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珠拾穗:清末民初基督新教圣经选辑(精装)

遗珠拾穗:清末民初基督新教圣经选辑(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清末民初
  • 基督教
  • 圣经
  • 选辑
  • 历史
  • 文化
  • 宗教
  • 精装
  • 珍本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清末民初基督新教的圣经部分翻译,辑有十诫、诗篇、雅歌,以及新约书卷。这些着作或以圣经回应时代变局,或以时代语言向非信徒阐述基督教信仰,其中许多部分尝试以中国传统诗词的手法翻译圣经,深具独创之文学特色。兹简介如下:

  第一部份收录和合本出版前的数种十诫翻译,例如较具影响力的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和米怜(William Milne, 1785–1822)的《神天圣书》(1823)、普鲁士传教士郭实腊(Karl F. A. Gützlaff, 1803–1851)的《旧遗诏书》(1846),又如美国圣公会传教士施约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 1831–1906)的浅文言旧约翻译(1913)等。除圣经十诫译文外,本书亦收录当时对于十诫的专文注释,如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Medhurst, 1796–1857)的《神天之十条诫註明》(1832),此书曾多次于马六甲、新加坡、上海等地再版,足见其在华人地区的广大影响。
  
  第二部份收录英国传教士湛约翰(John Chalmers, 1822–1899)的《中文韵律诗篇选辑》(1890)和鲍康宁(Frederick William Baller, 1852–1922)的《诗篇精意》(1908)。前者就其开创性意义而言,前所未有地以传统的楚辞体翻译旧约诗篇,为清初圣经翻译风潮注入一股清新的源流;后者亦重组了诗篇原文的节数与结构,以符应中国的律诗传统,在行文上则力求通达浅白,让广大的华人读者通过诗篇的信息,洞悉基督信仰的意义。

  第三部份收录许地山(1894–1941)的《雅歌新译》(1921)和陈梦家(1911–1966)的《歌中之歌》(1932)。前部着作的译者为民初文学大师,因而于译文中多採用民初新诗的格式和用语,其翻译特色可谓独树一帜。后者的译文期许以文学性眼光重新审视此篇希伯来情诗,因此特重此中希伯来民族关于情爱的象征修辞,以期盼读者从雅歌「诚实与简单的敍述」中,体会情爱的意义与价值。

  第四部份收录严复(1854–1921)《马可所传福音》(1908)与李启荣(Calvin Lee,生卒年不详)的《新译雅各书》(1928)。前者为民初翻译巨擘,其译本为基督新教中第一部由中国人翻译出版的圣经经卷,并于出版后广受传教士、本地教牧和中国学者的好评。后者则曾远赴美国、以色列等地学习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在此基础上,其译文贴近新约希腊文的语法结构、用词次序和编排,成就了基督新教第一部由中国圣经学者翻译并独立出版的圣经经卷。

  本书除了附有编者所撰写之全书导论以及对各部作品编写之简介外,亦为每部作品进行重新标点,辅以圣经经文、中国古籍之引文出处和难字难词之注解,期带领读者一窥清末民初圣经翻译之风貌。

  得奖纪录
  本书通过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评审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历史文献或文化研究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其内容,同时避开您提供的书名《遗珠拾穗:清末民初基督新教圣经选辑(精装)》所涉及的主题。 --- 沉寂的回响:近代中国思想转型期的士人、知识与文化变迁 (1890-1930) 作者: [此处可插入一个虚构的历史学家的名字,例如:陈景润] 出版社: [此处可插入一个虚构的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民国史料研究中心] 装帧: 精装/函套 页数: 约 850 页(含图版与索引) 定价: [此处可插入一个虚构的价格] ---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考察了 1890 年代至 1930 年代这一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动荡与重塑的关键历史时期。聚焦于士绅、知识分子阶层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思想脉络、文化适应与知识重构过程。研究摒弃了以往侧重于宏大政治叙事的传统,转而细致梳理了知识精英群体内部关于“中国性”、“现代化路径”、“传统如何延续”等核心议题的复杂辩论与日常实践。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 在民族危机与传统瓦解的双重压力下,传统知识分子如何“翻译”和吸收西方思潮,并将其内化为具有本土色彩的知识体系。这种“翻译”过程并非简单的接受或排斥,而是一场深刻的、充满张力的文化协商与身份重塑。 章节结构与核心议题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共二十章,辅以详尽的史料辨析与个案研究。 第一部分:旧学在黄昏中的挣扎与重塑 (1890-1905) 本部分聚焦于甲午战后至清末新政初期,以传统科举教育体系崩溃为背景,探讨士人阶层的身份焦虑与知识转向的初期阶段。 核心议题: 1. 科举废除的冲击波: 分析科举制度终结对地方士绅权力基础和知识认同的毁灭性影响。研究地方精英如何迅速转向“实业救国”和“新式教育”的尝试,以及这些尝试中对传统儒家伦理的取舍。 2. “格致”与“格物”的对接: 细致考察翻译运动初期,西方自然科学概念(如物理学、化学)被引入时,如何借用和改造中国古代的“格物致知”概念进行阐释。重点分析了早期教科书的编纂策略,揭示其在维护文化主体性方面的努力。 3. 地方性知识的抵抗与保留: 探讨在全国性变革浪潮中,地方士绅对乡土文化、宗族规范的维护努力。通过考察地方志的修订和民间义学的活动,揭示地方知识的韧性。 第二部分:留学生群体的“知识殖民”与身份认同 (1905-1916) 本部分重点关注自费及公派留日、留欧学生群体,他们携带新知归国后,如何成为新旧思想碰撞的最前沿。 核心议题: 1. 归国后的知识场域竞争: 分析留学生群体内部在政治哲学(如激进共和主义与温和君主立宪派的争论)、社会学(如杜尔凯姆与斯宾塞思想的本土化)等领域的细微分化。 2. “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早期冲突: 深入探讨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观念在早期白话文报刊和学术团体中的传播模式。研究为何“科学精神”在特定时期比纯粹的政治口号更能获得精英阶层的青睐。 3. 青年教师的权力构建: 通过对早期新式学堂教师的传记和教案分析,揭示他们如何利用新知识在地方社会中迅速崛起,并成为社会重塑的实践者。 第三部分:白话文运动与现代叙事的生成 (1915-1925) 本部分聚焦于新文化运动的核心议题——语言与文学的革命,探讨现代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语言媒介来构建新的国民叙事。 核心议题: 1. 从“雅言”到“国语”的推广困境: 研究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在推广白话文过程中,如何平衡对传统文言文的批判与实际应用中的必要继承。考察早期白话小说和剧本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接受度差异。 2. 西方文学范型的移植与变异: 详细分析易卜生、果戈理、屠格涅夫等作家的作品被引入后,如何被中国作家(如鲁迅、沈从文的早期作品)进行再创造,形成了具有强烈反思色彩的现代文学形态。 3. “国民性改造”的知识论基础: 审视知识分子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背后的理论依据,多援引自早期社会心理学和人种学理论,并辨析这些理论在本土应用中产生的偏差。 第四部分:地域知识分子的多重忠诚 (1920s 地方案例研究) 本部分采取微观史视角,选取江南、西南和北方特定城市作为案例,考察知识分子在中央权力真空期如何处理地方利益与国家认同。 核心议题: 1. 大学在战乱年代的“飞地”功能: 以几所著名学府(例如:一所位于四川的大学,一所位于江苏的大学)为例,考察其在军阀混战时期如何通过保留学术独立性来庇护知识生产,并维持与地方实力的微妙平衡。 2. 学术与政治的张力: 探讨学界对“国家主义”思潮兴起(如对五四理想的失望)的反思。分析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引入,如何与本土哲学思辨进行融合,形成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知识谱系。 3. 文化遗产的抢救与重估: 考察在社会动荡中,学者们如何致力于文物保护、古籍整理和地方史料的发掘,视之为建构现代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 第五部分:跨学科视野下的思想生态 本部分是对前述研究的综合与深化,探讨知识传播的非主流渠道,以及知识分子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渗透。 核心议题: 1. 医学、卫生与现代身体观的建立: 分析西医、公共卫生观念的推广如何重塑了中国人对疾病、生命与家庭结构的看法,以及这种观念与传统中医体系的互动。 2. 法律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考察民国时期新式法律体系的建立,及其在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引发的关于“人治”与“法治”、“家法”与“国法”的深刻辩论。 3. 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 研究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家庭教育、私塾或小型文化团体,将新思潮渗透到下一代,确保思想转型的长期性。 学术价值与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依据大量首次公开或长期被忽视的私人信札、日记、未刊印的手稿、早期学术刊物的内部通讯以及地方教育档案。研究方法上,融合了史学、文化人类学和知识分子史的交叉视角,强调文本细读与社会语境的紧密结合。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为细致、去浪漫化的近代中国知识图景,理解现代中国思想的复杂性,并非来自单一外部输入的简单线性结果,而是一系列复杂本土化、抵抗与再创造的艰辛历程。它为理解今日中国知识界的文化底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 --- (附:本书包含精美的时代照片、手稿拓片及知识谱系图表,并附有详尽的中文与英文注释。)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锦图


  香港沙田浸信会区牧、香港信义宗神学院兼任讲师、香港信义宗神学院神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教会史和中文圣经翻译。曾撰写及编辑多部着作,包括《戴德生与中国内地会(1852-1953)》(1998)、《圣言千载:圣经流传的故事》(2011),以及学术论文。

图书目录

总序…………………………………………… 周联华… iii
补序…………………………………………… 周联华… vi
编者序………………………………………… 蔡锦图… ix
缩略语………………………………………………………… xiv
导论:清末民初新教中文圣经拾穗………… 蔡锦图… xvi
参考文献……………………………………………………… xl
附表:基督新教中文圣经译本概览…………………………… li
基督新教与天主教经卷名称对照…………………………… liii
正体异体字对照表…………………………………………… lvi
编辑凡例……………………………………………………… lix

第一部和合本前新教中文圣经译本的十诫译文
马殊曼:圣经(1822,文言) ………………………… 13
马礼逊、米怜:神天圣书(1823,文言) …………… 15
附麦都思:神天之十条诫註明(1832) …………… 17
叔未士:上帝之命(1841,文言) …………………… 107
郭实腊:旧遗诏书(1846,文言) …………………… 111
高德:圣经旧遗诏出麦西传(1851,文言) ………… 113
委办本旧约全书(1854,文言) ……………………… 115
附十条圣诫(1879) ………………………………… 117
裨治文、克陛存:旧约全书(1863,文言) ………… 135
杨格非:出埃及记(1905,浅文言) ………………… 137
施约瑟:旧约全书(1913,浅文言) ………………… 139
真神十诫(1870?,官话) …………………………… 141
施约瑟:旧约圣经(1909,官话) …………………… 143
和合本:旧约全书(1919,文言) …………………… 145
和合本:旧约全书(1919,官话) …………………… 147

第二部诗篇
湛约翰:A Specimen of Chinese Metrical Psalms
(中文韵律诗篇选辑,1890) ……………… 157
鲍康宁:诗篇精意(1908) …………………………… 187

第三部雅歌
许地山:雅歌新译(1921) …………………………… 293
陈梦家:歌中之歌(1932) …………………………… 331

第四部新约书卷
严复:马可所传福音(1908) ………………………… 369
李启荣:新译雅各书(1928) ………………………… 382

图书序言

编者序

  本书搜集清末民初(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初)基督新教中文圣经翻译的部分成果,包括十诫、诗篇、雅歌,以及最早由中国学者翻译和出版的新约书卷,收录有关作品的全文、注释和序言。除了第一部的十诫经文(出埃及记二十章1–17 节)外,其他作品或是独立出版的圣经译述,或是载于基督教刊物的作品,由传教士、中国信徒或中国文学家翻译和改写。这些刊物并不是要取代在新教教会通行的中文圣经,而是或为了传道、介绍基督教信仰与文化,或以圣经回应时代
变局,从而以此形式向非信徒阐述基督教的信仰。

  西方基督新教的传统(尤其是十八世纪宣教热潮涌现之后)认为,圣经具有自我展现福音信仰的功能。当圣经在人面前展开,因着圣灵的工作,可以让人心开启,从而领受福音的信息,生命得到改变。所以,把圣经翻译为福音对象可以理解的语言,往往是传教士在传扬福音地区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由于圣经篇幅庞大(包括旧约三十九卷和新约二十七卷),极难在短时间内把它完全翻译成为当地语言,因此传教士会选择某些经卷(例如与耶稣生平有关的叙述,或能说明基督教信仰精义的经文),翻译成为单行本,方便派发和使用。影响所及,传教地区的信众也会视圣经的翻译,为他们阐述信仰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文圣经翻译的取向,一般会根据圣经公会或传教士群体商议确定的原则,按照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圣经原文的版本(部分辅以英语或其他欧洲语言的圣经为参考),採纳由西方教会所认同的翻译取向,并且顾及翻译的对象群体所需的原则。然而,部分圣经的翻译,并非仅以牧养和传教为要旨,而亦具有文学创作的意味。这些尝试大多是以中国文学的手法,把圣经翻译出来,以此使得中国人能认识、接纳,甚至欣赏圣经。

  当基督教信众日渐增多时,许多本地基督徒(尤其是受过教育的信众)也会自行翻译圣经。这样的尝试,在清末还未明显,但到了民国初年便日渐增加。最早由中国人翻译和出版的圣经完整单行本,就是本书所收录,分别由许地山(1894–1941)翻译的《雅歌新译》(1921)和李启荣(生卒不详)翻译的《新译雅各书》(1928)。许地山的《雅歌新译》刊载在民初的《生命》月刊中,而李启荣的《新译雅各书》则是笔者在十多年前于英国剑桥大学圣经公会图书馆(Bible Society’s Library)得阅,当时未见在学界有何讨论,于是有了一个把它出版的念头。这就是编写本书的肇因。

  本书的导言,浅探清末民初新教中文圣经的概况,以助理解书中所录或其他没有刊载的中文圣经。本书主要按所译圣经的类别,分为四部。在每一部的开首都附有一段简介以及相关的研究书目,略述有关作品的翻译和出版资料,协助读者进一步探讨。遗憾的是,由于所搜集的资料和个人学识有限,这些简介的撰写不平均,有些段落太短,有些却过长。这样的缺失,期望读者原谅。

  第一部整理和收录在和合本圣经出版之前,以清末通用语言(文言、浅文言或官话)翻译的十诫经文。这些译文主要是见于不同的圣经译本,也有独立书卷单行本。最早的十诫文言单行本,就是由伦敦传道会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以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的圣经译文为基础,辅以经文解述和应用,于一八二八年出版,以后多次修改书题、修订和重印,本书所载是一八三二年的版本。至于官话的十诫单行本,最早的是一八七○年代的一份单张〈真神十诫.救世要言.主祷文〉,本书节录了其中「真神十诫」的一段。由于中文圣经的翻译持续不断,十诫的经文也刊载于不同的圣经译本中,在本书中按次序列出。

  第二部选取了晚清的两名英国传教士以中国传统文学技巧翻译的诗篇,他们也分别参与过和合本深文言版本和官话版本的翻译计划:伦敦传道会湛约翰(John Chalmers, 1825–1899)的文言A Specimen of Chinese Metrical Psalms(《中文韵律诗篇选辑》,1890),以及中国内地会鲍康宁(Frederick William Baller, 1852–1922)的官话(国语)《诗篇精意》(1908)。这两部译本都不是对诗篇的直接翻译,而是以中国传统诗体的形式,把诗文重新整理,不一定严格按照希伯来文原诗的字数、用语或编排。湛约翰是採用中国传统楚辞的形式,鲍康宁则是用唐诗的格律模式,并不固守于希伯来诗体的句式。对于湛约翰这部诗篇译本,近年学界讨论较多,但有关鲍康宁译本却极少论述。鲍康宁的译本是香港信义宗神学院蔡定邦博士为笔者在比利时鲁汶大学(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图书馆复印而来,谨此致谢。

  最早的诗篇单行本,应是英国长老会传教士宾为霖(William C. Burns, 1815–1868)译的《旧约诗篇官话》附注释(1867)。我在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先后见过它的初版和再版(1870),遗憾的是,两次都没有机会复印它的全文,故此只可以在导论中略述。

  第三部是两部由中国文学家翻译的雅歌,包括许地山(1893–1941)的《雅歌新译》(1921)和陈梦家(1911–1966)的《歌中之歌》(1932)。许地山的作品是最早由中国文学家以白话文完整翻译的一卷圣经经文,见于《生命》月刊。而在十年后再有另一位文学家陈梦家翻译了相同的经文。他们两人都是基督徒,却用了不同的取向把雅歌整卷翻译,在中文圣经文学的探讨上别具价值。陈梦家的这部译本,其复印本是由斯洛伐克汉学家高利克(Marián Gálik, 1933–)教授赠予笔者,深感厚恩。

  第四部是两部新约书卷,它们都不是以文学创作为取向,却是由中国人最早进行翻译的圣经单行本,一部是文言,另一部是浅文言。第一部是民初文学大师严复(1854–1921)的《马可所传福音》(1908),它是第一部完全由中国人翻译,没有西方传教士参与的圣经译本,但可惜这部文言译本只有马可福音的前四章,并未完成。另一部是李启荣的《新译雅各书》(1928),它是第一部由中国教牧翻译的完整圣经书卷单行本,也是最后一部浅文言译本。该书面世时正值国语和合本出版后约十年之际,然而作者仍使用了浅文言(一种当时已被放弃使用的中文圣经翻译语体),谨慎而仔细地把一卷重视行为与信仰结合的圣经书卷翻译出来。

  本书在构思之初,原拟还收录民初以和合本改编成仿古戏曲的约伯记《善人遭难》(1922),以及由中国学者李荣芳(1887–1965)以传统文学手法翻译的《哀謌》(1931)和朱维之(1905–1999)的《劫后哀歌》(1941)。《善人遭难》基本上是和合本的经文,但按戏曲的形式作少量修订,重新编成;《哀謌》和《劫后哀歌》则是以中国传统楚辞形式翻译的耶利米哀歌文言译本。可惜笔者当年在剑桥时只匆匆阅读过《善人遭难》的部分,而李荣芳和朱维之的原书也一直未见,故本书无法收录其中,而只可在导论中简述。

  新教的中文圣经翻译以忠于原文为旨,但有部分出版以较符合中国文学形式所展现。本书所收录的作品,大多有此特色,而所参考的中文圣经版本是从不同地方搜集而来,大部分见于英国剑桥大学圣经公会图书馆(Bible Society’s Library in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部分书卷只见过孤本(例如鲍康宁的诗篇录自比利时鲁汶大学图书馆、李荣的雅各书录自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都未见于其他馆藏),部分书卷在近年有较多讨论(例如马可福音、雅歌的翻译)。由于某些原书残旧,无法辨认所有字体,故有些文字只凭推敲而得,有些完全没法判断,在注释中会有所说明,但这份遗憾始终存留我的心中。读者如能提点指正本书不确之处,实是万分感激之事。

  当我在参阅不同的文稿,并把文字打进电脑的过程中,许多时候会停下来,思想译者为何用这一字词、那一句话。在编辑和撰写的最后阶段,由于工作和事奉忙碌,加上我心脏有先天性的问题,在二○一三年底进医院动手术更换除颤器,故此进度缓慢,但也让昔日先贤的圣经翻译作品,多次在心中徘徊激励。二○一四年初,我的妻子洁恩证实患有早期癌症,本书成稿之日,正是妻子动手术切除癌患之期(三月三十一日)。感谢上帝的恩典,妻子在手术后逐渐康复。我是信心微小的人,但本书不少译经者以圣经支持人生之志,则成为我的勉励。

  本书谨献给我的妻子洁恩和儿子言一,愿上帝的道恆常与我深爱的家同在。

  在此深切感谢「汉语基督教经典文库集成」的同工编理和出版本书,尤其多谢系列主编曾庆豹博士,以及编辑王钟山先生和谢松宏先生的雅量和劳苦,容许笔者一次又一次迟交文稿之余,同时要处理大量港式中文的破漏。

  本书所收录的作品,即使流通不算广泛,却是沧海遗珠。笔者从中拾取遗穗,收获丰沃,其感觉犹如旧约路得记二章十七节:「路得在田间拾遗,至于薄暮,后扑所拾,得麰麦六斗。」(委辨本)

  那是天父上帝的恩典,在此深深感恩。

蔡锦图
二○一四年六月一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遺珠拾穗:清末民初基督新教聖經選輯》時,內心湧現出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切感。清末民初,這個時代本身就充滿了戲劇性,社會結構的變遷、思想文化的衝擊,無不吸引著我。而「基督新教聖經選輯」,則讓我看到了信仰如何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悄悄地滲透、生長。我最感興趣的是,這些「遺珠」般的選輯,是如何被發現、被整理出來的?它們是否反映了當時不同地區、不同教派的特色?光是想像當時的翻譯者,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努力將神聖的經文傳達給中國人民,就覺得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這本書提供的,不僅是文本,更是一種歷史的體驗。我希望透過閱讀這些選輯,能夠更貼近當時人們的生活,理解他們如何從聖經中汲取力量,如何理解信仰,以及信仰如何影響了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選擇。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了好奇,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理解近代中國社會與宗教互動的新視角。

评分

翻開這本《遺珠拾穗:清末民初基督新教聖經選輯》的感覺,就像是打開了一個塵封已久的寶盒,裡面裝滿了歷史的碎片,每一片都閃爍著獨特的光芒。我尤其對書名中的「遺珠拾穗」四個字深有感觸,它暗示著這些聖經選輯可能是過去被忽略、被遺忘的珍貴資料,如今能夠重見天日,實在是學術界和對歷史感興趣的讀者的一大福音。在台灣,我們對於基督教的認識,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後來的傳播,而清末民初那段時期,正是基督教深入中國社會的重要階段。這本書的出現,等於是填補了歷史研究中的一個空白,讓我們有機會直接接觸到當時的翻譯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後的情感與思想。我不禁聯想,當時的翻譯者,是如何在兩種文化、兩種語言之間尋求平衡?他們是如何將古老的經文,轉化為當時中國人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語言?這其中的智慧與挑戰,絕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我非常好奇,這些選輯的來源是否多樣,是來自不同傳教士的翻譯,還是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教會使用版本?這將會極大地豐富我們對當時基督教文本多樣性的認識。

评分

對於《遺珠拾穗:清末民初基督新教聖經選輯》這本書,我抱持著極大的期待,尤其是在閱讀了書名和簡介後,腦海中已經勾勒出一幅畫面。清末民初,那是一個思想解放、文化激盪的年代,傳統與現代的衝突,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都在那個時期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而聖經,作為西方文明的重要載體,在當時中國的傳播,無疑是一段複雜而精彩的故事。這本書所收錄的「基督新教聖經選輯」,不僅僅是文字材料,更是一種歷史見證。我想,透過這些選輯,我們能夠看到當時的傳教士是如何努力理解並傳達福音,同時也能觀察到中國本土知識分子對基督教的接受、質疑與融合。書中的「遺珠拾穗」或許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翻譯細節,或者是一些在主流版本中較少被提及的經文段落,這些細節的呈現,對於理解當時基督教在中國的在地化過程,將會提供非常寶貴的視角。我對這本書能夠帶來的歷史洞察,充滿了好奇與期待,希望能藉此深入了解那段關鍵的歷史時期。

评分

這本《遺珠拾穗:清末民初基督新教聖經選輯》的書名,一聽就讓我想起當年爺爺奶奶口中的故事,他們小時候在教會裡聽到的那些聖經故事,有些名字聽起來既熟悉又陌生,總是感覺像是散落在民間的珍貴回憶。這次看到這本書,我真是迫不及待想翻開來看看,想知道在那個動盪的時代,聖經是如何被翻譯、被傳播,又如何觸動了當時人們的心靈。光是「清末民初」這幾個字,就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那是一個舊時代即將謝幕,新時代悄然崛起的關鍵時刻,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思想的啟蒙與掙扎,都在那段歲月裡上演。我想,這本書裡收錄的聖經選輯,一定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能讓我們窺見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他們的希望、他們的困惑、他們的信仰。尤其「基督新教」這個限定,讓我對這批選輯的內容充滿好奇,與我們現在熟悉的翻譯版本相比,又會有什麼樣的獨特之處?是字詞的選擇,還是傳達的側重點?我非常期待能夠在書中找到答案,並藉由這些選輯,更深入地理解近代中國基督教傳播的歷史脈絡。

评分

這本《遺珠拾穗:清末民初基督新教聖經選輯》的出現,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場意外的驚喜。一直以來,我對清末民初那段歷史都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別是西方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而聖經,無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我總覺得,在那個轉變的時代,人們內心的信仰需求,以及他們如何透過閱讀聖經來尋求慰藉和指引,是值得深入探討的。這本書的「選輯」形式,讓我更加期待,因為這意味著它並非一本通用的聖經,而是經過篩選、編輯的文本,很可能聚焦於某些主題、某些譯本,或者甚至是那些在當時被認為特別具有影響力的篇章。我猜測,這些選輯的翻譯語言和風格,一定會與我們現在常見的聖經版本有很大的差異,或許更能真實地反映出當時翻譯者在語言和文化上的權衡與巧思。對於我這樣一個熱愛歷史和閱讀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去觸摸那段歷史的脈搏,去感受當時人們的精神世界,去發現那些被時間長河沖刷掉的「遺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