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独处: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强纳森‧法兰岑的社会凝视

如何独处: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强纳森‧法兰岑的社会凝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强纳森.法兰岑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
  • 美国文学
  • 当代文学
  • 小说
  • 社会学
  • 孤独
  • 文化研究
  • 法兰岑
  • 阅读
  • 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世界颂赞的成功你不擅长,当心底沸腾的声音与多数人不同, 当挚爱与信念就要失去,你逃离的地方这辈子只能逃离—— 如何思考自己与群体间的距离? 如何勇敢,相信手中微小却独特的力量! 收录法兰岑惊艳美国文坛之作〈自寻烦恼?〉 吴明益教授 专文解析 二十世纪以来,24小时发声的大众媒体、无远弗届的网际网路,逐渐无缝渗透所有人的思考路径、影响大家的生活选择,让大家自动变成「一样」,社会在失去活力,个人在失去独立思考的胆识与力量。 这14篇文章,是法兰岑打击流俗、展现「异议」的声音,是他挥别愤怒与恐惧的纪录, 更是他对人生境遇、对社会谬象掷地有声的反思与见解。 被《时代》杂志誉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的强纳森‧法兰岑, 再一次展现文学家凝视社会的睿智眼光。 「对我来说,任何单一事件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全书文章共同关注的潜在议题: 在喧闹嘈杂、五光十色的大众文化中,如何维持独特性和多样性——如何独处的问题。」(法兰岑) 1996年,法兰岑在收纳许多美国进步人士洞见的《哈泼》(Harper's)杂志上,发表一篇题为〈偶然作梦——在影像世纪还写小说的一个原因〉的文章,引起各方瞩目。在这篇长文中,法兰岑谈及「影像」(电视画面、网路)全面攻佔人们接收世界讯息、与社会互动,甚至了解自己的管道,如何令他困惑、忧心。他自己也一度忧郁地变成瘫在电视前的马铃薯,第三本小说《修正》因而难产。在那段时间里,他提不起劲写作、打不起精神阅读,注意力被视觉画面绑架,纯文字阅读不再能引起他的动力(从小到大,他一直透过阅读了解世界与人生透过阅读找回自己)。 但失去文字的生活让人失去与自己对话的能力。沙发上的马铃薯不断接收着过眼云烟式的资讯,心灵却益发感觉空虚。在失去读者身份的痛苦与失去作者身份的痛苦交炽下,他恐惧、愤怒,充满困惑,同时却知道畅销书作家哀叹文化已死只是自掘坟墓。最后,他从众多矛盾挣扎中看到自己的路,也打开读者思维的迷雾。 写作和阅读,都要透过「独处」来完成。在独处中我们得到安慰、看到幽默、体会自身情感的悲喜流动,想像文字建构出的画面,思考那些「无用之用、实为大用」的事,沉淀了关于安顿自我、连结群己,甚至看待人生的种种。这些都需要专注,需要独处。 收在这本书中的文章,还包括:提到「隐私」都高唿捍卫的多数人,真分得清何者为侵犯、何者是假捍卫之名而进行的侵犯吗?「邮政系统」失灵意味着人我情感连结的失灵,新科技如何不能取代。在「香菸」这个集个人健康与国家健康于一体的议题里,国家健康似乎比个人健康更濒临危殆。「联邦监狱」,究竟是对罪犯的囚禁,还是政治魔爪的延伸?为推广文化商品而做的宣传,我们可曾看到它实际上悖离文化的一面?至少有三篇文章从不同面向谈他做为一个小说写作者和读者,对文学小说的观点与思辨。以及,法兰岑与父亲、失智父亲与其大脑之间,想靠近却不能靠近,想割离又不能割离的复杂心情。 本书正式出版于《修正》之后,但书中文章多半写成于《修正》之前,再过七年,《自由》问世。我们得见一位社会小说家、一个知识份子不轻易随俗、不断自我诘问,历经挣扎与成长,挥别忧郁恐惧,臻至温暖的过程。 好评推荐 ‧与书名《如何独处》相反的是,读者完全不会感到孤独……这本文集凸显了法兰岑的优雅、敏锐,以及身为散文家的胆识,他富有才智又迷人的自我觉察力,就跟唐‧德里罗一样杰出。——《纽约时报》 ‧为什么要独处?为了体会阅读的愉悦,就像读这本书一样。——《娱乐週刊》 ‧法兰岑以不下于他在小说里展现的热情批评了后现代美国的疏离效应……鞭辟入里,针针见血……这些文章给了我们绝佳的理由关掉电视、夜里独坐、沉浸思绪之中。──《Time out》杂志纽约版 ‧本书重新展现小说家参与社会评论的权力。而让法兰岑挥洒出兼具冷静与激昂论述的,不是犯罪学、神经医学、邮政科学等知识,是小说家对内在混乱结构的广泛关注。——《纽约时报书评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美国文学史与社会变迁的深度研究著作的简介,该书着重探讨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一世纪初,几位关键美国小说家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对不断演变的美国社会进行细致入微的审视与批判。 《静默的见证者:美国小说中的时代肖像与社会结构》 本书聚焦于解析二十世纪后半叶至今,美国文学如何作为一面复杂的镜子,折射出国家在政治、文化、身份认同及经济结构上的深刻转型。 本书摒弃对单一作家或流派的简单罗列,转而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用以考察数位极具影响力的美国小说家,他们如何通过其叙事策略、人物塑造和主题选择,构筑起对“美国经验”的多元化解读。 我们将深入探讨文学文本如何承载历史的重量,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的全球化浪潮、技术进步对人际关系的重塑、以及美国社会内部持续存在的阶级、种族与性别张力。本书的分析维度在于挖掘这些作家笔下作品的“社会凝视”——即他们如何不仅是描绘社会现象,更是主动地参与到对这些现象的结构性诊断之中。 第一部分:破碎的共同体与疏离的个体 本部分着重考察后现代思潮与消费主义文化对美国社会肌理的侵蚀。自七十年代以来,公共领域的衰落与私人领域的过度膨胀成为文学主题的核心。我们分析了那些描绘都市边缘、郊区异化以及中产阶级精神空虚的作品。这些作家不再沉迷于传统的“美国梦”叙事,而是转而关注其瓦解的过程。 空间与隔离: 深入研究“地理政治学”如何影响叙事。从美国中西部工业区的衰败到东西海岸光鲜外表下的焦虑,探讨小说空间如何成为社会阶层固化的具象体现。例如,对那些被遗忘或被系统性排斥的社区的细致描绘,揭示了地理位置在决定个人命运中的隐秘作用。 家庭结构的回响: 考察家庭叙事在当代文学中的变化。从传统的父权结构瓦解,到新型家庭模式的出现与挣扎,分析小说如何捕捉到代际冲突加剧,以及在高速变迁的社会中,情感纽带如何变得脆弱且充满变数。 第二部分:身份的重构与“在场”的困境 本书的第二核心议题是身份政治的崛起及其在文学中的复杂呈现。随着民权运动的余波与全球化对本土认同的冲击,美国社会进入了一个身份认同日益碎片化、政治化的阶段。本书分析了小说家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 种族与边缘化: 探讨非裔美国作家、拉丁裔作家以及亚裔美国作家如何挑战既有的白人中心主义叙事范式。重点分析他们如何运用独特的语言和视角,重写美国历史中的权力关系,并将个体经验置于更广阔的系统性压迫背景之下。这不仅仅是关于“少数族裔”的故事,而是关于“多数”如何定义“少数”及其带来的文化后果。 性别与性向的解放与束缚: 分析女性主义思潮和性少数群体的能见度提升,如何被文学所吸收和批判。探讨作品中对父权制残余的解构,以及在个人自由追求与社会规范之间,人物所承受的内在与外在的张力。书中细致考察了那些挑战传统性别二元对立的叙事实验。 第三部分:技术、媒体与现实的界限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与全球媒体的爆炸式发展,彻底改变了美国人感知世界的方式。本书将技术视为一种新的社会塑造力量,而非仅仅是背景道具。 信息茧房与公众话语: 考察小说家如何捕捉到“后真相时代”的先兆。当媒体景观日益饱和,真实性本身成为可疑对象时,小说家们如何通过反讽、戏仿或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去定位和质疑权力的信息传播机制。我们探讨了监控资本主义对个体主体性的潜在威胁。 全球化下的美国叙事: 分析美国小说如何回应跨国资本流动、移民潮和文化输出。那些描写海外生活或跨文化冲突的作品,揭示了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自我认知与外界对其看法的巨大落差。这些作品不再将美国视为世界的中心,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更不确定的地缘政治网络中进行审视。 结论:文学作为社会批判的永恒工具 本书最后总结道,尽管文学形式和焦点随时代更迭,但真正伟大的美国小说家始终扮演着“不合时宜的良心”角色。他们强迫读者直面那些被政治口号或商业宣传所掩盖的社会结构性弊端。 《静默的见证者》旨在提供一种细致入微的文学社会学分析,它证明了小说并非仅仅是娱乐或个人回忆录,而是理解美国社会复杂性、认识我们自身所处时代的关键智识工具。本书对当代美国文学的阅读,是对我们自身社会结构的一次深刻校准与再评估。读者将从中获得一套审视当代美国文化、政治和社会景观的有力理论工具。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强纳森‧法兰岑(Johnathan Franzen)


  1959年生,美国小说家、散文作家,《纽约客》撰稿人。1996年,37岁、已经出版过两本小说的法兰岑在《哈泼》(Harper's)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偶然作梦——在影像世纪还写小说的一个原因〉的随笔,表达其对文学现况的惋惜,引起众多瞩目。他的第三部小说《修正》(2001)出版后好评如潮,法兰岑凭此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及2002年美国普利兹奖提名。2010年8月底出版第四本小说《自由》,登上《时代》(Time)杂志封面,被誉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母亲是美国人,父亲是瑞典人。在圣路易度过童年,1981年从斯沃思莫学院(Swarthmore College)毕业,主修德文。1979-1980年,通过韦恩州立大学设立的「去慕尼克读大三」合作项目,曾到德国留学。1981-1982年,获欧布莱特奖学金在柏林自由大学学习,因此会说一口流利的德语。创作第一部小说期间,曾在哈佛大学地震实验室打工。

  得奖纪录
  ・2010《时代》杂志百大人物、John Gardoner小说奖,入围国家书评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2002 普立兹奖决选名单入围(Pulitzer Prize finalist)
  ・2002 国际笔会/福克纳奖决选名单入围(PEN/Faulkner Award finalist)
  ・2001 美国国家书卷奖得主(National Book Award)
  ・2001《纽约时报》年度最佳书籍(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1988 怀丁作家奖(Whiting Writer's Award)
  ・1996 入选Granta杂志最佳美国青年小说家(Granta's Best Of Young American Novelists)
  
译者简介

洪世民


  六年级生,外文系毕,现为专职翻译,译作涵盖各领域,包括《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告别施舍》、《独居时代》等非文学书籍,以及《应该相信谁》、《浮生》、《灵魂的代价》等小说。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贯穿这本书的一句话


  我耗时多年的第三本小说《修正》,出版于世界贸易中心崩塌的前一週。那似乎是我和商业都该默不作声的时候——套用尼克‧卡罗威的话,那是「我只想让世界上所有人都身穿军装,在道德上永远保持立正的姿态。」的时刻。但公事还是得公办。大难过后不到四十八小时,我又开始受访了。

  访问我的人对他们称之为「那篇《哈泼》上的文章」特别感兴趣(没有人用原标题「偶然作梦」)。採访者大多这样开场:「在你一九九六年那篇《哈泼》上的文章中,你保证第三本书会是一部大型社会小说,攻击主流文化并振兴美国文学,你认为《修正》实践了这个诺言吗?」我对后继每一位採访者都这么解释:我在那篇文章里对我的第三本小说只字未提,「保证」这个说法完全是空穴来风,是《纽约时报週日杂志》某个编辑或标题撰写者杜撰的;事实上,我非但没有承诺要写一本针砭主流的大型社会小说,反倒把那篇文章当成声明放弃种种企图的机会。因为多数採访者并没有读过那篇文章,极少数读过的人又似乎对它有误解,于是我便愈来愈娴熟于简单扼要地反驳;当採访来到第一百或一百一十场,也就是十一月时,我已经研拟出一套小而美的说辞以正视听:「不,事实上,那篇《哈泼》上的文章是在讲我要放弃身为小说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学习写一本兼具趣味性与娱乐性的小说……」我不理解,也不只有一点委屈,文章中这么简单明白的意思竟没人看得懂。这些媒体人真是笨得彻底!

  十二月时,我决定整理出一本散文集,包括〈偶然作梦〉全文,并澄清我说过和没说过的话。但打开一九九六年四月号《哈泼》杂志时,我却看到一篇显然是我写的文章以五千字的抱怨开场,里头尖叫声之刺耳,逻辑之薄弱,连我都看不下去。五年前写了那篇文章后,今天的我竟然忘记自己曾是一个满肚子怒气、满脑子理论的人。我曾认为美国人爱看电视、不读亨利‧詹姆斯犹如世界末日令人忧心;也曾是那种理念狂热份子,深信世界若脱离了它独特的信仰(就我而言,是对文学的信仰),就表示我们活在末世。我曾认为美国政治经济是个庞大的阴谋集团,目标是阻挠我的艺术抱负、消灭文明所有令我愉快的物事,并在过程中强暴、谋害我们的星球。那篇《哈泼》上的文章前三分之一就是由这样的愤怒和绝望写成,在阐述理论时迸出的怨怼,自己现在看了都胆颤心惊。

  的确,一九九六年时,我是打算以那篇文章记录一位止步不前的小说家如何逃离愤怒思想的监牢。现在一部分的我想要重现它原本的面貌――我早期狂傲的见证,但恐怕大部分读者不会对这样的宣言感兴趣:

  在我看来清楚不过的是,若有哪位商业或政府要员相信书有未来,我们就不会眼睁睁看着华盛顿和华尔街疯狂地为一条资讯公路筹募五千亿美金,虽然拥护者嘴巴上在乎它对阅读造成的蹂躏(「你得习惯在萤幕上阅读」)但仍遮掩不了他们对这前景的无感。

  这只是一小段,诸如此类的篇幅很长,于是我行使了作者的权利,把那篇文章删去四分之一,彻底改写(也把标题改为「自寻烦恼?」)。虽然文章依旧长,但我想现在它读起来没那么累赘、费劲,也比较直截明确了。别的不提,我希望能够指着它说:「看,这论点简单明白,就像我之前说的。」

  这本文集中的其他文章,也跟《哈泼》那篇有着一样的效用。我打算让这本书(至少有一部分)成为我挥别愤怒和恐惧的纪录,转而接受、甚至颂扬我身为读者和写作者的身分。这不表示世界已经没那么多令人恼火和害怕的事。我们国家对石油的渴求,已经造就两个布希总统和一次丑恶的波斯湾战争,此刻眼看又要带领我们没入永无止境的中亚争端。虽然你以为不可能,但今日美国人对美国政府的质疑,远比一九九一年(主流媒体集体拥护武力外交政策)还少。当国会再次否决了放宽运动型休旅车的节能标准,电视广告上可见的是福特汽车总裁忧国忧民地高唿美国人绝不可接受「任何一种设限」来捍卫他们的产品。

  尽管每天都有那么多厚颜无耻新事件上演,我仍选择对书中其他文章做最小程度的修补。没有世界贸易中心,〈天下第一市〉读起来会不太一样;〈帝国卧室〉是在约翰‧艾许克洛夫带着他对个人自由的冷漠上台前定稿;炭疽热令美国邮政总局雪上加霜,一如〈信件里迷途〉所呈现的;欧普拉取消了我上她读书俱乐部受访的通告,让「菁英」这个形容词在好几篇文章里闪闪发亮。但对我来说,任何单一事件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全书文章共同关注的潜在议题:在喧闹嘈杂、五光十色的大众文化中,如何维持独特性和多样性——如何独处的问题。

导读

独处如何?


  年轻的时候我总是带着一本书寻找校园或城市里的「凹槽」,一个刚刚好能容纳我的忧郁和孤癖的所在。我并不喜欢在图书馆里看书,而喜欢一种介于可能被发现,又通常不会被发现的地点看书──比方说稍稍隔开人群的校园树林里。这并不是真正的忧郁与孤癖,而是渴望被询问,却又希望不被打扰的两难处境。我认为这便是「阅读」这种活动的独特性──在阅读中,你会有一段时间的独处过程,它不像看电影那么具有时间的独占强制,而是一个你一跨步,就可以回返这个世界的专属空间。

  后来我发现写作是另一种独处行为,在那个过程里没有人掌握到你脑袋里正在进行什么样的「创世纪」。但它最有意思的是,这个私密空间、独处时光或许有一天会公众化、公开化,如果你成功了,还会有一群人专门解剖那个世界的种种。文学确实是个难定义的东西,但它必然是一种心灵的传播模式。

  我一开始阅读美国举足轻重的中生代作家强纳森‧法兰岑时,以为他是一个擅长写「私家族小说」的作家。因为不论是成名作《修正》(二○○一)或是备受赞誉的《自由》(二○一○),都是从一个美国社会中的寻常家庭出发,而这个家庭,多多少少藏有法兰岑自己人生的影子。

  《修正》里的家庭产生偏移是父亲罹患了帕金森氏症,家族其中成员也各自在自己的人生境遇里挣扎,最终则在「最后一个全家团聚的圣诞节」重聚。在这个「自我修正」的相处过程中,他们各自领略了一些事,比方说「爱的方式并非靠近,而是保持距离」。

  《自由》写的则是明尼苏达州圣保罗柏格兰一家的成员,进而延伸到他们最亲近的朋友、恋人,横跨数十年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在这个「自由」被奉为最高精神也是口头禅的国度里,年纪渐长的法兰岑询问读者是否发现自由这个气球总是被绑在一条线上头。热爱赏鸟的法兰岑和主人翁渐渐理解,生命的自由展示的不是全然的自我,反而是自我的有限性。人有时候像在追求自由,实际上却是在「避免」全然地自由。我们被爱捆绑,也自愿被爱綑绑。

  法兰岑有一个罹患阿兹海默症的父亲,他也有并不顺利的婚姻,但这两部小说却没有像失败的「私家族小说」那样的沉溺于挖掘阴黯,在一个窄仄意识里挣扎的缺点,反而有一种恢宏、充满叹息却睿智的大气。读完《如何独处》以后我才知道法兰岑正借由他的小说展示了一个伟大的独处成果:他不只写出了一个美国家庭,他写出了美国。

  如果你打开这本法兰岑的散文《如何独处》,一开始你会被整本「书」的方向感到迷惑。法兰岑讨论小说、文学,写他父亲、母亲,也像庶民史家一样讨论美国的邮政史、菸草史、城市史。法兰岑的文字一如他的小说一样,简明、锐利,带着独特的幽默,以及无与伦比的知识性与联想力,但也让我担心,读者会不会可能对美国邮政史没有兴趣,而失去阅读一本能带你独处的好书的动力?

  法兰岑是在一个父母亲彼此是对方不快乐根源的家庭出生,加上失败的婚姻,可能因而让他拥有大量的独处时光。当然他也是一个嗜读,以写作做为出口的人,因此他的工作也是个独处的职业。相对的是,他生活在一个全球最高度资本主义、拥有世界最忙乱大都会的地方。

  在读第二遍时,我就发现那些层层叠叠的,乍看之下不连贯、不相干的主题,原来就像格雷安‧葛林(Henry Graham Greene)所说的,「人是不会改变的……就像那些棒棒糖,你吃到最后,还是看得到糖上布莱登的字样。这就是人性。」法兰岑递给我们的,就是一根印有「alone」字样的棒棒糖,不管他写的是邮票、电视,还是纽约,抑或是监狱。

  在这本书里,最启发我的是法兰岑分析此刻文学所面对的新世界的种种问题。这个时代因电子媒体的发达,「就像照相机拿木桩钉入肖像画的心脏,电视也杀死了实地报导社会的小说。」〔如楚门‧卡波提(Truman Garcia Capote)的《冷血》(In Cold Blood)〕严肃文学迅速地失去他们的读者,我们则每天在独处时光打开电视机,以至于失去了独处的机会。

  我们几个月里收到厚厚的信件里,只有一封是真的信,其它都是广告单了;我们接受了媒体浮光掠影式的世界,不再相信小说要带我们审视的意识之核;我们在城市里找不到一个独处的「凹槽」,有一天老去的时候或许还可能罹患一种记忆的疾病,「失去感受事情重复的大脑装备」,当我们弯腰闻玫瑰花香时,却不记得自己已经弯腰闻同一株玫瑰花闻了一整个早上。

  我们要如何在这样的世界里独处?

  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跟alone有关,独白、独处、孤独。这正是文学处理的人生里,最感艰难之事。面对这个考验的不只是美国人,也不只是美国作家。

  不久前英国《卫报》报导了瑞典文学院前任秘书长霍勒斯・恩达尔(Horace Engdahl)的谈话,恩达尔认为,「西方文学由于作家和创意写作课程受到资金补助,正在逐渐凋零中」。

  他的理由恰好与部分作家希望获得补助后来写作,或期待成为专业作家的思考方式不同,恩达尔认为,每个作家都靠补助来写作将「会让作家与社会脱节」,产生不健康的依赖。过去作家和一般人没有两样,为了生计他们可能是计程车司机、办事员、秘书,但这些自力更生的生活经验,对写作可能反而比上创意写作班来得有助益得多。

  身为诺贝尔奖评委的恩达尔对美国文学作家已久未获奖,也有他的一番看法。他说:「美国文学太过孤立和过于狭隘。他们翻译的作品不够多,而且实际上从不参与大型的文学对话⋯⋯这样的无知使他们被制约。」后来他进一步解释,自己的本意并非说美国作家缺乏价值,而是生命力萎缩。因为太少国外的作品翻译进入美国,因此「都将焦点放在本土(美国)的作家及英语文学上,就像身处在一个充满镜子的大厅里,映入眼帘的永远是美国自己的样貌。」

  我同意恩达尔部分的说法,过度依赖补助反而使文学活力萎缩,美国市场确实太少翻译非英文的作品,但我也怀疑他的看法。我比较相信的是法兰岑引述芙兰纳莉‧欧康纳(Flannery O'Connor)独断的评语:「最好的小说一定是地域性的。」我比较相信菲利普‧罗斯(Philip Milton Roth)在一九六一年所说的:「如果一个小说作者感觉他不真住在自己的国家(无论从生活、或他踏出家门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定是严重的职业障碍。」

  这正是法兰岑写作的关键语。他总是将个人经验镶嵌进美国社会这个巨大轮辐之中,找到一个深刻的轴心点。就像多年以来,精采美国作家诸如戈马克‧麦卡钖(Cormac McCarth)、唐‧德里罗(Don DeLillo)、菲利普‧罗斯、安妮‧普露(Edna Annie Proulx)、安‧泰勒(Anne Tyler)、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一样,那些并不是「孤立而狭隘」的作品,他们写的看似是俄亥俄州的美国、纽约的美国、明尼苏达的美国,事实上是一根根打印着人类心灵共相的棒棒糖。因此,并非美国人的读者如我们,也会像钟一样被敲打,发出让自己都为之震动的共鸣。

  在《时代》杂志对法兰岑的报导里提到:「过去十年,全球的小说都走向专精某个领域的写法:特写、缩影、微小世界。……小说转向追求离奇和独特,将题材深探到次文化中,倾听个别声音,接触特殊群体……」强纳森.法兰岑却不这么做,「他显然是『大论述』的信奉者,仍然想让小说包罗万象,描写美国人当下的生活方式。」

  这正是法兰岑式的写作,他自己说:「创新并不是开创一种新的、从未在地球上出现过的小说形式,而是关注当前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并以简单连贯的文字记录下来」,将现实以「透明、优美、拐弯抹角」的方式,融入小说之中。

  在本书那篇被登在《哈泼》杂志上,标题从〈偶然作梦〉改成〈自寻烦恼?〉的文章里,法兰岑引述了一位研究阅读行为的学者海斯所说的话。她说,写作或阅读,并不是真正的隔绝于世的独处,反而是「叫你不要孤立自己,也叫你不要听什么没有出路、没有存在意义之类的话。意义在于持续,在持久存在的重大冲突里。」这话讲的并不只是阅读,还是我们的人生处境,不是吗?

  所以,我忍不住对你发出邀请,此刻「独处如何」?就从你手上的这本法兰岑开始,就从关掉电视,重返心灵独处的阅读开始。

吴明益 国立东华大学华文系教授

图书试读

九○年代初期,我就跟小说的内部城市一样萎靡不振。我的第二本小说《强震》是个长篇复杂的故事,描述道德动盪世界里的一个中西部家庭,而这一次,我不再像《第二十七个城市》那样,用反讽和轻描淡写来掩盖我的炸弹,反而直接靠修辞扔出瓶装汽油弹。但结果如出一辙:又是一张全是A和B的成绩单,只不过给分的是书评而非老师(年纪还小时,我既渴望老师的认同,又不以此为满足),不错的收入和不恰当的沉默。在此同时,妻子和我在费城复合。我们花了两年绕了三个时区,试着找寻一个舒适宜人、花费不高、不会让我们觉得彼此像陌生人的地方。最后,经过深思熟虑、彻底研议,我们在另一个萧条的城市租了一个太贵的住家。而我们持续凄惨的状态似乎毫无疑问地证明,这世上没有地方适合小说写作者居住。

在费城,我开始做无谓的计算,把我前一年读过的书籍册数,乘以合理预期我还会活着的年数,那三位数的相乘结果似乎暗示着死亡还没那么近(虽然这未必令人兴奋),反倒凸显了阅读的慢工细活,与现代生活运动机能亢进之间的不协调。忽然间,我那些曾经爱阅读的朋友彷彿都不再阅读,而且毫无歉疚。我问一个以往主修英文的年轻朋友最近在读什么书,她回答:「你是说线性阅读吗?比如从头到尾读一本书?」

文学与商业市场之间,从来没有流失过这么多的爱。消费经济喜爱能以高价卖出、损耗迅速或能经常改良、且每次改良都能增添些许实用性的商品。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永居新品宝座的不仅是品质较差的商品,还是名不符实的商品。文学经典作品价格不贵,可无限次重复使用,最糟的是无法改良。

用户评价

评分

《如何独处: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强纳森‧法兰岑的社会凝视》这个书名,如同一束锐利的探照灯,直射向法兰岑作品的核心。强纳森‧法兰岑,在我心中,早已是当代美国文学的标杆人物,他的叙事如同洪流,裹挟着时代的气息,而他的洞察,则如同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社会的肌理。书名中的“独处”,让我立刻联想到他小说中那些在纷繁关系中却又倍感孤寂的角色,他们似乎被无形的网所笼罩,渴望挣脱,却又深陷其中。而“社会凝视”,更是点明了他作品的另一重维度——他对整个美国社会,从家庭的纽带到环境的危机,从消费主义的泛滥到科技的侵蚀,都充满了敏锐而深刻的观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法兰岑是如何通过他独有的叙事方式,将这些宏观的社会议题,转化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他是否会深入分析他那些经典作品,比如《纠正》、《自由》,是如何体现他对“独处”的理解,以及他对“社会凝视”的批判?这本书,我认为,不仅仅是对法兰岑文学成就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一次关于我们现代人如何在日益嘈杂的世界中,寻找内心安宁和独立思考空间的深刻对话,我十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如何独处: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强纳森‧法兰岑的社会凝视》,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于现代生活的一种普遍焦虑。强纳森‧法兰岑,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位小说家,他更像是一位时代的先知,一位用文字雕刻时代肌理的艺术家。我一直着迷于他作品中那种磅礴的气势,以及他对社会症结的精准把握。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人际关系极度扁平化的时代,“独处”似乎成了一种奢侈,一种我们渴望却又难以实现的境地。而法兰岑,我相信,正是那个能够深刻理解并描绘这种困境的作家。这本书,将从“社会凝视”这个角度,来剖析法兰岑的作品,这让我感到格外兴奋。我期待着,它能带领我进入法兰岑的文学世界,去理解他如何通过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去揭示出我们社会深层的分裂与疏离。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法兰岑笔下的那些人物,他们是如何在物质主义的洪流中挣扎,如何在科技的便利中迷失,如何在亲密关系中感到隔阂。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法兰岑作品的解读,更是一次对我们自身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它将帮助我,甚至所有读者,去思考,在无处不在的“社会凝视”下,我们如何才能找回属于自己的“独处”空间,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独立。

评分

当我看到《如何独处: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强纳森‧法兰岑的社会凝视》这本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法兰岑那些充满力量的文字,以及他那双洞察一切的眼睛。法兰岑的作品,我总是觉得,他不仅仅是在讲故事,他更是在用他的笔,为这个时代的人物肖像画,而且是那种极其写实,甚至带点冷峻的肖像。书名中的“独处”二字,与他作品中那些被家庭、社会、科技所裹挟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非常好奇,他究竟是如何在“独处”与“社会”之间找到文学的切入点的。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剖析法兰岑的创作理念,他的社会批判视角,以及他笔下的人物如何在这种“社会凝视”下,尝试寻求某种意义上的“独处”,哪怕只是一瞬的平静。我一直对法兰岑在处理家庭、伦理、环保这些宏大议题时所展现出的细腻情感和深刻见解感到惊叹,他总能用最平实的语言,触及最深刻的痛点。这本书,我期望它能为我揭示,法兰岑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社会议题,巧妙地融入到他那些充满张力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中,让我们在阅读的沉浸中,不知不觉地进行着自我审视。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位作家的解读,更是一次关于我们自身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生存的深刻探讨,我非常期待。

评分

拿到《如何独处: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强纳森‧法兰岑的社会凝视》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法兰岑作品中那些庞大而复杂的家庭图景,以及他笔下人物在现代社会中的种种挣扎。强纳森‧法兰岑,这位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在世小说家”之一,其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一直令我着迷。书名中的“独处”,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孤身一人,更是指在高度互联的社会中,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和情感的完整性。而“社会凝视”,则恰恰是法兰岑作品中最具力量的部分,他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剖析着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家庭伦理的崩解到环保问题的紧迫,从科技的异化到人性的脆弱,无不触及。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法兰岑的文学世界,去理解他如何将这些宏大的社会议题,巧妙地编织进他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故事中。他是否会探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独处”的可能性有多大?他又如何通过他那些复杂而真实的人物,来呈现这种“社会凝视”所带来的压迫感?这本书,我坚信,将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法兰岑作品的方式,同时,也可能引发我对自身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

评分

《如何独处: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强纳森‧法兰岑的社会凝视》这个书名,无疑是对法兰岑文学世界的一次精准概括。强纳森‧法兰岑,在我心目中,早已是当代美国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总是像一面放大镜,将美国社会的光谱,从最耀眼的金碧辉煌到最阴暗的角落,都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书名中的“独处”,让我联想到他笔下那些在亲密关系、家庭纽带中却又倍感孤独的人物,他们似乎被无形的网所束缚,渴望挣脱,却又深陷其中。而“社会凝视”,则点明了他作品的核心价值——他对整个美国社会,从家庭结构到政治思潮,从消费文化到科技侵蚀,无不充满了敏锐而深刻的观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法兰岑是如何通过他独有的叙事方式,将这些宏观的社会议题,转化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他是否会深入分析他那些经典作品,比如《纠正》、《自由》,是如何体现他对“独处”的理解,以及他对“社会凝视”的批判?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解读法兰岑作品的理论书,更是一次关于我们现代人如何在日益嘈杂的世界中,寻找内心安宁和独立思考空间的深刻对话。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能够引发读者无限思考的书籍,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

评分

拿到《如何独处: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强纳森‧法兰岑的社会凝视》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设计所吸引,精炼的书名,内敛而富有深度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不凡的品味。强纳森‧法兰岑,这位以其宏大叙事和深刻洞察著称的美国作家,一直是我非常敬佩的对象。我尤其着迷于他对“美国梦”的解构,以及他对现代社会中个体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的描绘。书中“如何独处”这个概念,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指一个人在物理空间上的孤独,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疏离,一种在日益碎片化、互联互通却又极度孤立的时代中,如何保持自我独立思考和情感完整性的能力。而“社会凝视”,则恰恰揭示了法兰岑作品的核心,他总是能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将我们这个时代的弊病,从消费主义的泛滥到环境问题的严峻,再到人际关系的疏远,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法兰岑是如何在他的小说中,将这些宏观的社会议题,通过他那些生动立体的人物,通过他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一点一滴地渗透出来,让我们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在反思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这本书,我坚信,不仅仅是对法兰岑文学成就的梳理,更是一次对现代人存在状态的深刻追问,它会引领我,也或许会引领许多读者,重新审视“独处”的意义,以及在“社会凝视”下,如何保持清醒与独立。

评分

强纳森‧法兰岑,这个名字在文学界响亮得如同他笔下的那些宏大叙事。我一直对他的作品抱有极大的好奇,尤其是当得知有这样一本深入剖析他思想的作品问世时,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书名《如何独处: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强纳森‧法兰岑的社会凝视》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巧妙地将个体私密性的“独处”与宏观的“社会凝视”并置,引发了我对法兰岑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游走,如何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当代美国社会,以及他笔下的人物如何在物质主义、科技洪流和情感疏离中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的无限遐想。我脑海中浮现出他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长篇小说,那些复杂而真实的角色,他们挣扎于家庭、爱情、事业的泥沼,却又在不经意间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症候。这本书,我相信,不单单是对法兰岑文学创作的解读,更可能是一把钥匙,帮助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种种现象背后的逻辑,以及在喧嚣世界中,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独处”,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在空间。这不仅仅是对一位文学巨匠的致敬,更是一场关于个体与社会、内心与外界的深度对话,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给我如同一场思想盛宴般的体验,让我对法兰岑及其作品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一直以来,强纳森‧法兰岑的名字,都像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在当代美国文学的天空中。他的作品,总是以其宏大的视野、细腻的笔触,以及对现代社会症结的深刻剖析,而备受推崇。《如何独处: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强纳森‧法兰岑的社会凝视》这本书名,更是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它巧妙地将“独处”这一个体化的体验,与“社会凝视”这一宏观的社会视角相结合,这让我充满了好奇。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法兰岑小说文本的解读,更是一次深入探索他思想内核的旅程。法兰岑笔下的人物,总是那么真实,那么充满矛盾,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挣扎,在社会压力下喘息,似乎永远无法真正地“独处”。而他的“社会凝视”,又是如此犀利,他毫不留情地揭示出消费主义、科技滥用、环境危机等对现代社会造成的深刻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法兰岑是如何在他的作品中,将这些复杂的社会议题,转化为一个个令人难忘的人物故事。他是否会探讨,在高度互联的时代,真正的“独处”是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他又是如何通过笔下的角色,来回应这种“社会凝视”的?这本书,我相信,将不仅仅是让我更好地理解法兰岑,更会引导我,去思考我们自己在这个时代,如何才能找回内心的宁静与独立。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的书名,便被它那股浓郁的“知识分子”气息所吸引。法兰岑,这个名字对我而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小说家身份,他更像是一位敏锐的社会观察者,一位不畏挑战、勇于发声的公共知识分子。而《如何独处: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强纳森‧法兰岑的社会凝视》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他作品中最具吸引力的核心——他对现代社会细致入微的洞察,以及他如何将这种洞察融入到他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故事中。我一直很欣赏法兰岑那种不动声色的批判力,他不像某些评论家那样咄咄逼人,而是通过描绘人物的日常,通过他们看似琐碎的烦恼,不动声色地揭示出更深层的社会问题。他对科技、环保、家庭关系、个体焦虑等议题的关注,总是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这本书,我相信,将带领我深入法兰岑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那些辛辣而深刻的观察是如何形成的,他又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社会议题巧妙地编织进他那些庞大而精巧的小说结构中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书中是如何分析他那些经典作品,比如《纠正》、《自由》、《闯入者》等,是如何揭示出美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困境与挣扎的。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著作,它不仅能提升我作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深度,更能拓展我作为社会成员的认知边界。

评分

《如何独处: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强纳森‧法兰岑的社会凝视》这个书名,一出现就让我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法兰岑本人,站在喧嚣的世界之外,却又能将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强纳森‧法兰岑,对我而言,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小说家,他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观察者,一位用文字描绘时代心灵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总是能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直击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困惑。书名中的“独处”,这看似简单的一个词,却道出了许多人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普遍难题——在信息爆炸、人际关系极度社交化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保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和思考?而“社会凝视”,则点明了法兰岑作品的另一大特色,他对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细致入微的审视,从家庭的崩塌到环境的危机,从科技的进步到人性的弱点,他都毫不回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法兰岑是如何将这些宏观的社会议题,巧妙地融入到他那些情节跌宕、人物丰满的小说中。他是否会深入分析他那些经典作品,例如《纠正》、《自由》中的人物,他们是如何在“社会凝视”的压力下,努力寻找“独处”的可能性?这本书,我相信,将是一次深入探索法兰岑思想世界的绝佳机会,它将引领我,去思考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才能在保持与社会的连接的同时,又不失自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