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杂异教的基督信仰?

参杂异教的基督信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FRANK VIOLA, GEORGE BARNA
图书标签:
  • 基督教
  • 异教
  • 宗教研究
  • 文化冲突
  • 历史
  • 信仰
  • 神学
  • 宗教融合
  • 基督教历史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教会是耶稣基督的身体,让神的百姓齐聚一堂,彼此服事,互相造就。
  ◎透过历史的洪流,揭开现在教会逐渐制度化的面纱,了解上帝对教会更整全的心意。
  ◎跨越神职人员与平信徒的鸿沟,恢复「人人皆祭司」的精神与功能。


  本书共12章,从教会历史角度颇析当代教会制度及现行的流程来源,从教堂、敬拜程序、证道、牧师、主日穿着、圣乐服事、奉献、圣礼、神学教育…等主题检视其设置来源及目的,让我们从圣经的角度来重思是否符合耶稣基督的教导,而这些长期在教会中习惯的仪式规范是否让我们更认识耶稣,更能活出耶稣基督的生命?作者从教会历史及许多神学着作中一一寻根、查考,盼能带给当代教会及信徒们更新及省思的空间,也期盼透过反思及重建,让教会的功能真实的发挥,并能成全圣徒,各尽其职。

  30年的老房子,要重建,多么不容易。想想在30年前,它也曾是极为辉煌的建筑,建材、外观都相当的新颖,合乎时宜。但过了30年,许多内装、管线都老旧了,即使进行了外墙拉皮工程,还是无法和30年前一样。

  但是,要重建谈何容易?拆毁是大工程,重建是大工程。

  本书不是教您如何建立教会,只是提供一些改建、更新时的建议。让您检视教会经历这么多年后,是否需要重新整修,或者是要修补,或者是要更新。想想教会的根基是建立在耶稣基督这块磐石上,还是建立在一些属世的价值上,亦或是建立在一些异教的仪式上?让我们调整眼光、步履,让方向再回到耶稣基督生命的道路上。

  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国之上,为要施行拔出、拆毁、毁坏、倾覆,又要建立、栽植。(耶利米书1章10节)
探寻信仰的深度:一部关于早期教会与神学演变的深度著作 书名:圣徒的足迹:早期教父思想与基督教核心教义的奠基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究基督教信仰在诞生之初,如何在复杂的历史、文化与哲学环境中逐渐定型,并系统阐述奠定其核心教义的早期教父们的思想贡献。我们聚焦于公元一世纪末至第八世纪的这段关键时期,这段时期不仅见证了使徒教导的传承与阐释,更是在面对各种异端挑战时,清晰界定基督教神学边界的“阵痛期”。 第一部分:信仰的萌芽与初期的挑战 本书首先回顾了基督教从一个犹太教内部的弥赛亚运动,如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普世性(Catholic)的宗教。我们将详细考察使徒行传中记载的初期教会生活,并分析使徒书信(如保罗书信、彼得前书等)中蕴含的初步神学框架,包括对“因信称义”的强调、对基督神性与人性的初步探讨,以及对教会组织结构的构建。 随后,重点转向初期教会面临的外部压力。这包括与犹太教的最终决裂,以及如何应对来自希腊化世界(Hellenistic)哲学,特别是柏拉图主义和斯多葛主义的影响。本书不回避探讨初期信徒在罗马帝国严酷的迫害下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殉道精神,并分析殉道行为如何反过来强化了信仰的纯洁性与吸引力。 第二部分:教父的时代:思想的交锋与定义的形成 本书的核心部分深入剖析了“教父”(Church Fathers)群体的思想遗产。我们按时间顺序和地域划分,系统梳理了各时期重要思想家的贡献: 1. 使徒后教父(Apostolic Fathers): 重点解读了克莱门(Clement of Rome)、安提阿的伊格那丢(Ignatius of Antioch)以及《十二使徒遗训》中对教会权威、圣礼实践(如圣餐)的早期论述。伊格那丢对“主教”制度的强调,被视为构建教会等级体系的关键一步。 2. 护教士(Apologists): 以游斯丁(Justin Martyr)为代表,探讨了护教士如何运用希腊哲学语言,向受过良好教育的罗马精英阶层解释基督教的“逻各斯”(Logos)教义。他们试图证明基督教并非迷信,而是“真正的哲学”,从而为后来的神学发展奠定了理性辩护的基础。 3. 希腊教父(The Greek Fathers): 这是对三位一体和基督论进行界定的关键阶段。 亚历山大学派(Alexandrian School): 以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和亚历山大的亚历山大(Alexander of Alexandria)为代表,强调对基督神性的维护。 安提阿学派(Antiochene School): 以提奥多尔(Theodore of Mopsuestia)等为代表,倾向于在基督论中更清晰地区分神人二性,虽然有时被指责过于强调人性。 尼西亚大公会议与后续: 详尽分析了亚流主义(Arianism)的挑战,以及在尼西亚(325年)和君士坦丁堡(381年)大公会议上通过的信经(Nicene Creed)如何确立了“道成肉身”和三位一体的核心教义,特别是对“本体相同”(Homoousios)术语的引入和确立过程的艰辛。 4. 拉丁教父(The Latin Fathers): 焦点转向西方教会的实践与神学。 特土良(Tertullian): 探讨了他对“三位一体”(Trinitas)术语的早期贡献,以及他对教会法和纪律的严格要求,尽管他的后半生思想存在争议。 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 集中分析了奥古斯丁在“恩典论”、“原罪论”以及对“上帝之城”的宏大历史哲学构建。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西方教会对救赎论和教会论的理解,其著作《忏悔录》与《上帝之城》的地位无人可及。 第三部分:确立边界:异端与正统的辩证过程 本书的结构性亮点在于对早期主要异端神学流派的深入剖析,不是简单地谴责,而是将其视为推动正统教义清晰化的催化剂: 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 阐释其二元论世界观、秘密知识(Gnosis)的救赎观,以及它对道成肉身(Incarnation)的彻底否定。书中将详细对比诺斯底文献(如《多马福音》)与正典福音书在叙事和神学上的根本差异。 马吉安主义(Marcionism): 分析马吉安如何将旧约的“创造之神”与新约的“至高之神”完全割裂,并因此催生了早期教会对正典(Canon)的最终确定。 神格唯主义/形态论(Modalism/Sabellianism): 讨论了萨伯流试图简化三位一体结构,将圣父、圣子、圣灵视为同一位格在不同时间扮演的角色,以及这如何威胁到基督救赎工作的客观性。 一性论(Monophysitism)与巢利斯派: 探讨了在迦克墩会议(451年)前后,关于基督位格中“神人二性如何共存”的激烈争论,以及这些争论如何塑造了基督论的最终、精确的表达方式——“不相混淆、不相改变、不可分割、不死分离地结合于一个位格之中”。 结论:信仰的成熟与历史的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早期教会如何通过这些艰苦卓绝的神学辩论和历史事件,成功地确立了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能够抵御时代思潮侵蚀的核心信仰体系。这不仅是关于教义的形成史,也是一部关于信仰群体如何通过对“谁是基督”这一问题的深刻追问,来确定自身身份与使命的历史。它展示了,那些被后世视为“正统”的教义,并非一蹴而就的灵感产物,而是历经百年审慎、严谨的神学争论与教会合一努力的结果。 本书适合神学专业学生、历史学者,以及任何渴望理解基督教核心教义根源的严肃读者。它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还原早期信仰探索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呈现一个清晰、有脉络的早期基督教思想发展图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法兰克‧ 威欧拉(FRANK VIOLA)


  法兰克‧ 威欧拉(FRANK VIOLA)是当代家庭教会运动的重要人物。过去二十年来,他一直都参与美国有机教会的活动。法兰克已经写过八本探讨急遽重建教会的革命性书籍,其中包括 God’s Ultimate Passion 与 The UntoldStory of the New Testament hurch。他是美国着名的教会趋势专家,不但主持研讨会培养基督徒的灵命,更积极参与建造新约模式的教会。他的网站 www.frankviola.com 包含许多专门针对培养上帝百姓灵命而设计的免费资源。法兰克一家人住在佛罗里达甘尼斯维尔(Gainesville, lorida)。

乔治‧ 巴拿(GEORGE BARNA)

  乔治‧ 巴拿(GEORGE BARNA)是洛杉矶专门制作电影、电视节目以及其他媒体产品的多媒体公司「Good News Holdings」的总裁。他也是位在加州文图拉(Ventura),专门从事研究与开发的「巴拿集团」(The Barna Group)的创办人与执行总监,该集团的客户群包括「葛理翰佈道团」(the Billy Graham Evangelistic Association)与「爱家协会」(Focus on the Family)等福音机构,以及福特公司与华德迪斯奈等企业,还有美国海军与陆军。巴拿的着作迄今多达三十九本,包括畅销书 Revolution、Revolutionary Parenting, Transforming Children into Spiritual Champions, The Frog in the Kettle 以及 The Power of Vision。他曾经被誉为「当今教会界被引述最多的人」,并被列为最具影响力的领袖之一。现在跟妻子南西(Nancy)以及三位女儿(Samantha, Corban, and Christine)住在加州南部。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原汁原味与添加物/杜明达
推荐序 上帝真光下,一场公开的解剖手术/杨宁亚
出版者前言
感 谢
作者的话
序 言/法兰克‧威欧拉
引 言/乔治‧巴拿
答客问‧词汇定义
第1章 教会真把圣经奉为圭臬?
第2章 教堂:代代相传的圣堂情结
第3章 敬拜程序:一成不变的主日早晨
第4章 证道:新教最崇高的领域
第5章 牧师:信徒成长的障碍
第6章 主日早晨的戏服:粉饰太平
第7章 音乐传道:专为音乐设置的神职
第8章 什一奉献与神职薪饷:钱包的痛处
第9章 洗礼与主餐:揭开圣礼的面纱
第10章 大头症的基督教教育
第11章 重新检视新约:圣经不是拼图游戏
第12章 再看救主一眼:革命家耶稣
后 记 下一步行动
Q & A 补遗
追本溯源
教会历史上的关键人物
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台湾信义会台北真理堂主任牧师 杨宁亚
上帝真光下,一场公开的解剖手术


  我百分之百肯定,本书是来自上帝的先知性信息,是上帝对廿一世纪教会发出的巨大雷鸣。我也百分之百相信,本书会在严肃看待信仰一事的每位基督徒内心,引起巨大骚动:喜欢的人会感到本书是他们渴求已久的信息,带给他们安慰、鼓励,使他们大得振奋;不喜欢的人会感到怀疑、恐惧、愤怒,不敢相信基督徒出版社竟然出版这种书。

  作者把教会历史摊开,对异教文化如何影响耶稣基督的教会,作了严谨、全面、深入的研究。我们像是观看一场公开的解剖手术,看着他一一指出身体中哪些部分其实是假造的、被置入的、不应该有的,恍然大悟地了解到,为何这人活力不足,身体的弹跳能力不如预期。作者判断真伪的能力并非不容质疑,有些地方值得进一步讨论,但是大体而言,这场解剖确实是由圣灵发动,在上帝真光的引导下进行的,教会可以放心地根据本书来为自己好好做个身体检查。

  为了帮助大家更准确地领受这个先知性信息,我在这里提出三件很重要的事情,预备大家的心。分别是作者对于教会建造的信念,以及他写作本书的态度。

  首先,真正的教会乃是以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为中心的教会(见哥林多前书二:2),开端是十字架,目标是高举十字架,过程也是倚靠十字架。不曾经历过十字架的人,无法建造真正的教会;不曾经历过十字架的人,会建造出假的教会。假的教会以人为中心,开端是人,目标是讨人的喜悦,倚靠的也是人的力量。马丁‧ 路德区分十字架神学与华丽神学,前者可以建造出真正的教会,后者造的是假教会。这也是作者的信念,他说:「我们写作这本书只有一个用意:让基督在祂的教会中成为一切的中心、至高无上的元首。我们必须在正确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一切。……除此之外,都是徒劳。」(见274 页)

  其次,会堂建筑、仪式传统、组织制度、菁英领导,虽然普遍存在,却没有一个是真教会的必要元素。真正的教会以十字架为中心,由一个个经历过十字架的人以生命连结而成,他们的脸孔虽然个个独特,却拥有一颗共同的心脏,那就是耶稣,他们的血液也彼此流通,这个人从主那里领受到的恩赐,借着这流通的血液,服事了那个人或更多人的需要。血脉相通,肢体彼此建造,每个信徒都在这个有机的生命共同体当中,都有角色、都有功能,而且每个角色都重要,每种功能都不可少。

  这种「信徒皆祭司」的信念,马丁‧ 路德在改教时倾全力恢复,这个信念也贯穿本书所有篇章。一个万民皆祭司,缤纷蓬勃、活力充沛的有机生命共同体,不是单单让几万人坐满会堂建筑,就会自动出现的;即使是人类当中最优秀的脑袋,也规划不出一个制度来复制她,甚至连用来维持,也都不可能;而若没有十字架,即使是世界上最有恩膏的领袖团队、最精心设计牧养架构,也激励不出来。至于自称是教会,却只看重追求ABC(Attendance, Building, Cash)者,即使会友人数再多、会堂建筑再大、奉献收入再惊人,还是彻底失去教会的本质了。

  「信徒皆祭司,教会为一有机生命共同体」的真理在当代教会中经常被传讲,却很少被真正相信。我们还是非常倚靠会堂建筑、仪式传统、组织制度、少数人领导。特别是少数人领导这件事情,我们实在需要深切反省。初代教会的传道人从事的是使徒性的事奉,他们前往各处传福音、植堂(脑子里出现会堂建筑了吗?不,他们是根本没有会堂建筑的教会),他们在牧养上帮助地方教会,却不是他们的主任牧师,他们不固定受薪于地方教会,在基督身体中的地位也没有比其他人更高。在初代教会,每个人都单单尊主耶稣为主,祂是教会的实质领袖,而不只是精神领袖,是每个信祂之人都可以真正经历到的,又真又活的主。

  最后,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非常欣赏作者面对教会缺失和软弱的态度,那是一种蒙恩罪人对待罪人的态度,充满包容、忍耐和怜悯。他揭发当代教会与真教会之间的差距,看似无情,但是我看得出来,他对教会非常有情。看出教会的缺失之后,不爱教会的人会生气、论断、不再事奉。作者却不是这样,他依然投身在教会建造的实际工作中,致力于活出真正的教会生活,活出真正爱的团契。并且在忙碌的事奉中,深入洋海般的文献,将隐没的历史慢慢梳理清楚,为我们写就本书。如果他不爱教会,何必费心?以他的能耐,转去随从世界岂不更快?虽然制度化的教会离真正的教会那么远,他却依然感谢他所成长在其中、滋养他生命早期的那个制度化教会。如果他不爱教会,怎么可能心存感谢?主张推翻一切、砍掉重练,岂不更干脆?包容、忍耐、怜悯,这是作者的态度,也应该是我们的态度。

  过去两千多年,教会遭异教文化渗入,令我们感到不胜唏嘘。但是,我们在摇头叹息之余,可不要忘了,现在的教会依然在这样的光景中,而未来,未来依然有未来的试探,罪人组成的教会将难免还是会跌倒。然而,我们却不要灰心,更不要丢弃她。她是基督的新妇,新郎不知道祂的新妇病了吗?当然知道。祂却依然接纳她、爱她、尊荣她,依然引颈期盼迎娶她的那日。那我们又怎么能丢弃她呢?再说,这病了的教会正是我们建造起来的,我们若是丢弃她,另起炉灶,事情不是一样吗?我们乃是要紧紧地与耶稣基督连结,紧紧地倚靠祂的十字架,在铺天盖地的污秽中,尽可能脱离玷污、皱纹等类的病,尽可能趋近于圣洁没有瑕疵的新妇(见以弗所书五:27)—上帝既然这样指示我们,就表示这是可祷告、可成就的。

  末了,我还想提醒大家,虽然本书屡屡提到初代教会的美好,作者并无意以初代教会为建造教会的标准。基督徒往往对初代教会有一种憧憬,几乎把她等同于伊甸园,其实,初代教会也是一群罪人的组合,必然有她的缺失和软弱,她也只是那看不见的真教会的影子而已。是的,真教会是看不见的,她建造在上帝的话之上,之内,之中。马丁‧ 路德也这样说过:「哪里有上帝的话,那里就有真正的教有机会与作者面对面交通,我要很深地感谢他,为我自己,也为所有在这真理难寻的末世中,依然有热情建立真教会的主工人。如果我有机会与作者面对面交通,我要请他为我们再写一本书,告诉我们,在做错了这许多事之外,历世历代的教会在异教文化环伺下,难能可贵地做对了哪些事情,好让我们格外懂得珍惜,格外知道要好好传承下去。

台湾信义会台北真理堂主任牧师
杨宁亚

作者序

法兰克‧威欧拉(FRANK VIOLA)


  耶稣基督在世上时,祂的主要对头来自当时两个主流宗教团体:法利赛人与撒督该人。

  法利赛人任意增添圣经以外的规矩。他们顺服上帝的律法,并且信任文士(生活敬虔又恪守规矩的律法专家)对律法的解释,并将之应用在生活中。身为上帝话语正式诠释者的法利赛人握有创制传统的权力。他们用上帝的话语包装人为的律法,然后传给后代子孙。这些代代相传的习俗,往往被称为「先祖的传统」,而且在他们眼中其地位等同圣经。1

  撒都该人所犯的错误正好相反。他们任意切割圣经—认为其中值得遵守的只有摩西律法。2( 撒都该人不相信灵体、天使、灵魂、来世以及复活。3)

  难怪主耶稣降世进入人类历史时,祂的权柄遭受百般刁难(见可十一28)。这两个宗教阵营都跟祂格格不入。结果,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都对耶稣投以怀疑的眼光。不消多久,怀疑就转变为敌意,接着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都想把上帝之子置于死地。

  如今,历史正在重演。当代基督教已陷入法利赛人与撒督该人所犯的错误。首先,当代基督教犯下法利赛人的错误。那就是增添许多人为机制,让耶稣基督在祂的教会中难以成为实际掌权的元首。

  其次,跟撒都该人传统相仿的是,新约设立的许多作法已经被抛弃在基督教之外。值得庆幸的是,当前有一小批勇敢的弟兄姊妹克服心中恐惧踏出制度化基督教的安全领域,然后逐步重新落实这些作法。

  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法利赛人与撒督该人那里学到这门经常被人遗忘的功课:不论是增添还是删节上帝的话语,都是轻忽它当有的权柄,而且会带来恶果。把圣经埋藏在繁琐的人为传统里面,跟忽视圣经原则没有两样,都是违背圣经。

  就上帝的教会里面各种作为的主导原则来说,上帝一直没有缄默不语。我且用一个问题说明这个观点:基督徒生活的原则在哪里?认识基督徒典范的最重要榜样在哪里?答案岂不就是新约里面所描述的耶稣基督生平吗?还是需要找寻别的源头?难道是某个信奉异教的哲学家?

  若说新约所描述的耶稣基督就是基督徒生活的典范,应该没有几个基督徒会有异议。耶稣基督就是基督徒生活的写照。同样,当基督从死里复活并且升天后,祂就此建立起祂的教会,教会是祂体现自己的另一种方式,这就是所谓「基督的身体」。4

  结果,教会的创始之初就记载在新约圣经里面。我相信初代的教会就是模样最纯正的教会,毫无玷污与败坏。这不是说初代教会就没有任何问题—保罗书信清楚提到其中确实有问题。不过,保罗提到的种种冲突,应该是堕落的人在加入一个紧密相系的团体过程中必经的遭遇。5

  初代教会是一个有机实体(organic entity)。它是一个鲜活的有机体,表现出的样式跟目前的制度化教会完全不一样。这是透过耶稣基督身体上每个肢体,在世人眼前彰显祂自己。我们想借着这本书告诉大家,其实许多我们目前持守的事物并不属于这个有机体。

  初代教会各种堪称典范的作为,都是初代基督徒内在灵命自然而然的流露。那些作为都深深扎根在永恆的新约原则与教导里面。对比之下,许多当代教会的大部分作为都抵触这些圣经原则与教导。我们更深入研究的时候,禁不住要问:当代教会各种作为的根源何在?得到的答案令人担忧:其中大多数都是从异教文化移植过来的。许多基督徒听到这个说法都会感到一阵错愕,但这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而本书会说明这一切。

  我们会按照神学证据、历史证据以及现实证据证明,新约里的教会异象就是上帝的理想……也就是蒙上帝喜爱的团体,而且祂要在人类历史每个阶段不断创造与重塑它。新约教会教导我们的课题就是一群人共同活出上帝的生命会是什么样式。

  此外,我自己跟有机教会(organic church)合作的经验也印证这项发现。(所谓有机教会就是由属灵的生命体孕育出的教会,而不是那种按照人为制度建立起来,靠各种宗教活动维系的教会。有机教会的特点就是由圣灵带领的开放式聚会,以及非阶层式领导[nonhierarchical leadership]。这跟由神职人员带领,以机构为导向的教会大异其趣。)我在美国与海外的经验就是,一群基督徒开始聚在一起,共同活出住在他们里面的主耶稣的生命时,跟新约教会相同的特质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原因就在于教会其实是一个有机体,所以它具有遗传基因,只要让它顺其自然的成长,就会产生出那些特质。因此,有机教会随着它们运作的文化环境不同而各不相同。但教会如果活出住在当中的上帝生命,那么就绝对不会出现本书所探讨的那些与圣经不符的作法。6

  这些作法是上帝百姓从周遭的异教徒那里学来的外来因素,甚至可以回溯到四世纪。这些作法被视为珍宝,接受洗礼而且被冠上「基督教」

图书试读

第2
 
教堂:代代相传的圣堂情结
 
「基督教在取代旧宗教之际,本身也成为一种宗教。」
—舒梅曼(Alexander Schmemann),
 
20 世纪东正教神父、教师与作家「使徒时代的基督徒绝对不会建筑一处敬拜专用的场地……世界救主降世时,诞生在马厩,而且升天的地点是一座山头,因此在三世纪前,祂的使徒及其后继者传道的场所是街头、市场、山岭、商店、坟场、屋檐下以及沙漠,还有信徒的家里。但从那之后,世界各地已经兴建起数不清的奢华教堂与礼拜堂,正在兴建中的也不少,这些都为荣耀被钉十字架的救主而兴建的,然而祂在世上最落寞的那段期间,却连枕头的地方都没有!」
—薛弗(Philip Schaff),十九世纪北美教会史学家与神学家
 
许多当代基督徒都爱上了砖瓦与灰泥。圣堂情结(edifice complex)深藏在我们脑海中,因此只要一群信徒开始聚会,首要目标就是要买房、买地、兴建教堂。如果一群基督徒没有一栋建筑的话,怎么配称为教会呢?(各种想法从此应运而生。)
 
实体的「教堂」跟我们脑海中教会这个观念非常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不知不觉认为二者是一样的。
 
从基督徒之间平常的对话中就听得出来:
 
「哇!老婆,有没有看到我们刚经过的那间教会多漂亮?」
 
「天啊!这可是我看过最大间的教会了!真不知道它每个月的电费有多高?」
 
「我们的教会实在太小了,我都快得幽闭恐惧症了。我们得扩建二楼的座位区。」
 
「教会今天好冷喔,坐在那里屁股都快冻僵了!」
 
「我们去年每个主日都上教会,只有蜜乐阿姨脚趾被微波炉压伤的那个主日没去。」
 
牧师是不是也会说:
 
「今天到上帝家中,是不是非常美妙?」
 
「我们进入主的圣殿一定要抱持一颗敬畏的心。」
 
另外,母亲对正在兴头上的孩子说(音调要压低):「在教会,不要嘻皮笑脸!在上帝家中要守规矩!」
 
坦白说,这些想法都跟新约时代的基督教毫不相干。这一切所反映的反而是其他的宗教思想,主要是犹太教和异教。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三段: 《参杂异教的基督信仰?》这本书的深度,绝对超乎我的想象。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基督教的历史和教义算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的认知。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够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审视基督教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是如何不断地吸收、转化、甚至是被迫融合了来自不同文化的元素。书里提到的一些早期教父的论述,我过去读过,但总觉得有些晦涩难懂,经过作者的重新解读和与其他历史文献的对照,那些深奥的文字顿时变得鲜活起来。他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重要的是,他能将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巧妙地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络,展现出一种动态的、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我最佩服的是,他对于“异教”的界定,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对立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在那个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不同信仰体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复杂关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纯粹”的信仰,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根本就不存在,而是一种不断吸收、不断重塑的生命体。

评分

第二段: 不得不说,《参杂异教的基督信仰?》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太吸引人了。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而且充满了一种人文关怀,不像那种枯燥的历史论文,读起来更像是听一个博学的朋友在娓娓道来,带着一点点神秘主义的色彩,又有着严谨的学术考证。他没有直接下论断,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考据,一步步引导读者去思考。比如,书中对某个节日起源的追溯,真是让我惊掉下巴。我一直以为那是多么纯粹的基督教传统,结果作者却巧妙地将它与一些更古老的、非基督教的庆祝活动联系起来。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写作,让我每次读完一个章节,都有一种“啊,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感。而且,作者在解释这些复杂概念的时候,总能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即使是对于那些对历史和神学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喜欢他在探讨一些“模棱两可”的现象时,那种不偏不倚的态度,既承认了基督教的独特性,也揭示了它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的互动。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习以为常的信仰元素,感觉自己的视野一下子就开阔了。

评分

第一段: 这本《参杂异教的基督信仰?》真是让我开了眼界!一开始看到书名,我以为又是那种挑战传统教义的书,有点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结果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作者像是挖出了一个沉睡已久的宝藏,把那些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圣经故事、教会历史,甚至是某些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信条,都用一种全新的、考古学的视角来审视。他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像一个侦探一样,层层剥茧,去追溯那些“参杂”进来的元素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又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渗透进来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早期教会仪式的一段,作者详细描述了当时与周边异教文化交流的细节,那些我们今天看来独属于基督教的符号和习俗,竟然在很多方面都能找到源头,甚至是在模仿。读的时候,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那些古老的雕塑、壁画,想象着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在不同的信仰体系中挣扎、融合、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见的基督信仰。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任何特定的观点,而是像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历史图景。我感觉自己像是回到了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代世界,亲身参与了一场信仰的“大拼盘”形成过程。

评分

第五段: 《参杂异教的基督信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将我带入了一个历史的迷宫。作者并不是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邀请我们一起去探索。他用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许多我从未听闻过的早期教会故事,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遗忘的细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圣像、象征符号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和意义的转变。作者并没有批判,而是以一种非常客观、甚至带着一丝敬畏的态度,去呈现历史的真相。他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信仰是如何在与各种思想、习俗的碰撞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有时候甚至是妥协和融合。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参加一个大型的学术研讨会,听着不同领域的专家们,用各自的专业知识,为我们拼凑出一个更完整的历史画面。它挑战了我过去的一些固有观念,也让我对“信仰”的形成有了更立体、更动态的认知。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著作。

评分

第四段: 这本书《参杂异教的基督信仰?》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思考。我一直对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很感兴趣,尤其是在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历史背景下。作者在这本书里,就像一位辛勤的考古学家,一点点挖掘出基督信仰在形成初期,是如何受到当时流行的一些神秘主义、哲学思想,甚至是一些民间信仰的影响。书中关于一些早期基督教节日的起源,或者是一些仪式性的动作,在非基督教文化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影子,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我过去可能一直误以为这些都是基督教独有的,但这本书却提供了一种非常令人信服的解释,说明了在那个时代,文化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信仰的传播和接受,往往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作者的论证非常扎实,引用的史料也非常丰富,让我能够跟随他的思路,一步步地理解那些“参杂”是如何发生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基督教,更是关于人类信仰和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让我对“信仰”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