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所信,形塑信者:从圣经看教会教育事工

教导所信,形塑信者:从圣经看教会教育事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ary A. Parrett, S. STeve Kang
图书标签:
  • 教会教育
  • 事工
  • 信仰培育
  • 圣经教导
  • 门徒训练
  • 属灵成长
  • 教导所
  • 信徒塑造
  • 基督教教育
  • 信仰根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教会的教导工作正随着时代趋势日新月异,然而,面对琳瑯满目的活动与聚会,有心事奉的牧者与基督徒必然会问:究竟教导事工最重要的使命为何?究竟该教导什么内容,才能造就出一群跟随基督的门徒?

  本书从圣经的角度,赞叹上帝救赎我们的伟大故事,并汲取教会历史数千年的智慧,聆听世界各地的声音,从使命目标、信息传扬、教导与学习者、实践策略等部分,反思福音派教会教育事工的危机与转机;也特别强调,基督教教育事工,应当以耶稣基督十字架的福音为核心。同时,教会教育事工应注重群体性,因为信仰是历世历代所有基督徒所共同持守的真理。

  研读本书,将能帮助读者与教会:
  以基督为榜样,成为谦卑事奉的教导者;
  以福音为核心,成为忠实教导真理者;
  以十架为中心,成为跟随基督的天路伙伴。

【专业推荐】

  「教会教育事工是一门涵盖所有教会事工的学科,却鲜有一本着作能囊括一切必要的课题。笔者十分认同本书对于回归圣经教导、形塑信徒生命的坚持,极力推荐给牧者、神学生、教会事工工作者、教师与家长们。」─蔡珍莉(中华福音神学院学务长暨基督教教育专任教师)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教导所信,形塑信者:从圣经看教会教育事工》之外的、不涉及任何相关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个详尽、结构化的内容概述,同时保持自然、专业的写作风格,避免任何AI痕迹。 --- 图书简介:都市丛林中的隐形地图绘制者 专著名称:《都市丛林中的隐形地图绘制者:后现代社会中叙事建构与空间认同的重塑》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驱动下,当代都市空间如何从物理实体转变为一个由多重叙事流共同构建的复杂符号场域。不同于传统的城市规划学或社会学研究,本书采用跨学科的视角,将叙事学、符号学与后结构主义的空间理论相结合,旨在揭示城市居民如何在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流中,主动或被动地建构其对“家园”和“归属感”的理解。 全书分为四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力图勾勒出一幅后现代城市生存的心理与社会图景。 --- 第一部分:符号的泛滥与空间的失重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城市体验的起点——信息超载状态。 第一章:从柏拉图的洞穴到算法的茧房 探讨信息技术如何重塑了个体对现实的感知。我们不再直接面对“街道”和“邻里”,而是通过屏幕接收经过过滤和编码的城市图像。分析了社交媒体平台、城市宣传片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如何共同建构了一个“虚拟化”的城市模板。这种模板的普及,使得实体空间的重要性相对下降,导致居民产生一种“空间失重感”——对真实地点的依恋减弱。 第二章:街道的消隐与“去中心化”的场域 研究城市公共空间(如广场、街道)在后现代社会中的功能转变。传统上,这些空间是集体记忆和公共辩论的场所,但本书指出,在当代,它们正被消费主义的符号和临时性的活动所占据。作者引入“去中心化场域”的概念,描述了在缺乏统一的城市叙事中心的情况下,个体如何散落在无数微观的、功能性的空间节点中。 第三章:新殖民主义的空间语言 分析跨国企业和全球资本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品牌标识和高档社区的命名,强行植入一套特定的、与本地文化脱钩的“全球化空间语言”。这种语言往往以效率、奢华或“未来感”为名,实质上是对原住民文化和历史记忆的系统性压制。 --- 第二部分:叙事建构:认同的锚点 本部分转向个体如何在宏大的符号洪流中,寻找并编织自己的生存叙事。 第四章: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碎片化重组 考察“地方感”的危机。当传统的社区结构瓦解后,居民如何通过消费行为(如光顾特定的咖啡馆、参加小众的艺术活动)来象征性地重申对某一片区域的“拥有感”。此处详细分析了“微观仪式”在构建个人身份认同中的关键作用。 第五章:记忆的考古学:地下文本与非正式地图 本书的重点之一是挖掘那些不被主流城市规划者承认的“地下文本”。这包括老居民口述的历史、涂鸦艺术、非正式的社区网络以及流浪者构建的生存路径。这些“非正式地图”与官方地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理解边缘群体的空间策略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第六章:时间性叙事与城市的永恒化悖论 探讨城市在追求“永恒”更新(无休止的拆建)与瞬间消亡(新事物迅速过时)之间的张力。分析了城市规划者如何试图通过地标建筑“固定”历史,以及居民如何通过追溯家庭世代在某一区域的生活痕迹来抵抗这种“被定义的时间”。 --- 第三部分:技术赋能与空间政治学 本部分关注技术工具如何成为权力分配和空间控制的新媒介。 第七章:算法的凝视:监控、效率与居住权 深入研究智能城市技术(如面部识别、大数据交通管理)在空间控制中的实际应用。论证了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驱动下,技术往往优先服务于精英阶层和资本流动,而对弱势群体的日常流动和行为习惯构成了隐形限制。 第八章:数字化游牧民与“虚拟的故土” 考察远程工作者和“数字游民”群体。他们对物理空间的需求降低,转而依赖高质量的网络连接和特定氛围的共享空间。本书探究,这种生活模式是实现了真正的自由,还是将“家园”的构建责任完全外包给了商业服务提供商。 第九章:重塑公共领域:数字公民身份与街头行动 对比线上抗议活动(如“电子请愿”)与传统街头抗议的效力。研究在后现代城市中,成功的社会运动如何巧妙地结合线上动员与对关键物理空间的占领,以确保其叙事能够穿透信息茧房,转化为现实的政治影响。 --- 第四部分:绘制未来的图景:行动的伦理 最后一部分探讨在理解了空间叙事建构的复杂性后,我们应如何行动。 第十章:抵抗的几何学:空间干预的艺术 引入一系列成功的城市改造案例(如社区自建花园、非授权的公共艺术项目),分析它们如何通过微小的、有意的“空间破坏”来挑战主流叙事。重点分析了这些干预行动的叙事转向力。 第十一章:重新连接:感官体验与地方依恋的恢复 提出恢复真实感官体验的重要性。强调触觉、嗅觉和环境音景在重建与地方的深度连接中的作用,反对过度依赖视觉化和数字化的城市体验。 第十二章:伦理绘制:面向未来的共同领土 总结全书论点,呼吁城市居民、规划者和技术开发者共同参与到“共同领土的伦理绘制”中。主张下一代城市设计必须以促进多元叙事共存、保障空间叙事自主权为核心目标,从而使城市真正成为容纳人类复杂性的栖居之所。 --- 核心价值: 本书不仅是对当代城市现象的社会学描述,更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定义我们所居住的世界”的深度哲学探讨。它为建筑师、城市规划者、文化地理学家以及所有对城市生活感到疏离的居民,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分析工具,帮助读者辨识并重塑自己与所处空间的关系。通过对隐形叙事的揭示,本书旨在引导读者从被动的空间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有意识的地图绘制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盖瑞.派瑞(Gary A. Parrett)


  为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博士,戈登.康威尔神学院教会事工系之系主任,以及教育事工与崇拜教授,且曾任北美基督教教育教授联盟之副主席。

  他不仅具有数十年的牧会经验,亦为大型聚会、研讨会之重要讲员,近年更致力于装备那些在亚洲各国事奉的牧者。  

史帝夫.康(S. STeve Kang)

  为西北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戈登.康威尔神学院教育事工教授,曾任教于惠顿学院(Wheaton College)与其他神学院,具有丰富的牧会经验,并于美国校园团契担任全职义务同工,并担任Religious Education的编辑委员。

  着有Unveiling the Socioculturally Constructed Multivoiced Self,以及A Many Colored Kingdom(合着)和Growing Healthy Asian American Churches(合编)。

图书目录

推荐序/蔡珍莉
序言

第一部分 目的
第一章  神的工作(poiēma)
第二章 建立基督的身体

第二部分 传扬
第三章 一次交付的真道
第四章 荣耀的福音与其涵义
第五章 会众课程的核心内容

第三部分 人
第六章 在我们中间的教师
第七章 像基督之教师的态度与特质
第八章 听取专家建议
第九章 迈向学习者群体

第四部分 实践
第十章 基督徒教导的视野
第十一章 代代相传
第十二章 当你们聚会时
第十三章 委身于会众课程 (第一部分)
第十四章 委身于会众课程 (第二部分)

结论 美丽的基督身体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教导所信,形塑信者》是笔者期盼多年的好书。国外推荐本书的学者包含J. I. Packer、David F. Wells、Marva J. Dawn,以及其他北美基督教教育界的主要领袖们,如:Robert W. Pazmino、Kevin E. Lawson、Klaus Issler、Linda Cannell、Perry Downs等,他们皆以well-rounded on teaching、well-grounded in Scripture、well-researched、comprehensive等字眼来称许本书,认为它是一本必读之作。

  教会教育事工(Educational Ministry)是一门涵盖所有教会事工的学科,却鲜有一本着作能囊括一切必要的课题。现有的相关书籍大多为几位学者就少数主题发挥、提供观点的专论,此类努力的成果难免侷促一隅;书中各个独立的单元,对读者而言,也有点到为止的遗憾。有时单一作者的专书,往往因为篇幅有限,在圣经和神学的探讨上,又难免产生引用圣经证明个人观点的印象。但本书的两位作者为戈登.康威尔神学院的教授,他们严谨地解经、探讨神学,并追溯教会两千多年的传统。他们强调,尽管生命塑造是基督教教育的重要取向,但教导圣经仍应是教会教育的首要关注。唯有在「教导所信」的前提下,教会整体才不仅是接受教育的对象,更是有效施行教育的主体。

  作者首先强而有力地回答「为何教会需要忠心从事教导与塑造事奉?」这个问题。接着他们讨论教会教育的「内容」。究竟教会应该宣讲与教导什么?究竟什么内容对基督徒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经过阐释以后,作者再汇整圣经与教育、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理论,带领读者思考关于「谁」的问题。教学者和学习者各自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由谁负责教导、由谁负责组织教会中参与教导事奉的人?学习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如何影响教学成果?最后,作者根据自身参与教会教育的实务经验,提出「如何」规划教育事工等宝贵建议。在这个关于实践的部份,作者不仅提供方法,还探讨混龄事工、崇拜聚会、整体会众课程等内容。

  笔者十分认同本书对于回归圣经教导、形塑信徒生命的坚持,极力推荐给牧者、神学生、教会事工工作者、教师与家长们。笔者过去三年皆选用本书作为神学院「基督教教育概论」的教科书,带领学生进行摘要与讨论。《教导所信,形塑信者》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值得研读的好书。

  在神永恆的计画与特别的恩宠里,台湾教会历经了灵恩的追求、教会小组化的运动、教会合一性的连结,并回应国内外宣教的使命。当得救的人数增多,大量涌入教会,信徒又面对后现代屏弃绝对真理的诸多挑战,教会作为一个「另类、平行」的社会群体,在重新回归基础、返璞归真、重视灵修与圣经的同时,我们的教育事奉还能多做出哪些关键性的努力,才能帮助信徒不仅「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抵挡仇敌,还能站立得住」,更能有效地透过教导,把所信的真道传承给后代?相信本书能给予宝贵的答案与实质的建议。我极力推荐本书!
                   
──蔡珍莉(中华福音神学院学务长暨基督教教育专任教师)

作者序
  
  这是一本谈论教会内部之教导与塑造的书。这是来自于二人合作的成果,他们既是朋友,又是同事,过去数十年,他们曾在这些事工领域,一同学习、研究、工作和教导。本书的写作观点在于服事牧者和教会领袖,以及那些主要事奉内容是教导、引领、指示和塑造信徒的基督徒。
  
  关于这些主题,目前已有很多实用的书籍,包含我们朋友最近所写的几本书。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我们在这些着作之外,还有所增添呢?
  
  我们盼望对进行中的讨论有所贡献,尤其是那些有时会被忽略的领域。正如在这个领域的其他同事一样,「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我们所讲的也有限」。神以祂无限的智慧,并不让我们当中任何人,具备所有关于这个领域或其他领域的洞见。使徒保罗明白他自己的知识不完全,因此他所传讲与教导的也是「有限」。所以他不准别人认为他胜过亚波罗、彼得或任何人。他劝告哥林多教会:「无论谁,都不可以拿人夸口,因为万有全是你们的。或保罗,或亚波罗,或矶法(全是你们的)」(林前三21-22)。
  
  保罗是与神的其他仆人一起同工的。我们赋予本书这样一个精神。我们写作,是与那许多曾经写、将要写的人成为同工,一同撰写这些对教会生命极为重要的议题。
  
  许多人在探讨教育事工的时候,思想会围绕着为何、什么、如何与什么人等基本问题。有许多方式可以详列并组织这些问题。我们则倾向思考下列七个问题:我们为何教导?我们教导什么?何时我们教导什么?谁是我们正在教导的对象(以及这有何差别)?我们将要如何教导?我们将要在哪里教导?以及最后,由谁担任教师?
  
  对我们来说,这七个问题中的其中几个,在最近数十年间,并未受到应当有的重视,至少在福音派基督徒的圈子中是如此。当许多书籍所写的内容,着重于如何教导和在哪里教导的主题,似乎较少写到关于由谁教导(who)、谁被教导(whom),以及何时教导的问题。更值得留意的是,大家对于为何教导的问题一直缺乏关注,更别提教导什么的问题了。
  
  在《一个许多肤色的国家(暂译)》(AManyColoredKingdom,2004)这一本较早的着作里,我们和另外一位亲密的同工朋友伊丽莎白.孔德.弗雷泽(ElizabethConde-Frazier),一同触及了这七项问题的全部或大部分。然而,我们所强调的,主要在于谁被教导的问题──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其他问题的取向。某些书籍曾撰写关于由谁教导的问题,但对于这个关键性的主题,我们相信仍有许多需要被阐明的地方。
  
  至于「何时我们将要教导什么?」这是一个曾在许多书中被提及的问题,但是大部分所秉持的是「生理发展」的观点。我们在此还会另外强调「灵命发展」的议题。
  
  本书一开始,我们用两章来谈论为何教会应该教导。尽管我们相信这个问题是一切的基础,但许多教会领袖却假设:这问题的答案已十分清楚,无需赘述。但情况对我们来说却非如此。最后,我们详述教会应该教导什么的问题──谈论在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可能被忽略的是什么。
  
  本书能有所贡献的另一项重要特征,就是我们试图提出一个教导和塑造的画面:自始至终都是以圣经为导向。当然,我们不敢说其他朋友与同事所写的内容有任何不足。我们只是要强调,这是一项非常刻意的决定:从一个圣经的世界观,尝试用圣经的泸网,过泸所有的问题和关注的焦点。我们也晓得,尽管曾付出努力,我们还是有可能会在许多观点上有所不足。毕竟如我们所言,我们所知道的有限。
  
  多年前,我们在戈登.康威尔神学院(Gordon-ConwellTheologicalSeminary)的同事,新约学者肖恩.麦克唐纳(SeanMcDonough)曾告诉同仁一项他所喜爱的教学策略。他不时会与学生们分享所谓的「半烘烤概念」。也就是说,他让学生详细观看自己在圣经、神学方面正进行的工作,然后当他解决一个特殊问题或主题的时候,他也会不定期地告诉学生们新的进展。当我──盖瑞(Gary)听见肖恩描述这个策略的时候,就暗自忖度:「我所分享的所有概念,都是『半烘烤』的呀!」然后,经过更进一步的反思,我才明白这不太正确。实际上,通常我所提供的概念,更多属于「外带烘烤」的订单──像准备好要卖的手工披萨,可以带回家烘烤。
  
  在这本书里面,许多陈述的观念既是「半烘烤」的,更精确地说,这些观念也是「外带烘烤」的另一种形式。亦即我们在此提供许多原则,并且相信这些原则在圣经与实务方面都是整全的。但我们完全能预期,这些原则如何发挥实务上的果效,将会因处境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大胆地鼓励读者们,书中内容只要他们认为是忠实、智慧的概念,都可以「外带烘烤」,并且用最佳的方式来服事他们所服事的会众。宽而深:合作的本质这本书大多来自于盖瑞的着作,皆是以他的教材为基础,这些教材来自于他过去十年在戈登.康威尔所教过的几门课程。因此不论何时提到我或我的,除非另外标註,不然就是指盖瑞在发言。但本书第八章和第九章则是例外。史帝夫(Steve)在那里掌舵一段时间,好帮助我们渡过困难的水域,也就是那些在学习与发展方面的理论性见解。这两章所有提及「我」的部分,都是来自于史帝夫。
  
  如果说宽度主要是盖瑞的工作,史帝夫则主要负责让讨论更加深刻。史帝夫彻底检查书中每一部分,在任何必要之处做出修正,增添各部分的细节,有助于让整幅图画被填满。除了学习与发展这两章之外,史帝夫的声音主要出现于「註脚」、「计画与实践的问题」中,以及每一章结尾的「进深研究资源」。这种合作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热诚、恩赐,以及我们一贯的同工模式。盖瑞喜爱架构东西;史帝夫则喜爱细节。盖瑞研读圣经,并且从历史神学、圣经神学和实践神学的层面来阅读选文;史帝夫研读圣经,而且几乎阅读所有印行之作!盖瑞喜爱诗歌、首字母缩略词与字母离合诗;史帝夫则偏好意义深奥的字词。盖瑞喜爱篮球;史帝夫喜爱国际足球。这是我们第二本书籍专案,依然非常感谢神使我们能再次成为彼此合作的伙伴。
  
  本书每一章都以三个特殊资源作结。首先是「默想与敬拜的诗歌」。盖瑞这些年写了大部分的歌词,而且它们是为了用熟悉的诗歌曲调来唱的。这些诗歌的选用,是为了提供一个机会,让读者能跟随该章的神学与实践教材来唱诗歌。我们邀请读者诵读或唱出这些歌词,亲自思考它们的字句,作为对该章散文教材的一种诗歌回应。请自由使用这些诗歌于小组或会众崇拜中。
  
  我们也已经替每一章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邀请读者暂停一下,深入反思在阅读这一章后,神要他们深思的部分,尤其需要考虑在现今与未来的事工处境中,如何能有明确的计画与实践。当我们决定在每一章最后谨慎地列出进深研究书目的时候,我们很乐意假设像老师这样关心成长的人,将会更深入去研读我们所提供的多元主题。(节录自本书作者序)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教导所信,形塑信者:从圣经看教会教育事工》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在教会中与人分享信仰的画面。有时是热切地想把圣经的真理传达给初信者,却发现自己词不达意;有时是看着教会里的孩子,思考着如何才能让他们真正明白并爱上耶稣,而不是只把教会当成一个课后活动的场所。我一直觉得,教会的教育事工,其核心不在于“教”这个动作本身,而在于“导”,引导人们认识神,并且在认识神的过程中,生命得以更新和改变。这本书名中的“形塑信者”这一点,就让我看到了它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指向了更深层生命成长的层面。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际可操作的原则和方法,帮助我们这些在第一线服事的同工,能够更有效地装备我们的弟兄姐妹。特别是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属灵光景的会友,如何量身打造属灵的培育计划,让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生命旅程中,被神的话语所滋养,并活出基督的样式,这是我迫切想从书中获得的启发。

评分

这本书名《教导所信,形塑信者:从圣经看教会教育事工》真的打动了我,作为在台湾教会里成长,也参与过主日学教导的第二代基督徒,我常常思考,我们教会到底在教什么?教导的内容是否真正扎根于圣经,并且能够塑造出生命?尤其是在这个变幻快速的时代,我们传递的信仰是否还能有效地触及年轻一代的心,让他们愿意委身?这本书的光是书名,就好像一股清流,触碰到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挣扎和渴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有深度的指引,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口号。毕竟,教会的教育事工不只是在传递知识,更是在生命中播下属灵的种子,看着它生根、发芽、结果。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如何辨识和筛选教义,如何在属灵的真理与现代社会的挑战之间找到平衡的讨论。台湾的教会环境,虽然根基稳固,但也面临着世俗化、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仍然坚守圣经的教导,并且让信者因此被坚固、被塑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这本书能否给予我们力量和智慧,来应对这些挑战,我很是好奇。

评分

《教导所信,形塑信者:从圣经看教会教育事工》这个题目,让我想到了我们在教会里常常会遇到的一个两难。一方面,我们深信圣经是神的话语,是信心的根基,绝不能妥协;另一方面,我们又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观念多元的时代,如何将古老的真理,用一种既忠于原意,又能被现代人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这确实是一个挑战。书名中的“教导所信”强调了内容的纯正性,而“形塑信者”则突显了教育事工的目的性,要带来生命的转化。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如何在忠于圣经正典的前提下,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媒介,让信仰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可以活出来的生命见证。尤其是在台湾,许多教会正在经历世代的交替,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与上一代有很大的不同,如何在信仰的传承上,既保留宝贵的属灵传统,又能与时俱进,让年轻一代在教会中找到归属感和成长的空间,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让我感到非常期待。

评分

光是看到《教导所信,形塑信者:从圣经看教会教育事工》这个书名,就让我这位在台湾教会服事多年的传道人,心头一震,也燃起一股强烈的期盼。我们教会的教育事工,常常是我们传扬福音、牧养信徒最直接、最核心的工作之一。然而,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总是会遇到许多困惑: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教导所信”——不仅是传讲圣经的字句,更是要引导信徒深入理解并活出神的话语?又如何才能有效地“形塑信者”,让他们在真理中扎根,在基督里成长,成为真正有生命力、有见证的门徒?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面对着世俗化的洪流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如何让教会的教育事工,能够成为坚固信徒信仰、塑造生命品格的坚实堡垒,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我非常渴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从圣经出发,却又能切合台湾教会实际的解答与方法,帮助我们突破瓶颈,让教会的教育事工,真正发挥其属灵的功用,引领更多生命走向上帝。

评分

《教导所信,形塑信者:从圣经看教会教育事工》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作为一名普通台湾基督徒的许多思考。我们参加主日崇拜,参加小组聚会,也常常会听到关于圣经的教导,但我们扪心自问,这些教导是否真正“教导了我们所信”的?有没有帮助我们更深地认识神,更坚定地信靠祂?而“形塑信者”这一点,更是让我觉得触动,我们来到教会,不只是为了获得一些知识,更是为了生命被改变,被塑造,越来越像耶稣。在台湾,我们面临着很多来自社会、家庭、职场上的压力,有时候会觉得信仰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很难真正影响我们的生命。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从圣经出发的、非常务实的建议,告诉我们如何将圣经的真理,化为我们生命中的力量,塑造出我们基督徒应有的品格和见证。不只是在理论层面,而是在实际生活中,让我们能够活出与我们所信相符的生命。这本书能否帮助我们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挣扎的信徒,找到一条更清晰、更有力量的信仰成长之路,我对此抱有非常大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