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生与玛丽亚(二版)

戴德生与玛丽亚(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Pollock
图书标签: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戴德生
  • 玛丽亚
  • 爱情
  • 婚姻
  • 社会
  • 文化
  • 传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宣教史上重要的一页
源于基督与十架的爱情新经典

  是他,毅然打破常规,成立超宗派差会,开创宣教新局!
  是他,唿召蓝领新血,一改宣教精英主义,走一条新路!
  是他,不满足于停留通商口岸,坚持要让福音深入内地!
  他是戴德生,中国内地会的创办人。

  在宣教史上,戴德生与中国内地会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少有人知的是,在感情的事上,生性脆弱敏感的戴德生却吃足苦头。为了满足被爱的渴求、消除内心的寂寞,他常轻易地向人示爱,因而在被拒绝的痛苦或对方无法支持其唿召的挣扎中流连。直到遇见玛丽亚,他终于尝到两情相悦的欣喜,不料反对声浪却排山倒海而来……

  本书不仅描写一位宣教士的传奇生涯与恢弘贡献,也极其细致地刻划他内在性格的转变。当上帝要使用一个人,祂会用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去模塑。

  信仰历程是循序渐进的。她使他的信心更平稳,他则使她的信仰更深刻。她虽然个性温和,却不使他的热心减弱;她活泼聪慧的个性,也使他逐渐摆脱抑郁的性情。若没有玛丽亚从旁协助,戴德生不可能顺利推展他一生的工作。

─蒲乐克

基督教界重量级传记作家蒲乐克历久弥新之作!

  王寓文(中华基督徒地方教会联合差传协会秘书长)
  杜宏毅(MSI国际专业服务机构台湾区主席)
  杜明达(台中思恩堂主任牧师)
  李耀斌(浸信会怀恩堂主任牧师)
  林应安(前内地会OMF台湾区总干事)
  袁乐国(内地会OMF台湾区总干事)
  曹正烜(台湾信义会信义堂主任牧师)
  郭英调(台北荣民总医院感染科医师)
  庄东杰(台湾信义会三民教会主任牧师)
  冯浩鎏(内地会OMF国际总主任)
  郑博仁(高雄武昌教会主任牧师)
  萧祥修(台中旌旗教会主任牧师)
  谢荣生(台北信友堂主任牧师)
  戴继宗(内地会OMF华人跨宣训练事工主任)

  联名推荐
《旷野之火:十九世纪英国宣教运动的时代脉络与核心思潮》 引言:变革的洪流与信仰的回响 十九世纪,对英国而言,是一个充满剧烈社会转型、科学革命冲击与全球扩张的时代。工业化的引擎轰鸣着,将城市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喧嚣与拥挤,同时也留下了深刻的社会阶层鸿沟与精神迷惘。维多利亚女王的漫长统治象征着帝国的鼎盛,其“日不落”的版图要求一种与之相匹配的道德与精神支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基督教信仰,尤其是福音派的复兴,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它不仅是个人心灵的慰藉,更是一种试图重塑国家道德、介入社会问题的驱动力。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塑造了十九世纪英国基督教面貌的宏大叙事——从“觉醒”(The Great Awakenings)的余波到帝国主义的扩张,从对现代科学挑战的回应到对社会苦难的深刻关怀。我们不聚焦于某一位具体的传教士个体,而是致力于描绘支撑他们行动的时代精神、神学基础以及影响他们决策的政治与文化环境。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工业、帝国与信仰的交汇 第一章:蒸汽时代的精神困境 工业革命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财富的积累、技术的飞跃、通勤的便捷。然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贫民窟问题、童工的悲惨境遇以及传统社区结构的瓦解,构成了“进步”背后的阴影。在物质主义的浪潮中,人们开始质疑传统道德的根基。本章将探讨以下几个关键议题: 1. 城市化与道德真空: 探讨伦敦、曼彻斯特等新兴工业城市中,传统教区的衰败与新教派的兴起,分析灵性饥渴的社会根源。 2. 科学的挑战与神学的辩护: 达尔文主义、地质学的新发现对传统创世论的冲击,福音派如何构建其护教立场,以及理性与信仰的紧张关系。 3. “现代性”的焦虑: 探究进步主义思潮对传统价值的侵蚀,以及教会如何试图在适应新时代的同时,坚守其永恒的真理。 第二章:帝国的呼召与“白人的负担” 随着英国国力的强盛,海外宣教活动不再仅仅是零星的善举,而逐渐演变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本章将考察“宣教”与“殖民”之间复杂纠缠的关系。 1. 普世使命与国家荣耀: 分析十九世纪英国教会如何将福音的传播视为对上帝的责任,以及这种责任如何与爱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扩张叙事融合。 2. “文明使命”的神学论证: 深入研究当时流行的文化优越论,即认为英国文化和基督教是人类进步的最高形式,有责任“开化”其他民族。 3. 宣教的地域重点转移: 概述当时主要的宣教战场(如印度、中国、非洲中内地),及其背后的战略考量和面临的文化障碍。 第二部分:核心思潮——福音派的复兴与社会实践 第三章:圣经的至高无上与灵性复兴 十九世纪英国福音派的核心动力源于对《圣经》权威的坚定捍卫和对个人重生经验的强调。 1. “复兴”的模式与传播: 考察自十八世纪乔纳森·爱德华兹和卫斯理兄弟遗留下来的属灵遗产,如何在英国本土和海外殖民地催生一波又一波的“复兴”运动,以及这些运动的特点(如悔改的强烈表现、布道的激情)。 2. 救赎的中心论: 详细阐述“唯独信心”的神学框架,以及这种强调个人罪感与即时救赎的模式,如何影响信徒的日常生活规范与伦理要求。 3. 对自由主义神学的反击: 面对德国传入的批判性圣经研究,英国福音派如何组织起来捍卫圣经的无误性,这不仅是神学辩论,更是身份认同的维护。 第四章:从教会到社会——慈善与改革的行动纲领 福音派的信仰实践延伸到了对社会现实的积极干预,催生了大量新的社会福利组织和改革运动。 1. “工作伦理”与贫困救济: 探讨福音派如何看待贫困问题,区分“应得的贫困”和“非应得的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救济策略(如济贫院改革、友善探访)。 2. 禁酒运动的兴起: 分析酒精滥用被视为社会混乱和道德败坏之源,以及以教会为核心的禁酒运动如何从道德运动转变为强有力的政治游说力量。 3. 教育与医疗的开拓: 考察教会如何填补国家在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方面的空白,建立教会学校、医院和孤儿院,视之为“福音的延伸”。 第三部分:宣教的张力与内部发展 第五章:宣教策略的演变与挑战 本书审视了十九世纪宣教模式的成熟与复杂化,以及传教士在面对异域文化时所经历的内在挣扎。 1. “中间地带”的适应性: 探讨早期宣教的激进排他性如何逐渐软化,传教士们开始学习如何在不完全放弃核心教义的前提下,适应当地的习俗和语言结构。 2. 医疗宣教与教育宣教的角色: 比较纯粹的布道与通过医学技能或教育系统建立信任的策略之间的优劣与相互关系。 3. “本土化”的萌芽与阻力: 讨论教会领袖对培养本地牧师和建立自主教会的渴望,以及欧洲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对这一进程造成的障碍。 第六章:信仰群体的日常景观 为了理解十九世纪的信仰生活,必须超越宏大的理论,观察普通信徒的真实体验。 1. 家庭祭坛的仪式化: 深入描绘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家庭中,每日的家庭敬拜、圣经阅读和祷告是如何被精心组织,成为巩固家庭道德的基石。 2. 女性在信仰生活中的角色: 考察“天使在家庭”的理想如何转化为女性在教会内(如主日学教师、慈善小组组织者)和家庭中的巨大影响力,以及这种影响力的界限。 3. “非从道”的挣扎: 分析那些渴望信仰却未能达到复兴标准者的精神状态,以及教会在面对其世俗化倾向时的反应。 结语:遗产的审视 十九世纪的英国基督教,以其澎湃的热情、严苛的道德要求和无所不包的社会行动力,深刻地塑造了现代世界的面貌。本书试图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揭示在宏伟的宣教旗帜下,涌动着复杂的社会需求、神学争论和文化适应的张力。理解这段历史,便是理解现代福音派与世界关系的原点。 (全文共计约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蒲乐克(John Pollock,1924–2012)


  国际知名传记作家。他的传记写作对象,以信仰纯正并在世上作光作盐的着名基督徒为主。就时间轴来看,他作传的人物横跨古代、近代、现代;古代人物例如耶稣和保罗,现代最知名的是葛理翰;至于本书的主人翁戴德生与玛丽亚,则属于近代人物。

  蒲乐克编撰本书,除了参考戴德生与玛丽亚的书信之外,更蒐罗他们单身时期的亲友对他们的叙述与侧写,以及第一批内地会宣教士「兰茂密尔团体」多人的日记与手札,尽其所能广泛而客观地构筑起当时的局势,细腻处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转折。因此,本书不是歌功颂德之作,而是看得到失误与危机、心碎与再起的人性之作。

图书目录

出版者的话/ix
推荐序/xiii
前言/001

Part1    重生得救,领受唿召/005
第一章    做梦的孩子/007

Part2    中国宣教的单身岁月/025
第二章    上海的奇遇/027
第三章    禁地/043
第四章    改头换面/054
第五章    岛上之屋/068
第六章    苏格兰同工/078
第七章    落难/091

Part3    有情人终于成眷属/113
第八章    斜视的女孩/115
第九章    众矢之的/139
第十章    异象褪逝/154

Part4    返英传递异象/161
第十一章    穷巷陋室/163
第十二章    布莱顿沙滩/179

Part5    内地会草创期的危机与转机/201
第十三章    无助的一群/203
第十四章    海上的考验/227
第十五章    从上海到杭州/243
第十六章    筷子之争/256
第十七章    危机解除/271
第十八章    暴乱/279
第十九章    宣战边缘/298

Part6    心灵的黑夜,荣耀的清晨/305
第二十章    午夜/307
第二十一章    荣耀的清晨/31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二)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戴德生與瑪麗亞(二版)》這本書,我對它的期待並沒有特別高,畢竟是宗教性質的傳記,總覺得會有些枯燥。但一讀之下,我完全改觀了!書中的敘事非常有畫面感,彷彿身歷其境。戴德生抵達中國後,那些未知的語言、奇特的風俗、甚至是潛藏的危險,都被描寫得栩栩如生。最讓我驚豔的是,作者並沒有過度美化戴德生,而是真實呈現了他也會有掙扎、疲憊,甚至對未知感到恐懼的時刻。這種真實性,反而讓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更加貼近人心。而他和瑪麗亞之間的情感,更是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累積,展現出深厚的連結。從一開始的異國戀人,到後來成為同甘共苦的夥伴,他們的愛情不是戲劇性的轟轟烈烈,而是沉靜卻充滿力量的相濡以沫。這種對婚姻和伴侶關係的描寫,在現代社會中也同樣具有參考價值。總之,這本書打破了我對傳記的刻板印象,是一本兼具歷史厚度與情感溫度的佳作。

评分

(评价三) 這本《戴德生與瑪麗亞(二版)》真的讓我重新思考了「使命」這個詞的意義。戴德生夫婦為了他們的信仰,毅然決然地遠赴重洋,去一個語言不通、文化迥異的國度。書中對於他們在中國內陸地區,克服了種種困難,像是交通不便、疾病肆虐、甚至是當地民眾的誤解與排斥,都描寫得相當詳盡。我讀的時候,常常會想,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他們能夠如此堅持?是單純的熱情嗎?還是有更深層的信念在支撐著?書中深入探討了他們對中國人民的愛,那種不分種族、不分階級的關懷,讓我覺得非常動人。特別是他們在醫療傳道方面的貢獻,為當時許多飽受病痛折磨的中國人帶來了希望。這本書讓我體會到,真正的愛,是願意付出去行動,去理解,去改變,而不是停留在口號上。對於一個對生命價值有所追求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能帶來深刻反思的書。

评分

(评价一) 天啊!最近剛好在重讀經典,翻到這本《戴德生與瑪麗亞(二版)》,真的有種被時間洗禮的感覺。相較於我以前讀過的版本,這次的二版在細節上更為豐富,像是戴德生當時在中國傳教所面臨的種種挑戰,書裡面的描述更加細膩,讓我更能體會到他堅定的信仰和驚人的毅力。尤其提到他與瑪麗亞的愛情故事,那種在異鄉相知相惜、共同為理想奮鬥的描寫,讀來令人動容。書中對於當時中國社會的風土人情、甚至是醫療衛生狀況的描繪,也讓我對這段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以前總覺得歷史人物離我們很遙遠,但透過這本書,我彷彿能看見戴德生夫婦真實的面孔,聽見他們在異鄉的呼吸與心跳。那種對生命的熱情、對上帝的全然信靠,即便過了這麼多年,依然能激勵人心。我想,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歷史傳記,更是一份關於勇氣、愛與奉獻的深刻啟示,值得我們每一個在現代社會中尋找意義的人細細品味。

评分

(评价四) 最近因為工作壓力有點大,想找一本能讓心靈沉澱一下的書,偶然間翻到了《戴德生與瑪麗亞(二版)》。不得不說,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讓我暫時忘卻了塵世的煩惱。書中對戴德生和瑪麗亞的描寫,充滿了一種寧靜而堅定的力量。他們在異國他鄉,面對著無數的未知與挑戰,卻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信仰的專注。我尤其喜歡書中描繪他們在艱難環境中,是如何找到彼此的支持與慰藉的。那種細膩的情感交流,讓我覺得他們之間的愛情,不只是一時的激情,而是經過時間淬鍊的、能夠互相扶持的深厚情感。書中對於中國當時的社會景象,也有著細緻的描繪,讓人彷彿能夠嗅到當時的氣息,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動。這本書不僅讓我認識了一對傳奇人物,更讓我重新審視了生命中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愛、堅持與希望。

评分

(评价五) 我一直對 XIX 世紀的西方傳教士來華的歷史很感興趣,這次讀到《戴德生與瑪麗亞(二版)》,真的讓我大開眼界。這本書的史料考證應該相當紮實,因為書裡對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狀況的描寫,都非常具體,讓我能對那個時代有更清晰的圖像。戴德生夫婦在中國的傳教事業,不單純是宗教上的傳播,更包含了許多實際的社會貢獻,例如醫療、教育等等。書中深入探討了他們如何在這個陌生且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建立信任、化解隔閡,並且真正融入當地社會。而瑪麗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僅僅是丈夫的助手,她本身就是一位充滿智慧與勇氣的女性。書中對於她個人成長、面對困難的態度,都讓我印象深刻。這本書讓我看到,歷史人物的偉大,往往體現在他們願意走出舒適圈,去關懷、去付出,並且在過程中不斷成長。推薦給所有對歷史、對人性、對奉獻精神感興趣的讀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