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住祷告:重振牧养关怀

不住祷告:重振牧养关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eborah van Deusen Hunsinger
图书标签:
  • 牧养关怀
  • 祷告
  • 属灵成长
  • 教会服事
  • 门徒训练
  • 灵命塑造
  • 关怀辅导
  • 基督徒生活
  • 灵性操练
  • 信仰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与陷入患难的人一起祷告,在基督徒生活中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新约圣经劝勉我们要互相担当各人的重担(加六2),彼此认罪,互相代求(雅五16),彼此劝慰(帖前五11),彼此相顾(林前十二25)。这些彼此之间的劝勉、扶持和祷告,是整个教会的事工,是出于「信徒皆祭司」而有的事奉。人在基督里彼此扶持,在神话语中成长,并在灵里连结成为肢体的时候,当他们向一个有需要的世界伸出手来的时候,就蒙神所赐的生命活力。

  牧者们需要一种祷告的工作神学,用以协助他们训练各个不同程度的会众。灵性操练需要借着教会的共同生活来恢复,因为它们乃是与神之间的生命线,也是在基督里团契生活的核心。按立的牧者并不仅仅是牧养关怀的提供者,更为重要的,是要将他们的会众装备成提供这种关怀的人。

  本书提出了神学上的反思,旨在为教会带领者在他们的教会开展彼此关顾、共担责任(accountability)以及祷告方面提供帮助。作为实践神学中的一种操练,它以建立基督的身体作为宗旨。它建议将会众组成小组,为读书小组在灵性成长方面提供指导,并为执事们在探访与祷告方面给予协助。本书是为了能在教会中进行各种教导与训练的情境下被使用而设计的。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的书名并非《不住祷告:重振牧养关怀》,而是《智慧之梯:通往内在宁静的七重路径》。 --- 书名:智慧之梯:通往内在宁静的七重路径 作者: 艾莉丝·范德堡 (Elara Vance) 出版社: 晨星出版(Ascendant Press)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页数: 380页 --- 内容简介 在当代生活的喧嚣与信息洪流的冲击下,寻求心灵的安宁与持久的内在力量,似乎成了一项艰巨的挑战。《智慧之梯:通往内在宁静的七重路径》并非提供一套快速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而是一部深刻、详尽且极具实操性的心灵地图集。本书引导读者踏上一段精心构建的旅程,通过系统地探索和实践七个核心的“智慧阶梯”,最终抵达一个不易被外界干扰所动摇的、坚实的内在平静之境。 本书作者艾莉丝·范德堡,一位在跨学科哲学、认知科学与古老冥想传统领域深耕数十年的学者兼实践者,以其严谨的学术背景和深厚的生活洞察力,为读者编织了一个既具有哲学深度又贴近日常经验的指导框架。她拒绝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聚焦于可验证、可实践的转变过程。 第一重阶梯:觉察之光——锚定当下 本书的起点,是关于“觉察”的重建。范德堡详尽分析了现代人思维飘移的机制——从对过去的悔恨到对未来的焦虑,如何持续消耗着我们的生命能量。她引入了“注意力的货币”概念,解释了如何通过一系列精细化的感官练习,将分散的注意力重新汇聚。这一阶梯重点阐述了如何区分“思考”与“经历”,如何如同观察天空中的云朵一样,观察自己的情绪和念头,而不被其卷走。这里包含了对初级正念(Mindfulness)的深入剖析,超越了简单的呼吸练习,深入到认知重构的层面。 第二重阶梯:信念重审——打破限制性叙事 内在不安的根源往往深植于我们无意识中持有的、未经检验的信念系统之中。范德堡在这一章节中,运用了叙事疗法和认知行为科学的交叉视角,指导读者系统地“解构”那些限制自身潜能的“内置程序”。她提供了一套名为“溯源与替换”的方法,帮助读者追溯关键信念的形成过程,并提供科学与人文并重的证据,逐步取代那些基于恐惧而非事实的自我定义。这不是简单的“积极思考”,而是对自我认知的彻底外科手术式审视。 第三重阶梯:边界构建——能量的审慎守卫 本书认识到,内在宁静不仅关乎自我内部的管理,也关乎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质量。第三重阶梯专注于“健康的边界设定”。范德堡深入探讨了边界的三个维度:情感边界、时间边界和信息边界。她详细阐述了如何以不带攻击性却又坚定有力的方式表达“不”,如何管理社交媒体和新闻信息的涌入,以及如何辨识并处理那些持续消耗个人能量的“关系黑洞”。此部分提供了大量的对话脚本和情境模拟,确保理论能够无缝对接生活场景。 第四重阶梯:接受的艺术——与不完美共舞 真正的宁静并非意味着一切都必须如己所愿,而是接纳“如是”(Isness)的本质。范德堡将“接受”定义为一种主动的、有智慧的姿态,而非被动的屈服。她区分了“接受现状”和“放弃努力”之间的重要区别。通过介绍斯多葛哲学的“控制二分法”与佛教中的“无常观”,读者将被训练去辨识哪些是自己可以影响的,哪些是必须与之共存的。这一阶梯尤其强调了在面对失败、损失或不可控事件时,如何保持内在的优雅和力量。 第五重阶梯:意义的深耕——超越自我中心的追求 当基本的自我安定下来后,人类的目光自然会投向更宏大的图景。第五重阶梯探讨了“意义感”如何成为对抗虚无和焦虑的强大锚点。范德堡借鉴了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成果,引导读者去探索个人价值观与日常行动之间的对齐程度。她提出了“微小利他主义”的概念,即不需要宏大的奉献,仅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对他人或更高目标的小小贡献,来体验超越个人局限的满足感。 第六重阶梯:身体的智慧——潜意识的对话 内在的宁静绝非纯粹的脑力活动,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的生理状态中。《智慧之梯》用相当篇幅来阐释身心连接的科学原理。这一阶梯涉及了对自主神经系统的理解,如何通过呼吸、姿势和运动来“编程”身体,使其脱离持续的战斗或逃跑反应。书中提供了详细的身体扫描技术和结合了运动的专注法,目的是让读者学会倾听身体发出的微妙信号,将其视为内在智慧的直接表达,而非需要被压制的干扰。 第七重阶梯:整合与流变——宁静的动态平衡 最后一个阶梯,是关于如何将前六个阶梯的实践成果,转化为一种动态的生活方式。范德堡指出,内在宁静不是一个静止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调整的过程。她提出了“灵活韧性模型”,指导读者如何在压力骤增时,快速运用之前习得的工具进行“系统重置”。这一章着重于建立长期的实践结构,确保智慧的获取不仅是理论知识,而是融入血液和骨髓的生存本能。 本书特色 《智慧之梯》的行文风格严谨而不失温情,充满了精确的类比和跨文化的智慧引述。它避免了流行的自我帮助文学中常见的空泛鼓励,转而提供一套经过精心打磨的、系统性的“操作手册”。对于那些渴望深入理解心智运作机制,并愿意投入时间进行认真实践的读者而言,本书将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引导他们走向持久内在自由的路线图。它承诺的不是免除生活中的风暴,而是教你如何在风暴中学会掌舵,并最终发现风暴的中心,往往才是最平静的地方。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黛博拉‧杭辛格(Deborah van Deusen Hunsinger)


  目前担任美国普林斯顿神学院Charlotte W. Newcombe讲座之牧养神学教授,为美国长老教会所按立的牧师,尤其致力于在教会内,向神职人员和平信徒提供兼具扎实神学与心理学的牧养关怀。其着作另有Theology and Pastoral Counseling: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图书目录

序言
导言
第一章    团契神学
第二章    聆听神
第三章    聆听他人
第四章    聆听我们自己
第五章    恳求的祷告
第六章    代求的祷告
第七章    哀歌的祷告
第八章    认罪的祷告
第九章    赞美、感谢与祝福的祷告
结语
附录 关于参与和讲授教材的几点想法
附件一 牧养谈话分析
附件二 案例研究
附件三 牧养谈话
致谢

图书序言

导言

  与陷入患难的人一起祷告,在基督徒生活中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新约圣经劝勉我们要互相担当各人的重担(加六2),彼此认罪,互相代求(雅五16),彼此劝慰(帖前五11),彼此相顾(林前十二25)。在整个教会史上,基督徒一直都承担着为人代求、探访病人、以及在小组中同担同享肢体间在基督里生活的苦与乐。这些彼此之间的劝勉、扶持和祷告,是整个教会的事工,是出于「信徒皆祭司」而有的事奉。人在基督里彼此扶持,在神话语中成长,并在灵里连结成为肢体的时候,当他们向一个有需要的世界伸出手来的时候,就蒙神所赐的生命活力。

  牧养关怀首先是指:牧者在会众有特殊需要时给予他们既有神学依据又符合属灵原则的关怀。牧者要学习如何聆听那些身处危难关头的人,辨明他们的需要,不管是口头上表达出来的还是没有表达出来的,并要为他们向神祷告。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为按立的牧者在这些事工上提供帮助。然而,于此同时,本书也致力于为他们提供资源,使他们在彼此代求和牧养关怀的事奉上训练会众,好使这一事工能将神所有的子民都包括进来。

  牧者们需要一种祷告的工作神学,用以协助他们训练各个不同程度的会众。灵性操练需要借着教会的共同生活来恢复,因为它们乃是与神之间的生命线,也是在基督里团契生活的核心。按立的牧者并不仅仅是牧养关怀的提供者,更为重要的,是要将他们的会众装备成提供这种关怀的人。新约圣经预见到了一项所有的人都蒙召的事奉。借着他们的洗礼,所有的基督徒都蒙召要来担当彼此的重担,彼此代求,以及彼此建造。宗教改革关于「信徒皆祭司」的教导坚持,事工首先并不属于菁英神职人员,而是属于基督的整个身体。这种能将一个群体连结起来的属灵结合有赖于借着圣灵的祷告。由彼此相顾和为众人祷告开始的事工成为众人的服事。

  本书提出了神学上的反思,旨在为教会带领者在他们的教会开展彼此关顾、共担责任(accountability)以及祷告方面提供帮助。作为实践神学中的一种操练,它以建立基督的身体作为宗旨。它建议将会众组成小组,为读书小组在灵性成长方面提供指导,并为执事们在探访与祷告方面给予协助。本书是为了能在教会中进行各种教导与训练的情境下被使用而设计的。

  当神学得到人严肃的对待时,牧养关怀就会恢复其自身的独特性。它就会重新将自己定位为「信仰寻求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它从信仰出发,来探求「灵魂的医治」。它关注特定基督徒群体中特定人群的灵性需要:

  「因此,灵魂的医治一般是指,按照神对某个人的旨意,神的应许以及对这个人所发出的宣告,和神吩咐他所作的见证,来关怀这个具体的人。神是那位主要且能恰当关怀灵魂的独一神。他们一直都在祂手中。然而,在祂的服事中,在交付给祂百姓见证的事奉中,同样也有一种相称的对人的关怀,……一种兄弟之情(a mutua consolatio fratum)」。
  
  在圣经的指导下,牧养关怀设想了我们最深层次的需要――这就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医治――乃是为神并且为着彼此:

  「从这种对个人灵魂医治的特殊意义上来理解的灵魂医治意思是指,一个人参与了另一个人特殊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参与了他特定的负担和患难中这一具体过程的实现;但最为重要的是,参与了与众不同的存在,就是由神所创造并托住的存在中所特有的应许与盼望。」

  倘若我们要为别人做有意义的代求,那我们就必须要考虑到他们的需要。分辨别人的真实需求,则需要有怜恤的陪伴和专注的聆听。聆听我们自己的心声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弔诡的是,撇开我们自身极为关切的事以外,只有当我们自我了解最深刻时,我们才能够专注于别人的需要。在这个三D的聆听矩阵中——聆听神、聆听别人、以及聆听我们最内在的自我——我们祈求圣灵赐下我们所需的话语。我们的祷告,借着圣灵,将我们与神连结起来,与别人连结起来。基督徒的团契,koinonia,乃是神赐给那些一起祷告之人的。在祷告中,基督徒在灵里连结在一起,进入到与神和彼此之间的亲密相交中。这就是我在第一章中所要探讨的内容。

  一门祷告的实践神学涉及具体的技巧与实践。在第二章中,我重新思考古代 lectio divina(默观灵修)的实践,即以聆听神话语作为一种操练,使我们的祷告更有深度。借着圣经,说出一句具体的话,给予人引导、智慧与盼望。在第三章中,我扼要叙述在信心处境中聆听别人所不可缺少的技巧。在第四章中,我提出了关于「专注」( focusing)方面的教导,这原本是一种借着注意人的具体情绪反应来帮助他们理清自己内心思绪的心理治疗技术。就我们的目的而言,这种技巧将有助于付出关怀者认清妨碍他们聆听能力的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此外,在这一章中,我还会讨论将心比心(self-empathy)作为付出关怀者一种持续成长方法的重要性。在这几章中,我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了这一领域中借着对深层心理学和跨学科反思所做的仔细研究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牧养神学当它运用从心理学这一学科中获得的工具的同时,也需要让它自己植根于神学遗产的丰富内涵中。

  在第五到第九章中,我继续讨论了五种形式的祷告:祈求、代求、认罪、哀歌(lament)、与感谢赞美。论及每种祷告的每一章内容,都借着神学反省阐述了它们在牧养方面的意义。附录部分,则对于在教会中发展牧养关怀小组提供各种具体的建议。除此之外,它对教导实际的关怀技巧也提出了指导方针。附件中另外提供的案例研究与牧养谈话,可供进一步反思和小组讨论使用。因此,这本书的目的并不仅是对祷告在牧养关怀中的地位所作的神学反思,也是为那些希望借着这种方式来建立自己教会之人提供实际的指导。

  甚么能增强教会的活力呢?当祷告群体的结构在教会生活中各个层面建立起来时,会众「不住祷告」(pray without ceasing)的祝福就使整个教会丰富充实。当这样一个过程进行时,信任能落实,爱心会增长。当教会群体借着这种方式建立起来时,它就领受牧养关怀所需的一切。而且,群体的属灵生命就会得到更新,能担负起这一工作使命。在基督里联合起来,教会就有了它需要去服事神所爱的这个世界的生命力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长久以来对牧养的疲惫感。我常常觉得牧养工作是“吃力不讨好”,付出了很多,但看到的果效却不总是那么显著。有时候,我会感到自己像一个“全能的超人”,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做,但内心的力量却在一点点被消耗。阅读《不住祷告:重振牧养关怀》之后,我才明白,我一直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承载本应由神来承担的重担。作者非常深刻地指出,不住的祷告不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而是牧养事工最核心、最关键的“驱动力”。它能帮助我们分辨神的心意,也能赐予我们力量去面对挑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倚靠祷告成就神迹”的论述,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神的关系,以及我与神之间祷告的连结有多么重要。我不再只是把祷告当作一种“仪式”,而是把它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神连接、让神掌管一切的途径。这种转变,让我的牧养不再那么“孤独”,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有神同在、一同前行。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翻开这本书,心情是有点忐忑的。毕竟“不住祷告”听起来有点“不切实际”,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行动派,喜欢看到具体的成果,而祷告似乎比较“虚”。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它不是要我们坐在那里干等,而是强调将祷告的力量“注入”到我们日常的牧养行动中。作者用非常生动和贴切的例子,说明了祷告如何成为牧者最强大的武器和最坚固的后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提到很多时候我们急于给出“答案”或“建议”,却忽略了先花时间为对方祷告,寻求神给的智慧。这让我反思,我过去在辅导过程中,是不是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对方,而不是带着神的心意去引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牧养关怀,是透过祷告,让神的爱和医治临到需要的人。我开始刻意地在每次与会友交流时,先在心里默默为他们祷告,求神赐予我合适的言语,以及为他们预备一颗敞开的心。这种微小的改变,却带来了巨大的不同,我发现自己能更准确地抓住对方的需要,也能更有效地传递神的安慰和鼓励。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付出了这么多心力,但牧养的效果却不如预期?教会里总是有许多需要关怀的人,他们的生命都有不同的挣扎和挑战,而我常常感到自己能力有限,无法真正帮助到他们。阅读《不住祷告:重振牧养关怀》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我一直以来过于依赖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却忽略了祷告的属灵力量。作者深刻地剖析了牧者在祷告上的缺乏如何影响了牧养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如何将不住的祷告化为牧养的动力和智慧。书里关于“聆听神的声音”和“带下神的能力”的论述,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与神的关系是否足够亲密,我的祷告是否真的能触及神的心?我开始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操练不住的祷告,不仅仅是在祷告时间,而是在每一个服事的对象、每一个牧养的场景中,都带着祷告的心。这不仅仅是技巧的改变,更是心态的转变。我不再只是想“如何去帮助”,而是学习“如何与神同工”,让神来做祂要做的事。这种转变,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释放,也让我看到了牧养事工更广阔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的启发,对我这个在牧养前线摸索多年的老兵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一直以来都想把教会的关怀工作做得更好,但总感觉力不从心,很多时候是“尽力而为”,但效果却不如预期。读了《不住祷告:重振牧养关怀》之后,我才深刻体会到,“不住祷告”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须”。作者的论述非常有深度,而且充满了属灵的智慧。他不仅仅是在教导我们“如何祷告”,更是在引导我们“如何让祷告成为我们牧养的DNA”。我开始尝试在教会的各项事工中,都植入祷告的元素,比如在每次小组聚会前,都会有一段专门为小组组员祷告的时间;在探访前,也会为即将拜访的家庭做祷告。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也帮助我重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不再那么看重自己的“能力”,而是更倚靠神的恩典和带领。我发现,当我把祷告放在首位时,很多原本棘手的问题,似乎都迎刃而解了。这种改变,让我对未来的牧养工作充满了信心和盼望。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眼睛一亮!原本以为“不住祷告”只是一个口号,但读完之后才明白,它是一种全然不同的牧养关怀方式。我一直觉得牧养就是要“事必躬亲”,从讲道、小组、辅导到探访,恨不得自己变成三头六臂。但这本书让我看到,真正的力量来自祷告,祷告是连接神与人最直接也最深刻的桥梁。书里提到的许多实践方法,不是要我们放弃实际行动,而是将祷告融入行动的每一个环节,让神的心意引导我们的脚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强调祷告不是单方面的“求”,而是与神对话,寻求祂的智慧和能力来成全祂的呼召。这对我这个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被琐事压得喘不过气的牧者来说,简直是一剂强心针。我开始尝试在每次探访前、每次带领小组前,都花更多时间为教会的弟兄姐妹祷告,求神带领我的话语,求神医治他们的伤痛。很神奇的是,当我这样做之后,我发现自己不再那么焦虑,反而能更平静地聆听,更能感受到神在其中工作。这本书的启发是巨大的,它让我重新思考了牧养的本质,也让我对未来的牧养工作充满了新的盼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