多找不到正式工作的年轻世代透过打工来维生。
灰姑娘在遇到王子之前要先受到继母的苛刻对待,并且包办所有辛苦的工作,社会上这些尚未找到工作的打工灰姑娘们,也在恶劣条件下承受各种眼光,并辛苦工作着,为的不是梦想,而是生存。大学校园仍旧可以看到许多年轻人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努力,但是走出教室的学生却跟过了午夜就会变回灰头土脸的灰姑娘一样,在脱离校园的瞬间成为打工灰姑娘,把别人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拼命。
与那些可以待在图书馆念书的学生相比,踏入就业市场的起跑点已经不公平了,当别人正努力累积更好的学经历时,每个小时都要好好把握的打工灰姑娘,他们的疲惫早已横跨国境的界线,扩散到地球村各地。
「就业冰河期」似乎看不到任何消退的迹象,因为旁人过度的关心和负担而罹患就业恐惧症的年轻人很多,造成大学生一边打工维持生计,一边束手无策只能延毕的趋势。根据就业网站saramin针对全国六二三名大四学生的调查显示,二○一三年的大四生中有四二%计画延毕,延毕理由以「尚未做好就业准备」(六七.三%)最多,在就业还没有保障的状态下毕业,等同于沦落为失业者。
面对不知道何时才会结束的求职期恐惧,校园里出现许多年长学生、老男孩,这种现象不止是就业市场的问题,离不开大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也影响到社会均衡,毕业后应该要迁移到公寓大厦居住的学长姐们,仍然住在大学城的套房,每天到图书馆当做是上下班,延毕生大多数都窝在房间里,为了准备考试或公务员特考,他们同面临踏出校园的不安感,虽然没有占据图书馆的位置,却也看不到明天。
这一代年轻人被称为具有最高学历的世代,讽刺的是他们同时也是第一代比父母还不会赚钱的世代。正准备踏入社会的年轻世代被困在经济危机的牢笼中,面对这一波最险恶的僱用寒流,关在校园七、八年正准备就业的万年大学生、老男孩来说,最需要的就是主导自己的工作。
为了这群还没做足准备,更别说主导工作的年轻人,该是大学和社会积极站出来的时候了。要知道,当学生动摇,学校也会跟着不稳定,当学校不稳定,国家的未来也会动盪。
◎为了打工灰姑娘和老男孩,拟定「寻找自己的天职」作战计画! THELABh的危机管理和谘商专家代表金浩,在最近专访中叮咛社会新鲜人:「『职场』不能给予任何保障,但是『职业』可以,我想对准备踏入职场的你说,该找的不是可以工作二十年、三十年的职场,而是可以支配自己生活的职业。」
身处在看不到明天的时代,职场无法给予我们任何保护,但是职业可以保护我们,「薪水族之死」不只代表可以给薪水的公司减少,也代表这些公司的存在价值降低,现在是职业大过于职场的时代,只要对自己的工作拥有充分的信心和目标,就能把危机转化为机会。
被称之为「经营之神」,世界百大企业之一的「日本京瓷」创办人稻盛和夫,他带领小公司成为世界级企业的过程充满艰辛,也曾待过无法准时发放薪水的公司,觉得前途茫茫,每天在上下班路上不断思考是否要离职,但是他没有因此绝望,工作占据了生活最大的部分,这些来自工作的苦闷,让他体悟到当自己与工作妥协的瞬间,人生也会跟着大打折扣,于是他丢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问题给自己:「为什么要工作?」一个关于寻找工作意义和价值的问题。
透过这个问题,他将「别人的工作」转为「自己的工作」,开始乐在工作,也因此获得了非凡的成果。他认为,发现生命的价值必须先领悟工作在人生里占有多重要的价值,原来让一名平凡的公司员工转为日本最强企业家、经营之神的力量,是来自于「享受现在做的工作」这个渺小又平凡的想法。《为什么要工作?》这本书收录许多他的职业观和世界观,提及「究竟为了什么而工作?想知道的话只要记住这一点,现在你所做的工作是在锻鍊自己、修鍊自己的心智,是发现生命价值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行为。」寻找工作价值并不需要伟大的哲学或专业知识,只要和稻盛和夫一样,赋予工作一些动机,不要期待未来,把心思放在如何让即将到来的明天变得幸福。即使被称为看不到明天的世代,对某些人来说,世代的不幸并不是障碍,而是转化为无限可能的机会。
知名高尔夫球星李区维诺曾说;「世界上最辛苦的事就是睡觉,因为脑子充满想要赶快起床,做明天想做的事的焦虑。」现在社会上的现实又是如何?「工作的时间」和「工作带来的压力」占据世界之冠,但是「工作带来的幸福感」排名却是垫底,每个礼拜最幸福的瞬间只有星期五下班那一刻,过完「黄金星期六」,到了星期日晚上就会开始忧郁,为「週一症候群」所苦。等到越来越多人认为星期一开始工作时是最幸福的时刻,「工作带来的幸福感」才能真正实现。我认为在这种连睡觉都无法安稳的艰苦劳动现实中,若想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必须要有「开创明天」的观念,以及洞悉社会经济变化的能力。
希望现在要讲的故事,能够让读者内心获得一丝救赎。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