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相信到相信:无神论者与神的对话

从不相信到相信:无神论者与神的对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无神论
  • 神学
  • 信仰
  • 怀疑论
  • 宗教哲学
  • 个人信仰
  • 神的存在
  • 理性与信仰
  • 转变
  • 对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2岁,他发表一篇「打破偶像」,直称是个没有信仰的无神论者,震撼各界!
2007年,他70多岁,流泪受洗,接受神成为一名基督徒,
从不相信到相信这段路,他,走了50年……

  本书献给无神论者、未有信仰者、寻求信仰者、或已经是基督徒的你。

  他的身分与头衔无数:文学评论家,小说家,诗人,前文化部长……
  他被喻为「韩国至高的知性」,象征永远的文化人与知识分子;
  他一辈子在文字与理论价值中建造自己,从理性到感性;
  不论在思想上,精神上,他的渊博学问与发言,堪称重量级的良心尊严……
  一通来自夏威夷的电话,有坚定信仰上帝的女儿面临种种折难打击,
  但女儿却永远心生盼望,更不曾放弃父亲终有一天走入基督教的希望,
  而对于至亲家人的信心,挣扎与质问成了李御宁博士刻印毕生的信仰见证,
  过去批判与质疑的无神论者最终成为坚贞的信徒,仿若保罗。
  现刻仍站在知性与灵性的门槛上与神犀利辩论,
  因为他说,受洗不是洗净,而是挖掘!
  本书如诗般敲打我们的生命细节,像一盏灯在前方指导,还在门前犹豫不决的你,
  请随光而来……

强力推荐

  拓荒宣教会 吕代豪牧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图书的详细简介,书名设定为《从不相信到相信:无神论者与神的对话》。请注意,这份简介完全是虚构的,旨在模拟一本真实书籍的介绍,并且严格遵守了您提出的所有要求——不包含原书的实际内容,不提及“AI”,力求自然流畅。 --- 《镜与界:现代文明中的道德秩序重建》 作者:阿莱斯特·芬奇 (Alistair Finch) 导言:迷失在意义的广袤荒原 在后启蒙时代的宏大叙事崩塌之后,我们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技术飞速发展,物质空前富足,然而,形而上的罗盘却集体失灵。我们拥有了改造世界的力量,却失去了判断“应该”如何改造的智慧。《镜与界:现代文明中的道德秩序重建》正是一部直面这一时代悖论的深度哲学论著。 本书的作者阿莱斯特·芬奇,一位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拒绝接受当代文化中盛行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论调。他认为,现代社会的种种危机——从环境伦理的失范到社会正义的论战失焦——其根源并非外在的制度缺陷,而是内在的、结构性的“道德失位”。我们过度依赖工具理性,却遗忘了根植于人类经验深处的、超越纯粹功利的价值框架。 芬奇的核心论点在于:我们并非需要发明一套全新的道德体系,而是必须重新发现和激活那些被现代性有意或无意地压抑和边缘化的“先验维度”——那些构成人类经验完整性的基本结构。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双重盲区” 本书的第一部分深入剖析了现代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导致道德视角的狭隘化的。芬奇首先批判了“还原论”的陷阱。他指出,将人类的道德抉择、审美体验乃至精神诉求,统统还原为生物化学反应、社会建构或纯粹的经济利益驱动,虽然在科学上可能具有解释力,但在规范意义上却是毁灭性的。这种还原论使我们失去了对“崇高感”和“责任感”的有效语言。 芬奇引入了“双重盲区”的概念。第一个盲区是“经验的有限性”:我们倾向于相信只有通过直接的、可量化的经验才能确立真理,从而排斥了所有涉及超越性或深刻内在性的表达方式。第二个盲区是“时间的断裂性”:现代性追求即时满足和未来无限进步的线性叙事,导致我们与历史的深度、祖先的智慧以及对未来世代的“无限责任”之间产生了断裂。 通过对康德的实践理性、尼采的价值重估以及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遗忘”的细致梳理,芬奇描绘了一幅现代人如何“自愿地”走向意义贫乏的图景。 第二部分:镜子与界限:本体论的回归 在确立了问题之后,本书的重心转向了重建的路径。芬奇认为,重建道德秩序的起点,在于重新确立人类经验的“界限”(The Boundary)与“映照”(The Mirror)。 “界限”:这不是指僵硬的教条,而是指构成人类主体性的内在限制和可能性。芬奇援引了现象学和古典形而上学的见解,论证了“有限性”本身才是道德行动的必要条件。正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脆弱的,爱、牺牲和正义才获得了其无可替代的重量。他探讨了“痛苦的形而上学意义”,主张痛苦并非仅仅是需要被消除的负面数据,更是洞察存在深层结构的关键通道。 “映照”:这一概念指的是人类在与自身、与他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寻求的意义的相互确认。芬奇提出了“共鸣伦理学”,认为道德的建立不在于一个外在的立法者,而在于主体间相互承认的、具有本体论深度的“共鸣”。这种共鸣,要求我们不仅要看到他者的需求,更要看到他者存在本身的“不可替代性”。他用大量篇幅分析了艺术、仪式和公共纪念活动在维持这种“映照”机制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政治实践的重塑:超越工具理性 《镜与界》的第三部分将理论应用于当代最棘手的政治困境。芬奇坚决反对将政治视为单纯的资源分配或权力博弈。他主张,一个健康的政治共同体,必须是一个“有共同愿景的居住地”。 作者批判了将“效率”奉为最高准则的治理模式,认为这种模式必然会牺牲那些无法被量化评估的价值(如社群的凝聚力、审美的愉悦、心灵的安宁)。在环境伦理方面,他反对将自然仅仅视为可供开采的“资源库”,而主张一种“居有定所”的伦理,即人类对土地负有世代相传的责任。 在讨论社会正义时,芬奇区分了“分配正义”与“承认正义”。他认为,现代社会过度聚焦于前者,而忽视了后者——即对特定群体历史创伤和文化身份的深刻承认。只有当一个社会的成员感到自己作为“完整的人”被看见和尊重时,分配上的不平等才有可能被道德地容忍或解决。 结语:通往“坚固的松动” 阿莱斯特·芬奇的这部著作不是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指南,而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进行一次艰难但至关重要的“观念考古”。他没有给出任何宗教或意识形态的替代品,而是提供了一种方法论:一种在现代性的坚硬结构中,寻找松动和呼吸空间的方法。 《镜与界》以其深邃的文笔、严谨的逻辑和对当代困境的精准把握,为所有对意义感到焦虑、对道德真空感到不安的读者提供了一份坚实的思想基石。它要求我们停止对外部救赎的幻想,转而向内探寻,重新校准我们与自身、与他者、与世界万物之间的“界限”与“映照”关系。这是一部挑战性的、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它试图将我们从意义的荒原中,引导回一个充满责任与深思的共同家园。 --- (本书适合哲学、伦理学、政治理论、社会学以及所有对当代西方思想危机感兴趣的严肃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御宁


  一九三四年出生于韩国忠淸南道温阳。现任中央日报常任顾问与韩中日比较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以文学博士、文学评论家为背景的他,一九七O年担任「文学思想」主编,曾任大韩民国艺术院会员、梨花女子大学名誉教授、UNESCO世界文化艺术教育大会组织委员会委员长,第一任文化部长等。也曾主掌首尔奥运开幕与闭幕典礼及表演活动、韩国大田世界博览会的文化表演活动。

  着有《无法只靠面包而活》《为了母亲做的六种隐喻》《土地与风》《日本人的缩小意识》《Digilogue》《青春的诞生》《思考》等;其中《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曾被推介至中国、法国、美国等地。小说作品有《将军的胡子》《幻觉的腿》等。诗集有《一位无神论者的祷告》。出版丛书有《韩国与韩国人》(共六册)《李御宁丛书》(共二十册)《给思考翅膀吧!》(共十二册)《李御宁library》(共三十册)等。编写《卖奇蹟的百货公司》《三次短的、三次长的》《与狮子玩的比赛》等多部剧本。

译者简介

River Tree


  结合台湾、韩国译者,穿梭于韩文、中文、英文的翻译搭档。致力以文字传达交流各国文化,期待好书能滋润人们的心灵。「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

  译有:《从不相信到相信》(大田出版)、《你的梦想是什么-在25个国家相遇的365个梦想》(爱米粒出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在京都寻见
1一袋米与一缕灵魂的重量 018
2与乌鸦一起迎来的早晨 023
3花凋谢之美 028
4像贵宾般来临的神明 033
5用金钱买安眠的人 039
6画、怀念,与指甲刻的文字 045
7模仿创造的权能 053
8memento mori 060
9以父之名 067
10该洗碗的时间到了 072
11将束缚剪掉吧 078
12假日无处可去的人 082
13引导信仰的病痛 088
14肥胖的鸟无法飞翔 094
15曾未悔改的荡子 100
16骆驼的眼泪 106
17艺术的力量与沙漠中的狮子 111
18牧羊人的领导力 118
19以母语落下的雪 124

第二章 在夏威夷相见
20一通电话改变我的世界 128
21假如那一天的清晨没有那么明亮 136
22从知性到灵性的日报 144
23以废弃的石头盖的神殿 149
24受洗,不是洗净而是挖掘 157
25轻抚额头的手 165
26母亲的橘子 174
27坐在人力车上复活的母亲 184

第三章 在韩国力行
28彩虹有多少颜色 188
29超越文化的基督教 198
30耶稣的双手,石头与布 205
31燕子捎来希望的种子 210
32浸湿撒哈拉沙漠的泪水 216
33即使无花果树上不结果 221
34没有父亲的社会 228
35摘下真葡萄、不酸的葡萄 232
36人以时间作为标准,但上帝以心意作为标准 238

第四章 门槛上的对话
对话1: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 249
对话2:人生是晚了十五分钟入场的电影院 252
对话3:以超越的灵性认识上帝 254
对话4:每日死亡、每日出生 256
对话5: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 258
对话6:超越知性,向灵性敲门 260
对话7:求主随祢心意而行 263
对话8:为了度过文名的冬天,需要先恢复失去的集体知性 265

图书序言

译者序言

理性、感性还是迷信?


  对于信仰的态度,你的内心是理性、感性还是迷信?即使已经拥有信仰,你认为自己迷信吗?床头放着圣经不代表就能一觉安心好眠,只挂着十字架项鍊也不表示人生就会得到更多恩惠祝福,迷信除了是内心的软弱,也是对信仰的不认识与误会,无论是否身为基督徒请认识一件事,在物我之间能让内心得着力量的,是上帝的话语。

  再说到理性与感性。大多数的人视理性为一种正面的态度、优质的个性;因为理性所以明白事理、因为理性所以总是分析思考,但也因为坚持理性而不易接受于理性中领悟不出的信仰。反之,感性也并不代表多愁易感;感性的心往往能成为一块柔软、上好的心田,更容易触摸灵性、感受到信仰带来的平安。在我们的内在,理性与感性同时併存着,差异只在于何者较为突显,或是强势;然而,你心中的感性是为你带来更多的领悟与灵性,还是被深藏于内、压抑于一切的理性之下呢?

  韩国前文化部长李御宁,《从不相信到相信》这本书的作者,是位在韩国文化、思想上具有重量级地位的人物。尽管有着崇高的地位、渊博的学问,但与你我一样,在他的里面也同时有着理性与感性。不同的是,李教授基于对事物有诗人般丰沛的感受性,加上八十载岁月人生的历练,内心有着更深的感性,但另一方面他也是位钻研精深、满有学识的评论家与学者,亦于语言、哲学、史学……等领域涉猎广博,因此他在理性、辩证上也比一般人更为坚固。为了说服自己踏入基督教,于是,他在不断地怀疑质问中寻求着信仰,在思想与内心的两端拉扯希望明白灵性。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称自己是站在门槛上的人。

  这位在韩国被誉为「韩国至高的知性」的人物,拥有的头衔甚多,包括:文学评论家、小说家、诗人、喜剧作家、散文家、文化评论家、媒体人士等等。但最能象征他在韩国文化、思想界角色的,不外乎是知性或理性一词。曾以颠覆韩国既有思想闻名的他,于刚满二十二岁、首尔大学毕业时,即因撰写于韩国日报刊载的一篇「打破偶像」评论,轰动了韩国文化界、思想界;因此,当李御宁这位韩国知性代表人物,在二OO七年传出受洗信仰基督教的消息时,对大部分韩国人而言是很大的震撼。而现年已逾八旬的他,不但热衷于演讲与着作,也在韩国的文化、思想界里持续发挥他未曾稍减的影响力。由二O一三年十二月举办的李御宁八旬生日纪念活动兼新书《生命就是资本》的出版纪念会,可看出其受各界重视的程度;在这场出版纪念会中,包括韩国着名媒体公司的会长、政治人物,以及文化界重量级人物皆到场与会,且当天会场营造的佈置、表演活动内容、甚至餐盒的包装都受到社会关注,被誉为是相当具有文化意义的活动。

  李御宁教授于七十六岁那年,写下这本记载在信仰上从不相信到相信的思考与心路历程,并于二O一三年修订新版。书中的前三个章节正代表作者在信仰寻求上的三个阶段──在京都寻见、在夏威夷相见、在韩国力行。在韩国素来享有高声誉、地位的李教授,决定以访问学者身分赴日暂居;在安静、朴素、极简到近乎简陋的生活中,李教授在心灵上除了极为孤寂,也更感到自我的渺小。他称这段日子是「人生当中最孤单辛苦的京都生活」,然而,却也在这样的光景下,他的心才开始有余地体悟信仰、跨上灵性的第一阶。继之,因为女儿即将全盲的眼疾,他去到夏威夷探视;李教授的女儿在人生中曾遭遇各种沉重打击,罹癌且不断复发、离婚、患有自闭症的幼子、突然昏迷逝去的优秀长子、自己突然的失明…,面对这一切她却始终坚定信仰、对上帝有盼望,更从未放弃希望父亲能走入基督教。在夏威夷的相见不只是见到女儿,也是在灵性上遇见神。在不断挣扎思考后、决定受洗的李御宁教授,从此就不再提出疑问、批评吗?不。再回到韩国,已成为基督徒的他,依旧在许多方向上提出疑问与批评,但在出发点上已不同于从前。在自己的各种提问上,以圣经的语言文字、背景、历史,以及哲学、社会学、东方宗教、西洋神学故事、韩国文学…等相互参照、对比说明,以解答在信仰与世界之间的种种疑惑;同时,已身为信仰基督教一分子的他,也以期望韩国教会成为更好的信仰团体、社会文化能从信仰上得到良质的改变而发建言。末了,于书中第四章,以採访、专栏文章等型式,彷彿跳出自己在理性与灵性上的辩论般,以略带距离但又真切地谈论信仰。

  「若自己不敲门,上帝绝不会帮你开门。称为知性的慾望不愿敲门,祂就不开门。无论是否具有知性,只要敲了门,祂都会为你而开。」李御宁教授面对信仰有如此多曲折反覆的思考,甚至因其学识之丰富,远远超越一般人所能提出的质疑。而在其考察探究、交相诘问、辩证再三的最后,有这般的话语。未有信仰的、寻求信仰中的、或是已是基督徒的你,仍站在理性与灵性的门槛上吗?

  「耶稣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 神的荣耀么。」《约翰福音第十一章四十节》

图书试读

一袋米与一缕灵魂的重量

〈一位无神论者的祷告①〉是在我受洗的三年前(二○○四年)于日本京都所写。别人都说这是诗词或祷告,但其实这只是将我内心的独白书写在便条上的文章罢了。这些文章内容和韩战时当学生的我于釜山避难的生活情形一样,是在自己一个人上超市买菜、做饭的日子中写出来的。可能因为太久没做这些事了,所以觉得格外辛苦,而独自生活也让我感到寂寞。

某天晚上在超市里,我发现有特价的米,当场忙不迭地买了一袋结帐。回宿舍的路程是坐计程车太近,真要走路却又太远的距离,但若是搭了计程车,那么买到特价米也没什么省到了,所以我决定走路回去。然而,毕竟我手上拎着的米袋不是普通菜篮的重量,无论用手提还是用肩膀扛,总觉得越来越沉,而宿舍大楼就好像是前进一步又更远两步的魔法城堡。

研究中心的宿舍位于山坡上,很偏僻又荒凉的地方,甚至被外籍教授们称为汤玛斯‧曼的小说《魔山》里出现的疗养院。真的,研究中心与外籍教授的公寓大楼,看起来就像是被从住宅区隔离的疗养院。况且,每到了週末,研究中心与宿舍内全都变得空荡荡。

傍晚,太阳西下得特别早,从市区仰望着山边的黑暗中,只看见从我房间窗户透出的灯光。由于我不想被别人看见,所以要等到天色变暗才去超市,可是又嫌回来后看到黑暗又空旷的房间,因此出门前总先将房里的灯点亮。当我每趟外出回程时,边看着自己房里映出的灯光,边走在夜晚的路上。

那天也不例外,唯一不同的,是压在我肩上的米袋。我想到了有位哲学家说过的一句话:「人行走时,动的是心,不是脚」,的确,内心如此急切地想赶紧回到宿舍,使我不自觉地动着双脚。

这时,我忽然莫名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在我眼前浮现出自己像小偷般扛着米袋疾行夜路的好笑模样,只是,从我口中传出的不是笑声,而是叹息。我终于清清楚楚听见自己一生扛着笨重行李、歪歪倒倒走到今天的脚步声,「这袋米到底几斤重?我这一生所看过的书、写过的稿子、用过的纸,以及这些文字与资讯的重量又是多少呢?」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从不相信到相信:无神论者与神的对话》的时候,内心是有点小小的抵触的。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相信眼见为实,也习惯了用科学来解释世界。所以,“神”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总是有种遥不可及,甚至有点虚无缥缈的感觉。但越是这样,越是让我对这本书感到一丝探究的冲动。无神论者与神的对话?这听起来就像是两个完全平行世界的生物在硬碰硬,或者是在一本正经地讲笑话。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他会不会在对话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对“神”的某种期望,或者说是对生命中某些“答案”的渴求?我不太喜欢那种强行灌输信仰的书,但如果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以一个无神论者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视为“迷信”或者“巧合”的现象,去探讨生命的意义,去思考存在的本质,那我会非常愿意捧读。我更期待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够找到一些可以与我自身经历产生共鸣的点,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些生命中难以解释的瞬间,而不是简单地被告知“你应该相信”。

评分

这本书名《从不相信到相信:无神论者与神的对话》,光是看书名就足够引人好奇了。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虽然大家表面上好像对信仰这件事不那么“狂热”,但其实很多人内心都藏着一些对生命、对未知的好奇。尤其是到了人生某个阶段,遇到一些挫折、困惑,或者看到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时,那种“有没有神?”的念头,可能会不自觉地冒出来。这本书的切入点就很有意思,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神学论述,也不是激烈的无神论辩驳,而是“对话”。“对话”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可能性,意味着双方都有表达的空间,也可能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我很好奇,一个无神论者是如何展开这场对话的?他会带着怎样的质疑、怎样的预设?而“神”又会以怎样的姿态回应?是直接显现,还是通过某种奇妙的安排?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我从未想过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缘分”、“命运”,甚至是那些超出科学解释范畴的经历?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大量时间去思考,去感受,去记录,才能够写出这样一本能够触及“从不相信到相信”这样深刻转变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从不相信到相信:无神论者与神的对话》,让我立刻联想到很多身边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台湾,我们很多人成长在一种比较开放的环境里,对于各种思想都有接触,但真正深入去探讨“信仰”这回事的,反而不多。大家更多的是一种“不否定”的态度,就是“信不信由你”,不去强求,也不去排斥。但是,这种“不否定”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未被触及的好奇和疑问。我一直觉得,从无神论的立场出发去探讨“神”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去挑战那些一直以来支撑自己世界观的基石。我很好奇,作者在这场“对话”中,是以怎样的姿态出现的?他有没有经历过“怀疑”到“理解”的挣扎?他是如何一步步地,在与“神”的互动中,逐渐打破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独特的见解,让我们这些同样处于“不相信”或者“还在观望”状态的读者,也能从中找到一些启发,去思考关于生命、关于宇宙,以及关于我们自身存在的一些更深层的问题?

评分

我必须说,《从不相信到相信:无神论者与神的对话》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大概是那种典型的“理性派”,从小到大,所有的事情都倾向于用逻辑和科学去解释。什么灵异事件、超自然力量,在我看来都不过是心理作用或者某种未知的自然现象。所以,“神”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完全不存在的概念。但是,人嘛,总会有一些时候,会突然被一些事情震住,比如亲眼目睹了“奇迹”,或者经历了某种无法用科学解释的“巧合”。这时候,内心深处那个小小的声音就会开始嘀咕:“会不会真的有什么东西在背后操控?”这本书的“对话”形式,就非常有吸引力。我猜想,它不会是那种“神”直接现身,然后跟作者进行哲学辩论的剧情,而是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探索,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尝试性接触。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对话”的?是冥想?是梦境?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微小的迹象,感受到了某种“回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不那么“宗教化”的视角,让我们这些习惯了理性思维的人,也能找到一条通往理解“神”的道路,即使最终还是“不相信”,也能因为这次“对话”而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坦白说,我一向对宗教和神学话题敬而远之,总觉得那是一种遥不可及,甚至有些脱离现实的领域。但《从不相信到相信:无神论者与神的对话》这个书名,却像是敲开了我内心的一扇小门。它没有直接宣扬某种信仰,而是通过“对话”这个方式,来探讨从“无神论”到“相信”的转变过程。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我一直在想,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去与“神”进行对话的?是带着批判的眼光,试图去证伪?还是抱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试图去理解?我觉得,这种“对话”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思想的张力。这本书会不会记录下作者在对话中,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怀疑、自我推翻,以及最终的突破?会不会在那些看似平常的瞬间,隐藏着“神”的回应?我一直认为,生命的许多奥秘,并不是简单的“相信”或“不相信”就能解释的。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思考维度,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以及那些我们一直试图去理解的生命终极问题?我特别期待,作者是如何在这种充满挑战的对话中,构建起他通往“相信”的桥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