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鸿林读黄宗羲:《明儒学案》讲稿

朱鸿林读黄宗羲:《明儒学案》讲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黄宗羲
  • 明儒学案
  • 朱鸿林
  • 学术讲稿
  • 明代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学术研究
  • 讲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明儒学案》是公认的「国学必读之书」。书中梳理两百多位明代儒学家的学术师承、思想流派、代表论着等,黄宗羲所作之儒学家传记与学术评论更是点睛之笔。

  本书作者朱鸿林精要介绍《明儒学案》的成书年代、版本流传、内容结构、选材标准与主旨立意等,选取《发凡》、《序》与《曹端学案》三个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启发读者为学做人应「反求诸心」,成就「自得之学」。

  经典閲读的第一个要求是SlowDown。

  许多历史悠久的欧美文理学院之所以今天仍然要求学生必修古希腊文和拉丁文,并不是旨在把所有学生培养成古典学家,而是希望通过学习这些并无实用性的古典语言让学生慢下来,静下来,从而成为能自由思考的自由人。──甘阳《「经典通识讲稿」总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朱鸿林


  现任香港理工大学邝美云文化及艺术励学教授席教授、中国文化讲座教授暨香港孔子学院院长。曾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系研究员、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明史及中国近世思想文化史、宋明理学。着有《明儒学案点校释误》《明人着作与生平发微》《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等书及中英文学术论文七十多篇,编着《明太祖的治国理念及其实践》,点校整理唐伯元《醉经楼集》等书。

  黄宗羲,字太沖,号梨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图书目录

讲稿
第一讲简介‧发凡‧序3
第二讲曹端学案69

文本
明儒学案发凡127
黄梨洲先生原序131
明儒学案序135
曹端学案139

附录
建议閲读书目151
慢下来,静下来(总序)甘阳153
中国文化论坛简介157
中国文化论坛理事会构成16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讲稿

本讲稿根据朱鸿林先生在2008年中国文化论坛「第二届文化素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上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

第一讲
简介‧发凡‧序


大家下午好。我们这个讲习班,诸位的学术背景不尽相同,求学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我想要面面周全,照顾到每一位,恐怕难度相当大,我只能够努力而已。不过我想,我们今天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透过对经典文本的閲读,进一步了解传统的中国文化,有了这个共同目标,大家应该会有一些听讲的耐心和兴趣。昨天晚上有同仁吿诉我,説朱先生两讲好像比较困难,同学们已经有这样的反应。如果真是困难,现在也避不开了,我们只能努力以赴。常言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不对?

这样吧,我讲一个小小的故事来开始今天的讲习好了。就拿我的普通话来説吧,我的普通话很不普通,是吗?你不会听不懂,不过你可能会感觉到在词汇的运用、句法的表达、説话的腔调上等等,和你平常听到的普通话时有不同。这其实是有原因的。我在香港出生长大,在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唸小学、唸中学基本上是没有説国语这回事的。打从第一天上学,我讲的就是广东话,应该説是广州话。普通话我没有受过正规训练,都是从收音机里听来的,而主要还是在外国留学的时候,开始碰到大陆来的同学,碰到台湾来的同学,你难道要他来和你讲广州话吗?只好勇敢一点,多用普通话跟他们讲,讲讲讲,讲到今天这个样子,还可以吧!我的意思就是,《明儒学案》的文本可能是比较难,但是只要你有兴趣,听讲之后,自己也看看,也想想,遇到生字翻翻词典,不能一看就懂的文句深思一下,总有一天会变得不太困难。今天我的责任就是,既然大家对于我要讲的预感到有困难,我就把这困难减到最低。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还想就今天这个讲习班的意义多説几句,因为这和我要传达的意思有关,也跟我设计本讲的理念有关。我们这个班叫作「文化素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我认为重点应该落在「讲习」这两个字上。大家要留意,「讲习」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而且代表着一个很高的要求。所谓「讲习」,就是不单要「讲」,而且要「习」,「习」就是付诸实行的意思。相对地讲,「习」比「讲」更加重要,因为只有当你「习」了之后,「讲习」才会成为一个完满的整体。我们讲习经典,理想的状况是,讲论之后,能够对讲论所得加以应用,付诸行动,犹如《论语》所説的「学而时习之」。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了學術探究的魅力。朱鴻林教授,一個響亮的名字,再配上黃宗羲的《明儒學案》,這兩者結合,預示著一場思想的盛宴。我一直對明代士人那種在政治動盪中依然堅守學術理想的精神感到非常敬佩。《明儒學案》作為一部記錄明代學術流派和人物的巨著,內容浩瀚,脈絡複雜,對於一般讀者來說,深入理解確實不易。朱教授的講稿,我相信能成為我們進入這個思想世界的最佳導航。他如何梳理不同學派的淵源與分歧?如何在眾多的人物中,提煉出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思想火花?我特別期待他對於那些較為冷門但極具潛力的學者的介紹,以及他如何看待明代學術思想的繼承與轉折。相信透過他的講解,我們能夠對明代儒學有一個更為全面、深入的認識。

评分

這次拿到這本書,讓我感覺像是收到了一份珍貴的學術禮物。朱鴻林教授的名字,對於關心學術發展的讀者來說,絕對是品質的保證。《明儒學案》這本書,我之前接觸過一些片段,深感其學術價值,但總覺得自己對其理解不夠透徹。現在有了朱教授的講稿,就像有了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可以帶領我們穿越那龐雜的學術迷宮。我特別好奇,朱教授在解讀黃宗羲的學案時,是否會加入一些他個人的研究心得,或者提出一些獨到的觀點?他如何看待明代士人在面對道德抉擇和政治困境時的思想掙扎?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議題。在現代社會,我們同樣面臨著諸多挑戰,重讀明代士人的思想,或許能幫助我們找到面對困境的智慧和力量。

评分

作為一個對台灣本土歷史研究稍有涉獵的讀者,我總是對歷史人物的「在地化」解讀特別感興趣。朱鴻林教授在學術界享有盛譽,他的講稿不僅僅是對《明儒學案》的學術梳理,更可能蘊含著他對台灣社會脈絡、文化傳承的深層思考。黃宗羲作為明末清初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學術思想在傳播過程中,必定與不同地域的文化產生了互動與影響。我很好奇,朱教授在解讀《明儒學案》時,是否會將台灣的歷史經驗納入考量,或者從台灣讀者的視角出發,為我們揭示出一些《明儒學案》中容易被忽略的面向?例如,明代士人的家國情懷、士人與政治的關係,在台灣不同的歷史時期,是如何被理解和實踐的?這樣的解讀,對於我們理解台灣自身歷史的發展,以及如何在當代尋找自身文化的根源,都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出版,對於所有對中國思想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朱鴻林教授在學術界早已是備受尊敬的學者,而黃宗羲的《明儒學案》則是研究明代思想不可或缺的經典。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時代,必須先理解其思想。明代是一個充滿變革與衝突的時代,士人的思想也在不斷演變和碰撞。朱教授的講稿,想必能夠為我們清晰地呈現出這一複雜的圖景。我期待他能夠深入淺出地分析不同學派的核心論點,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透過他的講解,能夠感受到明代士人那種對真理的追求,對社會的責任感,以及他們在逆境中展現出的堅韌精神。這對於我們在當代社會,如何堅守自己的學術理想,如何貢獻於社會,都將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非常吸引人,沉穩的色調搭配著朱鴻林教授的名字,讓人立刻聯想到學術的厚重感。黃宗羲的《明儒學案》本身就是一部極具分量的思想史著作,能夠讀到朱教授以現代視角深入淺出的講解,實在是求之不得的機遇。我一直對明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感到好奇,他們在面對時代變遷、黨爭不斷的複雜局勢下,是如何思考人生、國家與學問的。朱教授的學術功底深厚,他的講稿想必能為我們梳理出那錯綜複雜的學術脈絡,並且在不同學派的爭鳴中,點出其核心思想的異同與演變。尤其是在當代社會,許多價值觀念受到衝擊,重讀明代士人的精神追求,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讓我們重新審視何謂真正的學問,何謂有意義的人生。我很期待能從中窺見朱教授對《明儒學案》的獨到見解,以及他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思想與現代的脈動連結起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