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历史:名家论述导读

自学历史:名家论述导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自学
  • 导读
  • 名家
  • 文化
  • 教育
  • 学术
  • 普及
  • 通俗历史
  • 历史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历史一词有两层意思,一指过去发生过的事件,另一指我们对过去发生事件的理解与表述。但是,为何过去发生的事件能为我们所知?正因有历史家蒐集资料、爬梳整理、分析论证、书写成文,我们经由历史家的理解与表述,才得以认识过去世界的事件及其意义。

  本书以历史家为主轴,自诸多着作中挑选精彩的篇章,引领读者一探究竟,希望读者能因此知悉历史的结构和方法,成为学习历史的基础,亦能从大史家在文章中阐明人世间的某些道理,感知其终极关怀。
《文化遗产的记忆:区域考古学与民族志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文化遗产的复杂性、多样性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它超越了传统的物质遗存研究范畴,将焦点置于文化记忆、地方性知识以及社区参与的动态过程中。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文化遗产保护与阐释的全新视角。 第一部分:区域考古学的理论转向与方法论创新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二十世纪末以来,区域考古学如何从侧重宏大叙事和文化谱系构建,转向关注微观环境、社会嵌套关系和地方性叙事。 第一章:从“文化圈”到“景观场域”:空间认知的演变 本章批判性地回顾了早期区域考古学中“文化圈”概念的局限性,尤其是在面对文化边界模糊和跨区域互动频繁的现象时。随后,引入“景观场域”(Cultural Landscape Field)的概念,强调景观不仅是物质遗存的堆积,更是社会关系、生态适应和象征意义相互作用的动态场域。通过对特定区域聚落群落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历史地理学),重构古代人群感知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重点讨论了景观中的“非居留点”(non-domestic loci)——如圣地、市场地、边界标记——在定义区域文化认同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章:时间深度的多重性:深层历史与短期变迁的耦合 传统的考古学倾向于构建单一、线性的时间框架。本章挑战了这一假设,提出了“时间深度的多重性”理论。我们探讨了在地层学和年代学分析之外,如何通过对农业周期的变迁、季节性资源采集模式、以及短期气候事件(如一次性洪水或瘟疫)的考古学印记,来理解不同时间尺度事件对区域社会结构的影响。例如,分析了在同一区域内,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定居与青铜时代游牧化倾向之间的张力,揭示了环境压力如何加速或阻碍了特定的文化适应策略。本章还引入了“事件考古学”的视角,关注那些打破常规、重塑区域格局的突发性历史时刻。 第三章:物质证据的社会语境化:器物生命周期的民族志路径 本章强调,理解区域文化,必须深入到器物从原材料获取、制作、使用、到最终遗弃或再利用的“生命周期”中。借鉴了民族志人类学的“物之社会生活”(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理论,本章构建了一套分析区域陶瓷、金属工具和建筑材料的语境化方法。这包括对作坊遗址的精细分析(追踪技术扩散与知识传承),以及对出土遗址中器物磨损痕迹和修理模式的微观观察,以重建使用者与物质之间的互动关系。区域差异的体现,往往不在于器物的基本形制,而在于其表面的装饰符号、特定的使用残留(如食物痕迹、染料残留)以及其在社会交换网络中的价值波动。 第二部分:民族志研究与文化记忆的活态传承 本部分将研究视野从遥远的过去延伸至当代,探讨了区域文化遗产如何在活态社区中被感知、协商和传承。 第四章:口述历史的“不确定性”与地方知识体系 本章探讨了区域考古学与当代社区口述历史之间的互文关系。我们认识到口述传统并非历史的精确记录,而是关于“如何记忆”和“为何记忆”的文化建构。通过对特定偏远山区或沿海社区的田野调查,本章分析了地方族群如何利用神话、歌谣、谚语来解释某些古代遗迹或地貌特征。重点考察了知识的垂直流动(代际传承)与水平流动(不同家庭或氏族间的知识差异),揭示了地方知识体系内部的权力结构和知识的“不确定性”如何构成了对外部(学术界)解释的有效制衡。 第五章:物质遗存与身份政治:遗产的协商与冲突 文化遗产的建构过程往往是政治化的。本章聚焦于在区域发展规划(如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背景下,古代遗址和传统聚落所引发的身份政治。通过对多个案例的比较研究,我们分析了不同利益相关方(原住民社区、政府机构、开发商、学术界)如何争夺对物质遗存的解释权和管理权。遗产的“真实性”并非客观存在,而是社会协商的产物。本章提出了“协商式遗产管理模型”,主张将社区成员纳入到考古发掘的伦理框架和信息反馈机制中,以确保遗产阐释的多声部性。 第六章:祭祀空间与日常实践:仪式化行为的跨代追踪 本章将民族志观察作为理解古代仪式行为的钥匙。通过对当代区域性农业节庆、祖先祭拜活动中空间使用、物质供奉和特定身体姿态的细致记录,我们尝试重构该区域历史上特定祭祀场所(如石崇、土墩或祠堂)的功能与象征意义。讨论了物质的“去魅”(disenchantment)过程,即当一个空间不再被用于特定的仪式功能时,其文化意义如何退化或被重新编码。本章特别关注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古老的实践如何被“化装”成迎合旅游需求的新仪式,以及社区如何抵抗这种文化稀释的努力。 结语:走向“参与式文化地理学” 本书最终倡导一种“参与式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它要求研究者走出实验室和档案室,深入到活态的文化生产现场。区域文化的深度理解,植根于对物质证据的细致解读、对多重时间深度的尊重,以及对当代社区能动性的充分认可。通过这种整合的视角,文化遗产不再是静止的过去,而是持续塑造当代社会认同的动态资源。 目标读者群: 本书适合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文化地理学、遗产管理及相关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学者及关注地方文化保护的实践工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 元


  1943年生于重庆市,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博士,曾任东吴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兼主任、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共同教育委员会主委,现为国立清华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其着作有《谈历史话教学》、《简明中国历史》(与李孝悌合着)、《古代中国的图像长卷》,编着高中历史教科书多种。

图书目录

自序
导读1 罗振玉——昔日的基础教育 1
导读2 罗振玉——学术新貌 6
导读3 章太炎——历史故事是什么? 11
导读4 章太炎——汉文帝南面之术的思想背景 18
导读5 梁启超——〈治国学杂话〉24
导读6 梁启超——〈春秋载记‧序言〉35
导读7 梁启超——春秋时代的秦国 43
导读8 梁启超——从清代学术展望未来 51
导读9 齐如山——研究国剧 59
导读10 王国维——周制的意义 64
导读11 陈垣——云冈石窟寺之译经与刘孝标 70
导读12 徐炳昶——深远的思考与严谨的考订 76
导读13 陈寅恪——唐太宗与魏征,君臣之际顾难言哉 82
导读14 郭沫若——关于卜辞 88
导读15 郭沫若——文化起源与奴隶社会 94
导读16 汤用彤——开辟西域舆佛教 101
导读17 范文澜——厉行节俭政治的隋文帝 107
导读18 范文澜——五代的冯道 116
导读19 钱穆——先秦学术的脉络 124
导读20 钱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130
导读21 钱穆——西汉后期外戚用事的缘由 134
导读22 李济——考古学家的方法 139
导读23 徐复观——起死回生的一骂 144
导读24 郭廷以——〈曾国藩总制东南〉152
导读25 张荫麟——墨子的思想,理智的明灯 157
导读26 张荫麟——北宋变法舆王安石 163
导读27 刘子健——背海立国的南宋 169
导读28 何兆武——历史是科学吗? 174
导读29 何兆武——历史主义舆史论 179
导读30 汉密尔顿——修昔底德写史的目的 184
导读31 汉密尔顿——战斗前夜,旗舰上的谈话 189
导读32 汉密尔顿——悲剧是痛苦和欢乐的神秘混合体 194

图书序言

自序
  
  学生学习历史,不能只读教科书,还需要读些课外资料。阅读的重要,老师知道,家长知道,学生自己也知道。但是,读什么呢?大约八、九年前,与两位高中老师商谈,鑑于学生课业繁重,时间有限,不可能读整本的书,甚至单篇文章;再说,一本很好的书,一篇很好的文章,其精妙之处何在,学生读了也未必能够懂得。所以,选些现代史家论述的片段,写点说明,做点分析,作为课外阅读的资料,应该是可行之策。我陆续做了一些,在自己任教的大学通识课程班上,让同学试读,反应不恶。于是,越写越长,越写越深。回头看看,这样的小文,课堂以外,对历史有兴趣的朋友,也不妨抽空浏览,或许可以略尝历史知识的趣味。
  
  自己阅读近代学者的论着,觉得真是精彩,很想与人分享,写点这类文字,就是方法之一,其为偏狭的个人观点,也在所难免。所以,小文可说都是随手写来,未曾刻意安排,以致篇章之间不成系统,内容深浅更欠整齐,这是要向读者致歉的。最初的想法,无非是为课堂教学增添一点新材料,给学生学习提供一点新观念。前面的二十几篇曾放在「国立清华大学历史教学网」上,敬请指教;有一位南湖高中老师建议出书,也收到两件发自海崃彼岸的电邮,表示肯定与支持,并询问是否已经出版。
  
  感谢三民书局应允出版。我对最初的若干篇加以增补,以求体例不致相去太远,用了一些时间,也拖了不少时间。当编辑部小姐就着作权问题,告知必须取得着者或其后人的文字使用同意书,真是相当讶异。只不过是一小段文字,需要这么认真吗;何况,着作者的后人在哪里,真是寻觅无处啊。这么一犹豫,又拖了些时间。其实,对着作权的严格要求是需要的,大学者的后人是不难联络到的,只要请求拜託,必能得到好消息。我得到了所有着、译者或其后人的慨然惠允,真是衷心感激;在此谨向何兆武教授、葛海滨先生,以及汤一介教授、陈智超教授、陈流求女士、郭平英女士、郭倞闿先生、范作申女士、张李卉士、王忱女士,还有联经出版公司、台湾学生书局、北京三联书店的版权部门,敬致谢忱。联络过程中,得到大陆出版界耆宿沈昌文先生大力帮助,最为感谢;邓小南教授、白慕堂(Thomas Bartlett)教授、陈星灿教授,以及叶毅均同学的协助,也是十分感谢。
  
  我写了二十多篇时,在江西上饶的朱子学术研讨会上,认识了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的邱居里教授,我向她述及此一工作,深获鼓励;邱教授提出撰写的高见,帮我做了精细的校对,真是感谢不已。后来的几篇请何晓薇同学校对,也要致以谢忱。最后要向三民书局编辑小组致谢。

图书试读

梁启超——〈治国学杂话〉

民国初年,一位知识分子或者一位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国学素养,或者应该读过哪些国学方面的经典着作,是大家关心的事。由于大家关心,也就有人请大学者开列阅读书单,于是我们看见这位大学者列出这些必读的书,那位大学者又开出另外一些应读的书;此一情况今天看来,似乎有点难以理解。今天的大学生会请老师开些应读的书单吗?恐怕已经不多,开列「国学」方面的书单,更是匪夷所思。什么年代了,还要读国学吗?先把外文弄好,便于找个好工作,才是紧要的事吧。

为什么要读「国学」?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所理解,知道其特点何在,这就要对国学具有基本的了解,并且进一步加以研读了。梁启超(1873-1929)在清华任教时,为学生开了一份「国学」的书单,还附了一篇〈杂话〉。今天看来,书单似乎太难了,大概已经乏人问津,〈杂话〉尽管文章稍长,但说理透辟,而且处处流露真挚的情意,颇有一读的价值,我们就全文抄录于下:

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若只求讲堂上功课及格,便算完事,那么,你进学校,只是求文凭,并不是求学问。你的人格,先已不可问了。再者,此类人一定没有「自发」的能力,不特不能成为一个学者,亦断不能成为社会上治事领袖人才。

课外学问,自然不专指读书:如试验,如观察自然界……都是极好的。但读课外书,最少要算课外学问的主要部分。

一个人总要养成读书趣味。打算做专门学者,固然要如此。打算做事业家,也要如此。因为我们在工厂里在公司里在议院里,在……做完一天的工作出来之后,随时立刻可以得着愉快的伴侣,莫过于书籍,莫便于书籍。

但是将来这种愉快得着得不着,大概是在学校时代已经决定,因为必须养成读书习惯才能尝着读书趣味。人生一世的习惯,出了学校门限,已经铁铸成了。所以在学校中,不读课外书,以养成自己自动的读书习惯,这个人简直是自己剥夺自己终身的幸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自学历史:名家论述导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历史学习可以如此“有趣”且“有深度”!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历史知识虽然重要,但常常被束之高阁,显得遥不可及。这本书却巧妙地将那些看似高深的学术理论,转化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讨论。书中引用的几位学者的观点,各有千秋,但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让我们更接近历史的真相,或者说,更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视角下的历史”的解析。同一个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学者笔下,呈现出的面貌可能截然不同。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带我一一走进这些不同的“历史现场”,让我看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听到那些被压抑的声音。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比较,去碰撞出新的思考火花。不再是简单地接受“标准答案”,而是开始主动去追问“为什么会是这样?”、“有没有其他的可能?”。这种学习过程,让我感觉自己像一个侦探,在层层迷雾中寻找线索,最终拼凑出更完整的历史图景。即使我对某些学者的理论不完全认同,但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是如何论证的,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体验。

评分

这本书《自学历史:名家论述导读》,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张通往历史纵深的“地图”,它指引我看到那些我之前从未留意过的路径,并且鼓励我去探索。我一直以来对历史都抱有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总觉得历史事件之间缺乏一种连贯的内在逻辑。这本书恰恰解决了我的痛点。书中对于“历史的叙事建构”的分析,让我明白,我们所读到的历史,往往是经过某种方式被“讲”出来的。而不同的讲述者,会采用不同的方法,侧重不同的方面,从而形成不同的“历史故事”。书中收录的几位名家,他们就像是不同的“说书人”,用各自的智慧和洞察力,为我们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历史图景。我从中学会了如何去辨析不同论述的优劣,如何去整合它们,最终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这种学习过程,让我感觉到自己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而我,也成为了这场对话的参与者。

评分

《自学历史:名家论述导读》这本书,可以说是颠覆了我对于“历史学习”的固有观念。我过去常常觉得,学习历史就是背诵年代、人物、事件,然后去理解事件的因果关系。但这本书完全跳出了这个框架,它更多地关注的是“如何去认识和理解历史”这个过程本身。书中的几位名家,他们的论述风格、研究取向各有不同,但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史料解读的多元性”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历史,其实是经过筛选、加工甚至建构的。这本书教会我,要警惕单一的叙事,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个历史事实,并且要理解不同史料背后的立场和局限性。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让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火眼金睛的读者,能够穿透表象,看到更深层的历史肌理。这种学习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因为我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而是能够主动去构建和理解历史的思考者。

评分

这本《自学历史:名家论述导读》真是翻开了我认识历史的新篇章!我一直以来对历史都抱持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被动接受,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市面上的历史读物也汗牛充栋,然而真正能让我沉浸其中、引人深思的却不多。直到遇见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历史的学习可以如此主动、如此多元。它不像枯燥的教科书,也不是只讲故事的野史,而是从更宏观、更具批判性的角度,引导读者去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与脉络。书中收录的几位名家论述,每一位都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有些观点甚至颠覆了我过往的认知,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如何阅读历史”的探讨,它教会我不仅仅是记住时间、人物和事件,更重要的是理解不同历史学家是如何构建他们的论述,他们的史料来源、研究方法以及潜在的立场。这种对“如何做历史”的训练,远比单纯的学习“历史是什么”来得重要,它赋予了我一种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真正参与到历史的对话之中。我甚至开始尝试去寻找这些名家原著的片段,或是他们引用的其他史料,这种“寻根究底”的乐趣,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意外惊喜。

评分

坦白说,起初我购买《自学历史:名家论述导读》时,并没有抱持太高的期待,只是觉得这个书名听起来挺“实用”的,希望能借此提升一下自己的历史素养。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超我的想象。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普及读物,也不是一本罗列名家观点的论文集,而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工具书”,而且是那种让你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下去的工具书。书中对于“如何理解历史的动力”的分析,让我茅塞顿开。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历史事件的结果,却忽略了驱动这些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这本书通过对不同名家论述的解读,帮助我揭示了那些隐藏在事件表象之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历史必然”的论调,而是开始理解历史是由无数个“可能”交织而成的,而这些“可能”又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这种理解,让我对历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感,同时也让我对当下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